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貨幣政策和利率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
中介目標是央行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預期影響的連接點和傳送點,不同的中介目標會使貨幣當局采取完全不同的行動來實現最終目標。貨幣政策的最終效果如何,也往往取決于中介目標的可行性和穩定性。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經歷了從最初的以信貸總量、現金總量計劃為代表的規模管理,到1996年將貨幣供應量M1、M2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組成部分,再到1998年正式取消貸款規??刂疲泿殴空匠蔀槲覈ㄒ坏呢泿耪咧薪槟繕说霓D變過程。但是,近年來我國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遇到了很大困難,一些發達國家也先后放棄以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而選擇了利率,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有關當局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決心[1]。
一、樣本數據及變量的選取
(一)樣本區間:1998—2005年的季度數據
我國自1984年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以來,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1984年到1997年為一個階段,1998年到現在為一個階段。因為1998年1月1日央行取消貸款規模限額的控制,貨幣供應量正式成為我國貨幣政策唯一的中介目標,貨幣供應量成為央行調節宏觀經濟的主要控制變量,因此,本文以1998年到現在央行公布的季度數據為樣本進行分析。
(二)變量選擇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代表變量為M1、M2。1996年,我國正式將貨幣供應量M1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但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M1越來越多的表現出可控性不足,而M2的可控性相對較強,本文將M1、M2分別作為中介目標的代表進行分析。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代表變量GDP。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可歸結為促進經濟增長。GDP的增長最能反映一國經濟的運行態勢,因此,將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
利率代表變量:銀行間七日同業拆借利率。利率決定著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化。在我國目前的利率體系中,同業市場拆借利率由于能夠十分靈敏地反映市場上貨幣資金的供求狀況,因而可成為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因此,本文選取了成交量最大的七日拆借的加權平均利率為代表進行分析。
(三)數據處理
因為GDP、M1、M2的名義值包含了當期的物價因素,不能很好的反映真實經濟運行狀況,因此,我們用1998年1月為基期的CPI季度定基比指數對數據的名義值進行調整,將得到的實際值作為考查指標。
同時,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季度數據,因此,在進行分析之前先采用移動平均季節乘法分離出季節影響。本文在分析中所使用的數據都是經過季節調整后的數據。
在對利率和GDP的關系進行分析時,分別對利率和GDP進行了對數調整來增加其可比性。
二、實證分析結果
(一)單位根檢驗
檢驗序列平穩性的標準方法是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PP檢驗法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每個分析變量都無法拒絕有一個單位根的原假設,都是非平穩的,但是,它們經過一階差分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能拒絕原假設,都是平穩的,因此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二)協整檢驗
協整是變量之間長期均衡關系的統計表示。本文采用的是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協整檢驗方法。由于RGDP、RM1、RM2、LnRGDP、LnR都是單位根過程,因此,可以對其進行協整檢驗。Engle-Granger協整檢驗結果如下:
RM1與RGDP回歸的OLS估計為:
RGDP=5776.187+0.335498RM1+ζ1
(3.818613)(14.94971)
R-squared0.881654
RM2與RGDP回歸的OLS估計為:
RGDP=5938.722+0.123013RM2+ζ2
(4.818430)(18.25647)
R-squared0.917423
LnR與LnRGDP回歸的OLS估計為:
LnRGDP=10.73381-0.573347LnR+ζ3
(147.1241)(-8.046663)
R-squared0.763373
分別對殘差ζ1、ζ2、ζ3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2。
因為所得的殘差ζ1、ζ2在5%的臨界值水平下都是平穩的,所以,可以認為RM1和RGDP以及RM2和RGDP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存在長期均衡關系。而殘差ζ3在5%的臨界值水平下是非平穩的,也就是說LnR和LnRGDP之間并不存在協整關系,它們之間并無長期均衡關系,同業拆借利率與貨幣供應量之間并不具有穩定的相關性。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變動貨幣供應量進而實現對經濟的長期穩定調控。這就對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合理性進行了驗證。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第一,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知,目前我國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GDP之間仍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中介目標的變動能顯著地影響到最終目標。同時,我國金融市場的結構還比較簡單,這使貨幣供應量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可測性。因此,當前我國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合理的并應該繼續堅持。
第二,目前,我國低下的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化程度造成了我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對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并不顯著,同業拆借利率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之間并不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因而目前并不具備選擇利率作為中介目標的條件。
第三,隨著中國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的擴大,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和可控性正在減弱。不僅如此,利率管制是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失控的主要原因。因而急需加強中央銀行宏觀調控,同時應通過改革的推進,積極創造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操作條件。
政策建議:第一,針對貨幣供應量自身存在的弊端,我們可以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適度調節貨幣供應量,進一步完善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針對當前的金融創新趨勢,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相應合理的修訂,增強貨幣供應量指標的可控性和可測性。第二,單一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們在確定主要目標的同時,要根據經濟變化設定多個相關觀測變量,以更好的對經濟進行宏觀控制和預測。第三,在現階段繼續使用貨幣供應量指標的同時,要加快實現利率市場化,使利率能夠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促進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順利運行,進而提高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與最終目標的相關程度,便于中央銀行及時進行貨幣政策宏觀調控。
參考文獻:
[1]丁文麗,劉學紅.中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選擇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2,(6)44-51.
[2]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劉明志.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適用性[J].金融研究,2006,(1):51-63.
關鍵詞:房地產價格;貨幣政策;聯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4(2)-0023-06
一、問題的提出和相關文獻回顧
自1998年我國實行住房的貨幣化改革以來,一方面房地產的消費需求得到了極大地釋放,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扶持下房地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行業及其產業鏈上下游行業的日益繁榮,對于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同時,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也帶來了許多弊端:房地產市場投機現象盛行,資產泡沫日益顯現,住房更多是作為投資品被追逐,而其生活必需品的屬性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日本房地產經濟泡沫的破滅和美國次貸危機等國際經驗和教訓證明,過高的房價既不利于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的安定和諧。而近幾年部分城市出現的房價回調現象,除了經濟下行的因素外,主要是限購令和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等非經濟手段調控的結果。同時,鑒于當前房地產行業在中國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作為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進行有效調控,不但關系到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且直接關系到價格穩定、經濟增長和就業這三個貨幣政策主要目標能否較好地實現。因此,深入研究貨幣政策與房地產價格的聯動關系,以增強貨幣政策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房地產行業良性發展、促進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
國內外學者近年來對貨幣政策與房地產價格之間的聯動關系做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和研究,其中Chien等(2009)利用VEC模型分析了臺灣地區的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指出貨幣政策與房地產價格間存在雙向的負相關影響關系。Hilde等(2010)利用SVAR模型分析了房地產價格在挪威、瑞典和英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作用,指出房地產價格對貨幣政策的反應迅速,同時利率對房地產價格的變化也很靈敏。Rangan等(2010)通過修正的VAR模型驗證了貨幣政策和房地產價格的關系,指出貨幣政策與房地產價格存在負相關關系,而且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具有區際效應。Xu等(2011)通過實證分析中國的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指出貨幣政策是房地產價格漲跌背后的關鍵性驅動因素。戴國強等(2009)利用SVAR模型對我國房地產價格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行了實證分析, 得出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的傳導比較順暢,但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用和投資效用不顯著。李村璞(2011)通過實證分析我國房地產價格和貨幣政策的非線性動態關系,指出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存在非對稱性影響,房地產價格對貨幣供應量的彈性較小,所以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單靠貨幣政策難以奏效。鄧國營等(2012)構建VAR模型實證研究了貨幣政策與資本流入兩種因素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證實我國的房地產價格受到貨幣政策影響強于資本流入影響,且信貸量對房價上漲有較強的推動作用,而利率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并不明顯。本文試通過對我國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的聯動關系進行實證分析,探析二者之間聯動關系的制約因素,以期為優化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聯動的途徑
(一)房地產價格波動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途徑
