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中醫養生保健專業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健康旅游;養生;互聯網
1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現狀
1.1中醫藥健康旅游基本概況
中醫藥資源方面,我國山脈眾多,植被森林豐富,中草藥資源豐富。依山旁水而建的養身文化基地建設良好,將養生文化與道家、儒家思想相結合。旅游方面,資源豐富,景色秀麗使我國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成為旅游大國。
1.2中醫藥健康旅游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剛起步,通過總結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中醫藥健康旅游資源整合不足,缺乏統一規范。雖然資源較多,但是缺乏有力的整合,統一的規范約束,從而造成現在散、亂、小的局面。第二,社會資本投資較少。政府未能采取措施,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僅依靠政府自身力量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第三,中醫藥健康旅游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匱乏。中醫藥健康旅游是一門中醫藥與旅游交叉的學科,需要具有專業的復合型人才。與現有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的市場需求相比,中醫藥健康旅游的從業人員數量相差較遠。除此之外,針對中醫藥健康旅游人員的培訓,急需解決不規范、無統一標準的問題。第四,未能對普及中醫藥健康旅游理念。人們普遍缺乏對中醫藥健康旅游的認識,不了解健康旅游的概念、發展模式以及經營理念。
2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模式
2.1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兼顧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齊并,堅持以創新發展為靈魂
中醫藥健康旅游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務內容。按照年齡的劃分,以中老年為主,青年人為輔;因中老年大多都處于亞健康狀態,對中醫健康旅游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通過中醫藥健康旅游,獲取中醫藥健康養生知識達到改善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按照性別劃分,以女性為主;因女性對中醫在美容、健康方面興趣濃厚。中醫藥健康旅游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并進。以政府政策的引導為基礎,利用經濟和行政手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社會資金的投入,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中醫藥健康旅游的發展。此外,還應堅持以創新發展為靈魂。創新和完善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模式,服務內容,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需求,為推動中醫藥健康旅游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2.2以B生旅游為主題
中醫藥健康旅游堅持以養生旅游為主題。利用我國豐富的養生文化資源,我們可以以養生為主題,發展健康旅游。比如在山脈眾多,溫泉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養生旅游勝地。其次在森林覆蓋面積大的地區建立有利于人體進行有氧運動的森林氧吧健康旅游景區,并在景區開發有益身心健康的有氧運動如登山、攀巖、步行、騎行等;另外,我們可以利用我國豐富的食材、藥材資源,結合人體的特質,提供具有不同療效的藥膳,從而改善體質,促進健康。
2.3以互聯網+為發展手段
互聯網+已成為傳統行業發展的重要手段,結合時代潮流,可以將中醫藥健康旅游與以互聯網+相結合,即采用“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旅游”的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強互聯網與中醫藥健康旅游的結合;主要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利用互聯網技術,創建中醫藥健康旅游藥官方網站,并與各大旅游網站合作,定期策劃主題活動推廣中醫藥健康旅游。第二游客可利用微信、支付寶平臺訂票與買票;景區門口可采用機器掃碼的方式檢票,有利于節省排隊時間。第三游客在景區可利用互聯網享受景區線路規劃和線路推薦服務,以便游客更有效的進行中醫藥健康旅游。
2.4 采用實地旅游和虛擬旅游相結合的發展途徑
