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學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數學的重要性 應用的廣泛性 樹立信心 培養興趣
磨刀不誤砍柴工。對于高職新生來說,剛剛讀完三年高中,進入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心情是怎樣的?幾多歡喜幾多愁。有憧憬,有期待,也有疑惑。新的學習環境,上第一次數學課,意義非同凡響。如何上好高職第一堂數學課,值得我們深思。成功了,學生會很順利的進行后繼的學習,弄不好,學生就更加厭學,沒有任何長進,老師的工作就成了對牛彈琴。 我們面對的是有思想、有主見、有個性的學生,而且他們的數學基礎、數學能力差異很大,參差不齊。就這些年來的高職數學教學第一次課,深有感觸。以下是我的幾點思考。
一、強調數學的重要性
數學應用范圍非常之廣,滲透到各個領域,自然科學直至社會科學。物理、化學、航天技術、地質學、天文學、氣象學、經濟學、生物醫學、遺傳工程都是需要數學方法來解決問題,以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華羅庚(我國數學家華羅庚因家境不好,讀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學去當店員。18歲時患傷寒病,造成右腿殘疾。他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馮若伊曼(計算機之父)說:“數學處于人類智能的中心領域”。計算機科學與數學相輔相成。希爾伯特說“數學是調節理論和實踐、思想和經驗的差異的工具。它建起了一座連通雙方的橋梁,并在不斷的加固它。事實上,全部現代文明中有關理性認識和征服自然部分都有賴于數學”。
齊民友教授斷言:“一種沒有相當發達的數學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個不掌握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沒有“現代的數學就不會有現代的文化。沒有現代數學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
如果沒有數學的相應發展,搞清楚天體運動是不可能的。牛頓證明天體在橢圓軌道上運動,靠的就是微積分的知識。牛頓是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在數學上創建了微積分,在物理學上建立了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在天文學上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是近代科學的集大成者。
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文化,一種語言。真正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方法、感悟價值、提升精神的生命歷程。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糾正學生“數學難學又無用”的錯誤觀點。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自覺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首先應該看得起自己的學生,用慈祥信賴的目光與他們交流。要了解和分析學生在學期開始時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學會如何去尊重學生,尊重生命。告訴學生人的潛能是無限的,是可以挖掘的。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人需要自信。數學難學,但并不是高不可攀,想辦法消除學生對課程的疑慮,甚至恐懼心理。
很多人在電視上看過舟舟,他是一個弱智兒。舟舟的爸爸是位指揮家,他從小耳聞目染喜歡上了指揮,雖然舟舟的智力只有正常人的百分之三十,但是他很有音樂天賦,可以上臺指揮交響樂,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不識樂譜的指揮家。當他指揮樂隊表演了兩首著名的樂曲后,觀眾們給他報以熱烈的經久不息的掌聲。
2010年高考數學考8分的學生,曾經問我“n!”感嘆號是什么意思,然后她自己解釋說,以為是“哇”的意思,笑倒一片同學。就她也學會了矩陣的乘法運算,會利用矩陣的初等行變換解線性方程組。她就是覺得“我數學老師好可愛的”。能學懂的就堅持學了,會了。真的是親其師信其道。她的數學期末考試得了70多分,基礎差不可怕,一分耕耘一份收獲。
只要肯花時間花功夫而且不怕吃苦,勤于思考,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在個人生活中缺少不了堅持,因為沒有堅持,才會使你半途而廢,因為沒有堅持,才會讓你離成功越來越遠。樹立民族榮譽感和民族自信心,堅持、協作、探索,啟發學生去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
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堂上要滲透數學文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氣息。教師的文化科學知識即文化素養,它是對自然和宇宙的一般認識和理解,對人性的完善和提高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只有教師講課時將文化科學知識融通于實用的技術知識之中,才會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喜歡那些學識淵博、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的教師。教師有上課的激情,才能感染學生的學習激情。
高職數學教育如果把數學教活了,教得所有學生都有感覺了,是我們數學教育永恒的話題。不追求高難知識,但求知識背后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源于數學而超越于數學的東西:數學理念、數學習慣,將數學溶透至學生的思維深處,讓它永不褪色。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還能找到數學的靈感和啟示。
楷模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對名人事跡的了解,讓學生走近名人,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成就貢獻、治學精神、人格品質。學習他們堅韌、堅持、鍥而不舍的頑強毅力,堅強不屈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從他們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切合自己的實際,樹立理想、建立信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堅持不斷地努力。尤其對于高職學生,很多同學家境不是很好,了解數學家的早年的苦難,可以克服他們的自卑心理,增加自強的信心,克服困難,刻苦學習。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今天的學習質量,就是明天的生活質量。
營造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有積極向上的情緒,師生有良好的心境、精神體驗和情緒波動。教學充滿無拘無束的氣象,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展開思維的翅膀。數學學習一旦使學生感受到了思維的樂趣,使學生領悟了數學知識的豐富、數學方法的精巧、數學思想的博大、數學思考的美妙,那么,數學文化的價值必顯露無遺。
教師要向學生“交底”,介紹本課程的性質、地位、作用、學科基礎、主要內容、知識結構、學習方法和應用前景,學期目標,自己的教學計劃等等,能很好地反映自己較高的學科水平,也能讓學生對要講的課程產生興趣。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積極主動學習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提出課前課中課后要求
要求:上課前書、筆、草稿紙必帶,(很多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課堂隨時可能練習,缺一不可。高職院校是以培養技能為目標,數學不再有中學的地位,也不會要學生花太多的時間,課堂尤其要抓緊,積極思考。
全期大概8次作業,使用一個作業本,一定要如質如量的完成,不能抄襲。每一次作業都有登記,計入平時分。
告訴同學們,相互間一定要相處好,尤其是一個寢室的。友誼可以給你力量和幸福,也是今后人生的一筆財富。
教師要提前進入工作狀,努力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學生,真切的關心他們,為他們教好書,樂意和愉快的和他們相處。終生備課,點點滴滴。加強自身的科學文化以及專業知識的學習,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使自己充滿信心,給學生一片藍天一片陽光。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理學習 因地制宜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11-0153-01
