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校教育視域下教育大數據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今時代,教育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推動教育系統變革與創新的顛覆性力量,對于學校教育尤甚:一是為學生打造個性教育,更好地助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二是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三是為學校提供精準化的教育管理,更好地保障學校的運行和發展;四是為學校教育系統提供優質資源共享的平臺,更好地帶動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探討和梳理教育大數據的價值,有助于我們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教育大數據;學生;教師;學校教育管理;農村學校教育;價值
一、為學生提供個性教育,助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從理論上講,個性教育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大儒——至圣先師孔子。在回答著名的“聞斯行諸”這一問題時,孔子根據冉有與子路的性格特征,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經典范例,同時也很好地體現了孔子個性化教育的理念。這說明在班級授課制出現之前的私學時期,教育者對學習者的個性發展需要是非常關注的。只是由于歷史局限性,個性教育沒有得到很好地實施與發展。隨著班級授課制的出現,個性化教育的理想更是被湮沒在了龐大的班集體里。時至今日,隨著教育大數據的興起,歷史實現了螺旋式的上升,個性化教育真正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教育大數據時代,教師不再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來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喜好、難點以及共同點等,而是通過挖掘、收集學生在線學習數據,探尋數據之間關聯的方式,從而得到更加全面、精細的學習過程中的規律以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據此,我們能夠更加細致、精確地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為他們提供個性化與定制化的優質、有效的教學與輔導,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例如,通過對學生學習內容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有助于我們清晰地描繪學生的知識圖譜和知識掌握情況。而通過對包括學生點擊學習資源的時間分布數據、停留時間、回訪次數以及答對了多少道題等過程性的學習行為數據分析則可以產生兩個層面的優勢:一是可以精準分析學習資源的質量及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類型、學習風格和所需學習服務類型等,進而優化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為學生主動推送合適的學習資源;二是學生可以對自己某一段時期內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和預測,以便盡早通過這些預測做出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決策,更好地開展適應性學習和自我導向學習。[2]另外,教育大數據還能為學生提供便利的移動學習和碎片化的學習模式。教育大數據工作人員和研究者通過開發移動學習系統,能夠幫助學生隨時隨地通過移動設備進行碎片化學習。而且,大數據所提供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多樣,同時也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制造出身臨其境的多樣化的虛擬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教育大數據時代,促成了教學結構和范式的轉型,催生出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在線課堂、混合式課堂教學等現代課堂形式,向傳統課堂發起了顛覆性的挑戰。這些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既為教師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帶來很大的挑戰,推動教師的專業能力不斷向前發展。首先,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些教學模式,教師需要成為“數據脫盲者”。教師需要掌握微課、慕課、在線課堂等現代課堂教學模式;掌握制作與設計在線課堂教學內容和流程;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便應用到自己的課堂中等等。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產生了極大的轉變。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則變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輔助者。廣大教師需要理性認識并積極接納這一轉變,同時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與新的教學模式相關的業務水平。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教師需要具備更好地認識學生的變化和發展的能力,快速、準確掌握每位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習慣,并進一步指導學生以某種方式更有效地學習和工作,[3]將傳統預設的固化課堂教學轉變為新型的動態生成的個性化教學。教師需要不斷適應現代課堂的要求,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專業技能,從而真正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協作者。為此,教師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需要。另外,利用大數據技術還能夠跟蹤教師自身的成長過程,并可以進一步運用回歸分析、關聯規則挖掘等方法幫助教師分析和監控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另外,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成熟為各種學術文獻資源的獲取、研究同行和合作伙伴的尋找、跨學科跨地域的國際研究團隊的組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極大地降低了傳統科研的復雜性和難度。而且,在教育大數據的技術支持下,越來越多的社會科學變得可以通過量化的方式進行研究,而且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正在從樣本走向總體。這些都為教師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極為便捷的技術支撐與人性化服務。
三、為學校提供精準化的教育決策與管理,保障學校的運行和發展
大數據時代的教育數據分析和探究既注重相關關系,更強調因果關系。這樣,就可以從海量的教育數據中發現隱藏卻有用的信息,挖掘出真正存在的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原因,為做好教育管理和決策工作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從而使教育決策擺脫意識形態的偏見,提高其決策的有效性。詳言之,教育大數據之于教育管理的價值如下:一是教學管理的科學決策。學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學管理。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智能化數據采集系統的建設,能夠使學校管理者獲得更加精確的教學管理數據和更加精確的具有科學價值的信息,從而進一步做出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管理決策,降低決策行為盲目性。另外,教學管理的科學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學生的評價科學與否。“數據主義”觀照下的教育評價可以說發生了質的變化——傳統的以“群體”為單位的評價對象正在逐漸轉變為“個體”,而曾經“單一”的評價方式則逐漸走向了“綜合”。通過大數據支撐的教育信息技術,學校管理者可以采集到包含教與學的全過程的無死角數據——這就形成了記錄每位教師的每個學期、每門課程、每節課程的教學表現數據的“教學檔案袋”,記錄每位學生每學期、每門課程、每節課程的學習表現數據的“學習檔案袋”。這些都是學業成就評價開展的更全面的數據支持。同時,學校不僅要對學生的學業成就進行評價,還應該收集與之相關的多方面的信息,為學生的學習成就及其改進措施提供更加全面、準確的數據。例如,上海作為試點區域于2011年開始建立了“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體系,“綠色指標”不僅收集學生學業水平數據,還收集了有關學生家庭背景、學習動機、學業負擔和師生關系以及教學方式和校長領導力等信息,[4]讓反映學生發展狀態的數據完整顯示出來,并及時向區縣和部分學校反饋評價結果以合理引導教育管理、教學指導以及各種教與學的行為,引導學生培養模式和教育質量管理方式向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二是教育設備與資源的監管與控制。以教育大數據作為基礎,建立智能能源監管平臺,對教育設備實施智能化監管與控制,實現設備的科學有效的使用,降低資源能源的耗費和管理上的相關負擔,節約不必要的開支,實現教育設備與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為學校管理者更好、更科學的決策提供支持。
四、為學校教育系統提供資源共享的平臺,帶動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
在教育大數據時代,數字校園的建設使得學校與學校之間聯系變得更加緊密。教育大數據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拋棄在歷史的塵埃里,它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超越時空界限,實現了優質教育全民共享,這為教育變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為優質教育資源貧乏的農村學校教育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具體而言,教育大數據對傳統的教育信息系統、校園網絡系統進行了優化和整合,建構了教育云服務平臺,形成了新一代的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系統,聚合了更大范圍的教育資源,建立了既可以獲取,也可以流動,還可以應用的大規模的非結構化教育數據,這使得農村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都能夠隨時隨地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進一步帶動農村教育的發展。同時,對于進一步推動和實現教育的公平和均衡發展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洪孟,胡凡剛.教育虛擬社區:教育大數據的必然回歸[J].開放教育研究,2015(1).
作者:李學麗 單位:山東女子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