實地旅游主要包括三種方式,第一是中醫藥保健旅游;保健旅游即通過旅游改善游客的“亞健康狀態”。第二是中醫藥醫療旅游;醫療旅游是一種健康旅游活動,指人們為了治愈疾病,離開居住地前往目的地的過程,包括醫治和療養兩個階段。第三是養生旅游 。
虛擬中醫藥健康旅游主要指的是以現實的中醫藥旅游資源為基礎,通過互聯網模擬建立一個3D的旅游景區,讓游客通過互聯網能夠身臨其境般地游覽中醫藥旅游勝地,感受中醫藥健康旅游的怡人景色,從而改善心境,陶冶情操。
2.5 以促進中醫文化傳播為目的
游客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適當的中醫藥健康之旅,可以是實地旅行,或者是虛擬旅行,通過瀏覽大自然景點,享受針灸、艾灸、推拿、拔罐、藥膳等中醫服務,調節旅游者的心情,放松旅游者的精神,緩解旅游者的負面情緒即暴躁、憂傷、憤怒等;通過中醫藥健康旅游,游客可以享受我國深厚的中醫資源,掌握相關的養生保健知識,使中醫思想深入人心,從而促進我國中醫文化的傳播 。
參考文獻:
[1]袁上杰.基于互聯網的鳳凰旅游形象研究[J].藝術科技,2015:198-199
[2]單亞琴,姚國榮.國內健康旅游研究綜述[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5
【關鍵詞】護生中醫教學臨床就業需求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108-01
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是中醫院校的必修課,而目前在西醫院校也開設中醫學課程,主要是了解中醫學理論特點,通過臨床實踐認識中醫在治病救人、養生保健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對于臨床醫護工作有助于開闊視野和思路。但護理專業中醫課時有限,內容較淺較少,因此,結合護生將來臨床就業需求特點,恰當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中醫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下面就個人體會談一下在護生中醫教學中的方法運用。
1區別中西醫理論
中醫與西醫是兩個完全不同理論體系的醫學科學。雖然它們的研究對象相同,但因其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不同,對疾病認識、治療以及研究方法都有很大不同[1],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針對具體問題做好區分。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護生學習內容主要以西醫知識為主,而且在學習中醫知識前已經學習了一些西醫基礎學科,當學習中醫知識時,自然會把二者聯系對比。比如脾臟,從西醫來說,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清除衰老血細胞等功能,從中醫而言,脾臟為后天之本,主運化、主統血;比如感冒,西醫根據病而選擇抗病毒藥物,中醫則根據病的證型選擇用藥。因此,教師一定要強調中醫與西醫的不同,讓學生能夠區別對待。
2重視技能操作
在臨床工作中,中醫操作技術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針灸、拔罐、按摩、推拿等,醫院護理人員如果能夠掌握一些簡單的常用操作技術,對于臨床護理工作,可能會帶來很大的方便。由于課時較少,很多教師在中醫技能課往往以播放視頻、錄像代替,學生沒有機會得到真正的練習,所以在將來臨床護理工中,很少想到運用中醫方法處理。教師在此部分教學中要以有臨床實用價值的內容為主,著力指導學生針灸操作的技巧、按摩的手法、拔罐的方法等,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夠熟練掌握兩三種操作方法,以應不時之需。比如,在患者昏迷時,能準確找到人中穴、涌泉穴等進行指掐或針刺操作,以促進患者意識恢復。
3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中醫是一門實踐醫學,通過有效的實踐,才能夠對理論認識理解更加充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比如在講述脾臟時,可以把脾胃虛弱的學生作為案例進行講解,或者聯系生活現象,比如三伏天人們會感覺胸悶、食欲減退、腹瀉等,加深學生對脾臟的理解。在講述舌苔、脈象時,可以讓學生彼此觀察,加深記憶。
4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中醫學教學方法的改進。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能夠有力的激發學生對中醫知識的興趣,能夠直觀觀看到比較抽象的中醫許多機理的動畫、圖片、視頻等等,使知識表達更充分,學生理解更有利。比如介紹中藥時,可以一邊講解藥物藥理藥效,同時展示藥材圖片,加深學生學習印象。介紹五行學說時,教師可根據需要做成動畫,讓學生能夠充分體會五行相生、相克的順序和關系。介紹經絡時,教師可以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做成圖片展示,使學生一目了然,心中豁然開朗。
5適當取舍
