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現代服務業的意義范文

        現代服務業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服務業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服務業的意義

        第1篇:現代服務業的意義范文

        Abstract:The article combed domestic and foreign has gathered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about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zed the Shanghai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o gather the area development process, summarized the Shanghai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from the theory and the real diagnosis angle to gather the area development to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growth way enlightenment.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 集聚區 發展模式 理論實踐

        Key word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Gathers the area; Development model; Theory; Practices

        2009年3月25日中央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對上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現代服務業,引導我國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轉型具有重要意義。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對拓展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促進現代服務業企業快速成長,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施城市產業布局調整,提升城市綜合功能以及改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相關文獻

        現代服務業是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發展起來的服務業,既包括現代化進程中的新型服務業,如網絡通信、網絡傳媒、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也包括以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和提升的傳統服務業,如通信、金融服務、信息咨詢業等。關于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的研究,近年來成為國內理論界研究熱點,如楊亞琴和王 丹(2005),劉俊杰和王述英(2007),何駿(2007,2008),李志平和白慶華(2008),吳家喜(2008)等都對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展開研究,重點在于集聚區形成機理、特點、功能開發以及比較研究等方面,為我國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維。總體來說,國外關于產業集聚理論與實踐為我國學術界研究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供了引導。

        西方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起關注現代服務業布局的集聚化與擴散化并存現象。Scott (1988, 1993)指出現代服務業從城市中心區域向邊緣區域擴散的現象是源于新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彈性生產方式的出現;Storper和Walker (1989)認為當產業生命周期進入成熟期階段時,空間上的擴散就成為現代服務業尋求低成本布局的選擇。Scott (1988)、Moullaert和Gallouj (1993 ) 、Storper(1995)、Pinch和Henry (1999) 、Camagni (1991)、Keeble和Willcinson (2000)等研究了現代服務業集聚的影響因素。Nachum和Keeble(1999 )、Amin和Thrift(1992)等對倫敦中心區的媒體集聚區、硅谷(Silicon Valley)等進行實證分析。Naresh和Gary(2003)、Peter Swann ( 2001)、Sam和Kee-Bcm (1998)等研究了現代服務業演化發展。Philippe Martin和Gianmarco Ottaviano (2000)建立了經濟增長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自我強化模型。國外學者從多個視角研究了現代服務業集聚現象,以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存在、演化和發展,提出了各自觀點。綜合而言,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具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性,也有政府人為因素的推動作用,理論界對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保持統一的肯定觀點,對與創新和網絡密切相關的知識型集聚在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內的核心作用給予了重點關注。

        二、上海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以外向型經濟為特征的虹橋開發區建設是上海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的起源,逐步形成了虹橋商務集聚區,這是上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雛形初現。

        20世紀90年代起上海加快服務業發展,2000年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首次過半(50.5%),GDP10.8%的增幅中有6.2個百分點是由第三產業提供的(上海市統計局,2001)。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內部結構的優化,大大增強了上海這座經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功能。以金融、物流、信息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在黃浦、盧灣、靜安、浦東、長寧、徐匯等區都呈現出服務業集聚發展態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積極規劃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加大在品牌建設、功能定位、政策指導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力度,并啟動了一批服務業集聚區建設。2004年上海率先提出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概念,以區為單位,建設一批集商務、住宿、旅游、購物、餐飲、休閑為一體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上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十一五”發展規劃,分兩批確定了20個建設項目,2006年啟動首批12個集聚區建設項目,2007年正式公布第二批8個集聚區名單。希望通過集聚區建設,吸引集聚優勢資源,培育上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成為上海新世紀的城市名片、產業新高地和經濟增長新亮點。

        上海2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項目已經全面推進,可望2010年左右全部建成,目前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成效逐步顯現,產業布局得到統籌協調。中心城區通過功能提升和完善配套,已形成服務業集聚和規模效應的區域,實現了集聚區的商旅文結合;中心城區周邊規劃建設中的集聚區,通過統一規劃和聯合開發,顯現了中心城區CBD溢出效應和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效應,并通過大力發展生產業,凸顯了產業特色和功能定位,形成與中心城區集聚區錯位互動發展的格局。

        三、上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啟示

        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成為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加速器”,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依靠區域特色和功能促進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上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經驗,對我國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具有較好啟示作用。

        (一)國際對標與經驗積累相結合,深化發展理念

        西方發達國家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后,在經濟總量發展、經濟結構變化和人口規模擴張等因素驅動下,城市服務業集聚出現了由單點的中央商務區(CBD)模式向多極化、分散化發展,演變擴展成若干個微型中央商務區(MCBD),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模式應運而生(廣州協作網,2008)。上海探索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從國際對標起步,市政府組織國際大都市考察活動,召開國際研討會,對標紐約、倫敦、東京、香港等城市的成功之道,深入細化適應上海發展特點的集聚區發展理念,提出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構想。在具體項目的逐步推進和實施過程中,積極經驗,樹立樣板,提升城市服務功能,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和現代化。通過樣板示范效應,加大集聚區規劃建設的宣傳力度,積極發揮區縣和企事業單位的主觀能動性,在政府指導下合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打造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新高地、城市服務功能的新載體、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新動力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二)優化規劃布局,完善核心區域專項設計

        上海制定了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十一五”發展規劃和實施綱要。規劃上圍繞“一個核心”、“兩個依托”、“三個合理集聚”、“四個集約發展”、“五個空間集合”,“優化存量、用好增量”;布局上“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建設上“因地制宜、分類發展”。結合未來功能定位,上海明確各集聚區的核心區域和衍生區域。針對核心區域土地資源稀缺、現代化商務樓宇供給不足的困境,上海借鑒東京等城市成功的空間設計經驗,一方面完善集聚區內部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在控制集聚區整體容積率的前提下,實行容積率局部調整,挖掘潛在的商務樓宇空間,加強保護性建筑的功能開發。通過國際招標形式確立的實施方案與上海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和產業固化有效銜接,合理規范了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發展。

        (三)完善交通樞紐,構建科學交通系統

        上海計劃于2010年建成的2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預計將承載全市出行量的10%左右,而且交通集散強度高、高峰持續時間長、交通目的多樣化,呈現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分散化、多極化特點。2008年5月4日,由上海市經委與市建交委、市規劃局共同編制出臺了《上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交通導則研究》,提出構建一個科學的立體交通系統的思路,解決集聚區的交通瓶頸問題。地鐵、輕軌、道路等城市交通規劃要與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規劃緊密結合、統籌協調。在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干道、隧道、橋梁等立體交通網建設過程中,要充分體現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的要求,把交通樞紐設立與商務樓宇、休閑場所互通連接,方便工作、生活與休閑之間的流轉,加強交通網的功能新開發(葉松,2007)。依托軌道交通站點。

        (四)吸引專業人才,發揮服務創新優勢

        現代服務業不同于傳統行業,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特點。實現向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的轉型,關鍵是吸引專業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熟悉創新原理,掌握創新方法,能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以自己的創新性思維和創新性勞動做出創新性成果,有助于推動產業調整和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本身具有更高的學習與創新效率,集聚區內激烈的競爭促使企業等行為主體具有更強的創新意識,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組織創新。集聚區內企業之間的頻繁聯系和溝通,使創新成果更易傳播、吸收和轉化,從而促進整個集聚區服務能力的提高。集聚區具有有利的創新基礎設施,在學習與創新的動力、環境、組織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可促使集聚區整體及區內個體均成為創新主體,發揮服務創新優勢,推動產業進步。

        除了上述經驗外,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探索還有其他很多啟示,比如:強化區位優勢,打造主導產業群;以人為本,協調生態和人文環境;有機連接產業鏈或創新鏈,提升整體輻射能級;構建市場服務體系,優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環境;等等。上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也存在不少發展中的問題有待改進,比如過度依賴政府政策、企業競爭與協作水平較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市場服務體系不健全等。總體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在增強上海產業競爭優勢和拉動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小結

        產業集聚理論轉變了傳統產業經濟學分析方法,從一個地區的產業集聚、產業配套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角度分析區域產業發展,從傳統的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比較優勢轉換為以科學技術進步為基礎的知識競爭優勢,形成獨特的經濟分析視角。產業集聚區具有整合優勢、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和知識溢出等作用機制,因此建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有助于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布局分散,產業層次較低且區域間差別較大,因此探索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形成和演化規律,總結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經驗,構建適應實際經濟發展情況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模式,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轉型和提升區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志平,白慶華.大都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形成機理研究 J.現代管理科學,2008.02.

