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企業的公益活動范文

        企業的公益活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的公益活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企業的公益活動

        第1篇:企業的公益活動范文

        一、基本情況

        二、存在的問題

        1、科技創新機制不健全。一方面,各級職能部門沒有合理確定職責范圍。在科技創新經費投入、體制機制建設、對企業創新的幫扶措施等基本上缺乏統一步調,造成工作推進缺乏有機合力,存在資源浪費現象。二是各類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競爭機制,造成各縣區之間產業結構雷同,基礎設施銜接性較差。

        2、企業技術創新經費投入不足。近幾年來,**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總量雖然呈增長趨勢,但仍處于較低水平。2008年,全市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僅為0.17%,比全國平均水平1.34%低1.17%,與新型工業化的高速發展相差甚遠。低水平的r&d投入,導致多數工業企業無力進行核心技術和前瞻性技術的戰略研究,技術創新活動普遍維持在對一些低端技術的研發上,企業技術創新經費投入不足,將制約企業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第2篇:企業的公益活動范文

        1.在工資、薪金所得來源地的確定上,屬于來源于中國境內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為個人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工資、薪金,即個人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到工資、薪金,不論是由中國境內還是境外企業或個人雇主支付的,均屬于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個人實際在中國境外工作取得的工資、薪金,不論是由中國境內還是境外企業或個人雇主支付的,均屬于來源于中國境外的所得。

        2.對于在中國境內無住所而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工作不超過90日或者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不超過183天的個人,由中國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該雇主的中國境內機構負擔的工資、薪金所得,免繳個人所得稅。按國稅發[1994]148號第二條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應適用下述公式:

        3.對于在中境內無住所而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工作超過90日或在稅收協定的期間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183天但不滿1年的個人,其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由中國境內企業或個人雇主支付和由境外企業或個人雇主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均應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按國稅發[1994]148號第三條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仍應適用國稅發[1994]148號第六條規定的下列公式:

        4.對于在中境內無住所但在中國境內居住滿1年不超過5年的個人,其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取得的由中國境內企業或個人雇主支付和由境外企業或個人雇主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均應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其在稅負所稱“臨時離境”工作期間的工資、薪金所得,僅就由中國境內企業或個人雇主支付的部分申報納稅。按國稅發[1994]148號第四條或第五條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應適用國稅函發[1995]125號第四條規定的下述公式:

        5.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擔任中國境內企業高層管理職務的,該個人所在國或地區與我國簽訂的協定或安排中的董事費條款中,未明確表述包括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對其取得的報酬可按該協定或安排中有關非獨立個人勞務條款和國稅發〔1994〕148號第二、三、四條的規定,判定納稅義務。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擔任中國境內企業高層管理職務同時又擔任企業董事,或者雖名義上不擔任董事但實際上享有董事權益或履行董事職責的,其從該中國境內企業取得的報酬,包括以董事名義取得的報酬和以高層管理人員名義取得的報酬,均仍應適用協定或安排中有關董事費條款和國稅發〔1994〕148號第五條的有關規定,判定納稅義務。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外籍個人征收管理,一直是涉外稅收的難點和重點,涉外稅務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對這一問題的一些規定時常混淆,在掌握運用上思路很難理清。

        容易混淆的問題1:外籍人員居住天數與納稅義務關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條、第七條規定: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但是居住在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個人,其來源于中國境外的所得,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可以只就內中國境內公司、企業以及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支付的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居住超過五年的個人,從第六年起,應當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外的全部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境內無住所,但是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小國境內連續或者累計居住不超過90日的個人,其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該雇主在中國境內的機構、場所負擔的部分,免于繳納個人所得稅。用表格概括上面一段話:

        (注“∨代表屬于征稅范圍,要征稅;×代表不屬于征稅范圍,不征稅。)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外籍人員的納稅義務是隨著居住天數的增加,呈階梯狀排列。

        容易混淆的問題2:個人實際在中國境內、境外工作期間的界定問題

        根據稅法規定,在中國境內企業、機構中任職(包括兼職,下同)、受雇的個人,其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應包括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在境內、外享受的公休假日、個人休假日,以及接受培訓的天數;其在境外營業機構中任職并在境外履行該項職務或在境外營業場所中提供勞務的期間,包括該期間中的公休假日,為在中國境外的工作期間。稅務機關在核實個人申報的境外工作期間時,可要求納稅人提供派遣單位出具的其在境外營業機構任職的證明,或者企業在境外設有營業場所的項目合同書及派往該營業場所工作的證明。不在中國境內企業、機構中任職、受雇的個人受派來華工作,其實際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應包括來華工作期間在中國境內所享受的公休假日。

        容易混淆的問題3:對境外支付的工資免稅時是否計入當月工資薪金收入的問題。

        按國稅發[1994]148號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個人應適用國稅函發[1995]125號第四條規定的下述公式中對其當月的工資薪金無論是境內企業支付還是境外企業支付在計算工資薪金收入時都是應稅收入,即使對境外支付的工資薪金免稅,也要將境外支付的工資薪金計稅,只不過在計稅時通過調整境內、外工資占工資總額的比例來調整應納稅額。

        容易混淆的問題4:中國境內企業董事、高層管理人員與一般人員的納稅義務問題。

        國家稅務總局國稅發[1994]148號文件規定,擔任中國境內企業董事、高層管理職務(是指公司正、副(總)經理、各職能總師、總監及其他類似公司管理層的職務)的個人,其取得的由該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董事費或工資薪金,應自擔任該中國境內企業董事或高層管理職務起,至解除上述職務止的期間,不論其是否在中國境外履行職務,均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其取得的由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薪金,比照一般人員確定納稅義務。概括說,高層管理人員與一般人員的唯一區別是:對高層管理人員取得的由境內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不論其在境內履行職務,還是在境外履行職務,必須全額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而一般人員必須在工作境內有實際工作天數,才能對其境內所得部分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

