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文明正是基于系統內各要素有機作用、協同進化所取得的成果總和。它匯集了人們在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及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優秀成果,以全面整合的方式展現了新型文明的特質、面貌與風采。生態文明是由生態系統生產成果的總和構成。任何社會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生態文明。”[2]因此,我國“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化的發展戰略,是一種綜合性、整體性現代文明,對生態文明地位和意義進行了深刻和精辟的闡釋。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生態文明的內涵,突出了生態文明的重要地位,也系統地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性,為建設美麗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科技創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這是一項整體性工程,技術的發展即可以獲取人類所需要的資源,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危機。科技創新需要以生態文明為導向,發揮科技創新在生態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2科技創新與生態文明關系的系統科學分析
文明本身是多元的,社會是多元文明的的復合體。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需要以生態文明為基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協調發展。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全球范圍內的環境問題向人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必須改變西方國家的老路,“五位一體”生態文明戰略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實踐途徑。從系統科學視角分析科技創新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系統科學的出現揭示了世界的全新圖景,系統理論給我們提供了整體性的思維方式。現代科學的系統論是在20世紀40年代從生物學、通訊技術和控制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系統理論強調系統的整體性,隨之發展起來的控制論和信息論研究系統的控制與反饋、信息的傳遞與轉換;耗散結構論、協同學、混沌理論等系統自組織理論揭示系統的演化機制和規律。甚至人們把系統科學的一些分支學科,如:混沌理論、復雜性理論等看作是現代科學革命的先導。第一次技術革命和第二次技術革命極大地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由此也影響到生態系統的變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科學技術的靈魂。科技創新也必然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體現。“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引起生產關系本身的變革,因為隨著一旦已經發生的、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實現著生產關系的革命。”[3]
“現代科學技術在解決當前環境問題方面則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處理當前的復雜多變的環境問題,需要更多更好的新型技術。目前,國際國內廣泛利用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科學技術進行固體、水、大氣污染的治理。”[4]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都在爭奪科技制高點。解決生態危機的最終出路還要依靠科技創新。隨著經濟全面化的深入發展,科技對促進人和自然、社會和諧發展越來越表現它的不可替代性。“人類整體生存和發展的最高追求引導科技創新生態化的轉型,以適應和推動自然、經濟與社會復雜系統協同演進。人類社會整體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在當代演化成為危及人類生存的現實因素。”[5]