房地產價格波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主要通過貨幣需求和利率兩個路徑。首先,房地產價格變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財富效應,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使人們的名義財富增加,貨幣需求量相應增加;二是交易效應,房地產價格的上升使房地產交易量增加,增加了用于房地產交易的貨幣需求量增加;三是替代效應,房地產價格的上升使預期收益率增加,人們將增加對房地產的投資,減少貨幣的持有,這將降低貨幣需求。
其次,房地產價格變動對利率的影響有三方面:一是對投資者的財富效應,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及由此對未來的預期判斷,將使得房地產開發商和購房者的融資需求增加,從而導致利率的上升;二是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效應,房地產相關貸款一般都是以房地產作為抵押品,房價的波動將直接影響到抵押品的價值和貸款不良率的高低,進而影響銀行對房地相關貸款的利率和規模。
(二)貨幣政策影響房地產價格波動的傳導途徑
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利率和貨幣供應量兩個工具變量,來實現對房地產價格波動的影響。首先,利率是本幣的價格,是貨幣政策的主要價格型變量調控工具,利率的變化將影響到房地產開發商、購房者和銀行等市場交易主體的資金需求。房地產行業是高負債高杠桿行業,其主要運營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非國有性質的房產開發商對利率的變化尤其敏感,當貸款利率上升時,將增加房地產開發商的成本,房產開發商將通過提高房屋銷售價格來轉嫁成本。而對購房者來說,貸款利率的上升,一方面由于其貸款購房的成本上升降低了購房的意愿,需求的減少會對房地產價格形成下行的壓力。另一方面,購房者(尤其是投資者)如果可以將其貸款利率上升增加的資金成本通過二級市場的交易形式來進行轉嫁的話,勢必形成房地產二級市場價格的攀升。第三,利率釋放出的政策信號,將影響到購房者對房地產價格的預期。出于對政策性風險和房價未來走勢不確定的擔心,購房者持幣待購或放棄購房,從而影響到整個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另外,由于銀行是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直接控制著房地產開發商和購房者的融資渠道,監管部門往往通過窗口指導的方式對銀行的房地產相關貸款進行干預,比如不允許銀行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利率下浮,提高個人第二套住房的貸款利率等,從而達到影響房地產市場需求和價格的目的。
其次,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主要通過銀行信貸、利率、通貨膨脹等來影響房地產價格。當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再貸款和窗口指導等方式來實現控制貨幣供應量時,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銀行內部信貸政策和信貸規模,尤其是銀行會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控制房地產行業的信貸規模,將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流和購房者貸款造成較大的影響,從供給和需求雙重角度來影響房價;貨幣供給量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資金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從而通過間接影響利率水平來影響房價;貨幣供應量變化導致的通貨膨脹效應也會影響到人們對未來房價的預期和投資房產的選擇,進而影響到房地產的價格。
三、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聯動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選取和樣本數據說明
貨幣政策的工具變量主要包括數量型工具和價格型工具兩類,其中數量型工具以貨幣供應量為主,價格型變量工具一般以利率為主。根據研究目的及弗里德曼提出的單一規則(single rules)貨幣政策1,我們可選擇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同比增長率來作為數量型工具指標,記為M2R;而價格型變量工具指標,我們可相應選擇對房地產市場各交易主體(房開商、購房者和銀行)影響較大的5年期貸款利率,用LR來表示。另外,房地產價格指標選取的是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用lnHP來表示。樣本數據的選取區間是1991至2012年,其中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2和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利率的基礎數據來源于人民銀行網站,當年如遇政策調整,則根據利率的政策調整時間和實際執行時間進行加權處理。
(二)數據的平穩性檢驗
當變量數據沒有做平穩性檢驗就貿然進行線性回歸,將可能導致偽回歸,所以在構造方程前需對變量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我們運用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檢驗方法,對lnHP、M2R、LR的原時間序列和一階差分進行單位根檢驗,可知序列lnHP、M2R和LR均服從一階單整。
(三)變量間的協整關系檢驗
協整關系的檢驗上,我們選擇的是Johansen檢驗方法,因為相對E-G兩步法,其對兩個及以上變量間協整關系的檢驗結果更完整和精確。同時,由于Johansen檢驗比原序列的最大滯后期數要小1,故此時協整的滯后區間應該為(1,1)。通過對lnHP、M2R和LR序列的曲線圖分析,可知變量的序列基本沒有確定性趨勢。對于協整方程的形式有無截距和線性趨勢,可分兩種情況檢驗,檢驗結果參見表2。由檢驗結果可知,在兩種情況下變量間都至少存在2個協整關系,因此可以建立VAR模型。
(四)構建VAR模型
根據以上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結果,我們以平穩序列lnHp、M2R和LR作為變量來構建VAR模型,來說明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間的關系。
1、滯后期的選擇
結合SC準則 、AIC信息準則,由表3可知SC準則、AIC信息準則均選擇滯后期為2,所以模型的滯后期選擇為2。
2.建立VAR模型
根據上述檢驗結果,構建以lnHp、M2R和LR為變量的VAR(2)模型,如下:
1nHP■M2R■LR■=0.40.530.15+0.85 0.3 0.920.02 0.61 1.660.03 0.05 0.371nHP■M2R■LR■+0.1 0.22 -1.89-0.07 0.21 -1.83-0.05 0.18 -0.121nHP■M2R■LRt-2
三個VAR模型方程的可決系數分別為R2= 0.98、0.82、0.96,說明方程的擬合度較高。我們再進行特征根檢驗來看模型的穩定性(見圖1),結果顯示所有特征根都在單位圓內,沒有數值大于1的特征根,是一個平穩的系統,符合向量自回歸模型建模要求。另外,從方程不同滯后期的系數綜合來看,貨幣供應量對房價的影響相對更大一些,而房價對利率的影響則相對更大一些。
(五)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我們可根據時間序列變量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causal relationship)檢驗方法,對序列lnHP和M2R、LR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來驗證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之間的聯動關系。檢驗結果表明, lnHP與M2R間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而lnHP與LR間存在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其中利率對房價的變動幾乎沒有影響,而房價對利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六)沖擊反應分析和方差分解
1、沖擊反應分析。我們用M2R和LR的變動對lnHP沖擊,及lnHP的變動對M2R和LR的沖擊,來進一步分析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之間的聯動關系,檢驗結果如下:
(1)首先分析M2R和LR的變動對lnHP的沖擊,由脈沖響應函數圖2可見,給予M2R、和LR一個正的沖擊時,會使得lnHp有正向或負向波動,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10期以后,說明貨幣政策的變動會影響到房價的變動。而且可以看出,相對利率來說,貨幣供應量M2R對房價lnHP的影響更大一些。
(2)再分析lnHP的變動對M2R和LR的沖擊影響,由脈沖響應函數圖3可見,給予lnHP一個正的沖擊時,對M2R和LR造成正向或負向波動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10期以后,說明房地產價格的變動對貨幣政策也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價lnHP對利率LR的沖擊影響相對更大一些。
2、方差分解檢驗。lnHP、M2R和LR三個變量的方差分解檢驗結果如表5, lnHP和 M2R、LR序列變量的相互貢獻度均為正,其中M2R相較LR對lnHp的貢獻率更大一些,即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房價變動影響更大一些,這與脈沖響應的分析結果是一致的。而在lnHp 對M2R、LR的貢獻度中, lnHp對LR的貢獻率逐步在增長,到第9期以后就超過了lnHp對M2R的貢獻率,這說明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來看,房價的變動對貸款利率的影響更大一些,這與脈沖響應的分析結果也是相同的。
(七)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
上述分析可知, lnHP、M2R和LR序列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因此我們可構造包括誤差修正項作為回歸變量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以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和短期均衡關系,具體的VEC模型如下:
(1)誤差修正模型
1nHP■M2R■LR■=0.090.01-0.01+-0.470.02-0.1ecm■+-0.06 -0.59 0.31-0.22 0.22 0.96 0.04 -0.09 -0.271nHP■M2R■LRt-1
(2)誤差修正項ecm■為0時,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如下:
1nHP■=-6.54-1.79*M2R■-0.87*LR■
由以上建立的VEC模型可知,lnHP、M2R、LR序列相互之間的影響和作用很弱,貨幣供應量M2R的變動和貸款利率LR的變動與房價的波動lnHP呈負相關關系,即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利率增加(或減少)時,房價下降(或上漲)。
四、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對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聯動關系的實證分析,說明了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間存在著較弱的聯動關系。其中協整關系檢驗、沖擊反應分析和方差分解均驗證了房地產價格波動和貨幣政策間存在著聯動關系,但是二者間的聯動程度太弱,以至于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中不能完全得出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結論。
實證檢驗的結果是與現實情況基本相符的。首先,由于地方政府把發展房地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對其給予很大的政策扶持,甚至通過干預金融機構經營行為來支持當地房地產企業的融資。再加上國有房地產企業在房地產企業中占據了的較大比例,銀行信貸對國有企業的偏好,使得國有房地產企業總能以較低的價格融資,缺乏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從而使得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較弱。其次,由于我國住房貸款利率上下浮動幅度被嚴格管制,其借貸的成本往往主要取決于房屋本身的總價。過高的房價和房產投機行為盛行,使得購房者更關注房屋總價和首付款比例,而對利率同樣缺乏敏感性,貨幣政策對消費者購房行為的影響同樣較弱。再次,貨幣政策是對整個宏觀經濟的調控,政策目標較多,其決策到執行的過程也較長,而房地產價格的波動速度較快,政策的時滯性使得房地產價格波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在短期內較弱。筆者認為,只有繼續優化貨幣政策的調控機制、轉變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模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化包括房地產和銀行在內的國有企業改革,多措并舉,以增強貨幣政策調控的宏微觀基礎,才能實現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波動的有效調控。
參考文獻
[1] Gupta, Rangan. et al.,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house price inflation:
A factor augmented vector autoregression (FAVAR)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Vo37,No.6(2010):616–626.
[2] Hilde C. Bj?rnlanda. et al., “The role of houseprices in the monetary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small open econom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Vo376,No.4(2010):218–229.
[3] Mei-Se, Chien. et al.,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Bonds Supply on Real
Estate Prices: An Empir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26,No.2(2009):250–260.
[4] Xu, Xiaoqing. et al.,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real estate price growth in China ”,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Vol.20,No.1(2011):62–77.
