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余光中詩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 余光中先生以詩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學貫中西,在文學翻譯領域也頗有建樹。不僅譯介了大量英美文學作品,同時還發展成一套自己的譯論。本文以他關于翻譯與創作關系的論述為主線,闡述其主要譯學思想,并通過分析他翻譯的英美詩歌,看其翻譯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及體現,以及對于后進譯者的現實指導意義。
提到余光中,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些家喻戶曉、廣為傳誦的詩篇,還有那些氣勢雄渾、色彩瑰麗的散文。然而,余光中先生不僅是成功的詩人和散文家,同時還是優秀的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他學貫中西,在文學的教學、創作、翻譯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逾半個世紀的文學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創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其翻譯范圍廣泛,包括詩歌、傳記、小說、戲劇;產量頗豐,至今已出版翻譯集十一種;并且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譯學思想。
余光中認為,文學翻譯是一門藝術,而為藝術,則必有其創造性。翻譯與創作有相通之處,兩者都是要將一種經驗轉換成文字。不同的是,作家是將自己的經驗翻譯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種“不拘的翻譯”、“自我的翻譯”。而譯者要進行翻譯的這種經驗,已經有了文本,有其既定的內容和外貌,容不得譯者擅自變更。然而,譯者在將這種經驗從一種文字轉換成另一種文字時,在字詞的選擇、句子結構的安排、整體風格的把握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間,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創作。他在談自己譯詩的經驗時說:“翻譯的心智活動過程之中,無法完全免于創作。……一位譯者必須斟酌上下文的需要,且依賴他敏銳的直覺。這種情形,已經頗接近創作者的處境了。”因此,“翻譯也是一種創作,至少是一種‘有限的創作’”(余光中,2002:34)。
在文學翻譯中,詩歌翻譯最難,也最能體現譯者水平。余光中以詩人與學者的雙重身份,兼具深厚的國學和西學功底,翻譯了大量英美現代詩歌。憑借嚴謹的態度、醇厚的語言修養、天賦的藝術才能,他翻譯的英美詩歌質量上乘,帶給讀者極大的審美享受。本文擬從余光中翻譯的英美現代詩歌入手,分析其譯學思想在實踐中的體現和應用。
一、文學翻譯需要“變通的藝術”
關于翻譯,余光中有很多精辟的譬喻。“翻譯如婚姻,是一種兩相妥協的藝術”。“如果說,原作者是神靈,則譯者就是巫師,任務是把神的話傳給人”(余光中,2002:55)。既然如此,這種雙方之間的妥協應該達到什么程度;而“巫師”應該如何用人話傳達“神諭”,既要忠于神,又要讓人聽得懂?這就涉及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的“變通之道”。在翻譯中,究竟應該靠近源語多一點,還是靠近譯入語多一點?應該“直譯”多一點,還是“意譯”多一點?這也是譯界中爭執得最多、最久的問題。余光中提出鳩摩羅什“翻譯為嚼飯喂人”的比喻,并轉化譯文“生”與“爛”的問題。他說:“譯文太遷就原文,可謂之‘生’,俗稱直譯;太遷就譯文所屬語言,可謂之‘爛’,俗稱意譯。”他認為理想的譯文,既不能生,也不必爛,夠熟就好(金圣華,2006)。他說:“我做譯者一向守一個原則:要譯原意,不要譯原文。只顧表面的原文,不顧后面的原意,就會流于直譯、硬譯、死譯,最理想的翻譯當然是既達原意,又存原文。”如果遇到難以兩全的時候,“只好就逕達原意,不顧原文表面的說法了”(余光中,2002:126)。
在一般的文學翻譯中,要把握好這種“變通的藝術”已是不易。而詩歌,作為各種文學體裁中語言最精粹凝練、藝術技巧最豐富多樣的一種,其翻譯更是難上加難。中英兩種文字,在形、音、文法、修辭、思考習慣、美感經驗、文化背景上相距甚遠,而在詩歌翻譯中,既要傳達原詩的思想內容,又要盡量貼近原詩的形式,更要再現原詩的意境與神韻,做到“詩美再現”,這種心智活動的過程,似乎比創作更加繁復。下面,我們將通過賞析美國女詩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一首名詩《殉美》(I Died for Beauty)的兩種譯本,看余光中是如何以駕馭兩種文字的深厚功力,在翻譯實踐中貫徹自己的翻譯原則的。
原詩: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Adjusted in the Tomb/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In an adjoining Room——//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For Beauty”,I replied——/“ And I——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We Brethren,are”,He said——//And so,as Kinsmen,met a Night——/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And covered up——our names.
余光中譯:我為美死去,但是還不曾/安息在我的墓里/又有個為真理而死去的人/來躺在我的隔壁。//他悄悄地問我為何以身殉?/“為了美,”我說。/“而我為真理,兩者不分家;/我們是兄弟兩個。”//于是像親戚在夜間相遇,/我們便隔墻談天,/直到青苔爬到了唇際,/將我們的名字遮掩。
張國海譯:我為美而死了——但剛剛/安躺在墳墓里/便有一個為真理而死的人,躺下/在我的隔壁——//他輕聲地問起“我為何而死?”/“為了美”,我答曰——/“而我——為了真理——兩者為一體——/我們是兄弟”,他說——//于是像親戚,相遇在夜里——/我們隔墻談天說地——/直到青苔爬上我們的雙唇——/將我們的名字遮蔽。
狄金森的短詩,風格獨特,以文字細膩、觀察敏銳、意象突出著稱。她的詩大都采取童歌(nursery rhymes)的形式,單數詩行為“抑揚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雙數詩行為“抑揚格三音步”(iambic trimeter),形成獨具特色的“四行體”(quatrain)。她的詩中多用破折號,是因為創作時常常思如泉涌,來不及標點,便以長劃代之。她的創作打破了傳統,句子常常不合文法,用韻也往往是鄰韻(para-rhyme)。然而看似不合章法的創作手法,產生的卻是清新雋永、靈氣逼人的詩作。
從兩段譯詩的形式上來看,張譯似乎是對原詩的絕對“忠實”,從字詞的排列,到句子結構,甚至是標點符號,幾乎都與原詩一一對應。然而,詩歌是一種最感人的文學形式,詩人運用的一切語言和藝術技巧,都是為了創造一種整體的效果,而詩歌的翻譯,也要努力去再現這樣一種效果。張譯看似與原文形式一一對應,實則沒有體現出原詩的節奏感,所選字詞平庸,句子結構松散,未能再現原詩那種輕盈、空靈的美感。這其實正是對原詩的“不忠”。在余光中的翻譯中,為了符合中文的表述習慣,以及結構的緊湊,所有破折號均省去,在盡可能貼近原詩形式的前提下,部分字詞的位置作了必要的調整,以滿足音韻、節奏上的需要。每一節中雙數行押韻,單數行以“四頓”代“四音步”,雙數行以“三頓”代“三音步”,較好地體現了原文格律上的特征。在用詞上簡潔凝練,“不曾”、“安息”、“以身殉”、“唇際”,這樣的字句樸實又有詩意,句子結構緊湊而有節奏感,從整體上再現了狄金森的風格,使讀者完全感受到女詩人對美與真的執著追求。讀他的譯詩時,似乎可以想象詩人的靈魂附著在譯者身上,譯者“成了天才的代言人,神靈附體的乩童與巫者”(余光中,2002:177),達到了傅雷所說“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傅雷,1984:80)之境界。
二、用優美地道的中文,做英漢文學翻譯
既然文學翻譯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創作,那么譯者就算不是作家,也要有作家一般駕馭文字的能力。表現在文學作品的英譯漢中,就是要有相當的中文水平,能用地道、流暢、優美的中文來再現原作。
談到中文的地道和優美,就不能不提到余光中先生對于中文西化趨勢的關注。他在一系列文章中談到了對于目前中文發展趨勢的憂慮。他指出,從至今,白話文一直受到西方語言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可以分為“善性西化”和“惡性西化”。“善性西化”可取,“惡性西化”則不可取。造成“惡性西化”的原因,一是讀英文的直接作用,二是看翻譯作品的間接影響。因此他認為,對于維護中文的簡潔、優美,譯者負有重大責任。
余光中認為,當今中文受到的嚴重污染,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公式化“翻譯體”的泛濫。他舉了大量實例來印證這種機械套用式的“翻譯體”對中文的危害。例如,見“when”就“當”,見“and”就“和”,見“-ly”就“地”,見“if”就“如果”,還有遇到名詞復數一律加“們”,不適當地套用被動語氣,濫用代名詞、介系詞等。此外,目前中文的翻譯和創作作品中,“的”字的使用可說是泛濫成災,因此他特別提出著名的“的的不休”之說。英文形容詞在詞尾和語法組成上變化多端,而中文里全都交給“的”字去承擔的話,則往往造成句子冗長繁雜,文意糾纏不清,失去了節奏和美感(余光中,2002:178)。
余光中不僅對公式化的“翻譯體”進行討伐,呼吁譯界人士為維護中文的純潔而努力,自己也身體力行,在翻譯實踐中為廣大譯者樹立了值得效仿的榜樣。下面就以他翻譯的英國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一首變體十四行詩《英倫:一八一九年》(England in 1819)為例,看他如何巧妙處理原詩中大量出現的形容詞和定語從句,從而避免陷入“的的不休”的困局。
原詩:An old,mad,blind,despised,and dying king—/Princes,the dregs of their dull race,who flow/Through public scorn—mud from a muddy spring;/Rulers,who neither see,nor feel,nor know,/But leech-like to their fainting country cling,/Till they drop,blind in blood,without a blow;/A people starved and stabbed in the untilled field—/An army,which liberticide and prey/Makes as a two-edged sword to all who wield—/Golden and sanguine laws which tempt and slay—/Religion Christless,Godless—a book sealed;/A Senate—Time’s worst statute unrepealed—/Are graves,from which a glorious Phantom may/Burst,to illumine our tempestuous day.