“科技創新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解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指導下的科技觀,更多包含了人與自然對抗的思想理念,自然在人類眼中是一個征服的對象,人們似乎忘了自身也是自然的一員,在不斷的所謂的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大大地異化了。而在生態文明觀指導下的科技創新則更多地蘊含了人、自然、社會和諧并進,共榮共生的思想,要求從自然中走出來的人類重新復歸于自然,總之,以生態整體主義價值觀為指導的科技創新是對工業文明的科技反思基礎上的創新,更加注重環境友好技術的發展,注重環保與生態。”[6]系統的組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它組織,系統需要通過外部的力量和因素組織自身,達到適應環境的目的;二是自組織,系統的發展演變都有其內因,內因就是自組織的因素、自組織機制,通過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使系統達到有序運行。生態文明這一系統是兩種組織形式的合成,既是自組織的結果,也有他組織的形式。科技創新是推動生態文明系統自組織的重要力量,必須充分發揮人們的創新能力,增強人們的創新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和科技創新之間的協調發展,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生態建設共同進步。
“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社會向節約型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轉變。科技創新在相關產業上的應用所產生的前向、后向、旁側的擴散和滲透效應,大大地促進了勞動分工,并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從而也使不同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出現差異。”[7]
3科技創新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是構成生態系統的重要內容,由此形成的生態系統要素的多樣性特點為人類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如果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會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為了保護環境不去發展也可取,尋求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協調、有序發展對于建設創新性國家尤為重要。要實現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的生態化為目標。“經濟發展是以自然資源為前提的,而自然界接受經濟發展過程中向自然排放廢棄物的能力總是有限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技術創新生態化能協調經濟增長與自然生態二者之間的矛盾。第一,可促進經濟增長,并在不超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情況下,為經濟系統提供發展的資源和能力。高新技術是現代經濟增長的直接動力,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術、先進制造技術、航天航空技術、海洋技術等高新技術,使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現代高新技術,可解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供應短缺的矛盾。第二,可促進經濟系統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實現由粗放型、資源型、勞力型經濟向集約型、生態型、知識型經濟轉化。我國落后的科技水平導致落后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從而造成“高消耗、高浪費、高污染”。實施技術創新生態化戰略有助于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部門的技術創新步伐,推進我國關鍵技術創新和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第三,可推進各地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大技術創新,依靠技術創新提升傳統產業,優化生產中的工藝流程,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科學技術含量與競爭力,帶動低碳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生態化不僅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同時還是推動生態文明社會更好更快建立的堅實有力的技術保障。”[8]
經濟發展是實現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保障。黨的十報告中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關鍵詞:新加坡新市鎮;榜鵝新鎮;集約用地
1 我國城市土地開發需要由粗放低效向高效集約轉變