[5]戴國強,張建華.貨幣政策的房地產價格傳導機制研究[J].財貿經濟,2009,(12):31-37。
[6]鄧國營,馮倩宇,朱芳菲,.貨幣政策與資本流入對房地產價格影響的實證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2,(15):156-159。
[7]李村璞,何靜.我國貨幣政策與房地產價格:缺乏彈性的非對稱性影響[J].產業經濟研究,2011,(3):79-87。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luctuation of Real Estate Price and Monetary Policy
LU Xiaolong LIU Peisheng1 CHENG Hongliang REN Ji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an 650091
2Yuli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Yulin Shaanxi 719000)
關鍵詞:房地產價格;貨幣政策傳導;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148-03
引言
房地產價格作為資產價格的一種,與實體經濟的聯系甚為密切。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的空前發展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目前中國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欠發達地區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約,房價問題和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更加備受人們關注。雖然政府頻頻出臺相應的貨幣政策來調控房地產市場,但是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房地產價格仍然高位運行。本文通過研究貨幣政策影響房地產市場的具體傳導途徑,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引導欠發達地區房地產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一、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傳導機制的理論基礎
中央銀行所實施的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影響房地產價格。
1.信貸途徑。貨幣供應量是貨幣政策調控的最主要手段,中央銀行通過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再貸款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等貨幣政策工具來改變貨幣供應量,從而改變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和存款,進而影響其貸款供給能力。銀行貸款能力發生變化會影響房地產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從而增加或減少房地產需求,引起其價格的相應變化。這一過程可以表示為:貨幣供應量貸款房地產需求房地產價格。
2.利率途徑。房地產作為一種價格較高的特殊商品,大部分的消費者缺乏一次性付款購買的能力,因而大多數消費者會采用抵押貸款的方式進行購買,也就是說消費者以所購房產作為抵押物,向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或金融機構申請購房貸款,并在一定的期限內按貸款合同償還本金和利息,因此利率的變化可以顯著地增減消費者的還款額,從而影響其購房成本。這一過程可以簡單表示為:利率還款額成本需求房地產價格。利率是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存款的收益,提高利率則居民存款的機會成本減小,儲蓄的意愿提高,投資的意愿趨弱,從而需求下降導致房地產價格下跌。
3.資產組合效應途徑。貨幣、債券、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共同組成了投資者的資產組合。理性的投資者會根據各種不同資產的收益、風險和流動性等因素的變化,合理調整組合中各種資產的比例,從而達到投資效用的最大化。如果中央銀行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那么貨幣資產的收益率將會下降、邊際效用降低,投資者就會減少原有資產組合中貨幣資產的比例,增加非貨幣資產的比例,從而形成新的資產組合,進而導致非貨幣資產的需求增加、價格上升。這一過程可以表達為:利率貨幣供應量貨幣資產收益率、邊際效用房地產投資性需求房地產價格。
4.匯率途徑。當市場預期人民幣升值時,境外投資者在中國投資房地產的回報率會上升,則吸引境外資金流入中國的房市。外資不斷進入增加了對房市需求,導致房價上漲。
二、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傳導機制的實證分析
上述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產生影響的四種途徑中,信貸途徑主要是中央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來控制銀行信貸規模對房地產價格施加影響,但是目前貨幣供應量數值的統計只限于全國,由于數據條件的限制,本文采用個人住房貸款和房地產開發貸款指標來分析信貸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的傳導效應。資產組合效應途徑由于調整利率和貨幣供應量來間接地影響到房地產價格,不再重復分析。由于欠發達地區開放程度不高,國際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緩慢,匯率變動對欠發達地區房地產價格影響不大,本文暫時不做定量分析。
(一)數據說明及研究方法
本文依據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模型)以蘭州市為例來實證分析欠發達地區房地產價格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關系。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樣本區間為2006—2012年的季度數據。其中,房地產價格是根據原始數據中的商品房銷售額除以銷售面積得到的蘭州市房地產平均銷售價格。利率用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來表示。所有指標數據均用美國商務部國勢普查局的X-12方法進行了季節調整,并對所有的變量指標取了對數值,這樣在不改變數據統計性質的情況下,一方面可以消除數據的異方差性,并且變量的對數形式也反映了長期的彈性。
(二)實證分析
1.信貸途徑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貨幣傳導的信貸途徑通過貸款變量對房地產價格產生影響,房地產行業比較特殊的一點是供需雙方均有貸款,一方面房地產開發商需要貸款來進行投資,完成工程建設,這部分貸款最終會產生實際的住房供給,另一方面作為需求方的居民又通過個人住房貸款獲得購買力,形成對住房的需求,也就是說貨幣政策通過在供需兩方面影響貸款,進而影響了住房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對房價產生影響,因此,下面對這兩種貸款進行研究來具體分析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
通過對lnP、lnDL和lnPL建立第一個VAR模型,來分析貨幣政策影響房地產價格的信貸途徑。本文首先采用標準的ADF檢驗來判斷各變量的平穩性,從檢驗結果看出,原變量一階差分后在5%的顯著性水平都變得平穩,lnP、lnPL和lnDL均是一階單整時間序列(如表1所示)。
通過對信貸模型進行AR特征多項式根檢驗,所有單位根的模都小于1,滿足穩定性條件。再對模型進行脈沖響應檢驗,結果(見表2)。
從長期看,房地產價格對房地產開發貸款的脈沖響應值在第三期開始轉為正,以后穩定在0.7%左右。這是由于房地產開發貸款不會無限制地上漲,房地產市場供需會逐漸達到平衡,房地產價格在下降一段時間后會隨著市場供給數量的穩定而緩慢上漲,從長期來看,房地產價格受房地產開發貸款沖擊的影響為正。
最后通過協整檢驗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三個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其標準化協整系數的表達式為:
lnP=0.718328lnPL+0.054871 lnDL+2.255845
從協整方程來看,房地產價格與個人住房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呈現出長期均衡的正相關關系,從整體上來看,房地產價格對個人住房貸款的敏感度要大于對房地產開發貸款的敏感度。這說明在蘭州市這樣的欠發達地區,通過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控制貸款規??梢詫Ψ康禺a價格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從相關系數來看,均小于1,因此,通過控制貸款規模對欠發達地區房地產價格只產生微弱的影響。這也是與實際情況比較符合,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普遍較低,大多數人對住房的需求為剛性需求,雖然貸款規模的控制以及各種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出臺對小部分的投資需求有所抑制,但房地產剛性需求的存在并不能造成房價的大幅下跌。
上述協整檢驗只是說明模型各變量之間具有長期的穩定關系,為了更清楚地表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下面對其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最優滯后期(1)檢驗結果(如下頁表3所示)。
下頁表3的檢驗結果表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房地產開發貸款是房地產價格的格蘭杰原因,但房地產價格不是房地產開發貸款的格蘭杰原因;房地產價格與個人住房貸款互為因果關系;房地產開發貸款與個人住房貸款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這說明了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在一定的滯后期可以影響房地產價格,貨幣政策通過信貸渠道傳導到房地產市場上是有效的。
2.利率途徑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利率作為影響房地產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下文將以蘭州市為例分析欠發達地區利率與房地產價格的關系。下面通過對房地產價格和利率兩個變量建立第二個VAR模型,利用VAR模型得出,房地產價格和利率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
標準化協整系數的表達式為:lnP=-0.61522lnR+9.170499
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
通過實證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結論:(1)從長期均衡關系看,個人住房貸款和房地產開發貸款與房地產價格呈正相關關系。個人住房貸款上升對房地產價格一開始產生正面影響,但隨后由于需求的提前釋放會對房地產價格產生略微負面的影響。(2)利率政策短期對房地產價格具有反向作用,長期看,利率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并不明顯,而且對房地產的調控還具有時滯效應。(3)從信貸和利率的調控作用對比我們發現,信貸調控比利率調控的作用更加明顯,效率更高。
(二)相關政策建議
1.繼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貨幣政策調控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為了提高貨幣政策的調控效果,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建立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體系,完善利率調節機制。另外,要著力建立欠發達地區利率機制發揮作用的微觀基礎,通過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調整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個人的資產結構,培育真正的市場活動主體,提高經濟活動的利率彈性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2.多手段結合,完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作為調控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經濟手段之一,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應該對當期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程度緊密結合。要認真分析和研究房地產市場的形勢,綜合利用利率、貨幣供應量、存款準備金等手段協調房地產價格與貨幣政策之間關系,制定適宜的貨幣政策,正確引導和調控房地產走勢。由于貨幣政策對東中西三大區域經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東部地區受貨幣政策的影響最為明顯,中部、西部依次減弱,因此,央行在統一貨幣政策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需求,實行某種程度的靈活的區域性貨幣政策。
3.綜合運用除貨幣政策之外的多種政策手段有效抑制房地產價格上漲。有效抑制房地產價格必須依靠土地政策、財政政策、金融監管政策和行政干預等政策手段的共同實施與協調配合。金融宏微觀審慎監管政策是控制房價等資產價格的主要手段,如規定住房抵押貸款的借款主體資格、貸款房價比、最長貸款期限、最高貸款金額與貸款利率等。
參考文獻:
[1] 王文博.計量經濟學[D].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 劉瑋.關于中國貨幣政策的研究——論貨幣政策的信用傳導渠道[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4.
[3] 段忠東,朱孟楠.不確定性下的房地產價格波動與貨幣政策反應: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評論,2011,(1).
[4] 郭娜.房地產價格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J].華北金融,2010,(8).
