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范文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

        第1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范文

        關鍵詞:集對分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濟評價

        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經濟實施評價的主要方法

        1.相關評價方法的概述和特征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實施評價中,其采取評價的方法很多,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經濟、社會、生態的不確定的因素較多,且對規劃區域經濟評價的影響份量大,所以這里主要介紹模糊數學、灰色系統理論和層次分析法三種最常用的不確定性系統研究方法。

        模糊數學重點研究“認知的不確定性”問題,其研究對象具有“內涵明確,外延不明確”的特點。對于那些經濟、社會、生態等內涵明確,外延不明確的“認知不確定”問題,模糊數學主要是憑借經驗借助于隸屬函數進行處理,它對用模糊數表示的不確定性評價因素體系,有著良好的處理能力。

        灰色系統理論重點研究概率統計、模糊數學中所難以解決的“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問題,該方法首先確定一個理想狀態下最優的規劃評價系統,并確定其評價中的經濟、社會、生態等指標的值,然后求取被評價指標與理想狀態下評價指標的關聯度,最后根據權重計算關聯度總合在加以評價,該方法的缺點就是理想狀態的規劃評價系統很難確定。

        層次分析法是通過對土地利用系統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個因素的分析,劃分出各因素間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再請專家對每一層次的各因素進行客觀的判斷后,相應地給出相對重要性的定量表示,根據各因素的權重值確定影響該土地利用系統的主要因素,并對主要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和標準化,最后對各因素值,按照權重值的大小進行加和,得到土地規劃的綜合評價。

        2.評價方法的區別與聯系

        對以上三種方法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知道,他們之間主要區別與聯系如表所示: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知道,以上方法的主要不足之處是這些方法都以定量為主,定性為輔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等特點。對于不確定性的經濟評價,往往不能合理的界定在一定范圍內,尤其是在確定區域經濟指標實施評價的不確定性上很難斷定出一個合理的區間進行評價。根據以上的不足,現把一種新的方法―集對分析法運用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經濟實施評價中。

        二、 建立集對分析法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經濟評價中的探討

        1.集對分析理論評價基本原理及概念

        集對分析(set pair analysis, SPA)是趙克勤在1989年提出的一種新的系統分析方法[2],它從同、異、反等3個方面對兩種事物的不確定性進行研究,它全面刻畫了兩種不同事物的聯系,集對分析的本質是一種新的不確定性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將確定和不確定視為一個確定不確定系統 。

        2.聯系度

        給定2個集合A和B,并設這2個集合組成集對H=(A,B),在某個具體的問題背景下(設為)下,對集對H的特性展開分析,共得到N個特性,其中:有S個為集對H中的兩個集合A和B所共同具有;在P個特性上集合A和B相對立,在其余的F=N-S-P個特性上既不相互對立,又不為這2個集合所共同具有。用式(1)加以統一表示集合A與集合B的聯系度為:

        式(1)中, j為對立度系數,規定j恒取-1,i為差異度系數,在(-1,1)區間視不同情況取值。

        3.集對分析法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經濟評價中模型的建立

        利用集對數方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評價實質上是將確定性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與不確定性的評價因子及其變化相結合進行分析的過程,其重要的目的是確定差異度系數和聯系度,這樣才更正確的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做出科學的評價。有N個同一等級的評價指標,則可據此建立該評價問題的聯系度表達式。以評價指標相對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標準的大小及其所占的比例,確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指標數值的差異。最后根據需要對分級標準繼續進行同一、差異、對立的集對分析。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經濟評價的好壞對規劃的修編、經濟的調整和發展起重要影響作用。本文把集對分析法應用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經濟評價中,這樣使得評價問題表達更清晰和準確。

        三、 結論

        一套完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價體系中,經濟、社會、生態等因素往往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需要求更適用的方法,以往相關的評價研究常采用模糊理論來處理這類不確定性問題,而模糊不確定性在一定范圍不確定的信息,本文試分析集對分析法應用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經濟評價中,以進一步證實該方法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價的科學性和適用性,進而使得該地區的規劃更加符合當地的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

        [2]趙克勤.集對分析對不確定性的描述和處理[J].信息與控制,1995,24(3):162-167.

        第2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范文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土地資源管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F30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土地資源是最主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關系到千家萬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土地資源的管理利用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土地資源緊缺與嚴重浪費土地現象間的矛盾正在加劇,如何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和開發,促進良性循環發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項重大問題,面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敢于正視思考,找出問題根結所在,這樣才能針對提出改進土地資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使在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下科學、合理地規劃、保護、利用、管理國土資源,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雖然我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為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在某些國土資源領域仍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

        土地開發涉及多項問題,耕地占補平衡困難

        我國人多地少,這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基本國情。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開發利用,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涉及到多項問題,如灘涂圍墾關系到海洋環境、海洋功能區劃、補助資金以及今后利用等問題;山地開發影響到生態保護和林地使用問題,開發難度大;礦產資源的無序開發,對土地生態環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隨著建設步伐的加快,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將持續增加,耕地占補平衡越來越困難。

        土地管理體制存在問題,執法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難

        供地管理主體較分散,土地配置機制尚不完善,土地供應市場化透明度不高,在土地資產運作中存在漏洞,易滋生腐敗現象。國土執法監察的力量不足,部門聯合執法的合力尚未形成,造成了城郊結合部居民住宅違法建設現象禁而不止;部分基層干部群眾依法用地意識差,以租代征、未批先用、違法出讓集體土地的現象時有發生,違法建設、用集體土地,成為少數基層干部發展經濟的借口;同時還存在執法環境差的現象,阻撓和暴力抗法的現象時有發生。

        閑置土地清理存在一定難度,集約用地不高,土地利用率低

        當前,我國閑置土地的清理處置存在認定難、執法難、收費難三大突出問題。土地利用率低,如很大一部分建設用地及工業用地閑置和耕地摞荒,土地經營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小麥稻田可以二季高產卻只種了一季,農業用地結構不合理,大大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有些農戶無暇經營耕地,卻不考慮責任田進行流轉,實行集約用地。

        土地管理和利用關系沒有完全協調,現有用地規劃滯后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很早編制的,有關用地指標與現實用地狀況存在較大差距,城市建設不斷進行,各種矛盾也在不斷突出,如勞民傷財事件,對農民補償標準偏低,標準不一,非法用地和亂搭亂建現象屢禁不止等。各項規劃相互銜接不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具有綜合性、戰略性、控制性和權威性,應該與交通、水利、城市、生態、旅游等各類規劃相互協調。