        [2]何駿.以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加快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以上海的實證研究為例 J.城市,2008.04.

        [3]楊亞琴,王 丹.國際大都市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的比較研究――以紐約、倫敦、東京為例的分析 J .世界經濟研究,2005.01.

        [4] Keeble, Wilkinson. High-technology clusters, networking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in Europe. Ashgate Adlershot. 2000.

        第2篇:現代服務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制造業;產業鏈;產業互動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2012)07-0095-04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呈現出從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體趨勢,產業發展則呈現出產業結構服務化、產業活動服務化和產業組織服務化的新趨勢。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兩者進入了一個高度相關、雙向互動的階段。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屬于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是指由于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使得各產業的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因此,實現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互動,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理論

        現代服務業是指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產生,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和環境污染少的特點。

        許多文獻是從制造業服務化的角度去研究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的融合。最早的“服務化”的概念是Rada和Vandemewe在1988年提出的。他們指出,企業服務化的過程將會經歷三個階段:產品或服務、產品+服務、產品+服務+支持+知識+自我服務。何哲等人則是從概念、形式、組織形態和屬性四個層次對其進行了定義,并提出了服務型制造。0陸小成從知識鏈構建的角度出發,不僅指出制造業服務化是基于生產的知識化,同時通過構建知識鏈模型,提出了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機制。0另外,在20世紀90年代末,北歐出現了關于“產品服務系統”的概述,Baines等人在概述的基礎上,闡述了其內涵,并指出這一概述是通過服務化的概念延伸而來的服務產品化,是服務化的特殊形式,從另一個視覺解釋和延伸了制造業服務化的概念。

        關于制造與服務的互動關系,還有一些文獻是從產業鏈或價值鏈的角度進行研究的。Spring指出,企業和用戶的關系是基于混合了產品和服務要素的復雜組合導向,同時也指出了產業結構出現重組是由于制造和服務的融合。劉鵬和劉宇翔則是從企業價值鏈的分解和整合來闡述制造和服務的融合過程,指出這一過程是通過價值鏈的價值轉移來實現的。

        二、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產業互動

        (一)制造業和服務業基于產業鏈的互動

        產業鏈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從事某一產業經濟活動的企業之間由于分工角色不同,在上中下游企業之間形成經濟、技術關聯,產業中產業結點的變動會影響整個鏈條的變化。產業鏈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從表面上看,產業鏈是由一個或多個相互鏈接的產業構成的鏈條,本質上是由一種或多種顧客價值所構成的價值鏈,也是一種或多種知識分工相互鏈接所構成的知識鏈。微笑曲線理論。揭示了這一互動,如圖-1所示。

        從微笑曲線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研發、制造、營銷和市場等產業活動組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產業發展,在企業內部體現為各職能部門的有機配合。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地體現在兩端,包括研發設計、知識與服務和廣告與營銷等。產業鏈兩端的附加值越來越豐厚,而處于中間的制造環節附加值逐步走低。微笑曲線理論很務實地指出了產業升級的策略方向,即產業只有不斷往附加價值高的區塊移動才能持續發展,而位于產業鏈兩端的正是現代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產出結構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生產者服務業。生產者服務是為進一步生產經營提供中間投入的服務,包括金融、培訓等與資源分配及利用效率相關的服務,研發、設計和技術服務等與產品流程設計創新相關的服務,信息咨詢、財務和法律服務等與生產組織、管理相關的服務,質量控制、運轉維持等與生產運行過程相關的服務,運輸、物流、廣告、營銷等與產品推廣與營銷相關的服務等。這些服務活動同樣是生產過程的一部分,不是獨立的、與物質產品無關的經濟活動。

        隨著經濟活動對知識、技術和信息等生產要素的依賴逐漸加強以及交通、通訊的發展,產業鏈在各環節實現了地域上的分離。這一分離遵循著比較優勢的原則,即產業活動在其所依賴的要素豐富的地區布局,如總部管理在人才、信息等資源密集的地區,研發在科技資源豐富的地區,營銷在客戶資源豐富的地區,制造則在土地、勞動等要素成本較低的地區。相同類型的產業活動聚集形成了產業。研發產業代表了知識密集的高級生產業,制造業依托這些發展程度更高的相關服務業,提高了科技水平和知識含量,獲得了更高的生產力。制造業和服務業基于產業鏈關聯的互動,由企業的產業布局所推動,極大地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優勢,這突出表現在:在經濟全球化中,跨國公司在世界不同地區進行制造、研發、營銷等的布局,經濟勢力進一步增強。這一互動,也為各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中心城市服務業與周邊制造業基地的互動,城市中心區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都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基于“微笑曲線”的互動發展要求更注重制造業中的服務投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產業服務化理論”,認為制造業將變得“服務密集”,即工業產品的生產會融入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因素,這實際上就是通常所說的生產的“軟化”。服務作為一種軟性生產資料正越來越多地進入生產領域,使得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制造業自身的升級要求大量的現代服務投入,從而為現代服務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拉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現代服務業則通過中間服務投入推動傳統制造業發展成為先進制造業,從而促進了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

        (二)結論

        通過對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互動分析,可以看出,現代服務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業為服務對象的,而制造業整體水平和產品品質的提升,依賴于服務的附加和服務業的整合。制造業是基礎、是根基,現代服務業是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是制造業的升級。

        1.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在空間上的協同效應,促進了制造業集聚格局的形成和集群式發展,進而推進制造業產業鏈升級。劉志彪(2006)指出,作為制造業的中間投入品,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協同效應,即它們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同時,現代服務業在特定區域的集中和集聚,降低了制造業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優化了企業的外部環境,從而吸引了制造業企業的集中和集聚,另外,這種集聚經濟具有很強的空間外部性、市場潛能效應和技術外部性,這也為制造業的產業鏈升級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2.現代服務業以專業化的分工在產業關聯上與制造業形成良性互動,有利于制造業產業升級。現代服務業源于服務環節從制造環節上逐步分離,二者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具有高度的產業關聯性。一方面,制造業的發展會引起現代服務需求的增長,需求增長又會通過規模經濟性的提高而促進現代服務業的市場化和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現代服務業通過專業化分工的深化與泛化,促進制造業生產與運營效率的提高、產出附加值的增加以及競爭力的提升。

