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

        第1篇: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手術室護理干預

        許多骨科手術常為修復或重建手術,比如關節置換,脊柱內固定、骨病矯形手術等等,因大量使用內固定材料和各種同種異體植人物,術后感染一直是醫生和病人擔心的問題[1],是影響手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問題,一旦感染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后患無窮,不但會延長療程、還加重患者病痛、增加治療費用,甚至可導致肢體殘疾或生命垂危,因此,預防感染是首要的任務,護理工作是造成醫院感染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感染的發生和預防與護理質量密切相關。為了有效控制骨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發生率,需要掌握其相關因素,針對性提出護理干預措施,我院針對2005年4月-2010年3月骨科無菌手術患者2000例,選取經結合其臨床癥狀、切口愈合程度診斷為切口感染的32例患者,回顧性分析其相關因素及護理措施,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5年4月-2010年3月我院骨科無菌手術患者2000例,研究對象為經結合其臨床癥狀、切口愈合程度診斷為切口感染的32例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齡17-58歲,平均年齡為35.6±11.4歲。

        1.2方法

        針對32例存在切口感染的骨科無菌手術患者的病案進行了調查,回顧性匯總和分析如手術時間、手術部位、手術地點、手術類型、是否接臺手術等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并針對其相關因素提出了一定的護理干預措施。

        2結果

        2000例骨科無菌手術患者中發生手術切口感染的有32例,感染率為1.6%。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見表1。

        32例患者的骨科無菌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與手術時間、手術部位、手術地點、手術類型、是否接臺手術等有明顯相關性(P

        3討論

        切口感染是常見的骨科手術并發癥之一,在醫院感染中發生率較高。切口感染除了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之外,還提高了發病率和死亡率,帶給患者的身體上的痛苦及治療費用的沉重負擔。

        3.1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

        32例患者的骨科無菌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與手術時間、手術部位、手術地點、手術類型、是否接臺手術等有明顯相關性(P

        3.1.1手術時間

        手術時間長,手術室中細菌直接落入機會增多,導致手術及各種醫療器械、甚至手術切口的細菌數量增多;長時間手術,傷口暴露時間長,組織挫傷、牽拉、干燥、出血及局部血腫等,減弱全身和局部抵抗力;手術時間長導致操作醫師由于勞累過度易疏于無菌操作使患者切口感染率增加。

        3.1.2手術部位

        除了手術時間以外,手術部位也與切口感染有關系。例如,肢體上的手術,尤其是下肢,因為血液循環相對較差,切口愈合也慢,感染機會相對較大;而軀干,顏面,頭部的血液循環豐富,切口愈合相對較快,切口感染機會相對較少;關節部位由于活動量大,愈合較慢,切口感染機會較大。

        3.1.3手術地點

        手術室空氣質量與其切口感染率有一定相關性[3]。本組研究發現,層流手術室及無參觀人員手術室的感染率較低,這是由于層流手術室可以顯著降低室內的細菌濃度,降低感染機會:且控制手術室參觀人員數量,可以明顯降低人員流動導致的空氣污染。

        3.1.4手術類型

        急診手術患者因時間倉促,患者病情危重,術前準備多不充分,無法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對引起機體抵抗力降低的原發病無法進行有效的治療,而使切口感染的機率增加。

        3.1.5是否接臺手術

        有報道稱,接臺間隙更換消毒布及各種手術準備品且送接患者,使塵粉、纖維、微粒隨著物品或人員發生流動引起手術室內環境的污染,進而導致切口污染的幾率增加。可見,接臺次數是導致切口污染的幾率增多的相關因素。

        3.2手術室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

        3.2.1做好術前病情評估

        術前病情評估在減少切口感染中起到關鍵性作用。術前對患者全身及手術局部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對及時有效控制引發抵抗力下降的原發病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明確具體手術區域,進行相關皮膚護理,且嚴防皮膚損傷,以免發生術后感染。

        3.2.2做好術前準備

        手術物品的滅菌是控制切口感染的重要對策之一[4],應選擇正確的滅菌方法,手術器械原則上用高壓蒸汽滅菌,對于不能耐高溫、耐濕的物品首選環氧乙烷,環氧乙烷是有效的低濕滅菌的物品(橡膠類、塑料類)最佳消毒方法。對能耐高溫、耐濕、耐熱的器械、敷料等應采用壓力蒸汽滅菌。一次性手術用品應專柜存放,離地面30cm,柜內清潔干燥,通風良好,溫度與濕度要適中,定期進行空氣消毒。專人管理一次性手術用品的計劃、領取,每日清潔貨架、貯物箱、檢查手術用品的外包裝有無破損、霉變、有效日期及數量,按日期先后順序發放使用,并及時反饋一次性無菌物品的使用情況。對復雜費時手術,盡量使用層流手術間,減少接臺次數。必須接臺則盡量控制人員流動[5],并且在接臺手術間隙通風,對室內空氣細菌濃度進行稀釋,以減少手術室的污染。

        3.2.3做好手術室空氣質量的維護

        強化手術室空氣質量的管理[6],保持室內潔凈[7],手術護士需要在術前把術中所需所有物品備好,動作需輕柔,在入室時吹去衣外大多數細菌,使之室內可望達到在手術過程中接近無菌的程度,盡量杜絕參觀,即使參觀者也要保證與手術醫生保持30 cm以上的距離。控制在室內來回走動的次數,嚴謹從感染手術間走到骨科手術間,從根本上杜絕和防止切口感染的可能。

        3.2.4努力減短手術時間

        手術室護士需要在術前與患者進行溝通,告知患者術中注意事項,得到患者的信任,幫助患者減少恐懼,取得患者配合,縮短手術時間;醫生和護士要配合默契,以順利完成手術任務;手術物品準備要充分,要對手術相關儀器進行全面了解,可獨立解決術中出現的小故障;專人管理手術設備,定期檢查并維修,以免術中發生故障。

        總之,骨科無菌手術的術后切口感染一直是醫生和病人擔心的問題,是影響手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旦感染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在感染的預防工作中,可針對手術時間、手術部位、手術地點、手術類型、是否接臺手術等其相關因素采取針對性手術室護理干預措施,達到疾病防治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義生,王孔獻,謝金則,等.骨科術后感染[J].中華骨科雜志,1991,(1):58-60.程少霞,蔣敏,劉標英,等.

        [2] 動態條件下潔凈手術室污染狀況與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7):1852―1853.

        [3] 宮慶月,矯玲.動態條件下潔凈手術室污染監測與醫院感染管理[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06,5(1):11-13.

        [4] 龔喜雪,盧梅芳.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與手術室護理干預. 2011,8(3): 91-92.

        [5] 曹艷冰,戴紅霞,常后嬋,等.潔凈手術室第1臺手術與接臺手術空氣質量的對比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7):1943―1945.

        [6] 胡國慶. 空氣潔凈技術及其在醫院的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3,2(4):329-333.

