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

        余光中鄉愁四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余光中鄉愁四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

        關鍵詞:鄉愁 意象 顯性的 隱喻性

        鄉愁是人類對故土熱烈摯愛的情感體驗和反映。余光中以《鄉愁》為代表的系列鄉愁詩作,奠定了他在人們心目中崇高的鄉愁詩人地位和形象。同時,他汲取中國傳統詩歌的豐富營養來滋潤、培植鄉愁情感,塑造了深刻獨特的鄉愁意象,從而引起億萬中華兒女的強烈共鳴。中國古典詩歌是十分富于內涵意象的。傳統詩歌的意象具有把事物特征和情感特征建構起來的特點,這表現在兩方面,有顯性的,即直接的具體形象,有隱性的,即含蓄的抽象形象。試析余光中鄉愁詩的意象如下:

        一、意象的具體性

        《鄉愁》的意象十分簡單——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但是,正是這些簡單的具體的意象,營造了一種沉重、渾厚、哀傷、苦悶的鄉愁情懷氛圍。鄉愁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一種內在情感。但是,詩人卻通過“郵票”這個載體把思鄉的內在情感外化為形象可感的意象。這樣,“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就把母子間雖有著深厚感情而不能朝夕相處的原因直接地交待出來:“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由于對母親的思念而不能直接相見,從而需要使用郵票來傳遞情感。這是一種因果關系,反映詩人小時候便遠別母親而長時間母子異地相隔的痛苦無奈的事實。同樣,在詩人長大后,“船票”這個載體承載著飽受“愛情”煎熬的意象,其原因是“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行文至此,我們雖然知道詩人“郵票”、“船票”的直接意象和引起他鄉愁的原因,但卻還沒明白造成這種因果關系的本源或說深層原因。直到后來,“墳墓”意象的出現,陡地把“郵票”和“船票”的意象綜合化而升華為全詩的核心,從而,把親情和愛情的悲劇、個人命運的悲劇推向頂點,使全詩的感情進入。面對著“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民族悲劇,終于,詩人在這人生最痛楚的時刻,毅然直接拋出了以往千言萬語,欲語還休的“海峽”意象:“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這是引起詩人數十年人生和億萬中華兒女鄉愁共鳴的根本原因。

        《春天,遂想起》作于1962年4月,其主題表現的是對江南的濃濃鄉愁。詩里的直接意象就是回憶少年時生活在江南的各種動人情景:采桑葉、捉蜻蜓,太湖濱與眾表妹結伴偕游……抒發了詩人對故鄉幸福歲月的懷念。接著寫那許多表妹老了,就連自己親愛的母親也已謝世而去……通過這些意象,使詩人從心底里泛起一層厚似一層的鄉愁情感。

        當然,如同《鄉愁》里的四種簡單意象一樣,這里的少年時代生活在江南的種種意象,是直接而具體的。但是,縱觀余光中的鄉愁系列詩作,它們的意象內涵還有更深層的隱性的抽象性,從而成為詩人“鄉愁”的真正皈依所在。

        同樣,余光中懷念故土的《民歌》,風、沙、魚、龍、醒、夢、哭、笑組成了一系列具體可感的情感意象,層層遞進,抒發了詩人與中華民族同呼吸,休戚相關的愛國情懷。在《鄉愁四韻》里,躍入人們眼簾的是“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四個具體的意象,從而激發起對中華民族的的深深愛戀。

        二、意象的抽象性

        《鄉愁》的四種直觀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之間雖是獨立的,但卻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這就是它們意象的遞進性和抽象性。遞進性是指全詩使用排比式結構而使得它們的意象內涵一層層深化。抽象性是指它們意象間的隱性內涵:“郵票”意象涵蘊著的是詩人憂愁的情感,它暗示著造成最為親密的母親不能直接相見這種結果的原因是由于大陸和臺灣政治上的睽隔;“船票”暗示隨著歲月的增長,鄉愁的睽隔也日益沉重;“墳墓”暗示鄉愁因長時間的睽隔而化為永不可挽回的人生悲??;“海峽”則把隱性的政治顯性化,深刻地暗示大陸和臺灣的政治睽隔,不僅是個人、家庭的悲劇,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劇。從而,全詩抒發了詩人深沉、凝重、哀傷、苦悶的鄉愁情懷,表達了熱切渴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精神訴求。這種精神訴求流淌著炎黃子孫沸騰的熱血因子,因而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崇高的愛國情懷,引起億萬中華兒女的無限共鳴。

        《春天,遂想起》的意象抽象性主要體現在“唐詩里的江南”、“吳王和越王的小戰場”、“乾隆皇帝的江南”、“杏花春雨的江南”、“喊我,在海峽這邊/那邊”。這些意象都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詩人由懷念江南而引出鄉愁,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切懷念,從而抒發了對祖國——中華民族的統一的強烈渴盼情懷——“喊我,在海峽這邊/喊我,在海峽那邊”。

        在《鄉愁四韻》里,詩人依次選取了“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四個具有中國特色和個性風格的意象來抒發了他長期被沸騰的熱血燒痛而難以忘懷的濃濃鄉愁?!伴L江水”暗喻祖國母親哺育兒女的甜汁,撫慰、滋潤著遠方的游子;“海棠紅”則是詩人把鄉愁的燒痛,說成是海棠紅一樣沸騰的熱血所燒傷——“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其抽象性就是完整的祖國領土的意思,隱喻著渴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烈鄉愁愿望;“雪花白”隱喻游子對母親的赤子之心和拳拳摯愛之情;“臘梅香”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留戀和熱愛。因而,全詩以簡潔的意象,從多側面、多角度地抒寫了詩人對祖國骨肉相連的永恒情懷。“鄉愁”也成為游子(臺灣)對母親(大陸)的永恒思念情懷。

        總之,余光中的鄉愁始終是濃釅如酒般煎熬痛楚了數十年,酒如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在這人生數十年的鄉愁等待中,黑發變白發,鄉愁化為墳墓。雖然,母親對游子的眷顧情懷永遠沒有改變,“喊我/在海峽這邊/那邊”,但卻因為“一灣淺淺的海峽”而直至現在無法改變“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痛楚事實。余光中鄉愁系列詩作意象簡潔明了,形象地寄寓了詩人的鄉愁情感,但也意蘊豐富,含蓄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睽隔是造成鄉愁的根本原因,進而抒發了渴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強烈愿望。這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

        第2篇: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4、初步掌握讀詩的基本方法。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誦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的聯讀。

        【教學時數】

        2課時。

        【課前探究】

        布置預習,請同學們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聲地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并試著做標記。

        (二)這首《鄉愁》詩,“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結合詩的內容,寫出“時”、“空”在文中的體現。