目前,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國家提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并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四大戰略任務。其中,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方面,促進城市轉型發展、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節約用地和保護耕地成為核心內容。
2 高效集約利用土地的典范――新加坡
新加坡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初期時還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較為薄弱,整個國家貧窮臟亂、住房嚴重短缺。在這種形勢下,政府組建了專門解決國民居住需求的建屋發展局,負責公共住房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其規劃部門借鑒西方特別是英國的新鎮、小區理論與模式進行調整、改善與深化,擬定了新鎮發展模式,在實踐中創造性地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新鎮規劃、建設體系。建屋發展局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計劃,鼓勵中低收入家庭購買公共組屋,并通過新鎮的建設來發展組屋,解決居民房屋問題。
1971年,新加坡進行了第一版的概念規劃,其南部以市中心和裕廊工業區為主,中北部則規劃了早期的新市鎮群。新市鎮主要在圍繞在淡濱尼高速公路兩側布局,依托快速公交體系與工業區和市中心聯系。
從1965年第一個建設的大巴窯新鎮,到后面陸續建設的宏茂橋新鎮、淡濱尼新鎮和榜鵝新鎮等,新加坡至今為止已建設23個新市鎮,很好的解決了國民住房問題,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上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典范。
3 新加坡21世紀新市鎮――榜鵝新鎮
3.1 榜鵝新鎮概況
榜鵝新鎮位于新加坡東北部,東西臨河,北面濱海,南面以快速公路為界,總用地面積為9.57約平方公里左右。榜鵝新鎮通過淡濟尼快速公路、地鐵東北線與新加坡的中心區聯系。
榜鵝新鎮是新加坡在二十一世紀新鎮計劃下建設的第一個新城鎮,于1996年正式啟動建設,其發展目標是建成后能提供約9萬個住宅單位和相應的商業、社會、娛樂休閑設施,共約30萬人口居住生活,建設“生態鎮”。
3.2 榜鵝新鎮規劃建設的兩點核心思路
3.2.1 采用“21世紀模式”:“新鎮-街坊”兩級結構新模式。新加坡新鎮空間層級結構的至目前為止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即最初1960年代的“新鎮-鄰里”兩級結構、1970年代后期出現的“新鎮-鄰里-組團”三級結構和21世紀的“新鎮-街坊”兩級結構模式。前2個階段空間層級結構的新市鎮建設與“居者有其屋”計劃制度體系緊密相連,在1990年代以前完成了解決了國民住房短缺問題的歷史重任。而伴隨著新加坡由第三世界國家進入第一世界國家后,新鎮的目標則轉變為注重通過提升品質、突出特色,來改善大部分國民的生活居住質量,“新鎮-街坊”兩級結構的“21世紀模式”也相應提出。“21世紀模式”旨在為國民建立一個更理想的家園和社區,著眼于在有限的空間里實現居住、娛樂、商業、工業及其土地利用的合理分配,強調通過城市環境的重塑與改善來創造一種更完整的生活方式。
“街坊”是小區與鄰里的變體,是新鎮基本的規劃單元,規模為1200~2800戶,并有0.4~0.7公頃左右的開放綠地作為居住單元的公共空間。這種空間結構體現為更緊湊的發展、更高的容積率(住宅地塊凈容積率為3.0~3.5)和更高的高度(住宅層數約為18層或以上),將學校、圖書館和教堂等公共設施進行集中布置,將學校操場等活動設施開放給社區居民共同使用。這些街坊主要以站點密集的輕軌進行連接(輕軌站點間距300~350m),將住宅與教育、購物、娛樂功能串聯起來。
3.2.2 采用新型TOD開發:在傳統的“地鐵+公交”基礎上,增加“地鐵+輕軌”的組合。一般新鎮內部主要依賴常規公共交通,形成“地鐵+公交”的組合,實現TOD開發。榜鵝新城通過地鐵東北線快與南部的新加坡中心城區快速聯系,大大縮短了通勤距離。同時,榜鵝新鎮也通過南側的淡濱尼高速公路與新加坡的高速路網相連通,為居民的出行提供常規公交和機動車交通選擇。
然而,為了使榜鵝新鎮內的居民能夠盡快抵達新鎮內部的各個居住組團和公共中心區,榜鵝新鎮則在傳統“地鐵+公交”基礎上,增加了新鎮內部的高架輕軌系統,使得新鎮內部形成復合型的公共交通體系,新鎮內各個居住組團與地鐵站點、主要公交樞紐、新鎮公共中心的聯系大大加強。這種大暈量、高密度站點布置的輕軌交通系統結合常規的地鐵和方式是21世紀新鎮模式在交通方面的最大特點。
4 總結與思考:新加坡新市鎮建設的借鑒意義
新加坡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已進行了五十多年的新市鎮建設,并在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密度稠密的挑戰下成功地解決了其國民居住問題。其新市鎮在傳統的規模結構、TOD開發、土地混合使用、公共配套、公共開敞空間組織等內容在國內學界已有諸多研究。而以榜鵝新鎮為代表的“21世紀模式”新市鎮在新鎮內部層面的“新鎮-街坊”兩級結構新模式、“地鐵+輕軌+公交”的復合型TOD開發模式等突出特點,值得我國城市在新城開發或城市更新中進一步研究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王茂林.新加坡新鎮規劃及其啟示[J].城市規劃,2009(8).
[2]胡昊.從榜鵝鎮看新加坡二十一世紀新鎮建設[J].小城鎮建設,2002(2).