        從以上規定中可以看出,對在中國境內企業擔任董事、高層管理職務的個人比一般人員的納稅義務要大。當在中國境內企業擔任董事、高層管理職務的個人屬于居民納稅人,即在中國境內居住滿1年時,須按規定對其境內、境外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按照稅法規定計稅即可。當在中國境內企業擔任董事、高層管理職務的個人屬于非居民納稅人,即在中國境內居住不滿1年時,須按規定對其境內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但稅法還規定對其在境外工作期間由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也須繳納個人所得稅。當該納稅人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工作超過90日或在稅收協定的期間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超過183天但不滿1年,可以參照在中國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來計稅。但若該納稅人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工作少于90日或在稅收協定的期間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少于183天時,計稅存在一定問題。

        例1.某外國人甲2006年被委派擔任我國境內某外商投資企業市場部經理。該企業每月支付其工資10000元,該企業外方的境外母公司每月另支付其工資折合人民幣200000元。本年度甲在中國境內履行職務實際工作45天(即2006年6月1日~2006年7月15日),在境外工作320天。則甲2006年度6月1日~7月15日在我國應履行的納稅義務為多少。(假定7月16日離境)分析:甲為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在中國境內居住未超過90天,屬于非居民納稅人,應對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但他在我國境內某外商投資企業擔任市場部經理,應按稅法規定,對在中國境外居住時由中國境內的企業支付的工資繳納個人所得稅。甲2006年6月1日~6月30日全月在中國境內,由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由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免納個人所得稅。則甲2006年6月1日~6月30日應納的個人所得稅=[(10000+200000-4800)×45%-15375]×10000/(10000+200000)=76965×1/21=3665(元)。甲2006年7月1日~15日在中國境內,7月16日~31日在中國境外,對于在中國境內時即7月1日~15日應對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繳納個人所得稅,對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免納個人所得稅;對于在中國境外工作期間即7月16日~7月31日由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雖屬于境外所得但仍須繳納個人所得稅,而由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屬于境外所得無須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時應如何納稅呢?稅法沒有規定具體辦法。

        一種解決辦法是把由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即10000元單獨作一個月的收入計稅。觀點是既然不論是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還是在中國境外工作期間由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均不納稅,而不論是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還是在中國境外工作期間由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均須納稅,則應將由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10000元工資作一個月的工資、薪金計稅。本作者不贊成這種觀點。原因1工資薪金所得采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稅,工資薪金所得越多適用稅率越高賦稅越多,單獨將由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10000元工資計稅明顯適用稅率較低,稅負較輕,但依據稅法有關規定可知對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一個納稅年度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工作少于90日或在稅收協定的期間中在中國境內連續或累計居住少于183天時雖然對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由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工資免稅,但在計稅時仍應將由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10000元與由中國境外企業支付的200000元合并作為一個月的收入計算所得,確定稅率和速算扣除數,通過公式1 中的規定的境內企業支付工資占境內外工資總額的比例來調整稅額,只對中國境內企業支付的工資征稅個人所得稅。而第一種方法根本沒有考慮境外企業支付在該納稅人在中國境內工作期間所支付的工資,所以不可取。

        第3篇:企業的公益活動范文

        關鍵詞:企業公益營銷 價值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270-02

        公益營銷是近年來市場營銷中最活躍的一個新理念之一,公益營銷將企業的營銷戰略與公益活動聯系在一起,借助公益活動與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溝通,為企業謀取純粹商業營銷所獲取不到的利益。公益營銷在國外已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營銷模式,但國內企業大多對公益營銷的認識還較為淺顯,很多企業只會在出現重大事故之時,進行單純的慈善捐贈,公益營銷戰略運用不足。因此,本文從分析公益營銷的提出背景和價值入手,闡述公益營銷的實施策略,為企業實施公益營銷提供借鑒。

        一、企業公益營銷的提出

        公益營銷最早源于1981年的美國,開端于美國運通公司資助自由女神像修復活動。當時美國運通公司提出顧客每使用一次運通卡,公司就捐贈1美分,公司每增加一位客戶,公司就捐贈1美元,捐贈款項用于修復“自由女神像”。這次與公益事業相關聯的營銷活動,既提升了企業的經營、財務績效,也為公益活動募集到了資金,鼓舞了整個營銷界。一般認為,公益營銷是現代企業適應社會新形勢而推出的一種營銷戰略,是將企業的營銷活動與非營利組織或者公益活動聯系在一起,借助公益活動與消費者溝通,在產生社會公益效益的同時,使消費者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產生偏好,在作購買決策時優先選擇該企業產品的一種營銷行為。作為一種新型的營銷手段或營銷策略,公益營銷兼顧社會公益事業與企業營銷目標,公益營銷與其說其是在推銷產品,不如說其是向消費者推銷企業品牌、推銷企業文化。

        近年來我國企業公益捐贈日益增多,比如汶川地震后出現的企業捐贈,但公益營銷不是單純做公益的“無私奉獻”,公益營銷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公益捐贈。企業公益捐贈是指企業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用于與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公益事業的行為。而公益營銷是市場營銷的一種方式,市場營銷是一項有組織的活動,它通過創造產品和價值并同別人進行交換,企業市場營銷包括創造、溝通和傳送價值給顧客和管理顧客關系的一系列過程,從而使利益相關者和企業都從中受益。與純粹的公益活動不同,公益營銷的直接目的在于推銷自己的產品。公益營銷戰略也不同于一般的以單純促進產品銷售為目的的市場營銷,公益營銷是以適當的公益活動作為載體和基礎的市場營銷,通過縝密的策劃將公益活動與市場營銷有機結合。公益營銷也是為了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但制定和實施戰略要尊重公益事件的規律,其帶來的影響往往是更深遠的長遠利益。