        (三)這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四)這首詩除了在整體上具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在細節上也有許多細致精妙的地方。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式寫話:“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能寫幾句寫幾句。

        [示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五)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煉,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后模仿著寫寫看(一組的同學寫第二節,二組的同學寫第三節,三組的同學寫第四節;寫有余力的同學可全寫)。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解讀]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o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六)請你從古詩詞中查找幾句抒寫鄉愁的詩句,并注明作者及題目。讀一讀,背下來。

        【作家作品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早期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

        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p>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天我們用“四讀法”來學習一首詩——余光中的《鄉愁》(板書)。所謂“四讀法”,是閱讀詩歌的一種方法。我把它寫出來,也請同學們記下:

        “一詩四讀:1、深情地誦讀;2、細膩地品讀;3、優美地解讀;4、豐富地聯讀?!?板書)

        下面,請同學們將課前預習拿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探究。

        (二)誦讀:

        1、試讀、范讀。先點學生試讀課文,教師評價,順勢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囑學生筆記):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然后教師示范朗讀。

        2、教讀、學讀。教師從以上三個方面教讀第一節,指導學生在詩中標記節奏、重音。然后學生學讀。

        3、練讀、點讀。學生自行練讀,然后點學生讀。

        4、賞讀。欣賞著名主持人陳鐸的配樂朗誦:余光中的《鄉愁》。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

        (三)品讀。

        1、簡析課文,教師示例。

        課前提示說,“余光中的《鄉愁》,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又問“作者用了哪此形象來比喻鄉愁”,還問其“結構美”和“音樂美”表現在哪里……等等這些都點示出這首詩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從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句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從詩文中“尋美”,并把尋出的美用這樣的句式表達出來:“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p>

        教師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2、學生發言,教師評點。(從賞析的角度,語言的表達等方面)

        3、教師小結,歸納整理。(學生聽記,形成一個“板塊式積累”)

        (1)從整體結構上,A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

        B美在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上。

        (2)從構思立意上,C美在從小到老的時間順序上。

        D美在身處各地的空間變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從詞句運用上,F美在數量詞的運用上。

        G美在疊詞的運用上。

        H美在每節詩中長句和短句的運用上。

        (4)從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達意時人稱的不斷變化上。

        J美在每一節詩都是一幅凄美的圖畫上。

        K美在主題的逐步深化、最后升華上。

        (四)解讀。

        詩歌的語言言簡而意豐,這首《鄉愁》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摹出來。

        1、分組交流,互評互薦。

        2、各組誦讀,教師評價。

        3、師生合作,詩文共賞。

        (集體讀一節詩,教師讀第一節詩的解讀文字,其余三節解讀文字由學生朗讀。配樂: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讀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師(讀文):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集體(讀詩):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生(讀文):少年的嘴角長出了短黑的胡須。此時,他正背手佇立在船舷邊,遙看著遠方。手心里,握著那張窄小的船票。

        他在遙望著什么呢?是回憶起大紅燈籠中迎娶新娘的喜慶,還是想起離家奔波外出謀生的辛酸?是回憶起夫妻聚首恩愛團圓的甜蜜,還是想到一次次獨自登船時,妻子朝霧中的揮手別離?……

        故鄉漸漸地近了,近了???,一想到短暫的聚首后,仍是長久的分離……他不由得又握緊了手心中那張窄窄的船票。

        集體(讀詩):后來?。l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生(讀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鄉。他在一座新墳前跪伏著,哭拜著——這次,他面對的是和親生母親的生死別離!

        忘不了啊,幼兒時靠在母親溫暖的懷里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時玩樂得忘了回家,母親在村頭暮色中聲聲焦急的呼喚;也忘不了,成人后離家闖蕩時,母親那一句句語重心長的叮嚀和慰藉……

        可,母親!您怎么就走了呢?這仁愛厚慈的土層,竟活生生地將我們母子分隔開來——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集體(讀詩):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生(讀文):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

        那半個世紀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過往,而由此帶來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離理應結束。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手挽起褲腿,在您的牽引下,赤著腳,淌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匍匐在你寬厚博大的胸脯上,臉貼著你,對你大喊一聲:“母——親!”

        總結:《鄉愁》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讓我們再次背誦這一首詩,讀出我們的理解,讀出我們的感悟,讀出我們的愛國心聲!

        (五)聯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

        1、《鄉愁》在體裁風格上的“模仿”(承繼和借鑒)。

        虞美人[南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討論:《鄉愁》相對這首古詞,有哪樣一些“模仿點”?

        2、請你背出幾句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句。

        3、欣賞并學唱《鄉愁四韻》。有興趣的同學可比較兩詩的寫作風格異同。

        第3篇: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

        【關 鍵 詞】 詩歌教學;傾聽;誦讀;欣賞;拓展

        【作者簡介】 何佳暉,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中學一級教師,通州區骨干教師,通州區首屆初中優秀教師。

        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了重言說、輕傾聽的現象。詩歌閱讀教學亦是如此。

        在日常的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話語霸權剝奪了學生對詩歌的閱讀實踐。若逢公開課,老師們往往使盡渾身解數,或把某個詩人不同時期的數首詩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時期的不同詩人的數首詩放在一起,讓學生們進行比較閱讀,于是課堂上的學生一個個儼然評論家,有模有樣地讀著從網上“百度”來的那些一知半解的文章。或就詩歌中的某個問題進行創意解讀,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熱烈,全班交流時才發現,他們完全是異想天開,自說自話……如此“言說”熱鬧的課堂看起來似乎體現了學生主體,但學生的“言說”因為缺少了深度“傾聽”,對詩歌、對詩人的深度“傾聽”,所以對詩歌的理解只能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保ā墩Z文課程標準》)而實現“對話”的前提就是有效的“傾聽”。 “傾聽”指以主動、積極的情感態度認真細心地聽取,同時調動多種感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領悟等的過程。就是要求師生都要學會并善于、樂于傾聽文本,傾聽他人(包括師與生、生與生、師與師之間的互相傾聽)以及傾聽自我,促進思考的深入,形成優良的思維品質,提高課堂互動和對話的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效益;同時營造出一種彼此尊重、多向溝通的良好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心智的和諧發展,給予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體驗。筆者現以《鄉愁》教學為例,嘗試探尋詩歌教學的另一蹊徑。

        一、誦讀,傾聽詩歌有聲的召喚

        詩歌在文學發展史上出現得最早,被譽為“最富音樂感”的語言形式的文學作品。每一首詩歌都有各自的節奏、韻律,還要遵守音節、聲調、韻律的要求。因此,誦讀是詩歌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誦讀的過程中,“誦讀者”傾聽到了詩歌本身的韻律,感受到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音樂美,同時詩歌本身也通過有聲的語音實現了對“誦讀者”的召喚,激起了興趣,引發了共鳴。

