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手術室護理相關法律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術前
1.1 術前訪視:整形手術室護士在術前訪視時要和藹可親、給患者以信任感,同時也要注意交流時的保護性語言,比如當患者或家屬問到手術的危險性或術后效果等問題時,不要把話說得太肯定,給自己留些空間[1]。詳細了解患者既往史,可對手術起到有效的提示和防范。如門診患者不愿做術前檢查或者標本的病理檢查,在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時還應注意讓其在拒絕檢查單上簽字并講明后果。
1.2手術器械的消毒:手術室無菌操作和無菌物品的管理極為嚴格,應每天檢查消毒,保證在有效期內使用;對特殊感染的手術,如乙肝病毒陽性患者、艾滋病患者或梅毒患者,術后應將器械嚴格按傳染病手術處理;每個消毒包的消毒指示帶、指示卡均要保留并粘貼在病歷上,使得滅菌效果的監測資料成為完整、客觀、可核實的證據。
1.3嚴格查對制度:對于住院患者,在接患者時要做好查對工作,防止接錯患者,注意患者的術前準備情況、生化檢查、皮膚準備,術前患者有皮膚異常的要告知手術醫師或病房護士;患者隨身的貴重物品應交其家人或病房護士保管,不能帶入手術室。對于門診手術患者則應詳細查對手術名稱、部位以及手術方法[2]。
2術中
2.1患者的擺放:患者在手術時的擺放特別重要,既要舒適,又要適于手術切口暴露,便于操作,否則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傷害而發生醫療護理糾紛。如腋臭或隆乳手術時,患者上肢不能過度外展,以免引起臂叢神經損傷;對于全麻患者,在俯臥位時,頭部沒放置好,可影響其通氣導致呼吸心跳驟停;在為患者使用電刀過程中,如果電極板放置有誤或在使用過程中移位,接觸金屬物質,可引起患者灼傷。
2.2術中記錄:手術護理記錄是重要的原始資料,具有法律效力。術中護理記錄直接反映護理工作的內容并為醫療提供第一手資料。術中巡回護士應詳細、真實地記錄整個工作流程,如手術的擺放,電刀(凝)負極板粘貼的部位、止血帶的充氣和放松時間,組織標本留取,器械數目等物品的清點,術中和術后患者皮膚情況等,以免患者術后出現糾紛。
2.3術中易出現的越職行為:手術室護士應牢記自己的職責,行使手術間的管理責任,杜絕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如術中麻醉醫師請巡回護士幫忙看一下麻醉機或患者情況,醫師請護士拉鉤、剪線,甚至幫忙接電話等行為,雖然看起來不是大事,但如果此時出現事故,追究起責任來,護士也難脫關系。因此護士只能干職責內的工作,不能越職行事[3]。
2.4病理標本的管理:手術中取出的任何組織都要詢問醫師是否留取標本,不可自行處理。若術中需要做冰凍切片必須由專人送檢,送檢人和接收標本者均應做好登記并簽名;常規標本在術中由器械護士妥善保管,手術后交給主管醫師,后者將標本放入標本袋內,填好病檢單,由專人送往病理科,并做好交接記錄[4]。
3術后
3.1術后交接:術后巡回護士應親自將患者送回病房,將患者的物品交給病房護士或患者家屬,檢查患者的皮膚是否完好、靜滴管和引流管等是否通暢、手術切口敷料粘貼是否牢固,并要求病房護士簽字。門診患者術畢應詳細交待術后注意事項并簽字留存,以免術后發生糾紛。
3.2患者隱私:手術室護士由于治療和手術的需要,常會了解某些患者的隱私,如生理缺陷、既往史、個人嗜好等,要求護士無論是在術中或術后都不得拿患者的隱私開玩笑、不得公開患者的健康狀況或隱私。
4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和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整形術后出現醫療糾紛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整形外科手術室護士在提供高質量微笑服務的同時,還需要嚴格規范自身言行,使手術室護理工作更加規范化、合理化、人性化,努力配合醫師更好地完善術前、術中及術后護理工作,提高患者滿意率。另外, 手術室護士還需要學習相關法律知識,依法行事,從保護患者的利益和自身權益角度出發,盡可能避免各類醫療差錯、事故,以求最大限度地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汪麗萍.整形美容外科醫療糾紛的防范[J].中國美容醫學,2005,14(4):490-491.
[2]郭樹忠.我國美容外科的醫療糾紛與規范管理[J].中國美容醫學,2003,12(12):642-643.
[3]鐘盛全,向良浩,虞守輝.醫學美容醫療糾紛的防范策略[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2),209-210.