中醫學內容豐富,有些知識很深奧,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講深了課時不允許,講淺了學生不明白,因此應該針對教材內容和將來臨床需要做到恰當取舍。護理專業中醫學的內容豐富,講解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可根據臨床護理工作者用到的中醫知識的多少對教材內容適當調整或者刪減。
綜上所述,中醫學內容豐富,要使護理專業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掌握和運用更多的中醫知識,教師必須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和臨床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需求,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將來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古老針灸尋根溯源
傳統的針刺療法起源于砭石。砭石是一種銳利的石塊,主要被用來切割癰腫、排膿放血和用它刺激人體的穴位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可以說是最早的醫療工具。《內經》說:“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而在“針砭時弊”這樣的成語中,也留下了它們的原始意義。
在遠古時期,人們為了生存時刻與大自然作著斗爭,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中,他們容易被尖石、樹枝、荊棘等劃破、撞傷皮膚,甚至流血;但偶然也有在碰傷或流血之后,原有的疾病減輕或消失了。這種經驗積累的結果,就是人們認識到刺激人體的某一部位或使之流血,可以治療部分疾病一砭石治病的方法誕生了。
現一般認為用砭石治病起于新石器時代。那時人們已經掌握了打制、磨制的技術,能夠制造較為精細的石器。砭石的形狀主要是根據它的用途而定。如用作穿刺的做成劍形,針形,一般稱為針石。用作切割的做成刀形,一般稱為饋石。出土文物也印證了這種說法,1963年在內蒙多倫旗頭道洼新石器時期遺址中,出土了一枚經過加工的石針,針長為4.6厘米,針身呈四方形,一頭呈尖狀,一頭呈扁平的半圓狀,有刃口,既可用來針刺又可用于切割。
隨著砭石的廣泛應用與實踐,人們又發明了骨針與竹針。當已經有能力燒制陶器時,又發明了陶針。隨著冶金技術的發明,人們又發明創造了銅針、鐵針、銀針、金針,豐富了針的種類,擴大了針刺治療的范圍。中醫古籍《內經》中記載了古代“九針”的長度、形狀及用途。“九針”指:緩針、圓針、鏗針、鋒針、鈹針、圓利針、長針、毫針、大針。
對人體的某一部位進行溫熱刺激,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這種方法稱為灸法。灸法產生于古人用火取暖。人們在烤火中祛散了寒涼,得到了溫暖,同時體會到原有的疾病或疼痛卻因此而減輕或消失,于是就用獸皮或樹皮等包上燒熱的石塊、砂士等,貼敷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以局部取暖,解除一些病痛。這就是原始的熱熨法。人們又逐步改善這種熱熨法,采用一些干草等作燃料,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來治病,這就形成了灸法。
灸所用的燃料,一開始往往用雜草樹枝等,以后逐步發展到木炭灸,竹筷灸、艾灸、硫磺灸,雄黃灸、燈草灸等,而最常用的是艾灸。因為艾葉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等功效,用以燒灸則熱氣內注,能溫煦氣血,治療虛寒之證。“砭而刺之”漸發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歷史來源。
揚名世界的中醫精粹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總部于1997年11月舉行了關于針灸的聽證會。大會介紹了針灸療法的歷史和現狀,影響針灸療法進入美國醫學的因素,針刺的療效評價與發展前景。并在如下方面取得共識:針刺對化療引起或手術后發生的惡心嘔吐有效,對多種痛證的療效確切:對戒煙、藥物成癮、中風后遺癥、骨關節炎、頭痛、哮喘等也都值得應用。針灸療法的不良副作用極為少見,也肯定了針刺可以促進中樞阿片肽的釋放,也可影響血液和免疫功能。從中醫理論來講,針灸治療的作用原理有以下三方面:
1、調和陰陽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當陰陽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就會導致“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等病理變化,而產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等臨床證候。針炙調和陰陽的作用,基本上是通過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完成的。例如:由腎陰不足,肝陽上亢而引起的頭痛,治當育陰潛陽,可取足少陰經穴針以補法,配足厥陰經穴針以瀉法。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生病之后,機體仍然會不斷地產生相應的抗病能力,與致病因素作斗爭。若正能勝邪,則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敵邪,則邪進而病惡化。大凡針刺補法和艾炙有扶正的作用;針刺瀉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
