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人不知史何以辨是非,國不知史無以圖將來。學好歷史,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對于整個國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傳統歷史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習質量并不高。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課程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為這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也是多元化社會環境對優秀人才的重要評價標準。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路,展現歷史知識的趣味和價值,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通過創新教學策略,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通過展示歷史趣味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需要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主動性。調查顯示,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并不準確,將其單一理解為過去的、陳舊的事物,課本中大段大段的文字敘述也容易讓學生感覺到枯燥,導致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不高。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初中生正處于對事物好奇、充滿求知欲的階段,所以對新鮮的事物更感興趣。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用趣味性的手段展現歷史知識。第一,教師可以用故事來切入歷史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伐無道,誅暴秦”一課,教師提出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并結合課本內容讓學生分析荊軻刺秦王的深層次原因,學生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種開放性提問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對歷史知識保持較高的熱情,培養自主探究能力。為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思考和課程內容相關的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推進教學。比如,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這一課,教師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收集相關故事,如烽火戲諸侯、尊王攘夷、問鼎中原、臥薪嘗膽等,學生在收集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很多關于春秋戰國的知識,順利實現了課前預習目標,還拓展了知識范圍,鍛煉了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現故事能夠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體驗,還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可謂一舉多得。如學習《虎門銷煙》時,可以讓學生談論看過的相關影片,對哪些情節和故事記憶深刻,給你帶來什么感受等,增加對教材知識的理解。第二,教師要巧妙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改變平鋪直敘的教學方式,多設計疑問,使學生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好奇心并自主獨立地進行學習。教學中,既要以教材為基礎,又不能固守教材,教師需要大膽整合教材,分解主要內容,環環相扣,使學生圍繞問題積極思考,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如學習“繁榮一時的隋朝”一課,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推進教學,讓學生通過思考完成自主學習,問題①: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真的是為看瓊花嗎?問題②: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③隋朝是否具備開通大運河這樣巨大工程的條件?④隋朝能夠統一南北有哪些歷史條件?等等。教師沒有急于讓學生給出答案,而是帶學生逐步分析課本內容,這個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和分析,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歷史參與感,提升了學習主動性。第三,運用信息技術強化學習興趣。歷史知識豐富多彩,教學資料汗牛充棟,教師除了收集文字性的資料外,還要利用影音、圖像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渲染教學范圍,使學生能夠產生精神層面的共鳴,感受歷史學習的意義。如學習“侵略與反抗”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通過播放影視作品、介紹文學作品等形式拓展學生對歷史的了解,讓學生知道我們的國家經歷過怎樣積貧積弱的艱苦境地,感受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對這些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也大幅度提高。在學習古代貨幣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利用微課展示古代歷朝歷代的貨幣演變,從秦半兩到紙幣,甚至貝幣,形象地展示出中國貨幣的發展脈絡,有助于學生提高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力。
二、通過鍛煉思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核心素養要求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良好的思維水平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自主學習思維的培養,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注重對歷史資料的分析。初中歷史是一門融合社會經濟、文化、歷史事實、社會政治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性學科,教師在教學環節中要注重運用豐富的歷史資料,用資料分析的形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活學活用。初中歷史課本中的內容比較淺顯,但歷史是悠遠的,很多歷史事件的起因、發展以及影響并非三言兩語所能夠概括,所以學生必須盡量多地掌握歷史知識和理論,這樣才能夠更全面地認識歷史,懂得歷史的意義。文字是最常用的歷史資料,如一些歷史故事、書籍、雜志等,都能夠幫助學生探勘歷史,了解往事。如《三國志》《水滸傳》都能夠反映出時代的特色,為學生思考問題打開新的思路。地圖、表格也是分析歷史知識時常用的資料。如學習《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這一單元的知識時,教師運用地圖向學生展示了青銅文明、春秋戰國所涉及的地理位置,運用圖片展示了這一時期的文化產物,并使用表格進行匯總。相對于文字表述,圖片和表格有著更加直觀的歸納、提煉以及總結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與具象事物聯系起來,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能力。在后續的學習中,學生可以自己制作思維導圖、知識點網絡等,自己完成查缺補漏的過程,實現自主學習。圖畫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用圖片來展示知識點,向學生表明觀察圖片的目的和任務,使學生有能力抓住圖片中重要的信息。第二,鍛煉學生分析歷史因果關系的能力。歷史的發展不可阻擋,但又呈現出一定的發展規律,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原因和必然結果。分析這種因果過程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鍛煉,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歷史事件中所展現出的歷史規律正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培養學生由結果反推原因的能力。如《輝煌的隋唐文化》一課,題目中“輝煌”二字展現出了一幅繁華盛大的文化圖景,教師提出問題:“之所以說盛唐文化輝煌,是出于哪些原因?從本文中的哪些部分能體現出來?”相比直接講解知識內容,用追溯原因的形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在歷史學科中,類似的原因分析有很多,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使學生逐漸形成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自己總結歷史規律的能力。如中國歷史呈現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現象,讓學生找出幾個這樣的歷史時期,分析其“合”與“分”的表現,為何導致這樣的現象,并總結出其中的規律,從而闡述其給當下社會帶來的借鑒。
三、改變評價機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必然不能缺少教學評價環節,教學評價的結果能夠幫助教師改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歷史學科中的教學評價,常規方法是通過考試的形式完成,試卷雖然能夠展示出學生的學習成果,但不能展示出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無法展現出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并且單一評價更適合應試教育模式,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南轅北轍。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首先,歷史學科需要構建綜合評價模式。在評價時綜合學生的各種表現,不將考試分數作為唯一標準,重視觀察學生平時的學習行為、過程以及整體素質,做到全面兼容。其次,歷史學科要完善評價內容,做到透明教學,讓學生知道評價內容的明確適度性,記住各個評價細則,讓教學評價有章可循,如作業完成度、小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等。此外,歷史學科必須要應用自主化評價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教學評價應該豐富評價主體,讓學生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如讓同一個小組的成員相互評價小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需要根據學生個體情況的不同展開分層次評價,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以及所處的學習氛圍都是不同的,如果用統一標準評價,可能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在日常教學中多觀察、多總結,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準,肯定學生的進步,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提高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素養,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教師轉變一言堂的教學觀念和方法,營造課堂氛圍,運用趣味性、創新性的教學手段,鍛煉學生的獨立學習思維與習慣,使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韓華.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如何做好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新課程,2021(37).
[2]張媛.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D].揚州:揚州大學,2021.
[3]趙華.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2021(21).
[4]程玉萍.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考試周刊,2021(34).
[5]江明東.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17).
作者:李銀林 單位: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慶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