[關鍵詞] 基層醫院手術室;護理糾紛;誘發因素;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8(b)-149-02
手術室是為患者提供手術及搶救的場所,在醫院里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科室。近年來醫患之間互不信任現象日趨嚴重,基層醫院由于醫療水平限制,患者以及家屬對醫院不信任感更強,更容易誘發醫療糾紛的出現。現針對基層醫院手術室的護理過程中易出現的糾紛進行原因分析,并對如何加強防范措施進行探討。
1 誘發護患糾紛的原因
1.1 核對及遺囑執行出現差錯
在基層醫院,多為農村患者,不經醫生護士同意自動調換床位等情況時有發生。手術室護士如果只是按照床位接患者,易出現接錯患者,出現糾紛。手術過程中清點器械紗布不清,也是偶有發生。手術室隨時執行口頭臨時遺囑,執行過程中如果責任心不強,很容易出現遺囑執行差錯。
1.2 手術護理記錄單出現差錯
護理記錄單內容描述含糊不清,表達錯誤,與麻醉記錄、手術記錄不符,或者缺少必要的記錄單,容易引發護理糾紛。手術護理單及時入病歷,和病房護士交接清楚。
1.3 語言不當誘發糾紛
手術室環境特殊,應嚴肅、安靜、溫馨,如護士間或者護士和醫生之間打鬧,說一些無關手術的話,例如“看起來怎么像惡性的啊”,“你這個患者真是胖,你吃那么多干什么啊”,對手術室外等待的患者家屬說“急什么急,不會死人的”等不當的語言,極其容易引起患者猜疑、恐懼或精神傷害,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1.4 消毒隔離不嚴格導致糾紛
基層醫院一般采取紫外線消毒,消毒液拖地等方法消毒,對于艾滋病等患者無檢測的條件,一旦出現隱形感染者手術后消毒不及時,容易導致后面手術患者出現交叉感染導致醫療糾紛。
1.5 手術標本相關糾紛
基層醫院多無病理科,標本一般多是送外院做病理檢測。手術中標本如果肉眼觀是良性標本,醫生會和患者以及家屬溝通,大多不做病理檢測,惡性程度高者交代做病理檢測。護士如不問清楚手術標本做不做病理檢測,標本不做固定,影響檢測;標本沒有交到家屬手中,出現丟失也會導致糾紛發生。
2 護理糾紛防范的措施
2.1 加強法律文件學習,增強自我防護意識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醫療事故的概念做了明確的界定,把醫療事故民事責任的性質歸屬于民法上的侵權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明確規定有無護理過錯,要醫院舉證。所以加強提高手術室護士的安全意識、法律意識,是重中之重。醫院和科室要定期組織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執業護士法》,并且要不定期地進行醫護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結合工作中實際的一些實例講解引導護士學習好法律知識,增強自我的防護意識和觀念。降低護理糾紛風險發生的概率,維護患者和自身的利益。
2.2 制定合理規章制度,嚴格執行,防止糾紛差錯發生
手術室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出合理的科室制度,巡回護士,器械護士各司其職,交接班制度都要有書面記錄,特殊的搶救記錄及時補記。交接患者時要認真核對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床位、疾病等情況,與病房護士對接不出現錯誤。手術中聽不清楚的臨時醫囑要反復詢問醫生,執行劑量規格要按照醫生醫囑認真核對執行。遺囑簽字時要和自己執行內容一致,避免和醫生的記錄不符合。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防止交叉感染,醫院如沒有條件做艾滋病等檢測,需在手術前交代清楚,手術結束后及時消毒,嚴格按照消毒條例規范進行消毒,嚴防交叉感染的情況出現[1]。
2.3 認真規范書寫護理文書,防止護患糾紛
護理文書是護理活動的依據,也是有無差錯和過失的唯一法律依據,護理人員要認真書寫,不涂改,不漏記,不錯記。不記錄和護理無關的手術醫生或者麻醉醫生應該記錄的內容,不記錄超出護理工作范圍的任何資料,防止出現人為的誤差,導致護理糾紛出現[2]。
2.4 溝通語言得當,防止護患糾紛
無論是手術室內交流還是手術室外和患者家屬溝通,護理人員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采取合適恰當的語言,根據醫療規范流程進行溝通,多給患者關心,需要解釋時態度耐心,認真,嚴禁談論和手術無關的話題。手術室醫護人員的言語行為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情緒、對手術人員的信任度和手術的承受能力及預后。因此應注意使用保護性語言,避免應用引起患者猜疑、恐懼或精神傷害的語言,涉及患者的隱私要做好保密,不向他人透露[1-3]。
2.5 建立標本交接手續
手術標本,建立專門的標本登記交接本,寫清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手術名稱,標本大小,術者,家屬領取標本后簽名等[4]。防止出現標本丟失無法分辨責任。避免糾紛出現。
3 體會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言之護理在醫療活動中的重要性。手術室的特殊性導致護理的難度較其他科室更容易出現一些醫療糾紛,因此,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加強自我的防護意識,盡可能地減少和降低差錯事故發生的機會和程度;加強管理,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防范糾紛的發生,為建立和諧舒適的醫療環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姚蘭舂.基層手術室醫療糾紛的防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2):2427-2428.
[2]費鋒燕.淺談手術室護理差錯、糾紛防范[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4):166-167.
[3]聶智容,邱金玉,周蓉.對手術室質量投訴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5,5(10):32.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防范方法
手術室是危急重癥患者接受外科手術治療與實施搶救工作的重要場所, 具有接觸病種較多、勞動強度大、護理工作重、工作節奏快等特點[1], 其護理安全及質量關系到患者的治療效果, 甚至可直接影響患者生命安全[2]。為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 作者對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展開分析, 并對有效防范措施進行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開展加強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工作, 共涉及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患者20320例, 其中男11480例, 女8840例, 年齡為14~76歲, 平均(38.4±2.5)歲。
1. 2 方法
