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護理特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輔助器具;養老機構;康復護理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期,江西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610.9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13.45%。有數據顯示,該省自2005年開始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近年來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主要表現為高齡人口呈持續增長態勢、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加及慢性疾病老年患者不斷增加,這些都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極大的負擔。現階段,高齡老年人的康復護理成為社會、醫院及政府關注的重點及難點,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輔助工具在老年人功能康復中的重要性,這也使更多人看到了輔助器具在養老機構應用的廣闊前景和應用價值[1]。本文主要探討江西養老機構康復護理中輔助器具的應用情況。
1 老年康復護理的概述
"十二五"開展以來,江西省不斷加大投入積極推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積極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養老服務模式。截止2014年底,全省各類養老機構達到1730余家,床位超過17.4萬張,其中有550家養老機構和各類醫療機構建立醫療服務合作。通常所說的養老機構主要有:敬老院、榮軍療養院、養老院、老年公寓、老年護理院等。
1.1老年人功能障礙情況 目前,老年人的功能障礙大多數是因老年各類疾病所導致的,還有一些則是因老化過程,即衰老所造成的。老年人的功能障礙主要有這些:感覺和運動障礙、機體臟器功能、骨關節和肌肉功能障礙、語言溝通和交流障礙、精神、心理、活動能力障礙與社交能力局限等。現階段的養老機構中,高齡老人比例相對較大,大多數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特別是運動功能障礙、視聽障礙,個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強[2]。
1.2康復護理概念 當前,康復護理已成為功能障礙老年人康復治療中重要組內容,在養老機構各種服務中,康復護理已被納入新時期養老護理人員的職業標準中[3]。養老護理人員的職業標準中已明確康復護理的具體內容,主要有肢體康復、日常活動、康復效果評估、群體康復方案和個體康復方案制定等。在輔助器具的應用上,主要是指訓練類和康復類輔助器具。在最新出臺的養老護理人員職業標準中,除訓練類和康復類輔助器具的應用外,還新增了個人移動類、防護類輔助器具的應用及相應護理服務。先進的輔助技術和適用的輔助器具可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優質化服務,也使得老年康復護理更為人性化、個性化,在養老機構的康復護理中應加大投入,提高應用效率。
2 輔助器具在江西各類養老機構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分析
2.1輔助技術的概念 輔助器具是現代輔助技術中一個重要組成,廣義層面的輔助技術主要指輔助器具的研發與服務兩個方面[4]。近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輔助技術的認識日益提高,其內涵得到進一步深化,現階段普遍觀點是,輔助技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硬件和軟件方面,即器具和應用方法;②服務方面,適配與供應服務;③系統方面,主要指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及管理。輔助器具是輔助技術實際應用的一個載體,依據相關標準,輔助器具根據其實際功能分成12個大類、93個次類。通常而言,凡可有效解決或克服功能障礙帶來的影響,改善和提升殘障人群的生活質量和社交能力的器具均屬于輔助器具,比如:電子耳蝸、拐杖等。輔助器具的使用對象不僅單一指殘疾人,而高齡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是重要的適用對象。
2.2關于老年人輔助器具 大多數輔助器具可適用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主要包括這幾類:移動類、視聽類、防護類及生活類等輔助器具。根據南昌市2013年3月~2014年3月對924名殘疾人開展殘疾等級的鑒定和康復需求的評估,通過集中和社區個別評估法,獲得的康復需求評估結果表明,級別和類型差異的殘疾人士對輔助器具的需求情況分別為:視力方面77.4%、聽力方面75.6%、肢體方面74.3%,尤以語言、智力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少。從該市殘疾人的輔助器具需求情況看,視聽功能障礙者對輔助器具需求最高。
3 強化輔助器具在養老機構康復護理中應用的原則和對策
3.1輔助器具在康復護理中應用的基本原則 為提高養老機構康復護理的水平,及提升輔助器具的應用效率,應確保各類輔助器具能遵循人體活動規律,滿足人的生理功能[6]。具體而言,需要遵循這幾個原則:①遵循老年人功能障礙情況選用輔助器具,養老機構應根據老年人的功能障礙的類型和程度,以及可能出現的危險,經專業評估后選用合理的輔助器具進行康復護理。比如:設計具有在緊急狀態下預警及求救的輔助器具,在老年人跌倒、心臟病突發等情況下可迅速和醫療中心聯系;再如設計適合視力障礙老年人的語音測溫計、語音血壓計等;②嚴格遵循必要即最簡原則,也就是盡量選用簡單,適合老年人力量大小的輔助器具,且以臨時應用為主,通過臨時性的康復護理措施最大限度解決存在的問題;③充分重視輔助器具的應用教育,在實際應用中,如果老年人沒有掌握輔助器具的正確應用方法或使用不當,即便極為適配老年人的實際情況,也會造成無法達到預期的使用效果,同時也會導致輔助器材的使用壽命減少。因而,需要告訴老年人正確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維修方法。
3.2強化輔助器具在康復護理中應用對策 根據當前江西各類養老機構康復護理中輔助器具的應用效率和整體服務水平較低,以及配置率不高的情況,可從確立養老護理人員新標準、強化養老護理人員的培訓、老年輔助護理課程的改革、專業人員進駐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來有有效解決。
3.3積極引進輔助技術人員入駐養老機構 輔助器具的康復護理服務是一個系統性、整體性工程,養老護理人員的職責是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而僅僅依靠培訓來獲得輔助器具相關知識是很難為老年人提供系統性康復護理服務的。一些輔助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也有些并非隨買隨用的產品,而應要根據老年人的功能障礙情況,開展需求調查、適配評估、量身定制及跟蹤隨訪等工作。所以,科學合理地選用輔助器具還應有專業人員入駐養老機構以提供全面的服務。
4 結語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要求社會、國家及家庭充分重視老年人的權益,要滿足老年人的生活實際需要,積極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新時期,為促進養老機構服務水平的提升,應充分重視輔助器具的科學合理應用,加大投入,培養護理人才,提高輔助器具的適配率,為老年人提供優質化康復護理。
參考文獻:
[1]吳敏.基于需求與供給視角的機構養老服務發展現狀研究[D].山東大學,2011,(05):32-35.
[2]屠其雷.輔助器具在養老機構康復護理中的探索與實踐[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4,(10):134-135.