        在《鄉愁》教學中,首先,筆者請全班一齊背誦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詩詞曲(《靜夜思》、《水調歌頭》、《天凈沙? 秋思》),使學生從自己的瑯瑯書聲中聽到“遠古的呼喚”,悄悄地走近“鄉愁”的情感氛圍。接著,以三首詩詞曲中的意象形象地詮釋“鄉愁”:“李白說,鄉愁是一片窗前的清霜,月在地上,故鄉在心上;蘇軾說,鄉愁是一處無眠的宮闕,月在天上,離人在心上;馬致遠說,鄉愁是一樹糾結的枯藤,馬在途上,根在心上;余光中說,鄉愁是……什么呢?”當筆者緩緩地朗誦出這樣一組詩意的句子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側目,微笑,默嘆”,顯然學生們已經滿含期待地邁進了“鄉愁”的大門。此時,再凝神傾聽名家的配樂朗誦,在此基礎上,反復誦讀,個體讀、小組合作讀、齊讀、配樂讀,自我評價、學生評價、教師點評相結合。

        學生的誦讀分三個層次:①大聲讀,讀正確。朱熹認為誦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②認真讀,讀出音韻。結合具體詩句,采用合適的語調、語速、節奏、重音。比如“小時候”語調低沉,語速稍慢,“小小”、“窄窄”要讀重音,“矮矮”可以重音輕讀等等。談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笨梢姡b讀不僅要聲音洪亮,還要疾徐有致,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詩韻。③用心讀,讀出情味。僅僅靠語調、節奏等朗讀技巧是遠遠走不到詩歌的內核的,更重要的是充沛的感情。情從何來呢?有兩種途徑:第一,想象悟情。根據詩歌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想象,再現昔日情景,品悟其中情感。比如想象詩歌第一小節:少年端坐桌前,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躍動的燈火搖曳著他滾動的淚珠……第二,聯想移情。根據詩歌的內容,聯想自己類似的經歷,引起共鳴,從而遷移情感。比如誦讀第三小節時,筆者想起了剛剛去世的爺爺,每次從他的房間經過,看到那根拐杖孤零零地靠在墻邊,想到再也看不到他慈祥的笑臉,再也聽不到他黃昏中親切的呼喚,不禁悲從中來……

        如此這般,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傾聽著詩歌有聲的召喚,學生們循序漸進,完全沉浸在“鄉愁”的世界里。

        二、欣賞,傾聽詩歌無聲的言說

        如果把詩歌的層次劃分為語音、語義、形象、意蘊、生命意味,那么誦讀的邊界也只能到達語音、語義層,最多漫溢到形象層的“形”。要從詩歌語言給予的感性體驗,躍升到精神性領會和理性把握的“象”,甚至更高的意蘊和生命,必須從有聲的誦讀,進入無聲的傾聽,傾聽詩歌的言說,才能欣賞詩歌本身的精妙。

        在這一環節中,筆者讓學生們自主探究,品析欣賞――

        師:這一首《鄉愁》不僅是余光中的“鄉愁”,更是臺灣一代人甚至萬千海外游子漂泊的縮影,生命的悲歌。每一個讀過它的人都感動不已,請你用心傾聽詩歌中字字句句發出的無聲的言說,領略它經久不衰的魅力。

        ……

        生1:詩人把鄉愁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化無形的情感為有形的物象。意象是詩歌有的。

        生2:詩人截取了人生中的四個階段,使詩歌具有了跳躍性。同時,時間又像一串紅線貫穿全詩,概括了一代人漫長的生活歷程。

        生3:采用了《詩經》的復沓手法,每小節句式類似,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句中疊詞、數量詞的運用也很講究。

        生4:我記得總理在接待華人華僑時說:“淺淺的海峽,國之大殤,鄉之深愁?!痹姼枳詈笠恍」澤A了主題,由思親、思鄉上升到渴望祖國統一的高度。

        ……

        詩歌的言說是詩意的,含蓄的,寧靜的,也許聲音缺席了,但學生們通過默默地咀嚼、涵詠、欣賞,傾聽到了詩歌中的意象之美,結構之美,主旨之美……這些無聲的言說成就了詩歌靈動的意蘊之神,這才是真正的詩歌之美。

        三、拓展,傾聽詩歌永恒的生命

        如今,臺灣早已實現了與大陸的通航,余光中先生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踏上了祖國的土地,那他的“鄉愁”化解了嗎?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在網上看到了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目《大家》,采訪的就是余光中。他說,最單純的鄉愁是地理的,就是想家。然后鄉愁由平面變成立體的,就是由地理的變為歷史的、文化的,就是對自己的根的懷鄉。于是就不一定是想念你的那一個城,那一個鎮,而是整個九州,整個中國。對他來說,“鄉愁”并不是濃濃的失落感,而更象征著沉沉的使命感。作為一個既承襲了漢魂唐魄,又見識過歐風美雨的中國文人,他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夠固守中文的根基。他說:“詩歌這個接力棒,從屈原的手里,到了李白的手里,到了杜甫的手里,現在到了自己手里,我不要讓這個接力棒掉下去。掉下去是不應該的,甚至你跑慢了一點,也是有愧于你的職守的?!卑装l蒼蒼的他找到了落葉歸根的感覺:中文在手,等于是故鄉在握。

        于是,引領學生們傾聽年過八旬的余光中對“鄉愁”的更為豐富而深刻的理解,并續寫上課伊始教師仿寫的小詩:“李白說,鄉愁是一片窗前的清霜,月在地上,故鄉在心上;蘇軾說,鄉愁是一處無眠的宮闕,月在天上,離人在心上;馬致遠說,鄉愁是一樹糾結的枯藤,馬在途上,根在心上;余光中說,鄉愁是 , , 。”

        生1:鄉愁是一份沉沉的使命感,筆頭在手上,責任在心上。

        生2:鄉愁是一段悠久的歷史,漢字在紙上,華夏在心上。

        生3:鄉愁是一個個方正的漢字,寫在紙上,烙在心上。

        生4:……九州在心上。

        生5:……家國在心上。

        ……

        第4篇: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

        一、用音樂誘發學生的情感需求

        課前播放《鄉愁四韻》,用簡單的旋律、精美的音畫相結合,渲染一種鄉愁的氣氛,令學生愁上心頭。

        二、用聯想激發學生的情感積累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了《鄉愁四韻》這首歌,已經感受到了鄉愁是思念家鄉的憂傷心情。提起它,我們的腦子里就會涌現出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下面就請同學們說說,你們知道哪些有關鄉愁的詩句?

