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游戲教育價值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游戲是兒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民間游戲是游戲的重要表現形式,對其教育價值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兒童身心完滿發展的促進作用方面,具體表現為民間游戲在兒童生理發展、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情感發展及個性發展五個方面的教育價值。不足之處體現在:有關民間游戲的理論基礎不足;民間游戲對兒童精神層面影響的研究略有欠缺;民間游戲在實證研究中缺乏普適性的論證及在實際運用方面未得到有效體現。
關鍵詞:游戲;民間游戲;教育價值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是點燃兒童求知欲和創造精神的火種。”[1]“2001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作為溝通理念層與實踐層的橋梁將學前教育改革帶入新時期。其對幼兒園游戲重要性的重申更是引起研究者和教育者們的關注。隨后,包括《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內的一系列文件的頒布給予兒童權利、兒童發展以充分重視,作為兒童生活方式和基本活動的游戲也成為題中之義。”[2]隨著對兒童游戲教育價值研究的逐漸深入,人們發現民間游戲蘊藏著獨特文化意蘊及教育價值,民間游戲來源于兒童日常生活,更容易為兒童所接受,不僅能夠滿足幼兒身體活動和發展的需要,又能夠促進幼兒認知、個性、情感、社會性等心理的發展,對培養完滿兒童有重大意義。
一、關于民間游戲概念的研究
基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及研究視角,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民間游戲有過多種定義。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對民間游戲的概念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學和教育人類學兩大視角,前者將民間游戲作為豐富民俗的一部分進行解讀,源于人們日常生活,具有很強的傳承性;后者則將其視為能夠影響人的活動,對個體發展產生一定意義,具有即時性的特點。
(一)民間游戲是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間游戲扎根于社會文明,滲透在日常生活,屬于民俗學的研究范圍。雖然在民俗學范圍內的眾多研究中也是各有差異并未達成一致,但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被人們所廣泛認同的烏丙安先生,他認為:“民間游戲是指流傳于廣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稱玩耍。游戲是游藝民俗中最常見的、最普遍的、最有趣的娛樂活動。它主要流行于少年兒童中間和節日里成年人娛樂節目之中。”[3]陳連山在《游戲》中將民間游戲解釋為:流傳于廣大民眾之中,由兩者或兩者以上的人組成的具有獨特規則、穩定表現形式和傳承優秀文化性質的游戲。郭泮溪在其著作《民間游戲與競技》中提道:“廣泛流傳于民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以娛樂、嬉戲為目的的身體活動或智力性游戲稱之為民間游戲與競技,如,踩高蹺、跳繩、老鷹抓小雞、跳像皮筋、母雞護蛋等項目。”[4]
(二)民間游戲概念在教育人類學領域研究下得到一定發展,具有非傳承性
如涂元玲將兒童在生活中的隨地取材即時發生的游戲稱為“玩耍”,認為:“玩耍和游戲均是指一種自愿的活動或消遣,以自身為目的并又伴有一種緊張、愉悅的情感。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游戲是有規則的,但是,在這種有規則的活動之外,兒童還有其他的玩耍活動,如無所事事或偶然性為。具體來說,如,在椅子上、床上或炕上爬來爬去,擺弄家里的鍬、鏟子、掃帚等東西,到屋外隨意地走走等等。”[5]張新立在研究彝族兒童民間游戲對其定義為:“流傳于彝族地區民間的、彝族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自愿和自由嬉戲、玩耍與娛樂的活動。它不同于專門的教學程序和指導”[6],他還從教育人類學的視角解讀過民間游戲———“斗雞”所具有的價值。綜合以上對民間游戲概念的分析可知,民間游戲主要是指由民間創編、流傳于廣大民眾之中,為兒童所喜聞樂見的、承載著中國優秀文化的活動。具有傳承性和即時性、群體性和個體性、地域性和普遍性、隨意性和教育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民間游戲教育價值的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關于民間游戲對兒童發展教育價值的研究