        第2篇: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對策

        手術室是極為重要的科室,它是醫院實施檢查、治療、搶救等最主要場所。手術室護理尤其重要,一旦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出現差錯,不僅會對病人造成額外的傷害,還有可能造成嚴重的醫患矛盾[1]。針對手術室護理中存在的各項安全隱患,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應對,有效地保證了手術的順利開展與患者的生命安全。

        1手術室護理中的安全隱患

        1.1手術前存在的安全隱患。

        1.1.1醫護人員對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的患者會給予適當的鎮靜劑治療:因此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前會處于神志不清的狀態,造成患者被接錯或被送錯手術室。

        1.1.2由于接送患者量較大:部分醫護人員未對患者病床進行仔細檢查,造成接送途中發生引流管脫落、患者從病床摔落等事故或CT等診斷資料、衣褲等物品遺落。

        1.1.3手術器材準備出現失誤:手術器材與需要不匹配,相關器材的性能差,如手術刀、手術剪等鋒利度不足或引流管道不通暢,延緩手術進程。

        1.2手術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1.2.1放置不合理:部分患者的手術時間相對較長,術中患者放置不合理,容易因局部受壓、肢體外展過度等原因發生壓瘡,對患者的神經、肌肉等造成不必要的損傷[2]。

        1.2.2語言使用不合理:部分患者的意識在手術過程中處于相對清醒的狀態,醫護人員在手術中討論與病情相關的話題,患者會對自己的病情發生誤解從而產生不必要的情緒波動。

        1.2.3無菌操作規范執行不嚴格:醫護人員未在手術開始前仔細洗手,對出現刺破的手套未能及時進行更換,遭污染的手術器材未進行必要的清潔,未對手術室進行消毒處理。

        1.2.4用藥不當:部分藥品由于長期未使用,其藥物標識模糊不清,難以辨認[3]。部分醫護人員在執行口頭醫囑時出現失誤,給予患者錯誤的藥品或藥品劑量不準確。

        1.3手術結束后存在的安全隱患。

        1.3.1病理標本保存不當:手術標本未嚴格按照有關規定予以分類、保存,造成在登記不清。部分標本未放在固定地點,造成標本遺失。

        1.3.2手術護理記錄單填寫不規范:手術護理記錄填寫不及時,在填寫過程中出現大量修改,造成記錄單不清晰或與醫療記錄出現偏差。

        2應對策略

        2.1對手術室的醫護人員進行嚴格的護理安全教育。確保各項規范能夠有效落實。手術室的醫護人員是手術的直接參與者,其操作水平和職業素養對手術質量和醫療安全有密不可分的關系[4]。手術室中絕大多數的護理工作是由醫護人員單獨完成,因此杜絕手術中的各項安全隱患,需要每一位護理人員保持高度的自律性。我院對手術室的醫護人員開展護理安全教育,將手術室的規章制度、操作規范等裝訂成冊并發放,要求護理人員認真學習,并定期開展相關考核以檢測掌握情況,力求在手術室護理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做到一絲不茍。

        2.2杜絕手術準備工作中的失誤。

        2.2.1在接診病人時:仔細核對病人的姓名、性別、住院號、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等相關信息。將病人的相關診斷資料收集完畢并確認無誤后,送入指定手術室。在操作開始前由手術室的分管護士、麻醉師、主刀醫生再次確認。在接送病人時仔細檢查推車護欄是否豎起,避免患者肢體放在推車邊緣。

        2.2.2在手術開始前:醫護人員仔細檢查手術所需的各項器材是否完備。對性能不佳的手術器械,在進行必要的標記后,通知護士長進行更換。

        2.3杜絕手術過程中的失誤。

        2.3.1合理放置患者:在放置前,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生理條件、呼吸循環功能、舒適度等進行全面考慮,防止患者因長時間手術出現血管、神經等部位的損傷[4]。在操作過程中,保持動作輕柔緩慢,固定松緊合適,使患者保持舒適安全的手術狀態。

        2.3.2規范醫護人員的語言:在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給予患者安慰性的語言,使患者保持相對穩定的精神狀態。在匯報病情時應當盡量回避患者,避免對患者造成刺激。

        2.2.3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范:醫護人員在手術前用高效消毒劑洗手。護士在手術過程中對手術人員的無菌操作進行嚴格監督,一旦出現違規操作,第一時間指出并糾正。手套在刺破必須及時更換,防止發生感染。

        2.2.4防止用藥不當:在使用藥物前對藥名、劑量、使用方法等信息進行核對,確認無誤后再使用。對術中的口頭醫囑,巡回護士必須復述一遍進行確認[5]。對藥品放置進行嚴格規范,對靜脈藥物與外用藥物進行分開放置,防止規格、標簽相似的靜脈用藥與外用藥拿錯的問題出現。

        2.4杜絕手術結束后的失誤。

        2.4.1防止手術標本保管不當:對手術中取出的活體組織,醫護人員應仔細詢問主刀醫生是否送檢,嚴禁自行處理。對患者的活體標本在用甲醇進行固定后,放入標本袋后連同病理單送至病理科,并與醫師在標本交接表上簽字確認。

        2.4.2及時填術護理記錄:醫護人員對患者的詳細信息、手術情況、手術器材使用及清點核對情況進行確認并填寫。在填寫過程中應當確保手術護理記錄的真實、準確、合理、完整,不得擅自涂改。

        3討論

        手術室護理質量與手術治療效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手術室護理中的任何一個失誤都會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手術室的醫護人員應當努力學習,不斷提高專業技能水平與職業素質,嚴格遵守手術室護理的各項操作規范,避免出現安全隱患,確保手術能夠有效開展。

        作者:張亞蘭 單位: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參考文獻:

        [1]牛曉燕.手術室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及應對策略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03:95-96.

        [2]郭偉.手術室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及應對策略[J].基層醫學論壇,2014,27:3715-3716.

        第3篇: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 手術室 護理安全 防范措施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需求不斷增加,現代化醫院對手術室的護理安全、醫護人員的職業要求也不斷提升。手術室是搶救及手術治療的重要科室,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以取得手術成功的重要場所。所謂護理安全是指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內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1。護理安全貫穿手術室一系列護理工作細節中,細節尤為重要,如何不給患者造成意外傷害,確保患者安全,使患者順利度過手術期,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減少醫療糾紛,是手術室護理工作重中之重。本文就術前、術中及術后會出現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等方面進行探討。

        手術室潛在的不安全因素

        手術前出現的護理安全問題:①語言使用不當:手術室在術前訪視和接患者時由于缺乏溝通技巧或工作繁忙,面對患者及家屬的提問時,回答簡單、生硬引起患者反感;另外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談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可能影響患者的病情變化、預后和轉歸,嚴重者還可引起醫療糾紛。②接送患者時可能發生的問題:由于護士責任心不強,不能夠認真執行“四查”“八對”。“四查”為進入病房查、入手術間查、麻醉前查、手術開刀前查;“八對”為患者的床號、姓名、住院號、性別、年齡、診斷、術式、手術部位2。患者由于術前緊張及應用安定等鎮靜、催眠藥后,很有可能不能正確回答問題,易發生接錯或錯放手術間3。③術前用物準備不充分:手術所需器械、敷料準備不齊全,器械性能不佳、陳舊,如鉗端夾持不緊,刀、剪、針不銳,結扎線不穿等4。④儀器使用不當:手術室使用的電器設備越來越多,如高頻電刀。手術前未試機,沒有定期維修保養,臨時出現故障,電刀電極固定不穩,造成脫落和污染。患者身上有金屬物品,皮膚與升降臺或手術臺金屬直接接觸,均可造成電灼傷。

