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調查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心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某醫學院校1497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包括一般情況調查表、社會責任心問卷、中國大五人格問卷簡式版、自我意識量表。結果: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心總分與常模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214),物質責任心和群體責任心相對較高,文化責任心相對較低(P<0.01);醫學護理專業學生責任心低于醫學社會學專業(P<0.01);回歸和路徑分析顯示社會人口學變量(專業、性別、家庭經濟、健康狀況)、人格(宜人性、嚴謹性、開放性、外向性)和自我意識等是影響社會責任心的主要因素,可解釋57.2%的變異量,其中人格直接影響社會責任心,社會人口學變量和自我意識經人格間接影響社會責任心。結論:醫學院校學生與普通大學生一樣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心,護理專業學生社會責任心相對較低;人格是社會責任心最主要的直接影響因素,社會人口學變量和自我意識是間接影響因素。
【關鍵詞】醫學生;社會責任心;人格;自我意識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問卷法對某醫學院學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5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97份。對問卷信息進行整理合并,結果如下:男548人、女949人;年齡16-25歲,平均19.89±1.36歲;大一447人、大二491人、大三385人、大四174人;臨床醫學546人、醫學護理430人、醫學社會學521人;戶籍地城市542人、鄉鎮955人;健康狀況為疾病或較差203人、良好689人、健康605人;家庭結構為大家庭341人、核心1071人、單親71人、其它14人;家庭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335人、1000-2999元708人、3000-4999元268人、5000元以上186人;父母最高教育小學(或以下)226人、初中743人、高中(中專)355人、大學(或以上)173人;獨生子女592人、非獨生子女905人。
1.2研究方法
1.2.1一般情況調查表收集年級、專業、性別、年齡、同胞數、戶籍地、健康狀況、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父母教育、學生干部、參加社團、參加公益等資料。1.2.2大學生社會責任心問卷該問卷由趙興奎[4]編制,共36個條目,分物質責任心(12條)、文化責任心(10條)和群體責任心(14條)等三個維度。采用1-5五級評分,分數越高,反映其社會責任心越強。1.2.3中國大五人格問卷簡式版該問卷由王孟成等編制[10],共40個條目,分神經質、外向性、嚴謹性、開放性和宜人性等五個維度。每個條目采用1-6六級評分,分數高低代表某種維度傾向性高低。1.2.4自我意識量表該問卷由蔣燦等人修訂[11],含23個條目,分公我意識、私我意識和社會焦慮等三個維度。每個條目采用0-4五級評分,得分越高自我意識水平越高。
1.3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和AMO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包括χ2檢驗、F檢驗、t檢驗、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和路徑分析。
2結果
2.1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心水平
與測驗編制者趙興奎的數據相比,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心總分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物質責任心和群體責任心相對較高、文化責任心相對較低(P<0.01);與冉匯真一般本科院校學生數據相比,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心總分和三個維度分均高于普通高校學生(P<0.01)。
2.2醫學院校不同專業學生社會責任心差異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醫學院校不同專業學生社會責任心存在差異(P<0.01);兩兩比較(LSD檢驗)顯示:醫學護理專業責任心相對較低、醫學社會學專業相對較高、臨床醫學專業居中,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社會責任心影響因素的逐步回歸分析
以社會責任心總分為因變量,社會人口學資料和心理學指標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進入水準α=0.05,剔除水準β=0.10),結果顯示(表3):專業(1=醫學護理,2=臨床醫學,3=醫學社會學)、性別(1=男,2=女)、家庭經濟(1=1000元以下/人,2=1000-3000元,3=3000-5000元,4=5000元以上)、健康狀況(1=較差,2=一般,3=較好)、宜人性(測量值)、開放性(測量值)、嚴謹性(測量值)、外向性(測量值)、自我意識(測量值)等9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可解釋社會責任心總分49.5%的變異。
2.4心理社會因素影響社會責任心的路徑分析
回歸分析發現的影響因素可歸為三類:社會人口學變量(性別、專業、家庭經濟、健康狀況)、人格變量(宜人性、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和自我意識(私我意識、公我意識、社交焦慮)。采用結構方程分析這三類變量影響社會責任心的路徑,結果顯示:模型擬合指標(CMIN/DF=4.45,RMSEA=0.05,GFI=0.98,AGFI=0.96,NFI=0.96,RFI=0.94,IFI=0.97,TLI=0.95,CFI=0.97,PGFI=0.59,PNFI=0.68,PCFI=0.69)基本達到模型適配標準,能共同解釋社會責任心57.2%的變異;人格直接影響社會責任心(效應值=0.76),自我意識(效應值=0.36)和社會人口學變量(效應值=0.45)均經人格間接影響社會責任心。圖1心理社會因素影響社會責任心的路徑分析
3討論
目前國內關于大學生責任心方面的理論研究多于實證研究,在有限的實證研究中,研究對象多為綜合性大學學生,針對醫學院校學生責任感的研究極少。本研究對醫學院校學生的社會責任心狀況及影響因素做了調查,現就有關研究結果做簡要分析討論。
3.1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心狀況
首先,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心與趙興奎[4]的大學生常模數據相比,總體水平沒有明顯差異,物質責任心和群體責任心相對較高、文化責任心相對較低;與冉匯真[5]一般本科院校學生相比,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心相對較高。其次,醫學院校不同專業學生社會責任心存在差異,即醫學社會學專業社會責任心相對較高、臨床醫學專業居中、醫學護理專業相對較低,以往研究也發現不同專業大學生責任心存在差異,如藝體類和經貿類大學生社會責任心相對較低,文科類學生相對較高[3-5]。這些結果表明醫學院校學生同其它大學生一樣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集體意識、職責和義務的責任意識,更加關注人類基本生存環境和生命價值;任何群體的社會責任感都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使不同群體責任感各具特色,臨床醫學和護理專業學生將肩負救死扶傷的職責,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專業學習中,更加關注能力和技術的發展。
3.2社會責任心的影響因素
許多研究發現不同專業大學生或其它亞群體責任心存在差異,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多數解釋屬于主觀推測,缺乏科學證據。我們推測大學生亞群體社會責任心差異可能與人格和自我意識有關,人格和自我意識影響他們的關注對象和專業選擇,而人格和自我意識又受成長環境和經歷的影響,并用實證調查驗證假說。首先回歸分析發現社會人口學變量(專業、性別、家庭經濟、健康狀況)、人格(宜人性、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和自我意識等9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可解釋社會責任心總分49.5%的變異。其次,結構方程分析探明了這些因素的影響強度和影響路徑:模型擬合指標基本達到模型適配標準,能共同解釋社會責任心57.2%的變異;人格是最重要中介因素,直接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心;自我意識主要經人格間接影響社會責任心;社會人口學變量通過影響自我意識和人格間接影響社會責任心。這些結果提示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關鍵在于培養和塑造宜人性、嚴謹性、開放性和外向性等個性品質和良好的自我意識[8,9,12]。個性品質和自我意識形成源于家庭,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對個性品質和自我意識有重要影響,但良好個性和自我意識也能通過教育塑造和培養[13-15]。在臨床醫學和護理專業教育中,除傳授專業知識外,加強人文社會學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人文社會學和思想品德教育不僅能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處理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和塑造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自我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8,9]。本研究中,醫學社會學專業(保險、法學、管理和心理學)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得分高于臨床醫學和護理專業,可能與他們接受更多的人文社會學教育有關。
作者:胡鴻 杭榮華 范佳麗 國實 余結根 李海麗 程灶火 單位:皖南醫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精神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