無論是被稱為“幼兒教育之父”的福祿貝爾,還是與之齊名的偉大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均強調游戲對于兒童發展的不可或缺性。中國教育家陳鶴琴也曾說:游戲是兒童的第二次生命。民間游戲源于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源遠流長,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它內容豐富多彩,取材簡便易得,形式靈活多樣,且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活動較少受空間限制,娛樂性、隨機性較強,符合兒童好動、好奇、好模仿的特點,也對其動作、認知、社會性、情感等身心發展有很大的教育價值。兒童發展包括身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兩大部分,“身體的健康是兒童全面發展的基礎。兒童年齡越小,身體發展對心理發展的影響越明顯。”[7]身體的發展主要是指:人體各種器官系統的生長,如,身高、體重等;運動能力的發展,如,大小肌肉群的發展、跑、跳、投等;對外界環境變化和自身變化的適應能力,如,對冷熱的適應、對疾病的抵御等;心理的發展主要是指兒童在認知、社會性、情感、個性等方面的發展和完善。民間游戲簡單易學,取材容易,多人參與,具有一定技巧性,難易適中,對促進兒童身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一)民間游戲對兒童身體發展的作用
自從有正式教育以來,人們無不重視身體活動在少年兒童教育中的作用,現代大教育家洛克就將體育與智育、德育并稱“三育”,提出“三育”應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青年時代的于1917年以“二十八畫生”筆名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對體育就有精辟的論述,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4]游戲活動對兒童來說是鍛煉身體體能的重要途徑,對兒童身體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身體的良好發展是其他機能發展的基礎,是實現良好生活的基本條件。與民間游戲相比,現代游戲(包括媒體游戲和現代玩教具等)呈現出由戶外逐漸轉向戶內、由多人向單人化過渡等特點,使活躍期的兒童被迫在狹小的封閉的空間內進行所謂的“游戲”,身體發展得不到滿足。再者,由于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及家長對兒童的過度保護,兒童戶外的游戲時間被大量剝奪,跑、跳等基本動作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身體素質也急劇下降。民間游戲多是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空氣中的氧氣和其它的有益因子有利于兒童的新陳代謝,促進其呼吸系統發展,提高其免疫能力抵抗疾病;陽光中的有益射線可以起到殺菌以及促進兒童骨骼生長的作用;外界環境的變化還可提高兒童的適應能力。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活動中應用較為廣泛,但最能體現出“促進幼兒身體發展”這一目標的當屬民間體育游戲在幼兒園中的運用。羅紅輝從民間體育游戲存在的問題出發,論述了當前幼兒園運用民間體育游戲時出現的誤區并提出了一定切實可行的策略;李玉峰則從民間體育游戲所具有的特性、價值入手,闡述了民間游戲入園的可行性;曹中平、劉霞等學者則從提高幼兒身體健康這一角度,論述了民間游戲促進幼兒身體發展的重要性。此外,從已有研究結論可知:民間游戲多由奔跑、跳躍、抓握、鉆爬等基本動作構成,通過游戲可以訓練大小肌肉群及協調、平衡能力等的發展,增強心肺功能,促進幼兒身體健全發展。如:“丟沙包”、“鉆山洞”、“老鷹捉小雞”等民間游戲在幼兒園中的應用,都可以發展幼兒的跑、跳、投、躲、閃等基本動作。
(二)民間游戲對兒童認知發展的作用
“認知發展是人的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個體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形成、發展和變化過程,涉及知覺、記憶、注意、思維、語言、想象等多種心理過程。”[7]對兒童而言,游戲是兒童生活中的主要活動,是學習的主要方式,因此,游戲是他們獲得認知發展的主要途徑。美國心理學家皮爾斯曾說過:“兒童認知發展的兩大基礎分別是玩耍和聽故事。”在游戲過程中兒童的各種認知能力逐漸得到啟蒙和加強。民間游戲是由民間自行組織創編而得,并沒有明確的分類體系與標準,但范圍較廣涉及兒童活動的各個方面,對其認知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民間游戲多伴隨著童謠、民謠等,不僅促進兒童口頭語言的發展,而且對其記憶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影響。如:劉饒民的童謠《春雨》: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種子說:“下吧,下吧,我要發芽。”梨樹說:“下吧,下吧,我要開花。”麥苗說:“下吧,下吧,我要長大。”孩子說:“下吧,下吧,我要種瓜。”滴答,滴答,下小雨啦!這首童謠,通過反復的詠唱,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語言,還可以使他們的表達能力得到提高。[8]其次,幼兒園活動與教學中融入民間游戲。民間游戲中的材料多來自于生活、自然,如:泥、石頭、紙、棍棒等,教師在教學和活動中可以投放恰當的材料,讓兒童在游戲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對這些材料進行創作和想象。如:“騎竹馬”(將竹子、棍棒等當作馬)、“斗草”(以撿來的樹葉、草莖等辨別勝負的游戲)、“玩泥巴”(用泥巴做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或物品,也可用以比賽)、“紙藝”(用紙或其他物品折成各種東西)等民間游戲作為幼兒園的活動內容(自由活動時間)或課程內容(認識物質性質),會對兒童想象、思維、注意等認知過程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民間游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游戲可以促進嬰幼兒社會性發展。游戲是嬰幼兒社會性交往的重要形式,也是他們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7]社會性發展主要包括理解他人意圖和想法、學會分享、合作,理解規則、遵守規則等,獲得同情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社會性發展是兒童由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中重要的動力來源,是兒童將來立身于現實社會、與人和諧相處所必不可少的。