經過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實踐,發現目前高中地理教學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當前學校在初中階段都會開設一年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必修課程,但是很多學校為了追求初升高的升學率,都忽略了地理教學,甚至于用學校認為更加重要的“正”課來替代被認為是“副”課的地理課程,這樣直接導致許多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較為淺薄。
其次,地理教學的師資力量薄弱。很多地區的學校,特別是農村地區,地理教師嚴重缺乏,地理課程是一些語文、數學等“主”課老師平衡工作量的“搭頭”課。這些兼職教師業務水平低下,教學經驗不足,缺乏地理基礎知識,根本不能滿足地理教學的基本要求,更談不上高的教學質量了。
另外,教學設備落后。目前,很多城區的教師都在使用地球儀、掛圖等教學用具,但是對于農村中學,教學設備只有少量的教學掛圖,有的還殘缺不全。
根據目前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存在以上問題,我通過優化教學方法,構建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發展需要的因地制宜的教學策略,以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實現全面素質教育。
首先,增強對地理教學的認知。進入高中,學生對地理學科地位的認識已經有所提升,比如高中的地理會考和高考都是促進這種認識的主要原因,但是這些都是外部因素,我們要從根本上將這種外部學習動機轉為內在的學習動力,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讓學生在教學中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激發學生探索地理的強烈欲望。通過組織一些活動使學生從“要我學習”變為“我要學習”,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渴望學習的內部動力。
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來了解一些基礎知識,比如講到高壓低壓時,就可以用簡單的道具針管讓學生形象的了解,啟發學生從日常生活中講解哪些是高壓低壓現象,想象一下夏季悶熱天氣時,水里的魚兒為什么會浮出水面?夏天的時候為什么我們的自行車輪胎的氣不能打太飽?這些日常生活場景的討論都可以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使學生在了解、學習地理知識時不僅僅依靠記憶,而是真實的感受,感覺到地理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
其次,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從感官上誘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記得在農村我們上地理課時,都是靠“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照本宣科的教學。教師有時候都感覺乏味,讓學生自己看課本,連宣讀的興趣都喪失了,學生當然就更不愿意學習了。但是,現在很多農村也配備了多媒體,投影儀或者電視機、放映機等教學設備,因此,我就將很多“死教材”轉換為形聲俱備的影像,給學生帶去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也增強了學生的理解、感知能力。另外,也可以使一些原本傳統教學不能或者很難講解的地理形成、變化過程,用圖像、動畫的效果給展現出來,比如季風的形成、褶皺和斷層、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等。
另外,針對不同地區的同學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對于初中階段地理基礎素質較差,受到原有知識能力水平的制約,可能會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出現斷層現象。因此,我們根據學生的特點,不能將教學目標確定的太高、太快。對于初中地理基礎知識掌握不足的同學,不能盲目地讓他學習新的地理知識,這樣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起來困難、吃力,從而喪失信心和興趣,造成破罐子破摔的現象。
最后,我們要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教學和鄉土地理實踐教學相結合。理論最終目的是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這些地理知識很多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驗。例如,在講解太陽高度角計算時,我們就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帶著同學們走進蔬菜大棚去了解在農業生產中,冬天農民都是利用玻璃房子或者塑料大棚來栽種花卉、蔬菜,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教材上常說的溫室效應,只有真正走進去才能了解。
鄉土地理是指本地區的地理面貌、氣候變化、天文觀察、環境保護等。鼓勵學生從課堂走向野外,將封閉式的教學轉化為開放式教學。根據自己區域的地理情況,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課外活動。比如了解各個地區的水域情況,開展環境保護,珍惜自然資源等活動。通過將地理教材理論和鄉土地理聯系起來,無疑會使學生更加了解家鄉,更加愛護家鄉,并能將地理的發展和經濟建設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多思考、勤提問,達到最終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的目的。
誠然,要想改變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學現狀還要追溯到源頭,那就是改變初中教學中只注重語文數學教學的觀念,增強師資力量,但是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根據不同區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的方法不失為一個“亡羊補牢”之舉,也能起到完善地理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釋義:一個小小的螞蟻洞,可以使千里長堤潰決。比喻小事不注意會造成大亂子。
2、出處:戰國末期韓非子《韓非子·喻老》。節選:知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
3、意思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來源:文章屋網 )
人類學紀錄片在贛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應用現狀
目前,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材的紀錄(專題)片不在少數。在央視十套《探索?發現》欄目首播,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和江西廬山風景名勝管理局聯合制作的10集高清人文紀錄片《廬山:人文圣山》,對廬山這座世界名山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展現。片中內容涉及佛學、道學、隱學、理學、新儒學、中外比較文學以及美學、建筑學、地質學、動植物學等十幾個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南昌電視臺2005年開播的《解密南昌》則是一檔本土文化類電視欄目,所講的故事有南昌的名勝古跡、老字號、古街小巷。比如:《千年繩金塔》《仙女下凡洗馬池》《古井遺韻》《尋訪書院街》等。有南昌近代歷史時期的事件或物件。如:《牛行與南潯鐵路》《神秘的張勛公館》等。有表現南昌城市建筑的新舊變遷、經濟發展變化的坎坷歷程。如《南昌路燈百年》《十字街今昔》《經濟大樓再回首》《回首萬歲館》等。①還有類似的題材散見在不同電視媒體制作的電視紀錄(專題)片以及旅游宣傳片中。如中央電視臺攝制的《話說長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天津電視臺攝制的《尋找逝去的家園》等。此類電視作品由于制作周期緊、拍攝選取地域過于廣泛,對于江西省內的風土人情都只是浮光掠影的攝取,其中并沒有出現制作精良、具備研究價值的人類學影片。
《廬山:人文圣山》《解密南昌》等電視紀錄(專題)片能否被視為民俗影視片?這類影片或多或少都具備了影視人類學的特質,但如果把其等同于人類學紀錄片,則是對民俗學研究的誤解。這些藝術性較高的紀錄片,充滿了闡釋性解說,卻沒有傳統承載,也很少記錄現行的民俗活動事件。而人類學影片是把人類學的所有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幾乎所有研究對象囊括進來,強調運用民俗學的視角是記錄眼下的民俗世象、追憶展現前人、剖析精神上的文化家園的文化方式。人類學影片題材本身不僅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更具有人類學研究的文獻價值,注重將民俗鄉土題材置于與之共時的現代文明語境中審視,對過去時態的文明形態的現在時關注,使其具有歷史的厚度和現代意義。一方面要積極地搶救和記錄那些“正在消亡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抓緊攝取和記錄那些“正在變化的世界”。②由此可見,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學紀錄片在這片贛地上是缺席的。