3、疏通經絡
人體的陰經在四肢之里,屬于五臟。并通過十五絡的聯系,溝通表里,組成了氣血循環的通路。針炙治病,就是根據經絡與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理,在腧穴部位進行針刺或艾炙,取得“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作用,從而排隊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針灸保健新時尚
保健灸法是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延年益壽的目的,也是中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可用于久病體虛之人的康復。
《醫學入門》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藥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早在《扁鵲心書》中就有關于炙法保健的明確記載:“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余歲矣”。
如今由于中醫中藥等傳統醫學的再度興起和人們對于自身健康的重視,無副作用,簡單易行的針灸保健受到追捧。經實踐驗證,對于目前越來越多發的抑郁癥、競技綜合癥等身心疾病和脂肪肝、高血脂、肥胖癥等“富貴病”,以及困擾許多辦公室白領的“亞健康”狀態,經過有正規資質的保健診所醫師針對每個人體內的經絡情況,用電針或者炙法取穴治療,可以取得非常顯著的療效。
正如專家在論述針灸減肥時特別強調的:眾人在選擇針灸進行疾病防治和保健時應意識到每個人對針灸的反應不盡相同,而且針灸保健的療效也多是漸進的過程,指望一針兩針徹底解決問題并不現實。
說到底,針灸其實沒有那么“神”,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體調理經絡,恢復機體平衡,想要身體強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王道。
針灸保健經絡調理大體驗
體驗地:北京明經堂經絡調理機構
體驗內容:循經通絡療法和溫熱藥灸
體驗報告:一句話,明經堂的服務非常專業。與其他保健會所最大的不同便是明經堂有專業的中醫醫師,會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給予最契合的調理方案。而且與傳統中醫也不同,沒有開任何湯劑之類的藥品,都是親身調理。循經通絡的調理方法很特殊,以前在其他的保健會所從未體驗過。藥灸的調理也很獨特,主要是針對女性身體非常有益。在調理過程中,醫生反復強調了一個“主動保健”的概念。相對于其他只推崇各種保健項目的機構。明經堂的服務周到、人性化。這一次不同尋常的體驗讓我懂得了“主動保健”與“被動保健”相結合,才能更好的達到一個養生保健的效果。
經絡調理Q&A
Q:TIDE
A:北京明經堂經絡調理機構市場部馬女士
Q1:現在提供中醫保健服務的機構應該具有何種資質?
A:國家規定,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在疾病診斷的基礎上,按照中醫
理論和診療規范等實施中醫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屬于醫療活動,必須在醫療機構內進行,由在本機構執業的衛生技術人員實施。非治療目的的尚無限制,但建議讀者選擇正規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持有當地衛生局頒發的針灸師證和按摩證的保健師進行中醫保健。
Q2:經絡調理和中醫看診有何區別?
A:這里大夫不會開方給你服藥,而是診斷你身體的基本情況,用不同的手法和方式(拔罐,艾炙,扎針、按摩等)來調理。比如一開始大夫若診斷你為陰虛,給你先通絡,再用艾灸補一下,做過之后,你的體質可能發生了變化,那么大夫看過之后會根據你現在的體質改變調理方案。
病地較嚴重時人們會直接上醫院打針吃藥,但如果現在僅僅身體感覺有些微恙或者亞健康、甚至是“未病”,用經絡調理的方法就非常合適而且安全無毒。
Q3:目前熱衷經絡調理的人群分布如何?
A:以明經堂的情況來說,會員大部以30~50歲的女性為主,她們一方面有較充裕的時間對中醫保健進行全面體驗和了解,二來也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非常重視,希望能獲得最安全有效的保健服務。
Q4:針對40歲以上的商務男士,經常出差、宴請,睡眠飲食不規律……您推薦何種經絡調理的方案?
A:(笑)我們這里沒有針對一群人的方案,只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來給予調理。如肝火旺盛者,可能先用拔罐來去火;如果腎虛較為嚴重,可能用艾灸來進行補益。商務人士中百分之八十都有亞健康的情況,實際上多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我們除了用中醫針灸的方式調理,也會經常為會員舉辦太極、五禽戲等經絡操和中醫養生文化的普及,希望將“主動調養”保持健康的概念灌輸到人們腦中,而不愿看到人們在這里調理完了,回去還按不健康的方式生活。
Q5:明經堂為何嚴格采取會員制?