        生1:“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生2:“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生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師: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鄉愁》。

        三、用實例開發學生的情感空間

        師:同學們,詩歌是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下面我們將奏響的是第一樂章,朗讀吟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先聽老師朗讀一遍余光中的《鄉愁》,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1、伴隨著“思鄉曲”,教師范讀課文。

        師:聽完老師的朗讀,誰說說這首詩的語調、語速、節奏?

        生:這首詩語調深沉,語速舒緩,節奏感強。

        2、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3、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首詩既然采用了敘事的形式,敘述了什么事?

        生:詩人從小到大的經歷。

        師:概括很準確。詩言情,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思鄉之情,因為“鄉愁”一詞貫穿全詩。

        生2:對家鄉的思念及對祖國統一的期盼,“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可以看出詩人渴望和祖國團圓。

        四、用描述萌發學生的情感欲望

        師:人們常說,“詩以一字為工”,光靠讀是不夠的,還要仔細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以挖掘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我們進入第二樂章,這就是琢磨品味,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1、同學們分組討論:詩歌當中有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請同學們交流討論的結果。

        生1:“小小的”、“窄窄的”這兩個形容詞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之情。

        生2:“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組意象是鄉愁這一抽象情緒的具體對應物,具體生動。

        生3:“小時候……而現在”,這些表示時間的詩,既寫出了詩人的經歷,又體現出了詩人情感的步步增強。

        生4:“這頭”、“那頭”,這兩個表示方位的詞語,用空間上的隔離來表示詩人產生的鄉愁。

        師:美麗的語言,憂傷的鄉愁,通過對局部語言的品味,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練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對詩人情感的理解。

        2、讓我們大家從整體上再去發現、總結詩歌的新奇美。

        生1:這首詩意象獨特,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郵票”等前三個意象是鋪墊,末節抒發了愛國主義深情。

        生2:詩歌用表示時間的詞語來組構全篇,層層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發了詩人思念大陸的強烈感情,構思精巧。

        生3:全詩都采用“鄉愁是……”的句式,既寫出了鄉愁,又分清了層次脈絡。

        ……

        五、用創作啟發學生的情感思維

        師:《鄉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麗的戀歌,我們在感受詩人這種真摯的情感之余,何不來嘗試一下,模仿“鄉愁是……”這一句式來寫一寫鄉愁?

        生1:鄉愁是天空懸掛的那輪圓月。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的童話。

        生2:鄉愁是遠行時母親久久的佇望。鄉愁是故鄉的天空中放飛的風箏。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第5篇: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

        思,增強審美情趣。在職高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鑒賞詩歌呢?

        1 體驗詩歌豐富的情感

        所謂詩言志,通俗地講,詩是抒發人的思想情感的。這在我國是有悠久傳統的。從中國詩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從郭沫若、聞一多到舒婷、海子……,詩人們在詩中訴說著偉大、高尚的抱負與志向,在詩中流淌著激越、豐富的思想與感情。感情是詩的生命。詩歌借助于感情去感染人,給人以美感。飽含激情,富于想象,是詩歌最基本、最顯著的特征。那么,在鑒賞詩歌時就應該抓住詩歌中的物象,由“形”入“神”,得“神”忘“形”,揣摩感悟詩人濃烈的情感。

        盡管每一首詩歌都流淌著豐富的情感,但展現情感的方式各不相同。一類是直抒胸臆。這一類詩歌情感奔放,從字面上就能感觸到詩人躍動的脈搏,如郭沫若的《太陽禮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另一類是含而不露。這一類詩歌感情比較含蓄,有的寄情于景,如舒婷的《致橡樹》;有的托物言志,如于謙的《石灰吟》。欣賞這一類詩歌,需要細加品味,才能體察到詩人隱藏在字里行間的豐富情感。

        2 領略詩歌美妙的意境

        意境,是指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或自然景色)與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是“境”和“意”的統一。詩中客觀的描寫對象是“境”,詩人主觀的感受體驗是“意”。換句話說,意境就是詩人主觀的情感與客觀事物相契合,所創造的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意蘊含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詩歌是詩人情感激流的展現。詩人寫詩總是要借助某種景物或事件,表現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在欣賞詩歌時,要理解詩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體來表現自己的愛和恨、痛苦與歡樂、希望與追求的,要領略“意”和“境”是如何渾然一體、融情與景的。如余光中的《鄉愁》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其不單單呈現了一段相思文字,更創造了一個美好的意境;不是單純地直抒思鄉之情,而是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來表達,顯得深沉悠遠,情深意濃。詩人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巧妙地選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鮮明而獨特的典型意象寫鄉愁,使鄉愁不再是審美中的表象,而是可感知的事物?!耙磺芯罢Z皆情語”,在這首詩中,“情”與“景”的交融表現得淋漓盡致,能從中領略到一種十分美妙的藝術境界。

        3 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詩歌的語言十分凝練厚重,言簡意賅。詩人往往以極少的文字來展示廣闊的生活,以短小的篇幅蘊藏豐富的內涵。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詩歌反映生活的集中性、概括性程度最高。詩人在表現生活時總選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人和事,將豐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濃縮,通過描寫典型形象特征,抒發感受最深的思想感情,表現廣泛的生活和具有最普遍的思想意義的事物。在品味詩歌凝練的語言時,可以充分展開想象,來體會其中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情感。如余光中的《鄉愁》,該詩僅用四小節、十六句、八十八個字,將“鄉愁”分為四個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并相應地選取“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典型的意象,卻喚起讀者更廣闊的聯想空間,不僅表達了對故鄉、故人的思念,更有對祖國統一、民族命運的思考。詩雖短容量卻大,可以說是凝練美的典范之作。

        詩歌的語言還富有音樂美。隨著詩人感情的起伏、波動,詩歌往往自然地有著鮮明的節奏與和諧的韻律。要表現輕松喜悅,詩歌的節奏就明快;要表現昂揚激越,節奏就急促有力;要表現悲哀傷感,節奏就緩慢低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還能使詩歌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具有音樂般的美感。鑒賞詩歌時,感悟其音樂美會加深對詩的理解,并能得到更深切的審美愉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全詩四行組成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字數基本為六七字(間雜八字句),于參差錯落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音節上輕盈柔美,“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既增加了詩歌輕盈的節奏,又將那熱烈的情緒蘊藏在詩內,顯得含蓄婉轉。首節和尾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形成回環往復的旋律美,給人以余音繞梁的夢幻般的美感,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第6篇: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

        1.初知“鄉愁”

        師: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

        (師生齊讀)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師:你們猜猜,這首詩的題目叫什么?