利用人類學紀錄片保護贛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又是當代文化創新的重要資源。江西自古以來人杰地靈,歷代文人有朱耷、黃庭堅、歐陽修、王安石、陶淵明等。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有滕王閣、山人故居、繩金塔、景德鎮、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廬山風景區、井岡山風景區、婺源風景區、三清山風景區、龍虎山風景區等,其中婺源縣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江西省內各市縣轄區,項目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和民俗等九類,這些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動態的“活”的文化形式。它主要通過語言、形態、姿勢等媒介記載,將人類學與藝術有機地結合,是一種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挖掘、搶救、整理這些文化資料,迫在眉睫。而縱觀這些傳統文化的留存方式更多是以圖片、文獻、實物進行展示,鮮有影像的方式紀錄保存、展示。整理真實的生活圖景資料,自然的社會關系體現比文字的記載更加具體和直觀,從而可以為我們評價自己的生活提供多角度的、比較客觀公正的參照,進而可以在現代化進程中衡量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人類學理論與影視表現技巧的兼容結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巨大功能。搶救、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存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弘揚和崇尚民族精神的必要條件。中國民間文化和大眾傳媒技術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早期電影與戲曲的結緣、電影、廣播、電視等媒介的興起給了戲曲、說唱、雜技等民間文化形式新的生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也可以依照此規律,通過視覺聽覺的多角度展演和先進的技術手段,記錄這些寶貴的遺產,并且承擔起延續文化命脈的責任。而跨學科的多元視角,為在人類學視野中探討圖像傳播和視覺敘事提供了新思維,影視手段應用于人類學研究是為了使人類學更好地研究人類和人類文化,它的出現不僅是由于現代技術發展的推動,更與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的需要休戚相關。將鮮為人知的人類生存狀態展現在眾人面前,反映富于審美趣味的人文藝術,調動寓意、隱喻、象征等各種表達方式,能將―種情感的力量傳達給觀眾,形成一種審美愉悅。同時促進邊緣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交流,為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人們與前工業社會其他人群的生活進行比較提供了視角。
結語
江西省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了解與認識贛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江西本土紀錄片的拍攝與全國紀錄片創作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人類學紀錄片的創作更是稀缺。紀錄片不再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個輔助手段,它和文字語言的人類學著作具有相等的學術地位。以贛地歷史和文化為藍本,摸索贛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人類學紀錄片角色,形成具備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影像倉庫,人類學紀錄片應當承擔起保護與開發被現代文明邊緣化、瀕危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樹立理性的遺產保護與傳承觀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詳盡的田野調查,并作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運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和現代科學技術,在儲存記錄媒介方式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更完善的保護,達到保護與開發的目的。隨著影視人類學理論的不斷完善和實踐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學紀錄片在贛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南昌大學2009年度社會科學校研究基金項目:人類學紀錄片在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的應用研究,項目批準號09XJC02”)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
注釋:
關鍵詞:差異性教學 中職地理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124-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第四部分“教學過程”中明確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接受的前提下正視這些差異,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的表現自己,并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充分發展自己的特長。
1 差異性教學的涵義
所謂差異性教學是指在集體授課的過程中,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的讓每個學生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以便于學生能進一步得到應有的發展。美國學者湯姆林森指出:“差異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將學生的個別差異視為教學的組成要素,教師從學生不同的準備水平、興趣和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和結果,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展。”美國的另一位學者戴安?荷克絲指出:“實施差異教學意指教師改變教學的速度、水平和類型,以適應學習者的需要、學習風格或興趣。”由此可以看出它們的涵義是一致的,都強調教師應該正視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的存在,并能立足于這些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興趣的需要,盡量使學生的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的發揮與發展。
2 中職地理課堂需要差異性教學
近幾年,中職學校的發展遇到許多困難,學生人數減少,綜合素質不高等等。學生選擇職校大致有三種原因:一種是普高沒考上,只能來職校;一種是專為學習一門技術;還有一種是被普通學校開除了,沒地去才選擇職校。這幾種原因使他們對文化課沒興趣,也缺乏自信。許多學生一談到地理就搖頭,有的甚至初中就沒有接觸過地理課,因而他們的地理基礎參差不齊,當然對地理知識理解和掌握的能力差距就很大,如果在中職地理教學中繼續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忽視學生水平高低不齊、學習能力大小不同,勢必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也就不能很好地實施“因材施教”的方針,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因此,中職地理教師繼續以同一標準、統一要求來進行教學顯然是不合理的,必須正視學生的差異,積極有效地進行差異性教學。
3 在中職地理教學中運用差異性教學的意義
(1)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在中職地理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給學生提供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且學生樂意接受的學習內容,實行差異性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不同學生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選擇學習目標,由于目標是自己選定的,學生可以比較容易掌握知識,取得成功,他們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重新樹立起了自信心,在以后的學習中會積極主動地提出新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
