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職教立交橋式人才培養路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以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協調統一的“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立交橋”,打通各類各級教育間的“壁壘”,以最大限度彌補當前我國職校生成長路徑的不足。充分學習并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將技能免試入學融入聯合貫通培養模式、實行學歷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融通、引入“學分互認—轉換”轉學機制以及實施分層分段單獨招生制度,進而形成立交橋式的人才培養路徑,滿足更多職校生的成長需求,以實現技術技能人才多層次化培養,滿足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四位一體;立交橋;路徑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貫通以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立交橋的構建,并在多個政府文件以及重要會議講話中都明確提出要打通各類型教育、各層次教育之間的壁壘,構建立交橋式的人才培養模式。2014年6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新聞會上表示,將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打通學生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橋”。鑒于此,我國職業教育將實現從“斷頭橋”向“立交橋”的轉變,將形成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四位一體”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本文以我國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成長路徑的不足為背景,通過分析部分發達國家普職溝通模式,探尋其人才培養路徑的特點,對構建我國現代職教“四位一體”立交橋式人才培養路徑的必要性和策略進行探索。
一、我國中高職人才培養路徑的不足
(一)中職畢業生的升學路徑
中職畢業生如想繼續學習以提升學歷水平,可供選擇的路徑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普通高校對口升學考試,即由各省制定招考方案和考試內容,考試科目通常為語文、數學、外語、專業知識綜合考試,達到錄取分數則可進入本省普通高校或普通專科學校的相近或相似專業學習;第二種是高職院校面向中職學校的自主招生考試;第三種是中職與高職、中職與應用型本科學校聯合開展的分段貫通培養,主要有中職與高職“3+2”“2+3”“3+3”,高職與本科“3+2”,中職與本科“3+4”等培養項目;第四種是技能大賽獲獎的中職學生可免試進入高職院校,即在專業技能大賽中獲國家級三等獎及以上或省級一等獎可免試進入高職院校對口專業學習。
(二)高職畢業生的升學路徑
高職(專科)學生的升學路徑主要有兩種,一是普通高校“專升本”考試,即為選拔優秀高職畢業生進入本科階段學習而實施的考試,高職院校根據普通高校的“專升本”招考計劃與相關要求,校內推薦報名參考,專科起點兩年制本科,即“3+2”專升本,畢業后頒發普通本科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條件的授予學士學位;二是“自學考試專升本”,分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和定點應用型自學考試兩類,第一類主要是學生自學,也可選擇助學單位輔助學習,無時間限制,修滿所有課程且成績合格者即可獲得由主考院校和自考辦聯合頒發的本科文憑;第二類由普通高校組織助學,根據專業組建班級集中授課,學制一般為2年,省自考辦組織考試,成績合格者由主辦學校和自考委員會聯合頒發本科文憑。
(三)中高職畢業生的成長路徑
中高職畢業生雖可通過多種途徑達到提升自身學歷文憑的目的,但由于種種原因與條件限制,中高職畢業生仍存在升學的困擾。第一,中職學生的普通高校對口升學考試、高職生的“專升本”以及“自學考試專升本”,這三種升學路徑對專業有嚴格的限制,本科報考專業只能是中職或高職就讀的專業,可選擇的學校也極少,不能跨省報考,且因升學比例受“3個5%”的限制,即“中職升學比例不超過5%,五年制大專比例不超過5%,高職學生專升本比例不超過5%”[1],只有極少數學生能獲得升學機會。自學考試雖報考條件較寬松且無升學比例的限制,但考試難度較大,通過率較低。另外,以上三類考試接軌的都是普通高等教育,完全偏離了職業教育的軌跡,雖能提升學歷水平,但專業技術技能和職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幾乎沒有。第二,中職與高職分段貫通培養,由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貫通,使中高職間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方式等能很好地實現“無縫”遞進式銜接,深受中職學校和學生的歡迎,但由于部分省份對分段貫通培養試點的中高職聯辦院校和招生人數有諸多限制,且大部分省份的中職與應用型本科貫通培養“3+4”試點工作尚未啟動,再加上各級各類教育專業設置的不銜接,能實施貫通培養的專業數量有限。第三,雖然中職生通過全國或全省的技能大賽獲得了免試進入高職院校的資格,但由于中職與高職的教學內容體系存在差異、教學側重點也不同,中職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弱、專業知識不系統等,很難適應高職的教學模式。
二、創建“四位一體”人才立交橋式培養的必要性
所謂“四位一體”是指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四個層級”教育的協調統一,相互銜接與貫通。“立交橋式”培養是指通過在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之間架設或搭建一座或多座橋梁,以形成縱向貫通、橫向接軌的、開放的職教“立交橋”,為各層級職校生的成長與成才提供多種機會與路徑,進而實現各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系統化培養。