        生:鄉愁。

        師:那么,你們知道鄉愁的名字叫什么嗎?

        (生沉默)

        師:同學們,鄉愁的名字叫遙遠,遙遠的名字叫思念,思念的名字叫記憶,記憶的名字叫夢回!

        (師板書:夢回)

        2.認識作者

        (師出示余光中的圖片及

        介紹)

        師:同學們,《鄉愁》這首詩的作者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他離開大陸幾十年,寫了許多表達鄉愁的詩歌和散文,被稱為“鄉愁詩人”。

        (師出示琦君的圖片及

        介紹)

        師:《桂花雨》這篇散文的作者琦君和余光中先生有著相似的經歷,也有著同樣的情感。她1949年離開大陸到了臺灣,之后,整整52年沒有踏上故鄉的土地。52年?。∷找顾寄畹木褪枪枢l,就是家鄉的桂花!

        3.概說全文

        師:同學們讀過課文了,根據你的理解,誰來說說,幾十年來,一想到故鄉,想到桂花,會勾起作者哪些回憶?請大家結合課文內容來說一說。

        (師出示:幾十年來,每每想到故鄉,每每想到桂花,仿佛 , 。)

        生:幾十年來,每每想到故鄉,每每想到桂花,仿佛看到桂花的樣子。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的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生:幾十年來,每每想到故鄉,每每想到桂花,仿佛聞到桂花的香味。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師:在描寫桂花香味的這段話中,有一個字特別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哪個字?

        生:浸。

        師:給“浸”換一個字。

        生:“泡”。

        師:為什么換“泡“字?

        生:“泡”說的是整個都在水里,每一部分都在水中?!敖钡囊馑家膊畈欢唷?/p>

        師:是啊,但是“浸”比“泡”更狠,更給力啊,是“泡”了很長時間了,已經深入到了每一個地方,而且是里里外外。課文中寫的是“浸”在水里嗎?

        生:“浸”在桂花香里。

        師:門前屋后,十幾戶人家,都浸在桂花香里。厲害吧,一起讀一讀這句吧。

        生:(讀)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師:繼續我們的發言。

        生:幾十年來,每每想到故鄉,每每想到桂花,仿佛看到我纏著母親搖花的樣子。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呢?”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p>

        生:幾十年來,每每想到故鄉,每每想到桂花,仿佛回到童年搖花的情景??墒悄赣H一看天空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

        生:幾十年來,每每想到故鄉,每每想到桂花,仿佛看到母親的樣子。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

        生:幾十年來,每每想到故鄉,每每想到桂花,仿佛到父親的詩句。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p>

        生:幾十年來,每每想到故鄉,每每想到桂花,仿佛又想起桂花糕的味道。桂花搖落以后,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竹席上,曬上好幾天太陽。桂花曬干了,收在鐵罐子里,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師:這一段描寫中,我們又注意到那個詞――

        生:沉浸。

        師:“浸”和“沉浸”,有不同嗎?你們看,聞香味的時候,浸在香氣里的只是前后左右的十幾戶人家,而嘗滋味的時候,是――

        生:整個村莊。

        師:聞香味的時候,浸在香氣里的只是桂花盛開的一段時間里,而嘗滋味的時候卻是――

        生:全年。

        師:聞香味的時候,僅僅是鼻子中嗅到香味啊,而嘗滋味的時候不光是鼻子聞到,還有――

        生:嘴里嘗到。

        生:舌頭感覺到。

        生:吃到肚子里。

        師:對啊,這滋味不但入口,而且入心啊。你們說 “浸”和“沉浸”,哪個詞語更狠、更給力?

        生:(笑)“沉浸”更狠。

        師:我們就來“狠狠地、給力地”讀讀這段話。

        生:(齊)桂花搖落以后,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竹席上,曬上好幾天太陽。桂花曬干了,收在鐵罐子里,和在茶葉里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生:幾十年來,每每想到故鄉,每每想到桂花,仿佛又聽到母親的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p>

        ……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是啊,每當作者回想起桂花,眼前仿佛浮現出桂花的樣子,鼻中仿佛聞到桂花的香味,口中仿佛嘗到桂花的味道,耳中又仿佛聽到母親思鄉的話語。但最讓她魂牽夢縈的還是那一場――

        生:桂花雨。

        【點評:這一部分教學,是一理解和表達融合的訓練。它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基于學生對課文的初步認識,圍繞“回憶桂花”的主題,讓學生對自己的初讀結果進行梳理匯報,根據匯報內容概括全文;二是在匯報的同時,又對文章的梗概和內在聯系進行認識。語文的訓練,一定要是整體的、融合的,效果是多重的,而不是單一的點的訓練。這也是教者一貫的觀點?!?/p>

        二、悟情――邊讀邊悟,品味細節

        1.讀中悟情

        師: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這場桂花雨的描寫中,感受這難忘的“搖花樂”吧。請同學們自由讀這段文字。

        (師課件出示課文)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笨墒悄赣H一看天空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

        (三名學生分別讀課文,師指導讀得流利準確。)

        師:這幾位同學的朗讀,似乎還少了點什么。對了,好像少了點感覺,是什么感覺呢?

        生:沒讀出“我”搖花前的著急。

        生:沒讀出“我”“纏著”媽媽耍賴的感覺。

        生:沒讀出搖花時的歡樂。

        生:母親和父親的樣子讀得很平淡。

        師:是啊,在這個場景中,有“我”,有母親,有父親,三個人物,雖然描寫有多有少,但是都有不同的表現。先來看看“我”的表現――搖花前,用一個字概括“我”的表現,是什么?

        生:纏。

        師:不是一次啊,是“總是纏”。這是說搖花前“我”心情很――

        生:急切。

        師:開始搖花了,“我”什么表現?

        生:鋪竹席,抱住樹使勁搖。

        師:好啊,是“鋪、抱、搖”啊。老師要看看你們理解作者沒有,請一個同學來表演一下這幾個動作。

        (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體會“我”的急切――“我”是個孩子,哪里會幫忙!只是手忙腳亂,胡亂幫忙而已!忽然聽到母親“搖桂花”的命令,是何等興奮啊。)

        師:呵呵,“鋪”是亂鋪,“抱”是胡抱,“搖”是瞎搖啊。急不急?

        生:太急了。

        師:這里是“太急”。后面的喊呢?

        生:亂喊。

        生:猛喊。

        ……

        師:是啊,大喊、亂喊、猛喊――真是太興奮了!

        師:這樣吧,還是來讀。誰來通過你的朗讀,讀出“我”的纏,“我”的搖,“我”的喊,也就是“我”的急切和興奮?