A:首先,中醫理念“養身即是養心”。要給客人提供養心的環境,必須限制到店的人數:第二,我們會根據每個人體質的情況提供一整套成體系的個人調理計劃,而不是頭痛扎一下頭腳痛炙一下腳,每個會員的調理方案都是他自己的,并且需要較長期的堅持,所以會員制也是為每個來到明經堂的客人健康負責。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慢性病; 老年人; 綜述;
Abstract: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all chronic diseas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 and using holistic nursing concept,nursing staff can integrate unique nursing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nursing techniques of w estern medicine and take dialect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patients-oriented concept.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statu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ronic diseases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iming at providing better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elderly.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過3個月的非傳染性疾病。有數據顯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穩,需要的是用藥依從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堅持[3]。有研究表明,科學合理的護理方式對于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其中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將優化的中醫單病種護理方案進一步規范化,使護理步驟更為清晰、明確,加強對于臨床護理行為的指導與監督,同時突出中醫特色[5],對老年人較規范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臨床治療和護理應用效果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點
1.1、 生理特點
世界衛生組織將慢性病定義為病情持續時間長、發病緩慢的疾病[7]。中醫認為慢性病具有病程時間長、病情反復、正虛邪戀、氣機不暢等特點[8]。在老年人漫長的病程中,正邪相爭會耗傷正氣,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臟腑虧虛之證。虛則氣血、水液運行不暢,繼而可能會出現氣郁、濕郁、痰郁等癥狀,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現為虛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狀況較差,需要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細節,稍有不慎則易出現病情加劇,增加治療難度以及減緩康復進程[11]。
1.2、 心理特點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纏綿、經濟負擔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飲食,生活質量下降,這都會導致老年患者產生郁悶、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損及脾腎。且在漫長的病程中,當病情加重時,患者往往會產生厭世感傷,甚至會拒絕接受治療,形成惡性循環,即所謂“七情不快,始而傷氣,繼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護能力有限,在疾病過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給予更多額外的照顧,這可能會令老年患者對其自身照護能力缺乏自信、主觀能動性降低,從而過度依賴他人,形成退行性行為,影響疾病的康復。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的運用綜述
2、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
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特定的患者群體設定的護理圖式或日程計劃表,以時間為橫軸,以各種護理手段為縱軸,對何時該做哪項護理、病情達到何種程度、何時可出院等進行詳細說明與記錄,在患者因病情變化影響預后時,護理人員需采取必要干預措施,并在臨床護理路徑表上做好記錄與標注的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12]。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結合中醫“治未病”、整體觀等預防保健方面的知識,使護理計劃更具指向性,依照證候的差異性分別給予更具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不僅將傳統護理模式由被動轉為主動,還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自覺性和工作效率,實現護理工作的連續性、準確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國當前醫療形勢以及“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患者為最大獲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我國慢性病高死亡率的嚴峻形勢[13,14,15]。臨床應用中其內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專業小組;制定路徑、形成最佳護理方案;實施;監測、評價以及改進。
3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現狀
3.1、 對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2016年有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84%,其中慢性病預防素養最低,僅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長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會依據自身“經驗”任意加減藥量,依從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認知水平較低,一般短時間的健康教育很難讓其徹底認識到依從性差對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現有研究證明,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中系統化的健康宣教、康復流程講解、服藥注意事項及膳食指導等有序的護理過程,不同于在常規護理中將所有知識和注意事項在短時間內一齊授于患者,耐心、細致、有序的講解有助于減少老年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焦慮心理,加強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療依從性[17]。
3.2、 對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的影響
WHO統計發現,在中國醫療費用預計中,慢性病的防治費用將占據80%,其帶來的社會負擔及經濟負擔遠遠超過傳染病和其他傷害[18]。而且我國正處在老齡化高速發展階段,長期帶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經濟壓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發現,在臨床工作中按照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有條不紊地實施各項操作,保證各項治療和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和及時性,能夠有效降低醫療護理活動中的隨機性、盲從性,從而能夠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1]、腦卒中[22]等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進而降低住院時間及費用,還可提高醫院住院床位的周轉率[23],較好地體現了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總體目標相符合[24]。
