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黨建思政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實現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目標的校園文化建設中,黨的建設對高職教育的引領研究也面對各種新課題的探索和融合,本文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打造黨建思政平臺、加強黨組織建設、強化陣地建設、開展主題活動等四個實現路徑來體現黨建思政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黨建思政;校園文化;高職院校
一、導言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人、教育人的重要媒介,能促進高職院校技能育人、文化育人功能,是高職院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辦學理念的凝練,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件,同時也。為落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和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輕”)在校園文化品牌建設中一直遵循著“黨建思政引領、輕工特色鮮明、師生聚力共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基本理念,圍繞“凝心成效明顯、育人功能突出”的目標,聚焦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適應新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任務,通過構建平臺和工程項目,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校園文化精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鞏固全校師生思想上的團結統一,彰顯文化自信,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使學校成為國內職業院校發展的文化高地,成為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具有高度歸屬感和自豪感的精神家園。由此可以看出廣輕在理念上首先強調的就是“黨建思政引領”,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黨的指導,里面蘊含了黨的建設的先進性理念,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保證。高職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多元形式,對師生價值觀、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較深的影響。而廣輕也一直在積極探索、創新、推動黨建思政引領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二、黨建思政引領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保證思想政治的正確性校園文化建設要想搞得好,就必須緊緊圍繞著黨的政治導向,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維持和諧校園、科學校園、先進校園的必要條件,更是全面從嚴治黨、培育良好校風學風教風的必要保障。如果學校發展缺乏黨的政治領導,會使校園文化的建設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在建設過程中,就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師生的綜合素質、職業道德進行明確規定,促使師生遵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職校園文化體系,抵制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蝕,確保校園文化建設與黨的教育政策相結合,彰顯良好高職院校形象。
(二)保證發展目標的一致性新形勢下的高職校園文化的發展呈現百花齊下的現象,但無論如何發展,黨建思政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發展都是要緊密聯系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法規,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育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服務當今社會和人民的有用人才。把思想政治工作與黨的建設相結合所形成的黨的文化融入校園文化,貫徹于各個院系和環節的方方面面,使其愈來愈系統化,協調各項建設任務的關系,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機制,在多元文化和網絡信息沖擊下,圍繞辦學特色與發展大局,讓師生在參與校園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對黨的理念、黨的政策更加堅定,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政治站位和思想內涵。
(三)保證文化的凝聚與價值導向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社會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多元文化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以強有力的速度涌入校園,混淆師生的視聽,對校園文化和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沖擊。在這種文化多元并存的環境下,要用積極先進的黨建思政理論來引導,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社會改革發展實踐經驗滲透到學習和生活中,才能確保不偏離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軌道,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引導、重塑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和認知能力,培育出愛黨愛校、對黨和學校有著強烈認同和歸屬感的高質量有用的人才。
三、高職黨建思政對校園文化建設引領的實現路徑
黨建思政引領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提供了根本思想保障,不僅能拓寬文化教育的范圍,還更新了思政教育的方式,延伸了隊伍建設,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經過不斷地思考與實踐,廣輕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加強黨建思政文化建設,通過以下四個實踐路徑,豐富黨建思政文化導向平臺,推進政治引領工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舉好旗幟,唱響主旋律,凝聚人心,壯大正能量,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
(一)打造黨建思政平臺,強化校園精神文化強化黨建思想引領,就必須要牢牢把握學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通過有效發揮輿論引導和媒體傳播的作用,將黨建思想內容全方位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之中,引導師生增進認同感和傳遞崇高信念。廣輕首先是加強線上線下黨建思政文化教育。利用目前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所取得的實踐經驗,整合黨建思政教育資源,利用“兩微一端”等交互平臺作為重要載體,創新“廣輕大講堂”“廣輕正能量”“輕言輕語”“輕悅讀”等欄目建設,發揮校、院兩級校園網、官微、官方微博、廣播臺的思想宣傳陣地作用,實現黨建思政文化教育形式的“碎片化”,匡正校園精神文化的價值取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時推進“四位一體”易班網絡思政陣地建設,幫助學生逐步培養起自我導向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引導思想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充分利用好“紅色經典閱讀空間”、宣傳欄等線下文化陣地,發揮“學習強國”平臺作用,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師生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第二是強化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儀式文化。