【摘要】 目的 分析并評價中醫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將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間收治的98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內科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再給予中醫辨證論治以及康復護理,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以及生活活動能力的變化狀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其神經功能缺損以及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和治療前相比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中醫康復護理;腦梗死;神經功能缺損;生活活動能力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病死率在10%~15%范圍內,該病的致殘率高而且易復發。腦梗死多因憂思惱怒、房勞無忌、精血虧耗、恣食肥甘厚膩等所致陰虧于下、陽亢于上、阻滯經絡、氣血逆亂、橫竄經脈、內風旋動、夾痰夾瘀、半身不遂且人事不知[1]。為確保患者能夠在身心兩方面處于最佳的康復狀態,對入我院接受治療的腦梗死患者實施中醫康復護理,旨在加快患者的功能康復,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間共收治經CT確診為腦梗死患者98例,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9例。觀察組包括男25例,女24例;年齡45~76歲,平均為(609±55)歲。對照組包括男22例,女27例;年齡51~77歲,平均為(602±4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第1日填寫觀察表,每周記錄1次,連續治療4周時間。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內科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再給予中醫辨證論治以及康復護理。西醫治療的主要項目包括:早期溶栓治療、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凝集以及降纖等治療措施。此外還要維持生命體征、控制感染、確保呼吸道暢通、處理并發癥以及調節患者的焦慮或抑郁心理等。中醫辨證論治主張在急性期應治其標,應以祛邪為主[2]。閉證應祛邪開竅以醒腦,脫證應行扶正固脫,對內閉外脫者當醒腦開竅兼顧扶正固脫。給予全面的康復護理,推拿主要適于中風急性期或恢復期,特別是重癥半身不遂患者。采用針灸治療閉證:主穴為人中、十二井及中沖。針法采用毫針瀉法或者點刺出血[3]。取穴足三里行穴位注射,取2 ml當歸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并取人中、解溪、風池、三陰交、曲池、穴合谷,針刺采用虛實補瀉法,留針10~15 min,1次/d。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囑患者多進行主動運動。運動時要循序漸進,由簡單的翻身到坐位,再由坐位到站立,由雙足過渡到單足站立。對患者的語言鍛煉康復訓練也需從簡單到復雜,多鼓勵患者說話,為患者提供講話機會。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定;對生活活動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定。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5軟件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對P
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其神經功能缺損以及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和治療前相比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經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其神經功能缺損以及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隨著我國社會老年人數的日益增加,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容忽視,隨之而來的是腦梗死的發病率也逐年升高[4]。中醫康復護理是護理學領域中的重要內容,在康復治療過程中能夠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功能,加快康復進程,增強患者的日常的生活能力。NIHSS量表的可信度高,且內容比較全面,該量表屬于綜合性腦卒中量表[5]。ADL能夠對人們的獨立生活的基本能力進行評價,該能力的提升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存質量,該量表以患者的日常實際表現作為其評價的基本依據。上述兩種量表是康復醫學中最具特色且最為常用的量表,能夠在治療前、中、后對患者進行評價。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其神經功能缺損以及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和治療前相比明顯下降;兩組經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其神經功能缺損以及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下降。綜上所述,中醫康復護理在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以及生活活動能力方面效果理想,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腦梗死的病情恢復效果令人滿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 考 文 獻[1] 鮑遠程現代中醫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99.[2] 孫小苗 中醫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29):124125.[3] 薛芳 伸筋草湯泡浸法治療腦卒中后手足拘攣.中醫雜志,2009, 12(2):1517.[4] 樊科.中醫藥綜合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100例療效觀察.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2005,(3):135136.[5] 鄭榕芳,蕭惠中醫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復的影.護理研究, 2006,20(18):1461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7-0079-02
【摘 要】目的 觀察急性中風后偏癱患肢的功能康復療效。方法 將80例中風偏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予常規治療護理,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中草藥燙療,觀察患肢肌力康復情況。結果 治療組顯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草藥燙療的中醫特色護理對中風偏癱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風 中草藥燙療 康復 護理
中風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國老年人致死致殘的最主要疾病。中風急性期內約有90%的患者殘留各種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1]。其中最常見的是運動障礙――偏癱。偏癱不僅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必須盡早進行護理干預,實施康復介入,改善其運動功能,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 臨床資料
將2006年0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對首次發病且無明顯精神和意識障礙的急性中風后偏癱的患者80例。均經頭顱CT確診,符合中風病診斷標準,按入院順序,應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0例。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治療組以頭皮針針法治療加用中草藥燙療和功能鍛煉。
2.1 心理康復護理 急性期患者因為不了解病情及其預后而焦慮和慌亂,不良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功能鍛煉的效果,所以有效的溝通與良好的護患關系、適時的健康教育、鼓勵患者面對現實,可以使患者增強自信心,積極配合進行功能訓練。康復護士每天向患者及家屬作宣傳教育,并親自進行形體示范,從身心兩方面指導患者作康復訓練。
2.2 頭皮針法 入院后凡生命征平穩,即給予針刺治療。向患者講解針刺的方法,告知頭針并非刺入大腦,而是在顱骨外頭皮上行針,十分安全,消除緊張心理。具體方法:(1)定位針刺病灶側運動區,下肢、上肢運動區各針一針,有運動性失語加語言1區,感覺性失語加語言2區,混合性失語加語言3區。(2)針法 平刺,留針1小時,每隔20分鐘運針一次,快速運針200轉/分。運針過程中囑患者主動活動患肢,根據患者的肌力情況做水平移動、抬舉、屈伸等功能活動。(3)療程連續針6天,每天針1次,休息1天,7天一個療程。
2.3 中草藥燙療法 借助溫熱之力,將藥性由表達里,通過皮毛腠理透入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的一種治療方法。采用本院中草藥燙療組方,根據患者病情、肢體癱瘓的部位及程度,辨證用藥。燙療時按經絡循行方向從上而下、從陽至陰地抹擦患部。將溫度適宜的毛巾覆蓋于患肢,保持溫度均勻。藥熨過程中多詢問患者反應,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情況,防止燙傷。每次燙療在30-40分鐘,每天1次。每天頭針和燙療分別進行。
2.4 功能鍛煉 患者生命體征穩定72h后開始進行康復干預,使患者保持正確的臥床姿勢及肢體功能位置,各關節被動運動及坐位訓練[1]。
2.4.1 臥床期要定時變換。凡不能自行翻身者,應每2h翻身1次,健側在下,患側在上的側臥或半側臥。當患者仰臥時,將患側上肢上舉過頭,或者用健手握患手上舉上肢,來回左右擺動,以患肢不感疲勞為度,4-6次/d。
2.4.2 早期坐位訓練。若病情允許從發病4-5d就可起床,一般從坐位30°位置持續5min開始逐步抬高角度及延長時間,最終達到80°位置持續30min[2]。隨著患者肌力的改善,協助坐起、坐位、立位平衡訓練及步行訓練每天2次。指導病人進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細協調訓練,運用正確的姿勢反復訓練握筆,穿脫衣褲,協助病人逐步學會洗臉、刷牙、梳頭、入廁等。
2.4.3 步行期護理。訓練內容主要以坐位平衡轉身、站立重心轉移、跨步、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為主。訓練的程序為先離床站立,而后踏步、抬腿、側移至行走,行走時應防止患者跌倒,注意患側踝關節的位置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發生意外。同時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在家人幫助合作下進行訓練。
2.4.4 出院指導。患者從醫院出院后,在社區康復中心繼續進行一段時間的康復定期隨訪指導,以鞏固康復效果。要完全康復,則需在出院后進行持之以恒的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病情針對性地制定康復計劃,包括的擺放、運動鍛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鍛煉等,合理地進行康復訓練,定期回訪。
3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中風早期介入中醫特色護理,可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復肢體功能,減少致殘率,有效的縮短康復期[3]。對于急性中風病人,康復介入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越好,超早期康復治療有利于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4]。況且中草藥燙療藥源豐富,操作簡單,無毒副作用,患者樂于接受,依從性好,利于基層單位開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嚴秀群,楊建英,吳軍君. 中醫偏癱急性期的康復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3):14-15.