        (師指導學生朗讀“我”的描寫,通過語速、語氣的變化來讀出情感。)

        生:“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讀出“纏”母親的語氣)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讀出“我”的急切)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三個嘆號:“??!”――感嘆;“真像下雨!”――看到花雨;“好香的雨??!”――聞到花香。讀出興奮、做夢的感覺。)

        (生練習朗讀)

        師:來看看母親和父親的描寫吧,你們讀一讀,覺得應該怎樣讀?讀出什么感覺?說說你的看法。

        生:母親很細致。

        師:何以見得?

        生:母親先是“洗凈雙手”,然后“撮一點”桂花,還放在水晶盤中。

        師:先洗手,再輕輕地撮,還放在水晶盤中,去敬佛。用一個詞語說母親,她很――

        生:虔誠。

        師:父親呢,怎么樣呢?

        生:父親是個詩人啊。

        生:父親很開心,詩興大發。

        師:花香、檀香,兩種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父親很――

        生:陶醉。

        師:對了!就是要讀出父親搖頭晃腦的“陶醉”的樣子啊。我們來讀,讀出母親的虔誠、父親的陶醉。

        (生讀描寫母親、父親的句子)

        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什么是“口占一絕”?為什么會“口占一絕”?把詩句和場景聯系起來理解――讀出父親的陶醉、做夢的感覺。):“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p>

        (生讀并交流)

        師:如果把整個段落連起來讀,我們邊讀邊想象,就能看到在這場繽紛的桂花雨中每個人忘情的表現。

        (指導朗讀全段)

        【點評:讀是目的也是手段,讀是過程也是方法。全段教學,以讀開始,以讀結束。但是,僅僅是在讀嗎?是在品味細節――三個人不同的“忘情”的表現,注意,同是“忘情”,但表現不同。“我”的“急切興奮”、母親的“虔誠”、父親的“陶醉”,每個人的行為和身份是那樣切合,又是那樣真切!是在品味語言――纏、鋪、搖、撮,字里行間所表現的情感,所具有的語言的張力都在讀中一點點地感悟、熏染!是在品味情感――這桂花雨帶給“我”和父母的、帶給讀者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有親情鄉情,這,都融在真情投入的朗讀中了。讀是主線,各種訓練融于其中。這,還是整合的訓練。】

        2.讀中悟法

        師:同學們,在這場難忘的桂花雨中,作者對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幾十年來,從不曾忘懷。

        師:所以,作者的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師課件出示: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

        師: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走得太快。1949年離開故土,一別就是52年!正如余光中先生說的:“一灣淺淺的海峽,讓回家似乎成了一個永遠的夢?!辩缓糜米约旱墓P,寫下對故鄉和童年的回憶,寫下對父母師長的懷念,寫下自己的思鄉之情。她懷念家鄉的一草一木?!拔覀儚拇箨懸凭觼泶?,匆匆幾十年。生活上早已能適應,而心靈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鄉的好,雞魚鴨肉是家鄉的鮮。當然,風景是家鄉的美,月是故鄉明?!?想到故鄉,她終于忍不住喊出――(出示課件)

        生:(齊)“故鄉,我們哪一天回去?家鄉味,我們哪一天能再嘗呢?昨夜夢魂又飛歸故里,可是短夢醒來,淚水又濕透枕邊,美麗的家園?。∷琅f是海天一角,水闊山遙!”

        三、抒情――想象“夢回”,再現“搖花”

        1.遷移寫作

        師:同學們,我在想,這幾十年的歲月,思鄉的人是如何熬過來的?每一個夜晚,她如何夢回?我想,故鄉的桂花雨,刻骨銘心的搖花樂一定常常進入作者的夢中。今夜,她又做夢了,夢中的桂花雨是怎樣的情景呢?她、母親、父親,又都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拿起我們的筆吧,展開想象,記下每一個細節。

        (生遷移“場面和細節描寫”的方法寫《夢回“桂花雨”》)

        2.交流指導

        (略)

        3.總結全文

        師:同學們,令我們欣慰的是,琦君,這位老人,在52年的等待之后,在她的有生之年終于回到了故鄉。2001年,她終于踏上祖國的土地。而此時,她已經85歲高齡了。你們猜猜,面對日思夜想的故鄉,老人說了什么?(出示課件)

        師:她只是喃喃地念出了@樣一首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下課!

        【評析】

        通向言語的深處

        張學偉老師的這節課,教得情真意切、意味深長。張老師基于文本,并適度拓展文本語境,把課上到了言語的深處、情感的深處、生命的深處。

        教學從“鄉愁”開始,“鄉愁的名字叫遙遠,遙遠的名字叫思念,思念的名字叫記憶,記憶的名字叫夢回”。接著不蔓不枝,直接觸摸作者的心靈,以“幾十年來,每每想到故鄉,每每想到桂花,仿佛 ”為話題,以讀書為經線,以詞句的敲打、品味為緯線,帶動了整個文本的解讀,“香”和“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知不覺,學生轉換了角色,與作者一起體驗、一起記憶、一起思念。此時,“桂花雨”意象的美、語言文字的美以及情感的美,都讓學生沉醉其中。最后,以“夢回桂花雨”,讓學生盡情表達內心的感動。

        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經歷好幾次轉換,逐漸建構起“桂花雨”的文化解讀:“形”的感知――感悟搖花的形象;“情”的影射――體驗搖花的快樂;“意”的揣摩――探究搖花所承載的“鄉愁”;“境”的沉浸――沉浸在搖花的意境當中。

        學生面對的文本有兩種存在:一是“已說的話語”,我們當作知識在學習,學習字詞的讀音、寫法,學習句子的組成方式,學習這種語言中的俗語、成語及表達形式,并通過這樣的學習進入文本的意義之中;另一種是“能說的話語”,一種“活”的、“創生”中的話語,就像一眼噴涌著的泉水,引導著學生參與、創造其中,建構自己的獨特體驗與閱讀經驗。張學偉老師活化文本,把文本當作一種“能說的話語”,引導學生不斷創生意義、有效遷移,把課教得風生水起、搖曳多姿。從這節課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教學追求。這種追求,借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

        1.擇高處立。

        這個高處就是“主題”。這節課緊扣“鄉愁”展開,在整體語境下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這樣的散文,教師習慣讓學生東找一句,西找一句,零敲碎打,卻美其名曰“文本細讀”。任何一次語文學習都不應是孤立的存在,都應根植于文本的整體語境和文化語境之中。張老師深諳其道,以文本的“意”為核心,韻情、悟情、抒情,整個教學渾然一體?!捌肺都毠潯币彩腔谡w語境的品讀,絲毫沒有切割文本的感覺。