        為此,我們需要把這些行業中的主導行業做好,把基礎打好,然后將制造業中可以向現代服務業轉換的,通過中間環節。向具有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現代服務業轉變。中間環節的轉變過程是通過共生性、內生性和互補性的融合模式來實現的,主要表現在:通過制造業和服務業在生產鏈上相互配合,滿足客戶的要求;通過延長產業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產業的輻射功能,擴寬領域;通過技術、資源、業務、管理和市場等的互補,提供給客戶互補性的產品,從而實現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互動。同時,在實現現代服務業的過程中,要注重發揮主行業的帶動作用,實現產業間的互動,在高端產品中,要注重發揮特色,依靠技術,進行產品、服務和理念的創新,發展集群產業,從而快速實現現代化服務業。

        三、可供遼寧借鑒的經驗

        (一)遼寧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

        現代服務業包含的范圍太廣,下面僅從交通運輸與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這五個方面來分析遼寧省的現代服務業的現狀。

        由圖一2可以看出,遼寧省的現代服務業中發展最快的是批發和零售行業,而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行業——房地產行業,盡管發展很快,但在服務業中的比重不到10%,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高,帶動作用不強。另外,還可以看出金融業的發展和房地產的發展相似,由此可見,金融業的貢獻度也很小。總之,遼寧省基本是以傳統的商品零售業、餐飲、洗浴和娛樂等行業為主,構成服務業的大部分,而一些成長業,如房地產、咨詢、設計、信息和廣告等發展緩慢,帶動作用不強。總之,勞動密集型行業多,知識密集型行業少,為生產企業配套的高端服務業則更少。另外,遼寧省制造業的發展和繁榮仍處于依靠廉價勞動力、資本投入、資源投入的傳統模式,資源依賴性高,智力密集度低,對服務業需求少;另一方面,遼寧服務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并受到相關政策、基礎設施和人才等因素束縛,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由此可見,遼寧省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對制造業的服務、帶動作用不強,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互動性不強。

        (二)建議

        1.微笑曲線理論表明,在制造業的基層,要打好基礎。因此,沈陽在發展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時,要注重基礎。在機械、電子行業采取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緊密結合。在由開發、生產、銷售及支付等活動構成的制造企業生產價值鏈上,制造業與服務業只有通過密切配合,才能實現產品和服務的捆綁銷售。如產品的開發和設計由產品和生產集成商完成,制造和維修等業務則是外包給相關的企業;另外,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從而使制造業的實物產品衍生出新的基于“用戶導向”的生產需求,通過這些需求使生產業領域不斷拓展并向制造業滲透。在二者不斷融合的過程中,生產業為了提高其外包和服務能力,也會通過細化的分工,進行專業化和集群式發展。企業既提供給客戶一定需求的實物產品,也提供給客戶一定需求的生產,然后將二者結合出售,這樣會產生更多的價值和效用。生產通過其不可替代、品牌或者交易費用低等方面的優勢來促進產品的銷售,實物產品通過其品牌和渠道方面等優勢來增加生產的需求,使生產和制造業在價值鏈上尋找新的結合點,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制造業和生產業領域。

        第3篇:現代服務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海南國際旅游島 熱帶特色 現代服務業

        隨著國家及海南的工業化的進程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發生變化,即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而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同時,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化,作為弱工業下的消費主導型、間歇性的投資沖擊型、乏力的外向型刺激海南經濟增長的結構要發生轉變,產業結構必須進行調整優化,一些新興產業要逐步取代傳統產業成為海南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伴隨著海南經濟現代化程度及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當前,海南要把握住國家擴大內需,調整結構的機遇,利用國家產業振興和調整規劃、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及海南“十二五”規劃所確定“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產業發展戰略,堅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一、三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的原則,高起點推進海南產業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提升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集約發展新型工業,升級發展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夯實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產業基礎,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經濟結構。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同時,2010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登上3000美元的新臺階,標志著海南處于消費加快升級換代時期,服務業發展加速。因此,要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契機,按照把海南建設成我國旅游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和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戰略定位,做強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服務型經濟,構建以旅游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特色經濟結構。

        1.戰略發展旅游業,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

        旅游業是新興的第三產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結合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需求彈性高、市場潛力大。因此,必須堅持高標準高要求,政府調控企業自主的原則的要求戰略發展旅游業,把旅游置于海南產業的主導地位。嚴格執行《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確定的功能定位和項目布局,積極推動世界級的旅游景區和度假區的建設;在升級優化現有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的同時創新的旅游品種,構建多樣化、品牌化的旅游產品體系;按照國際標準規范、管理、改造現有旅游服務體系,構建銜接國際標準符合國際旅游島形象的旅游服務體系;按照“特色、品牌、標準、規范”的要求提升住宿業和餐飲服務業,為游客提供舒適、安全、獨特的優質服務;理順旅游管理體制強化公共服務自能,完善旅游相關法規政策,加強交通、景區、旅行社和旅游從業人員誠信建設,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利用中央賦予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先行先試權,重點創新體制機制、開發模式、投融資等旅游業關鍵環節;建立健全政府引導、行業協會和企業為主體、營銷機構為補充的旅游營銷體系。

        2.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立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促進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經濟發展。海南要將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推動力,把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起來,培養成為海南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極。利用海南2010年8月出臺的《關于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中的土地、財稅、投融資、市場準入、人才等方面政策措施,積極處理好“走出去”與“引進來”、“練內功”和“練外功”的關系,融匯東南西北古今中外,促成“一區三帶九重點”①的產業格局;立足本地資源優勢,挖掘海島本土文化,推動創意文化產業發展,重點發展高規格會展業、多樣個性的體育健身業、休閑療養業;創新體制機制,引導民間資本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積極融合,加快完善“國際化水平高、本土文化魅力獨特、創新創意性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整體提升海南島的文化軟實力。

        3.保持政策性住房和旅游地產兩條腿協調,推動房地產業平穩、健康、有序發展。

        2010年海南房地產開發投資迅猛增長,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主導力量,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62.5%。對拉動海南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發生積極的影響。從2010年開始,國家開始實施嚴格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壓縮“房地產泡沫”,在此背景下海南必須積極調控房地產政策,采取政策性住房和旅游地產協調發展。加強對房地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積極貫徹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積極推進政策性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保障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科學規劃、合理引導、適度控制,積極引導和發展與國際旅游島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旅游房地產業;認真貫徹落實土地、信貸、稅收等政策,合理引導住房消費,促進房地產市場規范有序發展;規范發展房地產中介和物業管理服務業,規范二手房交易和房屋租賃市場,積極培育有長期效益的房地產服務性市場。

        4.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推動物流業集聚發展。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可以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利用2009國務院出臺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政策,積極發展海南現代物流業,推動物流業集聚發展。整合港口、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等資源,大力發展航運、中轉等業務,建立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優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重點建設洋浦保稅港區、海口綜合保稅區等園區,推動物流業集聚發展;打造大通關、大物流、大外貿統一信息平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引進物流龍頭企業。

        5.支持金融保險業發展,做強做大海南金融保險業。

        金融是現代服務業中的高端產業,關系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解、反映、監督經濟的作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離不開金融業的發展。海南要加強政府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防范金融風險,提高核心競爭力。抓好政策落實,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引進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新興業態,多渠道擴大直接融資;借力保險投資,發揮保險融資功能;推進農信社改革,積極改制組建海南農商銀行,確保年內開業;推動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提升對實體經濟的綜合服務功能;加強監管,完善內控機制,著力防范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良好局面。

        第4篇:現代服務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貿易;顯示比較優勢;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市場占有率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055-01

