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擺脫鄉鎮財政困境的思考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篇文章針對擺脫鄉鎮財政困境一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同時結合鄉鎮財政的發展現狀與筆者的自身經驗總結出了幾點可行性較高的應對措施,其中包括拓寬財源渠道,積極貫徹因地制宜的發展之路、重新調整管理體制,合理化分配事權以及進一步完善機構改革,強化管理與監督力度等等,以期能夠對我國鄉鎮財政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帶來一些具有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鄉鎮財政;財政困境;困境;思考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鄉鎮財政是我國財政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來說,一旦鄉鎮財政遇到困境,那么勢必會對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農村稅費體制被改革以后,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同時也提高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但與之相對應的是,諸如內蒙古等落后地區的財力狀況卻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很難實現應有的收支平衡狀態。針對此項問題,國家政府與相關管理部門需要有針對性的具體分析,從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角度著手,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合理化的鄉鎮財政規劃策略。
一、鄉鎮財政的現狀
近幾年,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黨和政府也對三農政策的落實給予了雄厚的資金支持,農村地區中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的公共服務內容變得越來越多。鄉鎮作為聯系城市和農村的紐帶,不但要做好日常管理服務工作,而且有許多“屬地管理”的工作,如信訪維穩、安全生產、交通管理等,還要隨時迎接各種檢查、評比,稍有疏忽,就會被批評、通報,這些,都促使了鄉鎮財政支出的膨脹。在此種情況下,鄉鎮財政部門的工作任務就變得愈發繁重,從而在很多時候會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態。在農村改革工作積極落實的當下,鄉鎮財政的職能也出現了三個轉變:首先,從收支管理型轉變為支出管理型;其次,從預算管理型轉變為核算管理型;最后,從維持保障型轉變為服務發展型。與之過去相比較來看,鄉鎮財政管理的功能內容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部分職能被弱化的同時,還有部分職能得到了明顯的強化。
(一)公共服務保障職能在不斷強化
公共服務保障職能主要表現為由鄉鎮財政所下發的惠農政策資金變得越來越多,各個區域中惠農政策的內容與形式也在不斷的創新與改進。其中,生產類的補貼包括糧食直補、農資直補、良種補貼、奶牛良種、母豬、母牛、農用機械補貼等等。此外,社會類的補貼則包括農村地區中的免費義務教育、農村地區的合作醫療保險、最低保障、家電換新以及購車補貼等等。
(二)會計核算職能在日益增強
自從“鄉財鄉用縣監管”政策被大范圍實施以后,絕大多數區域都專門建設了農村財務服務中心,連同地方上的財政所來合署辦公,由財政所委派專員來進行財政管理工作,專門負責鄉鎮預算單位的資金管理,同時還要對新農村建設的財務資金做好管理,確保鄉鎮賬務可以公開化與透明化。
(三)涉農項目資金監管任務日趨完善
在公共財政體制內容變得愈發完善的情況下,鄉鎮統籌政策會落實的更加順利,各個地方上的鄉鎮財政所同時也要積極的投身到完善財政管理體系的工作當中。為了能夠更好的處理用于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救災資金、補貼資金等財政補助,鄉鎮財政所需要去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與工作模式,盡可能的降低支出管理任務的整體難度。
二、鄉鎮財政困境的深層次原因
截止到目前為止,除去個別鄉鎮存在著鋪張浪費現象以外,導致財政困境的深層次原因有如下的幾個方面:
(一)鄉鎮事權與財權的關系不科學
自從實施分稅制度以來,在落實財政上收的基礎之上,鄉鎮需要同時承擔更多的事權項目,從而導致兩者之間出現了“剪刀差”,這就會讓鄉鎮在承擔事權的同時缺少應有的經濟支持。在農村稅費正式改革以后,原本由農民來承擔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費用由鄉鎮財政承擔,無形當中增加了鄉鎮財政所應肩負的支出責任。當國家政府在針對財政改革下達相關的硬性支出政策后,同時也忽略掉了下級財政部門現有的承受能力,從而也就導致了鄉鎮財政的增長水平遠遠不及支出增長速度。比較突出的表現是,在近幾年,薪資待遇的增速較快,但有很多的鄉鎮根本無力兌現。筆者所在的地方,鄉鎮干部、教師工資均由縣財政統發,這也就意味著財權與事權之間的關系狀態有待調節。