(2)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管理水平。作為當代地理教師,我們既要緊跟新課標的要求,即學習觀、教學觀和人才觀,又要接受和學習新課標理念的生態資源觀、差異發展觀和多維評價觀。而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差異性教學就是這一教育觀念的很好體現。差異性教學的實施,是中職地理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并實現因材施教的前提條件和平臺;更加有利于教師個人才華的施展,為未來教師從“知識型”向“研究型”轉變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差異性教學的順利開展使得教師摒棄了以往舊的教育觀念,積極的去開拓創新,這樣的教學模式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有利的。
4 差異性教學在中職地理教學中的案例實施
在實施差異性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調查、摸底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的文化基礎、學習態度、興趣愛好等情況,把學生分為A、B、C三種類別:A類為文化基礎相對較好的學優生,B類為中等生,C類為基礎比較弱的學困生。教師根據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差異性教學,因材施教,使學生都學到新知識取得新進步,做到不同類別的學生都學有所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教學目標的差異性、教學過程的差異性、作業設計及批改的差異性、學生評價的差異性等方面來實施。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為例來實施差異性教學。
(1)教學目標的差異性。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別學生的需求,在吃透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把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相對劃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如本節課中制定如下教學目標:A類學生能夠說出洋流的概念,能大致記住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B類學生能夠運用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分析不同緯度和不同海區的洋流的分布規律;C類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以及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2)教學過程的差異性。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兼顧不同學生的需求,將不同程度的問題有機地穿插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提問不同類別的學生,采取差異質疑的方法。如本課中可以問C類學生什么是洋流,洋流按性質可以分為哪兩類這種課本上一目了然的概念性的知識,以激發學習興趣;可以問B類學生一些需認真思考,通過地理原理得出結論的問題。如洋流是怎樣影響地理環境的,請舉例說明;對于A類學生,可以提一些綜合性、探究性的問題,如鄭和下西洋,為什么選擇在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對回答正確的學生,特別是B、C類別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于A類學生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去對待,鼓勵其持之以恒。當然,當B、C類學生的知識掌握到一定程度時,也可以給所有學生設置同一訓練目標。讓他們進行小組合作,每個小組都應該有三類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共同參與問題的討論,相互影響,輕松掌握所學知識。教學過程的差異性,使全班學生都有參與討論的機會,教師有的放矢地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問,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3)作業設計與批改的差異性。作業設計與批改的的差異性是實施差異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因類制宜地設計作業。教師應該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幾組作業。如本課C類學生的作業就是洋流的概念、分類和對人類的影響,在課本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B、C類學生的作業要能夠利用洋流的分布規律做一些讀圖題,另外C類學生還可以做練習冊上的提高題。這樣各類學生都學有收獲,激發了學習地理的興趣。
②因人制宜地批改作業。教師在批改地理作業時,要因人給出不同的評語。如C類學生不能要求太高,只要作業書寫認真、完整,教師就應給出一些鼓勵性批語,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對作業完成較好的學生要表揚,給以肯定。在作業批改過程中,注意出現的問題,為講評作業做準備。一旦發現學生進步,要迅速調整類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
(4)學生評價的差異性。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因為進不了普高而選擇了中職學校,這就意味著不能再用普通學校的評價方法來評價他們,而應該根據中職生及其專業的特點,采用靈活多變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在中職地理期末測試時,可以根據三類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出題,以基礎知識為主,較難的題作為附加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另外,可以把平時課堂上的表現、作業完成情況、遲到早退現象等記為平時成績,按一定的比例計算到期末總成績中,這樣,大部分學生可以被評為中等生,有的還被評為優等生,極大地提高了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出科學、恰當的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在愉悅的氛圍更加努力,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個性潛能的發展。
5 在中職地理教學中實施差異性教學的幾點建議
(1)差異性教學的核心是彈性分組,學生的層次分類是變化的、動態的。每個學生都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中,學生的A、B、C三種類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學生不斷學習的過程中,A類可能會變為B類,C類也可能變為B類,這就要求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進步,及時調整分組,這樣教學才更有針對性。所以,針對各個層次的學生,教師都應關心、及時鼓勵,激發他們進取的熱情,使其保持穩定的心態,以促進其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2)教師要時刻留意學生的變化,保護其自尊心。對于具有個性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差異性教學可以說是更有效、更科學的教學方法,符合培養專業人才的根本要求,但面對學生,應格外注意其心理感受,將不良影響盡量降到最低。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隱形分層”,即層次不同,輔導不同。對基礎好的學生可以采用深化、循循善誘的教法;對基礎差的學生可以采用興趣化、通俗化的教法,這樣就可以避免有意分層可能帶來的不良效應,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總之,在中職地理教學中實施差異性教學,教師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尊重了學生的人格,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地理素養,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 在教學中,營造寬松、民主的氛圍,使學生敢于和勇于探索,大膽質疑。寬松的課堂環境,是自主學習的沃土。教師要保護學生求知發問的勇氣和興趣,營造氛圍、創設情境,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發現他們的亮點,多鼓勵,少指責,并且一視同仁,不歧視后進生,體現隨和平易的人格魅力。這樣的課堂才會使學生敢于和勇于探索。