        一、 我國現代服務業貿易結構的實證分析

        近年來,在國際服務貿易構成中,運輸和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所占比重相對下降,通訊、保險、廣告、租賃、管理等新型服務貿易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特別是知識產權、技術轉讓、數據處理、咨詢等知識含量較高的服務行業發展更快,使服務貿易結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

        1.金融服務貿易。盡管中國金融行業保持較快發展,但金融服務貿易還處于初級階。

        2.保險服務業貿易。保險是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中服務項下的最主要項目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保險行業的迅速開放,我國保險項下收支逆差不斷擴大,已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從進口的情況。

        3.通訊服務貿易。隨著IT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通訊服務在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提高,特別是隨著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國的通訊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二、我國現代服務業貿易的主要貿易伙伴

        歐盟和美國是全球保險服務出口的大國,也是中國商品消費大國。2005年,歐盟(25國)和美國的保險服務出口分別達到79.8和68.3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16.0%和13.7%。歐盟和美國是對中國保險服務出口的主要國家。另外,中國香港和日本也是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的重要地區/國家。根據WTO統計,2005年,從中國香港和日本進口的保險服務價值分別為6900萬美元和6100萬美元。

        美國和歐盟是中國金融服務進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對中國的金融服務出口增長波動較大,2003-2005年分別增長了54%、6%和122%;歐盟對中國的金融服務出口增長在2003-2005年分別增長了46%、74%和22%[4]。

        通訊服務是與貨物貿易、投資和旅游密切相關的服務部門,因此中國香港、美國、日本是我國主要的通訊服務進出口伙伴。

        三、我國現代服務業貿易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1.我國現代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

        (1)顯示比較優勢(RCA)。顯示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簡稱RCA)是指一個國家的某種產品出口值占該國出口總值的份額與該種產品的世界總值占所有產品的世界出口總值的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RCAij=(Xij/Xit)/(Xwj/Xwt)[5] 。在公式中,RCAij表示i國j商品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RCAij>0);Xij表示i國j中商品的出口值(Xij>0);Xit表示i國所有商品的出口值;Xwj表示世界j 種商品的出口總值;Xwt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總值。RCA指標是反映貿易結構和貿易依存狀況的指標。如果RCA>2.5,則表明該國服務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如果RCA

        表1 我國現代服務業比較優勢指數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RCA0.570.570.540.490.490.470.47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計算

        由上表可知,我國現代服務貿易2000-2006年間其RCA指數均低于2.5,這表明我國現代服務貿易競爭力較低。

        (2)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表示已過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TC=(Xit-Mit)/(Xit+Mit)。在公式中,X、M分別表示出口額和進口額,i表示某一國家或某一產業、某一產品。如果TC>0,表示該國該種產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具有貿易競爭優勢數值越大,優勢越大。反之,如果TC

        表2 我國現代服務貿易行業的TC指數

        項目|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金融服務-0.1120.123-0.276-0.293-0.189-0.046

        保險服務-0.916-0.845-0.879-0.941-0.883-0.666

        通訊服務0.695-0.0920.0780.031-0.035-0.108

        計算機及ば畔⒎務0.1460.145-0.279-0.3500.1330.063

        數據來源: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計算

        貿易競爭指數的有點是作為一個與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它剔除了通貨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的影響,即無論進出口的絕對值量是多少,該指數值均介于-1和+1之間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是可比的。

        (3)市場占有率(MS) 。市場占有率指數(Market Share)是一國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這一指數反映一國出口的整體競爭力,用公式表示為:MSij=Xij/Xwj。在公式中,MSij表示i國j中商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Xij表示i國j種商品的出口總額;Xwj表示世界j種商品的出口芏睢*

        表3 中國服務貿易市場占有率比較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運輸1.0531.3431.5871.9332.3872.711

        旅游3.3973.8114.1703.2414.0604.277

        現代服務1.5281.5341.7652.3722.3322.521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計算

        一般認為,如果MS>3.25%,表示該國該產品具有國際競爭比較優勢,反之則不具備。根據上表可以看出,中國在服務貿易的各個部門都不具有明顯的國際優勢。總體而言,中國服務貿易市場占有率在逐漸擴大。

        第5篇:現代服務業的意義范文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摘 要: “營改增”在我國現代服務業領域消除重復征稅,減輕服務業納稅重負,完善當前稅制結構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通過對當前營改增試點地區相關服務業調查比對研究及運行情況掌握,研究其對現代服務業的影響。提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合理稅收政策建議。

        關鍵詞 :營改增;現代服務業;影響研究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20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應用型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11B076)

        收稿日期:2014-11-28

        1 我國現代服務業“營改增”政策內容及一般影響

        1.1 現代服務業“營改增”政策內容

        (1)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明確將部分現代服務業納入進“營改增”試點范圍,且我國的試點地區將從上海市逐步擴展到北京在內的8個試點省市地區,并在2012年年內分批啟動。待改革時機條件成熟,將擴展至更多的其他行業,同時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試點推廣。

        (2)稅收幫扶政策主要體現在試點地區納稅人在稅改前依法享受的營業稅減免政策,在試點改革后增值稅可以繼續享有少征、免征或退稅的優惠政策等六種情形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分現代服務業企業的積極性,減輕了相關企業的納稅負擔。

        (3)我國現代服務業“營改增”政策的落腳地點和突破口在于掃清加重企業稅負的路障,大力發揮稅制和市場調節機制,保證現代服務業的有序發展。

        (4)改革主要集中于以信息技術、科技等為代表性的生產業。在稅率設置方面,現代服務業由先前課征5%的營業稅轉為改革后按6%課征增值稅,且適用于部分現代服務業。

        1.2 現代服務業“營改增”的一般影響

        (1)助力產業鏈布局發展融合。“營改增”試點主要作用于生產型服務業。從產業鏈的角度出發,其屬于處于產業鏈條的中游位置,客觀上有助于上游行業如修理修配勞務產業及制造業的發展。同時中游企業可以向上游試點企業購買應稅勞務,從而有助于行業分工協作細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下游企業稅負負擔,使其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2)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結構性減稅。“營改增”加快了中小企業及服務業的整體發展,對推進我國民族產業轉型,產業結構優化和生產方式引導提供強有力支撐。

        2 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案例

        2.1 企業概況

        上海Alpha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成立,注冊資本達5 000萬元,是一家主要從事計算機軟件專業技術研發設計、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及商品貨物銷售與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國內合資的現代服務業企業。且該企業相關應稅服務適用6%的增值稅稅率且該企業稅制改革前享有的因技術轉讓等營業稅減免優惠政策,稅制改革后征收的增值稅享有即征即退政策。

        2.2 “營改增”對企業的稅負影響

        Alpha公司2013年全年營業收入約為50 400萬元,本年度可抵扣的進項稅額971.07萬元。按稅改前后不同稅種稅率試算Alpha公司的企業凈營業收入:

        (1)稅制改革前,按照服務業企業適用的5%來計算營業稅稅額,且不考慮其他因素。

        營業稅稅額=50 400萬元×5%=2 520萬元;

        營業稅其他附加稅稅額=2 520萬元×(7%+3%+3%)=327.6萬元;

        稅前可抵扣的企業應納稅所得額=2 520萬元+327.6萬元=2 847.6萬元;

        該公司的凈營業收入額= 50 400萬元-2 847.6萬元=47 552.4萬元。

        (2)稅制改革后,按照現代服務業所適用的6%計算增值稅稅額,且假定該企業不考慮其他因素。

        稅制改革后的全年的營業收入=50 400萬元÷(1+6%)=47 547.2萬元;