[2] 陳文.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的護理[J]. 現代臨床醫學, 2006,32(1):59-60.
關鍵詞腦血管意外中醫康復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23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40例患者,均符合腦血管意外臨床診斷并經CT證實,年齡42~71歲;其中男18例,女22例;住院天數12~51天,均為經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后,表現為不同程度上下肢肌力下降,肌張力降低,生活不能自理者。
早期康復護理:文獻報道,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側支循環或神經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促進對側大腦半球的功能代償及功能的重組;同時可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直和足內翻等,為以后肢體功能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腦血管意外急性期,由于出現肢體麻痹,產生肌張力異常,在很短時間內就可能引起關節攣縮和變形,為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在偏癱患者臥床期間除做好基礎護理外,實行早期康復護理極為重要。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及時進行關節活動,被動運動等訓練。正確肢置擺放,在第一階段應將床頭抬高15~20cm,保持患者肢體處于功能位,即肩外展50°、內旋50°、屈40°,將肩胛骨及整個上肢放在襯墊(或小枕頭)上,并高于心臟水平,預防手部水腫。上臂手微彎曲,腕和手指輕度伸展。患側下肢髖及膝關節略屈,膝下墊小枕頭,大腿外側至膝關節放沙袋,一防其外展、外旋,足底部頂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主動和被動活動關節訓練,重點是加強癱瘓肢體的功能訓練,其方法為由健側至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進行,對肢體小關節如指、肘、踝關節活動要特別注意,因小關節易發生強直,應按規定多做運動。
恢復期康復護理:臨床研究表明,腦血管意外患者的恢復速率在病后3個月,特別是最初4周最快,故腦血管意外患者病情穩定后應及時進行針灸、按摩治療,如果延長3~6個月,療效就大為降低。①針刺選穴及方法,以手足陽明胃經穴為主,輔以少陽經穴,均取患側穴,肩、曲池、合谷、環跳、陽陵泉、絕骨。用28號毫針快速進針,得氣后繼續捻轉,使肩針感傳至肘關節,曲池針感傳至腳跟部,陽陵泉、絕骨以穴位局部得氣為度。10次為1個療程,休息3天,開始下1個療程。②灸法:選用隔蒜灸,將紫皮獨頭蒜,切成5mm厚的薄片,用針刺數個小孔,置于穴位上,每穴用小艾柱,以穴位局部熱感為度。針刺結束30分鐘后施灸,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穴7壯,第2個療程每穴5壯,以后每穴3壯,局部發紅時,可隔日灸。③按摩:按摩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的穴位或局部,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及新陳代謝,防止肢體水腫,肌肉萎縮,關節強直及其他并發癥。操作時手法要柔和,有力、均勻,由輕到重,由遠心端到近心端,以不引起肌肉攣縮為度,當患肢關節有輕微的自主收縮時,按摩手法可稍加重一些。④床上被動鍛煉:在按摩后進行,軟癱期由于關節周圍肌肉松弛,被動活動范圍小,進行上下肢各關節運動要從大關節開始,然后到小關節,運動幅度逐漸增加,鼓勵患者盡量用健肢給患肢做被動動作,訓練上肢時,家屬可協助抬起患肢到頭側,再放回原位,訓練下肢時,在護士或家人協助下使髖骨、雙膝關節屈曲,兩足靠攏,雙膝左右慢慢擺動,以上每個動作重復10次,2次/日,每次歷時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做5~15分鐘。⑤肢體主動功能訓練:可保持肌力,防止肌肉萎縮,應緩慢進行,并盡可能帶動患肢一起活動,以促進和誘發自主運動。方法是教給患者先做患肢的假象運動,即用意志支配發出神經沖動,使癱瘓肌肉收縮,然后做肌力運動,進而做主動運動,為保證健側肢體的肌力維持,可用健手托起患手,健腿架起患腿一起活動。訓練要循序漸進,堅持不懈。⑥下床主動功能鍛煉:床下運動時,訓練的重點是站立及步行,先在幫助下扶支撐物站立(如床頭、椅子等),并多次重復直至最后徒手站立,當下肢肌力達2~3級時,可開始步行訓練,一般采用三步法,在鍛煉過程中,鼓勵患者以增加其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鍛煉時間一般每日3次,安排在輸液前后,睡覺前,活動量根據患者的情況逐日增加,從3人協助活動到1人協助活動,最后獨立行走。
康復訓練注意事項:①加強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調動心理積極因素,取得最佳療效。②加強基礎護理:腦血管意外患者多為老年人,其病情復雜,并發癥多,因此加強基礎護理,特別注意加強患者口腔及呼吸道的護理,并指導患者每天進行有效咳嗽練習,以提高氣管的保護機能。③加強飲食護理:腦血管意外患者因其活動少,腸蠕動減慢,食欲降低,因此加強飲食護理,補充足夠的營養和水分,增強抵抗力,對患者的康復極為重要。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膩、柔軟的均衡膳食為主,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食物,同時注意營養搭配,防止便秘。
結果
本研究40例患者中,20例上下肢肌力、肌張力基本恢復,生活可自理;12例上下肢肌力較前明顯改善,生活基本自理;8例下肢肌力較前明顯增加,上肢肌力恢復不太理想,與患者住院時間短,發病后未及時進行治療,錯過了最佳康復時機有關。
關鍵詞: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疼痛;功能鍛煉
近年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已廣泛開展應用[1],可以較快恢復髖關節功能,既能解除疼痛,又能糾正畸形,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現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一般護理、疼痛護理、中醫護理、功能鍛煉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 一般護理
術前應詳細了解疾病原因及轉歸過程,了解患者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功能狀態,做好健康教育與心理相關護理。積極與患者交流,幫助其減輕心理的負擔。耐心向患者講解為其實施的治療措施,同時注意尊重知情權[3]。認真解答患者提出的有關治療方案的疑問,促使其自覺接受手術,配合治療[4]。有觀點認為,在手術的皮膚區域術前3 d即進行備皮工作,清毒后用無菌巾包扎,更換1次/d[5]。術晨禁食水,術前置尿管。術畢向麻醉師、手術醫師了解患者術中有無呼吸、循環方面改變等情況。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特別注意心肺功能、失血問題及是否髖關節脫位等問題,積極做好患者生活護理[6]。
2 疼痛護理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因為創傷較大,術畢會出現時間較長的切口疼痛。臨床常用鎮痛方法有置冰敷帶,降溫,減弱傷口出血的程度[7]。 由于疼痛的不斷刺激,將直接對患者的治療、飲食、睡眠和心理狀態等造成影響,不利于身體的康復。有人提出可用冷敷的方法減輕術后口疼痛[8]。Skinner等[9]對比發現,臨床持續周期性給藥比標準的需要時給藥對疼痛的緩解更有效。
3 功能鍛煉
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效地減少術后并發癥。肢體處于功能位置既可固定關節,又對減輕切口張力有利,可一定程度減輕疼痛,有效的方便肢體活動和腫脹盡快消退[10-11]。術后功能鍛煉應遵循如下原則:由輕到重,由易到難,鍛煉量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但 DVT形成后為防止拴子脫落,不能按摩、揉捏患者肢體,指導患者須患肢抬高、限制行動、臥床靜養[12]。CPM鍛煉均速,可連續性,可隨患者不同耐受相適應,一定程度消除因精神緊張導致的肌緊張,使因關節活動導致的疼痛減輕[13]。為保證并盡量延長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患者在以下方面予以注意[14]:①彎腰屈髖的盡量不超過90°水平;②不可使患肢過分抬高,不可使使患側膝關節高于骨盆;③不可使雙腿盤疊交叉;④忌患肢過分外展和內收,不可扭轉關節;⑤不可單靠患肢來承托全身的重量;⑥不可提取重物。練習行走時應注意,開始時,應借助拐杖或助行器,術后3 w內可借助助行器、拐杖進行短距離行走,患者宜在3個月后,可逐漸患肢負重,循序漸進[15]。
4 中醫護理