譯詩:又狂又盲,眾所鄙視的垂死老王——/王子王孫,愚蠢世系的剩渣殘滓,/在國人騰笑下流過——污源的濁漿;/當朝當政,都無視,無情,更無知,/像水蛭一般吸牢在衰世的身上,/終會朦朦然帶血落下,無須鞭笞;/百姓在荒地廢田上被餓死,殺死——/摧殘只有,且強擄橫掠的軍隊/已淪為一把雙刃劍,任揮者是誰;/法律則拜金而嗜血,誘民以死罪;/宗教無基督也無神——閉上了圣經;/更有上議院——不廢千古的惡律——/從這些墓里,終會有光輝的巨靈/一躍而出,來照明這滿天風雨。
原詩在語法結構上十分復雜,翻譯難度相當大。全詩是一個完整的長句,前十二行是八個名詞中心詞構成的長長的主語,第十三行才出現了謂語“are graves”。這樣龐大的結構在中文里是無法保持的,余光中在譯詩中便化整為零,用一串的短句來對應。原詩中有六個作名詞修飾語的定語從句,四個所有格形容詞,九個動詞分詞,還有15個正規形容詞,如果都用“的”來翻譯,則一共要出現34個“的”字,這樣的譯詩會讓讀者讀得萬分吃力,詩歌簡潔含蓄的美感蕩然無存。以第一句為例,如果簡單地譯為“一位衰老的、瘋狂的、瞎眼的、被人蔑視的、垂死的君王”,這樣的中文就實在是太可怕,更談不上什么詩性的語言了。余光中在翻譯中省去了不定冠詞“an”,將“君王”縮成“王”以直接搭配“老”字,再用一個“又……又……”的結構,將原來長達21字的句子縮短至13字,原來的六個“的”也只剩下了一個。結果經過余光中的巧妙處理,整首譯詩中只出現了七個“的”字,全詩結構緊湊,語言流暢,詩意盎然,顯示出余光中高超的中文水平和非凡的創作才能。
三、英美詩歌翻譯中的格律問題
一般說來,作家而兼事翻譯,難免會讓譯文受到自己創作風格的影響。特別是在詩歌翻譯中,由于譯詩是相當感性的,譯者自己的格調就更容易滲透到譯文中去。余光中在承認這一點的同時,又舉出了“性格演員”與“千面人”這一對譬喻,來闡述對于詩歌翻譯的見解。他說,如果譯者在翻譯各種風格的詩歌時都脫離不了自己的調調,那就只能算是個“性格演員”,演什么角色都擺脫不了自己的味道。而真正理想的譯詩中,“最好是不見譯者之‘我’的。在演技上,理想的譯者應該是‘千面人’,不是‘性格演員’”(余光中,2002:36)。
因此,他主張譯詩應盡量注意原文的格式與音律之美,譯文體裁以貼近原文為依歸。凡是韻律詩譯出來必然押韻,譯自由詩則不然。譯者必須細心領會和分辨不同詩人的風格,如愛倫·坡擅長頭韻,佛洛斯特愛用單音節的前置詞和副詞,艾略特喜好復音節的名詞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譯者的風格籠罩原文(金圣華,2006)。
以下便以愛倫·坡(Edgar Allen Poe)名詩《大鴉》(The Raven)第七節的翻譯為例,探討余光中在詩歌翻譯格律轉換方面的技巧。
原詩:Open here I flung the shutter,when,with many a flirt and flutter,/In there stepped a stately Raven of the saintly days of yore,/Not the least obeisance made he;not a minute stopped or stayed he,/But,with mien of lord or lady,perched above my chamber door——/Perched upon a bust of Pallas just above my chamber door——/Perched,and sat,and nothing more.
譯文:霍地我排開了百葉窗,忽然,以陣陣的拍翅與撲響,/一只莊嚴的大鴉踱進房來,那來自神圣的古代的大鴉。/他絲毫都不肯向我鞠躬,也不肯止步或駐足一分鐘,/但是以貴族或貴婦的面容,在我房門的上端棲下——/在帕拉斯的半身像頂,正當我房門的上端,棲下——/棲止而坐定,更無其他。
這首《大鴉》 是愛倫·坡的代表性作品,是為懷念死去的情人麗諾(Lenore)而作。愛倫·坡特別注重詩歌的形式和韻律,這首詩也是格律嚴謹,節奏規整。余光中自己也在這首譯詩的注釋中說:“《大鴉》一詩,韻律至嚴,翻譯最難。”(林以亮,1989:39)然而難雖難,卻因難見巧,這首詩的翻譯充分體現了余光中無與倫比的翻譯和創作才華。全詩共十八節,每節六行,其中前五行為“揚抑格八音步”(trochaic octameter),第六行為“揚抑格四音步”(trochaic tetrameter)。譯詩的前五行用八“頓”來對應原詩上的八個音節,第六行用四“頓”來對應原詩的四音節。全詩通押more韻(每節第二、四、五、六行),譯詩中用“大鴉”、“棲下”和“其他”等來體現原詩中押more韻的句子。原詩每節第一行中間之字與行末之字押韻,如此段中的“shutter”、“flutter”,第三行中間之字與行末之字及第四行中間之字也押韻,如此段中的“he”,“he”,“lady”。譯詩中分別用了“百葉窗”、“撲響”來對應“shutter”,“flutter”,用“鞠躬”、“分鐘”、“面容”等詞來對應“he”,“he”,“lady”。原詩中“頭韻”(alliteration)運用極多,譯詩中也將“flung”,“flirt”,“flutter”譯為“排開”、“拍翅”、“撲響”,“stopped or stayed” 譯為“止步或駐足”來加以體現。譯詩不但準確傳達了原詩的意義和精神,同時在語言形式上也努力再現了原詩的特征。余光中翻譯的這首《大鴉》,可說是“形神兼備”的典范之作。
四、做文學翻譯需要作家的才華和學者的嚴謹
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曾對余光中翻譯的《大鴉》作了專門分析,并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余光中的譯文是“譯得很好的詩”,“說明了譯者對所譯作品研究得深,加上他本人的詩才,結果出現了這樣的譯文”,“這種態度是值得別的詩歌譯者學習的”(王佐良,1990)。
余光中對于翻譯,一直抱持著學者的嚴謹態度。他翻譯的英美詩歌都是譯、注并行,翻譯與解說兼備,在翻譯之余,對原詩的內容、作者的生平及詩作的背景都詳加剖析。如《大鴉》一詩,譯文前的題解和注釋就長達一頁多。讀者一邊欣賞詩歌,一邊增加了許多知識,對詩歌的理解也大有幫助。
余光中認為,在文學翻譯中,譯者需要兼具作家的才華和學者的嚴謹,方能出好的譯作。他說:“成就一位稱職的譯者,該有三個條件。首先當然是對于‘施語’的體貼入微,還包括施語所屬的文化與社會。同樣必要的,是對于‘受語’的運用自如,還得包括各種文體的掌握。這第一個條件近于學者,而第二個條件便近于作家了。至于第三個條件,則是在一般常識之外,對于‘施語’原文所涉的學問,要有相當的熟悉,至少不能外行。這就更近于學者了。”(余光中,2002:172)而余光中本人正是兼具了作家與學者之長,所以翻譯出的英美文學作品才會有如此高的藝術水平。
其實,關于翻譯與創作的關系,在余光中之前的其他翻譯家,也表述過類似的意見。例如,郭沫若對此曾做過精辟的論述:“翻譯是一種創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作。”(郭沫若,1984:22)茅盾也說:“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這樣的翻譯是一種“藝術創造性的翻譯”(茅盾,1984:10)。而余光中則根據自己在創作和翻譯兩方面的豐富經驗,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更為透徹、詳細的分析和闡述。同時,余光中自己的翻譯實踐,就是對“翻譯也是一種創作”這一說法最好的證明。
探討翻譯與創作的關系,對于學翻譯、做翻譯的人來說,具有很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誠然,并不是人人都能有余光中先生那樣的詩才與文采,但我們至少可以通過學習,了解一些創作的原理;通過閱讀,加深自己的文學修養;通過練筆,使自己的文筆流暢。翻譯工作者應如余先生所言嚴格要求自己,在態度上向學者靠近,雖不如學者之滿腹經綸,卻有學者之嚴謹態度;在文字功底上向作家靠近,雖不如作家之才華橫溢,卻有作家之駕馭文字的能力。翻譯的最高境界應是譯作讀起來“像讀原作一樣”,譯者只有通過上述兩方面的不斷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和譯文質量,使自己翻譯的作品能無限接近于這一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Ferguson,Margaret.,Mary Jo Salter,and Jon Stallworthy,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Z].4th ed.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6.