        增值稅稅額=47 547.2萬元×6%-971.07萬元=1 881.8萬元;

        附加稅費允許在稅前扣除,即稅前可扣除應納稅所得額=1881.8萬元×13%=244.6萬元;

        該公司的凈營業收入額= 47 547.2萬元-244.6萬元=47 302.6萬元。

        因此,該類型的現代服務業在稅制改革后,稅率雖然有所上調,但不能片面的將稅制改革后增值稅適用的6%稅率課征稅負減去稅制改革前服務業所適用的5%的課征稅負,否則就會得到錯誤的稅負結論。

        2.3 “營改增”后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啟示

        “營改增”后,企業相關應稅營業收入增長幅度較大,而應繳增值稅稅額相比稅制改革前按營業稅計征的應繳營業稅稅額卻下降。“營改增”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相關稅負,而加之對上下游企業稅制抵扣鏈條的完善,能極大推動整個產業鏈行業健康發展。營改增后,企業報表上數據也會發生相應改變。在企業的損益表主營業務收入一欄中,稅制改革之后該數據應該不包含增值稅的稅后營業收入額,相較于之前主營業收入有所下降,但企業銷售利潤率反而增長。同時“營改增”后,試點企業提供的當期損益表中并不反映增值稅大小變化,但這些數據改變會作用于財務報表中的數據結構,影響最終企業財務分析。由于增值稅屬于價外稅,在計算應納增值稅稅額時,允許抵扣進行稅額,所以Alpha公司在今后接受交易方提供商品或勞務時,如外購固定資產和物流運輸時應盡可能獲取允許抵扣的增值稅發票。在分析計算Alpha公司銷售利潤率時,可以看該企業的凈利潤及主營業務收入是否增加,只有這樣才能綜合判斷該企業盈利能力大小。“營改增”后Alpha公司可獲得更多有利稅務籌劃的手段。同時,企業自身應規范管理使用增值稅發票,嚴格發票出具管理與使用制度,完善財務管理制度,提高會計核算水平,并切實加強成本管理監管。

        3 “營改增”對我國現代服務業的深層影響

        (1)減輕了部分現代服務業稅負負擔,帶動其他行業發展,助推產業經濟的轉型升級發展。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在加入“營改增”試點范圍的一般納稅義務人部分現代服務業中,72.4%的文化、廣告設計創意服務其納稅義務人的稅負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輕;77.8%的電子信息技術及咨詢鑒證類的服務業其納稅義務人的稅負有明顯減輕;86.3%的科技創新研發及有形資產租賃類的現代服務業其納稅義務人的稅負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減輕。“營改增”試點產業大部分集中于服務業產業鏈條的中游位置,而它對整個服務業產業鏈的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增加了上下游服務業的業務數量,加強了與上下游企業的業務交流合作,拓寬了增值稅抵扣范圍,減輕了上下游企業的實際應繳稅負,帶動了諸如加工制造產業、修理修配勞務服務產業的發展。

        (2)基本上實現服務產業公平稅負,稅制優化促發展的宏偉目標。“營改增”改變了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的局面,打通增值稅的抵扣鏈條,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優化稅制結構,解決企業生產經營流通環節的重復征稅,消除產品到服務,服務到服務之間的重復課征,從而為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開辟了肥沃的稅制“土壤”,為現代服務業這個“大樹”的茁壯成長提供了活力與養分。

        (3)促進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結構性減稅,增強了行業發展活力,提高了其市場競爭力;本次稅制改革大部分行業領域都減輕了企業稅負。至2012年7月,上海地區試點相關企業總計課征增值稅金額達106.4億元(其中一般納稅義務人96.5億元,約占90.7%,減稅金額達6.3億元,減稅幅度約為6.16%。小規模納稅義務人9.9億元,約占9.3%,減稅金額達6.1億元,減稅幅度約為40.4%)。而試點地區服務業企業在與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的協作分工中累計減稅達84.7億元,整體減稅幅度達到72.1%。

        4 結語

        我國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增值稅的稅制改革消除了絕大多數服務業重復課征的現象,減輕了納稅義務人的稅負負擔,優化了稅制結構,做到了一定范圍內的結構性減稅,推動整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改變了經濟增長方式,加快了產業結構升級,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改革目標。但是也必須清醒看到現階段稅制改革進程中逐步凸顯出的一些問題,有關部門應制定行之有效的對應措施,為下一階段全國范圍內的稅制改革奠定堅實基礎。本次稅制改革牽扯的利益鏈眾多,所以改革應穩步推進,相關的稅制改革配套措施應與之共同推進。

        參考文獻

        第6篇:現代服務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創新,機制

        現代服務業是指那些不生產商品和貨物的產業,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等行業。現代服務業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因此,必須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一、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現實意義

        1、發展現代服務業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潮流必然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謀求現代服務業的更好更快發展,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目前,在世界GDP總量中,服務業產值已超過了60%,其中一些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個別國家接近80%。同時,世界服務貿易占到貿易總額的1/4;服務消費占到所有消費的1/2左右。因此,世界經濟實際上已經步入了“服務經濟”時代。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現代服務業得以大規模發展及在整個服務業中占居主導地位。工業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對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出迫切需求,服務業發展如果跟不上來,工業經濟發展也難以實現質的提升。

        2、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能夠在更高層次上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達國家的現代服務業比重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便已趨于穩定。在人均收入達到10000美元以后,經濟發展對消費者服務業的拉動作用已經不太明顯,而生產業,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其所占份額表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而生產者服務業占總服務業的份額則持續上升。目前,生產者服務已經成為大多數發達國家近年來增長最快的服務業行業。

        3、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有效增加就業的重大舉措。現代服務業具有高人力資本含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點,主要以基礎服務、生產和市場服務、個人消費服務三類服務為載體。現代服務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非常大。從稅收角度看,現代服務業對地方稅收、財政收入的貢獻度是最高的。從就業角度看,現代服務業項目拉動就業是最明顯的。一個好的現代服務業項目,可以解決幾千、幾萬人的就業問題,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群眾增收也至關重要。

        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對策建議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堅持現代服務業發展與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民營經濟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做大規模、做優結構、做足特色、做強實力,加快構筑廣就業、增稅收、強輻射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綜合競爭力。1、提高市場化程度,突破體制。著力探索創新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機制,重點在于調整服務業管制框架及其政策。在明確行業要求和經營資質的前提下放松進入管制,擴大非公有經濟比重,促進服務企業數量和規模的增大,形成多元經濟主體參與的充分競爭的格局。在確定服務標準和加強行業監管的前提下,放松經營管制,擴大服務企業經營范圍;實行資質管理體制,分級收費,動態管理。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專業化分工和服務水平提升,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激活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2、在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市場化程度的基礎上,尋求向整個經濟系統滲透的發散型發展,特別是在二、三產業融合中找到新的增長點。這不僅要求其他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企業活動外置,大幅度增加服務的中間投入,而且要促進制造業部門的服務化。

        3、既要有外延型的規模擴張,也要注重內涵型的質量提高,重點在于改善服務模式,增強人性化、便利化、信譽化的服務特色。許多服務業的規模擴張,主要是開拓新的服務種類和品種,增加新的服務門類和業務,改善服務業的內部結構。許多服務業質量的提高,主要是用先進的理念改造服務業,用高新技術與信息技術裝備服務業,提高服務的知識密集度與技術含量,增強運行的穩定性,培育服務新增長點,增強跨區域輻射能力等。