3.3、 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老年患者自護能力較差,病情易發生變化,而緊湊、有序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使護理人員能盡早發現病情變化,盡快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5]。例如,研究發現帕金森患者常并發抑郁、便秘、睡眠障礙、損傷等并發癥,運用臨床護理路徑,把健康教育知識貫穿于整個過程,連續反復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學會主動預防并發癥,從而避免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6]。還有研究表明,中西醫護理對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壓瘡預防中起到了很好的護理預防效果,在降低壓瘡發生率和提高病患護理滿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7]。
3.4、 對知識掌握率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對老年人患病率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高血壓等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組的知識掌握率及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傳統護理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可使中醫辨證施護與西醫護理程序相結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為科學,使患者及家屬知道在治療的過程中需做哪些檢查與治療,了解如何正確調節膳食結構以及如何進行情志疏導,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輕護理人員多、業務水平低、經驗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從而達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識的同時,還可增強患者對護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護理滿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對護理人員的影響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其內容包含參考標準和結果判斷指標,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護士個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護理缺陷[25]。路徑中注明每天應該實施的內容和患者需達到的目標[19],確保了各項護理工作按計劃分次少量進行[31]。而且每完成一項內容,都需在路徑表單上打勾確認記錄,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況帶來的漏項缺項,也避免了非必要項目的實施[19]。這可增加護士職業責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節約人力資源,符合當前我國護士短缺的現狀。護士在該路徑中扮演著制定者、實施者、評價者等多種角色,護理工作由被動變主動,督促護士不斷學習中醫護理技術和知識,利于護士的個人成長。再有,對管理者而言,護士長需要依據路徑表的內容督促、檢查每天的護理實施情況,且需對路徑進行評價和改進,利于提高護理領導管理質量。
4、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應用的影響因素
4.1、 社會認同不足
根據對我國14個省份進行的調查,在認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確診后愿意選擇在中醫醫院進行治療,對中醫相對較為認可;在疾病不同階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時選擇應用中醫藥來治療,35.24%的患者在確診后立即應用中醫進行治療[20]。總體上,大部分患者對于應用中醫防控慢性病較為認可,但整體滿意度較低[14]。患者不僅會對中醫護理技術本身的療效存在疑慮,還會對護士執行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是否可靠存在質疑,這可能是因為臨床上較少選用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應用率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過對全社會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讓大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認同中醫中藥,消除患者對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臨床護士中醫知識水平有限
有研究顯示,護理人員中醫底蘊欠缺成為制約中醫護理服務水平的瓶頸[33],護士對常見證候要點、特色技術的培訓需求仍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臨床上的護士大都是西醫院校畢業,中醫院校的護士所占比例仍舊較小。即使是中醫院校畢業的護士,培養過程也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培養內容西化等現象,導致畢業生的中醫理論基礎薄弱,臨證能力缺乏,整體知識構架未能顯現中醫特色,中醫思維方式難以建立等諸多問題[32]。中醫和西醫不同,中醫的理論知識在中醫的傳播和使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在醫院中會接受短期培訓,但這對中醫來說還遠遠不夠,因此,需要高校和醫院共同努力,培養一批理論扎實、技術嫻熟的臨床護理人才[31],促進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的發展。
4.3 、中醫飲食調護未能落實到位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許多食物具有治病、補體的作用,若飲食調護得當,可以提高藥物療效,縮短療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諸如糖尿病、高血壓、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飲食禁忌以及提供結構合理的飲食。然而大部分醫院的營養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醫辨證膳食,具有中醫特色的飲食調護僅局限于健康指導層面,無法真正實施。護士雖對患者進行了相應的飲食調護指導,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導內容進行日常的膳食,其依從性是護士無法控制的,所以飲食調護也只能僅限于健康指導這一層面。
4.4 、醫護協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雖然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強調的是護理工作,但檢查類、醫囑類等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樣離不開醫療小組、醫技部門等相關專業的支持。在制定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前,首先需要研究醫生版的中醫臨床路徑,同時還要對診療、檢查、用藥等醫囑類項目進行篩選和規范,并把初步擬定好的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版和患者版)交由醫生評閱,避免由于醫護之間的工作不夠統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誤會,從而出現很多不必要的困擾[19]。而有研究顯示,93.8%的護士認為醫生很少開出中醫護理技術的醫囑是影響中醫護理技術開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護士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必須遵照醫囑[34]。因此提高臨床醫生對中醫護理技術的重視,提高醫護協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上的開展。