[2]傅雷.《高老頭》重譯本序[C].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3]郭沫若.談文學翻譯工作[C].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4]金圣華.余光中:三“者”合一的翻譯家[A].http://fjfli.com/ygz.htm.2005.
[5]林以亮編選.美國詩選[Z].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6]茅盾.為發展文學翻譯事業和提高翻譯質量而奮斗[C].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7]王佐良.漢語譯者與美國詩風[J].讀書,1990,(4).
[8]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關鍵詞]古典意象;民族記憶;歸屬;人生理想;獨立人格
Abstract:The thick national memories are contained in Yuguangzhong’s pomes, he tries to read history and culture poetically, proving himself-consciously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article wants to analyze the classic image of Yuguangzhong’s poems, realizing the classical complexity. This classical complex boils down to three dimensions: first, the strong national belonging; second, the free and unfettered ideals of life and the universe of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hirdly, the deep remembrance of homeland country.
Key words:classic image; National memory; belonging; The ideal of lif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中圖分類號]I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余光中早年的詩歌傳承“五·四”新詩和歐美浪漫詩派的傳統,滲入了許多西方詩歌的元素,使語言中散發出濃烈的西方氣息。但自進入60年代,從《蓮的聯想》、《五陵年少》到《與永恒拔河》、《隔水觀音》、《紫荊賦》,詩集中多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皈依,詩歌創作大多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靈感,陶然于古典文化的氛圍中,力圖用詩歌的形式解讀深刻的民族印記。
一、古典意象背后的民族文化內涵
余光中敏于觀察,長于記憶,善于聯想,唐馬、漢駒,魏臣、宋將,華山夏水、歷史古跡,詩人信手拈來,以古典意象或與古代文化有關聯的意象為詩,成為余光中極富個人特色的詩歌美學。
(一)自然意象
余詩中的長城、故宮、玄武門、西湖、太湖、吳宮、唐三彩、嫦娥、蓮花和蟬等物象都被他視為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征。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心中有神/則蓮合為座,蓮疊如臺/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風中有塵/火藥味,需要拭淚,我的眼睛”(《蓮的聯想》)。自古以來,“蓮”就是東方美的象征。詩人化用“蓮”這個物象,這時的“蓮”不再單單是自然形態的蓮花,也象征著純潔的愛情,在更高的層次上,“蓮”象征著詩人對于佛家凈化和超脫的向往。“蓮”是美、是愛,“蓮”即“憐”人之意。詩人神游于故國江南,抒發對蓮的情思,最終歸附于傳統文化的美妙和超越。
“驍騰騰兀自屹立那神駒/刷動雙耳,驚詫似遠聞一千多前/居庸關外的風沙,每到春天/青青猶念邊草,月明秦時/ 關峙漢代,而風聲無窮是大唐的雄風/自古驛道盡頭吹來,長鬃在風里飄動/……/只為看臺上,你昔日騎士的子子孫孫/ 患得患失,壁上觀一排排坐定/ 不諳騎術,只誦馬經。/ (《唐馬》)通過詠唱一座放在香港某博物館玻璃柜中的唐三彩陶藝馬,詩人聯想到古代戰場上“驍騰騰”的戰馬,秦關漢月,現代古代,時空交錯。
(二)人物意象
余光中傾注了極大的激情對眾多中國歷史文化人物進行了詩意重塑。其中,有“前有古人,后又來者/中間的一炬火你擎傳”(《詩人》)的詩人陳子昂;有“那獨夫在喘氣,斷袖的手中/還橫著長劍,一滴滴,刺客的恨血”(《刺秦王》)的荊軻,有“一出塞無奈就天高地邈/一把慷慨的琵琶/憑她纖纖的手指/撥撥刮刮”(《昭君》)的昭君;有“從灞橋到灞陵/他的長臂比長城更長/胡騎奔突突不過他臂彎”(《飛將軍》)的飛將軍李廣;有“清芬從風里來,楚歌從清芬里來”(《水仙操》)的屈原;有“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尋李白》)的李白;有“城破時你火燙的頭顱/裸昂向四面的刃鋒”(《梅花嶺》)的史可法等。
在眾多人物意象中,余光中對屈原、杜甫、李白的重塑尤為經典。寫屈原,余光中先后就有《競渡》、《水仙操》、《漂給屈原》等;寫杜甫,有《湘逝》、《不忍開燈的緣故》;寫李白,余光中在1980年4月四天內就分別寫了《戲李白》、《尋李白》、《夢李白》,題材雖一,但特色各異。楊景龍在《藍墨水的上游——余光中與屈賦李詩姜詞》中就寫到:“他那永不釋然的祖國情緒主要來自屈原賦,他那天馬行空般的縱逸才氣主要來自李白詩,而他的雅致琢煉的語言風格則來自姜夔詞。”①
(三)文學意象
這里的文化意象主要指余光中對對古典詩詞意境的化用,對古典詩詞語匯的沿用。江天、冷月、孤舟、寒鴉、秦關、漢月、芳草等等, 在余詩中有著充分的體現:“落月淡下去,如一方古印/低低蓋在,一幅佚名的畫上”,“把漂泊的暮年托付給一掉孤舟”,“汀芷浦蘭流芳到現今”,“青青猶念邊草,月明秦時/關峙漢代,而風聲無窮是大唐的雄風/自古釋道盡頭吹來”等等。
《回旋曲》是一首愛情詩,表達了對意中人的傾慕與追尋:“音樂斷時,悲郁不斷,如藕絲/ 立你在雨中,立你在波上/ 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蓮/ 在水中央。”詩人化用了《詩經·蒹葭》中的意境,讓詩歌充溢著一種優美的、迷茫的、古典意味極濃的氛圍。它是對古典文學中許多其它意象的整合與重組。②
《歡呼哈雷》中“至少我已經不能夠,我的白發/縱有三千丈怎跟你比長”是李白詩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巧妙翻用。詩人對“哈雷彗星”的詠唱,極具現代意識,但在這現代宇宙意識中又表現了中國詩人傳統的精神。
“十六柄桂漿敲碎青琉璃/幾則羅曼史躲在陽傘下/我的,沒帶來的,我的羅曼史/ 在河的下游/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憂傷就滅頂”(《碧潭》)這首詩歌的副標題即為“載不動,許多愁”,直接借用了李清照的詞《武陵春》,詩中的“玻璃”使讀者直接想到歐陽修的“無風水面琉璃滑”,而“舴艋舟”更加熟悉,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早已成為表達憂愁的名句;詩歌中的“桂槳”、“猿啼”、“織錦”、“弄笛”,這些詞也都是對古典詩詞語匯與意境的化用和重新組合。
余光中詩中繁復絢麗的古典意象,沉郁濃厚的民族情結,使得其詩歌呈現出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與傳統人文精神。
(四)神話意象
除開現有的事物,余光中還把神話傳說、傳奇人物如后羿、蚩尤、大禹、、夸父納入了他的意象群中,以表達其作為炎黃子孫的情愫。
《羿射九日》塑造了一個勇敢叛逆的屠日士后羿:“拉開烏號的神弓,搭一枝棋衛的勁矢/仰視九日,以清秋雄雕的眼睛/……我憤怒,我憎恨,我鄙視暴君群的太陽/憤怒賦我以屠神的膽量;我竟敢/ 以一個凡人邀九尊火神來決斗/以一支箭要射落十分之一的宇宙/不畏天譴,不畏焰獄的無期徒刑”作者用了詳盡的筆觸虛構了射日的情節,成功地塑造了后羿這個叛逆者的形象,借此傳達出一種無所畏懼,敢于反抗的精神。
這里,我們看出,余光中不是墨守成規地就傳統寫傳統,而是在這種古典語境中表現出當代人的主體意識和現代精神。
二、深沉的中國情懷
余光中的古典情結,通過一系列的古典意象得以呈現,最終歸結為詩人對于整個民族整個中國的情感。他書寫的,一直是他內心說不盡的中國情結。這種情結主要表現為三個層面的內涵:
(一)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主要表現為憂郁的民族意識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起源于憂患意識的人的自覺,是我們民族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元素。中國歷代經典文學作品,絕大部分都是悲憤憂愁之作,即使在那些超脫淡泊的境界背后,仍舊橫亙著歷代文人對民族苦難和國家興衰的的深思。余光中作為當代詩人和學者,其創作中飽含了民族的憂患意識與自尊意識。