        落實土地資源科學發展觀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要性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土地資源管理,即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現行土地管理體制下的土地管理政策已難以滿足加強土地管理,為切實保護耕地的需要,就應該根據國際土地經營和管理經驗,完善土地市場管理制度,通過構建集成式管理模式,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進行大規模土地開發整理等措施,促使傳統粗放的土地資源利用模式向集約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轉變,使土地生產力持續增長,農業生態環境得到優化,創建可持續發展的土地資源管理模式。土地資源可持續的高效利用是實現人類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重要發展和前提,協調好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環境改善與土地資源管理利用的關系,土地資源管理是否科學發展,都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諧社會與新農村的成敗,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必要性

        土地是民主之根本,發展之基礎,是承載人類社會幾乎所有活動的場所。與其他自然資源相比較,土地資源具有的位的固定性、面積有限性、使用永久性、土地供稀缺性、功能不可替代性等特點也決定了它必須保持科學發展,加之土地資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做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決定也是基于我國土地資源現狀的必然選擇。實施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深刻認識保護耕地的極端重要性,與時俱進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度,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和收益分配機制,完善耕地保護和土地管理的責任制度,積極開展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等舉措,都是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對于采取土地管理措施從宏觀上調控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改進土地資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四個“統籌”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①統籌城鄉發展,土地管理政策應該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因時制宜、適時調整,而不應該一刀切;②統籌經濟與社會、人與土地協調發展,必須從土地的自然和社會功能出發,正確處理局部經濟效益與整體經濟效益, 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與間接經濟效益的全面認識和實現土地資源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價值,重新建立起土地資源價值評價的指標體系;③統籌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此項任務關系到完善土地管理政策,規范土地市場秩序, 加強土地管理部門與司法部門的協同工作, 對任何破壞土地市場秩序的行為, 都應當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積極強化市場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杠桿作用,建立完善的地價體系和土地市場法規,保護良好的市場秩序;④統籌規劃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制度,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和收益分配機制,完善耕地保護和土地管理的責任制度,實現地籍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建立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耕地保護、土地場所的動態監測網絡。

        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高土地節約集約水平

        重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用地的調控引導作用, 認真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合理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引導各類建設節約集約用地,嚴格執行供地政策和用地標準,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耕地保護,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切實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充分利用未利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不斷拓展土地利用空間,鼓勵開發利用山地資源,在做好水土保持的基礎上,宜建則建,以減少建設對耕地的占用;積極鼓勵利用地下空間,有效推進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解決土地供求矛盾,要著重在提高現有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把節約土地放在首位。

        加大執法監察力度,保證依法規范用地

        加大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的力度,認真開展各級土地執法監察工作,制定巡回監察制、違法案件報告制、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等制度,防止和遏制各類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的發生,完善管理體制,依法懲治各種違法用地行為。

        結語

        新形勢下我國對土地資源需求越來越大,緩解當前人地矛盾,就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對土地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與調控,重視土地總體規劃,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法規范土地資源利用,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土地利用緊張的局面,科學合理的管理利用土地資源。

        參考文獻:

        [1].嚴格依法加強土地管理切實鞏固宏觀調控成果[N].人民日報,2004-10-14(1).

        第3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范文

        關鍵詞:3S技術;國土資源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F3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3S 技術概述

        地理信息系統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簡稱GIS)是一種采集、存儲、管理、分析、顯示與應用地理信息的計算機系統,是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是現代信息社會的產物。在 GIS 中,基礎性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 如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地名、境界、道路、水系等) 是構成 GIS 的基礎。專業數據是 GIS 進行專業分析、決策的基礎和依據。

        遙感( Remote Sensing,簡稱 RS) 是根據地面目標反射或輻射電磁波的固有特性,通過觀察目標的電磁波信息以達到獲取目標的幾何信息和物理屬性的目的。 現代遙感技術已經進入一個能夠動態、快速、準確、多手段提供多種對地觀測數據的新階段, 能在不同的航天、航空遙感平臺上獲取不同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的遙感影象。全球定位系統(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 GPS) 是美國建立的“導航衛星測時和測距/全球定位系統”的簡稱。由 24顆在軌衛星組成運行系統,連續地向地面發射信號,從而實現地球上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刻的自動定位。目前 GPS 動態快速定位的精度可以達到 m 級,靜態定位的精度可以達到 mm級。因此 GPS 已經被各個領域和行業所應用,甚至到個人。

        “3S”技術就是地理信息系統( GIS)、遙感( RS)、全球定位系統( GPS) 這三種現代高新技術的總稱。近十年來, 3S 技術的應用已經滲入到各個領域和行業, 并且進入到了一個以服務為主體的階段。而在國土資源管理方面,3S 技術有著傳統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方便。

        2 3S技術在國土資源工作中的應用

        RS、GPS、GIS 技術在國土資源工作中應用有單一或兩兩組合以其中一項為主或三者集成等多種方式。

        2.1在土地利用更新調查中的應用

        土地更新調查是指在土地詳查成果基礎上,依據土地調查的有關技術規程和規定,參考土地詳查和土地變更調查的圖件、數據等有關資料,并借助于遙感等現勢性強的數據資料,啟用最新的國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類體系,按照不小于詳查的調查比例尺度,對轄區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一次全新的實地調查,查清土地利用現狀和所有權狀況,在此基礎上建設、更新、調查土地利用數據庫,可對土地詳查和土地變更成果進行全面的調查。

        應用3S技術能極大地提高土地利用更新調查的效率和精度,充分認識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的規律,為制訂科學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決策依據。我國常規調查辦法是利用遙感資料直接或間接進行野外調繪,再將調繪的成果在數字化平臺上直接數字化并入庫。非常規的方法是直接攜帶計算機到調繪現場,以計算機為平臺,以遙感影響數據為參照,以GPS為數據源,以GIS為軟件平臺直接繪出圖斑,標注地類屬性,完成資源調查。該方法與傳統的調查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精度。

        2.2在土地評價中的應用

        隨著我國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對土地進行科學評價是有效管理和利用土地的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由于我國土地分等定級估價工作起步較晚,定級估價的技術手段還不完善。目前,各級土地定級估價中存在估價的方法和標準不統一、估價指標體系有效期短和估價時間長等問題,而3S技術可以其強大的功能在土地評價中得到廣泛使用。根據土地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建立土地評價信息系統,不僅為土地評價提供依據,同時及時地價信息,既保護了社會公眾應當享有的知情權,又有利于促進政府對土地價格的監管,提高地價評估機構的科學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地價監測系統。

        2.3在土地規劃中的應用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指以國家、省、市、縣各級行政區劃為單位,根據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土地自身的適宜性以及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協調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和農業生產各行業之間的用地矛盾,尋求最佳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進行統籌安排的戰略性規劃。

        (1)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立

        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采用3S技術取得土地利用現狀信息,能為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成果修編和應用打下良好基礎。