2.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創設寬松和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渴望和質疑激情。在課堂教學中,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其特有的絢麗多彩的畫面,情趣豐富的音響和富有情感的講解,對教學起到了輔助、強化和推動作用,帶來了教學情境、傳播方式和認知渠道的多元化,使教學過程得到了整體優化。教師要根據地理學科特點和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聲像并茂的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教學不僅以其逼真的形象占領了學生的大腦空間,縮短了認知、理解和運用知識之間的距離,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所有感知器官,并驅使學生進行積極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3. 把地圖作為激發學生思維的工具。地理學科要教給學生讀圖、析圖的方法,使他們學會“看圖說活”,把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動手繪圖落在實處。要使地圖發揮效益,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所以,在形成了一定的地圖基本技能之后,進一步培養學生能夠自覺地運用地圖來說明地理事物、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往我們也重視讀圖能力的培養,但更象是教師在運用地圖。往往教師找到一幅地圖,“圖導、圖練、圖析”,而學生未必會馬上找到這幅圖,甚至在找到以后真正看沒看圖也不知道。針對于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主動使用地圖來獲取知識,通過讀圖、填圖的練習來實現心智地圖,能夠自覺地運用地圖來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夠從地圖上提出問題。
4. 教師關注學生質疑中的發現型和創造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教師靈活地安排出既突出重點又有示范性的問題,作為主體探究內容,而其他內容可通過分工合作形式完成。比如,在學習地形圖的判讀時,等高線地形圖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要結合教學課件和地圖、板圖、模型進行講解,其中等高線圖上判斷坡度陡緩、山脊和山谷就屬于發現型問題,可以讓學生到前面來講解和解釋;而地形剖面圖的學習,教師就可直接讓學生看模型,自己來大膽地推測地形剖面圖是怎樣的,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也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地形剖面圖,三維目標得到了很好的實現。
5. 課堂內容要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中學生對地理學習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他們更愿意接受具有感性色彩的地理內容,所以必須從學生的身邊找到更多直觀可感的事物,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課堂內容也必須與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一方面,改變教學時空狹隘性為廣泛性,在現代環境中,學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都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媒介,但學生不一定能自覺地將之與地理學習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教師打破課堂地理學習45分鐘的局限,充分利用并引導學生運用各類信息來反映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體現現代科技的發展,把地理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打開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讓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從而在思想上得到升華和凈化。
關鍵詞:教學方法;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504-01
1 教材分析
所選教材是劉賢釗教授主編的《組織學與胚胎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教材,內容是第三章結締組織中的第七節“血液”。《組織學》是解剖學的一個分支,是生命科學的組成部分,以細胞學的發展為基礎,由于《胚胎學》的發展密不可分,與生化,免疫,病理等學科交叉滲透,套用我們時下很流行的一句名言的格式: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說細胞形成組織;組織形成器官;器官形成系統。作為一名醫學生,只有系統掌握人體微結構的基本知識,才能更好的學習,分析與理解機體的生理過程和病理現象,才能為進一步學好其他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各學科課程。結締組織是機體分布最廣泛,形式最多樣的一種組織,血液是一種流動的結締組織,本節課是借助顯微鏡觀察血液組織的有形成分的形態和結構,數量,以便了解他的功能。
2 學情分析
我所授課的學生正是十八,九歲的花樣年華,他們青春,熱情,追求夢想,對于醫學有好奇心,但仍需老師的引導和扶持,下面我將從認知結構,思想意識,學習習慣三個方面進行學情分析。
(1)認知結構:通過中學階段生物的學習,對于動植物細胞結構有一定的認識,通過前兩次課對于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總論的學習,對于四大基本組織中的兩大組織具有了初步認識。
(2)思想意識方面:對于顯微鏡下正常人體的微結構有一定的好奇心,出于對醫學夢想的追求和日常生活中對血液的了解,也會有興趣探究、學習血液各有形成分的形態與功能。
(3)學習習慣:經歷了高考的磨練,具有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但《組織學》是觀察組織的微結構,對于初學者來說相對抽象,須要老師的引導和支持。
3 教學目標
在分析教材,了解學情,并結合學綱的基礎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掌握血液各有形成分的正常值,形態,結構與功能。
(2)了解血發生的概念及階段。
重點
根據《組胚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臨床應用的需要,我教學的重點將側重于以下兩個部分:
(1)血細胞的數量
(2)血液各有形成分的形態和功能。
難點
通過對《組胚學》教學大綱的分析、學習,結合學生的學習接受情況,我將以下兩個部分定為本節課的學習難點:
(1)顯微鏡下各細胞的形態
(2)運用所學的血液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4 教學方法
在分析教材,學情,結合我校為基層和農村培養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細品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遵循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讓同學們知其然,還要讓同學們知其所以然的原則,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處理,既聯系生活實際及國內熱點問題,又運用多媒體示教,結合實驗教學等方法,來實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多種記憶方法,讓學生在了解理論基礎的同時,強化記憶,在記憶的過程中,尋找學習規律,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根據授課內容及教學條件,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主要進行基礎概念的講授,讓學生結合多媒體圖解進行學習,其中突出教學重點,反復講解難點,使學生對重點,難點有一個明確的理解和掌握。
(2)實驗法:借助光學顯微鏡,利用血涂片,讓同學們根據講授的細胞形態特點找出相應的血細胞,同學們親自動手,手腦并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可以鞏固與加深所學知識,又可以形成技能技巧,并能養成嚴謹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
(3)討論法: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集體和分組兩種形式,例如煤氣中毒時為什么出現缺氧癥狀?發揮同學們的想象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討論學習,尋找答案。郭美美炫富事件曝光以后,不但引起了紅十字會的誠信危機,更嚴重的是各地血庫供血不足,引導同學們理論聯系實際,樹立救死扶傷,以人為本,病人至上的理念,培養德術并舉,團結協作的新時代人才。