一灣淺淺的海峽把臺灣和大陸隔絕開來,這使在臺灣這片美麗而苦難的土地上生長起來的文學,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與濃郁的悲愴色彩。迫于時世離鄉去國的余光中,置身滿目異俗的他鄉異國,常有一種文化放逐感,他愛中國的榮耀與輝煌,更與中國苦難共憂患,他以流放詩人自居,屈原被他稱之為“最早的流放詩人”。余光中對于鄉國的懷念與眷戀,讓他無法不想到屈原并自比屈原,在家國之思上,他們有著一樣的憂郁和悲傷。余光中在《詩魂在南方》中說:“屈原一死,詩人有節。詩人無節,愧對靈均。滔滔孟夏,汨徂南土,今日在臺灣、香港一帶的中國詩人,即便處境不盡相同,至少在情緒上與當日遠放的屈原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余光中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衰敗,現實的封閉與貧弱,也有深沉的憂慮、諷刺和批判。《哀龍》中寫道“曾經是海的荒地上曝著/曾經是龍的一堆破碎/沙是時間,風是記憶/拾不起,一爪一鱗的史詩。”詩人所哀的,是中國文化的衰落,批判了極端的保守、泥古的文化態度。在《森林之死》中,大雪中倒塌的森林也引起作者對中華民族歷史的惋嘆:“曾享圣經族長三位數的年齡/多少截中斷的歷史……偉大的橫斷面啊,多深刻而秘密/ 多秘密的年鑒/ 這一年,鄭成功渡海東來/ 這一年,太陽旗紅如血。” 在詩人眼里,森林之死是臺灣和大陸同根同族的中華歷史的斷裂,余光中以其獨特的情感和思維,把森林的命運和歷史的命運結合在一起,表達對民族未來的憂慮。
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不僅表現在憂郁的民族精神上,詩人也以積極的態度對中華民族進行新的審視,肯定了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拼搏進取精神。其中《夸父》最為突出,詩人突破傳統思維定勢中肯定的“夸父追日”的執著精神,反而看到其中的悲劇,得出了新的人生領悟:“與其追蒼茫的暮景/埋沒在紫藹的冷燼/——何不回身揮仗/迎面奔向新綻的旭陽……壯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勞,奔回東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二)逍遙宇宙的人生追求,獨立于世的人格情懷
余光中散文《逍遙游》中說:“ 當我死時, 老人星該垂下白髯,戰火燒不掉的白髯,為我守墳,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當我物化,當我歸彼大荒, 我必歸彼大荒, 我必歸彼芥子歸彼須彌歸彼地下之水空中之云。但在那前, 我必須塑造歷史, 塑造自己的花崗石面, 當時間在我的呼吸中燃燒。”③這種追求逍遙的情懷在余詩中通過對李白、屈原的造像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在《隔水觀音》中,余光中一連寫下了《戲李白》、《尋李白》、《念李白》三首詩,足可見他對李白其人其詩的仰慕。
《尋李白》一詩以李白失蹤開篇,以李白乘風歸去終結,選取了幾個典型的片段把李白傳奇的一生描述出來:高力士脫靴、賀知章認作謫仙、流放夜郎、江中尋月。余光中以其絢爛的文筆,讓讀者充分領略了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負、李白的奇異、李白的痛飲、李白的失意。詩人用充滿豪放與浪漫之氣的詩句把李白的仙風傲骨、詩才的大氣磅礴表現得極為精彩——“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其中“釀”、“嘯”、“吐”三個動詞的運用,堪稱絕倫,把李白特有的傲氣和神采生動地刻畫出來,不凡的風度、獨特的氣質、飄逸的胸懷、灑落的心神,讓人千載之下,追慕不已。
余光中對屈原的推崇不亞于對李白的喜愛,他對屈原代表的愛國愛民、純凈高潔的人格也有著無盡的崇敬與向往。他稱屈原是“高潔的烈士“,“不朽的汨羅江神”,“ 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凈你,是你凈湘水/ 你奮身一躍,所有的波濤/ 汀芷浦蘭流芳到現今”(《漂給屈原》)。在《水仙操》中,余光中以水仙譬喻屈原“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潔癖……清芬從風里來,楚歌從清芬里來”詩歌中的每一個意象無不清麗脫俗,水仙“葉長似劍”、“花開如冕”。屈原人格的美,美得晶瑩剔透,毫無瑕疵。余光中對屈原的欽仰、敬佩,溢于言表。
(三)濃厚的故土意識和鄉國情懷
羈旅母題是中國歷代文人的傳統主題, 是漂泊游子的一種故園之情與憂國憂民的情感再現。臺灣當代眾多詩人作家在海峽對峙的歷史語境中力求突破這種限制,從文化層面“尋找家園”,回歸故土。
所以,余光中對歷史的反思和對傳統文化的重塑和造像,其實終歸于他內心對故土鄉國的懷念。余光中曾說過:“目前我寫的詩大概不出兩類:一類是為中國文化造像,即使所造是側影或背影,總是中國。憂國愁鄉之作大半是儒家的擔當,也許已成我的基調。”④所以,余詩中的一系列懷古詠史之作,其實都是假借古典的回歸表達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懷念,對祖國大陸的懷念。
在《春天,遂想起》結尾里詩人禁不住發出慨嘆:“喊我,在海峽這邊/喊我,在海峽那邊/喊,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風箏的/江南啊,鐘聲里的/江南”。這首詩充分展示了余光中對古典詩詞意境與意象的化用,詩歌中描述的江南,雖然有著詩人對江南的回憶,但更多地是唐詩宋詞里那如詩如畫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蘇小小的江南,杏花春雨的江南,多蓮多菱多螃蟹多湖的江南,多亭多寺多風箏的江南,鐘聲里的江南。”通過對故鄉的藝術重塑,寄寓了詩人對故鄉深深的依戀和贊美。
《五陵少年》中,詩人用燧人氏、大禹、后羿、黃河一系列的古典意象,抒發了濃濃的鄉愁。“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聲/傳說中祖父射落了九只太陽/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嚇退單于”這一類詠史詩不同于歷史上同類題材詩作,它們不僅是作者對歷史的回顧與思考,而且往往與現實相伴相生。《五陵少年》中的歷史自豪感是詩人身在美國、遭遇冷落、借酒澆愁的情境下抒發的。“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 浮動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譜/喂! 再來杯高粱”,遠離故土,流離他鄉,面對完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差異,情感的交織使得對祖國的自豪感變得悲愴而苦澀。
余光中在詩集《白玉苦瓜》的自序中寫道:“少年時代,筆尖所蘸,不是希頗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也無非是1842年的葡萄酒。到了中年,憂患傷心,感慨始深,那支筆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大大陸,去蘸汨羅的悲濤,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漢將,隔著千年,跟中國古代最敏感的心靈,陳子昂在幽州臺上,抬一抬杠。懷古詠史,原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主題。在這類詩中,整個民族的記憶,等于在對鏡知鑒。這樣子的歷史感,是現代詩重認傳統的途徑之一。⑤對傳統文化,余光中數十年來無日或忘,一直有著深沉的欽仰和敬畏。他用自己的筆尖描述記憶中的中華文明,給讀者以紛繁思緒的同時,也完成了詩人從現代到傳統的回歸。
【注釋】
[1]楊景龍.藍墨水的上游——余光中與屈賦李詩姜詞.詩探索,2004.(330)
[2]張景蘭.論余光中詩歌的祖國情結.淮陰師范學院學院學報,2002.(4)
[3]余光中.左手的掌紋.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83
[4]余光中.隔水觀音.臺北:臺北洪范書店,1984.10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2、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的能力,品悟語言的能力,豐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標:通過朗讀、品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在朗讀中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意象感悟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
課時預計: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誦詩歌、導入新課
有人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無論大人小孩,誰都能吟誦一兩首詩。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哪些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詩句?