[關鍵詞]古城堡遺址;保護傳承;創新開發
一、平涼古城堡遺址分布簡述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平涼“當隴山之口,距六盤之險”,是古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東部重鎮,境內有人文開元第一祖伏羲誕生地古成紀,黃帝問道廣成子崆峒山,也有聞名遐邇的涇川王母宮,周文王伐密祭天的古靈臺等著名歷史文化遺跡。其中代表不同民族文化內涵和時代特征的古城堡遺址有30多座,現將分布在各縣(區)的主要古城堡遺址簡述如下。
成紀古城,享有“人類開元第一城”的美譽。成紀是傳說中伏羲、女媧的誕生地。據《世本》載:“赤光照室之夜,雄皇成紀之辰。”(1)《帝王世紀》載:“伏羲孕十二年而生,故伏羲降生地名成紀。”(2)可見,成紀名稱的來歷都與伏羲氏的傳說有關。西漢初屬隴西郡,北宋又移上鎮(今天水市)。《水經注?渭水》曰:“瓦亭水又南,經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水導源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庖羲所生之處,漢以為天水郡縣,王莽之阿陽郡治也。”另據《后漢書?隗囂傳》注云:“成紀,縣名,故城在今秦州隴城縣西北。”(3)隴城,即漢略陽道,隋改名隴城,地點在今秦安縣城西北45公里處的隴城鎮。可見,北魏以前成紀城的地理位置在成紀水流域。成紀水即今治平河(又名南河),發源于通渭縣義崗鄉,全長約100公里,流經寺至、隴川三鄉后進入靜寧縣界,在靜寧流經長約55公里,經新店、治平、李店三鄉,于仁大鄉匯入瓦亭水(今葫蘆河)。據考證,今天治平河的實際水道,與酈氏所述成紀水相符,最早的成紀在今靜寧縣治平川的古成紀水旁,正如魏晉賢先生所說:“古成紀在靜寧這個結論,久為學人共識。”。
成紀古城遺址內文化堆積層深厚,疊壓于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上,基本呈正方形,總面積25萬平方米,今存約14萬平方米,邊長約490米,西、南兩面城垣因河水沖刷早已塌陷,有一部分現為河灘農田,東、北兩面現存部分城墻,基厚12米,頂寬1.5―2米,夯土層14―18厘米。夯土中夾雜著大量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陶片及漢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內外還發現有大量秦漢時期的板瓦、筒瓦、回紋磚和陶器殘片,城外四周有秦漢墓葬眾多,曾出土了大量多飾有雙云紋、單云紋、葵花紋的瓦當,有的還發現刻有“長樂未央”或“帛美禾大”等字樣。(4)另外,城址內還曾發現有似筒形的5口水井,對兩口進行清理后,測量井深12米。一口井底有戰國和漢代時期的陶罐殘片和大概是井廢后填充的漢瓦片等雜物;另一口可能是廢棄后被一座西漢墓覆蓋。從大量的城址遺物推斷,古城應建于戰國時秦統轄時期。
密須古城,即古靈臺遺址。《大明一統志》載:“隋析靈臺縣,取文王伐密作靈臺義。”史載,密須是黃帝的后裔,很早就在涇、渭河之間的土地上生活,后來成為號令涇水一方的氏族方國,《詩經?大雅?皇矣》云:“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俎共。”以致引起文王的憤怒,于是“爰整其旅”“明年,伐密須”。《史記正義》曰:“陰密故城在涇州鶉觚縣西,其東接縣城,即古須密國。”(5)最終滅了密須。這一事實,在1977年陜西周原考古隊在鳳雛西周甲組宮殿基址11號窖穴中清理出的周初甲骨文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6)而且結合夏商周斷代工程推算的最新成果,可以斷定文王伐密所筑靈臺應在公元前1057年,文王先后兩次伐密和伐崇并筑靈臺。《詩經?大雅?靈臺》載:“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政之,不日不成。經始勿亟,庶民子來。”(7)可見,文王筑靈臺是順應民意之舉。
密須古城遺址位于今靈臺縣百里鎮達奚河岸二、三級臺地上。遺址東一公里處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據《民國舊志?靈臺專集》載,1928年縣南城塌陷,無土復筑,加之駐軍占地修建營房,當局計劃掘靈臺故址,遂被夷為平地。臺下出土周代的祭器數件,但均已遺失。后來為了觀光所需,又加以修繕,但在“”中靈臺有被當做“四舊”被拆除。1984年,又從舊址前移于斷面之下重修靈臺,依崖拔地起建,底筑基臺,上面樹立四層樓體,頂建仿古殿堂,里面供奉文王塑像,通高78尺、周長288尺,古樸典雅。192方各種修繕舊碑,銘記著古靈臺的歷史文化和時代變遷。(8)
長武古城,位于涇川縣涇明鄉長武城村涇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臨涇河,東、西兩面是深溝,南面是人工開辟的斷面。城址有內外城,內城呈“呂”字形,是夯土所筑。內城東、西墻長均約1200米,北墻長約1000米,南墻長950米。現存墻高為3.5米,墻基厚12米,夯土層厚8-10厘米,從痕跡來看,是用圓形的夯具所筑。城南墻外有人工城壕遺跡。城內還有數條暗渠引入城外泉水,且為豎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戰國時期的提梁銅壺、漢代銅鼎、唐代造像及瓷碗、牌飾、弩機等,城址東南還發現有銅礦石、銅渣。