        2.就平處坐。

        這個平處就是“語言”。這節課沒有凌空蹈虛的感覺。我特別欣賞的是,張老師的這節課非常重視語言文字的運用。在扎實的語言文字的運用中,“鄉愁”這一主題落地扎根。這節課安排了三次語言訓練,以“每每想到桂花,仿佛 ”整體把握文本,進而拉動語言感悟;接著深入文本的深處、細處進行品讀訓練;最后以“夢回桂花雨”回歸整體。整堂課以文解文,以心契心,以言傳言,須臾不離文本的語言。

        這就是一種有根基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回家”之旅。張老師堅守著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以“語文的方式”教出“語文的味兒”。這種味兒不是強加給學生的,而是讓學生充分活動,有時表現在對文本的靜思默想中,有時表現在學生搖頭晃腦的吟誦中;有時體現在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中,有時體現在學生言語交鋒的對話中;有時體現在物我兩忘的體驗中,有時又體現在文思泉涌的言語表達中。

        維特根斯坦曾說:“每一個記號就其本身而言都是死的。是什么賦予了它生命呢?它的生命就在于使用?!钡聡枷爰屹み_默爾說得更直接:“語言的本質在于語言的應用?!倍覀兊恼n程標準更是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睆埨蠋煹恼Z文課指向了“語言文字的運用”,特別強調了“三項語用”:一是“積極語用”,即站在兒童用語言的立場去設計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讀,去寫。三個教學板塊清晰、簡單,給學生留下充足的空間,力求做到以最輕松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有分量的收獲;二是“全語用”,閱讀和寫作融為一體,輸入性言語的學習與輸出性言語的學習融為一體;三是“深度語用”,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情感,使整節課充盈著溫度,也顯現出深度、厚度。

        3.向寬處行。

        本堂課體現了“大閱讀”的思想。以余光中的詩開始,以賀知章的詩結束,中間植入琦君的介紹、散文,張老師的課堂向四面八方展開。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麗絲?門羅曾經這樣來比喻小說:“小說就像一座房子,讓你透過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睆埨蠋煵粩嘁龑W生發現窗戶,不僅讓學生讀出了文章寫了什么,更是引導學生發現了表達的方式;不僅讓學生讀懂了這篇文章,還引導學生拓寬、豐富了“鄉愁 ”這一言語圖式。這節課展示了很多的“觸點”和“接口”,使學生語言的活性本能地得到了滋養,得到了培植,得到了發展。

        第7篇: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

        孩子要找媽媽,老人手指遠方,

        那里是無邊的青草香,是我的心靈睡過的地方。

        孩子丟了襁褓,風吹過臉龐,

        一樣的親吻的我夢想。

        小羊兒醒了馬頭琴悠揚。

        游子回來了,

        淚水濕了衣裳。

        濤兒河水洗盡紅塵憂傷,

        抬頭望一望,陽光萬丈

        我的童年剎那回到胸膛。

        這首歌悠揚動人,再配上韓磊那富含滄桑感的歌喉,更能打動人們的心。你也許想象不到,這首歌是血屠代郡之前,漢軍射殺了漢朝公主和親匈奴后所生之子,也就是匈奴王子于單的背景曲。我看到這個鏡頭時,也頗感驚異。但細細揣摩,不禁佩服導演的匠心,如此意味深長,勾起了我對家的思索。

        于單是在匈奴長大的,草原上的馬奶和羊肉哺育他長大。但從于單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出他對漢朝的絲絲縷縷的情感。他生活在大單于與閼氏的復雜之中,身上一半淌著漢人血,那于單心中的家究竟在何方呢?是北方廣漠的草原,還是南朝漢土?當于單中箭緩緩倒下時,于單眼中竟流露出一絲欣喜。這是“回家”的感覺嗎?或者是于單靈魂解脫束縛的欣喜?對于一直生活在重重矛盾之中的于單,這也許是最好的回歸方式,大地才是于單真正的母親,只有她有寬闊溫暖的胸膛可以緊緊的擁抱他。

        游子歸來,總是潸然淚下。于單不僅將自己心中的淚灑在漢土上,更將自己的鮮血永遠的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悠悠的旋律,感人的鏡頭,完美的結局,讓我們的心靈睡在了萬丈陽光之下,沐浴了無言的溫柔。閉上眼睛,我仿佛回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故鄉。我的旅途不是如血殘陽奏起的嘆歌,而是我心中的樂土。我的家鄉在湖南邵陽的一個小山村,我比于單幸福,我不僅在夢中神游過故鄉,而且恣意在故鄉的芬芳之中。至今我還回想,回想到手中捧了一培家鄉的土,尋找余光中在鄉愁四韻中對家鄉的眷戀;回想到干掉了那碗鄉親們送來的白酒,那濃烈的醇香讓我沉醉;回想到我吃家鄉的辣子,那種燒痛好似詩中的鄉愁般沸血的燒痛……家鄉真的讓我有太多的眷戀,現在才真正體會到艾青詩的意境“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著土地愛得深沉”。

        第8篇: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

        【關鍵詞】新課標 現代詩歌 教學

        在課改的形勢下,根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根據中學語文新教材的訓練要求,中學語文現代詩歌的教學內容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高質量的完成教材所規定的詩歌作品的教學,并適當的進行詩歌聯讀與擴讀。

        2.注重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讀詩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心態,豐富學生情感。

        3.指導學生認識詩歌的基本特點和類型,指導學生了解、積累有關作家作品知識。

        4.進行誦讀涵泳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背誦優秀詩作,豐富語言積累。

        5.在誦讀中指導學生整體的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內涵。

        6.行詩歌鑒賞的訓練,培養積極的鑒賞態度,激發鑒賞興趣,提高詩歌的文學鑒賞能力。

        7.在誦讀、理解、品析與賞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透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課標背景下,我們教師要善于從不同的層面來理解教材中詩作的教育教學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從課文教學來看,應做到既突出課文教學重點,又體現可實際操作的有創意的教學方法。

        第一,注重詩歌的朗讀訓練

        文學的驕子是詩歌,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說法闡明了詩的作用。中國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可見讀詩的重要性。我在教學《有的人》這首詩時,首先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即讀出詩的節奏來。節奏,詩句中根據音節或意義進行有規律的短暫的停頓叫做節奏。教師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學輕讀課文,感受節奏停頓。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必須讀的抑揚頓挫。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有些詞語的“音”要讀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讀出來。師先范讀后,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最后還要把詩的韻腳讀好。詩是講究壓韻的,詩句中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結尾,就是壓韻。本詩隔行壓韻,每節換韻。請同學齊讀第四節,感受詩的韻腳。通過這一步,學生既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又初步體味到詩中的不同的人生態度。