學生背誦交流。
教師小結,投影顯示常見思鄉詩: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2)、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王維)
(3)、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4)、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5)、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6)、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7)、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現代思鄉詩—《鄉愁》。
二、欣賞歌曲,簡介作者
1、多媒體播放歌曲《鄉愁》。
教師:這首歌是由著名歌唱家佟鐵鑫演唱的,他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詩作為歌詞。現在就讓我們走近作者余光中。
2、作者簡介(投影顯示):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去臺灣,祖籍福建永春,臺灣十大現代詩人之一。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四十余種,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故而被人們稱為“鄉愁詩人”。代表作有:《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等。1971年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二十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教師:僅僅用了20分鐘就一氣呵成的一首短短小詩,卻廣為流傳,甚至成為詩人余光中的代名詞。總理曾經在訪美期間,在紐約會見華僑華人時,就引用了《鄉愁》中的詩句。他說:“淺淺的海峽,國之大觴,鄉之深愁。”道出了我們中華兒女的心聲,這首詩再次引起了海內外廣泛的關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余光中的《鄉愁》。
三、朗讀吟誦,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強調:朗誦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
1、教師配樂朗誦。(背景音樂:馬思聰的《思鄉曲》)
思考:聽著這樣的一首詩,大家的內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種什么感情呢?
明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2、學生自由朗讀,體會詩歌的朗讀技巧。
方法指導:本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本詩感情深沉柔美而略帶哀傷,所以語速要稍慢且舒緩,要多停頓,不宜讀長句。具體重音和節奏的處理如下:
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重讀“鄉愁”“小小”“郵票”)
我/在這頭(重讀“這頭”,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重讀“那頭”,以下類推)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重讀“鄉愁”“窄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重讀“鄉愁”“矮矮”“墳墓”)
我/在外頭(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重讀“鄉愁”“淺淺”“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體悟詩歌的情感美。
1、全詩共四節,是按什么順序組織安排的?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時間順序,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可以看出來。
2、詩人的思鄉情感是借用哪些具體的物象來表達的呢?
明確:船票、郵票、墳墓、海峽。
3、作者為什么分別選用這四種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思鄉情感?
要求:同學們先自學,一邊讀一邊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寫在旁邊,然后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1)鄉愁怎么會和郵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小時候的余光中離開家鄉在四川求學,身在他鄉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來傳達對母親的思念,只能用書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師板書:郵票---母子分離)。
全班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2)鄉愁怎么會和船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長大后與妻子相隔兩地,只好借助一張張的船票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對家的思念(教師板書:船票---夫妻分離)。
男生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3)鄉愁怎么會和墳墓聯系在一起?
點撥:矮矮的墳墓表達了自己對已故母親的深深思念(教師板書:墳墓---母子死別)。如果說前兩種思念縱有萬般愁緒,終有所寄托可以排解。而此時,矮矮的墳墓卻永遠的阻隔了生者與死者,母親再也聽不到兒子的呼喚,再也無法感受兒子深切的思念之情,這是一種凄凄的別情。
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重讀“鄉愁”“小小”“郵票”)
我/在這頭(重讀“這頭”,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重讀“那頭”,以下類推)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重讀“鄉愁”“窄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重讀“鄉愁”“矮矮”“墳墓”)
我/在外頭(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重讀“鄉愁”“淺淺”“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四、披文入情,體悟詩歌的情感美。
1、全詩共四節,是按什么順序組織安排的?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時間順序,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可以看出來。
2、詩人的思鄉情感是借用哪些具體的物象來表達的呢?
明確:船票、郵票、墳墓、海峽。
3、作者為什么分別選用這四種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思鄉情感?
要求:同學們先自學,一邊讀一邊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寫在旁邊,然后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1)鄉愁怎么會和郵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小時候的余光中離開家鄉在四川求學,身在他鄉只有借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來傳達對母親的思念,只能用書信的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寄回家(教師板書:郵票---母子分離)。
全班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2)鄉愁怎么會和船票聯系在一起?
點撥:長大后與妻子相隔兩地,只好借助一張張的船票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對家的思念(教師板書:船票---夫妻分離)。
全班齊讀這一節,要求學生讀出悲傷的情感。
(4)鄉愁怎么會和海峽聯系在一起?
海峽隔開了大陸和臺灣,臺灣人民有家難回,親情難敘。詩人只好把濃濃的鄉愁寄予這灣淺淺地海峽。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接的是愛國情(教師板書:海峽---兩岸隔離)。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還看不到兩岸有交流的可能,思鄉情切。作者在1992年首次回到大陸,在1995年回母校廈門大學參加校慶并發表演講,回到臺灣后,寫下了絕唱《浪子回頭》(投影顯示):“鼓浪嶼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節終于有岸可回頭/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一百六十海里的海峽,/為何渡了近半個世紀才到家?……”離開大陸時還是英俊年輕,回到大陸時已是雪滿白頭。作為一個浪子對大陸、對祖國近半個世紀的期盼終于實現。讓我們帶著這份期盼齊讀第四節詩。
小結:這首詩借小小的郵票表達了對母親濃濃的思念,借窄窄的船票寄托了與妻子長長的愛情,借矮矮的墳墓抒發了與母親凄凄的別情,借淺淺的海峽表達對大陸深深的思念。詩歌由個人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國之思,主題得到升華,這正是這首詩高于其他思鄉詩的地方。而現在有些人試圖將臺灣從祖國的版圖上分割出去,這一陰謀是不可能得逞的,因為五千年血脈相連的炎黃子孫不可能被他們割斷。余光中在《當我死時》中寫道: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投影顯示),即使死也要死在大陸,死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而當詩人得知溫總理引用他的詩句時,75歲的老人哽咽著說:“三十年前的鄉愁已讓我慢慢化解,而歷史的鄉愁還擺在這里……”(投影顯示)“歷史的鄉愁”是所有華夏兒女的心結。請同學們再次自由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著背一背。
五、放飛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
詩是精當的含蓄的藝術,光靠這樣的領會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到美麗的畫面中飛翔。下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畫面,描繪當時的情景。
學生想象描繪。
示例:
畫面1:“生活還適應嗎?學習還順利嗎?過節還回來嗎?……”一聲聲的期盼、一聲聲的叮嚀,滿載著母親的牽掛飛到我的身邊,我不禁熱淚盈眶,這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小小的郵票也請你帶著我最誠摯的愛,快快飛到母親的身邊吧。
畫面2:親愛的愛人,你還好嗎?終于盼到了這一天!我緊緊地握著手中的船票,站在船舷上,想起了初戀時的山盟海誓,想起了相聚時的柔情蜜意,想起了分別時你婆娑的淚眼,那一聲“等你平安歸來”一直縈繞在耳畔……也不知哪位詩人為何要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此刻,我深深體驗到原來生離比死別更痛苦。
畫面3:“母親,你的兒子看你來了!”我撕心裂肺地喊著。跪拜在母親的墳前,我雙手捧起掩埋母親的泥土。你一定在怪兒子的不孝吧,您有生之年我不能盡孝,而今……“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矮矮的墳墓竟活生生地將我們分開了,母親,讓我再叫一聲---母親。
畫面4:海風呼嘯,掀動著我的衣裳,我佇立在海邊,目光的盡頭是海峽那頭——大陸,我多想能趟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海風啊,你吹得再猛烈些吧,我要隨著你到我日思夜想的大陸;海浪啊,請你用盡你全部的力量把我帶到我親愛的祖國吧!