        地理數據庫和土地利用數據庫中的信息基本都是靜態的,利用遙感數據可以快速更新。然而,遙感數據缺少精確的空間參照數據,需要采用GPS系統獲取高精度的地面控制點數據,校正遙感數據,才能建立具有同一坐標系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規劃的結果落實到具體的地塊時也需要采用GPS系統測定精確的定位數據。對于少量數據變更,也可以采用GPS系統直接測量。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發展也十分迅速,國內外地理信息系統開發研究單位都推出了適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專業軟件(見下圖),使其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近年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工作蓬勃開展,培養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為開展這項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土地利用規劃不僅需要規劃區的土地利用數據,還需要規劃區的土地生態、土地環境、區域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數據。這些數據是多年、多部門收集整理的,數據格式和采用的系統都不一樣,迫切需要一套系統將這些多源數據集成起來。

        地理信息系統與主流信息技術融合,能夠用數據庫技術管理多源空間數據,成為多源空間數據集成的主要平臺。如多數地理信息系統開發商開發了空間數據引擎可以方便管理空間數據。有些專門的空問數據管理軟件能同時存取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的數據。國際組織和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相應標準推進空間數據集成的進程。

        在GIS支持下,將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空間和屬性數據集成到一個虛擬的數據集中,為土地利用規劃提供信息支持。集成的流程如下圖所示。

        (2)土地利用規劃方案編制

        土地利用規劃是一種空間規劃,借助3S技術不僅能夠進行基本的數據處理工作,而且還能在空間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建立土地適宜性評價空間數據模型,輔助編制土地時空最優利用方案。

        (3)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空間分析模型

        借助GIS技術,依據一定的數學模型,充分利用已有的數據資源,對土地適宜性進行單因素評價和多因素綜合評價,實現評價區土地適宜性的分等定級。它具有相關的統計、分析、規劃和管理功能,集數據管理、土地評價、辦公自動化于一體,有力地促進了土地適宜性工作的規范化、系統化和現代化。

        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可以幫助在空間上最大效益地利用土地資源。有如下準則可以用來指導我們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的土地配置:①在滿足城市發展的同時,能兼顧到保護優質的農業用地;②城市發展用地的選擇要有合理性,要先開發最具有發展適宜性的土地;③要妥善地解決各種不同用地類型之間的矛盾,土地開發要有規劃,要防止出現零亂的空間布局。上面的最大空間效益準則就是為了要節省土地資源。首先通過土地資源的評價來獲得研究地區的農業適宜性以及城市發展適宜性的空間分布情況。土地適宜性的計算考慮了土壤、地形、交通和土地利用等要素。如果不考慮其他制約因素,土地利用方式應該與土地適宜性是一致的。在土地規劃中,最常碰到的難題就是如何解決城市用地與農業用地的沖突。適合于城市開發的土地往往也是最適合于農業生產。根據土地的適宜性,可以利用

        GIS來合理地解決城市發展與農田保護的矛盾。這是一個多目標空間決策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可采用Eastman等提出的一種線性分割的方法。

        結束語

        RS、GPS、GIS 技術各自迅速發展,同時也趨向于相互之間的集成與融合,這三種空間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快速發展,無論是單一方式還是組合集成方式,都將極大地提高空間地理信息數據的采集、分析、存儲和利用的效率,都會對為國土資源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和技術支撐。隨著 3S等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土資源工作必將不斷發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第4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范文

        關鍵詞:農村;土地整理;問題;對策;概念;重要意義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use of arable land resources increase, but at the same tim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rable land have been ignored, leading to a very serious problem in the abuse and destruction of the large amount of arable and wasting, causing a series of social conflicts. Land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armer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we must increase the attention and protection of rural land resources.

        Key words: rural area; land consolidation; problem; solution; concept;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土地整理的概述

        1、土地整理的概念分析

        關于土地整理的含義,眾說紛紜。從土地角度看,土地整理是指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態,調節好生態環境的行為。從農業發展角度看,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依據土地利用整體規劃,財務行政、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

        2、土地整理的分類

        廣義土地整理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即農地整理與市地整理。根據我國國情,現階段土地整理的重點在農村地區。土地整理的主要內容包括:(1)調整農地結構,歸并零散地塊;(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網、溝渠等綜合建設;(4)歸并農村居民點、鄉鎮工業用地等;(5)復墾廢棄土地;(6)劃定地界,確定權屬;(7)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狹義土地整理指農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開發、土地復墾。即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按照土地利用計劃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調整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關系,改善土地利用結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增加可利用土地數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確保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環。

        3、土地整理的內容

        國土資源部于2003年的《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指出,“土地開發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三項內容。我國當前的土地整理的主要內容有:(1)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歸并零散地塊,平整土地,集約田埂,進行田、溝、路、林、村的綜合建設;(2)歸并農村居民點,結合農村康居工程建設,治理空心村,實行退宅還耕;(3)復墾廢棄地,開發未利用地、閑散地,增加耕地面積;(4)改造中低產田,調整農作物結構,建設現代農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二、我國農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村莊的占地面積大,缺少系統的規劃,土地的利用結構不合理

        縱觀我國的農村的整置,我國農村村莊的整體布局還是比較分散的,尤其是山區,道路不成網,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統的規劃,沒有基礎設施,村莊的各種基礎設施功能不完善。據有關數據調查表明,目前我國現有的農村居民點內部大約有15%到20%的土地處于閑置的狀態,空心村的現象十分普遍。在村莊內部的部分土地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與此同時,在農村居民點的依然劃出一定的農田作為建設的預留地,造成了整個村莊總體面積不斷的擴大,大量的占用耕地,破壞耕地,耕地的面積日益減少,農作物產量降低,給農民的經濟水平帶來一定的阻礙作用。

        投資渠道單一,資金短缺,土地整理觀念意識不強

        對農村土地的整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否順利的和地區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互連接,對農村土地整理的總體成效有直接的影響。在目前我國的農村土地整理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和全局性。沒有把農村土地整理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進行規劃和管理,造成土地整體的收效甚微。我國的農村土地整理的資金來源和所接受的管理,大部分來自于政府部門或是下屬機構,農村土地整理是一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投資的回收期較長的項目,但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使得政府部門用于農村土地整理的資金投入很少。很多的農村地區,土地資源的實際情況不適合開發整理,但是看到其他地區土地整理項目如火如荼的進行,便開始效仿,大力的投資,毀林開荒進行土地整理,造成我國水土流失嚴重,還極大的破壞了生態環境。在有些土地整體潛力較大的地區,由于資金的短缺,耕地資源減少,土地拋荒現象嚴重,在加上各種利益的誘導以及對土地管理意識的淡薄,使很多的農戶占用大量耕地作為宅基地,造成了我國耕地資源的浪費。