5 學法
我們都知道,未來社會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主動學習的人,在教育的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同學們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進行培養,我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主動探究法:利用顯微鏡和多媒體圖解,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有效的設置問題,讓同學們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以便更好掌握知識。
(2)興趣激勵法:聯系生活實際和熱點問題,使其從主觀上改進學習方法,主動了解知識。
(3)分析歸納法:引導學生分析四大基本組織各自的特點,歸納總結,使同學們充分理解微觀形態的概念,以利于今后的學習。
6 教學過程
本節課用時45分鐘,具體安排如下:
(1)導入新課概況前兩節課結締組織的共同特點,引出血液的概念。3分鐘
(2)講述新課
血液是由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組成各組成結構的功能。15分鐘
鏡下觀,分組討論。15分鐘
(3)血發生的概念。5分鐘
(4)要點回放,小結,布置作業。
關鍵詞: 醫學生 嘗試第一支煙 原因 影響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份報告說,香煙每小時殺死560人,全球每年約有600萬人因吸煙引起的癌癥、心臟病等疾病死亡,預計這一數字將進一步上升。有研究資料表明吸煙的后續危害一般會在吸煙人開始吸煙后的10―20年表現出來。這意味著吸煙會影響到下一代人。吸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已為舉世公認。煙民的平均壽命要比不吸煙者短15年。被動吸煙者的危險也不少。吸煙時,尼古丁在燃燒中生成去甲煙亞硝胺和新煙堿亞硝胺,均為強致癌物質。煙草燃燒時釋放的煙霧中含有上千種已知的化學物質,其中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酚類、胺類、多環芳烴、重金屬元素等化學物質,都會對人體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吸煙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嘗試第一支煙是從不吸煙到吸煙行為階段轉變的關鍵點。控煙要從源頭做起,就要從控制嘗試第一支煙做起。我們分析醫學生嘗試第一支煙的原因及影響因素這一側面,為政府控煙政策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廣州醫學院在校本科生(350人)、碩士生(451人)、博士生(44人)三類,合計845人,作相關吸煙問卷調查。
1.2方法
采取課堂發放自填式調查問卷匿名填寫的形式進行。發放調查問卷前,先向同學們講清楚此調查問卷的注意事項并告訴同學是匿名調查,消除同學們的顧慮,然后發放調查問卷給定時間內(一小時后)填寫完成后立即收回。為了保證調查表的信度和效度的可信性和有效性,經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維清教授授權同意,本研究采用陳教授關于大學生吸煙狀況的調查問卷,稍作修改,并增加了碩士和博士的相關選擇項目。
2.結果
2.1不同吸煙行為
未吸煙者,本科生(85.7%)比研究生(63.5%)多。嘗試吸煙、不規律吸煙和規律吸煙比較中,研究生這三種吸煙行為的吸煙率都比本科生高,研究生分別是22.6%、9.3%和4.6%。本科生分別是11.3%、1.8%和1.2%。見表1。
2.2嘗試第一支煙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影響人
嘗試第一支煙是從不吸煙到吸煙的一個臨界點,行為轉變的關鍵點。本科生嘗試第一支煙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嘗試(54.8%)。研究生嘗試第一支煙的主要原因前三位是嘗試(46.8%)、趕時髦(10.4%)、社會需要(9.2%)。見表2。
2.3嘗試第一支煙的主要影響人
本科生嘗試第一支煙主要影響人排在第一位的是同學(32.6%)。研究生嘗試第一支煙主要影響人前三位是同學(38.2%)、朋友(17.6%)、沒有人影響(16.5%)。見表3。
3.討論
嘗試第一支煙是從不吸煙到吸煙行為階段轉變的關鍵點。我們控煙要從源頭做起,就要從控制嘗試第一支煙做起。所以我們著重研究嘗試第一支煙的影響因素。“拒絕嘗試第一支煙”是有效控煙禁煙的策略。杜絕了嘗試吸第一支煙的源頭,就不存在后續的不規律吸煙、規律吸煙及吸煙成癮的問題了,這也是我們研究的一個方向。
研究生嘗試第一支煙的主要原因第一位是嘗試,其次是趕時髦和社會需要。好奇心大是符合青少年的性格特點。這一點提示我們控煙的宣傳方向是“不要嘗試吸煙,杜絕嘗試吸煙的好奇心態”。
嘗試吸煙者吸第一支煙的主要影響人第一位是同學,其次是朋友和沒有人影響。研究生在校讀書,接觸最多是同學,接觸同學的時間最長,所以在研究生讀研期間受同學影響要比受父母影響大。研究生是成年人,讀研期間普遍住校,受父母影響較小。這與其他研究人群不同。例如小學生會受父母影響較大。這一點提示我們研究生的控煙要從學校抓起。在學校(改善吸煙環境)做好控煙宣傳是很有必要的。學校要為學生創造無煙環境,減少同學或室友的主動與被動吸煙行為。
參考文獻:
[1]HonjoT,Lawachi I.Effects of market liberalization on smoking in Japan[J].Tobacco Control,2009,9:193-200.
[2]廣州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文件.穗愛衛〔2010〕20文件.,2010.9.1.
[3]2011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http://省略/news_detail.aspid=1843,2011.5.26.
[4]韓雁.大學生吸煙相關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碩士論文.廣州:中山大學,2005.
[5]De Bernardo RL,Aldinger CE,Dawood OR,etal.An E-mail assessment of undergraduates’attitudes towards moking[J].J Am CollHeal,1999,148,(2):61-66
[6]Tamim H,TerroA,Kassem H,et al.Tobacco use by university students,Lebanon,2001.Addiction,2003;98:933-939.
[7]Akvardar Y,Demiral Y,Ergor G,et al.Substance use in a sample of Turkish medical students.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03;72:117-121.
故事要追溯到38年前。李洪仁是大慶林源輸油公司工人,妻子劉淑芹比他小兩歲,兩人結婚后共生育了6個女兒。由于劉淑芹沒工作,全家僅靠李洪仁微薄的工資生活,家境貧困。1976年10月的一天,李洪仁下班回家,路過林源火車站時,忽然聽到一陣嬰兒的啼哭。尋聲望去,他發現角落的長椅上有一個藤筐,啼哭聲就是從那里發出的。他急忙奔過去,看見藤筐里有個襁褓,打開,是一個渾身青紫的男嬰。
候車室里沒有多少旅客,有點冷清。李洪仁連問了幾聲誰丟的孩子?無人應答。李洪仁見孩子可憐,就將藤筐連同嬰兒帶回了家。
看見丈夫抱回個棄嬰,劉淑芹抱著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女兒走過來,說:“呀,是個男孩,老天開眼,給咱送來個兒子。”說著,她放下小女兒,抱起男嬰,將塞到他的小嘴里。男嬰看上去也就剛出生兩三天,含住就拼命吸吮起來。李家另外五姐妹一齊奔過來,這個摸摸男嬰的腳,那個摸摸男嬰的小臉,唧唧喳喳地說:“我們有弟弟了……”
李洪仁夫婦給棄嬰起名叫李剛,視同己出,非常疼愛。劉淑芹經常抱著李剛在親戚朋友面前說:“我和老李6個閨女,只有這一個兒子,將來就指望兒子養老了。”邊說邊在李剛的小臉蛋上親個不停。李洪仁也時常對工友們說:“這孩子不管是親生的還是撿來的,只要姓李,管我們叫爸叫媽,我們將來就能當爺爺、當奶奶。”
然而,一年后,最小的六女兒會蹣跚走路了,李剛卻連站立都不會,而且細胳膊細腿,非常瘦小。李洪仁夫婦帶他去醫院做檢查,醫生說:“這孩子有小兒麻痹癥,這輩子恐怕站不起來了。”李洪仁和妻子不甘心,他們借錢帶李剛去哈爾濱的大醫院看病,做了兩次畸形矯正術后,李剛仍然無法站立,而且四肢變形嚴重,即使拄拐也不能走路,只能爬著“行走”。夫婦倆不得不接受殘酷的現實。
從哈爾濱回到林源,劉淑芹把六個女兒召集到一起,說:“你們的弟弟命苦,身體又不好,你們以后要多照顧他,有好吃的,要留給弟弟吃。”最小的六女兒撅著小嘴說:“媽媽,有好吃的,我也要吃。”母親說:“不行,你比弟弟大一個多月,是姐姐。姐姐就得讓著弟弟。”
此后,李剛成了這個家的“寶”。因為家里窮,經常沒好吃的,即便買了,六個姐妹也撈不著吃,劉淑芹總是藏著掖著,偷偷摸摸給兒子吃。一次,親戚來串門,帶來一個果匣子,里面裝著餅干和糖果。這稀罕的東西讓幾個孩子垂涎欲滴,可劉淑芹把果匣子鎖在了柜子里,留給兒子獨自享用。這讓六個女兒頗為不滿。一天,老二趁母親忘了鎖柜門,伸手在果匣子里偷了兩塊糖,分給老五和老六一人一塊。小姐倆吃得香甜。這時,劉淑芹恰好進屋,得知是二女兒給兩個妹妹偷糖吃,不由分說將老二揍了一頓。老二很委屈,哭著質問母親:“我們是親生的,弟弟是撿來的,你為啥那么偏心眼?”劉淑芹也流淚了:“弟弟不會走路,我讓他多吃點,身體變得硬實點,你們怎么就不體諒爸媽的心呢?”