1. 2. 1 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總結與分析 對10320例患者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 對手術室內存在的護理安全隱患加以歸類整理。經總結, 手術室常見護理安全隱患主要包括規則制度不健全、護理人員責任意識欠缺、護理記錄書寫不規范、手術不當等。在分析常見護理安全隱患基礎上, 采取針對性防范對策, 具體如下。
1. 2. 2 對各項規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予以嚴格規范 對手術室各項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對工作流程予以明確, 堅持落實責任到個人原則, 保證制度前無特權;在全體護理人員中開展規章制度學習及考核活動, 確保所有人員均能對各規章制度準確把握;督促全體護理人員嚴格落實查對制度, 避免造成用藥、輸血錯誤。
1. 2. 3 手術前做好核對與準備工作 在手術室內貫徹嚴格的隔離消毒制度、衛生清潔制度及洗手制度, 對院內感染加以預防。在將患者接入手術室時、進入手術間時、麻醉前均對其姓名、性別、床號、住院號、病區、診斷情況、術前準備工作、藥物過敏及術前用藥情況進行查對, 術前核查電凝止血器、氧氣、吸引器及急救藥品等到位情況;術前、術中及術后由巡回護士及器械護士協同對縫針、紗布、器械及紗墊等進行清點, 并在護理單上準確記錄, 當敷料及器械等核對相符后才可向手術醫師報告, 此時才可對患者體腔進行關閉。
1. 2. 4 合理配置手術室工作人員 選取對手術室護理工作有充分熱情、高學歷護士加入手術室護理隊伍內, 并對其工作予以合理安排, 對各班次工作時間進行合理調整, 確保護理人員有充分的休息時間, 使其在良好精神狀態下展開高質量護理工作;經常性組織護理人員展開交流, 逐步消除其心理壓力。
1. 2. 5 提高手術護理記錄書寫質量 組織護理人員對相關法律知識加強學習, 促使其守法自覺性及自律能力提高。督促其嚴謹、真實的展開護理記錄單書寫, 保證護理單和醫生相關記錄符合, 使之做到不涂改、不誤寫、不漏填, 保證護理記錄準確、真實、完整而客觀。
1. 3 觀察指標 以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未實施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時段為實施前, 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實施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時段為實施后, 對實施前、后護理安全問題發生率進行對比。
1. 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當P
2 結果
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實施后護理安全問題發生率明顯低于實施前(P
3 討論
護理安全是指在為患者展開護理時, 不可發生在法定制度、法律規定之外的機體功能、心理功能上的缺陷、損害、障礙或死亡[3]。手術室護理安全是保證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操作, 維護患者健康、生命安全的必要條件, 同時也是護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 在醫院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現實手術室護理工作中, 通常會存在一些安全隱患,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護理人員責任心及法律意識方面存在一定欠缺, 或因工作忙、亂等原因, 對相關技術操作章程履行不到位, 或未嚴格執行核對制度, 未嚴格按照要求擺放藥品, 藥品標識不清等, 均可能引發護理安全事件。②手術室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業務培訓上有待加強, 同時技術操作不遵循規范及監督管理不到位等, 均對患者健康及安全有重大威脅, 可引發醫療事故與糾紛。③在護理中未指導患者選取適當, 如側臥位、俯臥位可導致組織長時間受壓, 容易發生壓瘡;患者上肢伸展過度或約束帶過緊均可引發神經損傷;在手術中應用止血帶時未對時間進行記錄, 容易引發血液循環損傷。④手術室護理人員因經常面對急救手術、危重癥患者搶救工作, 在心理與生理上均存在巨大心理壓力, 很容易引發精神倦乏、心情抑郁等, 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 對護理工作缺少應變能力, 易引發護理差錯事件。對于上述護理安全隱患, 醫院只有對手術室各規章制度予以不斷完善, 對各崗位的具體職責加以明確, 在全員中開展質量安全教育, 促使護理人員法律意識及責任心增強, 對高危環節加強質量管理, 才可真正為手術室的護理安全提供保證。本院通過對手術室常見護理安全隱患進行總結, 在此基礎上展開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 結果顯示, 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實施后護理安全問題發生率有顯著下降。
綜上所述, 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保持嚴謹工作態度, 注重護理安全風險的防范管理, 嚴格排除護理安全隱患, 是促使護理差錯發生率大幅降低、保證護理安全的有效措施, 同時也是促進護理事業及醫院長遠、穩定、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韓穎.手術室護理安全的隱患及預防措施.醫藥前沿, 2011, 1(21):12.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3年8月—2013年11月進行手術治療的2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95例,作為對照組。在2013年12月,該院進行了整體性的層流手術室感染控制,實施管理控制手段以后,選取2014年1月—2014年4月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3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94例,女性患者106例,作為實驗組。
1.2方法其中,對照組患者手術期間采取常規的護理管理措施,實驗組采用了下列措施。
1.2.1完善組織結構
為了有效減低患者在層流手術室手術后的創口感染率,首先應當將感染控制的組織結構予以完善。該院組建了專門負責感染控制的工作小組,安排固定的工作人員負責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工作,并由專業醫師從旁指導,根據具體實際要求設計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并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經驗總結,及時排除工作中的難點。
1.2.2健全規章制度
該院設立的專門用于管理控制手術感染的工作小組工作期間要嚴格遵守國家制定的相應法律法規,并遵循該院針對現有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制度和規范操作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
1.2.3提升硬件條件