涇陽古城,位于崆峒區安國鄉油坊莊村的頡河北岸100米的二級臺地上。遺址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南北寬約200米,東西長約800米,城址內地表存有大量漢代繩紋瓦片和陶片以及銅簇等遺物。在城垣斷層中夾有長30厘米、寬25厘米的筒瓦。據《史記?秦本紀》載,秦昭王六年(前301)“涇陽君質于齊”,(9)應是以地名封君,《括地志》記:“烏氏縣,周之故地,后入于戎,秦惠王取之,置烏氏縣。”《漢書?地理志》記,安定郡領21縣,涇陽、朝那等排在“烏氏”(10)之前,有學者認為排列順序系以置縣先后為準的,所以涇陽應是戰國時代秦所置縣。現定為西漢置縣遺址。
莊浪古城,位于莊浪縣西北部莊浪河河谷。秦漢時在這里設受渠亭,唐稱結公城。蒙古太宗時在此設莊浪路治所,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年),城“周圍一里一百七十步”,時設東、南、北三門。南門名鎮遠,北門名拱極。明成化五年(1469年),城周長擴至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年)于南門建城樓,至清康熙五年(1660年),城的南北垣先后塌陷。乾隆三十三年(1694年)整修時增筑甕城,改南門偏向東,名朝陽,北門名迎恩,各修二層城樓。現舊城垣尚有殘跡,附近有新石器遺址和漢墓群。
潘原古城,位于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曹灣村。北依山嶺,南臨涇水,西靠小路河。遺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寬約500米,東西長1500米。殘墻厚6米,夯土層為9-11米,夯窩圓形。墻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漢時的陶片。遺址內磚頭瓦礫堆積甚厚,多為漢、唐、宋代物,間有子母磚。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經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飛天、三世佛、經變等佛經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鐫有“景明四年”字樣,“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號,“四年”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遺址內曾出土數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時“熙寧”和徽宗時“崇寧”銅幣。古城始建于西漢,后經北魏陰,至唐時為潘原縣城。
石門堡,位于莊浪縣朱店鎮與萬泉鄉交界處石門口東南小灣村西側山巔。《水經注》載:水洛水“逕石門峽,謂之石門水。”此地“山石如門,其路斬截”,故名。清乾隆《靜寧州志》記為“石門高山堡”。古堡筑于1087年,為水洛城所轄二堡之一。遺址呈橢圓形,東墻殘留30米,內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臺一座,殘高8米。遺址內有齊家文化灰層灰坑。
胡谷堡,位于崆峒區安國鄉土橋村北頡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東西長429米,寬319米,墻基厚21米,夯土層為10-12厘米。現存殘墻高15米。原有東、南、西三門。遺址內散見瓦片、瓷片多為宋代遺物。
二、平涼古城堡遺址的保護措施
眾多的古城堡遺址昭示著平涼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這是平涼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古城大多是由夯土筑就,飽經風蝕雨侵,目前尚存的也只是些斷壁殘垣,為了合理的開發這些土遺址資源,必須對其進行科學的保護,才能持續發揮其歷史文化價值。
文化遺產作為旅游開發的對象,推動了地方的經濟發展。但同時,因為對文化遺產的過度或是超載開發,文化遺產遭到很大的破壞,正如徐新民所說:“在遺產受到諸多破壞因素中,旅游業開發破壞位居第一位。人們對文化遺產破壞的指責中,最大的批評指向是對遺產進行過度超載的經濟開發。”(11)平涼古城堡遺址主要是土遺址,保護時間較晚,破壞嚴重。因此,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歷史機遇期,更應該采取有力措施,科學合理地保護這些文化遺址。
一要深入調查,徹底摸清平涼古城堡遺址的現狀和可開發利用的程度。然后,向民眾宣傳這些歷史遺跡的價值和保護開發的意義,加強教育,增強民眾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二要整合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將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開發與發展文化產業相結合,豐富地方文化生活,尋求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方式,新途徑。
三要建立健全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相關法律法規,讓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永久的保護,才能保證對其可持續開發。