        土地整理過程中只注重數量,不求質量

        農村土地的整理就是為了增加耕地的數量,實現耕地總量的平衡,因此需要大量的開發整理土地。而盲目的整理,使得整理出來的耕地質量低下,土壤貧瘠。新開墾出來的耕地質量相對于被占用的耕地質量要低很多。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強調政績和成果,把強調耕地的數量作為土地整理的目標,而嚴重的忽視了耕地質量。很多地方開展土地整理只是為了完成政府建設占用耕地的任務,責任心較弱,造成了很多不能增加耕地面積但是能夠提高耕地質量的土地整理項目進程緩慢,例如:中低產田的改造難以進行,造成我國耕地生產能力的下降。

        三、我國農村土地整理的主要對策分析

        統籌規劃,系統整理

        農村土地整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我國進行農村土地整理就要以區域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為主體,緊密結合區域整體發展規劃,尤其是與生態建設規劃的結合。加大改善土地的利用條件,促進我國農村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在進行土地整理規劃和實施的過程中,要樹立整體、全局和系統的觀念,對土地整理系統中的內部和外部的各種聯系要進行仔細的分析,在可行性的基礎上進行統籌規劃,做到系統的整理。

        強化耕地保護的理念,形成對農村土地保護觀念

        耕地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的基礎。我國的耕地數量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耕地質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證,生態環境日益的惡化,在此大背景下,我國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工業化、城市化不斷的推進。耕地開發整理復墾的潛力是有限的,現階段我國的耕地保護已經陷入了嚴重的困境之中,改變這種情況的最好辦法就是拓展耕地保護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對耕地的有效保護,從而實現我國的糧食安全,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建立健全土地整理評價機制

        我國對于農村土地整理效果的確定,對土地整理后的耕地是否達到事前預計的效果,是否取得了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判定,在我國尚沒有一個嚴格的檢查監督和評價的機制。因此我們應該加大對土地整理結果的檢查和驗收,建立健全相關的政策法規,進行嚴格的查收,對土地整理實行動態監控,開展綜合效益的分析評價,才能有效的杜絕土地整理過程中出現的耕地質量差的現象。

        四、總結

        土地整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資源被大量的占用,而我國后備耕地資源的儲備不足,質量差,開墾的難度較大等情況的制約使得我國農村土地整理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轉變土地利用的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約型轉變,采用集約利用的方式,做好我國的土地開發整理工作,不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緩解人地矛盾,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而且還可以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第5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范文

        Abstract: Investigation of land use management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work, It is mainly on land ownership, boundaries and types of land use right area of the investigation summar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This paper is to survey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ol used by land use survey system design and function are introduced.

        關鍵詞:土地利用調查;土地信息系統

        Key words: Land Use Survey;Land Informa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TP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9-0127-01

        1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概述

        1.1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目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目的是以縣為單位查清農、林、牧、副、漁、企事業單位以及各村的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界線和各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并在此基礎上,逐級向上匯總土地總面積和各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分布和利用情況,以滿足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安排各類用地和國民經濟各部門綜合發展的需要,為全面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服務。

        1.2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步驟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工作流程為:①準備工作,包括技術培訓與試點;②外業調繪與補測以及凈耕地系數的測算;③內業轉繪;④土地面積量算與匯總統計;⑤編制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土地權屬圖;⑥編寫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和說明書;⑦土地初始登記;⑧調查成果的檢查驗收;⑨成果資料上交歸檔。

        在以上步驟中,除了外業調繪工作需要進行人工實地調查測量,其余工作均可借助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信息系統完成,可以說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信息系統是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的輔助工具。

        1.3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信息系統的需求分析

        1.3.1 業務流程分析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內容和工作流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系統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統計、土地分析等功能。

        1.3.2 數據流程分析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業務流程,對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系統所涉及的數據進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分方面的數據:①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包括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②土地統計數據。土地統計數據均為表格數據,包括土地統計臺賬、變更記錄一覽表、土地統計簿及地類變化平衡表;③土地統計分析數據為由地類變化平衡表生成的分析表格數據;④數據分析。數據分析的重點是土地利用現狀圖數據和土地統計臺賬表格數據。

        2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信息系統的設計

        2.1 輸入輸出設計

        2.1.1 輸入方式設計①初始土地利用現狀圖輸入:共有掃描屏幕數字化、手扶跟蹤數字化儀數字化和圖形數據轉換三種方式。②變更圖形輸入:當變更內容較大時,采用出示圖形輸入方式輸入;當變更內容較小時,采用屏幕幾何作圖方式輸入。③外業記錄手簿、變更記錄表輸入:外業記錄手簿,包括,包括圖斑、線狀地物和零星地類三類手簿;對于變更記錄表,圖斑、線狀地物、零星地類共用一種表格。它們的輸入方式采用鍵盤錄方式。④土地統計臺賬輸入:設計為交互錄入方式。

        2.1.2 輸出格式設計 ①圖件輸出: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權屬界線圖等,輸出格式設計有素圖、彩色線畫圖和彩圖三種輸出方式。②表格輸出:對于土地統計臺賬,分為設計簡表和標準表兩種輸出方式。

        2.2 數據處理設計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信息系統設計多個數據處理流程,包括初始土地利用現狀圖圖形庫建立流程、面積計算與平差數據流程、變更數據處理流程和土地統計數據處理流程。所以需要根據不同數據處理流程進行數據處理設計。

        2.3 系統總體結構設計主要對系統維護、初始調查、變更調查、土地統計、土地分析、信息查詢六個子系統所構成的系統整體結構進行設計。

        3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信息系統功能

        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內容和任務,以及信息系統本身的特點,可將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信息系統的功能分為系統維護、初始調查、變更調查、土地統計、土地分析等。

        3.1 系統維護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是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按一定的土地利用分類系統進行的。要使系統具有一定的適用性,系統維護能進行行政區域代碼、地類代碼的設置和信息系統的相關配置等。

        3.2 初始調查初始調查實現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圖形數據輸入、屬性數據輸入、圖形編輯及圖件制作等。圖形數據輸入主要是指調查底圖的輸入。屬性數據輸入包括土地利用圖斑的權屬、地類編號、所在的行政村等基本信息。圖形編輯主要完成在底圖上制作土地利用現狀圖,包括圖斑邊界、行政界線、零星地類、線狀地物的輸入和修改。圖件制作主要是指各種成果圖件的制作。

        3.3 變更調查變更調查主要完成圖形數據、屬性數據的變更以及變更記錄表生成和管理。

        3.4 土地統計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內容包括:按土地權屬單位及行政轄區范圍等,匯總出土地總面積和各地類面積。要從宏觀上了解調查區域的土地利用數量、質量、分布以及結構。這一任務基本上都是由土地統計子系統完成的。

        3.5 土地分析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內容包括:調查、總結土地權屬及土地利用的經驗和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這些經驗和問題是在了解調查區域土地利用情況的基礎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概況出來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信息系統的土地分析子系統的功能是采用定量的方法對調查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總結。

        參考文獻:

        [1]周蓓,陶君.湖北省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數字化內業處理初探[J].資源環境與工程,2009,23(2):180-181.