(一)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需要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構建具有世界水平及中國特色兼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打通中高本(中職、高職、本科)融會貫通,促進中職、高職、本科及研究生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最終形成完善的、具有科學性、可行性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創建“四位一體”的人才立交橋,能為不同層級的職教畢業生繼續升學提供機會和路徑,能實現職業教育從“以就業為導向”向“以終身學習為主導”的轉變,實現人才培養的“立體化”,這正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現實需要。
(二)實現人才培養多層次化的需要
當前我國正處于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新時期,產業轉型升級、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新興產業不斷涌現,這些變化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國職教人才培養仍定格于中專和專科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新產業、新技術發展所需更高層次的、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尚未形成,人才缺口較大。據統計,目前我國企業的初級工占60%,中級工占35%,高級工以上只占5%,我國企業實際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達15%~20%[3]。構建“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打通各級各類教育間的人才培養通道,構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豐富職教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進而為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所需要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
(三)滿足職教生提升學歷水平的需要
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及運營模式的出現,對人才的要求不論是知識水平還是技術技能水平都越來越高,職教畢業生希望能把握新的發展機遇,找到一份既理想且收入好又穩定的工作,但“學歷文憑”成了他們達成目標的絆腳石。為改變這種境遇,職教生對繼續升學有著強烈的訴求,希望通過接受更高層級的教育以助其實現自己的就業夢想。“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立交橋的搭建,能為處于不同層次的職教畢業生提供接受更高層級教育的機會與渠道,滿足其繼續發展和提升的需求。
三、部分發達國家職教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模式
(一)德國———開放的普職互轉互通模式
德國中等職業教育分為“雙元制”和“立交橋”性質,主要有專科高中、職業高中和職業完全中學;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有職業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也叫應用科技大學),高等專科學校也提供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在德國,各級各類學校均不設入學考試,即初中教育的合格畢業生可獲得職業高中的入學資格,職業高中的合格畢業生可獲得高等專科學校的入學資格;“雙元制”職業學校的學生如想繼續學習深造,則可通過參加為期2年的專科高中專業實習而獲得高等專科學校的入學資格;職業高中學生則可通過參加由職業完全中學舉辦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補習后進入綜合性大學。德國的這種職教內部以及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開放的、互通互轉的銜接模式,很好地滿足了各層次、各類教育學生的個體發展需要。
(二)美國———學分轉換與互認銜接模式
美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主要由綜合高中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由社區學院實施。美國社區學院不設入學考試,學生只需高中文憑和成績單或同等學力文憑即可入學,學制一般為2年,畢業后授予副學士學位,如需深造則可通過社區學院與各大學間的“學分轉換體系”升入四年制大學或學院繼續學習。學分轉換體系由課程銜接協議和學分轉換保證協議組成,每所社區學院都須和不同的四年制公立大學或學院之間簽訂“轉學課程銜接協議(TAA)”和“學分轉換保證協議”,通過對學分轉換形式、平均學分績點、可轉入的總學分、轉學程序等關鍵問題的規定以明確學生轉學的條件與要求,如《聯邦轉學契約》規定,完成了35學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平均成績2.0且獲得副學士學位的學生可獲得擬轉入大學的三年級學習資格。“學分轉換體系”使美國實現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橫向銜接、層次上縱向貫通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三)新加坡———學歷文憑與技術證書融通模式
新加坡中職教育由工藝教育學院實施,高職教育由5所國立理工學院實施,本科及以上由國立大學承擔。新加坡普職間的銜接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證書考試,如初中工藝課程班的學生可通過參加初級標準的劍橋普通教育證書考試進入工藝教育學院;高中或初級學院的學生可通過高級水準的劍橋普通教育證書考試進入本科大學或理工學院;中職學生可參加高級國家工藝教育學院證書考試進入理工學院,等等。另一種是通過建立技術等級證書與學歷文憑的對應關系,即根據所獲得的技術證書等級來認定其學歷文憑的層次,以確定其升學的起點,如三級技術證書相當于初中畢業證書,國家二級技工證書相當于高中畢業證書等。新加坡通過將學歷文憑與技術證書有效融通,實現了不同教育類型、不同教育層次之間的互通。
四、“四位一體”立交橋式人才培養路徑的構建策略