        企業公益營銷是在企業社會責任背景下被提出的,由于近現代企業不擇手段營利產生的負面社會影響,使得企業在經營之際須承擔社會責任的思想獲得了廣泛認同。企業社會責任至今已成為有著巨大影響的企業理論之一,企業社會責任是對強調公司營利目的唯一性的反思,其要求企業不僅為股東賺錢還要謀求社會利益,“所謂企業社會責任,乃指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企業社會責任一般包括企業對消費者、員工、社區、公共利益所承擔的責任。由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付出成本,遭到企業投資者的反對,但企業公益營銷在做公益事業的同時促進企業的營利,是以一種同時實現自利與他利的模式承擔了企業社會責任,將公益事業與企業營利目標聯系起來。惠普公司就竭力說服其海外分公司相信公益事業是公司商業的一部分。通過公益營銷不僅實現了對公益事業的投入,而且傳達給消費者一個信息,即“我是優秀的企業公民”,從而帶來消費者對企業的贊同和獎勵、企業銷量的增長等諸多經濟利益。

        二、企業公益營銷的價值

        公益營銷在國外已成為企業經常采用的一種營銷策略,美國《商業周刊》就認為公益營銷成了“慈善公益事業中最熱門的事情”,公益營銷滿足了社會公益活動對資金的需求,支持了社會公益事業的開展,同時企業在公益營銷活動中也提升了社會的道德倫理思想與觀念,提高了社會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企業之所以熱衷于公益營銷策略,是因為公益營銷為企業帶來了大量的有形與無形利益,足以補償其從事公益活動付出的成本:(1)促進產品的銷售,提升企業績效。公益營銷是一種有效的商業推廣模式,以公益活動作為市場營銷的支撐,不僅可以與公益組織合作,充分利用公益組織的公益性資源促進市場銷售,而且公益營銷活動中更容易搭建一個消費者認同的營銷平臺,實現營銷的目的,獲取經濟利益。(2)吸引消費者。企業從事公益活動,能夠幫助企業與消費者建立長期的關系,提高顧客對企業的忠誠度,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1995年一項調查顯示,超過84%的消費者認為與他們關心的某項慈善事業的有關的產品推銷會為公司建立積極的形象,54%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愿意為支持他們所贊成的一項事業的公司產品多付錢。(3)提升企業品牌形象。通過公益營銷承擔社會責任,可以滿足公眾對企業回報社會的期望,為企業贏得良好的口碑,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使企業的品牌知名度脫穎而出。企業在公益營銷中給企業帶來的名譽與信譽的無形傳播,是任何商業廣告所無法實現的。(4)吸引人才,增強企業凝聚力。企業投身公益事業所形成的企業價值觀會無形地增強員工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提高員工忠誠度,“由網絡影響(Net Impact)完成的一項調查發現,在接受調查的2100名MBA學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暗示為了到一家對社會負責的企業工作,他們愿意接受相對較低的薪水。”最后,企業涉足公益事業還有利于融洽企業和社會的關系,獲得大眾和政府的支持。

        第4篇:企業的公益活動范文

        【關鍵詞】公益營銷 企業 影響

        一、前言

        微時代下進行公益營銷的方式有很大的改變,之前進行的公益營銷是廣告主進行受益人的尋找與捐贈,現在群眾有困難可能主動進行捐贈,并且對于活動網民有非常多的評論,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以企業要想做好公益營銷,需要根據微時代的環境進行方式的調整,才能將營銷做好。

        二、公益營銷的概念

        公益營銷就是企業與慈善機構進行合作,進行公益活動的開展,在活動的開展中,不僅能夠給社會提供一定的幫助,而且能夠提高企業的品牌形象,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間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種方式不是直接提高產品的銷售量,而是通過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態度來使得人們對于企業有認同,對于企業的產品有信心。公益營銷的方式有很多種,向慈善機構進行捐款,參與服務社區的活動,進行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向學校進行捐助,參加賑災活動等等。而作為公益營銷并不只是一次單純的捐贈活動,而是一系列的戰略性的活動,要持續進行規劃與實施。公益營銷短期內對于企業的效益增長影響不大,甚至由于資金的投入會導致利潤的減少,長期的活動才能提高的企業的品牌效應,會給企業帶來利潤上的增長。

        三、公益營銷對于企業的影響

        在公益營銷當中,所產生的效果不是直接提高企業的利潤,而是通過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產生作用,從而對企業利潤產生影響。

        (一)公益營銷對于企業工作人員的影響。企業的工作人員是企業進行一系列工作的基礎,工作人員來完成企業的決策與營銷,反過來企業的營銷策略也會對工作人員的效率和態度產生影響。企業積極的進行公益活動的參與,可以樹立本身的良好形象,可以向工作人員傳達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信息,使得工作人員會對企業產生認同感與榮譽感,這樣工作人員就會對企業更加盡職盡責,整個團隊的工作就會提升,企業就會發展的更好。并且企業所樹立的良好的形象,會吸引更多人才來企業進行就業,也會擴大企業的影響力。

        (二)公益營銷對于公司股東的影響

        公益營銷的策略做的好,長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上的提升,股東看到這種效益,會對于這種策略所占的比重進行調整,公益營銷與活動的投入就會增多。并且這種活動會帶來經濟效益的提升,就會增加股東的經濟利益。

        四、企業要承擔的公益營銷的風險

        投資都是由風險的,公益營銷會給企業帶來利潤上的提升,也有可能帶來風險。

        (一)消費者的感知風險。公益營銷的方式在進行的時候,消費者對于公益活動是否認同是一個風險,消費者認同的公益營銷才能達到其營銷的目的。在消費者的傳統理念當中,公益是一種不求回報的活動,公益營銷的方式是一種意在長遠提高企業利潤的活動,有的消費者把這種方式理解為是單純的推銷而已,并沒有公益的作用,這就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同,甚至適得其反。所以在進行活動的時候,策略是很重要的,要讓消費者相信活動中真正的公益效用,真正的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消費者就不會認為這是一種炒作的行為,才能得到消費者的信任。