四要對一些殘存的古城遺址進行墻體加固和圍護,樹碑立傳,盡量保留其完整的文化層,對一些可以開發為旅游資源的,更要進行有效的保護與開發。郝艷芬指出“對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要堅持可持續開發原則”(12)科學規劃,合理引導,進一步調整旅游產業布局,優化配置文化旅游資源。建立不同的旅游文化區域,打造旅游文化品牌。(13)平涼古城堡遺址就有其本身的地域特色,這也是本地的一張文化名片。
三、平涼古城堡遺址的開發意義
絲綢之路隴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時期,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獲得初步發展。北宋時期,在隴右南道東段北線的基礎上,逐漸演變出經平涼翻越六盤山至隆德、靜寧、會寧,再翻越華家嶺,經定西至蘭州的新線路,稱為中線。(14)平涼是古絲綢之路甘肅東段的重要重鎮,眾多的古城堡遺址是當時經濟文化繁榮輝煌的集中體現,科學合理的保護與開發這些資源,將在以絲綢之路文化帶和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歷史文化區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城堡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是將文化產業轉化為商品的根本途徑,以文化資源為招牌,開拓旅游經濟領域,發展地方經濟。正如阮儀三所說,在有效保護文化遺產的前提下,“發展文化產業是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一種提升和增值”。(15)
第一,對古城堡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在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經濟欠發達地區創新社會發展的科學探索。
第二,以文化資源為依托,發展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可以繁榮地方經濟為建設文化大省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將古城堡遺址的保護開發與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對探索社會發展的新途徑、新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平涼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俗民族文化,古城堡遺址各具特色、是各民族和諧相處的有利見證,加大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這些文明符號的象征,有利于民族團結。
平涼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大有作為,而對平涼古城堡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是實施這一重大舉措的重要方面。在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期,應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挖掘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創新發展理念,建設特色文化名市。
注釋:
(1)(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張澍集補注本?氏姓篇》卷三,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第81―82頁。
(2)徐宗元輯:《帝王世紀輯存》,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版。
(3)(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隗囂傳》卷13,北京:中華書局,1965版,第513頁。
(4)平涼市地區編纂委員會:《平涼地區志》(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906頁。
(5)(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卷4,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18頁。
(6)甘成福:《平涼史話》,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頁。
(7)宋元人注:《四書五經?詩經?大雅?靈臺》,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128頁。
(8)甘成福:《平涼史話》,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189頁。
(9)(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卷5,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10頁。
(10)(漢)班固:《漢書?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15頁。
(11)徐新民:保護整體性是大遺址的根本,《中國文化遺產》,2005年第3期。