1979年秋天,三歲的老六和李剛同時得了腦膜炎,李洪仁和劉淑芹一人抱一個去了醫院。家里的五姐妹天天盼著父母帶弟弟妹妹回家。可幾天后,夫婦倆只抱著李剛回來了,卻不見老六的身影。五姐妹齊齊地問:“六妹呢?”李洪仁不吭聲,劉淑芹告訴女兒們:“你們的六妹,沒了。”原來,夫婦倆帶著兩個孩子到醫院后,才發現老六的病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關頭,醫生說為時已晚,只能先救李剛的病。
聞此噩耗,五姐妹抱頭痛哭,邊哭邊埋怨父母重男輕女,不關心六妹。李洪仁也低頭抹淚,半晌才說:“你們的六妹沒了,我和媽媽也心痛。弟弟的命算是撿回來了,我們以后一定要好好照顧他。”
時光流逝,李家五姐妹漸漸長大,各自有了家庭。李洪仁夫婦也帶著李剛從林源搬到了大慶紅崗區居住。李剛已經長大,被評定為一級殘疾,生活離不開人照顧。在父母教育下,五姐妹心頭的堅冰已經融化,明白了父母對弟弟的“偏心”并非是重男輕女,而是他們對殘疾的弟弟特別的擔心和牽掛,是一種深沉而博大的愛。從此,五姐妹經常輪番回家幫父母照顧弟弟。老五在女兒9歲那年離異,女兒歸前夫撫養,她沒有家庭拖累,更成了父母的好幫手。李剛跟姐姐們很親,無論哪個姐姐回去,他都會把好吃的東西奉獻出來。只要姐姐們回家,家里就充滿了歡樂。
舍棄遺產接力大愛,有一種撫養生生不息
2007年5月,69歲的李洪仁突然因病去世,全家陷入悲痛之中,李剛更是哭得淚人似的,讓姐姐們感到父親沒白疼他。
處理完李洪仁的后事,劉淑芹把五個女兒召集在一起,說:“你爸活著的時候,最惦記的就是李剛,多次和我商量,哪個女兒能照顧弟弟,就把我們所有財產給她。我答應了他。我也有走的那一天,等我走了,你們就照你爸說的做,誰管弟弟,這房子、還有其他財產就都給誰。”五姐妹一起摟住母親:“媽,別想那么多,我們會照顧好你和弟弟。”
五姐妹發現,李剛比以前懂事了。劉淑芹有心臟病和肺心病,后背時常酸痛。劉淑芹只要坐下,李剛就會爬過來,用惟一聽使喚的左手為母親捶背,嘴巴甜甜地說:“媽,你辛苦了。”劉淑芹感到欣慰,說:“兒啊,有你這句話,媽就不累。”
2010年,操勞過度的劉淑芹病倒住院,五姐妹要到醫院護理母親,無暇顧及弟弟,只好大家掏錢,把李剛送進托老所,然后輪班到托老所看他。2012年3月,劉淑芹病重,跟老五李杰說她想兒子了,老五便雇車把弟弟從托老所接到醫院。
劉淑芹摸著兒子的頭,無聲地流淚。李剛安慰母親說:“媽,我在托老所挺好的,你安心養病,別惦記我。”姐妹們感覺母親時日無多了,老五對弟弟說:“媽養了你一回,挺不容易的,你再跟媽多說幾句吧。”李剛哭著給母親磕了三個響頭:“媽,謝謝你多年的養育之恩,我會聽姐姐們的話的。”這一幕,令五姐妹感動不已。
劉淑芹進入彌留之際,6個子女圍在她的病床前。劉淑芹的目光在每個兒女的臉上游走,最后停留在李剛的臉上。五姐妹知道,母親最牽掛的仍然是弟弟。大姐說:“媽,我們會照顧好弟弟的,您放心吧。”漸漸地,劉淑芹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送走了母親,幾個姐妹聚到一起,召開家庭會議。老三李艷說:“爸媽生前最牽掛的是弟弟,現在弟弟在托老所吃不好、睡不好,我們必須把他接回家來照顧。弟弟生活不能自理,我們姐妹中得有人專門照料他。而且爸媽留下遺囑,誰照顧弟弟就把財產給誰。我們就按著爸媽的囑托做吧。”
李洪仁夫婦的遺產包括紅崗區一套使用面積50平米的房子和7萬元錢。由于老五李杰離婚后沒有居所,一直在娘家和父母、弟弟同住,并且照顧他們的生活,所以姐妹們提出由李杰繼續照顧弟弟,房產歸到李杰的名下,而姐妹們會一如既往,幫助她一起照顧弟弟。
李杰知道,這是姐姐們對她的信任和關照,但自己不能自私。她說:“姐,我謝謝你們,爸媽最牽掛的是弟弟,你們最惦記的也是弟弟,我會盡心照顧好弟弟,不辜負爸媽和你們。能在爸媽留下的房子里住,有個棲身的地方我就知足了,房子沒必要再歸到我名下,還是留給弟弟,將來他有病有災需要用錢時,也好賣房救急。”
4個姐姐驚訝地望著五妹,老三說:“五妹,你得想好了,你將來在弟弟身上付出的,要比我們多很多,這樣對你不公平。”李杰說:“三姐,要說對弟弟付出,咱們誰也比不上爸媽,照顧弟弟,也算是替咱爸咱媽做他們沒做完的事,談不上公平不公平,這事就這么定了。”姐姐們見李杰堅持,就同意了。