        手術中出現的護理安全問題:①手術部位的錯誤:手術部位的錯誤主要有左、右側弄混,手術通知單寫錯,備皮備錯,擺放側臥位成與手術同側或俯臥位后弄錯左右側。術中患者不當,使局部長期受壓或使用束縛帶過緊,會導致褥瘡發生、引起呼吸受限、血管神經損傷等。②物品清點有誤:由于手術器械清點制度不嚴,患者體腔或深部切口遺留紗布、器械、縫針等可引起嚴重后果。手術時由于操作不當導致針斷裂或彈出,尋找困難以殘留患者體內。③用藥有誤:輸血、輸液前沒有認真核對患者姓名、科室、床號、住院號、診斷、血型、血量、供血者的血型、交叉配血試驗及血有無變質等,藥品擺放有誤、靜脈和輸液標志不清,導致無用藥物。執行口頭醫囑有誤,術中藥品殘存及安瓶保持不當或丟失。④切口感染:手術室消毒隔離制度不完善,醫護人員違反無菌操作技術。沒有認真核對手術中使用的無菌器械、敷料的消毒日期和時間。

        手術后出現的護理安全問題:①手術患者護送不當,發生各種管道和引流管脫落,拔出,患者墜床、術后患者X線、CT報告等物品遺留。②標本保存不當:手術標本保存不當,遺失、搞錯、變質5。③手術護理記錄不完善:搶救患者時執行口頭醫囑,手術搶救過程缺乏完整的資料,術后護士記錄不完整。護士對術中的護理操作如電刀極板的位置、止血帶的壓力等記錄不全。

        安全護理防范措施

        加強護理安全與法制知識教育:除按照常規本職工作外,還應加強學習法律知識,在維護好患者的權利時,也要學會用法律自我約束,自我保護,把法律作為工作責任、個人權利、義務、自由的價值尺度6,確保患者安全。

        健全各項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制度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7。護理管理者要對工作中潛在的不安全隱患有預見性,及時提出討論,從實際工作出發,制定防范措施,或者及時總結經驗,找出薄弱環節,不斷完善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從制度上保證護理安全工作的落實。從法律角度規范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護理工作應當遵循的工作方法、步驟、制度,將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8。

        防止安置不當引起并發癥:手術患者常處于全身或部分麻醉狀態,肢體感覺、運動功能減弱,無法感知各種壓力若護理不當極易造成損傷。所以擺時既要符合手術的要求,又要注意細節:擺俯臥位時,受壓部位有耳及頰部、乳腺生殖器,女性患者注意,男性患者注意外生殖器不要受壓,雙足墊小軟枕;擺側臥位時,患側向上,要放腋下墊,雙上肢向前放于雙層托架上注意不要外展過度,以防臂叢神經麻痹;擺截石位時注意患者的膝關節擺正,腘窩處放海綿墊,兩腿擺放寬度為生理跨度,雙腿過度外展易損傷股神經及閉孔神經;使用氣性止血帶的患者注意保護受壓皮膚,記錄起止時間。全身麻醉顏面手術的患者,注意保護眼睛,眼睛放入紅霉素藥膏,外面蓋上透明敷貼,防止角膜擦傷“受壓”暴露干糙。

        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護士接患者時應認真核對手術通知單、病歷以及腕帶(注明患者的姓名、住院號、手術名稱和手術部位)。麻醉醫師在麻醉前認真核對患者與病歷相一致。手術開始前,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和巡回護士落實TIMEOUT。手術取下的病理標本嚴格按照《標本送檢制度》執行,采取“一對一、雙簽字、三項完整”的方法,即一位巡回護士管理一個手術患者、一份病理標本;送標本的人員和接受標本的人員雙方簽字,病理檢查申請單、病理標本登記本和病理標簽內容填寫完整無誤方可將標本送檢。執行口頭醫囑前,護士應復誦一遍,雙方確認無誤方可執行。做好“三查七對”,輸血時要經兩人查對后在交叉配血單上簽字。圍手術期用藥者,嚴格遵守醫囑執行制度,規范操作,加強各制度的執行和監管力度,使每一項制度執行到位,監管到位9。

        不定期進行安全教育:發現隱患或工作缺陷時,及時組織討論分析,并將從錯誤中汲取的經驗教訓轉化為更安全的護理工作。要求護士切記“五不可”:①不可隨意簡化操作程序;②不可存有絲毫的僥幸心理;③不可忽視每一查,每一對,三查七對要字字查清;④不可憑主觀經驗和估計行事;⑤不可忽視操作中的病情觀察10。

        綜上所述,傳統的護理管理多注重已發生或發現的問題,對潛在的護理問題缺乏預見性,而護理差錯事故和糾紛往往潛伏于缺陷易發環節、易發因素、易發時間和易發人員身上11,手術室護理安全是護理管理的重中之重,針對安全隱患健全手術室心,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解除其后顧之憂,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規章制度,明確各級護理人員職責,加強安全質量教育,增強護士法律觀念是保證手術室護理安全的前提。在工作中必須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如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手術器械物品清點制度等等,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杜絕差錯事故和醫療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潘紹山,孫方敏,黃始振.現代護理管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49.

        2 戚麗彬,于艷春,金延姬.手術室護理安全及防范對策.吉林醫學,2007,28(16):1818—1819.

        3 王海燕.淺析手術室護理安全.工企醫刊,2009,22(5):71—73.

        4 湯淑敏.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的探討.當代醫學,2009,15(34):189.

        5 杜麗萍.手術室護理安全的細節.實用醫技雜志,2009,16(11):933—934.

        6 守玉梅.手術室護理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及安全護理對策.醫學理論與實踐,2003,9:1200.

        7 王崇憲.護理社會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7.

        8 董愛珠.護理人員對安全管理認識的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194.

        9 李曉敏.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對策.中國實用醫藥,2009,4(33):201—202.

        第4篇: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1 整體化護理措施

        1.1 術前護理

        1.1.1 術前訪視 訪視前應明確此次訪視的目的,在進行術前訪視前應仔細查閱患者的病史資料及各項檢查的結果,收集各種主、客觀資料,做出正確的護理評估及護理診斷,從而才有利于制定科學的手術護理計劃。訪視的時間一般安排在手術前一天的下午,避開患者休息、接受治療與飲食時間;訪視時間一般持續在15min內,以不引起患者緊張和疲勞為度;訪視的內容包括了解患者詳細病史、既往史、輸血及手術史、是否有藥物過敏史、以前是否有過傳染病史等情況,并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患者即將會接受的何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麻醉方式、手術室的局部及參與手術的醫護人員等,使患者及家屬對疾病有充分的知情權 [2,3]。

        1.1.2 心理護理 大多數意識清楚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前,都會存在對主刀醫師醫術的不信任、對手術后生活方式及形象改變的擔憂以及對所患疾病的恐懼感等心理情況,患者不良的心理反應會增加軀體不適感,嚴重者可引起強烈地生理與心理應激反應。巡回護士在進行術前訪視前,應充分了解各個患者術前的心理活動,然后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理解力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耐心熱情地向患者解釋手術治療的意義,解釋的內容應與臨床醫生的解釋相吻合,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與糾紛。想盡一切辦法增前患者對手術的信心,使患者以良好地心態接受和配合治療。同時,也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緩解家屬對患者病情的過度擔憂和緊張。并指導患者術前禁食、禁飲的具體時間,術前晚上保證充足睡眠,進入手術室之間應取下首飾、假牙及手表等。

