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問題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步入社會,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社會的一項突出問題。一邊是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崗位,一邊是大量的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選,針對此問題本文通過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發現目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通過該校所依托的校園“實體店+網店”的平臺探索出一套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體系。
關鍵詞:校園“實體店+網店”;高職學生;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的任務和總體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面向中小企業,面向市場,面向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要依托企業,以企業項目為任務,企業文化為背景,企業管理制度為考核標準,通過我院校園“實體店+網店”為平臺,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學校的教學質量、學校、專業的知名度都具有重要意義。
1、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1.1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概述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由職業素養的定義分析,職業素養包含兩部分的內容,一部分為顯性的或可量化的職業素養,其中包含職業技能、職業行為等方面;另一部分為隱性的或不可量化的職業素養,其中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方面。依據企業標準,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分成八份,其中顯性部分只占到了1/8,而隱性部分占到了整個職業素養的7/8,由此可見,大部分職業素養是看不見并不可量化的,也正是這些不可量化的職業素養在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養不光是顯性或可量化的職業素養的培養,更應該重點培養隱性或不可量化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職業素養中至少包含兩個重要的因素,敬業精神和合作態度。其中敬業精神是指在工作中將自己融入公司和工作中,將分給自己的事情或任務盡自己的所能一定要做到最好,發揮出自己的實力,并及時發現一些細小的錯誤并給與及時的更正,在敬業精神中不僅是能夠吃苦耐勞,更重要的是對事情要“用心”去找好每一件事情。態度是職業素養的核心,能夠擁有一個好的態度,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能夠做好并獲得成功,因此態度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因素。好的態度主要包含積極的、主動的、負責的、創新的、合作的等。
1.2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1.2.1是提高高職院校知名度和競爭力的需要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家對職業教育的不斷重視,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同時,隨著我國每年高考人數的不斷減少,本科院校的不斷擴招,使得高職院校的生源越來越受到限制,且質量在不斷的下降,在此情況下,高職院校如何生存,如何獲得外界學生、家長、企業和社會的認可,如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使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得到社會和企業的認可,畢業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專業對口率不斷提升。
1.2.2是提高高職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需要隨著生源的不斷減少,高職學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生選擇學校或選擇專業更多會結合各種因素對學校進行綜合評價,最后確定報考哪個學校哪個專業,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很多學校報考人數很多,很多學校幾乎沒有學生報考。出現此種不平等的現象,其原因就是高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哪所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強,其就能夠獲得優勢。高職校園的核心競爭力包含:師資力量、實驗實訓條件、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等,職業素養的顯性部分的培養主要包括專業技能、學習能力等方面,而這些顯性職業素養的培養受學校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師資力量,實踐條件等,因此,高職學院職業素養培養的是圍繞所在行業的人才需要,設計出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方法,以此來提高高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1.2.3是提高高職學生專業對口率的需要高職學校職業素質培養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把高職學生的內在品質優化,使培養的畢業生能夠在就業過程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近年來,國家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加強和發展職業教育,各高職院校也在不斷的提升自身的辦學實力、質量、水平和自身的內涵。陜西工院在培養高職學生的過程中,引入企業、行業標準,通過建立各種平臺將企業引入學校,企業的各種管理制度與管理理念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實現了“身在校園,學在企業”,處處感受到企業的氛圍,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2、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2.1在仿真或模擬的平臺中進行專項技能的培訓