        第6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范文

        關鍵字:小城鎮建設;TOD模式;公共交通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small and medium towns in an effort to develop into rural area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i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line with the goal of Chin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more and more serious, more people, more cars, the environment and poor gradually shift from large cities to small towns. Around 2006 were introduced bus priority policies to solve traffic congestion problems in some areas is also beginning. On 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good way to solve many urban problems,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development model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he paper thus make a few comments.

        Keywords: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the TOD mode; public transport

        中圖分類號: U491.1+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國家“加快小城鎮建設”一聲令下,全國各地興建示范鎮工作干得如火如荼,新興示范鎮一般由還遷區和出讓區組成,配工業區以發展生產、解決就業,促進了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和農民分工分業。國家鼓勵小城鎮建設目的是促進集體土地高效利用,同時緩解中心城區過度擁擠。而這些小城鎮占用大量的土地建設住宅和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尤其對公共交通設施——既不會帶來收益也不是更性指標,往往安排在邊緣位置。集中的居住區、貧乏的交通設施加上遠離市中心,私家車成了更多人的選擇,也有人選擇到更便捷的地方居住,小城鎮建設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1小城鎮公共交通特點

        近年來,我國的小城鎮交通建設發展較快,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戰略和城市總體規劃要么尚未確定,要么內容籠統,致使道路交通設施建設缺乏科學依據,使其長期處于被動的應付狀態,形不成新的完善的道路系統。此外,由于地方政府資金有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例較少,小城鎮交通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運行的突出因素。

        根據我國小城鎮的特點,可以從總結出小城鎮公共交通的特點,包括:⑴道路建設滯后,部分地區,路網稀疏,可通達性不高。⑵公共交通比重偏低。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小城鎮的公交系統建設不完善,公交線路少、直達性差、站距長、公交場站設施缺乏[1]。⑶公交換乘困難。公交出行半徑大,有相當部分的出行難以直達需換乘,在有多種交通方式的地區,換乘站銜接尚需協調。

        2 TOD模式概述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以土地資源集約、生態環境友好、交通系統高效等為特點,主張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代替小汽車的交通模式,更關注從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的協調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TOD模式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站點作為區域開發的節點,在節點周圍進行緊湊布局、高強度的開發利用,引導區域內人們更多的選擇公交、步行等出行方式,而且土地的混合利用也減少了不必要的出行,從總量上減少了對交通的需求。另外在區域內營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建設方便完善的商業和公共設施,也有助于創造多元化、有活力的生活氛圍。

        “公交優先”起源于法國巴黎,隨后這一策略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城市廣范應用,均行之有效。新加坡的“Jurong”東區中心是一座按TOD理念規劃建設的,集商貿、文化、公務、娛樂、居住和交通的綜合建筑,基礎設施完善、土地利用率高,中心內居民的工作生活方便、生態環境良好。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利用TOD模式,在城市建設初期,就將城市建設和公共交通建設結合起來,構建了“手形”的城市形態和可持續的交通系統理念,對引導城市有序擴張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3 TOD模式在小城鎮建設中的應用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在我國的交通政策藍皮書、各種有關交通治理的文件以及專業的著作中都很強調,國內很多地區都積極響應出臺了相應政策。但事實證明,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這項工作并沒有做好。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我國小城鎮特點靈活運用TOD模式,引導其合理建設。

        3.1城鎮總體規劃與交通體系規劃并重

        要真正成功地運用TOD模式的理念并取得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把公交系統的建設和土地的開發結合起來[2]。目前,我國部分中小城鎮已經編制了城鎮規劃,但規劃水平不高,我們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宣傳和學習TOD模式的成功實施案例和先進經驗,在城鎮發展初期引入這一發展理念,將土地利用規劃與交通系統規劃緊密結合,引導城鎮合理發展。

        3.2依托大城市帶動自身建設

        要想利用好TOD發展模式,必須著眼于全局統籌考慮,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小城鎮建設要以大城市為依托,以大城市的城市規劃、道路交通規劃為依據開展自身建設。以天津為例,城市總體規劃中規劃了多條貫穿中心城區和周邊小城鎮的軌道交通,這些城鎮就可以依托軌道交通節點進行開發建設。這樣既可以解決小城鎮建設資金有限問題,也可以充分地發揮規模效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3.3加強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

        政府要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小城鎮公共交通建設。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常規公交體系,增加公交線路、發車頻率及班次,更新公交設施,改善公交服務水平、運營效率,并給以票價優惠,使人們從心理上接受公交出行,同時也吸引人們更多的選擇公交出行。

        城市公用事業附加費、基礎設施配套費等政府性基金要用于城市交通建設, 并向公共交通傾斜。建立規范的成本費用評價制度和政策性虧損評估制度,對公交企業給予適當補貼。[3]解決公交企業的后顧之憂。

        另外,政府可以適時增加機動車購置稅、停車費、燃油稅等稅費,同時實行泊位證明、通勤巴士和校車、尾號限行、牌照限額等政策[4],來限制小汽車的擁有量、出行量鼓勵人們公交出行。

        4 結束語

        小城鎮建設是地方發展的新的增長點,當前各地小城鎮建設還處于初期階段,我們應當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應用TOD模式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引導小城鎮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實現較高的土地利用率、通暢的交通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不是在土地緊張、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之后,再來治理。

        參考文獻:

        [1] 關中美.小城鎮交通特征研究[J].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22-30.

        [2] 馮俊.哥本哈根TOD模式研究[J].城市交通.2006(3):41-46.