房產的事議完了,接下來就該商議7萬元錢的事了。老三說:“爸媽生前有話,誰照顧弟弟,這筆錢就給誰。二姐和五妹條件不好,二姐平時對弟弟關照不少,五妹以后要撫養弟弟,這筆錢,我和大姐、四妹不拿一分,就由二姐和五妹處置吧。”老大和老四也同意老二的意見。李杰說:“我每月還有1000多元的收入,這筆錢,我也一分不要,二姐困難,就由二姐和弟弟繼承吧。”
老二李波這年45歲,也是離異單身,還要供剛上大學的女兒讀書。重要的是,她下崗沒有工作,生活極其窘迫。但即便再困難,李波在父母活著的時候,還是經常回家幫父母洗衣做飯,給弟弟洗腳洗頭剪指甲,背他到戶外曬太陽,這筆錢分給她一部分,于情于理都說得過去。
這時,李波說話了:“我現在是困難,可我起碼能自食其力。弟弟殘疾,我們總有老了照顧不動他的那一天。這錢就存銀行里給弟弟留著,利滾利,用在弟弟將來的生活上。”經過一番商議,其他的姐妹也都同意二姐的意見。
就這樣,5個姐姐將父母的遺產做了處置:全部留給弟弟。商議完畢,姐妹五人已經哭成了淚人,能夠完成父母的遺愿,讓她們很激動。老大對老五李杰說:“弟弟雖然交給你了,但我們不會推卸責任,會經常來幫你一起照顧的,因為爸爸媽媽在天上看著我們呢,我們誰也不敢懈怠。”
姐妹再遭劫難,弟弟付出親情淚中有笑
李杰把屋子徹底清掃了一遍,然后去托老所將弟弟接回家。能重新回家,李剛高興得咧開嘴笑:“五姐,我尋思爸媽不在了,你們就不要我了呢。”李杰撫摸著弟弟的頭,說:“你是姐姐們的親弟弟,我們怎么能不要你呢?以后,咱們姐弟6人誰也不和誰分開。”
真正照顧弟弟之后,李杰才體會到父母的艱辛。每天早上,她5點就得起床,給弟弟做好早飯,然后叫弟弟起床,幫他洗漱、盛飯,看著他吃完,隨后她扒拉一口飯就匆匆上班。晌午下班,李杰要不歇腳地往家趕,給弟弟熱午飯,照顧他上廁所;晚上下班,她先要去菜場買菜,再馬不停蹄趕回家做晚飯。收拾完碗筷,還要給弟弟洗洗涮涮,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鐘才能坐下休息。讓李杰欣慰的是,弟弟知道心疼她,有時她病了或是回來晚了,他就爬著擦地、收拾屋子。姐姐們也經常過來幫李杰,替她減輕了許多負擔……
許多鄰居都知道了李家五姐妹的事。一個周末,李杰推著輪椅帶弟弟去小區花壇邊上玩,一位大媽跟她說:“這年頭,兄弟姐妹為爭老人遺產打破腦袋、鬧上法院的多的是,你們姐兒幾個倒好,把房子和錢拱手留給一個沒血緣關系的殘疾人,這不犯傻嗎?”李杰笑著說:“大媽,他是我們的弟弟,你沒辦法理解我們姐們兒的感情。”
更多的人贊許五姐妹的做法,給了她們許多鼓勵和實際幫助。李剛有腎囊腫,胃腸和肺也不好,每天都要吃藥。社區知道他的困難后,給他辦了低保,每月300多元。第一個月領到低保,李剛找出父母的合影,仔細端詳,說:“爸爸、媽媽,你們在天堂放心吧,我很好,別惦記。”李剛邊說邊笑,眼睛卻濕潤了。
然而,命運又將一道難題擺在了五姐妹面前:老二李波患上了乳腺癌。2013年10月,老二李波洗澡時摸到胸部有一腫塊,無痛感,當時并沒在意。過了一段時間,她又在腋窩處摸到了腫大的淋巴結,這才到醫院看病,診斷結果是乳腺癌。
李杰和大姐、三姐、四姐趕到二姐家。老二的女兒菁菁正陪著母親說話,看見她們來了,母女倆一起哭了。李杰問菁菁醫生怎么說?菁菁紅著眼圈說:“大夫建議早做手術,再做化療,生存幾率還是很大的。”老三說:“那就手術啊,還等什么?”李波和菁菁卻沉默了。
李杰知道,二姐一無工作二無醫保,而菁菁剛大學畢業,還沒有找到工作,手術費用還沒有著落。李杰說:“二姐,別擔心,手術費我們大家一起湊。實在湊不夠,弟弟手里不是還有7萬嘛。”
李波忽然抬起頭,語氣堅定地說:“五妹,那筆錢我們說好是留給弟弟的,我就是死也不會花一分的。”李杰幾乎吼著說:“二姐,你怎么這么不開竅?救命比什么都重要,再說,那筆錢我們以后可以再攢回來,還給弟弟。”其他幾個姐妹也勸李波先用弟弟的錢救急。然而,倔強的李波說什么也不同意動用弟弟的錢為自己治病。
李杰無奈,只好跑回家搬“救兵”。李剛聽說二姐患癌了,表情震驚,說:“五姐,我不能讓二姐死。”拿上了存折,李杰將弟弟推出門,打的直奔二姐家。
到了二姐家,李剛二話沒說,掏出存折放在了二姐面前。李波感動得落淚,說:“弟呀,你的心意二姐領了,這錢是咱爸媽留給你以后用的,二姐不能花。你放心,二姐死不了,手術費我會另想辦法。”菁菁也走過來,對李剛說:“老舅,我明天就去打工,賺錢為我媽動手術,這錢你就拿回去,不然,我媽生氣,會加重病情的。”李剛也無奈了,只好把存折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