        4、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突破小而散的發展路子。現代服務業通過緊密的產業關聯、共享的資源要素、豐富的社會資本、有效的競合機制,可以充分發揮外部性優勢,進一步培育和促進服務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最大限度地實現規模經濟與規模效益,從而形成產業共同進化機制。

        5、突破物質基礎條件薄弱和高級專業人才缺乏的“瓶頸”制約。發達的現代通訊設施、便捷的交通網絡、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各類檔次的商務樓及商務密集區等,都是吸引現代服務企業集聚的物質基礎條件。另外,要創造條件引進高級專業人才,大力培養具有專門技能的服務人員。與農業和制造業相比,現代服務業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高水平人力資本投入是提高現代服務業生產力水平的基本途徑。城市當中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將為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撐。特別是核心城區,更便于人才的積聚。顯然,不斷聚集的專業人才,將為核心城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新的條件。

        6、要立足當地實際,不要盲目發展。現代服務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目前。許多地方的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還比較低。這是個客觀問題,不要著急也不必著急。因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以需求為基礎的,不是人為可以加大比重、加快速度的,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以,要立足當地實際,不要盲目發展。當前,工業化仍然是我們不可超越的歷史階段和重要的現實任務,我們還在工業化這么一個階段,服務業的比重低是必然的。因此,要發展服務業,首先要定好位,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把發展工業放在首位。

        第7篇:現代服務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現狀;對策措施

        一、現代服務業概述及其發展意義

        1.現代服務業概述

        現代服務業主要指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而發展起來的,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的國民經濟新興領域[1]。如通信信息業、金融物流業、教育醫療保健、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旅游、房地產、商品零售、公共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優化產業結構、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的內在要求。現代服務業特點是技術知識密集性,服務業的現代化,高附加值,人力資本高,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受教育程度要求較高,要求較強的管理的才能和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

        2.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意義

        發展現代服務業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現代服務業是高附加值的產品,收益較大,最終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增加就業,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加速,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渠[2] ,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夠吸收大量勞動力;優化產業結構,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不足,需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提升綜合競爭力,現代服務業提高各行業的管理水平、利潤率、勞動生產率,降低運營成本。

        二、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總體上看,現代服務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尤其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服務業還沒有成為推動重慶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1.重慶市服務業占全市GDP的比重

        《重慶市統計年鑒(2011)》的數據顯示,重慶服務業生產總值占全市GDP的比例雖有波動,但整體上是下降的。1998~2010年服務業產值總量一直沒有超過第二產業,且二者的差距逐年擴大,局限在二、三、一的產業結構中,1998~2002年,重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呈上升的趨勢,2002年達到最大值42.9%,2002~2010年出現下降的趨勢,降至2010年的36.4%。

        以上說明重慶服務業發展的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經濟協調發展的新的“瓶頸”[3]。服務業所占GDP比重偏低,發展仍然落后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了經濟的協調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總體規模不大,吸收就業不足,市場需求不足,與國內其他直轄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低,就不能促進工農業的信息化發展,也就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持續增長。

        2.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貢獻率分析

        《重慶市統計年鑒(2011)》的數據顯示,1998~2010年重慶市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第二產業對全市GDP增長的貢獻率呈顯著上升趨勢,由1998年的40.3%上升到2010年的68.6%;第三產業對重慶市GDP增長的貢獻率期間雖有波動,但整體上呈下降幅度較大,由1998年的55.4%下降到2010年的28.2%;第一產業對重慶市GDP增長的貢獻率整體上變化不大。與上海相比,兩市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差距較大,如上海2008年第三產業貢獻率為59.8%,2008年重慶比上海少29.8個百分點。可知重慶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并且對第二產業的依賴性明顯逐漸增強,重慶還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優化產業結構。

        3.重慶市服務業生產總值構成

        由2005~2010年重慶市服務業生產總值構成的數據看出,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結構優化進度相對滯后,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郵電、倉儲等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偏高,而商貿餐飲、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旅游等新興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發展不足,如2010年份重慶市批發零售貿易餐飲、交通、郵電、倉儲業占服務業比重占14.6%,金融保險和房地產只占9.7%。服務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導,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發展水平低,傳統服務業占據主體地位,新興服務行業較少。服務業的內部結構落后于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水平。

        4.重慶服務業自身發展不足

        重慶服務產業集群不發達,不能滿足消費者多層次、高要求的個性化需求。服務業產業鏈較短,產業集群不發達,直接導致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相對滯后。

        產業集群有利于服務業自身更好發展,改善低層次的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緊要步驟。

        重慶城鄉發展不平衡,各區縣第三產業發展存在明顯差異,總體上表現出“一圈”與“兩翼”地區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一圈”地區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兩翼”地區[4]。重慶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市化水平低,農村人口較多,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業發展落后。農村人口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對服務業的需求較小,從而導致重慶服務業總體水平較低,需求量小,規模不大。

        5.政策機制不完善

        重慶服務業市場化程度低,市場管理機制不健全,一些行業存在壟斷性經營現象,不利于服務業的發展。批發零售、交通運輸業中的公路運輸等部分傳統行業壟斷性較小,而金融、保險、教育、衛生、文化等行業和公用事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壟斷。服務業的外部投資不足,市場化程度低,市場很難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政策扶持力度不夠,金融、保險、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部門投資進入較難,審批程序繁多,壟斷程度高,使得這些行業很難進行公平的市場競爭。政府對服務業的支持政策不足,如在稅收、土地、資源價格、金融方面的支持服務業遠比不上工業,抑制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三、對現代服務業存在問題的改進措施

        1.增加收入,推進城市化

        城市化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作用[5],城市化的推動會不斷提高居民對服務產品的需求,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進一步增加了對現代服務業的需求。還要努力提高農民的收入,農村服務業發展落后,影響了服務業的整體規模。

        2.促進產業集群

        延長服務業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有利于現代服務業大規模發展。同時,與現代制造業的形成互動機制,共同發展。服務業為工業生產服務,提高生產效率,工業的發展又會帶動對服務業的需求,互相促進。

        3.提高市場化程度

        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化水平低都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只有完善機制體制改革,吸引外部投資,加強市場化競爭,改善行業壟斷現象才能真正提高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

        4.優化內部結構

        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也嚴重制約了其發展,要促使其內部結構優化升級,首先要調整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比例,引導傳統服務業向信息化、科技化上面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

        5.發展現代服務業

        服務業發展水平低,是因為沒有良好的發展機制,要大力發展物流業、金融業、通信信息業,旅游,教育醫療保健等現代服務業則是至關重要的。擴大居民對現代服務業產品消費,提供多層次的服務產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6.提供政策支持

        在稅收、準入、審批、投資金等各個方面加大對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實施相應的政策,進行稅收減免,放寬準入標準,減少審批程序,加快市場化,適當補貼,引導投資等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劉有章,肖臘珍.湖北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3).

        [2]馬忠偉.重慶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9,4(3).