        1.1.3 術前準備 創造良好的手術環境,保持手術室內安靜、靜潔、空氣新鮮、溫度和濕度適宜等,一般溫度22~26℃,相對濕度40%~60%。嚴格檢查手術間的各項設備是否運行良好,手術過程中使用的電刀及燒灼器的各接觸點是否漏電、各種懸吊設備是否牢固可靠,并備好搶救藥品、物品及氧氣等。應盡量在患者被推入手術室之前就把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做好,避免患者在清醒的意識狀態下看見手術室醫護人員匆忙的狀態而產生恐懼的情緒[4]。

        1.2 術中護理

        1.2.1 巡回護士的責任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應再次核對科室、住院號、床號、姓名、性別、診斷、手術名稱及手術部位等信息。協助患者擺好合適的手術,尊重患者隱私,避免暴露過多的非手術部位。對于小兒、老年及神志不清的患者,麻醉前應需專人看護,麻醉后應用約束帶加固,避免摔傷,約束帶松緊應適宜,避免壓迫局部血液循環。術中禁止喧嘩、嬉笑、閑談及隨便議論患者隱私等,以免造成患者情緒波動,安全感降低。患者進入麻醉狀態后,醫護人員不得隨意離開手術室。巡回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狀態的變化,保持患者靜脈通道通暢,準確記錄出入液量。對于局部麻醉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應給患者應語言上的安慰,減輕患者緊張、恐懼心理。

        1.2.2 器械護士的護理 器械護士應在術前認真清點各項器械、縫針、棉布及紗布等的數量,并做記錄。要熟練整個手術流程,術中各項操作要準確、快速、動作輕柔及穩當,與主刀醫生有效地配合,使手術能輕松順利地進行。在結束手術為患者關閉體腔前,應認真核對各項器械、縫針及醫用棉紗的數量,防止遺留物品在患者體內[5]。

        1.3 術后護理

        1.3.1 術后觀察及安全送回病房 手術結束后,巡回護士應繼續將患者留在手術室觀察,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和麻醉醫生一起將患者安全地護送回病房,并與病房內的主管護士做好交接班,告之各引流管的安放情況,及目前靜脈輸注的藥物等。主動地向患者及家屬告之手術過程順利,手術結果成功,讓患者以樂觀的心理渡過手術后的恢復期。然后整理手術間,并做好消毒工作。

        1.3.2 術后訪視及術后健康教育 根據手術的類型及手術方式,一般于術后3天,巡回護士應再次對患者進行術后的隨診訪視。訪視的內容包括: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傷口的愈合情況、是否疼痛、感染等,能否進行正常飲食及下床活動等。針對患者的不同問題,給予耐心細致的解釋,并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更好地進行術后康復訓練。征求患者對手術室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虛心地接受,總結經驗,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積極改進,不斷提高手術室的護理質量[6]。

        2 結論

        手術室護理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手術的效果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以病人為中心,以手術醫生為軸心,以護理質量為核心”已成為當今醫療工作的核心思想。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必須緊密配合、共同努力,才能確保手術的成功。因此,要求手術室的護理人員應不斷地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總結自己和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加強操作技能的學習。

        我院實施整體護理措施后,對手術患者的臨床療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減輕患者術前術后的焦慮情緒,顯著改善了醫患關系,大大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1]崔焱. 護理學基礎[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21-322.

        [2]閻光惠. 實施人性化服務創造良好的就醫環境[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2(6):28-29.

        [3]魏革,劉蘇君.手術室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228

        [4]郭玉潔,盂萌,姜安麗. 護理人文關懷教育發展現狀的分析與思索[J].護理雜志,2010,27(9):1317-1319.

        第5篇: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手術室 全期 護理 制度 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491-02

        病患者的手術全程護理一般是指導通過病患者的前期、中期、后期的各個階段以及持續性的護理活動。在全期護理中,要實現為病患者提供可靠、安全、優質的服務,往往護理質量的高與低直接關系到病患手術后的康復以及安全問題。我結合在四川省涼山州第一人民醫院病患者在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的全程護理工作的實踐,就全期安全與防范的措施探索過程,作一回顧與總結。現在試作概述如下。

        1 醫院手術前存在的安全問題以及防范的措施

        1.1 注意防止接錯病人。醫院在對病患者進行手術之前,一定要讓手術病患者在胸前或者手腕之上帶上手術的標志。在標志上面必須標明病患者手術的名稱、病歷號、科室、性別、年齡、姓名。當手術病患者被送到手術室以后,巡回的護理人員必須做到:查對負責制“對:通知單與病歷對,病歷與患者對;查:查手術號、查手術間、查病患者姓名、年齡、性別、科室、住院號、床號、診斷、手術的名稱及其部、查麻醉的方式、查麻醉的藥品以及抗生素過敏試驗結果等方面。醫院及護理人員要嚴格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要確認確保進入手術間的人員無誤。。

        1.2 要切實嚴防手術病患者墜床或摔傷。護理人員在推病患者時,如手推動床頭,足在前面,頭在后面,這樣有利于對病患者的觀察。又比如,內科外科手術在對接的時候,在挪動病人到手術床和手術車的時候,一定要固定手術推車并立即收放好床、車檔,巡回的護理人員必須至始至終陪伴在病患者的身旁,要防止病患者踩空后摔傷。病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幼兒患者)要格外小心護理,必要的時候要上好約束帶,防止病患者墜床。

        1.3 在手術中要防止切口性感染。醫院的手術室是具有高度危險的地方。手術室是動手術的核心部門,擔負著搶救病患者的艱巨任務。手術的工作質量好壞直接影響手術醫療效果。對手術室的手術人員、護理人員我們應做到:其一,對手術人員、護理人員要求嚴格的教育。手術人員、護理人員要樹立一絲不茍,對病患者負責的精神與品質,要有認真、慎重的工作作風。其二,要按嚴格科學的規程工作。如認真檢查開展手術中全部器械、藥料,嚴檢一次性物品有效消毒的時間以及指示膠帶和指示卡變色的情況,對懷疑有污點的物品必須馬上進行更換。其三,要先做無菌手術后做污染手術。其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劃分無菌手術室,一般手術室,感染手術室。從而降低無菌手術感染率。

        2 注意手術中存在的安全問題以及防范措施

        2.1 嚴格防止手術部位的錯誤。醫院應加強整個手術團隊的管理(包括手術人員、護理人員),增強手術時的檢查核對意識。比如說做:“腦、腎、胸、頸、肢體等對稱性的器官手術,應該在手術單上面注明何種手術。在麻醉實施之前,或者皮膚切開之前,以及病患者離開手術室之前由醫師、麻醉師、護理人員一齊對病患者核對其身份、核對其手術部位,嚴防差錯事故的發生。

        2.2 嚴格防止抽錯藥及輸錯血。醫院要堅持不斷完善手術抽藥制度及輸血流程規定。麻醉師在手術之前要填寫好抽藥單。檢查巡回的護理人員要嚴格依據抽藥單的內容進行抽藥。凡用過的安剖須與麻醉師核對后方可棄掉,手術中凡使用過的任何藥物都必須執行雙人核對藥品、劑量、濃度、用法。