關鍵詞:IS-LM模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一、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稱為??怂埂獫h森模型。由于凱恩斯有關利率的理論有兩個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確定性,二是貨幣市場均衡無法保證商品市場也達到均衡,因此??怂褂?937年第一次提出了IS—LL分析。20年后,漢森提出這一分析工具,并將LL曲線改稱為LM曲線,于是希克斯、漢森的IS—LM模型修補了凱恩斯理論的缺陷,把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和貨幣理論結合起來,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型。IS—LM一般均衡模型是指在商品市場中,投資I是利率r的函數,I隨著r遞減而減少,儲蓄S是收入Y的函數,S是Y的遞增函數。希克斯認為,將I=I(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收入與利息率的另一種關系,形成IS曲線。同樣由于下式決定了均衡收入:I(r)=S(Y),在貨幣市場上,名義貨幣供給量為M,貨幣需求為L=L(r,Y)。貨幣供給有政府決定,是個既定的量,貨幣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函數,當下式成立時,貨幣市場達到均衡:M=L(r,Y)貨幣供求相等點的軌跡形成LM曲線。它表示在貨幣供給既定時,貨幣市場處于各種均衡態對應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種組合。將方程I(r)=S(Y)與M=L(r,Y)聯立,可求得未知數(r,Y)的解,這個解就是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E。這就得到一個關于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共同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交點E代表一般均衡態(如下圖)。這一利息率和收入的組合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都達到供求相等的點。在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狀態時,收入水平達到穩定均衡。
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一般比較分析
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應對經濟波動的兩種行之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但是,兩種政策的效應又會因為不同的宏觀經濟形勢而有所差異。
所謂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它是由稅收政策、支出政策、預算平衡政策、國債政策等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所謂貨幣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所制定的關于調整貨幣供應基本方針及其相應的措施。它是由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等具體政策構成的一個有機的政策體系。
2、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效應的IS-LM模型比較
根據經濟學的一般理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應的大小取決于宏觀經濟學IS-LM模型中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這里有引入IS-LM模型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分析
IS-LM模型中的LM曲線是表示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收入與利息率(簡稱利率)關系的曲線:IS曲線則是表示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收入與利率關系的曲線。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通過影響利率、消費、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使就業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這些影響可以在IS-LM圖形中看出。
如果LM曲線不變,政府實行膨脹性財政政策,會使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它和LM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和收入都高于原來的利率和收入:而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則會使IS曲線向左下方移動,使利率和收入下降。相反,如果IS曲線不變,政府實行膨脹性的貨幣政策,會使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它和IS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低于原來的利率,收入則高于原來的收入。而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則會使LM曲線向左上方移動,使利率上升,收入減少。
(1)財政政策效應
從IS-LM模型看,財政政策效應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變化(包括變動稅收、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等)使IS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顯然,從IS和LM圖形看,這種影響的大小,隨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區別。
在LM曲線不變時,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大,即財政政策效應越大。反之,IS曲線越平坦,則IS曲線移動時收入變化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應越小。如圖1所示。
IS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資的利率系數所決定,IS越平坦,表示投資的利率系數越大,即利率變動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資變動的幅度越大。若投資對利率變動的反應較敏感,一項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時,就會使私人投資下降很多,就是“擠出效應”較大.因此,IS越平坦,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時被擠出的私人投資就越多,從而使國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即政策效應越小。圖1(a)中Y1y3即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擠出私人投資所減少的國民收入,YOY1是這項財政政策帶來的收入。圖1(b)中IS曲線較陡,說明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較小,因而政策效應較大。
在IS曲線的斜率不變時,財政政策效應又隨LM曲線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線越陡,則移動IS曲線時收入變動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應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則財政政策效應就越大。如圖2所示。
從圖2(a)和(b)中可見,政府增加同樣大的一筆支出,在LM曲線斜率較大即曲線較陡時,引起的國民收入增量較小,即政策效應較??;相反,在LM曲線較平坦時,引起的國民收入增量較大,即政策效應較大。這是因為。LM曲線斜率較大即曲線較陡,表示貨幣需求增加將使利率上升較多,從而對私人部門投資產生較大的擠出效應。結果,使財政政策效應較小。相反,當貨幣需求利率系數較大(從而LM曲線較平坦)時,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部門借了很多錢(通過出售公債券),也不會使利率上升很多,也就不會對私人投資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樣,政府增加支出就會使國民收入增加較多,即財政政策效應較大。
(2)貨幣政策效應
變動貨幣供給量的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即貨幣政策的效應,同樣取決于IS和LM曲線的斜率。
在LM曲線斜率不變時,IS曲線越平坦,LM曲線移動(由于實行變動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反之,IS曲線越陡峭,LM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小。如圖3所示
LM曲線右移,貨幣供給增加,從而能夠增加國民收入。但實際上收入并不會增加那么多。因為利率會因貨幣供給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貨幣供給量中一部分要用來滿足增加了的投機需求。IS的斜率主要決定于投資的利率系數。IS陡峭時,投資的利率系數較小。LM右移時會使利率產生較大幅度的下降,從而導致增加的貨幣供給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滿足投機需求。國民收入水平不會有較大增加,政策效應不大。相反,IS平坦時,投資利率系數較大。LM右移時,利率下降不大,投機需求較小,政策效應較大。
在IS曲線不變時,LM曲線越平坦,LM曲線由于貨幣供給量變動時,國民收入的變動就越小,即貨幣政策效應就越小;反之,則貨幣政策效應就越大。如圖4所示。
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LM曲線較平坦,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大,即利率稍有變動就會使貨幣需求變動很多。因而,貨幣供給量變動對利率變動的作用較小,從而增加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就不會對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大影響。反之,若LM曲線較陡峭,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小,即貨幣供給量稍有增加就會使利率下降較多,因而使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多增加,即貨幣政策的效應較強。
因此,IS-LM曲線的形狀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效應關系如下:
IS或LM曲線移動時,均衡收入與均衡利率會發生變動。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通過推動IS或LM曲線向右移動,從而實現帶動經濟增長,增加國民收入的目的。擴張的財政政策增加自發性支出,通過乘數效應引起總需求和均衡收入增加,從而推動IS曲線右移。LM曲線越平坦,財政政策越有效;受"擠出效應"的影響,IS曲線的形狀與財政政策的有效性關系不確定。積極的貨幣政策通過法定準備金、再貼現、公開市場業務等方式增加貨幣供給,推動LM曲線向右移動。IS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越有效;LM曲線越平坦,財政政策越有效。
三、從IS-LM模型分析我國的“雙穩健”政策
近幾年,尤其是2002年之前,我國在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上,傾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即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擴大政府支出,刺激經濟的增長。這與我國當時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形勢是相適應的。不過,從2003年開始,經濟形勢開始發生變化,2003年我國GDP增長速度達到9.3%,200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7萬億元,增長9.5%。在這種變化下,我國實施了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在2005年開始轉變。從抑制潛在通貨膨脹,防止經濟過熱,保證經濟穩定的目的出發,中國在2005年實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穩健"。筆者擬運用IS-LM曲線來討論這一“雙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
1.“雙穩健”的政策含義。
“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質上都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宏觀經濟政策。所謂"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相對于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種有保有壓,有緊有縮,上下微調,松緊適度的政策(劉國光,200A)。筆者個人認為,“穩健”是相對于“積極”而言,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該說是穩中趨于緊縮的,尤其從理性預期的角度,反應在公眾的心理預期上,這種政策調整反應了我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應運而生的整個宏觀政策態度。雖然,穩健政策并不等同于緊縮,但在經濟主體的預期中,“穩健”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近似于緊縮。
2.我國“雙穩健”政策的著力點。
“雙穩健”政策的著力點是經濟穩定而非經濟增長。IS-LM模型探討的是國民收入與利率水平的水平關系,沒有討論經濟穩定的問題。而“雙穩健”政策,作為宏觀的經濟政策,更多考慮的是預防經濟過熱,推動社會公平和減少失業,調整行業結構,應付經濟壟斷等各個方面。這一政策通過對經濟的發展速度和各項經濟指標的分析,落腳于經濟平穩,致力于在經濟過熱和增長緩慢中間尋找平衡點。
3.“雙穩健”政策應加大市場調控的力度。
我國的IS-LM模型沒有確定的形狀,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無法精確擬合。因為利率沒有市場化等原因,一些變量實際上是政策性的,而定性分析存在許多無法克服的障礙,不能精確描述IS-LM曲線的形狀。所以,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的IS-LM模型(筆者把它看作是在經典理論中加入一些條件的定性模型)是不精確的。盡管長期趨勢十分明確,但在短期內,或者在一定的時期內,模型的形狀和趨勢并沒有準確的界定。在不精確的IS-LM模型下,穩健的政策,即中性政策,應該說很好地配合了這種不精確性。因為穩健政策意味著政府干預的謹慎,意味著留給市場更充分的發展空間,意味著由市場機制的完善和市場力量的出清來實現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雙均衡,從而通過市場的培育,使我國的IS、LM曲線由理論上的陡峭趨向正常,由實踐上的不精確趨向可計量的穩定?!半p穩健”政策是比較謹慎的政策選擇。這一政策應在確保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更多地致力于經濟發展各方面的協調性,以提供公共物品、解決外部性等市場失靈問題為主,并在此基礎上,謹慎地實行其它配套的政府干預,加大培育市場的力度,引導市場的完善,使市場的調控更加靈敏有力,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美]多恩布、什費希爾:宏觀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鄧子基、張馨、王開國:公債經濟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一、當前中國貨幣政策采用數量型調控方式的原因
(一)中國經濟中的利率—信貸渠道不暢
觀察中國的利率種類,我們發現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基本是在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基礎上,考慮了銀行的邊際成本后加成形成。因此,一年期存款利率是最為重要的長期基準利率。由于一年期的浮動貸款利率水平波動較小,因此,一年期貸款利率基本可以表示市場上的長期借貸利率水平。另外,同業拆借利率和國債回購利率是貨幣市場短期市場利率,基本反映金融機構流動性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市場化指標意義。