(二)各級財政關系分配不均勻
分稅制度的實施目的是為了提高稅收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所占比重,在現有的基礎之上提高中央財政收入的所占比重。自從分稅制度改革實施至今,中央財政的集中財力出現了大幅度的增加,與之產生的諸多影響,并沒有在各個區域中的財政部門之間進行平等消化,從而不得不轉由基層的縣鄉兩級財政部門來與之分擔。除此之外,同時存在的問題還包括轉移支付制度內容不夠規范、制度規模過小、上下級之間的財力差距過于明顯等,這些均會造成基層財政能力的不斷下滑。
(三)財政支出總量與財政支出效率關系不平衡
從我國鄉鎮當前的發展現狀來看,財力水平同財政支出總量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更加直白一些解釋,鄉鎮所分配到的“蛋糕”數量過小,這是導致其公共服務水平低下且財政困難的一項重要因素。作為最接“地氣”的一級政府,村莊的環境衛生、飲水、基礎設施亟需改善,鄉鎮卻沒有財力可用,這在無形中造成了鄉鎮政府和群眾的隔膜。
三、鄉鎮財政困境的解決措施
(一)拓寬財源渠道,積極貫徹因地制宜的發展之路
首先,進一步壯大鄉鎮企業。政府部門需要結合自身的發展現狀,鼓勵鄉鎮企業參與二次創業,將單一化的所有制結構逐步的轉變為多元化所有制結構,積極踐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相互分離,確保鄉鎮企業的組織制度可以逐漸的朝向制度化與科學化的方向所發展。此外,為了有效改善鄉鎮企業融資渠道狹窄的情況,不僅要從完善政策制度的角度著手來加大對鄉鎮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同時還要在現有的基礎之上加快鄉鎮企業股份制的改革速度,促進鄉鎮企業股票的順利發行;其次,大力發展基礎農業。我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農業大國,因此只有讓農民群體富裕起來,才能夠有效提高鄉鎮財政的發展速度。基于此,地方政府需要加快對農業基礎設施的維修與鞏固工作,將本地區的農業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另外,對于部分農戶所存在的盲目性問題,地方政府還要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來發揮出合作職能的現實價值,為農戶提供從生產到銷售的一條龍式服務;最后,地方政府要運用地區中的自然優勢,將更多的精力都投放在產業的發展中。一方面要創辦多種類型的實體經濟項目,另一方面還要根據農戶的發展需求來著手建立工業園,為鄉鎮經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提供促進動力。
(二)重新調整管理體制,合理化分配事權
首先,處理好縣、鄉兩級政府的財政分配關系,將鄉鎮政府的參與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確保鄉鎮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在進一步明確好縣、鄉事權的同時,還要嚴格按照“財權與事權相結合”的分配原則,規劃好縣、鄉兩級政府的財政范圍,避免財政管理制度的頻繁波動;其次,調整好縣鄉之間的財政分配關系,結合鄉鎮當前的財政狀況來合理化的確定鄉鎮財政的管理體制。
(三)進一步完善機構改革,強化管理與監督力度
機構改革的工作重點即為妥善處理好“財、稅、庫”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首先,要在確保管理水平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精簡鄉鎮政府中的多余人員,積極的開展人才培訓與教育活動,從根本上提高鄉鎮政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其次,要努力協調好財務部門同稅收機構之間的關系,爭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稅收征管制度;最后,聯合地方政府部門來建設鄉鎮國庫機構,充分發揮出地方上金融部門的協調作用,以此來提高鄉鎮財政資金管理的安全性與全面性。
參考文獻:
[1]何香凝,徐世鵬.關于鄉鎮財政困境的幾點思考[J].金融經濟,2014(22).
[2]董博.欠發達地區鄉鎮財政困境分析及對策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08).
[3]秦世峰.擺脫鄉鎮財政困境的幾點思考[J].湖南財政與會計,2013(10).
[4]高華.關于鄉鎮財政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07).
作者:王元 單位:河南省遂平縣嵖岈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