        [3]黃少軍.服務業與經濟增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第8篇:現代服務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京津冀;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6月17日

        一、京津冀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規模。北京作為我國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城市之一,重要的高新技術與高科技人才集中地,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第三產業增加值不斷提高。2014年北京第三產業的增加值上升到16,627億元,比2007年的7,253.5億元增加了9,373.5億元,增加了129.2%。北京市第三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的77.95%,增長9.95個百分點,是全國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為11,820億元,占第三產業的71%,增長6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已成為北京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其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占第三產業總比重的23.5%,有力地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天津市是環渤海經濟區的中心,是現代化港口城市以及我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天津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新興服務業發展加快,2014年商務租賃等規模以上營利業營業收入850.61億元,增長24.0%;科技服務業和創意產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3.4%和14.1%,全面推動第三產業發展。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795.18億元比2007年的2,250.04億元增加了5,545.14億元,增長146.4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9.57%;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逐漸上升,達50%以上;金融業的產值為1,389.53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7.8%,增長5個百分點,金融業的快速增長已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柱產業,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河北省的服務業發展也相應取得較大進步,1978年河北省服務業產值為38.48億元,1986年首次突破百億大關,1996年首次突破千億大關,服務業產值迅速增長,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呈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占地區總產值的比重不斷增長,到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960.8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7.25%,比2007年增長3.44%;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重已達到50%以上,但近年來比重有所下降。數據表明,河北省現代服務業有所發展但增長緩慢與京津地區的差距較大,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產業結構

        1、北京市從2007年到2014年現代服務業內部各產業產值都在呈上升趨勢,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長136.88%,金融業增長154.13%,房地產業增長61.8%,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增長172.64%,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增長193.64%,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增長110.84%。從產值上看,金融業在現代服務業中所占比重最大,相繼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等。

        2、天津市從2007年到2014年現代服務業內部各產業產值都有所增長,金融業增長382.19%,房地產業增長190.72%,金融業增加值超過1,000億元,在現代服務業中的比重超過30%,處于絕對領先地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產業增加值較低且增長速度較慢,從長遠來看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3、河北省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也是較快的,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快3.2個百分點。到2014年金融業增加值為1,280.5億元較2007年增長927.28億元,增長了262.52%;房地產業增加值為1,127.9億元,增長了175.3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產業增加值不高且增長速度平緩。

        二、京津冀現代服務業發展特點及問題

        北京現代服務業主要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90年代后快速發展。北京作為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研發設計、技術交易、電子商務等多個服務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全市四大功能區中,首都核心區和功能拓展區是北京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區域。現代服務業的空間分布也體現了這點,并且東部區縣密度大于西部區縣。

        盡管北京現代服務業發展較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1)現代服務業發展定位有待進一步落實,目前北京現代服務業與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統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質化;(2)現代服務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雖然北京高端商務、國際金融等服務產業發展較為迅速,但是在現代服務業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上仍有欠缺,產業鏈仍不夠完善。另外,在基礎軟件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國企業多數是有學術研究背景的中小企業,成長速度緩慢,經常出現發展瓶頸。

        天津現代服務業增長較快,但總量較少、比重較低,與北京相比相差較大。從2014年數據來看,天津第三產業增加值為7,795.18億元,但與同年北京的16,627億元相比,近似相當于北京的二分之一,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少,由此可以看出,與北京相比天津在服務業的總量和構成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就整體而言,天津服務業的發展還是不充足的,低于國內的一線城市發展水平。除此之外,天津市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近年來不斷下降,內部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河北省現代服務業增加值有所增長,但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小,與北京、天津相比增速較小,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還是主要依賴于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升級改造的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較多,其他行業的增加值較低,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大。但河北省的優勢是空間廣闊、資源稟賦和承載力強,所以也要看到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京津冀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各有各自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不同的問題和較大的差距,我們要正視各自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區所存在的差異性,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從而縮小京津冀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差距。

        三、京津冀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的意義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即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京津冀地域相連,但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卻差距過大,成為制約三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障礙,因此京津冀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具有很大意義。

        (一)有利于避免重復建設、過度競爭,實現優勢互補。京津冀地區現代服務業存在產業趨同現象,重復建設、相互競爭嚴重,目前京津之間、北京新城與環京縣市之間、河北各縣市之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產業結構雷同、資源分散利用、地區惡性競爭的情況,河北和天津的工業內部同構系數最高,達到0.81;天津和北京的同構系數為0.61;河北和北京的同構系數為0.37。京津冀三地對產業分工協作的需求迫切。京津冀地區實現協同發展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有利于縮小社會空間差異。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有利于調整城市體系結構。另外,城市體系之所以中間層未能壯大,主要是由于區域發展故步自封所致,尤其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與區域整體合作體系未能建立,協同發展有利于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區域間順暢流通。城市化水平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快京津冀之間互聯互通,協同發展十分必要。

        (三)有利于優化現代服務業結構。產業結構失衡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也是導致經濟增長減速、增長質量不高、增長潛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京津冀地區擁有雄厚的科技資源,合理協調科技資源分布,有利于提高圍繞科技資源而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的經濟貢獻度;有利于完善京津冀三地的產業分工體系,形成產業鏈帶動下的區域產業集群;明確京津冀三地現代服務業優先發展領域,充分發揮三地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經濟增長。

        四、京津冀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對策

        (一)建立統一的現代化服務業協調管理部門。建立統一的現代化服務業協調管理部門,打破由于行政區劃、金融監管和金融機構內部垂直管理所造成的金融資本割裂導致跨區域金融服務難以實現的限制,解決協同發展中政策不一、規劃不同等問題,以確保政策上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專門的現代化服務業協調管理部門有利于增強對不同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的了解,如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及科研能力研況等。不斷協調推進京津冀地區現代服務業外部環境規劃建設,制定統一現代服務業管理規范,建設區域內的管理服務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統一的現代化服務業協調管理部門,了解三地區發展狀況,在制定政策和管理辦法時,針對落后地區和落后行業要有所側重,縮小京津冀區域間現代服務業發展差異,促進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

        (二)合理分工和定位,發揮比較優勢。京津冀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要根據各區域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明確各行業的產業區域定位,充分發揮行業比較優勢,依靠產業的聯動效應發揮優勢產業帶動作用;要加強產業的轉移和對接,構建合理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實現京津冀區域內產業的轉移和對接,合理分工以及競爭性行業的合理規劃與集聚,避免由于過度競爭、重復建設等造成的資源浪費,以形成現代服務業規模效應。北京重點提升現代服務業原始創新和技術服務能力,天津重點提高應用研究與工程化技術研發轉化能力,河北重點強化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和示范推廣能力。京津冀三地合理分工定位,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

        (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在京津冀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中,既要發揮政府政策引導機制,又要規范政府在地區發展中的過分干預行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市場運作效率化發展。通過加大市場準入,推動區域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加大壟斷行業改革力度,加速推進投融資、財政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破除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深層次障礙,推動京津冀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借鑒其他行業如共同組建鐵路公司、港口等市場化運作的成功經驗,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現代服務業。

        (四)提高科技水平,加快創新步伐。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源于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的運用,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呈現爆炸式增長的勢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創新,開展聚集區的科技創新,發揮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等高科技園區的技術帶動作用,實現高科技在三地的運用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開展金融創新,探討新型投資方式,拓寬現代服務業融資渠道和風險分擔機制;培養高科技人才,提升現代服務業服務人員的素質與服務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忻紅,胡曉威.京津冀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軟科學(增刊),2015.

        [2]周孝,馮中越.北京生產業集聚與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2.

        [3]王興鵬,桂莉.京津冀生產業協同發展研究[J].區域經濟,2015.22.