        2.3 嚴格防止神經損傷或者壓瘡。一般來說,良好的手術成功對手術后的病患者身體的康復有很密切的關系。在手術中,擺放病患者的手術時應注意不影響病人的血液循環、呼吸。如上肢的外展要講究適當的角度,以免損傷臂從神經。又如,截石位時應注意不影響病人的膝關節擺正,窩處墊軟墊。束帶固定不能過緊,也不能過松,要防止損傷腓總神經引起足下垂。在麻醉以后,病人有肌肉缺乏反射性的保護,長時的頸伸仰位或頸部的過度后仰,會導致頸部的疼痛,因此應該盡量保持功能位。對于肥胖、營養性差、病弱的病患者應注意保護骨隆突部位,防止長時的皮膚受到壓迫而引起壓瘡。

        2.4 要防止手術中的器械零件、紗布遺留。醫院在手術中應建立嚴格的“手術室清點物品管理制度”。無論是醫師、麻醉師、護理人員都要嚴格遵守制度。要及時、準確清點手術中所用過的各類器械、零件、藥料、縫針,清點后要作好嚴格的記錄,手術中增添或者減少的器械、零件、藥物、縫針都要作簽名登記。

        3 手術后存在的安全問題及防范應對措施

        要防止標本的遺失。醫院的病理標本是進行手術后病患者診斷與治療的重要依據。手術室里設置的病理登記,一旦手術結束后,要求醫師及相關護理人員要簽名。這些病理標本記錄要有專人管理,任何的病理標本不能遺失。

        4 小結

        由此上述,我們要做好全心全意為手術病患者服務,就應該重視并加強醫院手術全程護理的安全,并設置相應的防范措施。要做好全程安全護理關鍵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制度。在新時期強調人文關懷、病人至上的今天,我們除了措施落實,制度落實之外,還應該提高醫務人員、護理人員的素質。我們強調的素質:其一,醫務人員、護理人員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病患者服務的崇高思想與品質。其二,醫務人員、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一絲不茍,兢兢業務,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為本,所做的工作要讓病人滿意,社會滿意。其三,醫務人員、護理人員要精通自己的專業業務,因為手術及護理工作關系到病患者的身體康復問題。因此,我們的醫務人員、護理人員一定要熟悉自己的業務、精通自己的業務。

        參考文獻

        [1] 郭小華,羅麗君.重視手術的安全護理.衛生知識.2011年

        第6篇: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 護理安全;干預機制;手術室;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6(b)-0151-02

        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醫療單元,擔負著搶救、診斷、檢查、治療、手術等重要職能。手術室內流動人員多、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復雜多樣,且易發生各類意外事件,因而手術室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患者的臨床安全已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高度關注的重要課題當中,手術室安全管理著眼于患者的安全,排查安全隱患,避免不安全事件發生,追求現代醫療服務的更高水平[2]。本院自2010年6月開始實施護理安全干預機制,有效提高了手術室安全管理水平和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手術室接收的手術患者5232例列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892例,女性2340例,年齡18~78歲,平均(43.2±5.8)歲。期間,手術室配置護士16名,均為女性,年齡21~38歲,平均(28.6±3.5)歲,本科5例,大專8例,中專3例。將2008年6月~2010年5月手術室接收的手術患者4966例列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632例,女性2334例,年齡16~82歲,平均(46.7±5.2)歲。期間,手術室配置護士15名,均為女性,年齡20~38歲,平均(27.9±2.8)歲,本科5例,大專7例,中專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手術大小,兩組護士的年齡、學歷及資歷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室管理辦法,即出入室登記、器械無菌管理、手術室護士管理等,但責任尚未落實到人。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分析和總結手術室安全風險和護理差錯事故,制訂出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并運用于手術室安全管理中。具體方法如下:

        1.2.1 護理風險識別 制定護理風險管理辦法和防范措施,定期組織學習,使護理人員掌握常見護理風險的識別要點、防范措施及應急處理方法與流程,明確嚴格遵守管理辦法和落實防范措施的重要性,自覺防范,積極應對。

        1.2.2 管理職能劃分 根據護理人員的資質和能力,賦予相應的護理風險管理職能,成立管理小組協助護士長進行護理風險工作的管理與考核,明確各成員分管內容和評價標準,并定期召開總結會議,匯總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原因分析,制訂整改方案,持續改進。

        1.2.3 明確質量考核標準 確定護理安全的整體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細化安全管理考核標準,考核結果與護理人員的績效掛勾,獎優罰劣。

        1.2.4 規范手術安全核查辦法 要求手術前,必須由有資質的麻醉醫生、手術醫生以及護士分別對患者姓名、基本情況、病情、手術要求等進行核查[3],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差錯;對于醫療器械的安全性,要求必須由消毒供應室、手術室護士共同查驗,核對相關器械的包裝完好性、有效期、器械名稱等。手術室護士需嚴格遵照無菌操作原則開包和準備器械,消毒供應中心需詳細檢查器械供應商的資質、產品質量、供應時間等。

        1.2.5 規范護理安全記錄 制訂護理安全記錄標準和規范,為提高工作效率,將安全風險因素列成詳細表格,護理人員進行認真仔細的登記,包括護理細節、器械清點、無菌管理、簽名核查、用藥情況等。同時每周進行一次護理記錄的清點與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1.2.6 完善應急預案,強化安全風險教育 完善手術室安全風險應急預案,及時組織學習和演練,做到人人掌握、個個自覺執行,強化手術室護士、麻醉師、手術醫生的安全風險意識,減少和杜絕差錯和糾紛。

        1.2.7 制訂并落實風險隱患上報制度及流程 便于隱患發現或風險發生時的信息傳遞,從而提高風險預警和風險化解的能力。

        1.3 觀察指標

        統計和比較兩組患者的安全風險、差錯事故等發生情況及患者滿意度。患者滿意度采用計分器方式,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于患者轉入病房并且意識完全清醒后進行信息采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應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安全風險和差錯事故的比較

        觀察組的安全風險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觀察組的差錯事故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1)。

        2.2 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表2)。

        3 討論

        手術室風險多、病患量大、工作壓力重、技術要求高、程序復雜,這對安全性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護理安全干預機制重在通過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管理辦法的實施,規避安全風險,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從而提高手術安全性,贏得患者的信任與支持。當然,安全管理水平也是醫院綜合實力的體現[5-6]。在本研究中,采用護理安全干預機制的觀察組其安全風險及醫療差錯事故發生率明顯降低,且患者滿意度明顯提升,提示該機制具有較好的管理效果,適合于在手術室的安全管理中采用和實施。護理安全干預機制的制訂與實施應注意方法和步驟,除了相關的措施與制度出臺外,還必須重視以下幾個方面。①手術室安全風險篩查:調取院內連續幾年的手術患者病例檔案進行護理差錯事故的篩查,明確臨床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及其誘因。同時,查閱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相關文獻作為參考,歸納總結常見的護理差錯事故和誘發因素。②實施院內培訓,提高安全意識:組建護理安全干預管理小組,定期在科內組織護理安全管理培訓,針對干預機制的相關內容逐一進行講解和培訓考核。強化手術室醫護人員“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識,凡事以安全為前提進行臨床決策,充分站在患者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時時處處意識到風險的存在,盡早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③嚴格落實安全巡查工作:護理安全干預管理小組人員必須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各手術間的工作進行安全巡查,一方面對相關人員進行提醒、指導與考核,另一方面切實發現問題,及時干預,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張安平.多部門合作的手術核查制度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西部醫學,2011,23(10):2021-2023.

