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當代電視新聞的傳播新特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呈現出較多新的特征,且從電視新聞整體發展看面臨較多的機遇與挑戰。本次研究將對當代電視新聞傳播的新特征進行分析,并提出新聞傳播創新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電視新聞傳播;新特征;分析;創新策略;發展
媒介技術近年來處于高速發展態勢,由以往的機械時代、光電子時代轉至數字化時代,這種演變下也使電視新聞傳播呈現出較多新的特征。而如何運用這些特征,是影響新聞傳播效果的關鍵所在,要求新聞媒體在正確認識這些特征的基礎上做好創新工作。因此,本文對當代電視新聞傳播特征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代電視新聞傳播新特征分析
(一)新聞傳播即時化
即時化特征,可被理解為電子媒介技術支持下,電視新聞傳播可將信息內容零時差的采錄并傳遞,信息終端、信息源保持零距離,以當前電視新聞中常見的“直播”或“現場直播”等形態,實質為即時化的一種表現。從傳統電視新聞傳播中能夠發現,很大程度停留在錄播階段,受眾接收信息均為延時或差時狀態,新聞傳播時效性極差。而近年來新媒體時代下,受網絡媒體等沖擊,電視新聞傳播不斷在更新調整,注重為受眾帶來即時化體驗,從這種即時化特征看,主要體現在:第一,新聞時效變化。傳統新聞傳播中,傾向于采用“TNT”模式,即今日新聞今日報(TodayNewsToday),而當代新聞注重“NNN”模式,即現場新聞現在報(NowNewsNow),以近年來每年召開的“兩會”為例,均通過現場直播形式,受眾可第一時間了解到與自身相關的問題。第二,信息損耗最小化。傳統電視新聞傳播,一般為經過剪輯、篩選與處理后的鏡頭,觀眾在收看中往往有選擇性地放棄不感興趣的畫面,致使其中部分新聞信息內容價值降低。而在即時傳播中,受眾幾乎如同親至現場,從頭至尾關注事件變化,極大程度上提高新聞傳播公信力,報道真實性不被質疑[1]。
(二)新聞傳播互動化
互動化特征,表現為多向非線性模式取代以往單向線性模式。由單向線性模式看,主要表現在新聞傳播過程處于封閉性、靜止狀態,而多向非線性模式,強調在傳播中加入互動性元素,整個傳播過程呈現開放性、運動性特征。具體剖析這種互動化特征表現,首先體現在傳遞信息方、信息接收方可進行即時互動,受眾參與度加強,很大程度上改變傳統電視新聞傳播中直接向受眾灌輸信息的局面,傳播效果提高。其次,互動中的“對話機制”,如部分電視談話節目中,盡管傳播過程隱藏較多不確定性因素,但因有固定的主題,所以傳播效果可被保證。特別近年來媒介技術發展下,更為即時互動提供可能,如與場外觀眾間的對話。以部分電視新聞播放中的戶外連線為例,演播廳內主持人可直接同場外主持人互動,場外主持人可直接還原事件原貌,或與現場群眾溝通,而整個過程均可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展現出來。通過這種互動模式,更有助于大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忠誠度,特別近年來網絡媒體發展下,增強電視新聞傳播的互動性特征,是吸引受眾的關鍵所在。
(三)新聞傳播過程化
當代電視新聞傳播中,過程化特征較為明顯,可被理解為新聞傳播中全方位展示事件的全過程,而非采取直接傳達事件結果并加以評論的形式。正如麥克盧漢的觀點,認為“電視不適合包裝整潔的產品,而更適合過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電視新聞傳播的特征,這種特征完全與印刷媒介相區別,印刷媒介往往在傳遞事件信息中通過靜態符號實現,而電視展現的則是整個動態過程,注重調動受眾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等。具體分析過程化特征表現,主要表現為:第一,外在脈絡的選擇,電視新聞傳播將事件發展變化整個過程作為主要脈絡,若缺少這一外在脈絡,整個新聞將如同“形式外殼”一般。第二,互動性元素的加入,新聞傳播中不僅停留在畫面的展示層面,也有與場外觀眾互動、主持人與嘉賓互動等形式,這些均是新聞傳播中互動性元素加入的重要體現。以部分新聞直播間中“評論員”角色為例,便是互動性元素的重要體現,再如新聞報道中對現場群眾的訪問,受訪群眾也成為互動性元素。盡管互動性元素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色彩,但對提高新聞傳播效果有積極作用[2]..5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業界探討
(四)新聞傳播多媒體化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媒體受到的沖擊極為明顯,如許多網絡媒體均處于快速發展步伐,更注重用戶的體驗,很大程度上分流電視新聞媒體的受眾。對此情況,電視新聞近年來不斷創新改革,在傳播過程中更注重兼容各種媒體功能。事實上,由媒體技術發展進程看,本身為媒介形態遞進變化的過程,所以傳統媒體將被逐漸取代,這便使當代電視新聞傳播呈現出明顯的多媒體化特征。從目前電視新聞傳播形態看,既可通過廣播或報紙界面形式呈現,也可利用電視或電腦終端呈現,甚至有獨立的客戶端,如央視新聞客戶端。這些傳播媒介形態或傳播形式,均能使新聞報道更具立體式特征,贏得大眾的認可。仍選擇“兩會”新聞報道為例,傳播過程中受眾無需坐在電視機前等待,可直接通過網頁搜索央視客戶端,或直接通過微博等平臺第一時間了解新聞內容,所體現的媒體化特征極為明顯。事實上,近年來網絡技術發展下,如衛星電視、手機電視、互動電視、寬頻電視、移動電視以及數字電視等均出現在大眾的生活中,推動電視新聞媒體化的進程。