盡管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但利率和信貸量之間的關系仍不顯著。從1996年6月1日央行開放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開始,中央銀行一直努力通過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等措施推進利率市場化,從已有的事實來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和加大貸款力度—并沒有產生預期效果。從這個階段的調控效果來看,降低利率并不能帶來信貸的擴張,利率—信貸渠道是不暢的。
從中國經濟的事實我們發現:經濟增長帶動信貸需求增加,而信貸增加推動工業產出增加,中國實體經濟與信貸之間具有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的乘數效應,信貸規模是中國貨幣政策有效的中介目標;而利率變化與銀行信貸變化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利率變化與工業增加值變化之間在統計上也不存在因果關系,這說明通過調整利率達不到調控宏觀經濟的目的。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貨幣政策調控不同,在中國,調控宏觀經濟的有效手段是信貸量而不是利率,中國經濟中的利率—信貸渠道目前還不通暢,利率與信貸之間幾乎是相互獨立的。
(二)目前,除房地產行業外,利率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影響有限
從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結構來看,1998—2011年,19.1%的固定資產投資來源于國內信貸,且呈逐年下降趨勢;約為5.0%的來源于外商直接投資,也呈逐年下降;5.2%的為國家預算內資金;高達72.1%的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于企事業單位的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且這一比例還在逐年增加。這其中自籌資金的占到大約54%。只有不到1%自籌集資金是通過股票和債券市場來籌集的??梢园l現,約有53%的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于企業的內部盈余。因此,在信貸規模占比僅占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不到20%的背景下,利率在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方面難以發揮調控作用,對整體企業投資行為的調控作用也是極為有限的。
但是我們也發現,由于房地產企業的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于外部市場,利率對房地產投資有明顯調控作用,因此,利率對中國經濟中的資產價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然而,如上所述,在全社會范圍內,這種影響產生的調控效果遠遠不夠,利率對工業企業投資行為難以起到調控作用,而信貸調控則對工業企業會產生明顯影響。
(三)M2是影響物價水平變動的主要因素
信貸與M2之間互為因果關系,使得M2和信貸均是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工具。由于90%以上的外匯儲備的新增部分通過央行票據和準備金來對沖,因此,國內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部分取決于國內信貸的增加量。從趨勢上看,商業銀行各項貸款的信貸規模和M2之間存在明顯的趨同,這一現象也在人民銀行不但控制信貸量同時也控制M2的增速的貨幣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信貸增量和M2增量之間互為因果關系說明寬松的貨幣政策會促進經濟中信貸量的放大;采用準備金率的辦法會導致對沖外匯新增儲備帶來基礎貨幣減少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降低商業銀行可貸資金數量。在這個意義上,M2是信貸規??刂频墓ぞ咦兞俊?998年至今,M2和信貸規模一直是貨幣政策有效工具。
信貸量增量和M2增量之間互為因果關系在融資結構上表現為信貸是全社會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從2001年加入WTO以來的情況看,信貸在非金融機構融資結構中占據了80%以上的份額,而且這一比例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2011年與2001—2002年相比,整個經濟的融資更加依賴商業銀行的信貸。
(四)中國經濟中還不存在利率與匯率的互動機制
2005年7 月21 日,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實施盯住一攬子貨幣計劃。從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日均浮動幅度由0.3%增加至0.5%,出現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向浮動,這些措施的目的是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的貨幣政策制度邁向獨立性的改革開始進入了新階段,但在貨幣政策執行過程中,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的沖突仍然十分顯著。
中國的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信貸或M2的控制來調控宏觀實體經濟。利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控房地產投資,但全社會范圍內沒有形成貨幣政策的利率調控機制。而在開放條件下,也沒有形成通過利率去調節匯率形成以對沖資本流動對匯率沖擊的機制,也不存在通過匯率調整對沖外部利率沖擊的機制。中國經濟中還不存在利率與匯率的互動機制。
二、當前中國貨幣政策調控存在的困擾
(一)數量型的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進一步強化,利率無法真實反映全社會投融資邊際成本,利率難以起到優化信貸資源配置的作用,當前信貸規模的快速膨脹可能導致銀行壞賬風險急劇增加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率與全社會的投資規模和資源配置關系較弱、利率變化與匯率變化幾乎無關,而且由于居民家庭金融消費發展不足,大量研究表明利率與消費也沒有關聯。在這樣的宏觀經濟特征下,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只能夠依賴于數量型工具。頻繁調整的準備金率和信貸規??刂瞥蔀樨泿耪哒{控中無奈的必選工具。
從2003年以來的情況看,隨著整個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金融體制和壟斷性行業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經濟增長也進入了新一輪的高增長時期。投資增速加快以及一定程度的進口通貨膨脹,導致經濟中CPI開始上升,并在2004年達到了3.9%。央行采取了信貸控制使CPI回落。但在隨后的2006—2007年的宏觀調控中,央行放松了信貸控制,試圖依靠提高利率、準備金和對沖措施來穩定價格。結果是2007年CPI的進一步沖高,達到了4.8%,利率控制信貸和投資的目標再一次落空,導致了在2007年9月以后央行實施季度規模管理措施來調控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在2008年第四季度,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央行再次放松信貸規??刂疲⒔档屠?,導致隨后年份CPI不斷上升,2011年7月同比達到了6.5%歷史高位,連續的提高利率、準備金率和對沖措施并沒有使CPI有效回落到目標區間,迫使央行再次實施信貸規??刂?。
這也再次印證信貸量才是調控中國宏觀經濟的有效手段。除了信貸控制以外,另一個重要的數量調控工具是準備金率。從2007年以來的情況看,央行頻繁調整準備金率來對沖外匯儲備的增長和控制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從2010年1月12日到2011年6月14日央行12次提高金融機構的準備金率,提高幅度達600個基點;為了應對歐債危機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央行11月30日又下調準備金率50個基點。頻繁使用準備金率帶來了貨幣乘數的不斷波動,加大監控流通中貨幣量的難度。這種過于依靠調整準備金率來對沖外匯儲備增長的方式會帶來第二個困擾。
(二)過于依靠準備金的對沖措施導致外部沖擊內部化,帶來了人民銀行的對沖行為替代了銀行的商業化行為這一矛盾,使得對沖的貨幣政策與國內實體經濟的真實貨幣政策需求產生偏差
經常賬戶余額波動性擴大,加上資本流入流出的不確定性,增加了貨幣對沖的難度,提高了現有的貨幣對沖成本,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降低。為了保障貨幣政策調控國內經濟的主動性,數量型的調控方法進一步提升,信貸規模的調控地位進一步強化。
2007年以來,央行更加注重采用提高準備金的方式取行央行票據來對沖外匯儲備的新增。因為準備金的利率水平(目前法定準備金利率1.62%,超額準備金利率0.72%)遠低于約4%左右的央行票據利率。這在降低央行對沖成本的同時使得國內信貸政策更加依賴于新增外匯儲備的變化,導致信貸政策偏差國內經濟實際,這可能是2011年上半年央行分6次提高準備金率300個基點,從而導致貨幣政策調控方向出現明顯偏差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經濟中的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分離,央行的對沖行為進一步使短期金融市場上資本賬戶余額的變化沖擊傳遞到中國實體經濟上來,從而會進一步沖擊中國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調控效果。
(三)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國內外利差不是導致短期資本流動的根本原因,導致利率很難起到調控資本流動的作用
從時間序列數據來看,我們發現中美兩國利差的變化不是資本賬戶資本流動的原因。這說明在國內利率與匯率之間不存在互動機制的特征下,資本流入流出多是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中國經濟中其他金融資產收益預期以及全球經濟形勢導致的,而不是中美利率變化引發的。
當前貨幣政策調控困擾源于這樣的貨幣政策調控邏輯:通過提高準備金率和發行央行票據來對沖由于外匯儲備的增加帶來的外部沖擊,從而調控經濟中的信貸量和M2。但這樣的調控模式會導致:數量型調控工具進一步強化,利率很難起到優化信貸資源配置的作用;央行的對沖行為替代了銀行的商業化行為,使得被動實施的對沖貨幣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國內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過多使用數量型的對沖工具導致利率與匯率互動機制失效。
三、貨幣政策改革的政策建議
(一)信貸量和M2依然是當前中國貨幣政策最有效的調控工具,但必須依靠資金邊際成本的變化優化信貸結構,加速利率的市場化
可以考慮在放松現有的商業銀行信貸浮動利率定價自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放開一些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并使用貼息貸款等方式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同時改變整個經濟過多依靠信貸的投融資模式,加速公司債券和股票市場等證券市場的發展步伐,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格局。
(二)要改變當前的貨幣數量型對沖辦法
適度提高使用央行票據來對沖外匯儲備的增長在調控中所占的比例,央行可以通過自主決定來確定貨幣的投放與回收,這樣的對沖政策會增加央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同時,央行票據市場的發展也為貨幣市場中基準利率水平形成提供了幫助,基準利率水平形成對于外匯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是至關重要的。
(三)加速培育利率和匯率的互動機制
[關鍵詞]股票市場;貨幣政策調控;互動;政策建議
股票市場與貨幣政策調控之間存在互動關系,而且越來越密切。股票市場的發展深刻影響著貨幣的供給需求、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貨幣政策調控目標,而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應變化、利率變化等調控手段也在影響著股票市場。在我國股市深刻變化的今天,對股票市場與貨幣政策調控的關系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回顧
關于股票市場與貨幣政策調控的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和學者的關注。
(一)在關于股票市場與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關系方面
陸蓉(2003)通過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進行脈沖反應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場的貨幣政策效應,她認為貨幣政策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一體化程度。楚爾鳴(2005)進一步的實證分析表明,中國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應量作用于股票市場的效應明顯,但傳導過程中的“q”渠道和“財富效應”渠道等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宋宸剛、譚曉蓉(2001)還對股市泡沫的產生及其對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影響作了分析,這個研究對當前股市或許具有現實意義。
具體深入到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方面,茍文均(2000)分析了資本市場有效傳導貨幣政策的條件,探討了貨幣政策變革的基本方向。欒怡(2001)開始注重資本市場的發展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江其務(2001)、許祥秦(2001)在研究中國貨幣政策失效問題時提到股票市場的因素,進而陳柳欽(2002)系統分析了資本市場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并重點闡明了我國資本市場有效傳導貨幣政策的阻礙因素。劉志陽(2002)則從實證分析的角度提出貨幣政策的股市傳導機制模型并進行檢驗,得出結論:貨幣政策與資本市場的相關度在逐步增強,這使得資本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產生了較大沖擊;當局應對現有貨幣政策框架進行調整,重點是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利率取向和最終目標的股價參考。劉嶺(2003)進一步通過分析不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討論了QFII對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許崇正(2003)則詳細分析了中國股票市場傳導貨幣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與陳建新(2003)提出了扭轉中國股市傳導貨幣政策低效的對策。
(二)在股票市場與貨幣政策調控目標的關系方面
1.與最終目標的關系研究。Borio.C(1994)認為在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中,央行沒有理由去關注資產價格的波動。只有當資產價格波動影響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時,貨幣政策才應干預資本市場。而國內學者錢小安(1998)在研究了資產價格變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后指出,資產價格變化對貨幣需求的穩定性、貨幣政策的執行會產生較大的沖擊,應在確定貨幣政策目標、運用貨幣政策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Friedman(2000)通過對美國股票價格在一個較長時期中對通貨膨脹和產出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認為股票價格對產出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就我國情況,謝平、焦瑾璞(2002)認為1999年下半年開始的貨幣政策機制緊縮效應與股票市場的關聯在增強。央行為提高穩健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應當關注股票市場的發展。同期,易綱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發現,貨幣數量與通貨膨脹的關系不僅取決于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股市。當股市價格偏離穩態越來越遠時,經濟運行將是不安全的。因此,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應同時考慮股市價格和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標仍是維護幣值的穩定。較權威的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2002)的研究報告也認為對股市波動央行應關注但沒必要盯住。