西醫的護理方案與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中醫理念,越來越多的應用于髖關節置換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中。中西醫結合規范化護理全髖關節置換術對關節功能的恢復,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方面具有獨特優勢[16]。孫曉潔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予中醫護理常規,患者在其隨訪期間未出現并發癥如假體下沉、大腿疼痛及發生假體周圍骨折等[17]。廖春容將中醫特色護理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結合,因人制宜,在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圍術期中,加快了患者康復的速度,提高了術后康復的效果[18]。
綜上所述,醫護人員根據患者自身的不同情況,因人制宜,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療效果,更好的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董淑娟.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進展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2015,05:98+100.
[2]楊楊,王磊. 淺談對人工髖關節置換的認識進展[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91:33-35.
[3]王英喜,吳彩華,高榮英. 股骨頸骨折的護理新進展[J]. 中國醫學創新,2012,9(10):159-160.
[4]馬小菊.高齡患者人工全髖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2):28.
[5]錢雪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和康復[J].中國人工關節雜志,1991,1(1):59-60.
[6]馬曉梅,于紅,梁俠.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 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12:14-17.
[7]楊銥.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后護理進展[J]. 人人健康,2016,04:190.
[8]于麗榮,曹穎.冷敷應用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觀察[J].實用護理雜志,1996,12(2):73.
[9]Skinner HB,Shintani EY.Results of a multimodal analgesictrial involving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Am J Orthop,2002,31(9 Suppl):20-30.
[10]錢雪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和康復[J].中國人工關節雜志,1996,1(1):59-60.
[11]伊麗安,唐曉春,李艷.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整體康復護理[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7,4(3):252.
[12]楊云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研究進展[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25:179-180.
[13]陳睿,許燕杏,林巧如,等.康復訓練程序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4B):30-31.
[14]郭錦麗,張蜀華,劉巧玲,等.髖關節置換術后日常生活動作訓練[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7,4(4):340.
[15]韋麗琴.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護理進展[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03:365-367.
[16]肖雪芬,李云,李慧敏,等. 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中西醫結合規范化護理研究[J]. 護理研究(下旬版),2006,12:1069-1071.
【關鍵詞】 腦梗塞 恢復期 中西醫結合 護理
腦梗塞是我國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其發病率約占急性腦血管病的50%~60% [1]。急性期過后,多數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癥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和經濟壓力負擔。我國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腦中風后約3/4的存活者有殘疾[2],例如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及肢體癱瘓。腦梗塞康復的目的是改善運動、言語、認知和其他受損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會上的再適應,能恢復自主活動和人際間的交往,盡可能恢復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中醫辨證認為康復期的前6個月,正處于邪氣被逐,正氣未復,是康復的良機。有研究顯示,急性腦梗塞患者發病后的前3個月是功能恢復最快的時期[3]。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和護理腦梗塞恢復期患者10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病例資料介紹
1.1 入選對象
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入住我科的200例經CT或MRI確診的腦梗塞患者,男119例,女81例;31例為二次發病;均為發病的6天內入院;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障礙,其中52例伴有意識障礙,全部患者皮膚無壓瘡;住院時間為2-4周。
1.2分組及護理方法
將200例腦梗塞康復期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組和對照組各100例。中西醫結合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齡65.6±10.5歲,有28例患者伴有意識障礙。對照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齡63.8±11.3歲,有24例患者伴有意識障礙。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提出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及病情嚴重程度評定,分為輕、中、重型。[4]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神經功能缺損、并發癥及既往史等方面,在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P>0.05)。
兩組病例均采用神經內科常規的治療與西醫的常規護理(包括心理、生活、康復、安全、用藥等方面的護理),而中西醫結合組則在常規西醫護理基礎上,接受以下中醫特色的護理治療。
2 中醫特色的護理體會
2.1中醫辨證的心理護理
腦血管病的發生及其軀體殘疾的嚴重程度與精神因素(包括急躁易怒、緊張、抑郁)是密切相關[5]和互相影響的,腦梗塞患者經常表現為憤怒、焦慮、憂郁、恐懼、暴喜等幾種情緒改變,這些心理、情緒因素常常導致患者失去治療信心、甚至產生絕望的心理。因此,我們通過護理評估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運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肝,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的理論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學習在情志上的自我控制,以糾正異常的心理狀態。特別是昏迷患者清醒之后,更應加強心理護理。
憤怒型患者,常表現為急躁易怒、咽干、口苦、胸悶脅痛、五心煩熱。對于此類病人,需要在諒解的基礎上,給以正確的疏導。我們運用中醫的情志制約法,以悲制怒,向其家人了解患者最悲傷的生活事件,當其發怒時,予以適當刺激,以控制其煩怒的情緒。當其挑釁時,不予計較,待其情緒穩定后,我們向其講明“百病生于氣”的道理,并說服同病室的人給予諒解、忍讓,減少其發怒機會。