(五)新聞傳播感性化
新聞傳播中的感性化特征亦可稱之為情感化特征,側重于將人類的情感價值觀描述出來。這種感性化并非體現在事件報道層面,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無沖突,更注重的是傳遞大眾心聲。同時,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感性化特征與傳統印刷媒介所體現的特征不同,其中印刷媒介更注重以圖文形式闡述信息內容、還原事件原貌,受眾所接收的是一種視覺抽象,比較之下,電視新聞報道則通過對受眾多個感官的調動,引起受眾共鳴。以2016年“山東辱母案”為例,央視新聞進行傳播報道過程中,選擇多種公開報道形式,包括現場采訪、庭審直播報道等,事件全程公開,同時解說員從客觀角度評價判決處理結果,認為既符合大眾心理訴求,同時與法理吻合,這種傳播形式下,很大程度引起受眾的共鳴,有情感上的沖擊,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值得注意的是,現行大多電視新聞傳播中,受其自身公信力、真實性等約束,往往將報道停留在“呆板僵化”的形式上,反映出電視新聞傳播在感性化特征運用上較為困難。對此情況,如何在傳播中將感性化特征展現出來,成為目前電視新聞業務發展需關注的主要問題[3]。
二、當代電視新聞傳播創新策略
(一)信息整合的加強
近年來電視新聞傳播活動中,不僅有廣泛的信息來源,且可通過多種傳播渠道完成傳播報道過程。不可否認這種形式下為電視節目制作提供較多的信息,但也有一定的限制,原因歸結于信息范圍的擴大為篩選工作帶來難題。因此,電視新聞媒體發展中,應注意從信息整合上強化,保證新聞節目的有效性。對于其中海量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要求節目組在重組能力上加強。如對于部分零散新聞報道,應根據新聞事件時間先后整合,確保在有效時間內播出,這是保證新聞傳播即時性特征的關鍵所在。另外,信息整合中,不應將傳播報道內容局限于事件本身,應注重結合多方觀點,包括現場群眾觀點、評論員觀點等,確保信息內容的多樣性,也是實現傳播報道互動性、感性化的基礎條件。
(二)表達方式的創新
除信息整合外,新聞傳播中如何在表達方式創新也是當前電視新聞媒體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實際創新中,可從短、時、新等三個層次上著手,如在“短”層次上,主要強調通過短新聞實現“大作為”,以央視新聞為例,在“新春走基層”報道中,《一列火車:連接家與遠方》,報道僅用一句話實現背景交代,后直接引入到故事人物中,整篇故事講述控制在3分鐘內,簡短、易懂,且能夠打動人心。而在“時”層次上,強調新聞傳播的時效性,盡管相比大多如微博、微信媒體,電視新聞在時效性上為短板,但可考慮通過新技術的運用、設備更新補足。另外,在“新”的層面上,不僅要求內容方面的創新,更注重形式上的創新,仍選擇“新春走基層”為例,報道采用平民化表達方式,所體現的特征為感性化、過程化等特征,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目標[4]。
結語
電視新聞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呈現多種特征表現,包括感性化特征、過程化特征、即時化特征、互動化特征以及媒體化特征等,這些均是電視新聞媒體進步的重要體現。未來發展中,應注意從多方面創新完善,包括信息的整合以及表達方式的創新等,特別在表達方式創新上,應堅持短、時、新策略,以此推動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莫鵬燕.新媒介環境下傳播觀念的變革——兼評《重構——“三網融合”對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影響》[J].江西社會科學,2016,36(09):8-9.
[2]衛寧.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傳播發展的必然性及策略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5,1(18):11-13.
[3]朱天,姚婷.中國電視新聞傳播實踐中“兩種話語”現象辨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36(11):156-160.
[4]葛明駟,何志武.三網融合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規制的目標與路徑[J].中州學刊,2014,(04):168-172.
作者:蔡梁 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