1.民間游戲促進兒童規則意識的形成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兒童而言其自我約束力還很薄弱,規則意識不強。“老鷹捉小雞”、“拔河”、“捉迷藏”及棋類游戲具有很強的競技性和規則性。徐莉在《毛南族兒童的棋游戲及其教育價值》一文中提到:“兒童各類棋游戲的開展使兒童的規則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說教,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會切身體會到規則的重要性,并潛移默化地掌握各項游戲的具體規則,久而久之,有助于促使兒童形成規則意識。”[9]學者張新立通過分析經典民間游戲“斗雞”的內在價值,論證了在游戲過程中兒童所展出的智慧和策略及對于游戲規則的認識;還有學者對“捉迷藏”這一民間游戲進行了相關解讀,指出了民間游戲在組織過程中的所具有的規則性以及對幼兒規則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2.民間游戲有利于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當兒童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以實現后,兒童就希望自己能有所歸屬,能夠融入集體,與集體中的成員之間建立深厚的感情,得到認可。集體教學活動、親子活動、小組活動等幼兒園常開展的教育形式,是發展幼兒親社會行為的良好渠道。我國不少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地域對民間游戲進行了探究,從實證的角度論證了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課程實現幼兒親社會行為的良好發展。如:集體游戲“丟沙包”、“跳皮筋”,區域游戲“過家家”,親子游戲“老鷹抓小雞”等民間游戲都需要兒童之間相互合作、相互理解,通過商議決定角色分配才能夠完成整個游戲。在玩耍期間通過合作、分享等游戲體驗促進親社會性的發展。
(四)民間游戲有助于兒童積極情感的培養
“情緒情感是我們心理活動的重要構成因素,它可以發動、組織與干擾人的認知過程與學習活動,影響人際關系的性質與發展方向,影響人對待生活的態度。”[7]兒童時期是人的情感發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有研究表明,現代兒童的情感體驗中有很多不喜歡的東西或不想做的事情,作家陳村也說:“看著今天的孩子,我總會生出一點憐憫,他們不光缺少玩的時間,就是玩起來也很可憐。他們很少和人玩,只能和機器玩,和從來沒說過話的玩具動物玩。他們很少氣喘吁吁,大笑大叫。”[10]這體現了現代兒童情感發展的悲劇。民間游戲具有濃厚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它既區別于以教育為目的現代游戲,也不同于成年人眼中的游戲,是屬于自然游戲。首先,民間游戲有較強的本體性而非工具性,兒童可在自發狀態下進行游戲,這種輕松、愉悅、無壓力的氛圍,能夠滿足兒童內在的情感需要,在適當抒發自己情緒、情感的同時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研究者葉小艷在《鄉鎮中心幼兒園民間游戲“竹趣”方案開發的行動研究》一文中以“竹游戲”為主線,通過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及親子活動將其融入幼兒園課程,讓幼兒體驗活動過程中教師、同伴及家長所具有情感,進而增進幼兒自身的情感體驗。其次,民間游戲沒有明確的規定性,游戲的形式與規則可以隨著兒童自身的實際情況而變化,這就使得兒童在整個游戲過程都充滿活力和興趣,不論勝負都會獲得積極的游戲體驗而為其形成良好的情感打下基礎。比如,“騎竹馬”、“蕩秋千”等民間游戲很容易成功,有利于兒童自信心和樂觀情緒的養成;“跳皮筋”、“拍煙牌”等雖有輸贏之分,但絲毫不影響兒童參與游戲的熱情,源于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開朗活潑的性格;“草編”、“紙藝”等充分發揮了兒童的智慧、想象力以及審美能力,以美的事物促進其積極情感發展的能力。
(五)民間游戲有助于兒童個性的發展
