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規范化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的行政管理體制面臨改革需求,目的在于促進行政管理工作作用的切實發揮。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不夠徹底,依然在角色定位、體制建設、部門配合以及人員素質方面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高校需基于這些問題,對行政管理工作規范化路徑開展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完善工作,為進一步提升高校教育質量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校行政管理體制規范化路徑
高校的行政管理體制是保障教育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在我國的高校中,行政管理部門已經成為常設部門之一,這一部門不僅承擔著維持校園秩序、規范師生行為等職責,而且還能為教育改革的順利實行提供支持,具體表現在保障、平衡、參謀、協調四個方面。在高校的行政管理體系中,校長是掌舵者,具體的行政管理人員通常不從事教研工作,以保證行政管理工作的“專職專能”。但是某些高校,由于行政管理人員對教育、學術體系的了解程度不深,經常出現“行政管理”干擾教育的情況,再加上行政管理部門缺乏創新精神,從而使它的“協調”功能受到了極大影響。高校行政管理體制必須進行改革,優化,尤其是內部運行機制,應該與“市場體制”相契合,進而促進行政管理工作實現“服務”與“管理”上的平衡。
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概述
高校行政管理指的是使用“行政”手段對各種事務進行管理,管理過程需要制度與手段的支撐,完善的制度是獲得理想行政工作效果的前提,而手段的靈活應用是充分發揮管理職能的保障。從內容上分析,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促進學術與行政的良好配合,這關系到高校教育職能能否充分發揮,如果沒有將兩者的關系協調好,就可能造成教育工作混亂。第二,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良好配合。高校中的行政管理部門會將權力下放到各個分部中,而這些分部的良好配合應該以權力的不重疊為基礎,通過“各司其職”來提升管理效率。第三,促進管理人員與管理部門的良好配合。行政管理工作的實行是由具體的管理人員負責,管理人員的素質高低會影響到管理工作的質量。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還需要對管理人員的素質進行監測,淘汰其中的不合格者,精簡管理隊伍,可以避免因管理隊伍過于龐大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在新時代,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角色定位、管理體制、部門配合及人員素質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以下具體分析:1.角色定位問題高校行政管理改革,首先調整管理制度與管理方式,而這些調整行為會因為牽涉利益分配而對行政管理人員造成影響。這樣的問題是改革過程中必然遇到的,但同時也暴露出行政管理人員對自身作用以及貢獻程度的不了解,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管理效率的提升[1]。除此之外,高校行政管理還存在著“官僚化”現象,很多行政管理人員在工作中以“權威”來代替“服務”,主要表現在管理方式與管理態度的“粗暴化”,不僅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且也有損高校在學生眼中甚至社會上的形象。2.體制不健全的問題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采用“分層式”,即將管理部門進行等級劃分,一般劃分為兩個層次,有些高校劃分為三個層次,進而導致管理中出現“功能重復”與“責任不明”的情況,致使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同時,在行政管理中還存在干部任命的“一言堂”,造成一些素質低下的干部加入其中,再加上這些干部將升職加薪作為追求目標,對上級一味“奉承”,從而造成行政管理的脫節。3.部門之間的配合問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本質是采用合理方式來對高校的各個方面進行調整,從而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我國的大多數高校,采用的是類似政府機構的“金字塔”模式,而這樣的模式勢必會出現管理部門繁多的情況,從而會對不同部門之間的配合提出更高要求。但是由于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以及責任分配的不明晰,造成不同部門在配合上出現了問題,經常發生重復管理或者責任推諉的情況,嚴重影響了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4.行政人員的素質問題行政管理人員是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元素,他們的素質高低會影響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而在一些高校,由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待遇不是很好,造成行政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2]。在處理這樣的問題時,高校一般采用級別與利益掛鉤的方式,而提升級別的方式主要是考試,對行政管理人員的崗位能力缺乏考察,進而造成了行政管理人員專注于考試而忽視工作的情況。要想有效提升行政人員的素質,應該建立合理的“競爭機制”,讓更多有能力、有素質的人才進入行政管理隊伍中。校教師為了增強課堂的積極互動,采用學生自學自講法、集體討論法,讓學生在自學與合作中得到啟示;同時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參加高校學術研討、學術調研,報名參加專家學者的學術報告會,以增長見識。這些教學方式的創新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將知識融會貫通,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豪感和自信。高校教師還應用網絡平臺錄制網絡公開課視頻,讓全國范圍內的高校學生都能感受到網絡信息化教育模式的魅力。與此同時,加強社會實踐教學,更好地補充了教學的形式,維系了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在學業方面取得進步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溝通的能力,培養了團結合作的意識。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而發展,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高校要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水平,使研究更具價值性,不斷發掘其內部的精神動力,堅定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凝聚力量,在從前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和衍生出更多具有時代意義的成果,不斷突破,取得更大的進步,實現美好的愿景。
參考文獻:
[1]王宗禮.培養造就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N].甘肅日報,2017-10-13.
[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馮剛,成黎明.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與理論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13-20.
[4]董蕾.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歷程與思考[D].長春:吉林大學,2006.
[5]成黎明,黃艷.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以黨中央印發的4個重要文件為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133-138.
[6]黃大勤.改革開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經驗[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16(4):57-60.
[7]耿鵬麗,蔡菁.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J].華中人文論叢,2013,4(1):90-92.
[8]潘莉.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的新進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1):28-32.
[9]張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分析[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一)[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6:2.
作者:成庭羽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