憂思型患者,常表現為善太息、氣短、愁容滿面,心胸痞悶,納食不香。針對患者的憂思癥結,我們予以勸導,說明其思慮的錯誤性,讓其認識到只有心情舒暢,配合治療才是治療的最好方法。
悲觀型患者,常表現為悲觀失望、失眠多夢、頭暈心悸、疲倦乏力等神經衰弱的癥狀。“悲則氣消”,意思是說悲傷能耗散陽氣。我們運用中醫情志相勝法,以喜勝悲,為病人提供周到的生活護理,給予患者關心體貼,經常與病人交談,根據患者的愛好,講些讓其開心高興的話,并讓患者多聽歡快、輕松的音樂。
驚恐型患者,常表現為精神緊張,怕病情惡化、癱瘓不起,總惶惶不可終日。祖國醫學認為“恐則氣下,令人善驚,思使氣結。”對此類患者,我們就其病情的發展及恢復過程給患者作出詳細的解析,并引導患者對此進行對照分析,使病人消除恐懼的心理。
暴喜型患者,常表現為易于激動,情不自禁,喜笑無常,精神恍惚。喜屬于對人體有益的情志,但歡喜太過,則使心氣緩散而不藏,心氣不足。針對此類患者,我們采用情志制約法,以恐勝喜。了解患者生活中最擔心、最敏感的事情,以此適當恐嚇之,并告之其疾病的危害性,囑其家屬勿與病人談論家庭、工作等事,防止誘發病人情緒激動而使病情加重。
2.2按中醫分型辨證施護
按中醫辨證,腦血管病可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二種。根據不同的證型選擇不同的護理方法。
2.2.1中經絡者病在經絡,癥見半身不遂、肌膚不仁、舌強語澀或口角歪斜等,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兼浮象。肝陽上亢型以情志調理為主,避免暴怒抑郁,保持情緒穩定,飲食宜清淡甘寒,湯藥宜涼服;風痰瘀阻型易眩暈,應安靜臥床休息,防跌倒;氣虛血瘀型體弱多汗,病室保持溫暖避風,多汗時及時擦汗更衣,手足腫脹或瘀紫則用溫水浸泡以消腫化瘀,并且幫助或指導病人做主動和被動運動;痰熱腑實型飲食以清熱、化痰、潤燥為主;陰虛風動型可用五倍子粉水調后敷神闕穴,飲食以養陰清熱為主。
2.2.2中臟腑:中臟腑又分為閉證與脫證。 閉證表現為因氣血沖逆,血苑于上,肝風煽張,痰濁壅盛,癥見神志昏沉,牙關緊閉,兩手緊握,面赤氣粗,喉中痰鳴,大便閉塞,舌苔厚膩,脈弦滑而數者。閉證之陽閉風火上擾清竅型,按醫囑予以羚羊角湯服用外,并鼻飼安宮牛黃丸液體以辛涼開竅、清熱解毒;指導家屬予以病人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甘等生濕助火之品;痰熱內閉心竅型應嚴密觀察面紅、身熱、肢涼、舌絳、苔黃褐等變化,按醫囑鼻飼安宮牛黃丸液體,中藥煎液擦身及針刺曲池等穴位以降溫。陽閉證病人可用銀花、水清潔口腔,達到清熱除口臭的目的;陰閉之痰濕蒙閉心神型除服用滌痰湯外,并鼻飼蘇合香丸液以辛溫開竅;注意保暖,飲食宜偏溫性食物。脫證者處于病情垂危階段,表現出目合口張,手撒遺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脈細弱;或汗出如油,面赤如妝,脈微欲絕浮大無根者,為真陽外越,證情兇險之征,應采取一切西醫措施進行搶救,同時予以結合針灸人中、涌泉、合谷,加艾灸關元、氣海、神闕、檀中以回陽救逆,病情穩定后可鼻飼參附粥,有回陽固脫之效[6]。
2.3中醫辨證施食,藥膳治療的方法。
合理的飲食不僅能促進疾病早日康復,而且能調理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恢復健康和重病恢復期的飲食調節,能起鞏固療效的作用[7]。腦梗塞患者飲食應以清淡、低鹽、低糖、低脂、高蛋白、易消化食物為原則。昏迷者按醫囑予以鼻飼流質飲食,吞咽不便者選擇半流或稀軟食品,少量多餐,進食不宜過快;一般患者可給普食。恢復期應注意滋補,可選用山楂、蓮子、大棗、桂圓、甲魚等有降壓、降脂、軟化血管和補益作用的食品。
2.4中醫辨證的康復護理
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側枝循環式的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對側大腦半球的代償及功能重組可起到積極作用[8]。我們除常規的康復護理外(例如肢體、語言訓練等),還進行以下的中醫特色的康復護理。
2.4.1按摩:部位和穴位要根據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醫取穴論加以選定,依照先輕后重,由淺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則,每日給患者按摩2-3次。上肢選用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下肢選用環跳、承扶、委中、陽陵泉、足三里等穴。頭面選用太陽、頭維、百會等穴。
2.4.2中藥藥熨或外敷法:將川芎、丹參、紅花、當歸、赤芍等中藥飲片等用布包好,水煮至沸,待溫度適宜時,用藥包熱敷外熨患肢,日2-3次。熨燙過程中途經上述穴位處稍停片刻以達到溫熱刺激穴位作用。
2.4.3針灸:在康復早期實行針灸治療具有一定意義[9]。頭針和體針他們的意義相同,但頭針更為方便易行應首選。常用的頭針刺激區有運動區、感覺區、血管舒縮區和語言區,可根據病情選用,留針時間為1-2小時,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上肢癱瘓取肩髃、曲池、外關、合谷、手三里等穴。下肢癱瘓取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懸鐘、絕骨、三陰交、昆侖、丘墟、太沖等穴,每次取4-5個穴位,交替使用,一般用平補平瀉或補患側、瀉健側的手法。語言不暢者可加用通理穴,吞咽困難者可加廉泉穴,口眼歪斜者可加地倉、下關等穴,15次為1個療程;同時可采用電針或艾灸加強刺激,也可用丹參注射液或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耳針可根據病情選用肝點、腎點、腦干點和脊柱點交替刺激。
2.5褥瘡預防及護理
除常規護理外(例如翻身、墊棉圈、上氣墊床等),每日早晚翻身后用紅花酒精(紅花15g加75%酒精500mL浸泡1周)傾倒于手掌中少許,用手掌的大魚際部位向心性進行按摩局部皮膚10-15min。因為紅花酒精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對于皮膚已出現潮紅的患者,能更有效預防褥瘡。對酒精過敏者,用熱毛巾敷后涂劑按摩。
對于褥瘡潰瘍期,清潔瘡面后予以外敷祛腐生肌膏以除腐生新,促使愈合。
3 療效評定
3.1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標準。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 ,病殘程度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18%以內;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臨床觀察中無變化、惡化或死亡均屬于無效。
3.2結果
2組病人住院治療護理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2組總有效率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通過中西醫結合綜合康復治療護理,觀察組的100名患者中,絕大部分患者心理狀態正常,病情明顯好轉,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而功能康復程度及并發癥減少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
4 總結
護理是一門獨立學科,中、西醫護理在本質、內涵上是一致的。中醫護理歷來在祖國醫學整體觀、辨證觀的理論指導下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強調以臟腑功能、經絡協調、氣血平和內在的有機整體;強調人體與自然界、社會人際關系和與疾病的相互關系;強調護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手段獲取病情,并根據中醫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病因辨證等方法確立患者證型,并通過辨證施護、三因制宜的方式,針對患者不同年齡、不同體質和發病的不同季節以及所處的不同環境,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10]。這種強調個性化護理以及強調整體調整的思想,符合人類健康需求。而西醫護理在新的醫學模式影響下更強調有針對性地對臨床出現的癥狀進行及時有效的護理,其中護理程序是其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運用中西醫兩套理論指導臨床實踐,把中醫理論融入西醫的護理程序當中,一方面可使中醫護理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同時也使西醫護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靈活地辨證施護、辨癥施護、辨病施護[11]。中醫護理和西醫護理誰主誰次應因人而異、因病而異。
參 考 文 獻
[1]戴自英主編. 實用內科學. 第8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2026
[2]朱鐮連.急性腦血管病早期康復,機不可失.中華內科雜志,1997,36(12): 840-841.