2.與中介目標的關系研究。貨幣需求方面:Friedman(1988)認為股票市場通過財富效應、資產組合效應、交易效應和替代效應對貨幣需求產生影響。Friedman&McComac(1991)分析了美國和日本的股票價格與貨幣需求的關系,結果顯示股票價格對貨幣需求具有負向影響。國內學者易行健等人(2004)實證檢驗了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估計了包含股票市場成交額的季度貨幣需求函數,得出我國股票市場成交額減少了各個層次貨幣需求的結論。進而趙明勛(2005)實證檢驗了我國股票市場對貨幣需求的綜合效應,結果表明股票市場的發展傾向于減少狹義和廣義的貨幣需求,且對廣義貨幣需求的影響小于對狹義貨幣需求的影響。
具體到股票二級市場,據石建民(2001)、高莉、樊衛東(2001)的實證研究表明,股票二級市場對貨幣需求具有統計顯著性,為正相關關系。股票二級市場對M1需求的影響要大于對M2的影響。
貨幣供給方面:周英章、孫崎嶇(2002)對中國1993—2001年股市價格波動與貨幣供應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股市價格波動明顯領先于貨幣供應量且對貨幣供應結構的穩定性構成較強的正向沖擊,從而加大了央行貨幣調控的難度,削弱了宏觀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議貨幣政策應密切關注股價波動。在股票價格對各層次的貨幣供應量影響方面,王維安、楊靖(2003)通過對中國1999~2002年的實證分析認為,股價變化引起的替代效應和轉換效應是存在的,替代效應作用于短期,而轉換效應會在一段時滯后顯現。金德環、李勝利(2004)則進一步研究了中國股市價格和貨幣供應量的關系,實證結果顯示股市價格和M0、M2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它可以用貨幣供應量M0和M2來解釋,但股價變化不是引起貨幣供應量變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場與利率手段的關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實證檢驗的結果表明,標準普爾500指數每升降5%就可能導致利率升降25個基本點,利率對股市波動的反應強烈。國內學者王軍波、鄧述慧(1999)通過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短期和長期影響,發現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長期上對股價波動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顯著的影響,只是對股票市場的短期影響有反?,F象,而長期影響則是穩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對我國股市的短期和長期效應后,則認為我國利率政策對股市的短期效應非常明顯,但長期效應與理論分析有出入。他認為長期效應還要受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完善程度、相互間溝通程度以及長短期證券工具的豐富程度的制約,而這恰是我國的不足。具體到利率調整對股票交易量的影響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過實證分析認為該影響存在時滯,這一時滯約在15到30天之間;而且利率調整不對股票交易量產生決定性影響。
三、二者的互動分析
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調控二者之間存在互動關系:
(一)股票市場對貨幣政策調控的影響
1.股票市場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貨幣政策股票市場傳導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它們所成立的前提是: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是一體的,沒有阻滯。也就是說,要具有充分發展的金融市場,這樣的市場資金配置效率高,現實中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接近于此。
近兩年我國股票市場成功地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實現了國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規模進一步擴大,股市發展態勢良好,這是有利因素。但種種制約因素使我國的證券市場并沒有呈現出明顯的財富效應來響應央行貨幣政策的傳導:①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相互分割,一體化程度不高,貨幣和證券兩種資產自身的聯接效應以及兩種資產價格的聯接效應還有市場之間市場交易的非對稱信息對稱化效應不明顯。②我國股票市場投機性太強,股票價格易縱,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場信用體系并不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急需完善。③市場規模尚需進一步擴大。
2.股票市場的發展對貨幣政策調控最終目標的影響。傳統意義上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是維持物價穩定,促進經濟增長。這種只關注實體經濟價格水平,不顧及虛擬經濟資產價格的目標取向,在貨幣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遭受到越來越多的尷尬和無奈。事實證明:股票價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貨幣政策視野范圍之外。隨著資本市場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關度日益加強,貨幣政策通過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必然會日益加深,這其中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股價波動對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最終目標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場的發展對貨幣政策調控中介目標的影響。我國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定為貨幣供應量,與其相應的操作手段是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取決于基礎貨幣投放的多少和貨幣乘數的大小。股票市場的發展將深刻影響貨幣供應量。因為伴隨其發展,大量社會閑置資金將進人股市,銀行、企業和居民的原有貨幣需求將發生變化,從而基礎貨幣在他們之間的分配比例也將改變,這將影響基礎貨幣的創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價格的上漲,居民會減少現金持有,更多地進行證券投資,從而造成流通中現金漏損減少,貨幣乘數增大。股票市場的發展還將使居民、企業、機構投資者和商業銀行通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進行資金配置的互動加強,這將影響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的穩定性,從而影響貨幣政策的執行效力??尚械慕鉀Q方法是在貨幣政策的調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為貨幣市場的利率變化將通過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從而幫助央行實現貨幣政策意圖。
(二)貨幣政策調控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貨幣政策調控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股票價格的變動上。上文提及的貨幣政策的利率調控手段,實質上就是央行通過利率變化來改變貨幣和證券這兩種資產的相對價格,從而吸引資金由貨幣市場流向資本市場,最終影響股票價格。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同樣會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當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居民手中持有的現金將增加,貨幣的邊際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變化不大,投機需求則會出現較大變化,于是股票價格將被推高。
四、政策建議
為了實現我國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調控的良好互動,政府應在如下三個方面調整完善政策:
1.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關注股價波動
2006年來我國股市發展迅猛,資本市場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位置愈發重要,股指與GDP的相關度也在加強,這意味著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會日益明顯。而央行將股票價格納入貨幣政策視線將適逢時機。
2.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股票市場的深入發展將使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貨幣供應量越來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測性和相關性。利率手段將成為可行的目標取向。而這要求政府有力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以有效聯接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春節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中國人民銀行上調了逆回購利率和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而在春節放假前,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就已上調。
利率的接連上調,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為什么央行選擇在貨幣市場進行操作利率的上調?這預示著2017年中國貨幣政策怎樣的走向?
上調的是貨幣市場操作利率而不是存貸款利率
貨幣政策動向,歷來萬眾矚目,更何況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下。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央行“出手”的對象,是存在于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的貨幣市場,而不是直接影響公眾和實體企業的存貸款領域。
“這次上調的是央行給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時收取的利率,并沒有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貨幣市場的利率變化,與存貸款利率不是亦步亦趨的關系,有的會逐漸傳導,有的會由金融機構自行承擔消化,所以這次上調不等于加息?!苯煌ㄣy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
央行近來的貨幣政策操作,越來越集中在銀行間貨幣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央行通過多種方式向需要流動性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而操作利率就是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成本。逆回購是央行每個工作日進行的公開市場操作,而SLF和MLF是央行對金融機構進行的“一對一”操作,提供的資金期限從隔夜到1年不等。
2月3日,央行進行的28天、14天和7天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均比節前小幅上調了10個基點(1個基點為萬分之一);同日,作為“利率走廊”上限的SLF隔夜、7天、1個月利率分別上調了35、10、10個基點;1月24日,6個月、1年期MLF利率均比上次操作上升了10個基點。
“從短期利率到中期利率,從公開市場操作到‘一對一’操作,貨幣市場利率確實是在逐漸上行?!敝袊缈圃航鹑谒y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分析。
連平指出,央行此次上調貨幣市場操作利率,也是順勢而為、隨行就市之舉。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貨幣市場的中樞利率就在逐漸上行,國際市場利率也在總體上行,如果央行保持此前的貨幣市場操作利率不動,就容易產生金融機構從央行借錢套取利差的情況。
但貨幣市場發生的變化,并不會迅速、直接傳導到企業和百姓。連平強調,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金融機構更加依靠存款,中國實體企業更加依靠銀行貸款,所以貨幣市場利率的變化并不一定會完全、迅速傳導到存貸款利率上去。央行對貨幣市場操作利率的調整,影響大大低于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
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中性”以防風險去杠桿
盡管貨幣市場利率對實體經濟和百姓生活的影響是間接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操作仍然釋放出明確的政策信號。
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近日撰文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過度擴張總需求可能會進一步固化結構扭曲和失衡,加之通脹預期有所抬頭,部分領域資產泡沫問題較為嚴重,開放宏觀格局下還面臨著匯率的“硬約束”和資產價格的“強對比”,在這樣的宏觀大背景下,穩健的貨幣政策需要更加中性。
正如張曉慧所言,穩健的貨幣政策自2011年實施以來,總體看取得了顯著效果,但受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等多種原因影響,部分時段的貨幣政策在實施上可能是穩健略偏寬松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7年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為把握好貨幣政策調控的力度和節奏、平衡好多個目標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央行這次的舉動,向市場傳遞出防風險、去杠桿的信號預期,同時采用震動較小的上調貨幣市場操作利率的辦法,給市場參與方預留緩沖時間和機會,防止對宏觀經濟運行和金融穩定造成較大沖擊?!敝袊嗣翊髮W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認為。
連平判斷,2014年四季度以來連續降息降準而帶來的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已經改變,當前貨幣政策操作方向是穩健略偏緊的。這一點隨著央行去年下半年以來在貨幣市場的一系列操作,越來越明確。
資產泡沫不能不抑制,金融風險不得不防,而這一切都需要適宜的貨幣政策環境。張曉慧明確提出,特別要防止機構“帶病擴張”,消除風險產生和積累的條件。要防止資金“脫實向虛”“以錢炒錢”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桿行為。
嘉合基金投資經理嚴曙光直言,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不論對實體經濟還是對虛擬經濟都是不穩定因素,需要去杠桿、抑泡沫。目前債券市場的風險比較突出,央行近期的操作可以起到擠壓債券市場期限錯配套利空間、抬高炒作成本的作用。
關于房地產市場,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去年國慶以來熱點城市都出臺了房地產調控措施,而央行貨幣政策的新動向,將會對房地產調控起到進一步“加碼”的作用。
未來貨幣政策走向將根據形勢變化“更加審慎”
貨幣政策的取向,開年已經非常鮮明。但2017年無論是經濟還是金融,最突出的難點是充滿不確定性。貨幣政策將怎樣應對這種不確定性?