        第7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范文

        [關鍵詞]土地管理 地理信息系統 應用

        中圖分類號:U6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2-0131-01

        0 引言

        城市化進程的加劇與保持耕地面積紅線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節約耕地,就必須對土地進行更加規范的科學管理。土地管理涉及的范圍很廣, 但從本質上來說,無非就是是對土地的使用、維護及土地商品的等價交換等有關的各種信息進行科學管理。土地管理的信息化, 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實現土地管理的數字化, 業務管理過程中的計算機自動化及各系統之間數據傳輸的網絡化。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廣泛應用,無疑為土地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目前土地管理的業務工作如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土地開發整理等, 都應用了GIS 技術. 較有名的軟件比如MapGIS ,ArcGIS , Surpermap 等等.由于土地具有空間信息、屬性信息及時態信息等等,GIS 及軟件的發展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高效便利的平臺。

        目前, 多數土地方面的業務工作, 基本上還停留在GIS的初級應用上, 比如利用GIS軟件采集數據、制作地圖、屬性管理、可視化輸出等基本功能, 而地理信息系統強大的空間分析、模型等功能卻很少在土地業務工作中使用.GIS在土地管理領域的不斷拓展, 正在成為土地管理信息化、決策科學化、數據可視化的重要技術支持.全國正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大部分業務, 大多數都是在打印的圖紙上進行分析規劃,該方式工作效率、準確度都較低, 而且不夠嚴謹科學。如何改變土地業務工作目前的現狀,充分應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來為土地部門服務,是本文的出發點,本文結合土地管理的現狀,提出了利用GIS 的空間分析功能融入土地管理工作, 并通過實踐, 尋找土地管理工作理想的工作路線、方法。

        1 概述

        在土地的科學管理中, 應用GIS技術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實時、準確地采集土地管理的信息數據。目前常用的土地信息數據采集的方法主要有原始數據采集和地圖數據采集。原始數據的采集主要是基于數字全站儀、經緯儀和電磁波測距儀等地面儀器的野外數據采集。地圖數據采集則主要是地圖數字化, 包括掃描數字化和手扶跟蹤數字化。利用先進技術的數據采集, 主要有基于GPS 的數據采集、基于衛星遙感(RS)技術的數據采集和數字攝影測量(DPS)等。以上這些技術構成了GIS 數據采集的主要技術體系。這些技術的進步, 將使空間數據采集更具時效性, 能夠更加準確地實時獲取高精度的土地管理信息數據。空間分析是GIS的主要特征,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 它是構成地理信息系統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整個地理數據的應用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也是GIS區別與其他信息系統的一個顯著標志。

        GIS的空間分析功能非常強大.大部分GIS的空間分析功能都包括子集提取、緩沖區分析、疊加分析、三維表面分析等.ArcGIS 9中空間處理多達幾百種, 而ArcGIS 9 .2軟件還具有多維時態分析功能, 這些功能根據土地業務工作的需求既能單獨使用, 又可以相互交叉使用, 為我們的土地業務工作提供了便利。

        GIS的空間分析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 但在土地管理工作中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例如山地退耕還林、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監測、土地利用布局、土地資源分析評價等等, 這些問題基本上可以劃歸為空間分析的范疇, 可見其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及其發展潛力使得GIS必將會廣泛、深入地在土地管理工作中進行應用。

        3 GIS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GIS最大的功能為空間分析功能,其步驟主要概括為:明確分析目的和評價準則準備分析數據進行空間分析操作進行結果分析解釋、評價結果(如有必要, 返回初始位置重來) 結果輸出(地圖、表格和文檔).以下根據田坎系數的測算工作實例, 詳細說明GIS在土地管理工作的空間分析功能。

        我國開展了全國土地二次調查工作,田坎系數的測算就是其工作中的主要部分。比如根據坡度圖, 確定樣方區的坡度級, 填入屬性表。其對工作方法要求較高,如果直接疊加圖層, 人工判讀來檢查, 全市幾萬個樣方區, 工作量巨大,難以保障任務的如期完成。如果采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用極少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務,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工作流程可概括為:①明確目的(確定樣方區的坡度級,錄入屬性表)②收集資料(樣方區所涉及的坡度圖:若無,則收集dem,利用ArcGIS的坡度分析工具生成坡度圖或dem;樣方區)③分析資料(坡度圖的格式為shp, 1:1萬標準分幅;樣方區的格式:shp和mapgis,數據分層)④確定軟件(數據格式基本上都是shp,arcgis軟件分析功能強大,這里以Arcgis軟件為主,mapgis軟件為輔)⑤空間分析:轉換格式mapgis為shp;利用arctoolbox工具中的append合并所涉及樣方區的標準分幅的坡度圖并形成一個圖層;使用merge合并樣方區圖層,生成新的一個圖層;使用arctoolbox工具中Spatial Jion功能,將樣方區圖層作為目標圖層,坡度圖作為空間位置關聯的圖層,選擇一對以的關聯方式和相交的匹配方式,這樣就能把相交面積最大的坡度屬性值賦給樣方區圖層。⑥結果分析(打開樣方區圖層,查看屬性表,表中和坡度圖相交的樣方區圖層屬性值關聯上坡度圖的屬性,得到了需要的結果。)⑦提交成果(整理樣方區圖層冗余字段,任務完成,成果提交。)

        4 結語

        本項工作選用ArcGIS軟件的Spatial Jion功能, 快速地完成了該項工作, 過程簡單明了, 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該項工作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析資料, 明確目的, 熟悉ArcGIS的arctoo lbox工具, 這樣選擇需要的空間分析工具, 輔助完成工作.如果不熟悉ArcGIS的空間分析工具, 只能使用人工辦法, 逐一比對,錄入數據, 這樣的結果是既不準確, 也浪費時間.GIS的空間分析還可以幫助進行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分, 利用現狀圖、坡度圖、農用地分等圖疊加, 選定最優質的耕地為基本農田.利用GIS空間分析功能(如坡度坡向分析、高程分析等)對地域進行分析, 最后運用GIS疊置分析, 進行功能區的劃定等.GIS對于土地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可以應用到土地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但是多數土地管理工作者不熟知GIS的空間分析功能, 需要加強對GIS等信息技術的學習, 了解和掌握GIS的空間技術, 同時也可以將GIS專業人員引入到土地管理工作中, 與土地管理工作者進行溝通合作, 共同努力完成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各項工作。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空間技術的進步與快速發展,GIS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必將會越來越廣泛。

        參考文獻

        [1] 翟翊、彭維吉.土地管理信息化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J].測繪學院學報,1999(9).