        [2] 莊新萍,陸琪,曹彩英.安全文化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63-65.

        [3] 王桂芹,龔光清,趙云,等.手術室安全管理及差錯事故的防范[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2):1478-1480.

        [4] 李論,金仲品.嚴格實施手術室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是減少護理差錯事故的關鍵[J].當代醫學,2011,17(22):12-14.

        [5] 唐方琴.門診手術室護理風險分析與預防[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3):86-88.

        第7篇: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安全問題;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155―02

        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檢查、診斷、和搶救工作的重要場所。手術室護理是圍繞手術這一特定的醫療活動,針對手術和麻醉對患者造成的心理生

        理功能紊亂而采取的各種護理[1]。隨著現代科學發展和新技術,新業務的增加不安全隱患也隨之增加.因此,加強手術室護理安全質量管理,防范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結合自己10多年的手術護理經驗將手術室日常工作中應注意的一些護理安全問題分類列出,針對性地探討相關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增強手術護理人員的安全防意識,現總結如下。

        1 手術室常見的護理事故

        1.1 接錯患者

        切實做好術前核對工作,防止接錯病人及弄錯手術部位.(1)手術室在接到手術通知單后,由巡回護士負責在術前1d的下午對患者進行術前防視 ,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2)術日晨,先由護理員持病員接送卡與病房護士核對接入手術室病員通道與夜班護士進行早晨第一次核對.(3)由巡回護士持帶有房間號的手術單認真核對患者的病室、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診斷、手術名稱、手術部位以及手術間等,同時檢查患者的皮膚準備情況及術前醫囑執行情況,以及隨同帶入的術前抗菌素和X片與夜班護士對點清楚后將患者推到指定的手術間。(4)巡回護士與器械護士再次進行核對,并借此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以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積極主動地配合手術。(5)麻醉前,巡回護士與麻醉師、手術醫師進行第三次核對。放置前,巡回護士應查看病歷和各種檢查單,對患者及手術部位進行核對;(6)手術開始前,再與麻醉師、手術醫師共同核對,部位,以保證患者及手術部位的絕對準確無誤。做到無縫隙護理,全程有人陪同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1.2 摔傷、碰傷

        進出病房、病區、電梯、手術間門時,注意保護患頭部和手足,防止碰傷或擠傷患者。移動患者至手術床或運送車時,需有人扶穩車身,防止車身滾動造成摔傷擠傷.搬動患者時,動作要輕\穩防止意外摔傷。遇到不能自主移動要等待主管大夫一同協助平穩搬運患者.遇到煩躁不安的患者、有可能發生墜床、摔傷等意外,應適當對患者進行約束或床旁照顧.以及在接送順序上放在最后接[2]。放置器械托盤時,應將托盤調整至合適的高度,并擰緊固定螺絲,防止托盤放置過低壓傷患者或托盤因固定不緊突然降落砸傷患者。巡回護士應嚴密觀察護理.

        1.3 不當

        合理安置手術,充分保證患者的安全和舒適安置時,需保證患者的安全和舒適,避免血管、神經、肌肉的損傷[3]。安置應遵循安全\舒適\術野暴露充分,不影響呼吸\循環,盡量保護功能位置,在容易受壓的部位、骨突處加以合適的明膠軟墊并適當固定。定時觀察受壓部位,及時提醒參加手術人員的操作,不使患者受壓,隨時觀察肢體血液循環情況,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擺放側臥位時,應特別注意核對手術部位,如果將患者的左右側位置擺放錯誤,極有可能釀成重大醫療事故;患者取仰臥位時,上肢外展不得超過90°以避免因肢體過度外展使神經、血管牽拉受壓引起臂叢神經損傷;擺放截石位時,應將患者的膝關節擺正,腿架的窩處加以明膠墊和固定,避免窩神經損傷,注意防止雙腿過度外展引起肌肉損傷;俯臥位時,應在患者的胸前墊一俯臥位專用枕,使患者胸腹部呈半懸空狀態,防止下腔靜脈受壓導致血液回流不暢,保持呼吸、循環功能不受影響。

        1.4 熟練掌握手術儀器的操作規程,防止電灼傷,.燙傷

        使用熱水袋時要有外套并擰緊瓶蓋保證不漏水,水溫為40-50度,\昏迷\小兒麻醉及癱瘓患者為30-40加熱部位墊包單,經常檢查皮膚色澤和溫度.

        使用高頻電刀前要仔細檢查儀器功能是否良好,負極板導線有無扭曲斷裂,選用高質量的一次性負極板。負極板應放置在患者肌肉血管豐富的部位,如臀部、大小腿肌肉豐滿處,避免貼敷在骨突處、體毛過多處或者有傷口的部位。負極板應平整放置,與皮膚均勻地大面積接觸,并與患者身體縱軸垂直[4]。如遇皮膚干燥患者應先用生理鹽水擦拭放置部位的皮屑防止術中應避免因操作不當和移動患者導致負極板松脫、移位或未完全緊貼皮膚而灼傷患者。患者進入手術室時不準佩帶任何首飾,患者身體的任何部位不得與手術臺上的金屬物直接接觸,以免灼傷患者。使用心臟起搏器的患者,一般不用高頻電刀,以免發生意外。使用電刀過程中,高頻電刀的輸出功率必須從低功率設置逐漸調節至適宜功率。

        1.5術前準備工作不充分

        一臺順利的手術,不僅需要醫生的精湛技術更離不開護理人員的精心的術前準備,護理人員應熟悉所要參加手術的具體步驟,術前對手術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器械、消耗品等物品應做好充分準備,確保所準備的手術器械完好、齊全,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杜絕因護理人員因手術前的準備工作不充分而引發的醫療事故的發生。

        1.6輸血引發的安全隱患

        一般是在極其危急、緊張的環境下對患者采用輸血治療,但是一旦發生輸血錯誤,不但影響手術效果,更會危機患者的生命。因此,在執行醫囑對患者進行輸血操作時,應嚴格、認真執行兩人以上核對患者的姓名、床位號、血型、輸血量核實交叉配血試驗結果所有信息核實無誤后方可為患者輸入血液。

        1.7病理標本丟失或差錯

        在手術過程中,從患者身上切取的任何組織,器械護士都要認真保存,大標本可以用彎盤、鹽水盆等存放,小的標本用濕紗布包裹后放入彎盤內保存,不得隨意自行處理或丟棄病理標本。標本較多時,先由器械護士將標本交給主管大夫填寫病理單放入指定位置再由巡回護士和主管大夫共同核對簽字,最后有專人負責送至病理科在與病理科雙簽字.