一批地方本科高校的應用技術型轉型,實現了我國職業教育涵蓋中職、高職、本科及以上層次,那么如何才能使“四個層次”教育有效銜接,實現職教生的“無障礙”升學?雖然當前我國中職、高中的升學路徑有多種,但整體運行效果不佳,本科及以上層次升學路徑還需積極探索。因此,在充分學習并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現有招考制度,積極探索并引入新的途徑和方式,以形成多種方式相融合的、優勢互補的升學路徑。
(一)將技能免試融入聯合貫通培養模式
技能免試入學是教育部2013年在《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目的是為在教育部或聯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或由省教育行政部門主辦或聯合的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中職學生提供一條快捷而便利的升學路徑。這項政策雖頒布已久,但在“落地”過程中,由于中職和高職在人才培養計劃與教學重點等方面存在差異,獲獎學生技能水平雖高但學識水平不一定能達到高職院校的要求,不受高職院校的青睞。聯合貫通培養是指中職與高職或高職與本科或中職與本科院校間通過簽訂聯合培養協議,共同制定貫通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使各級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實現“無縫”對接與延伸,這種培養模式已在我國多個省市試點,且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將技能免試入學政策與聯合貫通培養模式融合,即技能免試入學在簽訂了聯合培養協議的學校間實施,這樣就可解決不同教育層次間教學脫節、水平差異等問題,還能將技能免試入學延伸至本科以及專業研究生階段,為不同層次的、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優秀職教生提供便利的升學路徑。
(二)實行學歷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融通
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分為五級,從高到低依次為高級技師、技師、高級技能、中級技能和初級技能,根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詳細說明》,中級技能與中職人才培養目標一致,高級技能則相當于高職人才水平,依此制定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水平的對應關系,如中級技能證書對應中職畢業證書,高級技能對應高職畢業證書,技師和高級技師分別對應本科及以上學歷證書;依照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水平的對應關系,建立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水平的等價認證機制,即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成立專門機構,或委托專門的第三方機構,專門負責對取得或持有一定等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進行學歷水平的認定、確定其繼續學習的起點資格,具有起點資格的學生可自主申請升入對應層級的學校深造。
(三)引入“學分互認與轉換”轉學機制
在應用型本科學校與高職院校間引入“學分互認與轉換”機制。首先,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轉學制度、學分認證與轉換制度,并將相關內容寫入《職業教育法》,以制度和立法為轉學機制實施提供保障與約束,進而形成轉學的強制機制。其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依照上級制度出臺“學分認證與轉換”的實施細則,規定學分認證與轉換的標準、明確轉學的條件與要求等,以確保轉學機制的有效實施。雖然我國職業教育尚未全面實施學分制,可先進行試點,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各級各類院校共同研討實施辦法,并分層級制定全省(市)通用的學分互認—轉換合作協議書,形成統一的學分互認核心課程目錄與互認學分的課程體系、規定轉學所需達到的學分總數以及各類課程的學分數、制定學分認定與轉換標準等。
(四)實施分層分段單獨招考制度
分層分段單獨招考是指仿照全國統一招生考試的做法,高層級學校分階段分別為低層級職教畢業生設置的單獨招生考試,即高職院校為中職畢業生設置的自主招生考試、本科學校為中職畢業生設置的直通招生考試、本科學校為高職畢業生設置的升本或直通專業研究生的招生考試。招考可采取筆試與實踐技能操作相結合的體制,分級分類制定具體的招考辦法,不設招生比例限制,擇優錄取;不設專業限制,學生既可專業對口,也可跨專業報考;不設招生地域限制,可全國范圍內招生;不同層級的招考時間錯開,為學生提供多次考試機會,如中職畢業生先有一次報考本科學校的機會,如果沒能考取,還能參加高職院校組織的單獨招生考試。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協調統一的“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立交橋,既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構的需要,也是實現我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層次多樣化和廣大職教生自我提升的需要,我國應充分學習并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改革完善與創新現有的招考制度,采取多種路徑相結合的方式,為不同層次的職教生提供多元的、靈活的、便利的升學機會。
參考文獻
[1]王超.大眾化時期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出路:以2006年三個5%為案例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3):35-38.
[2]李建國.中高職協調發展視角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以江蘇鹽城地區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6):156-158.
[3]廖明江.搭建暢通運行的職業教育“立交橋”[J].科學咨詢,2016(38):51-52.
作者:周文清 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