還是先看權威說法。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在描述2017年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中性”的同時,還用了“更加審慎”的提法。她指出,要綜合運用價量工具和宏觀審慎政策加強預調微調,調節好貨幣閘門。
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2017年的貨幣政策顯然需要更好地平衡穩增長、調結構、抑泡沫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
當前,世界政治經濟發展正處在歷史關口,美聯儲雖宣稱將連續加息但實際操作小心謹慎;國內經濟企穩態勢有待進一步鞏固,新舊動能轉化仍待加力,人民幣匯率仍然承壓。貨幣政策在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適宜環境的同時,要兼顧多方面的因素,受到多方面的制約,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和調控藝術。
“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雖然方向已經很明確了,但必然會采取有序、漸進的做法。同時會考慮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等各方面的影響,保持總體穩健的態勢。未來如果經濟形勢出現較大變化,貨幣政策也會隨之調整?!痹鴦傉f。
連平認為,未來貨幣政策仍會很謹慎,很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方面要看國內金融市場的反應,另一方面要看實體經濟的走勢,此外還要關注美聯儲加息進程和人民幣匯率的走藎不會貿然采取過大舉動。
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調控之間存在互動關系,而且越來越密切。股票市場的發展深刻影響著貨幣的供給需求、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貨幣政策調控目標,而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給變化、利率變化等調控手段也在影響著股票市場。在我國股市深刻變化的今天,對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調控的關系進行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回顧
有關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探究,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和學者的關注。
(一)在有關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關系方面
陸蓉(2003)通過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進行脈沖反應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場的貨幣政策效應,她認為貨幣政策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一體化程度。楚爾鳴(2005)進一步的實證分析表明,中國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給量功能于股票市場的效應明顯,但傳導過程中的“q”渠道和“財富效應”渠道等并沒有充分發揮功能。宋宸剛、譚曉蓉(2001)還對股市泡沫的產生及其對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影響作了分析,這個探究對當前股市或許具有現實意義。
具體深入到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方面,茍文均(2000)分析了資本市場有效傳導貨幣政策的條件,探索了貨幣政策變革的基本方向。欒怡(2001)開始注重資本市場的發展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江其務(2001)、許祥秦(2001)在探究中國貨幣政策失效新問題時提到股票市場的因素,進而陳柳欽(2002)系統分析了資本市場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并重點闡明了我國資本市場有效傳導貨幣政策的阻礙因素。劉志陽(2002)則從實證分析的角度提出貨幣政策的股市傳導機制模型并進行檢驗,得出結論摘要:貨幣政策和資本市場的相關度在逐步增強,這使得資本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產生了較大沖擊;當局應對現有貨幣政策框架進行調整,重點是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利率取向和最終目標的股價參考。劉嶺(2003)進一步通過分析不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討論了QFII對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許崇正(2003)則具體分析了中國股票市場傳導貨幣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和陳建新(2003)提出了扭轉中國股市傳導貨幣政策低效的策略。
(二)在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調控目標的關系方面
1.和最終目標的關系探究。Borio.C(1994)認為在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中,央行沒有理由去關注資產價格的波動。只有當資產價格波動影響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時,貨幣政策才應干預資本市場。而國內學者錢小安(1998)在探究了資產價格變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后指出,資產價格變化對貨幣需求的穩定性、貨幣政策的執行會產生較大的沖擊,應在確定貨幣政策目標、運用貨幣政策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Friedman(2000)通過對美國股票價格在一個較長時期中對通貨膨脹和產出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認為股票價格對產出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就我國情況,謝平、焦瑾璞(2002)認為1999年下半年開始的貨幣政策機制緊縮效應和股票市場的關聯在增強。央行為提高穩健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應當關注股票市場的發展。同期,易綱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發現,貨幣數量和通貨膨脹的關系不僅取決于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股市。當股市價格偏離穩態越來越遠時,經濟運行將是不平安的。因此,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應同時考慮股市價格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標仍是維護幣值的穩定。較權威的中國人民銀行探究局課題組(2002)的探究報告也認為對股市波動央行應關注但沒必要盯住。
2.和中介目標的關系探究。貨幣需求方面摘要:Friedman(1988)認為股票市場通過財富效應、資產組合效應、交易效應和替代效應對貨幣需求產生影響。Friedman%26amp;McComac(1991)分析了美國和日本的股票價格和貨幣需求的關系,結果顯示股票價格對貨幣需求具有負向影響。國內學者易行健等人(2004)實證檢驗了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估計了包含股票市場成交額的季度貨幣需求函數,得出我國股票市場成交額減少了各個層次貨幣需求的結論。進而趙明勛(2005)實證檢驗了我國股票市場對貨幣需求的綜合效應,結果表明股票市場的發展傾向于減少狹義和廣義的貨幣需求,且對廣義貨幣需求的影響小于對狹義貨幣需求的影響。
具體到股票二級市場,據石建民(2001)、高莉、樊衛東(2001)的實證探究表明,股票二級市場對貨幣需求具有統計顯著性,為正相關關系。股票二級市場對M1需求的影響要大于對M2的影響。
貨幣供給方面摘要:周英章、孫坎坷(2002)對中國1993—2001年股市價格波動和貨幣供給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探究,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股市價格波動明顯領先于貨幣供給量且對貨幣供給結構的穩定性構成較強的正向沖擊,從而加大了央行貨幣調控的難度,削弱了宏觀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議貨幣政策應密切關注股價波動。在股票價格對各層次的貨幣供給量影響方面,王維安、楊靖(2003)通過對中國1999~2002年的實證分析認為,股價變化引起的替代效應和轉換效應是存在的,替代效應功能于短期,而轉換效應會在一段時滯后顯現。金德環、李勝利(2004)則進一步探究了中國股市價格和貨幣供給量的關系,實證結果顯示股市價格和M0、M2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它可以用貨幣供給量M0和M2來解釋,但股價變化不是引起貨幣供給量變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場和利率手段的關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實證檢驗的結果表明,標準普爾500指數每升降5%就可能導致利率升降25個基本點,利率對股市波動的反應強烈。國內學者王軍波、鄧述慧(1999)通過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短期和長期影響,發現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長期上對股價波動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顯著的影響,只是對股票市場的短期影響有反?,F象,而長期影響則是穩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對我國股市的短期和長期效應后,則認為我國利率政策對股市的短期效應非常明顯,但長期效應和理論分析有出入。他認為長期效應還要受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完善程度、相互間溝通程度以及長短期證券工具的豐富程度的制約,而這恰是我國的不足。具體到利率調整對股票交易量的影響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過實證分析認為該影響存在時滯,這一時滯約在15到30天之間;而且利率調整不對股票交易量產生決定性影響。
三、二者的互動分析
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調控二者之間存在互動關系摘要:
(一)股票市場對貨幣政策調控的影響
1.股票市場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貨幣政策股票市場傳導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它們所成立的前提是摘要: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是一體的,沒有阻滯。也就是說,要具有充分發展的金融市場,這樣的市場資金配置效率高,現實中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接近于此。
近兩年我國股票市場成功地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實現了國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規模進一步擴大,股市發展態勢良好,這是有利因素。但種種制約因素使我國的證券市場并沒有呈現出明顯的財富效應來響應央行貨幣政策的傳導摘要:①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相互分割,一體化程度不高,貨幣和證券兩種資產自身的聯接效應以及兩種資產價格的聯接效應還有市場之間市場交易的非對稱信息對稱化效應不明顯。②我國股票市場投機性太強,股票價格易縱,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場信用體系并不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急需完善。③市場規模尚需進一步擴大。
2.股票市場的發展對貨幣政策調控最終目標的影響。傳統意義上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是維持物價穩定,促進經濟增長。這種只關注實體經濟價格水平,不顧及虛擬經濟資產價格的目標取向,在貨幣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遭受到越來越多的尷尬和無奈。事實證實摘要:股票價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貨幣政策視野范圍之外。隨著資本市場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關度日益加強,貨幣政策通過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必然會日益加深,這其中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股價波動對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最終目標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場的發展對貨幣政策調控中介目標的影響。我國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定為貨幣供給量,和其相應的操作手段是基礎貨幣。貨幣供給量取決于基礎貨幣投放的多少和貨幣乘數的大小。股票市場的發展將深刻影響貨幣供給量。因為伴隨其發展,大量社會閑置資金將進人股市,銀行、企業和居民的原有貨幣需求將發生變化,從而基礎貨幣在他們之間的分配比例也將改變,這將影響基礎貨幣的創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價格的上漲,居民會減少現金持有,更多地進行證券投資,從而造成流通中現金漏損減少,貨幣乘數增大。股票市場的發展還將使居民、企業、機構投資者和商業銀行通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進行資金配置的互動加強,這將影響商業銀行超額預備金的穩定性,從而影響貨幣政策的執行效力??尚械慕鉀Q方法是在貨幣政策的調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為貨幣市場的利率變化將通過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從而幫助央行實現貨幣政策意圖。