        第8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城市規劃設計

        前言: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早在1992年,我國著名的杰出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就提出了了建設“山水城市”的構想,把充滿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山水畫意環境和園林藝術融入城市環境的營造,將城市社會經濟功能與生態環境、歷史文脈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態觀念,又具有歷史文化內涵,是一個更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生態城市概念。

        一、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概述

        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是將社會――經濟――自然等各要素融為一體,并結合生態學的相關原理、理念,將規劃科學和系統科學有機結合起來,去規劃和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中的各種關系,從中找出最佳生態位,進而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準則及要求

        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在于把生態觀念作為一種設計思維方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維護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過程循環再生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實現此目的,在做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則和要求:

        以環境為本

        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質量的優劣又是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來評價的。

        將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并得以延續。

        3.遵循大自然生態制衡、循環再生與自我調節規律,用生態觀念去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

        4.合理布局、節能、低耗、無污染

        在規劃設計時,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并綜合考慮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堅持環境保護原則,從源頭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學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的生態技術去處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積極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綠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三、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內容

        1、調查生態要素

        該工作主要是通過實地取證、測試與遙感技術應用等方法調查規劃區域內的社會、環境與經濟等方面的資料,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特征、生態潛力與制約提供基礎,便于以后的規劃與設計工作。

        2、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對于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將有著重要的意義,將會指導城市規劃方向的發展。因為,評價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統稱,通過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德爾斐專家咨詢法等,在參考和借鑒傳統指標的同時,結合具體城市的生態系統特點,從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著手,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

        確定生態城市規劃的長期目標與近、遠期目標,同時,要使相應的年限同城市總體規劃的近、遠期目標相一致,這樣可以將形成一個協調、同步、互補的規劃體系與方目標。

        3.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生態功能區劃――是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相關部門應該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將整個城市劃分許多為不同類型的小單元,研究其特點、結構、環境及其承載能力等情況,進而為各生態區提供管理依據。區劃的方法一般采用數值聚類法等,操作過程中,可將土地利用評價圖、工業和居住適宜度等圖紙進行疊加,并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進行綜合分析與功能分區。

        生態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將直接影響今后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態規劃與設計中都必須結合當地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時,還要對城市用地狀況與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進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規模、產業結構以及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提出調整用地結構的建議和科學依據,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趨于合理。

        5、進行與人口相適應的規劃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通過分析探究,在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只有分析人口分布、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人口密度、人口組成以及人口流動等基本情況,進而確定近、遠期的與人口狀況相適應的生態城市規劃,才能科學地提出城區人口密度調整措施與提高人口素質方法和把握生態人口規劃的方向。

        6、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

        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進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而制定出污染綜合防治規劃,例如對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等,并通過數學模型來定位生態城市環境的發展趨勢,分析不同發展時期環境污染對城市生態狀況所產生的影響,同時,按功能區實行分區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逐步達到生態規劃目標的要求。

        7、規劃生態資源利用與保護

        從調查分析可知,在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使用的現象隨處可見,同時,掠奪式的開發將會使人類面臨資源枯竭的危險。所以,生態城市規劃相關部門應根據國土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依據具體城市社會的發展趨勢與環境現狀,制定出相應對大氣、水、土地資源、動植物物種資源等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規劃措施,進而確保生態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

        8、規劃生態城市的綠化帶

        在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城市綠化必須放在重要的地位,將治理污染與綠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規劃城市中的生態區域,并根據城市的地質特征、氣候、河湖等情況,科學地規劃城市綠地,給城市各類綠地制定出相應的用地指標,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綠地體系的布局形式,還要維持城市的生態平衡,合理布置物種結構,并進行綠化效益的估算,進而形成一個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四.結合國際上的成功案例

        有了好的規劃還要注重實施, 目前我國幾乎沒有什么成型的經驗。不過,國際上有些經驗可以借鑒。目前全球有4個公認的“生態城市”,其中之一就是德國的弗萊堡。從弗萊堡建設的歷史經驗來看,要實施生態規劃,以下幾方面工作尤為重要。首先要建立適用的法規體系;二是城市管理者的生態意識和表率行為;三是應該聚集一批合適的、先鋒性的研究機構;四是交流學習的機制;五是市民參與運動;六是綠色產業經濟形態;七是保護城市的資源;八是垃圾分類減量處理;九是交通規劃;十是城市園林,還有能源更新規劃。

        五.規劃生態宜居環境的有效途徑 實現生態宜居城市的目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 緊湊的有效的土地利用 土地或許是人類最重要的有限的資源,目前的土地開發模式無疑是不可持續的。 例如北京,核心地區功能布置過密,城市設施與環境達不到世界城市的標準,并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發展占用的土地將進一步呈現不可避免的擴張趨勢。 因此要實現大北京地區的土地整體利用,就應該綜合平衡,保護生態綠地、水源保護地等生態敏感區,保護基本農田、淡水養殖區等,強化生態建設。 最有效的利用土地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一是改造舊城區,提高舊城區的綠地率,使之更加安全、宜人居住。 二環路周邊城市公園建設,就極大地改善了城區的生活環境 。 二是保留農業用地、生態居住區和公共區域。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不僅關心土地利用方面的具體改變,更重要的是關心人與土地關系的改變,尊重土地自身的價值,重新審視人與所棲居的土地的關系。

        2. 有效利用資源,降低污染和浪費 重視能量和材料在人類社會的流動。 能源的節省和材料的再利用是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如使用節能燈管、節約用水等。 建筑節能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總之要改變一次性消費能源的狀態,盡量采取措施促進能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 例如卡爾索普設計的馬林太陽村,80 %的室內保溫和熱水供應能量都取自太陽能,30 %的食物由當地生產,50 %的用水是通過采集雨水和重新利用廢水而獲得。 日本北九州市按照建筑節能的標準建設了一棟環境生態高層住宅,該住宅的電力由風車提供,溫熱水由太陽能提供,每戶都有可將生活垃圾變成植物肥料的垃圾處理機。 大樓外面的地面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可使雨水滲入地下。 3. 恢復自然系統 城市區域中幾乎完全是由人工制造的,充滿了人行道、建筑,廣場中也通常沒有當地的植被,但是在很多地方,原始的生態因素還是被挖掘出來。 這樣的因素能夠增加城市的“宜居性”,促進區域的生態健康。 在美國,很多大壩被拆除,溪流恢復,野生動物重新出現,人們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重要的商貿城市海爾布隆市( Heil bornn) 在原來的磚瓦廠舊址,修建了一座對如何處理工業廢棄地影響巨大的―――磚瓦廠公園。停產至建公園前的7 年閑置期,該地段生態系統有所恢復,部分昆蟲和鳥類回到這里棲息。 公園的設計師充分保留原址原貌,保留湖泊、濕地和水生植物,保留自然的記憶。 現在該公園成為受不同階層喜愛的自然景觀和市民公園。

