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文精神滲透語文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中西方人文精神教育的內涵
在文藝復興后,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在繼承了古希臘人文主義的主要傳統的前提下又出現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新觀念。例如在《大教學論》中所提到的思想就是和人文主義相關的,有些思想完全來源于人文主義,接受教育是每一個人享有的權利,并不是少數人具有的特權,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去適應學生,而不是學生去適應教學,知道自己并知道萬物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可以使人變的高尚。通過以上的思想可以看出人文主義將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作為倡導的重心,應當充分尊重每一個人,并且通過教育可以使人的品質、道德等變得高尚,這就是思想在教育領域中的一種反映。在一些完全受人文主義浸染的教育學著作中強調了在不同的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中不斷進行自我教育的自然主義思想,這種教育思想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主要理念。在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義教育》、《學校與社會》兩部作品中反映出了人文主義思想對當代教育產生的影響。在這兩篇文章中提出了教育即是生活、生長的原則就是受到教育等這一基本觀點,并將個人品格的塑造作為教育的重點和主要目的,與此同時教育還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素質水平,從這個教育理論中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教育是一個立足于先驗的人性論。
2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人文教育的內涵
雖然通過人文教育人們能夠學到如何做人,但是將人文精神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于課程中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所以,為了向學生灌輸人文精神,應當通過承載歷史文化傳統和人類探究自然成果的具體教學方式來實現,在教學生灌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道德素質,并通過日積月累從量變不斷向質變進行轉變,從而在學科教育中不斷實現人文教育的目的。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就必須充分利用好語文的教學過程。高中階段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斷從基礎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階段,并且在學生的成長教育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根據學生的心智發展特點對學生的價值和審美傾向進行有效的引導能夠使學生的心智健康的發展,同時在高中階段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比較強,所以應當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并且高中語文作為人文學科中的一門基礎學科,語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因此,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3.1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
首先是閱讀教材的合理使用,在高中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它們具有熱情真純性、優美典雅性、令人振奮性以及啟人思索性等多種不同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利用學科優勢的基礎上要對課程所蘊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使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自己的獨特見解,并在對文本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領悟人生,使自身人格不斷得到完善。除此之外,學生在視野開闊和文化多樣背景的熏陶之下還會具備良好的精神良知。很多好的作品都是作者的自敘,在文中體現了作家的生命意識和作家的血肉意識。例如在《我與地壇》一文的學習中,在史鐵生生命最燦爛以及美好的青春剛剛開始的時,雙腿便殘廢了,這使得原本一個活蹦亂跳的年輕人失去了行走能力,這種沉重的打擊使他日益苦悶、消沉和頹廢,以為就這樣終此一生時,卻在荒蕪的地壇和平凡而卑微的草木昆蟲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與生生不息。在理解創造過程的精彩和美麗的基礎上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得到了自己的生命感悟。在課文第二部分描述了母愛的主題,同時也詮釋了母親生命的偉大。母親艱苦的命運、頑強的意志以及對兒子深沉博大的愛都一份母愛表達的淋漓盡致。在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就是對生命的解讀,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逐漸引導我們去思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我們是否能夠坦然面對或者以樂觀的心態來面對遇到的困苦和災難。同時,思考又讓我們逐漸明白人可以有偉大的一生,也可以有平凡庸碌的一生,但是關鍵在于自己的選擇。而且無論平凡還是偉大在身處逆境的時候不能具有消極頹廢的態度,應該不斷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份喜悅,同時也要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光彩和活力。讀者需要用心去感受、去體會這些人文的精神素養。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對學生感性的解讀進行指引和教導,從而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會直面人生的挫折和苦難,而且還要使學生不斷去思索生命對于死亡的意義。
3.2豐富閱讀教學模式
3.2.1倡導自由、探究、合作的課內學習方式
我們之所以要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主要目的王瀟(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錦州121000)就是為了喚醒、挖掘并提升學生的內在潛力,并且在不斷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學生全面成長的同時,還能夠使學生的認知、態度以及技能等方方面面和諧發展。因此,該種學習方式一方面對于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求非常重要,以此能夠實現學生的特色發展;另一方面以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為主要目的,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該種學習方式下能使人在個性不斷發展的同時,展現出人文關懷的作用。新的教學模式將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發展作為教學的中心,因此為了強調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應當用教師的講解分析替代原有的傳統閱讀教學方法。要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并且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必須讓學生自身在接觸原著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原著。同時還應該強調對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
3.2.2利用閱讀課進行擴展
閱讀課雖然是語文課上的一種閱讀活動,但是在方法和形式上和課堂教學又是不同的。例如,學校將備有大量的文學名著、科普讀物、人物傳記等作品閱覽室,供學生自主選擇讀物進行閱讀。每周安排時間讓學生在閱覽室內自主選擇閱讀書目和閱讀內容進行閱讀。此外,學生要在閱讀課上實現自由閱讀。例如在學白的詩歌時,先讓學生在閱讀課上尋找和李白相關的資料,使學生對人物的經歷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夠更深刻的理解其作品,這樣才能夠更加充分的體會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利用閱讀筆記和閱讀心得來展示閱讀課上的成果。每個學期定時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和考察,在了解學生閱讀積累情況后,從中選出優秀的閱讀筆記進行展覽。在寬松的閱讀環境中學生可以實現自主學習。在這種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既能完成知識的積累還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4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語文能力是在寫作這個語文實踐活動中反映出來的。一篇文章能夠體現出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語言的組織能力、思維的活躍性、觀點正確與否等方面。在進行作文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培養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以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所以,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訓練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還要不斷啟迪和塑造學生的思想,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語文寫作是學生表達自己情感的過程,學生可以在作文中表達出自己說不出來的觀點。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內心思想,從而在充分調動全身潛力的過程中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性,再這樣的基礎下形成自己獨立自主人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首先,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擴展其思維。即從日常生活出發,通過打破作文中的條條框框和思想的禁錮,使學生作文的主題實現從集體主義、現代化、黨的領導到親情、愛心、個性精神物質、求善求美、以及實事求是等方面進行轉變。在葉圣陶的這篇《作文論》中提到“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除了不問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在這句話中表達了生活積累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當在不斷豐富學生生活、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說真話、寫真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積累足夠的作文素材。然后,要提倡學生寫作要真實,也就是要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展現真實的信息,并將生活的需求結合起來,同時與學生的思想實際聯系起來。最后,教師要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到教學中,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評改也是非常重要的,給學生評語的過程中能夠實現人文精神的教育。但是在傳統的作文評語中有太多公式化、模式化的內容。例如作文中心是否明確、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等評語,這些評語放在任何文章中都合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并找到問題,但是這種僵化、教條的評語不僅不能積極調動學生發揚優點和糾正錯誤的積極性,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寫作心態方面更是無從談起。
5在高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一方面要明確教學的目的,作為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中應當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從語言心理研究看出,兒童時期以及少年時期是語言發展的兩個黃金時期,尤其是在青年時期,這是其語言定型的時期。基于此種情況,我們應當在轉變觀念的基礎上,不斷對學生進行語言方面的教育。為了使學生能夠意識到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教師應當對學生逐步的引導,把口才素質培養的重要性提升到未來社會建設者的高度上。因此為了有效克服學生的內心障礙,使學生具備健全的心理素質,不斷掌握心理溝通的方法,應當在高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以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除了要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還要提升學生的交際品質,使學生以真誠的態度體現口語交際的人文性。作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反映,在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生具體的語音的糾正還要注意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方法,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交際品質。總結:高中語文教學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教師應當改變原來的傳統教學觀念,在理解人文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重視人文精神教育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作者:王瀟 單位:渤海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