[3]Lincoln NB,Jackson JM,Edmans JA,et al.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s about progress of patients on a stroke unit.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1990,53:972-975.
[4]廖鴻石,朱鏞連,吳弦光,等.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8-24.
[5]孟祥明,丁偉,鄭加平.腦血管病的現代治療[M].山東:青島出版社,1999:200-203.
[6]莊禮興.食療本草[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7]張廣清.中醫護理現狀及科研展望.中華護理雜志,2002, 37 (4):290.
[8]Weiller C,Cho11et F, Friston KJ, et al.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in recovery from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 in man. Ann Neurol,1992, 31:463-472.
[9]李育英,楊莉,劉潔.針灸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偏癱痙攣狀態及功能鍛煉指導[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l9(3):293.
關鍵詞:醫學文獻康復護理管理
1做法
自2001年至今,對《護理管理雜志》、《中華護理雜志》、《中國療養醫學》等核心及國家級期刊做到每期必讀,對其他類雜志選擇性的閱讀,并做好閱讀筆記。把認為適合自己科室管理的方法嘗試性的應用,并根據使用后的結果進行適當修改、補充完善。
2討論
2.1提高了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
科室護理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護士長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借鑒護理管理文獻中的理論和經驗方法,是掌握新觀念、新知識、新方法的捷徑。例如閱讀顧海波等[1-4]的論文,可以較全面地掌握在教科書上學不到的適合護理管理者應具備的實踐經驗理論,用這些理論加強自身人品、人格、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領導藝術的培養。運用權變理論充分使用護理人力資源,按每個人的能力安排合適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閱讀張鳳花等[5-7]的文章,注重培養具有專業素質的護理人才,比如定期組織護士對個案病例進行學習、分析、討論,總結因護理原因導致誤診的直接因素或間接因素,以此為借鑒,避免工作中的差錯發生;針對康復病人的特點,培養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康復護理能力、心電圖臨床診斷能力、卒中護理單元的管理能力、護士骨干的組織管理能力等。閱讀劉軍等[8-10]的論文,改進了技術訓練的方法:技術上提高一針見血率、心理上訓練護士參加技術比武的適應性,訓練項目依照季節和病人的病情特點而定。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使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科學安排,把握重點,康復護理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2.2調動了護士工作的積極性
護士長能夠順利開展工作,保證臨床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離不開護士的大力支持,如何調動護士的積極性,文獻中介紹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閱讀李鳳等[11-12]的論文,筆者意識到開展護士群體同事支持、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緩解護士的工作壓力是護士長的任務,并在管理時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實行民主管理,摒除家長式作風,解決護士的實際困難。比如對年輕護士尤其是獨生子女護士經常與其談心,了解思想狀況;對孩子小的護士,遇到孩子生病、家庭生活出現問題時,在排班、工作時間上給予照顧;護士過生日時送上一句“生日快樂”、節日時發送一條祝福短信。另外注重寬容待人、虛心聽取同事的意見,使用精神鼓勵法、獎罰激勵法等,調動護士的工作熱情,增加主動性,使護士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相互補臺,形成了一種講正氣、講奉獻的良好局面。
2.3加強了對護理風險的管理
目前,風險管理已是護理管理工作者探討的熱點問題,姜旖菲等[13-14]對風險管理從不同的角度作了闡述。閱讀這些文獻后,筆者加強了對護理文書的管理力度,專門建立了錯誤護理文書登記本,把不合格護理記錄收集、整理、裝訂后作為護士的學習資料;建立了“護理留言簿”;月質量分析會上分析不安全因素;設立警示牌,張貼警示語;嚴格毒麻藥品的專人專管制度;為加強護士的風險意識,開展了《康復護理實踐中風險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的科研課題,帶領全體護士在科研中培養風險意識,在學習中強化風險意識。
2.4開展了特色化護理服務
現代護理觀念、理論和方法層出不窮。借鑒護理文獻中的觀念和方法,對臨床護理措施考慮的更加科學、細致、周到。從席淑華等[15-17]的管理模式中受到啟發:注重護士的儀容儀表、禮儀服務培訓,把護理工作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在護理服務中注重細節,開展了需求服務護理,應用關懷照護行為,創建和諧環境。如為病人提供針線,為在住院期間過生日的病人送上生日賀卡和一句祝福,為新入院病人送上第一壺開水等。對臨床護理路徑以前只是理論上的認識,不知道如何使用,閱讀盛華麗等[18-20]的論文后,根據康復科工作特點,制定了腦卒中康復病人護理路徑,提高了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在卒中護理單元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5提高了撰寫護理管理論文的水平
要學會撰寫護理管理文章,必須先閱讀有關護理管理文獻。通過閱讀筆者受到了很大啟發,知曉了各類雜志的書寫格式和要求,寫作水平不斷提高。多年來,筆者把學到的管理知識應用到工作中,認真總結經驗,完成護理管理論文5篇,均已發表在核心醫學期刊上。
總之,護理管理工作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華護理雜志》、《護理管理雜志》等均是軍隊和國家最高層次的醫學期刊,觀點新穎,聯系實際密切,臨床實用性和指導性較強。筆者正是通過學習護理管理中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有針對性地應用到工作中,從而改進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帶領全科護士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各項護理工作,為康復病人提供了更科學、更系統、更優質的護理,有效地避免了各類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顧海波,杜美芳,鄒月珍.怎樣做好新時期的護士長[J].護理管理雜志,2007,7(4):56-57.