六、回味咀嚼,品讀詩歌的語言美。
在所有的情感中,詩歌是情感的鈾;在所有的語言中,詩歌是語言的鉆石;一起來回味品讀《鄉愁》的語言形式美。
1.形式美
結構上:寓變化與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短句錯落有致,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
音樂上: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掩抑,如怨如訴的基調。
2.語言美
四個時間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平平淡淡)
四個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實實在在)
四個數量詞: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微乎其微)
四個形容詞: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輕描淡寫)
小結: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首詩。
七、布置作業
1、聯系生活,仿照下面的句式說出自己心中的鄉愁。
鄉愁是。
示例: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故鄉那輪永遠明亮的月亮。
鄉愁是離家時父親久久的佇立。
鄉愁是別離時媽媽不斷的叮囑。
鄉愁是記憶中古老的童話。
鄉愁是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園。
2、下面這首詩,也是抒寫鄉愁,說說它與余光中的《鄉愁》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八、結束全課
這堂課,我們通過對詩歌的品析,看得出詩人已經把鄉愁升華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詩人在《從母親到外遇》中寫到:“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了:‘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淚的呼喚!“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著我們每個人的心!最后讓我們靜靜地聆聽余光中作詞,羅大佑譜曲并演唱的《鄉愁四韻》,再次感受詩人濃濃的思鄉感情。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個人故鄉之思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主題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升華
現在--海峽-兩岸隔離普遍家國之思
男生齊讀這一節,要求讀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關鍵詞:情景教學鄉愁感受體驗、語文
一、慎思之――慎思語文情境教學之意義
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過程需要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實現,恰當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學生主動地探究、發散地思考,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比較高的水平。
適宜的教學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動、豐富的學習材料,還可以提供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機會,促進課內向課外的遷移。例如在《論語》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情境,當學生在生活中遇上類似場景時,很容易就脫口而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從整體的教學過程來看,語文情境教學設計就是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將課文所要講的內容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調動了語文教學中的多方面因素,如學生、教師、課本三者之間,課上與課外,語文與生活等等,這與“大語文”的概念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情境教學可以調動一切有利于學習因素,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了整個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二、篤行之――以《鄉愁》為例篤行情境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實踐性”,“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i情境教學正是這一要求的體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導入、運用形象性的語言、講述相關故事、插入音樂視頻、提問等多種手段創設情境。
(一)在導入過程中創設情境
要想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充分發揮導語的作用,就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把學生引入文章所創設的情境中。
在設計《鄉愁》這一課時的導入部分時,我就著意于內營造和課程內容相似的情境。伴著悠遠的《思鄉曲》,教師走入課堂,娓娓地向學生們敘述出《鄉愁》的寫作背景:“1971年,遙遠的寶島臺灣,深夜,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過窗欞,灑進房間。已經離開故鄉20多年的余光中先生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想到有生之年回鄉無望,愁緒頓生,思鄉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快步走進書房,打開臺燈,攤開稿紙,一首小詩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接下來教師帶著充沛的感情范讀《鄉愁》這首詩,用帶著淡淡哀傷的情境和飽含深情的誦讀抓住學生的興趣。
(二)運用形象生動語言創設情境
我們可以抓住文章中形象生動的描寫,真實感人的情感,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使學生置身于相應情境之中,與作品中的人物“情投意合”。在《鄉愁》的教案中,當講到“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教師飽含深情的敘述到:“母親在矮矮的墳墓里靜靜地長眠,外面站著泣不成聲的詩人。我想這世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遙遠的距離、最永久的悔恨,莫過于這樣近在咫尺卻陰陽兩隔了。那貼著郵票的家書再也不能寄到,內心久久的依戀與苦苦的思念再也無法讓母親知道了。”
余光中先生的母親,不僅給予他生命,更在那戰火紛飛的年月中悉心呵護著孩子。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盡心竭力地報答親恩,可母親卻在那方矮矮的墳墓里頭,再也聽不到外頭兒子的呼喚了。帶著“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永久的悔,詩人余光中寫了很多詩來懷念他的母親。隨后展示余光中先生其他的詩作,在形象生動的語言的描繪下,學生的腦海中浮現出余光中站在母親墳前的場景,令人感動落淚。
(三)借助相關的故事創設情境
“詩言志”,言志抒情是詩歌最重要的特征。詩歌教學的落腳點應放在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和意境的感悟上。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把與詩歌內容相關、情感相似的故事引進課堂,娓娓道來,讓學生在故事創設的情感氛圍中,不知不覺地走進詩歌的藝術境界和情感體驗中去。
在設計《鄉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入元老于右任的故事:于右任先生,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臺灣,而當時他的妻子和長女卻留在了陜西的咸陽。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別想念大陸,想念他的家鄉,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兒。他常常登上臺灣的高山之巔眺望大陸,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任淚水肆意地流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傳說狐貍死的時候總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動物尚能如此,何況是人呢?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鄉,看一看家鄉的親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卻回不去啊! 這一灣“淺淺的海峽”鑄成他永遠的遺憾!”通過與余光中有著相似經歷的人,與《鄉愁》有相似情感體驗的詩為學生創設內在意識前提,讓學生更深刻的感悟那濃濃的鄉愁。
(四)引導學生運用聯想想象創設情境
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表演,而是師生的交流互動。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傳輸者,更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課堂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運用聯想想象的方式創設情境。
在《鄉愁》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個詩節,但是每一個詩節都凝聚著作者一生的滄桑和難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詩節,發揮聯想和想象,用散文的語言,描繪出余光中詩歌在自己頭腦中幻現的那一幅幅畫面。”開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讓學生深入詩作體味余光中先生的深情。
恰當的情境,能夠調動積極的學習因素,使學生對文本有切身的體悟。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像優秀導演一樣,創設情境,使語言文字內“住”著的人、事、物、景活生生的呈現出來,讓語文課堂像大片一樣精彩。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游弋于海外回歸中國后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舍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
《鄉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氛圍。
(來源:文章屋網 )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4、初步掌握讀詩的基本方法。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誦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的聯讀。
【教學時數】
2課時。
【課前探究】
布置預習,請同學們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聲地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并試著做標記。
(二)這首《鄉愁》詩,“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結合詩的內容,寫出“時”、“空”在文中的體現。
(三)這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四)這首詩除了在整體上具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在細節上也有許多細致精妙的地方。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式寫話:“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能寫幾句寫幾句。