        (二)企業的財務風險。企業在公益活動上進行投入,必然就會減少其他的營銷方式的投入,但是公益營銷的活動的回報周期比較長,在短期內會導致企業的利潤下降,所以會給企業帶來短期風險。并且投入公益營銷的資金可以投入其他的營銷方式,其他的營銷的方式所帶來的回報是不是會比公益營銷的回報大,企業在進行決策的時候,一定要做好規劃與調查。并且公益營銷會增加產品的差異,能否實現利潤的提升也是要靠一定機遇的。

        (三)在法律上也有一定風險。在我國的相關法律當中,企業在進行相關的公益活動的時候,會有一定的稅收的優惠,企業的捐贈應該是無償的,不能在公益活動中進行營利的謀求。企業在進行公益活動的時候,如果面對一些法律問題處理不當,就可能會導致因為稅收優惠而從事公益的嫌疑,那么就會導致合法性的風險,并且企業的形象也會受到影響。

        五、企業從事公益營銷的建議

        監理專門的公益營銷的部門,將長期的公益活動作為一種策略進行,為公益營銷制定長期策略,堅持進行下去,長期下來會給企業帶來比較好的效益提升。在進行活動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活動,要能夠和企業的產品以及形象比較符合,要讓消費者認識到企業的公益行為。在做活動之前,要將財務的預算做好,并且考慮到公益活動的機會成本,將資金上的風險降低。為了將消費者的認可度提升,有必要借助媒體對于公益活動進行監督,將具體捐贈的資金物品向社會進行公布,來提高公益活動的可信度,使得消費者認同此次活動,才能達到營銷的目的。

        六、結束語

        企業的公益營銷策略是一種長期的營銷策略,在短期內收益比較低,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是對于企業是非常有好處的,可以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消費者對于企業的形象認同了,那么對于企業的產品也會有一定認同度的提升。在微時代下,媒體與群眾的監督也使得公益活動更加透明,宣傳覆蓋面更廣,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中國網.中國慈善新趨勢:公益營銷出現捐贈資源多元發展.2012,10.

        [2]劉滿風.市場營銷績效評估模型與系統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13.

        第5篇:企業的公益活動范文

        互聯網公益2.0平臺成形

        據不完全統計,隨著全民對互聯網公益活動的日益關注,近兩年網絡公益機構的數量持續保持20%的增速。公益組織紛紛通過門戶網站公益頻道、垂直公益網站、公益社區、論壇公益板塊、愛心QQ群、公益微博等途徑,在互聯網上構建起完善、多元的公益渠道,互聯網已成為公益事業的新沃土。以騰訊公司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公益2.0平臺的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借助活動交互性、觸媒影響力以及活動創意優化等方面優勢,為企業履行CSR、開展在線公益活動,提供了適宜的互聯網環境,也為用戶的實踐公益行為的需求,提供了便利、可行的渠道。

        就在前不久結束的中國國際廣告節中,騰訊參與的三項網絡公益活動獲該廣告節的肯定,其中“歐萊雅-環保無界限,公益植樹”活動獲得了2011中國媒介創新營銷獎和2011中國互動網絡廣告創意獎的雙料銀獎;“九陽希望廚房、無限極2011年世界行走日行走養生”活動也獲得了本屆廣告節2011中國互動網絡廣告創意獎的優秀獎。這三個網絡公益活動通過多樣的互動形式、巧妙的創意構想、廣泛的傳播通路,讓廣大網民直接或間接參與了公益行動,在企業、網民、受益人當中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多贏。

        如果說CSR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要素,是企業為履行社會責任而進行的公益投入,那么社會大眾參與社會公益則是出于善意和愛心的覺醒,他們對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有著強烈欲望。互聯網公益平臺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了共同實踐善舉的機會。以騰訊平臺為例,首先參與公益合作的企業,依托騰訊公司在公益領域的媒體影響力,樹立起鮮明的公益旗幟;隨后利用騰訊平臺的海量的用戶規模,在整個中國互聯網中號召有意向的公眾參與;最后憑借騰訊公益平臺的新媒體技術,開展透明可信、可參與、可互動、可持續的公益活動。

        “隨著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互聯網為企業的公益活動提供了無限想象的空間。騰訊公司一直積極促進網絡媒體與公益活動的融合,并致力于在社會公益領域樹立和提升主流網絡媒體的影響力,建設立體化互聯網公益平臺。”騰訊公司網絡媒體產品部助理總經理劉曜向記者表示:“公益活動的參與并非能力問題,而是方法問題。作為現實社會公益行為在虛擬社會的延伸,網絡公益帶有更多的創新色彩。通過不同的互聯網應用平臺,廣大網民能夠以更加多樣的形式參與到公益行動當中。”

        公益2.0:重體驗講實效

        無論是歐萊雅保護母親河的環保公益行為、九陽希望廚房的助學公益行為,抑或是無限極2011年世界行走日行走養生活動所倡導的健康公益行為,三者都屬于企業公益2.0行為:它們都有著很好的用戶參與體驗,并都有著很好的推廣實效。參與活動的用戶感覺自己為社會正向發展增添了一份力量的同時,企業品牌正面形象也悄然保留在了用戶內心深處。騰訊依托技術、平臺資源和互動創意,為企業和網民打造出完美的互聯網公益2.0體驗。

        騰訊公益2.0成功的原因可歸結為四點:通過騰訊廣告資源的精準投放,吸引到大量的參與用戶;憑借簡單有趣的互動設置,用戶可以輕松地參與到公益活動當中;依托IMQQ、QQ空間、騰訊網、騰訊微博、騰訊電商等多個互動平動,讓用戶可以輕松進行互動、分享;在泛關系鏈營銷的作用下,用戶的動態帶來了更多好友的加入。這四個簡單步驟背后都暗含了騰訊公益平特的競爭力。