(二)貨幣政策調控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貨幣政策調控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股票價格的變動上。上文提及的貨幣政策的利率調控手段,實質上就是央行通過利率變化來改變貨幣和證券這兩種資產的相對價格,從而吸引資金由貨幣市場流向資本市場,最終影響股票價格。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同樣會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當央行增加貨幣供給量時,居民手中持有的現金將增加,貨幣的邊際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變化不大,投機需求則會出現較大變化,于是股票價格將被推高。
四、政策建議
為了實現我國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調控的良好互動,政府應在如下三個方面調整完善政策摘要:
1.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關注股價波動
2006年來我國股市發展迅猛,資本市場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位置愈發重要,股指和GDP的相關度也在加強,這意味著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會日益明顯。而央行將股票價格納入貨幣政策視線將適逢時機。
2.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股票市場的深入發展將使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貨幣供給量越來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測性和相關性。利率手段將成為可行的目標取向。而這要求政府有力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以有效聯接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達到一定的經濟目標而運用一系列控制手段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是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手段之一。國家通過對利率和貨幣供應量的調節來實現穩定貨幣、經濟增長的目標。貨幣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匯率政策和外匯收支政策等。保險政策是國家保險監管部門為了實現保險市場供需平衡,促進保險市場健康發展,對保險活動所采取的各種管理、調節手段和辦法措施。貨幣政策與保險政策關系密切,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一、貨幣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貨幣政策對保險政策的影響是通過其對保險市場的影響反映出來的。貨幣政策一般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以及中性貨幣政策。運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對保險市場的影響不同。
(一)不當的貨幣政策會影響保險市場的正常發展
1.在市場貨幣供求均衡或貨幣供應量小于需求量時,如果運用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會打破市場供求的平衡,加劇市場的不平衡,導致貨幣供應緊張,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能力相對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物價跌落,經濟停滯,即通貨緊縮現象。這對保險市場非常不利表現為:首先,影響保險市場的有效需求。從個人投保需求來看,通貨緊縮、失業增加、收入減少、個人對保險的有效需求相應減少。從企業投保需求來看,通貨緊縮、市場需求不足,使市場競爭激烈,許多企業被淘汰出局,生產經營規模縮??;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不足,導致產品價格下降,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利潤下滑,許多企業因此發生不同程度的支付困難和償付困難。為了節約費用開支、降低成本,企業一般會選擇自?;蚱渌D移風險的方式,盡可能擴大自擔風險的限額,減少對商業保險的需求。因此通貨緊縮使保險投保人的投保愿望、投保能力、投保需求降低。其次,緊縮性貨幣政策使保險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付能力降低。一方面由于保險市場有效需求減少,市場規模的偏小,保險市場的競爭顯得尤為激烈,為了拓展市場,開拓新業務,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降低費率,加大業務投入,提高服務質量將是許多保險公司的必然選擇,這將影響他們的承保利潤;另一方面,通貨緊縮,資本市場萎縮,減少了保險資金投資運用的機會,增大投資風險,影響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保險公司承保利潤和投資收益是其利潤的主要來源,二者的減少必然降低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從而削弱其償付能力。
2.在市場貨幣供求平衡或貨幣供應量大于需求量時,如果運用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會使貨幣供應超過市場對其需要的量,過多的貨幣投入將引起物價上漲,貨幣貶值,通貨膨脹。這對保險市場發展仍然不利。由于物價上漲,貨幣貶值,保單保值和增值能力下降,保險的預期保障程度降低,使人們投保的積極性大受影響,表現為退保的大量增加,保單繼續率下降和新業務發展困難。同時,在費率缺乏彈性的條件下,由于保單實際賠付率(或給付率)小于名義賠付率(或給付率),而投保人所交的費率卻是按名義賠付率(或給付率)來確定的。這樣實際上是減輕了保險人的實際經濟責任,損害了投保人的經濟權益,保險人處于有利地位。這種狀態會使保險公司獲利豐厚,并誘使更多的資本、機構和其它稀缺資源擠進保險供給行列,導致保險市場供過于求,引起市場的失衡。
(二)恰當的貨幣政策有利于保險政策作用的發揮
在市場貨幣供大于求時,運用緊縮性貨幣政策,可抑制總需求,減少通貨膨脹;反之,在市場貨幣供給小于需求時,則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增加就業,推動經濟增長。貨幣政策的正確運用可使社會經濟走向健康之道,并消除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對保險市場的不利影響,為保險市場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二、保險政策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保險政策的正確與否將影響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正確的保險政策可促進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增強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而不合理的保險政策則會抑制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例如在通貨緊縮時期,國家一般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貼現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消費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可:(1)通過開辦各種財產保險業務,為企業研制開發新產品,降低產品成本,生產價廉物美,適應社會需求的優質產品提供風險保障,鼓勵新興產業發展。(2)通過開辦個人消費信貸保險業務,為商業銀行開辦個人消費信貸業務解除后顧之憂,以增大個人消費信貸規模,從而增加貨幣供應量。(3)通過開辦各種個人保險業務,為社會公眾個人的財產安全和人身風險提供經濟保障,解除顧慮,激發其消費欲望。(4)擴大保險資金直接運用規模,調整資金運用方向借以影響公開市場業務,進而影響市場利率。
又如在通貨膨脹時期,國家運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量,抑制過度膨脹的消費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可:(1)通過開辦各種財產保險業務,為企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提供經濟保障,促進企業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提高社會商品供給能力,實現社會商品總量與貨幣總量的均衡。(2)增加保險商品供應,提高服務質量,刺激保險需求,推遲居民對社會產品的消費,改變儲蓄和消費的比例。(3)縮小保險資金直接運用的比例,增加國債或銀行存款規模,以控制信貸規模。
可見,通過保險活動一方面可鼓勵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增加或控制社會產品總量;另一方面又影響貨幣供應量,刺激或抑制社會需求,雙管齊下,有利于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從而穩定貨幣。當然,如果保險政策運用不適,則會抑制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
三、近幾年我國的利率政策及其對保險市場的影響
在貨幣政策中,利率政策對我國保險市場的影響最為直接。1998年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重大變化,使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明顯的通貨緊縮。為了抑制通貨緊縮,我國政府實施了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在這一輪經濟周期的調控過程中,國家將利率作為主要的政策手段,自1996年5月第一次降息之后,在短短的幾年中已連續8次降息,擴張性利率政策的頻繁出臺,利率的連續下調對我國保險市場(特別是壽險市場)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動搖了社會公眾對保險的信任度,使投保人的投保意愿下降
連續下調利率,迫使以銀行利率作為保費計算基礎的我國壽險公司不得不隨之頻繁調整壽險保費的預定利率(如下表),不斷上調保險費率,這有違費率應相對穩定的原則,社會公眾對此感到無所是從,難以接受,從而影響了社會公眾對保險的信任。同時,由于我國的壽險產品儲蓄性過強,保險宣傳不當,公眾保險意識尚欠成熟,使許多人買保險時總是將目光緊盯住資金回報率,單純地將費率與銀行利率相對比,因此,費率的不斷上調必然會影響到投保人的投保意愿,近一兩年儲蓄性險種銷售難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二)對保險公司的給付能力造成極大的沖擊,影響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利率的調整一方面影響著保險資金運用的收益,另一方面每一次利率的調整也形成了高利率保單熱銷的景況,使我國保險業步入嚴重的“利差倒掛”境地。
1.利率調整對保險資金收益率的影響。我國保險資金運用受《保險法》規定的限制,只能投資于銀行存款、國債、金融債券和國務院批準的其它方式。1998年10月保險資金允許進入全國同業拆借市場,1999年10月保險資金獲準通過買賣證券投資基金間接進入證券市場。由于國債市場、債券市場容量有限,進入證券市場方式以及其它資金運用渠道的限制,目前我國保險資金仍然有相當的比例(大約為30%——50%)存放于銀行。目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收益主要由銀行存款利息、債券收益和證券投資收益構成。前二者收益直接與銀行利息掛鉤,后者的收益也間接地與銀行利息發生聯系,這是因為股市的波動與經濟的增長率和利率的變化息息相關。由于銀行利率的連續下調,使我國壽險公司的損失達280億人民幣。因此,銀行利率的下調,對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的影響極大。保險資金運用收益難以彌補前些年較高預定利率險種所帶來的巨額利差損。
2.利率的調整使我國壽險步入嚴重的“利差倒掛”的境地。由于我國保險業在經營管理體制上長期存在不注重效率,盲目追求保費收入的問題,使得各保險分支機構將其保費收入最大化作為其利益的唯一硬約束。此外,由于銀行利率下調與保險預定利率下調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每一次銀行利率的下調都大大地刺激了壽險需求,形成了公眾購買保險的熱潮,各保險公司以此為契機,大量銷售高利率保單拓展業務,帶來保險公司業務的高峰,其結果是壽險公司積累大量的利差損失,形成嚴重的“利差倒掛”,極大地影響了保險公司的給付能力,進而影響保險公司經營的穩定。
擴張性利率政策對我國保險市場的不利影響是顯著的,但它對我國保險市場也有著促進的一面,主要表現在:(1))利率不斷下調,保單預定利率也隨之下調,促使保險公司從以往的以高預定利率保單為主的價格競爭中擺脫出來,而轉向產品服務質量方面的競爭,進而促使保險市場競爭更加有序規范。(2)利率的下調迫使保險公司轉變經營戰略,放棄過去粗放型的經營模式,轉向通過調整險種結構、控制經營成本、提高資產質量等來緩解利率下調對保險公司盈利能力的不利影響。
由此可見,近幾年我國利率政策的調整,對我國保險市場建設,保險業的穩健經營有著直接的制約、促進和破壞作用。如何制定相應的保險政策,消除利率政策變動對我國保險市場的不利影響,是我國保險政策制定者面臨的一個非常現實而又重要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韋生瓊,人身保險[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2]李強,鄭立平。利息率波動對壽險市場的影響[J].黑龍江金融,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