該院采取感染控制相關護理管理措施前,層流手術室還存在著一些硬件上的問題,如三通道不明確,手術患者對接車數量不足、手術間頂層過于粗糙、存放無菌物品空間過于狹窄、供應室距離手術室較遠等,都會造成手術中使用的無菌包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問題。另外,手術人員的著裝規范性低、出入手術間過于頻繁等問題也會造成感染率上升。針對這類問題,該院對三通道進行了明確規范,為手術患者提供了足夠的對接車,購置了不銹鋼材質的無菌物品存放柜,對無菌物品進行了規范性的存放。另外,手術間也進行了裝修,運送無菌物品都一律使用無菌封閉箱,進而有效減低感染率。手術前安排專門負責人員對手術中需要用到的物品進行檢查,不符合標準的物品決不能使用。
1.2.4做好知識普及
首先,要對層流手術室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崗位培訓,加強相關法律知識和感染知識內容的培訓,改變以往的陳舊觀念,令全部醫護人員高度重視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必須從根本上降低感染率,若是發生感染,一定要嚴格遵守相關流程進行有效處理,不能一味隱瞞;其次,要對層流手術室的凈化程序進行嚴密管理,安排專門負責人員實時調控手術室的參數,保證室溫在22~25℃之間,并參考實際氣候調節室內濕度,保證靜壓差控制在5~10Pa之間,同時,每次手術之前30min要開啟凈化設備,若是長期停用要提前3h開啟。
1.3觀察指標
比較實驗組和觀察組中患者的感染率,以及患者對醫院的滿意程度。
1.4統計方法
此次實驗研究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包對數據做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
2結果
經統計,對照組200例患者中出現感染問題的有6例,實驗組中有2例,對照組明顯高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63%,實驗組滿意度是94.33%,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目前,幾乎每年都有數億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期間發生感染,進而導致病情持續加重,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嚴重時還會造成殘疾甚至死亡。層流手術室作為醫院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高危險科室之一,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控制和預防手段以及護理管理措施降低感染率,這也是醫療工作人員需要著重關注的重點工作。針對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問題,該院成立了專門負責整個醫院所有層流手術室感染控制的部門,定期對各個手術室進行檢測,督促感染控制護理管理措施的落實,一旦發現問題及時補救。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問題是現代醫院管理工作中的重點之一,而感染控制的護理管理工作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各大醫院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能否有效控制層流手術室的感染問題直接影響到該醫院管理水平的高低。為了有效預防院內感染,醫院應該采取有效的護理管理對策。首先,要保證手術室的空氣凈化質量,空氣中的細菌含量必須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其次,醫生要對手加強衛生管理,切斷病菌傳播,降低感染率;最后,手術用的器械必須徹底清洗消毒,特別是術后,一定要將殘留的蛋白質、膿液、血液等物質清除干凈,對腔鏡類器械要徹底高壓滅菌,不能進行高壓滅菌的器械要采用環氧乙烷或是戊二醛浸泡殺菌。在該次實驗中,沒有采取合適的感染控制護理管理措施的情況下,對照組中患者的感染率達到了3.00%,而滿意度只有63.00%;采用了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以后,實驗組的患者感染率只有0.67%,滿意度更是高達94.33%,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見,醫院必須對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工作重視起來。實驗中采用的完善組織結構、成立專門負責感染控制的工作小組、監督層流手術室的感染控制狀況、健全規章制度、提升硬件設施條件等護理管理措施,都能從根本上改善感染控制問題。另外,對醫護工作人員進行定期感染控制知識普及,培訓工作技巧,也能有效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減低患者術后創口感染發生率,為患者提供一個更加安全衛生的優質醫療環境。
4結語
[關鍵詞] 護理管理; 手術室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3-9701(2011)24-146-02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Operating Room
HE Zhongnan
Operating Room of Yunxian Hospital of TCM in Hubei Province,Yunxian 442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the operating room management methods of hospital infection. Methods To Analyzed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source, way, put forward to prevent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requirements and the operating room health standards and take preventive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process. Results The medical staff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consciousness growth, improving knowledge executive sterile operation strictly, strengthen key links and key process, key person, content management,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sciousness, perfect various regulations and measures to strictly good sterile operation requirements details link i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mportant measures.
[Key words] Nursing management; Operating room
手術室院內感染預防控制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通過對手術室院內感染預防控制的管理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現將手術室院內感染預防控制管理簡述如下。
1 一般資料