        在“歐萊雅-環保無界限,公益植樹”活動中,硬廣總曝光超過9億、硬廣總點擊超過61萬、種樹總數185萬棵;九陽希望廚房活動中,參加活動人數達到4056773人,用戶捐贈206,603,084分,通過此活動,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收到捐款數達到6,034,014元;無限極2011年世界行走日行走養生活動則實現了77.5億次活動曝光,108萬用戶參與QQ秀大換裝,110萬“全民給力行”主體活動參與人數。這三個活動最終的實效數據充分說明了:好公益理念 +好公益平臺 + 好互動創意=好的公益ROI。

        領銜慈善 打造公益矩陣

        最新數據顯示,騰訊公司共捐款 3.34億元,騰訊公益網網民捐款已達6804萬元。騰訊海量QQ用戶紛紛加入騰訊月捐計劃,為入駐騰訊平臺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嫣然天使基金、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綠化基金會、中華健康快車基金會、愛德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騰訊網友愛心基金)、愛佑華夏慈善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等十多個機構持續奉獻愛心。正是騰訊公司的積極帶動,以及平臺對公益常態化、便利化的運營,更多的網民能夠參與到公益事業當中,騰訊對公益2.0前瞻的理解和大膽實踐,正是騰訊能夠領銜互聯網公益的關鍵。

        第6篇:企業的公益活動范文

        媒體公益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假公益真炒作

        公益不公,必亂其中。2011年“六一”兒童節,貴州衛視官方微博及新聞消息,為了能夠讓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特別是災區的孩子們享受到關愛和體貼,貴州衛視已經去了100所小學進行“我的蘋果夢”為主題的下鄉送蘋果慰問活動,這一活動遭到很多媒體及網友的強烈批判,紛紛質疑貴州衛視打著公益的旗號作秀。質疑這是貴州衛視王牌情感節目《人生》被廣電總局永久停辦后的一次危機公關,還質疑這是貴州衛視端午節后將改叫“蘋果臺”,送蘋果是為炒作“蘋果”概念。盡管該電視臺做了相關回應,但是這次公益活動確實給該電視臺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媒體做公益活動需要有平常心,并要避開炒作之嫌,踏踏實實地做好公益活動。

        二、重報道輕公益

        公益不益,施受不利。所做公益不能真正體現“益”,會使施益方和受益方都受到損害。無論是電視、報紙、廣播還是互聯網,媒體所做公益活動日益繁多且花樣頻現,為福利院做社會募捐、設立貧困學子獎學金、組織赴貧困山區支教活動等等。財務(物品明細)公開是這些公益活動最為關鍵的環節,但這個重要的環節往往被媒體所忽略,相反,在活動報道上篇幅大、形式新、轟動效應強烈,抓人眼球,是一些媒體舉辦公益活動的常態,媒體作為報道方的優勢,遮掩了操作過程中的一些紕漏甚至是錯誤。

        一些媒體為組織公益活動或是慈善救助設立專門賬號,但這些賬號很少有第三方進行監督。施益方只能通過報道來知道自己捐贈的財物去向。一些愛心人士把財物直接捐到媒體,出于完全的信任,而所捐財物的公益分配去向流程,多半沒有第三方進行公正與監督。這個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媒體的公信力將大打折扣,并將遭受信任危機。同時,也將使人們的公益信念和公益追求受到嚴重的傷害。

        山東日照“愛心聯盟”成立3年,共救助了90多名殘疾、貧困學生,累計捐獻50多萬元現金。這個聯盟有一個公共賬戶,銀行卡、統計捐款名單、密碼分別由三個人來保管,取款還需要會長簽名,即使取卡里的一塊錢,也要經過四個人之手。每次募捐活動,相關負責人都要把賬目統計清楚,然后放到愛心QQ群和愛心博客上,讓會員都能夠查到自己捐錢的流向。并且會在救助現場錄像錄音,讓沒有到場的愛心會員了解自己所捐錢物的去向。這種公開透明的做法值得媒體做公益活動時借鑒與學習。

        三、求效應不長久

        近年來,公益報道及公益活動成為媒體之間品牌競爭的手段之一。但媒體必須認識到,打造品牌和公益行動是互為促進的,媒體公益活動策劃的有效性和影響力與媒體的知名度和關注度成正比。但為節省成本,為博得短期效應,媒體會選擇并策劃一些短平快的公益活動。比如舉辦一些有名人參與公益的活動,好操作、耗時短;還有結合社會背景、政治要求的專題公益活動,比如節能減排公益行動等。

        如何規范并走向成熟

        一、媒體公益活動應注意的理念

        1.給予與寬容

        公益是給予而不是索取。筆者單位近年來一直在做“奔赴大學之約”助學活動,幫助那些貧困的準大學生走進大學,每年活動結束后,都會有因為獲得信息晚或是出差在外等原因趕到報社要求資助的,經過對接后,這些提供資助的愛心人士都感謝報社為他們找到了救助對象。事實上,在我國的公益事業發展中,社團或基金組織數量很有限,許多愿意參與到慈善等公益事業的愛心人士往往因為找不到組織,或者是找不到合適的途徑來完成對社會的公益貢獻。在公益報道中,媒體能夠了解并掌握公益是一種給予。媒體做公益活動也要首先明確,這是媒體對社會的一種無條件的奉獻。

        寬容應該是公益事業的主流行為方式。在公益事業中,沒有法律明文約束誰該捐贈、志愿服務或不該捐贈等,道德在公益行為中就發揮著重要作用。只要沒有違法犯罪,社會對公益行為就應該給予更多的寬容和鼓勵。過高的道德標準往往會使公益行為變得虛偽或者暴力。媒體在做公益活動時,也應該寬容,不苛責。

        2.高調與尊重

        許多慈善家公開宣揚自身的慈善行為。在我國也有以慈善人士命名的學校、基金會、圖書館等,如田家炳中學。公益事業是陽光事業,高調是公益的一種特質。媒體在做公益活動時要利用自身傳播特性,把公益的高調特質發揚光大,讓其發揮更大的作用,但不能夸大失實。