[2]李海蘭,呂娟.新護士長在管理工作中應重視的問題[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0):766-767.
[3]康琳,宿桂霞.新任護士長工作方法與領導技巧[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65-766.
[4]劉萬芳,張利巖,龍彬,.權變理論在救援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918-919.
[5]張鳳花,李躍芹.腦梗死患者的康復護理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17(8):4140.
[6]姜永飛,劉學文.青年腦卒中腦血管病變研究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7(8):6567-6569.
[7]賈美英.低血糖昏迷誤診為腦血病18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7(8):6687-6688.
[8]劉軍,林志芳,尋麗彬,等.在動態微光下進行靜脈輸液操作訓練的方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45-47.
[9]劉曉聯,靳曉玉,畢越英,等.靜脈穿刺訓練量化管理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927-928.
[10]陳風桂,李玉芳,肖高尚.靜
脈穿刺操作技術訓練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66.
[11]李鳳.軍隊療養院護士壓力源分析及干預對策[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1):19-20.
[12]顏艷萍.人性化護理管理的實施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05,5(8):53-54.
[13]姜旖菲,張瑤,劉慧珠,等.我院實施風險管理的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54-55.
[14]李亞潔,張立穎,李瑛,等.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8-920.
[15]席淑華,周立,張曉萍,等.開展禮儀服務提高服務質量[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929-931.
[16]韓英.突出以人為本管理提高護士整體素質[J].護理管理雜志,2008,8(2):1-2.
[17]李美華,譚惠儀,李書琴,等.細節管理對護理服務流程再造效果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9):826-827.
[18]盛華麗,施長春,劉志聰,等.臨床路徑構筑主動護理平臺[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6):455-457.
1主要做法
1.1完善服務體系
2010年以來,海寧市陸續出臺了包括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人才隊伍培養、養老服務補貼等16個養老服務相關政策。2013年,市衛生局、市民政局又聯合印發了《海寧市社會養老養醫結合實施意見》,成立由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海寧市社會養老醫療結合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養醫結合服務工作的目標、措施和要求,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1.2合理布局城鄉養老和醫療機構
2011年起,海寧市政府通過三年實事工程,投入4億多,對全市12所公辦養老機構進行新建、改(擴)建,新改擴建設施全部達到三星級賓館以上標準,2014年新增機構養老床位1716張。同時,根據“一社區一場地”的要求,全面推動含文體娛樂、康復保健、日托午休等功能于一體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到2015年底實現了城鄉全覆蓋。
1.3加強養老機構醫療資源配置
全市共有8家鎮(街道)養老服務中心配置了醫務室或健康管理室,并由轄區醫療機構派駐10名醫務人員,開展入住老年人的醫療和保健服務。其余6家暫無條件設置醫務室或健康管理室的養老服務中心,參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做法,實行定期服務,參與服務的醫務人員數共計59人;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按照資源共享、就近配置的原則,由相近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醫療服務,落實責任醫生和護士共計201名。
1.4落實各項老年人健康管理措施
在全市各社區衛生作者單位:314400浙江海寧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測科通信作者:鐵月剛,Email:服務機構推行全科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為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照料中心簽約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幫助解決常見健康問題,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建議、有針對性的健康干預措施和醫療衛生服務上的便利,協助轉診和預約診療等。對于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依托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和社區家庭醫生團隊,為其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健康管理等各項服務。
1.5提高老年人專業護理隊伍素質
在海寧衛校掛牌成立了海寧市養老護理教育培訓中心,并在其護理專業中增設養老護理內容,為全市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培養專業化人才。同時,借助衛校的師資力量開展全市在職養老護理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共培訓專業護理人員313人,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鑒定3188人。同時,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提升養老服務隊伍素質的實施意見(試行)》,優化護理人員結構比例,解決護理人員待遇低、招聘難的實際問題。
1.6營造村、社區健康支持環境
結合“健康海寧”建設,在全市開展健康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共創建海寧市級健康村(社區)150家,覆蓋率66.96%。從改善健康環境、開展健康活動、加強健康管理和提升健康指標這幾項創建實事做起,建立健康管理室,設置健身步道或健康知識宣傳長廊,配備電子身高體重儀和電子血壓計,使老年人村(社區)健康支持環境進一步改善。
2取得經驗
2.1政府重視是推動
醫養結合服務工作的關鍵政府部門領導高度重視養老服務事業發展,主要領導每年調研養老服務工作,將養老服務工作作為主抓主推的工作之一,全力推進。特別是養老機構建設和管理、醫療資源配置、專業隊伍培養等一系列措施,切實為醫養結合服務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2.2整合資源是實施醫養結合服務的重要保障市、鎮(街道)全力保障養老服務所需資金,在養老服務中心、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建設過程中,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積極為養老服務中心配置醫務室、為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創造健康管理條件。
2.3結合項目是開展
醫養結合服務的主要手段老年人多有慢性病,在實施醫養結合服務過程中,不僅要為其提供醫療服務,還要進行健康管理。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與養老機構的合作,不僅提升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水平,也促進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規范實施。
3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
3.1進一步加強醫療資源配置
推進責任醫生簽約服務,使簽約老年人享受以健康管理、基本醫療和轉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內容的基本服務包;并根據簽約老年人的需要和申請,提供家庭出診、家庭病床、家庭護理、康復指導等個性化服務包;探索將醫療機構部分床位轉為康復護理床位,收治需要照護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為老年人提供康復護理服務。
3.2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多領域的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人才聯動機制。加強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老年醫學和康復護理知識培訓,鼓勵各專業醫務人員到養老機構開展多點執業。同時,重點培養和引進養老機構內的醫生、護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等專業技術人員。
3.3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引導
【關鍵詞】中醫護理;教育
1.大健康時代的新形勢