我院是一所縣級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在職職工403名,擁有39個醫、技科室和近400多張病床位,肩負縣區域內醫療衛生服務、教學和科研任務。手術室是我院重要科室之一,業務不斷擴展,目前每日能開展連臺手術7~9臺次,業務量增大,手術室院內感染預防控制工作已納入了日常管理工作內容。
2 手術室院內感染的感染源及感染途徑
2.1 手術室間空氣及環境
空氣塵埃中含有大量微生物,空氣消毒不達標,空氣流動性大,引起院內感染。有資料顯示[1],空氣中浮游菌達(700-1800)cfu/m3時,則手術后感染率顯著增加;如降低到180cfu/m3以下,則感染率明顯下降。
2.2 手術室工作人員
醫院工作人員是術后院內感染的重要傳染源,比如手術手套破裂,或內衣、頭發通過潮濕手術衣,或穿戴薄層口罩,術中術者咳嗽、打噴嚏,引起院內感染。
2.3 醫療手術器械
不潔的醫療手術器械、敷料沒消毒,反復使用,或誤用未消毒醫療器械,或清潔衛生不徹底、未徹底消毒。消毒液濃度低或消毒液過期使用,有效成分下降達不到消毒目的。
2.4 患者自身感染灶
來自患者自身感染灶擴散或正常菌群手術中遷徙移位。
3 手術室院內感染預防控制的策略
3.1 健全組織,完善制度,明確職責,強化落實
手術室成立由科主任、護士長、監測員組成的院內感染小組,根據醫院院內感染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分工明確,職責清楚。實行專人負責,強化制度落實,并納入年度工作考核。
3.2 加強業務培訓,增強院內感染防控意識,嚴格執行醫療操作規程,切斷感染途徑
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學習有關醫院感染管理文件精神及各項規章制度,并加強所有人員的業務培訓工作,增強無菌觀念,嚴格執行醫療操作規程及法律法規,把好每個環節,切斷感染途徑,控制院內感染。
3.3 手術室院內感染質量監控
隨機抽查,查看空氣及手術器械等消毒登記,定期與不定期地對空氣、環境、器械物體表面以及洗手、消毒后手的帶菌情況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3.4 開展法制培訓,增強法制觀念,提高醫療風險意識
隨著法治社會制度不斷完善,對醫療服務水準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必須對醫務人員進行法制教育以及相關法律知識培訓,增強法制觀念,提高醫療風險意識,提供優質服務。
4 手術室院內感染預防控制的對策
4.1 手術室空氣及室內環境感染防控
專人負責制,定人、定時、定點做好清潔衛生、消毒工作。空氣消毒合格標準為細菌培養菌落數≤200cfu/m3,物體表面細菌培養菌落數≤5cfu/m2。層流手術室則≤10cfu/m3。術前1h再消毒1次,以保持手術室的空氣潔凈。
4.2 消毒液的感染防控
消毒藥物配置必須嚴格遵循要求,并標定藥物名稱、濃度,配置及有效期時間,配置后應立即取樣監測。對于使用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并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不合要求的消毒液應立即重新配置。
4.3 手術物品感染防控
所有手術器械、醫療用品原則上能用壓力蒸汽滅菌,則首先壓力蒸汽滅菌,它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經濟、安全等諸多優點。對于不耐高溫、耐濕的物品則首選環氧乙烷,也可用低溫甲醛熏蒸法,對手術物品滅菌。對于腹腔鏡、膀胱鏡、纖維腸鏡等高危險度的手術用品,可用2%戊二醛堿性液浸泡20min以上消毒,如需滅菌必須浸泡10h以上。
4.4 手術人員的手感染防控
六步外科洗手法,要求洗手范圍應達到肘關節以上10cm,洗手時間不少于2min,后雙手保持肘關節水平以上,以防污染。用自來水沖洗干凈,待自然干或無菌擦手巾擦干后,將消毒液1~2mL涂擦于手和前臂形成保護層,晾干后即可穿手術衣,戴無菌手術套。術畢脫去手術衣手套后必須消毒雙手,更換口罩和帽子方能參加其他工作。
4.5 手術中無菌術管理
無菌技術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手術室護士是院內感染防控主體,嚴格監督術中工作人執行無菌術操作情況,比如手術皮膚消毒范圍、消毒順序、手術切口保護,手術人員衣、帽、口罩等穿戴是否干燥與整潔;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關好門,嚴格控制參觀人數,參觀人員要與手術臺保持在30~40cm以上距離;術中避免走動引起空氣流動;避免無菌物品和無菌區域遭受污染,降低手術切口感染機會。氣管插管、氧氣濕化瓶、呼吸機管道使用前必須嚴格消毒,正確放置引流袋或導尿袋,預防引起感染。
4.6 術后污染物品及環境防控
對術后污染物品處理要專人負責。根據不同物品,嚴格地按消毒、醫療廢物制度技術標準處理。
4.7 術前院內感染預防控制
加強衛生宣教,戒煙戒酒;術前做到個人清潔衛生、更衣、修剪指甲、備皮、胃腸清潔、禁食水等準備;對擇期手術患者也可恰當予以抗生素治療,合并糖尿病者待血糖控制在正常后方能手術,降低術中感染機會。
4.8 提高技術水平,縮短手術時間
良好的手術技巧不僅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還能適度處理組織,減輕組織損傷和消滅無效腔,降低切口感染率[2]。
5 小結
院內感染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已引起各國醫學界的關注,院內感染涉及醫院內各個科室,貫穿于醫院內醫療行為各個環節[3]。手術室是院內感染中重要部門,手術本身就是創傷,很容易引起院內感染等并發癥。術后院內感染,不僅增加患者痛苦,同時還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4,5],為此,我們健全制度、明確職責、增強責任心,同時加強手術管理,強化無菌觀念,嚴格對手術室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院內感染預防控制的教育,注重每個環節控制與管理,通過實踐,有效地控制院內感染發生。我們認為這是預防控制院內感染有效地措施。
[參考文獻]
[1] 魏革 劉蘇君.手術室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6-223.
[2]宋烽,王建榮.手術室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253-254.
[3]李春紅,沈黎,張亞英,等.兼職監控員在醫院感染監控中作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1):61.
[4]吳清香,曲路,李秋明.介入手術室醫院感染的預防及管理[J].現代護理,2008,14(3):369-370.
1 護理工作中潛在的法律問題
1.1 患者方面的因素
1.1.1 患者個人的因素 患者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如有的患者不遵守醫院規定擅自離院,使治療護理不能正常進行;還有的患者擅自回家后病情發生變化而不能及時發現和救治,引起不良后果而造成糾紛。現在很多醫院的條件有限,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求家屬陪護,而家屬不能配合,發生患者在入廁或病區活動時不慎跌傷等。
1.1.2 來自社會的因素 當前社會對醫療服務和醫療費用存在很多意見,以及新聞媒體對衛生界不良現象的報道,使人們對醫院的不滿情緒很大,患者在就醫時對醫療護理服務稍有不滿就會引起投訴和糾紛,患者對醫護人員的理解和信任度降低。
1.2 護理人員的因素