        現代公益在要求透明中又有不透明。這便是充分尊重捐贈人的意愿和隱私。在國外,這一點比較突出,多半慈善家的宴會是不讓記者參加的。公益權應該高于社會知情權,尊重捐贈人的意愿應該是現代公益的一種品格。人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受益方的狀況。我國有關法律對于捐贈人的權益給予了多方面的保護。媒體在做公益活動時應該充分認識并做到尊重施益方的意愿,不能為了彰顯活動的規模和層次,吸引讀者眼球而不顧施益方的利益曝光各種信息。

        3.個體與全民

        我們必須認識到,全民公益優于個體公益,盡管公益行為有著充分的個性化特征。但在整體的現代公益建設過程中,全民公益是主導方向,鼓勵大眾廣泛參與。群體關系明顯的社團公益組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它受到社會群體的規則、規范的約束,從事公益行動也相對成熟。我國社團公益組織數量過少,發揮的作用可想而知。在此情況下,個體公益行為便尤顯突出。而事實上,我國全民公益的意識和熱情正在蓬勃向上,媒體做公益活動必須考慮到參與人群范圍,為大眾公益廣開服務之門。而不是凸顯個體魅力或是突出媒體地位與作用。

        二、媒體要認清自己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責任和義務

        媒體做公益活動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在社會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媒體應該是一個創造者和貢獻者,同時也是一個示范者。媒體較其他社會機構或組織更有影響力和公信力,同時,媒體還有較強的動員能力和放大效應等獨特優勢,便于整合利用各方資源,把握公益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隨著傳媒體系的不斷擴大,以互聯網為新生力量的網絡公益行動也成為媒體公益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媒體通過組織公益活動,搭建公益平臺,為社會各種自主力量提供了對話與合作的機會,實現有效公益,推動社會深化公民責任。媒體做好公益活動,能夠擴大公益影響,促進公益事業穩定健康發展。媒體做好公益活動,能夠使不同機構、不同業界、不同人群融洽社會關系。

        三、媒體要真誠運作并理性發聲

        媒體做公益活動需要有公益精神,公益精神就是愿意為改善某個公共領域而努力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是真誠無私的。媒體做公益活動更需要有一顆公德心,尊重并遵循公益事業的特性,不為私利而張揚宣傳,不為目的而虛做文章。

        2010年,曹德旺經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向西南5省市旱災區貧困農戶捐贈2億元,要求該基金會在半年內將善款按每戶2000元發至近10萬農戶手中,且管理費不超3%,差錯率不超1%。這也開創了中國捐贈者對公益捐款問責的先河。當時網絡上呈現了兩種聲音,一是說曹德旺做得好,是真正的善人,而另一種則是罵基金會要收3%的管理費太黑。后來有一家電臺點評,國家規定上限是10%,公益機構根據不同的成本情況會收取不同的管理費,3%是有必要的。當公益領域出現一些公眾不理解、不了解的事情時,媒體應該具有追蹤精神并理性發聲。

        四、媒體組織公益活動,應著重于制度框架的設計與推動

        我國現在涉及公益方面的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辦法》、《基金會管理條例》、《社會福利性募捐義演管理暫行辦法》、《救災捐贈管理暫行辦法》、《扶貧、慈善性捐贈物資免征進口稅收的暫行辦法》、《關于救災捐贈物資免征進口稅收的辦法》等,卻尚無一部統一、專門規制慈善事業的法律。①這已經不能滿足與適應現代公益事業迅猛發展的需要,使得公益管理上存在瓶頸。包括慈善機構的認定、注冊、管理、監督,公益事業的產權、融投資、轉讓等實際已經發生的問題,都沒有法律可以參照。而對福利演出、私人捐贈等社會上自發的公益行為方,無名分、無收據、無宣傳資格,這導致許多草根的非營利公益項目無法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這些都是媒體在組織公益活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我國有關法律應該完善對于捐贈人權益保護的相關條款。在美國,免稅政策成為現代慈善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會因捐贈受益。企業捐款有一定的免稅額度,個人捐款有更高的免稅額度。

        媒體在做公益活動時,應發現問題、呈現問題,并促進問題的解決,多與行政部門、慈善機構及人大立法部門探討和研究,參與制度框架的設計并推動相關制度盡快完善。

        媒體做公益活動應遵循的原則

        1.針對性

        媒體做公益活動首先要考慮做什么,給誰做,誰來做。要確定公益目標,制定公益內容框架,同時要確定公益人群,包括施益方和受益方,更要考慮到活動資源的合理利用、選擇團隊分解任務等問題。

        2.時宜性

        時宜性是指媒體做社會公益活動的最佳時機,通常是指以新聞事實的發生為由頭,研究發現公益活動的最佳契機,使公益活動的社會效果達到最佳狀態。策劃前,要對當時的社會背景、輿論導向做分析與研究并做出明確判斷。同時,也要考慮到活動受眾等多方因素。

        3.可行性

        公益活動設計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夠準確無誤地指導新聞采編活動。可行性的前提是要把握受眾的心理需求。要了解受眾關注的熱點是什么,對活動有什么樣的期待和要求,在確定公眾價值觀和公益態度的基礎上才可以進行,甚至要細致地考慮到天氣、地點等因素。

        4.專業性

        媒體做公益活動,要深刻領悟公益內核,了解公益的現狀與發展前景,發現公益過程中的問題,與公益機構、社會慈善組織等加強合作,有效整合資源。媒體需要有專業人才在公益活動中準確地畫圈,把公益人群吸引到圈中來;對操作程序進行畫線,使運行過程有章可循,保證自己在公益流程中公正客觀而不過線。

        注釋:

        第7篇:企業的公益活動范文

        近日,由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主辦、著名童裝品牌派克蘭帝承辦,以小朋友為參與主體的中國首個兒童環保聯盟“愛地球?童盟會”于8月7日在京成立。與此同時,以“低碳環保”為主題的“愛地球?童盟會”系列社會公益活動在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正式啟動。此次童盟會的成立旨在培養孩子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參與環保的主動性,也是首次由企業搭建公益平臺、倡導環保意識從孩子抓起的一次嘗試和創新。

        據了解,“愛地球?童盟會”系列社會公益活動是對派克蘭帝2009年“衣”行動的升級,并在“衣”行動愛心援助的基礎上深入傳遞了低碳環保的理念。2010年“愛地球?童盟會”活動得到了來自公益組織和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活動現場,國內實力派音樂人“水木年華”也以“愛地球?童盟會”環保大使的身份傾情加盟,給了到場的觀眾一個驚喜。“衣”行動作為“愛地球?童盟會”系列社會公益活動之一,即在節約和環保的理念下,在全國收集小朋友捐獻的舊衣服,然后與貧困地區的孩子共同分享環保和關愛。“衣”行動將在派克蘭帝全國各大銷售店面與營業網點同時展開,作為活動的首站,北京將舉行三場聲勢浩大的“衣”行動路演活動,并以北京為中心逐漸把環保行動蔓延至全國,在為期三個月的時間將影響到成千上萬個孩子及家庭熱情參與。

        目前,隨著大眾對環保意識的增強,節能減排和低碳生活已成為主導我國經濟發展的工作核心,“綠色”觀念也逐漸改變著大眾的生活態度。在此背景下,以倡導環保意識從小做起的中國首個兒童環保聯盟“愛地球?童盟會”應運而生。據該聯盟的負責人介紹,“改善地球環境,倡導節能減排和低碳意識不是短期效應,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所以要從孩子抓起,讓孩子們懂得資源減少和環境改變的憂患意識,培養他們保護地球、節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業內人士認為,由企業組織發起,讓孩子參與綠色環保、倡導低碳生活等公益活動在國內尚屬首次,孩子們的行動對家長以及社會也將起到感染效應,從而使更多的人認識到環保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作為國內一家著名的童裝品牌,派克蘭帝一直堅持從事兒童教育、成長的各種體現社會責任的公益活動。繼去年“衣行動?心感動”關愛貧困弱勢兒童的公益活動之后,派克蘭帝不僅在童裝領域中樹立了一個品牌領先者的地位,表現出了一個具有國際化發展眼光和負責任的企業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愛心公益活動,讓更多的孩子在行動中懂得了低碳環保的真正含義,也讓越來越多的家庭感受公益活動所帶來的非凡教育意義。

        第8篇:企業的公益活動范文

        公益需要號召,但更需要行動。作為公益的主力軍與倡導者,企業公民都在思考以上問題。而華碩今年舉辦的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活動,展示了“改變世界”的力量。

        “IT宅改變世界”是華碩在今年開展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活動時提出的顛覆性口號。

        IT宅是網絡時代的新興群體,他們電腦技術超群,生活、社交、娛樂、購物都依賴于網絡,就是不愛出門。他們被認為是公益的半絕緣體,但是他們同樣有著年輕人的激情,也有幫助他人、改變世界的意愿。

        作為數碼領域的領導企業之一,華碩以更為2.0的公益方式,調動IT宅們的公益積極性,給了他們一次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公益活動的機會。

        “如果你用一天時間打DOTA、逛淘寶,也許,你可以用一分鐘時間解決華碩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一個技術難題,從而幫助他人提升自己,甚至改變整個世界。”

        “IT宅改變世界”活動開始于今年7月,以“IT宅公益海報設計”和“阿宅公益體征集”為序曲拉開了線上公益活動的大幕。此次公益活動以Asus華碩電腦人人網主頁為首發平臺,以創意、公益為源頭迅速引爆開來。活動開始短短兩周,就收到了上百位網友的公益海報和原創阿宅公益體,并在網絡上引起逾千人圍觀。

        在眾多網民的熱情參與和討論中,活動的重頭戲“IT宅改變世界”—“阿宅后援會”隨之展開。作為線上智囊團的IT宅們,除了能通過人人網、微博平臺第一時間掌握小志們的公益動向外,還要完成更加艱巨的任務—線上解答志愿者在公益行動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與線下志愿者合作,幫助鄉村的人們改善生活。創新的活動模式,讓IT宅能夠發揮優勢,加入公益行列,產生更強的公益行動力。

        小昕,華北電力大學大三學生,他與五位室友都加入了“阿宅后援會”。小昕每天準時守候在Asus人人平臺搜集“IT宅改變世界”的“小志每日一問”,通過站短形式通知“戰友”,無論何時何地,小昕和同學們都會上網搜尋解決方案,然后由小昕選出最佳方案回復到當天的日志中。最晚的一次,小昕上傳完解決方案已是凌晨3點多了。像小昕這樣熱心的網友還有很多,他們不僅解決了志愿者遇到的各種難題,更在精神上支持、鼓勵著志愿者。

        華碩大學生科普志愿者行動的志愿者梁小璐同學表示:“通過這次公益行動,我得到了網上很多很多朋友的援助,他們的鼓勵給了我很大動力,我感覺做公益并不是一個人的戰斗。感謝那些在網絡上為我們提供技術支持的IT宅們。”

        據主辦方統計,加入此次“IT宅改變世界”活動的“阿宅后援會”成員為1243人,幫助志愿者解答了許多IT難題,提出的有效解決方案為2971個,得到網友逾萬條回復和鼓勵。網友積極參與不僅印證了“IT宅”對公益事業的熱情,也為他們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參與公益活動的方式。

        “華碩的理念是崇本務實,這同樣也是我們在踐行公益理念時所堅持的。”此次活動的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找到更為多元化的方式,找到能讓更多人參與公益的渠道,切實幫助中國公益事業發展。”