《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指出“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是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規劃中還指出五年內政府會推動包括“中醫藥健康服務人力資源建設項目”在內的中醫藥健康服務,并且重點強調了中醫藥優勢特色教育培訓和中醫藥職業技能培訓鑒定體系建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2015〕70號)中指出“要求大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在做好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的同時,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和醫療康復服務能力,加強中醫藥特色診療區建設,推廣中醫藥綜合服務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2015年“兩會”期間,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產業推介會在北京舉行,會后貴州制定了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和實施計劃,大力支持發展大健康產業,包括了發展健康養生產業、健康醫療產業、健康養老產業等六大產業,其中計劃到2017年,三年共推進48個健康養老產業[1]。黔東南州建設了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培育健康養生產業鏈為其重點任務之一,包括構建集休閑養生、健康養老、總部后勤服務等;將按照三級甲等民族醫院標準建設侗鄉療養中醫院及特色專科醫院等[2]。
2.中醫護理的優勢
中醫護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哲學的理論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辯證施護為特點。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一個整體。正如《靈樞•邪客》中說“人與天地相應”。辯證施護是通過四診收集病情資料,分析綜合,辨別疾病的證型,據辯證的結果,應用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等原則制定護理計劃。中醫護理學的這一特點和以病人為中心的現代整體護理模式不謀而合。中醫護理技術,如艾灸、拔罐、刮痧等,操作簡便、行之有效、費用低廉、毒副反應小。而隨著醫療改革的推行,國家大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中醫護理技術特別適于在社區醫院和家庭里操作,對老年病、慢性病的治療和康復有獨到的優勢[3]。中醫認為“七情”當中某種情緒過激可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導致疾病發生。情志舒暢對健康十分重要,因此,中醫護理重視患者情志的護理。通過運用心理學和護理學知識,幫助患者保持平和、安靜的心境,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能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保證醫護工作順利進行,確保療效的充分發揮[4]。飲食不節也是中醫病因學說中的又一發病因素,藥食同源,疾病發生后通過合理的飲食調養,有利于疾病的康復。所以,中醫護理十分重視飲食護理。重視合理搭配飲食,達到營養均衡。各種食物也各自有自己的性味和歸經,在護理過程中,根據辨證結果,指導選擇飲食,促進疾病康復。《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談及養生的法則,“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起居護理要求“法于陰陽”,順應自然的變化來調養身心。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進行患者的生活起居護理。中醫護理在康復治療、養生保健方面擁有獨特的理論和方法優勢,正契合當前人們追求健康的需求。
3.黔東南地區中醫護理現狀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經濟發落后,2014年戶籍人口466.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79.9%。全州有省級醫院1所,地區級醫院2所,市、縣級醫院32所,中心鎮醫院85所,社區醫院12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6所,村衛生室2395所[5]。在社會經濟和醫療條件落后的情況下,以中醫護理為組成部分的中醫藥健康服務以其簡便、有效、廉價的特點,更適合在黔東南地區開展。2014年筆者曾參與由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護理系組織的黔東南州居民社區護理需求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醫康復護理位于社區居民對疾病護理需求的第三位。可見黔東南社區居民對中醫康復護理有較高需求。而近期筆者對黔東南某地區級醫院護士進行走訪調查,了解到護理人員對各項中醫護理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不容樂觀,多數表示需要再接受培訓。
4.黔東南地區中醫護理教育現狀
我國中醫護理人才培養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很多中醫護士學校、中醫護士班,在改革開放以后,大專、本科、函授等各種中醫護理人才培養方式大量涌現[6]。謝紅等對貴州省9地市中醫院護理人員中醫藥知識技能現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77.71%的在崗護士在學歷教育期間學習過中醫知識;60.33%的在崗護士崗前培訓期間學習過中醫藥知識;82.82%的在崗護士在工作期間參加過中醫基礎操作培訓[7]。筆者工作的學校是黔東南地區唯一一所培養護理人才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除此之外,黔東南還有貴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衛生學校,凱里市第一職校及部分縣級職校等開設有中等職業教育的護理專業。在黔東南的各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工作的護士有85%以上是通過黔東南地區的護理職業教育培養的。在這些職業技術院校中,雖然開設有中醫護理課程,但是由于學制短、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再加上中西醫在基礎理論、思維方式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及教學時數不足、理解難度大、學生認同度不高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其中醫護理教學效果大多不甚理想[8]。具體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內容多課時少。據了解,目前各職業技術院校護理專業的中醫護理學時數從30多學時到50多學時不等,我校目前是36學時。而現行高職院校的中醫護理教材包括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學、針灸學、中醫臨床各科護理等諸多方面,由于內容多課時少,只能選講部分的內容,學生很難在36個學時內掌握。二是理論多實踐少。中醫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由于總學時少,只能壓縮實踐學時,學生少有機會進行操作實踐。三是授課方式老舊。學習中醫理論需要有哲學的思維,學生普遍反映晦澀難懂,加上學時有限,授課方式仍舊以“復習提問、講授新課、小結”為主,少有機會采用其他新式教學方法[9]。
5.總結
中醫護理擁有深厚的哲學理論基礎,“簡、便、驗、廉”的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并且重視養生保健,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老年護理服務、疾病康復服務等方面具有十分獨到的優勢。大健康時代,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增加,中醫藥健康服務人員包括懂得中醫知識的護理人員需求量也隨之增加。社會經濟發展落后的黔東南地區更需要懂中醫的護理人員。黔東南地區在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大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新形勢下,以建設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為契機,中醫護理人才緊缺也愈加凸顯。作為為黔東南地區培養護理人才的職業技術院校,中醫護理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很難滿足社會需求,中醫護理課程急需不斷調整和優化。可以適當增加課時,增加實踐教學,更新教學模式,進行將中醫護理融入到《社區護理》[10],或者融入到《老年護理》[11]的教學改革;同時可以在各中醫院、綜合醫院中醫科、養生養老等機構的護理人員中開展短期有針對性的集中培訓,從而適應大健康時代對中醫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更好地提高黔東南地區居民健康素養。
參考文獻
[1]IUD中國領導決策案例研究中心.貴州醫、養、健、管四措并舉布局大健康[J].領導決策信息,2015,(36):18-19
[2]貴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貴州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意見[J].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報,2016,(1):14-20
[3]王燕,王英.《社區護理》教學中融入中醫護理的效果[J].護理研究,2008,22(8):2246-2247
[4]梁小琳.淺談中醫護理的基本原理和側重點[J].陜西中醫.2005,26(6):607-608
[5]楊燕玲.苗侗醫藥在社區醫療中的應用研究:貴州省黔東南地區調查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0):19-21
[6]苗曉琦,王曉燕.淺談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中醫護理教育模式[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0)94-95
[7]謝紅,熊江艷,潘定舉,冷毅,羅永紅.貴州省9地市中醫院護理人員中醫藥知識技能現狀調查報告[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5,(2):80-82
[8]董惠娟,陳麗華,齊曉紅,等.從護理教學實踐看西醫院校中醫護理臨床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護理研究,2011,25(11):3095-3096
[9]高莉萍.高職護理專業中醫教學面臨的困境與思考[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51-55
[10]王燕,王英.《社區護理》教學中融入中醫護理的效果[J].護理研究雜志,2008,(24):2245-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