        1.8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不能越職行事

        手術室中容易出現的越職行為有:個別麻醉醫師擅離崗位,請巡回護士幫忙照看病人;外科醫生請手術室護士幫忙當手術助手;手術醫生在手術過程中請護士幫助接聽電話等。這些行為雖然都是小事情,但是,如果此時發生醫療差錯或事故,護士也有不可推脫的責任[5],因此,手術室護士只能作職責內的工作,不能越職行為。

        2 手術室護理事故的防范措施

        2.1建立質量管理制度。完善系統的規章制度,可以規范護理人員的工作和質量,是防止差錯事故,提高工作質量的保證。

        2.2加強業務學習。護理工作是一項任務重、內容廣泛而繁雜的工作,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特別多,盡可能多的安排、組織護理人員外出進修學習及參加學術交流,以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從而能夠更好的配合手術的順利開展。

        2.3減少環境因素的干擾,營造安靜、嚴謹的手術環境。一臺手術的開展通常需要數小時,而且手術過程中的變化往往難以預料。因此,手術室的工作不僅需要足夠的體力支持而且需要細致的觀察及敏捷的思維,在手術的過程中必須確保手術室環境的安靜,術者及護理人員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手術。因此,手術室內的儀器、設備需定期檢修,避免因設備的不正常工作所帶來的噪音干擾及減少對護理人員配合手術思路的困擾。

        2.4進行專科培訓確保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操作規范。

        手術的成敗與否與很大程度上與手術操作的標準與否有聯系。因此,手術室每年舉辦2界專科培訓,對所有手術室護士進行培訓和考核,做到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所以手術室的護理人員需要嚴格遵守手術室的相關操作標準及要求,準確無誤的進行每一步護理操作,不給工作留下隱患,扎扎實實的做好三查七對.對新入科的護理人員加強鍛煉與安全教育,定期參加業務學習并組織大家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提高工作的熱情。

        手術室是一個特殊的工作環境,手術過程中不允許護理人員有任何疏忽、差錯等發生,任何一個不正確的操作都將會為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傷害,甚至導致患者的死亡。因此,加強手術室安全管理,規范流程及認真執行操作規程,最大的程度的降低手術室的護理差錯的發生,確保患者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于梅 高校醫院手術室工作中護理安全問題及反防范措施[J] 中國校醫1001-7062(2007)04-0458-02

        [2] 手術室管理指導手冊/邵麗,劉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

        [3] 宋烽,張金鳳,蔡小光.手術中高頻電刀電外科損傷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8):652-653.

        第8篇: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6(a)-0146-04

        Influence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LUO Xianhui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Contro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Suining 629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influence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6,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 the clinical data of 4020 operations were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ifferent time quantum, the 2000 operations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s management group, the 2020 operations from June 2014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s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Th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rate, nursing work quality score, risk event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th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patient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rate of operation room air, body surface, medical and nursing staffs hands, ultraviolet radiator, aseptic materials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pera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ursing staff training, nursing safety,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humanistic care and nursing documents management score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peration sequencing errors, surgical instruments no complete, histopathological specimens pollution, disinfection quality rate no qualified in operation room of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operation patients in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outine management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ection control in the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by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can improve sampling results qualified level and nursing work quality, decrease risk event rate, increas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Hospital; Operation room; Infection control; Influence

        感染是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主要是指機體創傷或者某些部位受到致病因子侵襲,形成應激性反應的過程[1-2]。手術室感染是醫院感染的一種,是手術過程中因相關術中操作、消毒措施不規范引起的[3-4]。手術室作為各類疾病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科室,其也是感染的易發地,手術相關器械、各類敷料、醫護人員的手和手術室內的空氣、消毒液等都可能成為造成感染的媒介。手術室相關的消毒工作和感染控制有著的密切的關系,不僅關系到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和預后水平,甚至和患者生命安全有著密切關系[5-6]。循證管理措施來源于循證醫學,其主要參照循證醫學內容,提出手術室感染發生的問題,建立循證支持,實施循證管理措施,從而最大限度的保證手術室感染控制質量[7-8]。本研究通過對遂寧市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4020臺手術情況進行觀察,擬探討循證管理在醫院手術室感染控制中的影響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6年5月我院進行的4020臺手術情況進行觀察。2012年5月~2014年5月進行的2000臺手術作為常規管理組:男1200例,女800例,年齡21~74歲,平均(49.8±16.7)歲;手術類型:腹部手術980例,胸部手術20例,頭部手術700例,四肢手術300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中專及以下1100例,大學及以上900例。2014年6月~2016年5月進行的2020臺手術作為循證管理組:男1221例,女799例,年齡21~74歲,平均(49.8±16.7)歲;手術類型:腹部手術981例,胸部手術19例,頭部手術698例,四肢手術302例;文化程度:高中或中專及以下1103例,大學及以上917例。兩組手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手術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常規管理組

        按照傳統管理模式,對手術室護理人員實施分區管理,給予患者口頭健康教育結合臨床手術實踐護理操作。

        1.2.2 循證管理組

        1.2.2.1 建立循證管理組 由護理部主任擔任循證管理小組負責人,小組成員包括骨外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急診外科副高級職稱以上醫生各1名和手術室護士長共同作為督導員,手術室護理人員作為組員,根據責任護士不同職責,分管手術室各個片區。

        1.2.2.2 提出循證問題 根據手術室感染情況,提出具體的問題,主要包括醫護人員業務素質不能滿足感染控制工作要求、手術室相關消毒操作不規范、消毒操作制度貫徹不徹底、手術室污染區清洗不徹底、相關護理人員防護措施重視程度不夠。

        1.2.2.3 建立相關循證支持 首先是查詢相關醫院手術室感染控制措施的資料,手術室感染發生的原因、有效的控制措施、預防性手段、護理質量系統評價、先進的感染控制方法等。綜合整理相關資料,結合本院實際工作經驗,針對手術室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選擇最合理、最有效的證據,建立一系列的相關循證管理措施。

        1.2.2.4 循證管理措施的實施 ①培訓:針對腹部手術、胸部手術、頭部手術、四肢手術臨床特點,給予手術室感染控制針對性培訓,提高護理人員手術室感染意識,建立手術室感染控制理念。采用多媒體的形式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每一次培訓后,護理人員進行小組討論和總結,對于已經發生的手術室感染問題進行整改,同時建立適當的獎懲機制。②進行規范性的消毒操作制度:根據手術室相關的器械,采用正規化的消毒措施,按照規定按照消毒操作制度執行,不能漏項。③建立適當的手術器械污染物清除評價標準:每一次對手術室相關器械進行清洗,去除污染物,由小組長進行器械污染物清除的檢查和監督,定期對手術室相關器械去污情況進行抽查,盡可能地完善去污監管制度。④做好個人防護措施:護理人員向患者耐心的講解手術室感染控制的防護措施,注意保證患者的個人衛生和清理消毒。加強醫護人員感染流程的培訓和患者防護措施的指導,嚴格的要求醫護人員保證手衛生,各項手術操作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⑤做好感染控制措施的評估和改進:在實施循證管理措施后,手術感染控制質量進行追蹤和評估,如果發現不足,要及時的進行整改,保證手術室感染控制工作持續性的改進。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兩組手術室采樣結果合格率情況

        參照《消毒技術規范》[9]《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10],主要觀察手術室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紫外線燈、無菌物品采樣結果合格率情況。

        1.3.2 ?^察兩組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評分情況

        采用考核評估的方法,主要針對環境管理、護理人員培訓、護理安全、消毒隔離、護理監控、人文關懷及護理文件管理進行評價,每項指標分數范圍是0~100分,分數越高,提示護理工作質量越高[11-12]。

        1.3.3 觀察兩組手術室風險事件發生情況

        主要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排序錯誤、手術器械不齊全、組織病理學標本污染、手術室消毒質量不合格發生情況。