        第9篇:現代服務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新常態;現代服務業;對策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顯示,我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2014年增速分別為7.7%、7.7%、7.4%,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在此大背景下,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時第一次提及“新常態”,并定義了新常態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由上可以看出,經濟“新常態”的表現除了經濟轉為中高速增長外,還有第三產業消費逐步成為主體。“現代服務業”最早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大體相當于現代第三產業。現代服務業又稱新興服務業,一般包括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旅游業、物流業、房地產、會計、咨詢、法律服務以及社區服務等行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服務業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對于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擴大就業,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經濟新常態下鄭州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

        鄭州作為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如今已成為我國中部地區的特大型大都會和主要經濟中心之一,是中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近年來,鄭州市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地方經濟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鄭州市2014年DGP實現6783億元,比上年增長9.5%,高于河南省GDP增速8.9%,也高于國家GDP增速7.4%。其中,第三產業(大體相當于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為2862.4億元,比上年增長8.8%。2013年第三產業增長9.6%,2012年第三產業增長8.4%。由此可見,鄭州市第三產業在近兩年持續維持百分之九點多的高速增長,逐步成為消費主體,凸顯了經濟“新常態”的現象。尤為重要的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鄭州朝著國際性的綜合物流區、高端制造業基地和服務業基地方向發展的主要載體。2014年河南省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洽談會上,鄭州市簽約項目23個,投資總額超過820億元,占全省簽約額的1/4多。快速的發展遇到了經濟大環境的“換擋”,在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鄭州市現代服務業的呈現出了新的發展生機。鄭州現在屬于國內二線一等城市,2014年中原經濟區省轄市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一,得分0.939分,遠高于第二名洛陽市的0.496分。旅游、交通、電子、金融和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突出低能耗、低污染、集約型、生態型的特征。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設也將帶動了一大批新興服務型產業的發展,也將進一步鞏固鄭州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經濟新常態下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意義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鄭州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內在需求。世界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路徑表明,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比較優勢逐步變為比較劣勢,工業化已經不能完全驅動經濟的再次高速增長,只有靠經濟服務化才能驅動經濟的“二次增長”。我國《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第三產業增加值306739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8.2%,高出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服務業已成為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火車頭”。2014年,鄭州市第三產業增加值2862.4億元,占全年完成生產總值6783億元的42.2%,所占比重進一步上升,發展現代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新常態下鄭州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內在需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鄭州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升級的主要路徑。當今時代,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是一個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第二產業的比重逐漸下降,而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逐漸提高、產業價值鏈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社會需求層次逐漸從產品需求向服務需求轉變。而這種需求催生的則是生活業的爆炸式增長。所以,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端、分工更細致、結構更優化的階段發展,經濟態勢向服務型經濟發展的進程迅猛開始,要立足于轉變經濟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行業企業質量效益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鄭州市也明確提出,“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因此只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才能更好提高產品附加值、拉長產業鏈,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更快向中高層次邁進,提升行業企業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建設鄭州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撐。現代服務業是驅動現代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行業,城市的現代化往往需要通過城市服務業的社會化、專業化和現代化來體現。一般而言,城市服務業比重越高、現代服務業越發達,就越具有區域性和跨區域性的城市服務功能,其在城市體系中的影響力與控制力越強。2012年,《鄭州都市區總體規劃(2012-2030)》就明確,鄭州要打造國家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區等,實現鄭州都市區確定的規劃目標:活力鄭州、幸福都市,涵蓋田園都市、暢通都市、宜業都市、宜居都市、魅力都市、創新都市建設六個方面。在經濟新常態下,鄭州市應緊緊圍繞中心城市定位,通過發展現代服務強化城市支撐,集聚人口、資源等要素,在科學、集約發展中努力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三、經濟新常態下,加快鄭州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引領新常態”的提出,意味著對新常態認識的逐步深化。經濟新常態是我們期望出現的經濟較理想的狀態,它不會自動出現,需要進行引領,以走向好的經濟新常態。在此背景下,鄭州市現代服務業也將面臨一些挑戰,例如穩增長與調結構、穩增長與控風險、穩增長與促改革、穩增長與保環境之間的平衡和兩難選擇。針對新常態下加快鄭州市服務業發展的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引領發展的對策建議。提高認識,找準著力點,助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思路暢通。思維模式決定發展高度。思想能否破冰,直接決定著行動能否突圍。要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就需要引導把思想統一到新常態上來,高度重視服務業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主導作用,把加快服務業發展作為首要戰略,努力營造服務業蓬勃發展的局面,形成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濃厚社會氛圍。首先要堅持推動服務業領域的改革與創新,以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提升產業競爭力。二是要立足市情和比較優勢,完善相關產業政策,突出本地特色,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體系,三是要加大服務業發展考核評價力度,優化績效考核辦法,對各有關部門服務業發展情況進行考評,強化績效考評的運用,確保各項工作部署落到實處。四是堅持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培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良好態勢、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制度保障,逐步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做優做活生活業,發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新常態下,首先,要對交通運輸、商貿流通等傳統的生活業進行改造創新提升,主動適應消費的“個性化、差異化”新趨勢,以需求導向大力發展生活業,充分發揮消費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基礎作用。第二,大力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服務、信息咨詢文化創意、健康旅游、養老服務等新興服務業,進一步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服務體系,并形成新的增長點和擴大就業的有效途徑。第三,要以消費升級為動力,大力發展高端商業、創意旅游、教育、醫療等,推動服務產品向多元化、個性化、高端化發展,通過創新業態、創新供給來引領、激活消費需求,發現、培育新的增長點。最后要以城市轉型為依托,加強服務功能區集聚布局,加快區域性商貿中心建設,提高城市綜合服務能力及商貿輻射力,釋放更大的內需潛力,為經濟平穩增長和持續發展增添新動力。加大投入,突出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經濟新常態要求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的決定性作用,引領市場把優質資源投向亟待發展的服務業。新常態下,要主動適應市場競爭的“質量型、差異化”特征,不斷提升服務業的競爭力。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支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服務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服務企業。同時在保持服務業投資不斷增長的同時,合理選擇服務業投資重點方向,提高投資效果,把工作重點放在調整優化投資結構上,讓產能過剩、污染較大和兩高行業的投資增速降下來,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及市場需求,搶占“互聯網+”發展的重大先機,優先發展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科技服務和電子商務等生產業,加快培育主導產業,擴大服務經濟規模,強化中心城市地位。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創造新的消費群體。一方面,擴大城市規模,提升城市功能,集聚城市要素,在加大城區改造升級的同時,結合鄭州城市建設改造,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提升城市影響力,加快城市化建設。引導鄉鎮企業合理集聚,使進城農民在教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上享有同等權力。進一步促使農民到城市、到城鎮落戶,不斷擴大小城鎮服務消費群體,增加服務業就業人口。重視人才培養,加快服務業人才培育,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智力保障。現代服務業是人力資本和技術知識密集的產業,高人力資本含量的投入,是提高現代服務業生產率水平的基本途徑。面臨經濟結構調整加速、產業升級壓力加大、城市化深入推進的現實,迫切需要大批人才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一方面要加大“招賢納士”力度,研究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重點引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急需的研發、技術、管理等高端人才,滿足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培育人才,建立人才培育的長效機制。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培養適用的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咨詢和會展策劃等現代服務業人才。

        總之在經濟新常態下,要加快鄭州經濟發展,必須要足夠重視現代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從應對挑戰和抓住機遇兩個方面入手,尋找鄭州市現代服務業向新常態過渡的經濟發展“新動力”。為把鄭州市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國際航空大都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區而創造更多的機遇。

        作者:衛強 單位:鄭州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胡啟恒.詮釋我國現代服務業[J].中國信息導報,2004(8).

        [2]來有為.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04(9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无人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綫无碼 |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牛牛 | 一伊香蕉久在播放线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免费不 中文字幕大看蕉永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