5 、小結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7—2025)》強調應加強現代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之間的交流,同時以醫養結合、中醫養生保健為措施降低老年群體慢性病發病率與死亡率,實現將中醫藥理論技術應用到我國的基本疾病控制體系中[16]。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正是融入了簡便、易行、價廉、有效[36]的中醫情志護理、飲食調護、耳穴壓豆等多種傳統特色療法,中西并重,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辨證施護[37]。不僅規范了臨床護理流程,保證整個護理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14],還可通過同病異護、異病同護,達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從性、減少住院費用、減少并發癥等目的,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該護理路徑還在初步發展階段[38],仍存在著專業護理人員缺乏、醫護協調不一致等諸多問題。這需要學校、醫院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從而構建適合我國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以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蔣夢雅.亞太地區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藥物價格和可及性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2]何愛萍,黃玉蓉.“治未病”理論與慢性病的中醫護理[J].中醫藥導報,2012,18(3):99-100.
[3]于紅.應用知信行模式在養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開展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艷.臨床路徑在AECOPD患者護理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6):1163-1164.
[5]傅賢芳,李麗,曹雪.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AECOPD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臨床路徑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為中心”作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與重要策略[A]//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醫學與人文高峰論壇暨《醫學與哲學》雜志第四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論文匯編[C].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會醫學與哲學雜志社,2016:4.
[8]邱銀蓮.慢性病的中醫護理體會[J].湖南中醫雜志,1999,15(1):55,62.
[9]潘曉,黃惠橋.中醫護理在慢性病中的應用現狀[J].海南醫學,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醫內科慢性病證治特點初探[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3,15(2):159-160.
[11] 云華.淺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醫護理及心理特點[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臨床護理路徑在腰椎椎管狹窄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偉,王啟帆,付宇.中醫防控慢性病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馬常蘭.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1):156-158.
[16] 莊一強.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建立以人為本的一體化醫療[A]//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醫學與人文高峰論壇暨《醫學與哲學》雜志第四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論文匯編[C].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會醫學與哲學雜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康復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7,26(11):1159-1161.
[18]單大圣.中國慢性病防治形勢及管理體制改革建議[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6.
[20]蔡秋杰,張娟,黨海霞,等.中醫藥防治慢性病服務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22(2):4-7.
[21]梅花,張雅麗.中醫醫院臨床護士對中醫護理方案的認知與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張勇勤.論新形勢下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策略[J].護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歲松,董超雄,金洪長,等.減少一天住院日對醫院經營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過敏性紫癜患兒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西部中醫藥,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5,8(S1):199.
[26]鄧紅星,鄧紅春,鄧月義.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韓莉.初探中西醫護理對策在預防心血管患者壓瘡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1):146.
[28]程艷,潘園,梅海云.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0):30-33.
[29]丁勁,李向麗,宋宗惠,等.臨床護理路徑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8):144.
[30]武紅,杜婧.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評價[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蔣菊芳,費靜霞,姚敏紅,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張雅麗.護士實施中醫護理技術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5,30(9):37-40.
[33]柏亞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對中醫護理認知及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76-204.
[35]張廣清,林美珍,鄧麗麗,等.廣東省中醫護理技術臨床應用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2):81-83.
[36]楊平,莫惠彬,林曉華.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8):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