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等重大歷史性節點,精心設計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師生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國家法定或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和國家重大活動,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開展升旗等多形式儀式教育,增強“四個自信”,激發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二)加強黨組織建設,創新校園文化類型黨組織建設在指導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政治方向上體現了明顯優勢,具有示范性、引領性和輻射度。廣輕就以黨建為抓手,建設一系列校園文化黨建品牌,打造廣大師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品牌文化。各級黨組織以提高黨支部組織力為核心,服務中心工作、服務師生群眾為落腳點,充分發揮黨支部主體作用,利用黨員活動、專業建設、院系發展等相結合,創新校園文化類型,突出支部特點、時代特點,盡可能實現“一支部一品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學校的基層黨建品牌通過組織“系列化主題黨日活動”“黨支部風采展示”“黨支部組織生活創新案例”“黨員風采展”“大學生黨員特色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對標新時代黨建工作總體要求、目標導向,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融入,融合學校發展目標,把黨建思政文化與學校歷史、學院教學、專業特點、品德教育、業務工作、地域元素等充分結合,打造了“常青藤心靈工作坊”“民族團結一家親”“學生社區黨建育人工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優秀品牌,引領師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發展,在校園中營造立德樹人的育人氛圍。廣輕還充分發揮高職院校人才資源優勢,積極推進“黨建引領、研究先行、團隊跟上、成果落地”的新型黨建思政工作模式,以提升組織力為核心,以“有組織、有標準、有特色、有作為”為基本要求,緊緊圍繞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等工作,探索推進“在重大項目(任務)上建團隊,在重點團隊上建黨支部”,落實在教學、科研與技術服務、創新創業等團隊和專項建設任務團隊的基礎上組建臨時黨支部,開展支部建設,促進黨建思政業務的融合,更好地發揮黨建思政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用,為“雙高”建設提供政治保證、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在黨支部建設過程中既要開展標準化建設,也要立足團隊的實際和運作的規律開展特色化建設,將黨支部的工作和團隊業務工作緊密結合,以黨建促立德樹人、促改革創新發展、促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積極培育和塑造具有輕工特色的支部文化、團隊精神、專業優勢,以文化塑造團隊精神,以文化引領團隊導向,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增強師生對黨組織和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豐富黨建思政工作內容,形成具有廣輕特色的黨建品牌。目前已經打造了13個“雙高”建設臨時黨支部和44個校內重點項目臨時黨支部。
(三)強化陣地建設,構筑校園文化氛圍廣輕以社區文化平臺和機制體制建設為基礎,持續推進“黨建文化、思政文化、專業文化和傳統文化——四個文化”進社區、進宿舍、進食堂、進教室、進實訓室的陣地建設,將文化建設貫穿于學生社區教育管理服務的整個過程。首先是以地理區域劃分為基礎的社區黨支部組織與二級學院行政隸屬的黨支部協同,形成縱橫交錯網格化全覆蓋管理協同機制,確保黨建陣地“六有標準”全覆蓋、黨建教育貫穿社區生活全過程、黨建文化人人參與,從時間、空間和人員三個維度夯實黨的基礎組織建設,確保黨組織的思想領航和價值引領全覆蓋,全面提升基礎黨組織的行動力和戰斗力。接著通過“四進——思政教師進社區、專業教師進社區、輔導員進宿舍、班主任進宿舍”,開展宿舍文明文化建設,形成“黨政工團學”一體化治理體系,建立全員開展思政工作機制;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宣傳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融入學生生活和學業成長的各領域,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落細落小落實,不斷增強價值觀自信,形成學生校園生活全程泛在思政教育模式,形成時空全域覆蓋思政文化協同育人機制。同時,圍繞學生成長成才需求,按照學校專業教育的內涵與外延要求,因地制宜開展各種專業交流、研討、匯報、輔導等活動,培養學生專業素養,涵養專業意識,推動專業文化深入社區,建立專業文化全域協同教育機制。最后,推動社團活動課程化建設,把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戲曲保護與傳承等內容,通過舉辦經典誦讀、國學講堂、文化講壇、專題展覽等活動在學生社區中建立傳統文化培育的常態化長效機制;充分利用打造好的國學館、書吧等多功能文化空間開展各項傳統文化活動,實行黨建帶團建功能,推動國學文化進學生社區,讓學生組織有了新的定義、新的拓展,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實現更多的傳播載體和渠道,擴寬傳習群體。這樣全面滲透于學生生活社區的全方位、融合于學生生活的全過程、貫穿于全體師生員工行為范疇,加深廣大師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四)開展主題活動,踐行校園行為文化通過黨建思政引領開展各項具有創造性和個性化的主題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踐行創優創新行為文化,賦予校園文化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強的生命力,提高品位和內涵。廣輕每年開展“勞模”或“大師工匠”等新時代英雄人物進校園開展宣講活動,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工匠精神,激勵師生員工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實際行動。同時,還在教師和學生中開展“十大感動輕院人物”評選工作,展示教師和學生對“自強、敬業、求實、創新”輕院精神的傳承,開辟展示空間,舉辦優秀師生校內巡回報告,大力宣傳優秀師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建功立業新時代的風采。還以“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將“創意、創新、創業文化培育”與學校思政育人工作相結合,舉辦領袖培訓計劃、創意創新創業大賽和研修班,開設輕創大講堂、新商業模型評價大講堂、創投大講堂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動,讓學生感知體驗創意創新創業文化和濃郁創意創新創業氛圍。
四、結語
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地方,在重視學科文化提升的同時,也要關注其思政方面的提升。黨建思政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引導,在面對“雙高”建設的挑戰和新機遇下的發展下,更能容易體現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思政教育方式的更新以及社會文化的引導和促進,為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方向保證。
參考文獻
[1]匡曉華.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及融合[J].教育觀察,2019,8(20):16-18.
[2]梁詩宇.發揮高校黨建對校園文化引領作用的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09):253-254.
[3]朱佳.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工作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對策[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0):127-128+149.
[4]謝守成.新時代高校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3):4-9.
作者:黃丹丹 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