        4. 健康的社會生態 社會生態比自然生態更難以把握。 有些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例如,街頭流浪漢;而有些是問題則是隱形的:例如城市移民問題。 這些都會降低社區整體的居住性。 促進健康的社會生態意味著賦予每一個社區居民以平等的權利,尤其是考慮到那些弱勢群體的權利。 特別是在公共政策方面需要給與保證。 5. 保留地域文化 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當地的傳統文化以及當地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獨特的社會關系。 充分利用地域文脈,使人居環境具有地方的活力,使人們樂于去居住。 地域的歷史、文化增加了可持續性,地域文化的精華應當予以保護。 政府可以通過鼓勵傳統手工業、地方語言、宗教文化、建筑技術來保護地域文化,更要保護當地的農田和資源儲備,把本國的建筑和材料應用于當地的發展中。 例如北京菊兒胡同住宅建筑群,延續北京從故宮到民居四合院的合院體系,尊重嚴謹的城市肌理,是在保留地域文化基礎上的對“類四合院”、“新住宅體系”的一種嘗試。 而對大北京的發展規劃研究中,強調要繼承和發揚首都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加強對舊城核心區保護,保護古城文化遺產及其格局。 結論:

        如果把我國生態城市建在自然傳承的基礎上,把城市的文脈、城市的景觀作為重要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當代人傳承與創造的建筑有可能成為未來不朽的、世世代代可以永續發展的街道、景觀、建筑和整個城市獨特的風貌。這些風貌是體現城市人工建造物與大自然融合的優美的符號,這種空間符號產生的景觀效應構成了可持續的資源。同時我們在城市的更新發展、規劃建設過程中實現二氧化碳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當我們為本地人創造幸福的時候,也為全人類創造了同等的幸福,為下一代預留了發展的空間。我國的生態城市發展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 羅保明. 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戰略[J]. 環渤海經濟望, 2008,(05).

        [2] 吳興中. 淺議生態城市規劃設計[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09,(24).

        第9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范文

        【關鍵詞】 新常態;多規合一;空間規劃;對策

        黨的十八以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序推進下,我國社會發展各項事業在步入新階段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突破。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各方面的規劃數量繁多,各個規劃往往相互重疊,交錯和沖突,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資源的浪費,嚴重制約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確保新常態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研究新常態下推進我國“多規合一”改革的對策意義重大。

        一、“多規合一”概述

        1、“多規合一”的內涵

        新常態下的“多規合一”是指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主要內容,結合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制定的各領域各方面中長期規劃,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把各項規劃的具體內容合理有效的融合到一起,在建立功能完備、設施齊全的空間規劃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實現各個規劃中關鍵要素的協調統一,形成一本規劃、一張圖的空間規劃體系,最終推動區域空間布局優化和資源有效配置,提高政府治理能力[1]。

        2、“多規合一”的本質

        首先,“多規合一”是要進行規劃體系的改革和優化,強調規劃涉及職能部門之間的有效協調,避免規劃沖突帶來的各項矛盾,形成良好的規劃運行環境;第二,“多規合一”注重規劃的科學性,它并不是多個規劃在形式上的簡單整合,而是要科學規劃,科學利用,實現對空間的科學、合理、有效管控;第三,“多規合一”最終要落實到一本規劃一張圖上,要求要確保一本規劃一張圖干到底,其具有非常強的戰略指導意義,是對未來發展做出的科學安排,規范約束并指導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2]。

        二、我國“多規合一”改革過程中的問題及困難

        1、規劃種類繁多,體系復雜,多規融合難度大

        我國規劃的種類繁多,經歷了由“多規分立”到“多規合一”的發展過程,涉及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規劃的體系結構復雜,各個規劃的編制主體不同、管理審批部門不同、編制的理念和依據不同、規劃的時間不相同且規劃間的時間銜接也較模糊,往往會造成各個規劃之間的脫節和沖突,導致空間管控失效,“多規合一”的融合難度大,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進一步加劇[3]。

        2、規劃管理機制不健全,協調性差,效率低下

        第一,我國各類發展規劃和空間規劃之間內容交叉重疊現象最為突出,加之各個部門追求單獨利益和短期政績,使得部門之間有時候互相扯皮問題嚴重;第二,規劃的管理機制不健全,部門之間及其編制的規劃間的協調性極差;第三,規劃運行外部和內部環境失調,銜接不力;第四,長期規劃的落實困難,規劃運行效率低下。

        3、法律保障形式不同,“多規合一”落實速度慢

        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分別由不同的法律制定和實施,各個規劃的法律保障形式、審批制度、運行過程、監督管理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各類法定和非法定規劃之間的矛盾,因而會導致“多規合一”落實和推動的速度變慢,要做到各項規劃的多規融合,必須要處理好各個法律之間的關系,嚴控各類規劃邊界和保護紅線,做到統籌協調,全面保障[4].

        三、新常態下推進我國“多規合一”改革的對策

        1、統一規劃標準體系,促進多規融合效率提升

        第一,分析我國現階段各項發展規劃和空間規劃,結合其他各領域發展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形成統一的規劃名稱;第二,協調好各類規劃制定依據的參考標準,形成統一的“多規合一”標準體系;第三,統籌兼顧,綜合考慮各項規劃之間的銜接問題,形成統一的規劃期限;第四,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管理和信心建設平臺,提升規劃的綜合性,實現規劃的統一管理;第五,形成“多規合一”的法律保障機制,完善規劃融合的政策措施。

        2、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完善空間規劃體系

        第一,創新“多規合一”的思維方式,樹立系統性的規劃融合模式;第二,充分理清各項規劃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好規劃運行外部和內部之間的矛盾,做到統一協調,綜合規劃;第三,以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為主線,明確我國現階段發展的目標,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在規劃中的地位,嚴控規劃內容中的邊界和紅線;第四,堅持規劃編制的公開性,廣泛征求意見,實現數據開放共享,形成多元主體對規劃落實的監督和反饋,推進民主規劃。第五,“多規合一”要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保障民生為出發點,要實現全民共享發展成果。

        3、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多規合一”的制度體系

        實現“多規合一”必須頂層設計,以法律為保障,要盡快建立健全“多規合一”的法律制度體系。一方面,對各個規劃編制過程中依據的法律進行有效整合,探索統一的規劃協調機制;另一方面,實現規劃編制、審批、監督管理和落實過程的合法性,明確規劃制定各個過程中的權責機制、監督機制和賞罰措施。

        四、結語

        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多規合一”的實施必將迎來新的轉型和突破,必須搶抓發展機遇,完善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健全“多規合一”總體規劃的制度體系,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積極探索各項規劃“多規合一”的新途徑新模式,推進我國“多規合一”改革步入更高層次。

        作者簡介:楊佳新(1988-5):男;漢族;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管理學學位;土地經濟與政策。

        參考文獻

        [1] 蔣躍進. 我國“多規合一”的探索與實踐[J]. 浙江經濟, 2014(21):44-47.

        [2] 樊森. 空間規劃改革與“多規合一”[J]. 西部大開發, 2015(4):60-6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 午夜福利久久性色 | 在线看r级电影一区二区 | 亚洲七七久久综合 | 亚洲熟女少妇精品 | 日本一夲道DVD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