        1.3.4 觀察兩組手術患者滿意度情況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對醫護配合、護護配合、器械準備、操作技能、隱私保護、術后方式、術后宣教等情況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價,每項評分范圍是0~100分,通過加權處理,總分設定為100分,分數高于80分說明手術患者滿意,反之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Y果

        2.1 兩組手術室采樣結果合格率情況

        循證管理組手術室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紫外線燈、無菌物品采樣結果合格率均高于常規管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評分情況

        循證管理組手術室環境管理、護理人員培訓、護理安全、消毒隔離、護理監控及人文關懷及護理文件管理評分均高于常規管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兩組手術室風險事件發生情況

        循證管理組手術排序錯誤、手術器械不齊全、組織病理學標本污染、手術室消毒質量不合格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管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4 兩組手術患者滿意度情況

        循證管理組手術患者滿意度(2000例,99%)高于常規管理組(1600例,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 19.21,P < 0.05)。

        3 討論

        循證醫學模式可以為有效控制醫院感染提供理論依據。循證管理在臨床醫護人員中廣泛的應用,其服務的中心逐步向“以患者為中心”過渡,已成為醫院感染管理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3-14]。手術室感染控制是醫院感染管理學中的重點問題[15-16]。有資料顯示[17-18],手術室感染發生比例占醫院感染總發生率的30%。有效的手術室感染控制對于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建立手術室感染控制相關措施的過程中,結合循證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醫院感染控制的質量,以手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為出發點,將臨床經驗和感染控制理論緊密的結合,建立循證依據,創新循證管理措施,實現循證管理和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護理工作質量,降低感染的發生率[19-20]。手術室感染控制作為院感的主要內容,加強手術室感染流程控制強調的是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從而對感染控制結果進行系統性的評價,促進醫院感染控制工作更加貼近臨床實踐,相關措施更加簡便易行、有順序[21-22]。

        第9篇:手術室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關鍵詞】 手術室護士;護理差錯;防范措施;糾紛護理程序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醫學法律知識的普及,人民的維權意識也明顯增強。在新的醫療形勢下,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手術治療的特殊性,手術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主觀因素及客觀因素),不僅影響手術患者的手術效果,也影響術后的恢復,同時由于患者及家屬醫學知識認知上的局限性,很容易產生對手術及護理工作的誤解,從而導致醫療糾紛[1]。手術室工作又具有連續性、 復雜性、 綜合性等特點,因此手術室常成為醫療事故 、糾紛易發之地。通過對提高手術室護士的綜合素質,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權益,防范糾紛發生。

        1 防范措施

        1.1 加強法律意識,規范護理行為。為了提高手術室護士的安全意識、 法律意識,醫院組織學習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并人人通過考核,使每位護士都做到學法 、懂法 、守法、 用法,不斷增強法律自我保護意識和風險意識,規范護理行為,強化責任心,從而預防了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既維護了患者的健康和合法權益,又保護了自己。

        1.2 嚴格執行手術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1.2.1 明確各班職責,做好本職工作。

        1.2.2 嚴格執行手術查對制度,接患者入手術室時,要查對科別、 床號、姓名、 性別、 診斷、手術名稱、 皮膚準備情況、 術前用藥、 配血、 藥物過敏試驗等。手術前再次查對姓名、診斷、 手術部位、麻醉方式、麻醉用藥。檢查無菌包消毒日期、 包內器械是否齊全完好。凡進行體腔或深部組織手術要在術前與縫合前清點紗布、器械、 縫針等。術后檢查各種引流情況。

        1.2.3 手術室應當建立手術標本管理制度,洗手護士保管好術中所取下的標本,手術完畢交與醫生并簽名,防止病理出現差錯和丟失。

        1.2.4 手術室應當加強手術患者安全管理,安置舒適,使其肢體處于功能位,防止因不當造成手術患者的皮膚、神經、肢體等損傷。患者的身體勿直接接觸金屬部件,巡回護士術前檢查手術床、電刀性能,妥善放置電極板,指導醫生正確使用電刀等電器,防燙傷、誤傷患者。

        1.2.5 手術室應當建立并實施手術中安全用藥制度,加強特殊藥品的管理,指定專人負責,防止用藥差錯。

        1.3 各種搶救設備、用物、藥品處于完好使用狀態,如電刀、吸氧、吸痰裝置、除顫儀、呼吸機等,做到定人定期保養、檢查、定量、定位放置,完好率100%。

        1.4 手術室應當制定完善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處置流程,快速有效應對意外事件,并加強消防安全管理,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

        1.5 手術室應當通過有效的醫院感染監測,空氣質量控制,環境清潔管理,醫療設備和手術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等措施,降低發生感染的危險。醫務人員在實施手術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手術室的工作區域應當每24h清潔消毒一次,預防手術感染的發生。

        1.6 加強繼續教育,提高護士綜合素質。每位護士都要注重自身知識的更新與補充,積極參加院里舉辦的各種學習講座。每周組織業務學習,每月一次理論、操作考試。每年派兩名業務骨干外出進修,邀請各儀器廠家技術指導員介紹儀器、設備的使用、注意事項。通過多種形式提高了護士的理論及專業技能水平,減少了因業務技術問題引發的護理差錯、糾紛。

        1.7 規范手術護理記錄單書寫。手術護理記錄單是手術患者病案的一部分,是具有法律依據的舉證材料,它記錄了患者手術全過程的護理工作,因此,記錄應嚴謹、真實、及時準確,不得隨意刪改亂涂或剪貼,無菌包滅菌指示卡、植入性產品標簽均必須粘貼在手術護理記錄單上。所有材料一式兩份,一份隨病例歸檔,一份留科內保留備做證據使用。護士長派專人加強督促檢查,發現問題直接反饋給責任護士及時糾正,預防了差錯事故的發生。

        2 糾紛解決程序與原則

        2.1 糾紛解決的三個途徑 雙方協商解決、行政仲裁、法律裁決。

        2.1.1 雙方協商解決 是指醫患雙方在存在糾紛時協商解決,解決的前提必須是雙方有意愿和誠意,二者缺一不可。

        2.1.2 行政仲裁 是醫療糾紛解決的主要途徑,由于具有醫療事故鑒定資格,仲裁部門是有權威性的第三方機構作為認定機構,因此仲裁結果對于醫患雙方能夠接受和認可,對雙方都具有公信力。

        2.1.3 法律裁決 是醫療糾紛解決的必要手段,是醫患雙方在協商無效同時又對仲裁結果產生疑慮時而采取的最終的糾紛解決手段,具有強制性和法律效力

        2.2 糾紛解決原則 正視糾紛,對雙方負責,做到公平及公證。

        2.2.1 引導糾紛按照正確程序解決,盡量做到緩解矛盾,朝著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方向發展。

        2.2.2 不推卸責任,能夠正確認識既要保障醫院的合法權益,又要保護患者的個人利益,做到公平及公證。

        3 體會

        通過護理人員法律意識的增強,護理工作的不斷完善,手術室應當與臨床科室加強聯系,密切工作,以患者為中心,保證患者圍手術期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約束自己,正確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更好的完成工作,做到患者滿意醫院滿意。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人网站77777 | 最新国产精品第二页 |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中文字幕国产日韩欧美 |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