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飲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文化相結合,引導新時代青年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因此,研究并運用傳統文化智慧所蘊含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具有現實意義。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藥膳構成中醫藥寶庫的一個組成部分。早在三千余年前,中國古代醫學家們即已提出藥食同源的思想,傳統中醫養生飲食文化早在古代便已隨著華僑華人的遷移走向世界,造福普羅大眾。可以說,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由吳澎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飲食文化》(2020年9月版)一書,較為全面地闡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發展歷程及其現狀。基于該書的述評,現對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問題展開初步思考。
《中國飲食文化》一書共分九章。第一章“概論”,介紹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相關概念、飲食文化的地域差異、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狀況。第二章“八大菜系”,對中國八大菜系的形成歷程和背景、八大菜系代表等進行了梳理。第三章“中國酒文化”,述及飲酒溯源、酒的種類、中華名酒等內容。第四章“中國茶文化”,對茶史淵源、茶文化的發展、中國茶葉的種類等進行了介紹。第五章“文學作品中的飲食文化”,分析了《紅樓夢》與金庸小說中的飲食文化。第六章“節日和人生儀禮食俗”,討論了節日食俗、人生儀禮食俗等。第七章“中國筷子文化”,對筷子的起源與歷史演變、筷子文化、筷子的功能與禮儀等進行了梳理。第八章“中國飲食禮儀”,對中國傳統食禮、現代宴會禮儀、酒水禮儀等進行了介紹。第九章“歷史名人與飲食”,對古代四大美女與美食、蘇東坡與飲食等進行了論述。該書內容較為豐富,通俗易懂,涵蓋面廣,對中國深邃悠長的飲食文化做出了整體性概述,且關照當下,有助于人們了解中國飲食文化以及中華民族若干生活風貌。
飲食與健康直接相關,且早已上升到文化的層面。《中國飲食文化》一書指出,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的生產生活實踐,在飲食材料、飲食體系、飲食制作、飲食審美等方面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飲食文化與中國人的身體觀、生命觀、人生觀都是相關的。隨著當今社會繁榮發展,科技突飛猛進、食物極大豐富,青年學生的飲食習慣及其生活方式卻出現不少問題,已威脅到他們的健康。以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為載體,將其精華滲透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功效,在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道路上保駕護航。具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4首先,促進建構豐富多元且具中醫養生保健功能的高校飲食文化。一方面,高校可通過多種渠道宣傳祖國不同地域飲食文化,傳播中醫藥膳知識,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到祖國飲食文化的深邃廣博。另一方面,現如今盡管大多數大學生具備珍惜糧食、反對鋪張浪費的意識,但仍有不少學生浪費糧食已成習慣。這顯然違背了中華民族素來所倡導的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優良傳統。傳統飲食文化中蘊含大量培養優良品德的思想資源,有助于學生修身養性。比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食不過佳,充饑則可”等;傳統養生飲食文化提出“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飲食宜清淡,吃七分飽為宜”等。通過萃取傳統飲食文化中蘊含的精華養分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打造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飲食文化。
其次,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豐富教育內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理論性強,較少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較難持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將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喜聞樂見的傳統飲食文化元素相融合,可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營造師生互動的愉快教學氛圍,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比如,中醫文化包含著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以及追求萬物的和諧與平衡、博愛互助等價值理念,它所提出的藥食同源是中醫防病治病的重要部分。通過從個人的衣食住行上升到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導,高校學生在日常文化的熏陶下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生命人本意識,這與馬克思的人本觀是相通的,有助于學生升華人生境界,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成效向深度發展。
再次,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心,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高校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生力量,擔負著新時代的重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在自然氣候、歷史文化、人文風俗等因素影響下,祖國的大江南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根據《中國飲食文化》一書可知,中國飲食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書中談到的八大菜系,各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烹飪體系,包含了不同的烹飪技藝與風味,精美可口的菜肴更是一種文化形式,蘊含著濃烈的家國情懷。因此,通過將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讓學生深入認識包括飲食文化在內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切實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優勢、豐富內涵與強大活力,有助于樹立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心,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
最后,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文化交流及合作愈發頻繁,高校學生面臨多元化的價值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有些大學生對祖國文化歷史了解較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足,尚沒有能力對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在內的世界多元文化進行深入思考與辯證分析。高校作為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應當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積極弘揚與創新發展中華文化,并緊密結合新時代的文化內涵,抵御西方文化滲透所帶來的文化沖擊。通過將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結合,能夠讓學生深刻體驗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弘揚中華文明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使其成為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踐行者。
目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為推進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應借鑒發展經驗、總結教育規律、優化教育內容。上述可見,傳統飲食文化是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特色資源之一,將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不僅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還能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推進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推進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思政課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方式,高效地將傳統飲食文化滲透進思政課堂教學中。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秉持教學目標,系統性地運用相關飲食文化知識作為授課豐富的教學資源。比如,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舌尖上的中國》等節目片段以及中醫養生方面的講座視頻,組織學生圍繞主題結合個人生活與時代變化展開交流討論,進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與開放創新的有效認識,還有利于發揚中醫養生文化,在中西醫之爭中樹立中醫自信。比如,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時,可引入相關傳統飲食文化進行分析。傳統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不斷實踐創新的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理念同樣是基于大量文化成果的創新實踐所形成的,傳統飲食文化的核心理念與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科學世界觀存在相應的共通之處。由此可見,通過將中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實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推進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為了切實將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應當在完成理論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學生個體的思想動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及科學的思想政治教學方法,積極組織靈活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活動。《中國飲食文化》一書是在理清中國飲食文化概念、發展歷程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現況調研。同樣,對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有效結合路徑的探索上,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比如,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傳統飲食文化知識競答、中西飲食文化辯論、美食藥膳制作與茶藝表演、講座與演講交流會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優勢,進一步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理論水平。另外,高校相關人員應當注重將傳統飲食文化滲透進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校園媒介推廣傳統飲食文化、組建傳統飲食文化社團等,提高傳統飲食文化在校園文化中的地位,進一步發揮傳統飲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中的德育功能,為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服務。
第三,依托新媒體與現代教學技術,推進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為推進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教師應深入淺出地把握傳統飲食文化的內涵價值,積極借助新媒體與現代教學技術,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完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一方面,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傳統飲食文化相關的圖文、音視頻資源,因材施教,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讓學生體驗到傳統飲食文化與個人精神世界密切相關。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緊隨時展步伐,將新媒體作為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工具,發揮新媒體的各項優勢,使其成為推進傳統飲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結合的載體。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微信、微博、小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在合理的時間內有效地向學生推送相關高質量的精彩內容,比如通俗有趣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簡史、與飲食文化相關的歷史典故、關于飲食的文化史與社會史研究成果介紹、中醫養生飲食寶庫、中醫養生飲食文化與中醫經典文獻選讀、海外華僑華人飲食文化推介等,不斷吸引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并就傳統飲食文化與思想政治相結合的專題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習,讓學生在深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論的同時,興趣盎然地學習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傳統文化的陶冶下,高校既能有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又傳播弘揚了新時代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作者:林芳 單位: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