“個性是指一個人比較穩定,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點或品質的獨特組合。它包括了一個人的需要、動機、興趣等個性傾向性,還包括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此外,個性還包括自我意識。”[11]對一個“完整的兒童”而言,其個性主要體現為“游戲性”,游戲性既包括主體性的特征(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又包含開朗、快樂、幽默等品行。民間游戲具有的競爭性、合作性、娛樂性等特征是兒童個性形成的動力源泉。民間游戲之所以大受歡迎在于其所帶來的樂趣遠大于失敗產生的不安,使兒童逐漸養成了積極、主動、堅韌等良好的個性及意志品質。如,水族地區民間有種游戲叫“打飛鼠”就非常考驗兒童的創造力和堅持不放棄的精神。“滾鐵環”、“斗雞”、“扔石子”等民間游戲都非常具有技巧性和智慧性,兒童要想在游戲中贏得勝利沒有一定的毅力和正視自我的覺悟是很困難的。兒童只有在游戲中獲得了積極的游戲體驗,需要得到了滿足,興趣得以展現,才能培養兒童外向、開朗、樂觀的性格,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萌芽。因此,將這些豐富的民間游戲資源作為當地幼兒園的教育資源,開發多元化、豐富性的課程模式,為促進幼兒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三、不足和尚待研究的問題
民間游戲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在貧瘠的時代為兒童的發展添了一抹炫麗的色彩,直至今天仍未褪色。無論是對兒童而言,還是對于家長教師來說,對民間游戲進行其教育價值的深刻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總結以上研究結果,發現還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第一,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從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理論基礎上去進一步剖析民間游戲的本質、內涵、意義和價值,能夠使其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使研究者對民間游戲教育價值可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探索,使之更加適合現代兒童的發展。
第二,一個完整的人是由身體、心理和精神三個層面所組成的,三者的和諧發展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完滿發展。所以,應進一步研究兒童在精神層面所具有的特點及如何從精神角度去實現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更深層次挖掘民間游戲教育價值的一種有效手段。
第三,民間游戲的實證研究多集中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等偏遠、貧困區域,且多從文化的角度對民間游戲進行剖析,雖充分利用了當地資源,充實了幼兒園課程形式、減輕了幼兒園投入負擔等問題,但未考慮如何切實提高兒童的學習能力,也未從兒童的需要和民間游戲的本體價值出發,而忽視了民間游戲真正的價值。另外,研究只關注了民間游戲的地域性價值而忽略了其普遍性價值。
第四,據研究表明: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教師都對民間游戲所具有的教育價值持肯定態度,也希望將民間游戲融入到幼兒園教學中,但結果顯示我國幼兒園中真正利用民間游戲進行教學的卻寥寥無幾。因此,如何將民間游戲這一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并廣泛利用顯得尤為重要。全球化與城鎮化背景下,作為民間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兒童民間游戲,日益受到越來越多學科領域中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對前人的總結使人們認識到了悠久而自然的民間游戲的魅力,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了對民間游戲價值研究的片面性,因而對具有文化和社會雙重特性的民間游戲而言,我們對其教育價值的研究仍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4.
[2]高祥,孫亞娟.我國近十年幼兒園游戲研究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13(1):91-94.
[3]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343.
[4]朱華,蔣東升.教育學視角下傳統民間游戲與競技的價值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75-78.
[5]涂元玲.一個西北村莊傳統兒童玩耍和游戲活動的教育人類學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4):25-30.
[6]張新立.”鷹雛虎崽”之教:教育人類學視野下的彝族兒童民間游戲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5.
[7]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89,201,216,243.
[8]楊凱.幼兒園童謠教學現狀調查與現狀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9]徐莉,彭海倫.毛南族兒童的棋游戲及其教育價值[J].學前教育研究,2009(2):44-47.
[10]牛桂紅.農村民間游戲的衰落及原因探析[J].甘肅高師學報,2014(4):99-101.
[11]羅家英.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15.
作者:馮超群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