信息化時代,企業間的競爭是什么?是產品的競爭?是資金的競爭?是市場的競爭?其實都不是,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但人才從哪里來呢?在哪里可以找到滿足企業要求的人才呢?這是目前很多企業都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在人才市場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一邊是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人才市場人頭攢動,另一邊是企業的管理者卻天天為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擔憂。那么為何出現此現象呢?主要是畢業的大學生自身的問題,一是畢業生的職業素養不足;二是畢業生的實踐能力欠缺;三是自我定位不準確。畢業生在求職的過程中不能真正了解自我,實戰經驗缺乏,導致在就業中“眼高手低”,不受企業青睞。拿畢業生來說,大學幾年沒有進行有目標的系統地提升職業技能,使得很多大學生在畢業時并無所長,無法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還是在學科教育的陰影下進行,特別是經、管、文類專業,課堂理論教學依然是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為主,實踐教學大多數仍然停留在模擬訓練與三維仿真層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僅停留在口頭理論層面。由于缺乏真實環境的育人平臺,很難使學生得到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操守等方面的培養和養成,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脫節于行業產業對人才的需求。
2.2缺乏企業環境和相關的制度
原來的實踐能力培養多來自老師的引導,沒有經過實際的鍛煉,在實踐中老師無法給予不同指導和相對應的個性化培訓。學生進入企業還需要經過很長的培訓或師傅引導度過漫長融入期和成長期,才能成為企業合格的員工,企業在新員工入職培訓上所花成本較高。
2.3缺乏將所學知識系統化
實戰型人才是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歷,經過系統的企業文化、崗位技能、工作紀律等方面的培訓,就業后見習期短,適應崗位快,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很多高職院校對流通類專業實戰型人才培養進行了探索,如“企業管理模擬沙盤”、“三維仿真軟件模擬”、“理實一體化”教學等等,還有的引入企業項目,但無法讓學生參與經營與管理,沒有形成校園企業運營機制。所有這些做法經驗較零散,不具備移植性和操作性,沒有形成系統性的實戰型人才培養模式。
3、依托校園“實體店+網店”建立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體系
3.1建立校園“實體店+網店”的真實實踐平臺
通過對北京京東、寧波順豐、天津韻達、北京布瑞琳、聚美優品、西域美農等20多家單位進行走訪調研,確立人才培養規格。通過對現代流通業的人才需求和職業崗位能力的研究,分析流通類產業鏈,引入企業經營和管理模式。校企聯合共同建立了物流倉儲與配送技術訓練中心、淘寶創業工作室和項目孵化工作室、連鎖運營體驗店、建成營銷策劃工作室、BPO客服中心等實訓基地,引進“涇盛裕伏茶”、“京東派”、“小麥公社”等企業項目,搭建真實育人平臺。解決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實踐教學僅停留在模擬與仿真層面,真實環境育人平臺缺失的問題。如圖1所示。
3.2創建校園的企業化環境和氛圍
從企業真實崗位出發,按照公司機制設置崗位,把項目任務按崗位進行分解,讓學生競崗入職,工作崗位定期輪換,采用學生運營,教師指導的實訓兼經營的模式,實現了倉儲和配送、線上和線下、策劃與運營的有機結合。在學習中,學生身份和員工身份相互輪換,教學環節與企業崗位相互對接,實現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在校期間的零距離上崗,解決了學生入崗周期長,企業人力培訓成本較高的問題。
3.3通過真實項目將所學知識系統化
針對流通類專業的教學特點和職業崗位能力需求,以“實境育人”培養模式為引領,重新確立人才培養規格,搭建學生入職、轉崗、提升崗位能力的平臺,構建“一個平臺,兩個系統”的課程體系;按照流通業具體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以校內實訓基地為依托,引進真實企業項目,改革傳統的教學組織模式;進行《倉儲業務操作》、《物流機械設備的使用與維護》、《配送作業的組織與實施》、《門店開發與設計》、《網絡營銷》、《網絡運營》、《營銷與策劃》等課程的綜合改革;開發“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方案。搭建了科學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
4、結束語
陜西工院經過一屆學生的實踐,目前已在我院經、管、文各專業推行,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培養的學生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企業都樂意將自己的項目放入學校,同時也為自己的企業培養人才。因此,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不是在模擬的環境中進行培養,而需要將給學生搭建企業環境的平臺進行實踐,通過再實踐中不斷的提升,最后達到企業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周國明.從企業視角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09(8):61-62.
[2]尚士敏,陳忠.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石油教育,2014(5):56-58.
[3]肖潤花,王春鳳.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評價體系研究[J].職教論壇,2013(17):56-58.
[4]好搜百科
作者:王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