1.2.1 護理過失 如沒有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導致發錯藥、打錯針、抽錯血、手術室接錯患者等;由于責任心不強、不負責任、交接班不認真、巡視病情不及時導致昏迷患者墜床、夜間病情變化未及時發現,使患者因心臟驟停而死亡或因嘔吐造成窒息死亡等;輸血時未嚴格查對而輸錯血,引起嚴重的溶血反應,給患者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由于粗心大意,導致醫囑未執行,延誤治療及檢查。
1.2.2 護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護理工作是需要多人協作來完成的,有不同的分工和不同的班次,我院臨床科室一般每科有10~11名護士,平時中午的連班和中夜班各排1名護士上班,節假日、雙休日一般上班的護士只是平時人數的1/2。在護士單獨值班或上班人少的情況下,一旦患者發生病情變化,將顯得異常忙碌,使很多護理工作不到位而出現疏漏,或者是忙于重癥患者的護理卻疏忽了對普通患者的觀察。還有個別新護士剛開始單獨值班臨床經驗和技能尚欠缺,對患者病情變化不清楚,延誤患者病情的觀察,在發生意外時由于緊張對各種搶救技能及搶救儀器不夠熟練,引起患者及家屬不滿,產生護患矛盾,引發護理糾紛。
1.2.3 護理文件的法律作用 護理文件是病歷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體溫單的記錄,長期、臨時醫囑單的執行簽字,護理記錄單的書寫,各種護理監測單的填寫,各種治療單的執行簽字等。這些護理文件在患者出院后作為原始資料隨病歷保存,一旦發生差錯事故或糾紛時,這些護理文件將作為醫方舉證的重要證據。按規定,患者有權復印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相關護理文件,如果護理文件有涂改、編造、缺失等,將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2.4 護理記錄中存在的問題 護理記錄的書寫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加上護理人員素質和層次的不同,觀察病情和記錄水平都有很大差別。其次護理記錄很多時候不是由一個護士獨立完成,尤其是危重及特一護的患者,要求班班記錄,由于護士是倒班制,護理記錄由多人書寫完成。因此,護理記錄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如觀察和記錄缺乏連續性,記錄的不真實、不及時,與醫療病歷不吻合,病情描述不清楚、不完整,做的多寫的少或做的少寫的多,有隨意涂改現象或字跡不清,寫錯后重抄他人記錄、代簽字現象等。另外護理記錄中無患者或家屬簽字,一旦出現糾紛,患方會對護理記錄的真實有效性提出質疑。如有一腹痛患者,護士只記錄了腹痛情況而未記錄生命體征,后來患者發生腹膜炎休克,患者家屬認為護士未及時觀察生命體征而延誤診治,造成了很被動的局面。由于護理記錄中的失誤,在發生糾紛或差錯時給醫方舉證造成不利。
1.2.5 護理人員法律觀念淡薄 由于護理人員對法律知識的欠缺,現在的護理學院未系統開展有關護理與法律的課程,舉證倒置目前還在初始階段,很多護理人員對此還未形成清楚和深刻的認識。再者現在很多醫院為了舉證的要求和防止發生糾紛時出現被動局面,要求護士在執行許多操作治療時都要護患雙方簽字,如發口服藥、各種注射、吸氧、灌腸、導尿、霧化吸入、監護、口腔護理、宣教等均須護患雙方簽字,給患者增加了許多麻煩,也給護士加大了工作量。在患者多、護士超負荷工作時,很容易出現簽字潦草或漏簽現象,有時造成簽字單缺失不完整,甚至有的護士對此有一定的消極抵觸情緒,有很多護士感到由于護理工作的不斷細化,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2 護士工作中如何做好自我保護
2.1 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 護理工作是一項特殊的服務工作,面對人這一特殊的服務對象,任何的疏忽和閃失都會給患者帶來無法挽回和不可彌補的損失。如有的護士上班干私事、不盡心或擅離崗位,沒有及時觀察到病情變化使患者失去了搶救治療的機會,造成患者殘疾或死亡,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也使自己終生感到內疚和自責。因此,作為一名護士一定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具有高度的認識和責任感,不斷加強自身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學習,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服務好每一位患者。既要保護好自身的利益,更要保護和尊重患者的權利。
2.2 增強法律觀念,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護理人員應學習相關法律知識,特別是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管理辦法》、舉證列舉若干問題的規定等與護理人員關系較密發的法律知識要有所了解。當前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都極大地加強,醫務工更應該知法、懂法、守法,自覺遵守法律,避免差錯事故和糾紛的發生。
2.3 加強護患間的溝通,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尊重患者的權利,加強護患間的溝通,各項檢查、處置、治療方案的施行事先應征得患者同意,這種做法應貫穿于整個醫療工作過程中,必要時履行簽字手續。另外,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樹立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思想,加強護患間溝通,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提高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
1樹立護理風險意識
1.1 外出學習
選派護理部管理人員、護士長、護理骨干參加市級、省級以上的有關會議和學習班,回院后參加學習人員將會議精神、學習班內容進行傳達或舉辦講座。有利于護士科學地認識護理風險的客觀存在,也為本院護理部科學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了依據。
1.2 定期召開護士長例會
在每月2次以上的護士長例會上進行護理質量反饋、護理安全意識的教育,強化護士長的風險意識。要求護士長利用晨會帶領護士學習護理風險的各項防范措施,并隨時檢查落實情況。
1.3 組織培訓
護理部定期組織全院護士業務學習、三基訓練及與護理有關的法律知識學習,培養護士的職業道德、服務禮儀、情商、與患者溝通的技巧、人性化服務理念、法律意識、護理技能等等。如《護士禮儀》培訓班、《如何樹立良好的護士職業形象》、《常見護理糾紛的原因與防范措施》、《提高門診患者的滿意度與人文關懷》、新版《病歷書寫規范(護理文件書寫)》、《危重病人的輸液管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范護理行為、完善護理記錄》、《怎樣預防急診醫療糾紛》、《在護理管理工作中護士長應具備的素質》、《消毒管理在臨床工作中的運用》、《消毒技術規范》、《醫療垃圾管理條例》等等。通過學習培訓,提高了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強化了護士的護理風險意識。
2 落實護理管理制度
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是做好護理風險管理的前提,而認真落實各項制度應該是患者安全、醫務人員安全的根本保證。重點介紹以下幾項護理管理制度的落實辦法。