        在此次活動中,華碩不僅從財、物、人等方面對貧困地區進行援助,更通過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和平臺優勢,與社交媒體資源進行整合,打通線上線下公益鏈,有效地串聯起個人、企業、機構和需要幫助的人群。相較于常見的錢物捐贈,華碩大學生科普志愿者隊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傳統,擁有激情、充滿夢想的他們在公益活動中傳遞著自己的力量,以獨特的方式為需要幫助的人排憂解難,他們通過這種方式肩負起社會責任。

        第9篇:企業的公益活動范文

        一、公益奉獻與志愿精神

        公益奉獻,指的是基于志愿精神,對于社會上不特定多數的受益者提供物質或者非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行為,公益捐贈、志愿服務是其典型的形式。

        志愿精神(volunlee rism)是一種利他主義和慈善主義的精神,指的是“個人或團體,依其自由意志與興趣,本著協助他人改善社會的宗旨,不求私利與報酬的社會理念”,基于這種無私的理念,人們無償地為他人、為社會奉獻自己的財富和時間。在一些國家,志愿精神被作為國民精神大加倡揚,成為其公民社會的基礎。

        志愿精神是人類的天性。可以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解釋公益志愿精神的源泉。關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傳統的解釋是包括生理的、安全的、社會的、自尊的和自我實現的五個基本需要層次,1969年馬氏又提出需要第六層次,即所謂“心靈的需要”。如圖1所示。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需要。當低層次的物質欲望得到滿足以后,便開始進入高層次的精神層面,追求社會的實現、自尊和自我意識的實現,以及追求更高層次的心靈的需要。參與志愿者服務,在于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及在利他主義、慈善主義精神的感召下,追求心靈的滿足和更完善的人生。

        著名管理學大師彼特?杜拉克在談到志愿精神時作了這樣的概括:

        公益捐贈和志愿服務“的本質與特性,主要在改善人類生活,以及提升生命品質的一種無形的東西:使人獲得新知、使空虛的人獲得充實與自在。其精神是仁愛的、利他的、為公益著想的,其做法應兼具系統性、持續性與前瞻性。”

        志愿精神的存在,為開展社會公益活動提供著重要的物質和人力資源,即公益捐贈和志愿服務。

        多家慈善組織每年募集到慈善款物約為50億元,僅相當于中國2004年GDP的0.05%,而美國同類數字為2.17%,英國為0.88%,加拿大為0.77%。另據有關調查顯示,國內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其中有過捐助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捐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貧富差距也在顯著拉大。據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調查數據,2002年,我國收入最高的1%人群組,獲得全社會總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最高的5%人群組獲得了總收入的近20%,比1995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最高的10%人群組獲得了總收入的近32%,比1995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從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來看,據世界銀行統計,我國基尼系數在改革開放前為O.16,2003年已達到0.458,突破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到達危險的邊緣。2004年我國基尼系數已超過0.465,2005年更達到0.47。正是因為貧富差距的顯著拉大及其反映的尖銳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我們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通過公益奉獻,致力于面向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的公益慈善事業,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包括廣大民建會員在內的企業家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如前所述,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同樣,企業家參與社會公益奉獻活動,也有豐富多彩的多樣化形式,比如:

        第一,公益捐贈即作為捐贈人,向各種非營利的公益慈善機構、基金會等捐贈金錢或物資,通過這些機構開展的公益慈善活動救助各類弱勢群體。這是一種典型的公益奉獻行為,由于存在捐贈人、受贈人和受益人三種不同角色,以及委托權、受托權和受益權的三權分離,一方面具有間接性的特點,有賴于較為健全的社會資本和社會信用關系;另一方面有著簡捷性、低成本、高效率、專業化的特點,成為最為普遍的公益奉獻形式。許多企業家通過經常性地捐贈錢物給某個公益慈善機構,長期開展公益奉獻活動。

        第二,公益活動即作為資助人,直接面向受益者興辦各類公益設施,如建設希望小學、建設養老院、建設綠化基地、購置公益健身設施等。這種形式的公益奉獻直接由資助者出資甚至建設,并且面向受益者,通過對設施的使用讓受益者直接受益,具有直接性、透明性的優點,但同時也具有成本高、周期長的特點。

        第三,志愿活動即作為企業家,一方面提供一定的資金和其他資源,另一方面組織企業員工共同開展以公益奉獻為宗旨的各種志愿活動,例如開展綠化植樹活動,開展對貧困地區“送溫暖”活動,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等等。這種形式的公益奉獻活動具有群體性、參與性、互動性的特點。

        第四,舉辦非公募基金會即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的規定,投入一定額度的資金成立非公募基金會,用以制度化地開展公益活動。非公募基金會是2004年3月頒布的新的基金會法規給出的一種重要的公益制度平臺。在國外,非公募基金會是企業家、尤其是大企業家參與公益活動的最重要的制度形式,如洛克菲勒基金會、摩根基金會、福特基金會、比爾蓋茨基金會等等。2005年6月,由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出資5,000萬元創辦的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成為我國第一個由民營企業家創辦的非公募基金會。這種形式最大的優勢在于法人制度化,通過舉辦法人形式的基金會使企業家的公益奉獻制度化,最大限度地得到社會的公認并享受政策優惠。

        第五,參與1%公益俱樂部這是發端于日本1990年代豐田公司等大企業的一種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形式。其主要思路是:成立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的企業家俱樂部,要求所有成員每年采取一定形式將其年度利潤的1%用于社會公益事業。這種形式的公益活動的特點在于:將企業家參與公益活動作為一種會員義務以制度化的形式規定下來,要求企業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可能自主地開展公益奉獻活動。由于靈活自主又便于實施,這種形式的公益活動深受企業家的歡迎。目前在我國尚未出現,建議民建會可組織一部分會員企業成立類似的俱樂部開展嘗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强行 | 性饥渴少妇推油按摩 | 外国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 久久777香蕉电影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四区 | 日韩激情视频激情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