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的整合課缺失現象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整合的終極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但在教學實踐中,存在過分注重信息技術而遺忘整合的終極目的這一舍本逐末現象。課堂中出現學生有效思維的缺失、師生良性互動交流的缺失、教師指導作用的缺失和對信息技術的嚴重依賴等非正常現象,本文就這些現象進行粗淺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歷史學科;整合;缺失
引言
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的整合讓傳統歷史課堂教學出現了革命性變化,“活生生的歷史教育”不再是空中樓閣。教育是為人服務的,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之間的整合應基于便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過分注重信息技術本身而遺忘了整合的終極目的,課堂中出現“只見技術不見人”這一舍本逐末的現象。
一、常見癥問題分析
(一)學生有效思維缺失信息技術的應用扭轉了以往歷史教學暮氣沉沉的現象,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犯矯枉過正的毛病,片面強調教學課件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忽視了對問題的設計和挖掘,整堂課完全是一場圖片、視頻、動畫打造的“視覺盛宴”,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渙散,學習處于淺表式[1]。例如,在教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某教師為學生準備了海量圖片、視頻,整堂課非常熱鬧,課件制作得相當精美,但問題的設計基本上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如一戰的導火線是什么?一戰爆發的標志是什么?這樣的問題設計并不能激活學生的有效思維。而思考普林西普這種行為,從而引導學生如何理國;思考德國所走的武力崛起道路最終給自身和世界帶來什么影響,這些深度思考有利于學生智慧和歷史意識的養成。遺憾的是,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被龐大蕪雜的課件侵占擠壓了。學史使人明智,在沉默中方能發現真理,表面上繁榮熱鬧的歷史課堂,是以學生有效思維的缺失作為代價的,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的培養、智慧的養成、情感的熏陶等,背后往往是深層的蕭條。
(二)師生互動交流缺失在課堂上,不少教師憑借課件一勞永逸,只需點擊鼠標,以少講為榮,甚至連評價反饋也交給計算機。這種整合課不是教師一路點擊鼠標就是學生一路狂敲鍵盤。而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如眼神肯定、語言激勵、思維啟迪等基本缺失,冷冰冰的“人機”關系取代了和諧、生動的師生關系。這樣的課堂也完全違背了課堂教學的基本特點:靈活性、生成性,與一些極具價值的生成性資源擦肩而過,而課堂上產生的生成性資源恰恰是師生智慧火花的呈現,引導重要價值的閃光點,師生教學相長的契機。例如,在學習“戰略大決戰”時,教師把學生分為遼沈、淮海、平津、渡江四大戰役指揮部,由學生代表扮演指揮員,輪番上臺通過多媒體演繹如何領兵作戰、運籌決策。平津戰役“結束”后,學生們沉浸在我軍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喜悅中,有位學生質疑傅作義的義舉,但這個不和諧之音很快被“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強音淹沒了。這本應是師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智慧火花頻現的時刻,是開展生命教育和樹立正確戰爭觀的絕佳契機,但教師忙著讓多媒體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而錯失良機。從師生共同活動的角度來說,“是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與靈魂的感召”。師生會產生心靈愉悅、執著進取的美好體驗。缺失了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交流的整合課,意味著扭曲了教育的本質,降低了最根本的教育價值。
(三)教師指導作用缺失教師在讓學生通過網絡收集資料進行網絡學習時,只給出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后撒手不管,美其名曰體現學生主體性,學生在搜索資料、整理資料時,往往在網海中“沉醉不知歸路”,費時費力,結果卻是搜集到一大堆無效信息甚至偏離方向。比如,在“我看拿破侖”的活動課中,教師讓學生分成小組,通過網絡收集資料。在收集過程中,部分學生卻對拿破侖的死因和感情生活津津樂道。這種整合課的效果可想而知。離了教師的指導,缺了教師和學生合作開展的觀察、比較、體驗,學生的自主學習只會陷入“云深不知處”的迷茫。信息技術成了讓學生頭暈目眩的海市蜃樓,學生的各種能力、素養的培養也成了一紙空文,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是無從談起,更惡劣的影響是,學生很可能從中學會了敷衍塞責。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師認識存在誤區其一,很多教師孤立地看待信息技術和歷史課堂教學。將整合簡單視同為兩者之間的簡單疊加。其實,整合的目的應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在創新的技術上實現最佳教學效果。其二,教師的線性思維導致對信息技術的過度信賴,完全用信息技術來取代傳統教學,難以做到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傳統教學改進。部分教師未能充分理解信息技術僅是教學輔助的觀點,總覺得信息技術應用是多多益善。
(二)政策執行存在誤區當然,信息技術在當前課堂教學中的使用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學校的大力推動。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使用通常成為對教師課堂評價的最關鍵因素。部分地區甚至強行要求40歲以下教師必須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絕大部分課堂必須正常使用多媒體課件。另外,部分學校為順利通過考核驗收,花費較多的投資用于計算機硬件配套,忽視了對教師軟件使用水平的提升。部分耗資巨大的多媒體教室也往往只是在一定級別的公開課中方能使用。教師認識層面上的誤區和領導層面將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量化、指標化,其結果是忽略了整合的豐富內涵,削平了整合的深度。無論是教師還是領導層面上的誤區,其深層的原因殊途同歸,即對課程改革理念的膚淺理解,也是對教育終極目標的背離。整合若不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最終停留于形式,信息技術甚至會淪為“填鴨式”教育的新武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意義也在一片花哨聲和熱鬧聲中漸行漸遠[2]。
三、透過現象的幾點思索
(1)學科課程目標也應是學科課程中信息技術設計的主要目的。歷史教學首先應從歷史學科本身出發來進行教學設計,然后再考慮哪些環節會因為信息技術的運用而讓教學變得更加精彩。在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技術設計,尋找教學內容與教育技術的最佳切入點,激活學生的思維,適時、適量、適當地選用信息技術,刪繁就簡,避免信息的狂轟濫炸,確保學生有效的思維時間和空間。(2)整合中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的發展是整合的歸宿,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整合的最終服務對象是學生。制作精美的課件固然重要,但比這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自身在引導中如何不斷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如恰如其分的鼓勵式的語言,恰到好處的個性化的表揚,靈活機智地處理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等。教師在整合中應注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能力的培養,給予學生適當及時的指導,確保學生有效避免在網上“信息過量”和“信息迷航”。(3)整合不一定囿于課堂。課后的整合更具靈活性。歷史文化網站和博客的涌現,因其即時性、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等優點,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教師可在網站或者博客上進行在線測試,通過視頻展示,提供電子書下載,進行學法指導,就某些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就某些觀點進行探討,對一些小型課題進行研究等,這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整合課中一切環節、一切手段、一切活動,無論教還是學,無論思想、形式還是內容,都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追求的目標,并在這一根本點上形成契合互動、和諧發展、與時俱進。背離了這一終極目標,整合課最終只能是“演《王子復仇記》卻沒有哈姆雷特”。
[參考文獻]
[1]董亞丹.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中學歷史動態教學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7.
[2]李鋒,王吉慶.信息技術教育:歷史的考察與現實的追問[J].中國電化教育,2013(02):1-5.
作者:高利萍 單位: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中學元和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