2.1 交接班制度
通過夜查房時提問值班護士、床邊查看病人、檢查治療室的物品處理、查看登記本等可以檢驗出交接班的執行情況。
2.2 查對制度
主要內容為:服藥、注射、輸液查對制度,醫囑查對制度,輸血查對制度,手術查對制度,供應室查對制度,飲食查對制度。
通過查看核對人簽名、執行人簽名、核對床頭卡,查看登記本等方法可發現查對制度是否嚴格執行。護理部還統一制作了溫馨提示牌如“您做到三查七對了嗎?”、“核對、核對、再核對!”分別置于治療臺、治療車等護士常有操作的環境。
2.3 分級護理制度
主要包括:特級護理質量標準、一級護理質量標準、二級護理質量標準、基礎護理質量標準。
由各病房護理質控網絡成員每周檢查一定數量的病人分級護理實施情況,每月統計合格率并登記;護理部質控小組不定期抽查病人的分級護理落實情況,給予質控評分,在護士長例會上對存在的缺陷、得分情況進行通報反饋并督促整改。
2.4 護理文件書寫制度
由護士長每周至少檢查1次本病房住院病人的護理病歷、檢查每位出院病人的護理病歷。護士長經常性的檢查和考核至關重要,使護理文件達到字跡工整、清楚,記錄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符合護理文書的書寫要求[2]。護理部質控小組不定期抽查在院或出院病人的護理記錄的書寫情況,給予質控評分,在護士長例會上對存在的缺陷、得分情況進行通報反饋并督促整改。
2.5 護士長夜值班查房制度
每次夜查房不僅有檢查內容記錄,還對所查各科夜工作質量進行評分,次日上午,由查房人將晚夜間的特殊情況向護理部口頭匯報,對查房中發現的共性問題,護理部在護士長例會上討論解決。
2.6 危重病人、壓瘡、護理差錯事故、特大搶救、意外事件上報制度
危重病人需上報護理部,帶入壓瘡、不可避免壓瘡病人需登記并上報護理部,嚴重的護理差錯事故需登記并上報護理部,特大搶救、意外事件的處理需上報護理部。對于危重病人或壓瘡病人護理部專人到病房查看并指導護理措施;對于醫療事故或嚴重的護理差錯,護理部經過調查、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見、處理決定,組織全科護士參加討論學習甚至全院通報,以示警戒;對于特大搶救、突發事件護理部會根據情況啟動緊急狀態下護理人力資源調配實施方案和應急程序。
2.7 消毒隔離制度
主要包括:病房消毒隔離質量標準、手術室消毒隔離質量標準、急診室消毒隔離質量標準、供應室消毒隔離質量標準、門診消毒隔離質量標準。由院感監控護士協助護士長負責檢查指導日常消毒隔離措施的落實,如消毒物品是否在有效期、消毒液的配制監測及登記是否規范、空氣消毒與空氣培養是否符合要求、護士是否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等;護理部質控小組不定期檢查各護理單元的消毒隔離措施落實情況,給予質控評分,在護士長例會上對存在的缺陷、得分情況進行通報。
3 監控重點環節
指導護士長將護理差錯、護理糾紛易發的環節作為護理風險管理的重點環節實施管理。例如“重點護士”的管理:如基本功不扎實的、綜合素質差的、服務意識不強的護士需加強帶教,加強監督指導;“關鍵時刻”的管理:如對重病人多、治療護理量大和(或)護理人員少時要加強組織管理與人員配備,必要時可報告護理部給予支援。
4 效果
我院護理部在組織管理工作中,不僅對護士進行多途徑的培訓學習,使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有效提高了病人信任度和滿意度,提升了醫院的形象,還在組織管理工作中通過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抓護理管理制度的落實、抓重點風險環節的管理,明顯降低了護理差錯事故、護理投訴發生率。近幾年來,社會及病人對醫療護理工作的要求不斷增高,醫療人員的服務內容在不斷增加,醫療糾紛卻沒有減少反而增多。與此相反,近年來,我院護理差錯事故、護理投訴發生率逐年降低,護理部時常收到病人熱情洋溢的表揚信,還有數名病人投稿登報贊揚我院護士的精湛技藝、高尚醫德。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安全管理; 規范操作; 風險意識
[中圖分類號] R1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5-264-01
近年來,在醫學領域中患者安全這個議題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關注患者安全,共創醫護患關系共贏局面,已是現代醫療護理服務追求的目標。對于產科這一特殊科室更是隱藏較多的安全隱患,為防范于未然,我科制訂了一系列安全管理辦法,有效降低了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提高了護理質量,增加了患者滿意度。現總結如下
1 不安全因素
1.1 患者方面 在妊娠、分娩及產褥期這一女性一生中的特殊階段,孕產婦及家人都是在充滿期待和不安中度過的,他們的希望就是母子平安,認為懷孕、分娩是很正常的事,對分娩的危險性沒有充分的認識。一旦出現問題,不容易接受,易發生醫療糾紛。
1.2 護士方面 安全意識不到位,個別護士責任心不強,未按核心制度的要求工作, 現在醫院工作量越來越大,尤其是產科,嘈雜混亂的環境,辛苦的夜班工作,長期繁重的工作壓力,使產科護士身心疲憊,易使護理人員操作不規范,交接班不認真,觀察不到位,服務不耐心,容易給母嬰造成傷害,易引發醫療糾紛。1.3 護理技術方面 由于近年來我科新進人員較多年輕護士缺乏經驗,對產科急危重癥觀察護理不到位,對新生兒的觀察不到位,助產技術不熟練,消毒隔離不規范。都可能給產婦及新生兒造成傷害,引發醫療糾紛。
1.4 藥物性因素 產婦用藥十分關鍵,如果用藥不當會給產婦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如縮宮素、硫酸鎂、地塞米松等,如果不掌握藥物的適應癥、用法、用量,用藥過程未根據病情調整滴速及用量,就會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引發醫療糾紛。
2 安全管理
2.1 患者管理
2.1.1 制訂了患者的身份識別制度,對清醒患者強調呼叫應答的雙向核對,對昏迷、大手術、新生兒、無自主意識以及身份確認有困難者統一使用‘腕帶’,尤其是新生兒使用三種以上標識,確保患者安全。針對跌倒、導管滑脫等患者安全高危項目,做了大量護理預警用具改進,如使用跌倒警示牌、防止導管滑脫警示牌,管道標識等,標明了護理工作的重點,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2.1.2 護理活動的正常開展,有賴于患者和家屬的配合和支持,我科規范了產科護理工作流程,產婦入院,護士要熱情接待,認真介紹科室環境,講解分娩相關知識及應對方法,消除產婦的陌生感,,取得患者的信任;對已臨產的產婦,立即送入產房,并向患者講解積極的配合可以縮短產程,減輕痛苦;對分娩后產婦,講解產后2h小便的意義及注意事項,產后出血量的觀察,飲食指導。指導母乳喂養方法,如產后半小時開奶,新生兒喂養姿勢,喂完后應將新生兒豎起輕拍后背,使其噯氣,以防溢奶。保持新生兒側臥的,避免窒息。講解過程做到耐心細致,內容通俗易懂,并鼓勵產婦主動提出問題耐心解答。發放入、出院溫馨提示卡,以便產婦可以隨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應對方法。同時發揮支持系統的作用,向家屬介紹分娩過程中積極配合對產婦順利分娩的重要性,講解家屬應從哪些方面為產婦提供支持,使產婦能從容應對分娩過程。
3 護士管理