[示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五)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煉,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后模仿著寫寫看(一組的同學寫第二節,二組的同學寫第三節,三組的同學寫第四節;寫有余力的同學可全寫)。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解讀]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六)請你從古詩詞中查找幾句抒寫鄉愁的詩句,并注明作者及題目。讀一讀,背下來。
【作家作品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早期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
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天我們用“四讀法”來學習一首詩——余光中的《鄉愁》(板書)。所謂“四讀法”,是閱讀詩歌的一種方法。我把它寫出來,也請同學們記下:
“一詩四讀:1、深情地誦讀;2、細膩地品讀;3、優美地解讀;4、豐富地聯讀。”(板書)
下面,請同學們將課前預習拿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探究。
(二)誦讀:
1、試讀、范讀。先點學生試讀課文,教師評價,順勢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囑學生筆記):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然后教師示范朗讀。
2、教讀、學讀。教師從以上三個方面教讀第一節,指導學生在詩中標記節奏、重音。然后學生學讀。
3、練讀、點讀。學生自行練讀,然后點學生讀。
4、賞讀。欣賞著名主持人陳鐸的配樂朗誦:余光中的《鄉愁》。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
(三)品讀。
1、簡析課文,教師示例。
課前提示說,“余光中的《鄉愁》,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又問“作者用了哪此形象來比喻鄉愁”,還問其“結構美”和“音樂美”表現在哪里……等等這些都點示出這首詩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從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句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從詩文中“尋美”,并把尋出的美用這樣的句式表達出來:“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
教師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2、學生發言,教師評點。(從賞析的角度,語言的表達等方面)
3、教師小結,歸納整理。(學生聽記,形成一個“板塊式積累”)
(1)從整體結構上,A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
B美在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上。
(2)從構思立意上,C美在從小到老的時間順序上。
D美在身處各地的空間變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從詞句運用上,F美在數量詞的運用上。
G美在疊詞的運用上。
H美在每節詩中長句和短句的運用上。
(4)從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達意時人稱的不斷變化上。
J美在每一節詩都是一幅凄美的圖畫上。
K美在主題的逐步深化、最后升華上。
(四)解讀。
詩歌的語言言簡而意豐,這首《鄉愁》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摹出來。
1、分組交流,互評互薦。
2、各組誦讀,教師評價。
3、師生合作,詩文共賞。
(集體讀一節詩,教師讀第一節詩的解讀文字,其余三節解讀文字由學生朗讀。配樂: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讀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師(讀文):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集體(讀詩):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生(讀文):少年的嘴角長出了短黑的胡須。此時,他正背手佇立在船舷邊,遙看著遠方。手心里,握著那張窄小的船票。
他在遙望著什么呢?是回憶起大紅燈籠中迎娶新娘的喜慶,還是想起離家奔波外出謀生的辛酸?是回憶起夫妻聚首恩愛團圓的甜蜜,還是想到一次次獨自登船時,妻子朝霧中的揮手別離?……
故鄉漸漸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暫的聚首后,仍是長久的分離……他不由得又握緊了手心中那張窄窄的船票。
集體(讀詩):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生(讀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鄉。他在一座新墳前跪伏著,哭拜著——這次,他面對的是和親生母親的生死別離!
忘不了啊,幼兒時靠在母親溫暖的懷里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時玩樂得忘了回家,母親在村頭暮色中聲聲焦急的呼喚;也忘不了,成人后離家闖蕩時,母親那一句句語重心長的叮嚀和慰藉……
可,母親!您怎么就走了呢?這仁愛厚慈的土層,竟活生生地將我們母子分隔開來——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集體(讀詩):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生(讀文):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
那半個世紀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過往,而由此帶來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離理應結束。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手挽起褲腿,在您的牽引下,赤著腳,淌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匍匐在你寬厚博大的胸脯上,臉貼著你,對你大喊一聲:“母——親!”
總結:《鄉愁》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讓我們再次背誦這一首詩,讀出我們的理解,讀出我們的感悟,讀出我們的愛國心聲!
(五)聯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
1、《鄉愁》在體裁風格上的“模仿”(承繼和借鑒)。
虞美人[南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討論:《鄉愁》相對這首古詞,有哪樣一些“模仿點”?
2、請你背出幾句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句。
3、欣賞并學唱《鄉愁四韻》。有興趣的同學可比較兩詩的寫作風格異同。
周建新先生致力于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研究已有多年,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完成了約翰遜全集本1775首詩的譯文初稿。2011年9月,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周建新的譯本《艾米莉•狄金森詩選》。本《詩選》從譯稿中選取了200首譯文,其余的譯文將在修改后分批出版。翻譯狄金森詩歌全集,這在中國他還是第一人。周建新先生的這一事業是一個創舉,相信等到全集本出版后,不僅可以極大推動中國的狄金森研究,而且對全中國喜愛狄金森詩歌的讀者們來說也是個巨大的好消息。
艾米莉•狄金森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女詩人”,是二十世紀現代詩歌的先驅之一。她25歲開始離群索居,獨特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她詩歌獨特的魅力。她敏感細膩的性格使她的詩靈動跳躍;她新穎獨特的思維方式使她的詩深邃奇特;她背離常規的表達方式使她的詩深奧晦澀。這些特點使我們難以理解她的詩歌。沒有標題,沒有寫作時間和背景,就更增加了翻譯的難度。周先生醉心于狄金森的詩歌研究已有多年,手上有著豐富的資料,經過幾年的整理準備,他開始了這一趟奇妙的翻譯旅程。
周譯本最大的特點就是流暢貼切,含蓄雋永。由于先生多年的精心研究,對原詩理解得非常透徹,把握住了原詩的韻味與特點。因此譯文很好地再現了原詩的風格,改動甚少,包括標點符號。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說:“狄金森的詩沒有修辭的裝飾,有骨而無肉,一切皆如利刃削成。”
縱觀所有譯本的特點:如果說江楓先生的譯本是得之簡約含蓄,失之流暢優美;余光中先生的譯本是得之古雅盎然,失之內斂深刻;孫亮先生的譯本得之含蓄優美,失之簡約凝練;那么周先生的譯本則是博采眾長,既做到了簡約流暢,又做到了雋永凝練,將詩中的勝景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周先生的譯文非常嚴謹,無論是在押韻、遣詞,還是在酌句上都生動再現了原詩的風格,看譯文就如見原詩。以約翰遜全集第303首詩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為例,很多名家都翻譯了這一首詩歌名篇,這里共選五個譯本進行比較: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shuts the Door――
To her divine Majority――
Present no more――
Unmoved――she notes the Chariots――pausing――
At her low Gate――
Unmoved――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I’ve known her――from an ample nation――
Choose One――
Then――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Like Stone――(303)
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
然后,把門緊閉――
她神圣的決定――
再不容干預――
發現車輦,停在,她低矮的門前――
不為所動――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墊――
不為所動――
我知道她,從人口眾多的整個民族――
選中了一個――
從此,封閉關心的閥門――
像一塊石頭―― (江楓譯)
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
然后將大門關閉――
再也沒有誰能夠――
闖進她神圣的領地――
靜靜的――
無動于衷――
在低矮的檐下等候――
靜靜的――
無動于衷――
在門前俯首――
而我知道從那廣袤的國度――
她選擇了一個人――
從此用巨石封上了――
感情的閘門―― (孫亮譯)
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
然后--把門關閉――
然后--把門關閉――
她再也不理――
不為所動――她發現車輦――停在
她低矮的門前――
不為所動――一位皇帝跪在
她的草墊――
我曾見她――從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
選擇一個――
然后――封閉關心的門閥――
像石頭――(周建新譯)
靈魂的選擇
靈魂選擇她自己的朋友,
然后將房門關死;
請莫再闖進她那神圣的,
濟濟多士的圈子。
她漠然靜聽著高軒駟馬
停在她矮小的門前;
她漠然讓一個帝王跪倒
在她的草墊上面。
我曾見她自泱泱的大國,
單單選中了一人;
然后閉上她留意的花瓣,
像石頭一般頑硬。 (余光中譯)
靈魂選定她的同伴
隨著--把門關嚴
對她神圣的成熟之年
勿再推薦
無動于衷--當她的矮門房
停下車隊
無動于衷--當她的席墊上
君王下跪
我知道她--從廣闊的國度
選一次
從此--把她注意的閥門關住
如巖石―― (飛白譯)
譯例體現出了各譯家的風格,都是成功的譯作。狄金森詩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沒有標題,以上譯例里面,只有余光中先生根據詩歌主旨新增了一個標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對譯詩來說,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怎樣才能最好地體現原詩的風格。其余各家都保留了這一特點。
