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力現狀與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范以錦將媒體傳播力分為三方面:一是內容傳播力,即媒介內容生產所產生的傳播效力;二是平臺傳播力,即平臺傳播力是媒介內容生產的平臺,其中包括平臺資本、平臺規模等;三是“聲譽”傳播力,即受眾對于媒體的總體評價。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少人質疑傳統媒體已經喪失平臺傳播力和部分內容傳播力,僅靠“聲譽”傳播力和內容傳播力存活下來。然而,傳統媒體在社會現實中不斷進行平臺傳播力的改革,試圖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以謀求內容傳播力、平臺傳播力以及“聲譽”傳播力合力發展。本文指出傳統媒體平臺傳播力的兩大不足之處,并分別從平臺傳播力、內容傳播力和“聲譽”傳播力三個方面進行策略分析。
【關鍵詞】傳統媒體平臺傳播力“聲譽”傳播力內容傳播力
1.自身傳播力差。由于各地方媒體的資金有限,沒有持續的資金支持,使得新媒體產品是一個半成品,這樣的半成品一方面導致了自身傳播力差,另一方面使得新聞被商業侵權嚴重。自人民日報組建“中央廚房”全媒體信息平臺,光明日報率先成立融媒體中心,中國青年報啟動“融媒小廚牽引網報融合全媒體計劃”之后,各地均開始積極嘗試媒介融合,各地紛紛搭建融合平臺,推出系列地方新聞APP、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產品。但是大部分的新聞媒體都是在照搬同樣的運作模式,缺乏地方鮮明特色,在新聞內容方面,依舊選擇傳統新聞寫作方式,換湯不換藥,將同樣的新聞移動至新的平臺,顯然不符合當代新聞傳播規律。由于網絡媒體沒有采訪權,這就使得網絡媒體的寫作素材主要來源于對傳統媒體新聞的改寫,使得傳統媒體的版權容易受到侵害。
2.盈利模式不成熟。在互聯網尚未形成格局的時代,傳統媒體的盈利手段主要是通過廣告、報紙發行。如今,隨著新興媒體的大量涌出,使得廣告市場的競爭越演越烈,其中傳統媒體受制于地理位置、傳播范圍,不少廣告主選擇新媒體產品進行投廣,使得傳統媒體廣告收入大量減少。此外,受眾大部分轉移到了互聯網上,報紙發行量銳減,致使紙質媒體收入不斷下降。傳統媒體依靠新媒體平臺進行盈利也始終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由于我國網友長期享有的免費上網的習慣,使得媒體很難直接從新聞產品網絡閱讀中獲得利潤。根據路透社研究,在過去6年所關注的9個國家當中,為新聞付費的比例平均保持在11%,大多數人不準備為在線新聞付費并且未來也不太可能付費。由于自身傳播力較差,不少傳統媒體與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頭部平臺進行合作,試圖參與流量和廣告收入的分成。然而傳統媒體的收入多少完全由頭部平臺公司說了算,喪失了主導權的傳統媒體并不滿足于現狀。
二、提高新聞傳播力策略分析
1.政府加強政策和經濟扶持。媒介融合是傳媒行業的重大調整,更是國家層面上的戰略部署,僅僅依靠單薄的媒介自身力量是遠遠無法完成的,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和引導。加大對傳統媒體行業的扶持,關鍵在于留住報社的核心人才,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提高記者和編輯的工資待遇,同時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一方面保障新鮮血液的涌入,另一方面,留住具有資深經驗和穩定人脈的人才。除了人才以外,還應該保障媒體技術發展始終處于高端水平。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運用不僅在信息平臺上,還在大數據的應用上,以保障對本地新聞熱點的實時監控,第一時間了解民情、傳達真實信息。此外,由于我國經濟東西部發展差距較大,財政更應該傾斜,對轉型難的傳統媒體進行資助,進一步推動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
2.創新新聞內容和表達手段。在新聞內容上,應以獨家首發為標準,圍繞優質標題、精品圖片、話題互動,從新聞選題、新聞評論、新媒體報道三個方面提升質量。在新聞選題方面,從新聞獨家線索入手,著重新聞深度挖掘和信息重組整合,注重挖掘新聞細節。在新聞評論方面,圍繞熱點話題、民生新聞進行評論,發表獨到的見解。在新媒體報道方面,突出其報道形式的新穎性,加強新聞互動、虛擬播報。在新聞表達方面,突出展現傳統媒體的特色,堅持準確、精練并符合新媒體特性原則。在新聞標題的制作上,注意總結傳播力較高的標題的內在規律,提升標題的制作水平。在圖片上,打造優質的頭圖新聞。用優質內容提升新聞吸引力,多角度、多層次分析新聞,做到新聞不缺位,遇到輿論事件主動發聲。在語言的表達方面,從受眾角度出發而非報道對象角度出發,拒絕寫報告式的“黑板報”,運用互聯網思維考量用戶的需求,提高用戶的體驗感。另外,發揮平臺互動功能,保持活躍度,不斷增加粉絲量,提高平臺影響力,做到各個平臺聯動新聞、話題共享常態化。
3.提高“聲譽”傳播力。聲譽是主流媒體隨著時展不斷通過公眾口碑傳播一步步建立起來的。“聲譽”傳播力代表著主流媒體的權威性,主流媒體的發展成敗,取決于主流媒體能否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無形資產,打造出百姓認可的媒體。主流媒體上的任何信息都要經過核查,加強核查力度,避免出現假消息。同時,利用大數據對假信息的形成、傳播路徑進行精準跟蹤,找準切入點及時辟謠,化解負面輿情,凝聚社會共識。同時,應增強版權保護意識,促進媒介良性競爭,如100余家傳統媒體聯合發表《中國報業版權自律宣言》,以提高自身版權意識,精準識別、預防和打擊盜版行為。傳統媒體的聲譽需要長期持續不斷的維持,傳統媒體每一個工作人員都代表著所在媒體的形象,因此,記者在外采訪時應該注意規范言行舉止。
【參考文獻】
[1]范以錦,匡駿.傳播力三個層次撕裂后的媒體內容價值[J].傳媒,2016(16):16-18.
[2]張書卿.中國報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建議[J].傳媒,2020(08):27-30.
[3]代羽,袁婕,羅興.聲譽監測:主流媒體不容忽視[J].青年記者,2019(27):4-5.
[4]劉光平,李嚴.地方黨報新媒體平臺如何提升時政報道傳播力——以掌上春城新聞客戶端為例[J].傳媒,2020(04):39-41.
作者:謝凌 單位:岳陽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