        第二,創設有新舊知遷移的教學思路

        詩歌語言精練、含蓄,有豐富的意境、強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不高,因此詩歌的教學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在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時,我讓學生先回憶以前所學過的思鄉的古詩,學生馬上回憶起了李白的《靜夜思》、崔顥的《黃鶴樓》,然后體會每首詩中的思鄉之情。接著在學生熟讀詩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感悟詩的思想感情。再比較本首詩和前邊的詩的不同之處,它還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渴望臺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愿望。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抒情,在詩歌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情感體驗中。

        第三,捕捉詩歌中的意象,欣賞意境

        一首詩歌,最易感知的東西是什么?是詩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傳達的呢?那就是詩歌的意象。意象是飽含詩人感情,染有詩人主觀色彩的物象。詩人在從事詩歌創作時,總要從自然界,從生活中選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這一物象本來表達一種客觀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語后,逐漸為詩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現時光易逝,人生苦短這一思想情緒,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保ɡ铎稀队菝廊恕罚┑?,成為帶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學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捕捉詩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揮手”、“沒有年輪的樹”?!暗选?、“月亮”、“揮手”分別表現了詩人濃濃的思想之情,“沒有年輪的樹”則形象的抒發了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斷,無法用時間計算的思念。學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領到了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抒發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藝術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構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體的物象之內,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內容之外,即透過物象表面,表達作者深邃悠遠的思想情感,達到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詩歌的教學重點是領悟感情。品味語言,捕捉意象,體會意境就能體會詩的思想感情。

        第四,從仿句練習入手,鼓勵學生能寫出自己的詩作

        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與通用的語法規范,在現代詩歌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高其遣詞造句的能力,進而與詩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學《雨說》一課時,讓學生仿造句:“小溪見了我,笑出了聲;種子見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兒見了我,笑紅了臉……”同學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把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喜愛完全融入詩中,寫出了不同仿寫句子。對學生的審美、理解、聯想和想象能力的培養,真是水到渠成。再細心的把學生仿寫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變成了一首贊美春天的組詩。此后再把以前學過的余光中的《鄉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也試著讓學生仿寫,學生也都興趣盎然,寫出了激情滿懷、真摯動人的詩句。新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在教學中,抓住新詩這一特點,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進行仿句練習,既培養了學生感悟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五,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

        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歌的音樂美、結構美和意境美,還要設計豐富多姿的詩歌朗誦、欣賞新詩、研討等活動。

        1.詩歌朗誦、積累活動

        在賽詩會上,除了朗誦學生喜歡的名詩作,還指導學生積累一些優美詩句。如:《色彩》、《螢火蟲》,中國古今不少詩人也寫到同樣的詩題,課外搜集幾首這樣的詩,說說他們所表達的內涵是什么。

        2.欣賞新詩

        給學生欣賞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舒婷的《致橡樹》,戴望舒的《雨巷》等,讓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意境來欣賞、點評,并摘抄背誦自己喜歡的優美詩句。

        3.研討活動

        第9篇:余光中鄉愁四韻范文

        一、借助音樂,啟迪靈感,為思維插上翅膀

        高雅的音樂,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啟迪靈感,一支優美的樂曲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那婉約搖曳的旋律,傳送千種風情、萬般神韻,含蘊酸甜苦辣,包藏人生百味,讓人聽來思緒萬千,聯想翩翩。在語文課堂中進行音樂滲透,不僅是語文教學本身的需要,也是美育綜合性的要求,同時又是“大語文”思想在教學實踐中的體現。把音樂、語言、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真正實現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本身就有一種音樂的美,讀來能表達出一唱三嘆、如涕如訴的意境,配以一曲《鄉愁四韻》,讓裊裊的鄉愁縈繞在課堂,在反復吟唱的旋律中,喚起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或興或嘆,或抑或揚,或幽或怨的起伏心境,感受詩中游子對祖國、家鄉的無限眷戀之情。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心理距離,縮小了時空距離,引起一種強烈的共鳴。在學習杜甫詩《登高》時為了更好地表現作者常年漂泊、多病孤愁的郁悶與悲哀,我選取了阿炳的《二泉映月》作為背景音樂,配樂朗誦,學生很快被凄涼、哀婉的音樂感染,進而能更好的理解體味杜甫悲涼的情緒和他作品沉郁的風格。又如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時播放二胡曲《好人一生平安》,在上《白楊禮贊》時插入歌曲《小白楊》等。它借助音樂的美育優勢,更易激發學生的感情,觸動學生的心弦。這樣使學生不但受到了文學思想的教育,而且受到文字以外的教育。

        二、繪畫想象,鑒賞詩文,將抽象變為直觀

        在古詩詞教學中,鑒賞詩詞的意境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重難點,為了突破它,我常將繪畫藝術引入其中,為更好地理解意境和題旨鋪設了一條通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將繪畫藝術引入課堂,把文字和圖畫有機結合,將抽象變為直觀,再借助學生的理解和觀察將直觀還原為物象,進而充分、全面、深入的理解語文內容,感悟、欣賞詩文美妙的境界。以詩詞作畫,實質是讓學生通過感悟、揣摩語言文字這種藝術,將其轉化為另一種藝術的再創造過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揭示了詩與畫之間的相互關系,借助圖畫可以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根據自己繪畫的技巧,用不同的表現手法繪出詩的意境,從而產生美的體驗,獲得美的滿足,進而發展了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借助繪畫,發揮想象,激發興趣,人物形象不再模糊難懂,作品主題不再深奧晦澀。如在鑒賞古樂府詩《陌上桑》時,我讓學生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羅敷形象。在鑒賞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讓學生根據詩歌內容畫一組畫,或者也可以用畫來表現其中的一個情景。作畫,使本就生動的文字有一種質感,如同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同時可訓練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感悟、聯想和想象能力,實現了思維的整合,使抽象思維和形象完美統一起來,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編演劇本,化靜為動,綜合再現

        表演是學生較感興趣的一種全開放的教學,通過設計表情、語言來綜合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這種方法多用于小說、戲劇、童話等文學作品的教學,它能激發學生探究課文的熱情,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在歡樂中體驗文章深刻的道理,在嬉笑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是活躍課堂,促進學生參與文學作品二度創造的有益途徑。這種化靜為動要比教師枯燥無味的說教好得多。表演可以再現課文情景,從而使學生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這樣學生就不至囿于“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困境,而且達到了知、情、意、性全面和諧發展的要求。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 | 色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精品 | 揄拍视揄拍在线视频菠萝 | 羞羞影院午夜男女爽爽在线观看 | 在线人成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