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破折號的運用,停頓以增強表達強度,營造了一種內斂朦朧的氛圍,啟發讀者思考。原文用了16個破折號,在江楓先生的譯文中變成了11個,句內的破折號改成了逗號,依然保留了停頓,文風與原文非常契合。但是江先生在譯文中對句式做了適當調整,尤其是對原詩第二節改動比較大,如將句子開頭的“Unmoved”翻譯為“不為所動”并將其提到后面,作為單獨的一行。余光中先生則完全摒棄了破折號,將標點符號改成了逗號、分號和句號,去掉了句中的停頓,詩文更加流暢,而且用詞古雅,詩意盎然,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但是卻喪失了狄金森詩歌獨有的韻味。在孫亮先生的譯文中,破折號改成了12個,句內也沒有用逗號來保留停頓,適當調整了一些詩句的表達順序,譯文情真意切,讀來朗朗上口,但是和原詩的風格差異較大,也沒有考慮押韻。飛白先生的譯文中保留了14個破折號,但是譯文中出現了誤讀。尤其是第三四句翻譯成“對她神圣的成熟之年--勿再推薦――”與原詩的意思稍有偏差。整首譯詩在選詞上與流暢程度上都較其他譯者稍遜一籌。
經過比較可以看出,周建新先生的譯文最貼近原詩風格,譯得生動傳神。全詩原原本本再現了所有的破折號,營造了那種深刻內斂的氣氛。并且句式也未作調整,選詞凝練未多加修飾,充分體現了狄金森詩歌有骨無肉的特點。她的含蓄,她的深邃,她的躊躇都躍然紙上。如“Like Stone――”譯為“像石頭――”,其余譯本分別譯為“像一塊石頭――”(江譯)、“像石頭一般頑硬”(余譯)、“從此用巨石封上了――”(孫譯)、“如巖石――”(飛譯),都不及周譯的簡潔凝練。原詩每節都是一三句和二四句押韻,周先生的譯文也嚴格按照了原詩的押韻方式。綜觀整個譯本,都嚴謹貼切地再現了原文的風格。
知名論壇推廣
優勢:這是新站和老站都會用的方式,因為這些論壇名氣高,人氣也高,基本上都是一些站長的集聚地,因此,在這些地方做宣傳是最容易讓人發現,對提高網站和品牌的知名度有一定的幫助。
劣勢:如果帖子寫得不好,或者是純廣告貼,很容易就會被人刪掉,甚至是封了賬號或者是IP,造成以后再也無法上去宣傳。
專家支招:在論壇宣傳應該講究一定的技巧,建議主要以分享經驗,資源共享性文章為主,加上自己網站的鏈接,這樣別人在你的文章里找到想要的資源,學到東西,自然就會幫你把帖子給頂起來。
博客推廣
優勢:在自己申請的博客上什么文章都不會隨便被刪除,并且博客比較自由,寫作方式可以多樣化,而且很多博客的權重是比較高的,在博文里帶上自己網站的鏈接也是非常湊效的一種推廣方式。
劣勢:比較難宣傳,要是seo做得不好,排名也很難上去,并且沒有針對性的客戶群,也許來瀏覽的人是各式各樣的人,因此,沒有針對性。
專家支招:因為一些免費提供博客的網站pr都非常高,因此只要博客做好seo后很容易在搜索引擎當中搜索關鍵詞的時候讓關鍵詞靠前,在各大網站的博客當中最好做好各個博客的友情鏈接和網站的友情鏈接。
電子郵件推廣方法
優勢:一對一的精準營銷和精準推廣,可以保證信息傳到每一個具體的目標客戶。
劣勢:很多時候由于客戶設置了一些垃圾郵件的標準,使郵件直接進入收件人的垃圾箱,或者是不被受檢者閱讀。
專家支招:在發郵件的時候不能純廣告性的郵件,同樣需要分享經驗,意見,建議,以及是一些重要的分析,或者是活動邀請函等這樣的文章較為適合,一般人會對這些比較有興趣。
網址導航
優勢:大而全的導航頁面,如果在相關的網頁上出現了自己的網站鏈接不但可以提升網站的知名度,也讓訪客更加找到相關的資源,通過導航網站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劣勢:導航網站上太多相關的網址鏈接,游客不一定能找到你。
關鍵詞:陽光教育論 體育教育 教學思想 教學理念
一、“陽光教育論”的理論概述
“陽光教育論”是在近年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論,“陽光教育論”圍繞著新課改的基本思想建立,針對傳統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教學內容與實際不符、教學形式方法過于陳舊、師生關系不融洽等種種問題與弊端,展開重點的關注與深刻的反思。以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作為指導,本著“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則,不斷的激勵學生,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積極幫助學生解決,要理解學生的困難,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用陽光一般的愛和關懷來感化學生,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使學生性格更加活潑。“陽光教育論”的理論基礎在于對學生的鼓勵與賞識,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改善學生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大力加強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建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為了保證“陽光教育論”能夠得到有效的貫徹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校要為“陽光教育論”的開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大對學生智商、情商、思想道德、個人修養等各方面的培養,使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全方面的人才。
二、從“陽光教育論”的角度分析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現狀
學校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體育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處在青春成長期的中小學生的身心不斷的成熟,身體健康成長,由于處在青春成長期的中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所以,在中小學的教育中,方法有很多。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符合這個階段學生自身的需要,符合這個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要注意對他們的內心進行了解,才能保證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個性化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提高。然而,在我國的教育體制現狀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需要我們中小學的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摸索和探討,具體如下:首先,我國中小學的體育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學校和家長對體育教育的不重視。我國中小學在具體的學過程中,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影響導,許多中小學的教師還沒有完全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思想上存在這一定程度的落后。其次,我國中小學生在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育基礎差,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我國中小學生的教育中,許多學生和家長更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體育教育。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有更加充分的學習時間而私自占用體育課與活動課來增加學生的文化課課時,部分家長擔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會下降,不允許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由于上述的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國的中小學生嚴重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不達標,體育基礎差。最后,教育方法不合適也是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由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小學體育教育中也存在著過于追求成績,而忽略了中小學開展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并非要培養出運動員,而是要加強我國中小學生的健康體育鍛煉,增強我國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除此之外,我國中小學生體育教學內容不系統,沒有課堂教材作為理論基礎來指導學生們學習中小學的體育課,使得學生對體育課上涉及內容的理論知識掌握不足,而且我國在專業體育教師的崗位上,人數十分缺少,這也是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之一。
三、“陽光教育論”對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啟示
在“陽光教育論”的要求中,“健康第一”永遠都是排到首位的,所以,中小學體育也必須圍繞著“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來進行認真的反思,重新的認識和調整體育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反思,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第一,建立勞逸結合的學習環境。在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改革中應該注意勞逸結合,要將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放在教育目標中最主要的位置,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不同于專業體育院校的教學,中小學的體育教學重要是為了增進學生身心將抗的發展,本著“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而不是為了培養運動員。第二,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陽光教育論”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來開展的,所以,在“陽光教育論”的大背景下,不要對學生進行過度的保護,使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解來對體育課上學到的知識進行實踐。使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自主進行實踐,增強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對體育課學習的興趣。第三,施行全面教育的基本方針。作為新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要求,施行全面教育不僅是在中小學教學上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我國的教育界領域也掀起了一股開展全面性教學的風潮,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體制改革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產物。
四、結語
“陽光教育論”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論,為中小學體育教育的改革樹立的指導思想并指明了方向。通過對“陽光教育論”在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啟示進行研究與分析,可以使“陽光教育論”更好的對我國中小學體育的教育工作進行指導。這不僅是中小學的學生的需要,也是時展的需要。當今時代,并不缺乏知識能力超強的天才,而是缺乏全方位的人才,而“陽光教育論”強調的德、智、體、美、合全方面培養學生的基本理念,必將在未來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徐學慧.陽光體育研究述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
[2]杜子陽,柯勇,余怡菁.陽光教育理論與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
[3]倪軍.“陽光教育”理念對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0,(18).
[4]盧聚賢.“陽光教育論”指導下的中職學校體育教學課程改革探析[J].職業技術,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