3.1 樹立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護理人員對護理安全重要性的認識是做好護理安全工作的前提,定期組織業務知識、相關法律知識及核心制度的學習。用各項規章制度指導護理工作,用操作規程規范護理行為。科室自制了安全管理登記本,每日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記錄,每月召集全體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安全討論,針對存在問題、安全隱患進行原因分析,制定出改進措施。當失誤一旦發生,及時快速地做出反應,積極采取補救措施,有效規避護理失誤所致的損失,最大程度的減少對患者及當事人的傷害 。每月組織兩次護理查房,組織大家針對特殊、危重患者進行討論,集思廣義,提高了護士業務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有力地保證了護理工作的質量。
3.2 嚴格遵守各項護理操作規程,認真培訓實踐技能,完善業務能力。我科將“帷幕教育”方式應用到護理安全教育中,“帷幕教育”即是根據人員的不同級別、不同崗位,實現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課時量[1]。如對初級職稱護士的要求是必須牢固掌握三基知識及護理核心制度后,再進行專科知識培訓;而高級職稱護士由于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三基知識已牢固掌握,主要進行專科技能及臨床帶教培訓。各級護士由于工作的內容不同,發生護理缺陷的概率不同,所以安排安全教育的內容和時數不同,使其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全職負責,確保護理安全的有效開展。
3.3 提高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調動護士的主人翁責任感,提出以“我工作著并快樂著”作為工作理念,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工作,激發工作興趣,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壓力,使其在工作中獲得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請有經驗的示范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技巧,講解和諧的醫患關系對醫療安全的重要意義,使每位護士都能自覺遵守服務規范,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服務質量。
3.4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嚴格執行分級護理制定,及時巡視病房,及早發現安全隱患,做好床頭交接班 床頭交接班是各班護士與患者溝通的重要時機。是取得患者信任與理解的關鍵,交接班是護士掌握病人病情的最佳途徑,是了解工作重點、難點,發現隱患的重要舉措,是對本班護理質量的督促與檢查。護士長在交接班中針對疑難、特殊、危重患者及時講解指導,使每班人員明確護理重點,提高預見性,從而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5 提高護士的法律意識,規范護理文書書寫。產科是一個高風險、高節奏的科室,這不僅要求護理人員要有風險意識,還要求產科護士應有規范意識,應嚴格按照衛生部《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的要求,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地記錄護理記錄。對急危重病人實施搶救時,應按規定及時補齊護理記錄單,使護理記錄單真正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4 護理管理
4.1 加強細節管理 細節管理是作為相對于全盤管理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圍繞管理戰略的實施,對待細節進行辨認、分析、補充、完善、延伸、控制超越的過程[2]。護理工作失誤大多源于對細節的疏忽,細節決定成敗,使每位護理人員意識到把小事做好是保證護理安全的重要環節。
4.2 合理調配人力資源 我科是擁有60張床位的病房,護理人員21名,其中主管護師3名、護師10名,護士9名。將護理人員分為三組,形成以老帶新的格局,主管護師任組長,實行組長負責制,使工作范圍相對固定,增加了護理工作質量和數量的可比性,提高了護理工作的主動性,實現了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病人滿意度。實行彈性排班,每天安排一名年輕護士,保持24小時通訊通暢,以滿足緊急情況下保證工作的正常運行。根據護士工作特點,找出護理工作高峰時段及缺陷易發時段。對工作高峰時段增加護士,對缺陷易發時段使用警示標識,加大監督力度。成立了術后觀察病房,對術后病人、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突出了工作重心,減輕了護士工作量,提高了護士工作效率。使護士勞動力得到合理分配,緩解了護理人員不足的現狀,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醫療事故的發生。
4.3 加強實習生管理 實習是護生走向臨床工作的橋梁,帶教是培養合格護理人員的重要環節[3]。科室制定實習帶教計劃,選擇有敬業精神,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為主帶教老師,,實習生入科時,首先對實習生集中進行安全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對基礎知識進行考核,專科知識進行培訓。讓護生理解核心制度是做好護理工作的準繩,病人安全是醫療安全的根本。使護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既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又能將醫療安全貫穿于每一項護理工作中,最大程度地減少護理糾紛、護理事故的發生。
4.4 用藥管理 認真做好三查七對,嚴格按醫囑給藥,對口服藥及高風險藥物設置多層屏障及標識,提高護士警惕性,對嚴格控制滴速藥物,使用微量泵 ,微量泵注射速度調節后必須經第二人核對無誤方可使用,確保用藥安全 。輸血除三查八對外輸血時必須倆人一起到床邊對患者進行核對,輸血后在床邊觀察15分鐘,輸血完畢保留血袋24小時,以備必要時查對,并及時做好記錄。
4.5 院感管理 科室成立感染控制小組,由資深護士任組長,定期檢查院感工作,每月對產房、治療室、換藥室空氣、物體表面進行檢測,每月將檢查結果向全科人員反饋,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定期培訓無菌技術,讓每位護理人員理解無菌操作是護理安全的核心工作,且無菌操作大部分時間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有很高的自由性,要求護士應養成“慎獨”的醫德品質,以達到有益患者、保護自己的雙贏效果。
5 小結 產科醫療安全關系著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而產科又是一個高風險的科室,作為產科護士不僅要有精湛的護理技術,還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慎獨”修養 ,對護理風險的預見性和執行規范的自覺性,認真做好各項護理工作,才能防微杜漸,將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孕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趙振紅.高校創新教育理念及實施策略[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6,30(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