(12)郝艷芬:淺談古城的保護與開發,《山西建筑》,2005年第2期,第24頁。
(13)李勇鋒:簡論絲綢之路甘肅段物質文化遺產,《絲綢之路》,2009年第8期,第39頁。
關鍵詞:風景園林綠化;設計原則;施工
1.引言
隨著城市化建設速度的加快,風景園林綠化工程在城市建設中所發揮著重要作用。園林綠化工程營造了美的景觀,改善了生活居住的環境,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受。園林的設計與施工是其中重要的兩部分。筆者簡述了風景園林綠化的重要性,總結了風景園林綠化的設計原則,并就施工中的注意事項進行了探討。
2.風景園林綠化的重要性
(1)風景園林綠化通過人工重建生態系統和模擬自然的設計手段,不僅對城市原有自然環境進行合理維護,更對自然環境再創造,使園林植被這種能夠塑造自然空間的資源在城市人工環境中合理再生、擴大積蓄和持續利用。
(2)園林植物綜合功能是城市生態系統中其他生態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過其生理活動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產生的生態效益。通過植物景觀創造的良好城市環境和為人們提供游憩空間的社會效益,改善城市投資環境和促進旅游發展派生的經濟效益等。
(3)城郊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環境的園林綠地,可為植物、動物、鳥類、微生物等提供適生的棲息地,為生物多樣性創造有利條件。
(4)風景園林綠化可促進人類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及城市文明建設,這不僅體現于優化環境質量,促進人類身心健康,也充分體現于繼承和弘揚本國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們文化修養、藝術審美和行為道德。
3.現代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在城市園林綠化設計時,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城市綠化結構很是簡單,沒能強調植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的特點。第一,一些城市的園林綠化設計采用植被種類多樣,但營造出來的景觀單調乏味,缺少生機盎然的景象,更沒有體現出園林更深層次的藝術氣息。第二,就是選用植被種類較少,綠化結構簡單,植被比例搭配不協調,基本上是一種樹木占據一大片區域,色彩極其單調,沒能體現多樣性的特點,當然就談不上美化的效果了。
園林生態環境能耗較高,沒能體現環保的特點,這是現代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中遇到的另一個嚴重問題。當然這個問題的出現是多個因素作用的結果。首先,我國大部分城市的發展(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一味地強調效益,忽視環境保護,嚴重破壞了城市所處的自然環境,這種畸形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綠化的先天不足,城市的整體生態環境已經相當惡劣。現在的城市園林綠化想要扭轉這種形式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其次,城市園林綠化設計一味強調美觀,忽略園林的生態效益。最后,因為鋪設草坪簡單、成本低,很多園林設計中草坪占據了大部分空間,這樣的園林缺乏觀賞性和生態效益。相關數據顯示,50m2生長良好的草坪與10m2喬灌草合理搭配的生態效益持平。以上因素,造成了城市綠化的結構簡單,生態效益低下,能耗較高。
4.風景園林綠化的設計原則
4.1 功能性園路不僅是二維平面的幾何構成,而更多的考慮其功能性,即滿足道路承重及安全使用。安全性中很重要的是使用便捷性,如步石間的距離若不合理,使用時則較整腳。如成年人的步幅為50 cm左右,游步道的設計施工以此為依據設置石板更為合理。出于對安全的考慮,設計中應避免使用光面材料。
4.2 藝術性美學感受對于普通受眾而言,往往是其對景觀評判的直接標誰,感受營造良好的視覺景觀氛圍,是基于所有的自然與人工形態及其感受而設計,否則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因此景觀的藝術美感顯得尤為重要。
4.3 文脈性尊重地域文脈、延續地域文脈是當代風景園林設計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某地景觀營造了現代社會中古代文化意境美的園林文化,運用現代的水泥、鋼板、玻璃等材料來著力表現中國古代山水園的意境美,并運用竹、荷、水、橋、榭、窗等植物及小品的構成,達到了景中有景、意外有意的中國園林特色,延續了中國人心理文脈的繼承感。
4.4 經濟性對短中長期各項綠化指標進行認真計算,包括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率、立體綠量、多層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吸收有害氣體及灰塵和是否符合生態效益等。只有這樣才能決定是選擇單一的草坪還是喬灌木與林下草坪相結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現象,使草坪與樹林相得益彰。因此,風景園林規劃中應盡量使用本土植物,以降低造價及養護費用,積極探索大眾化、低成本、低維護費的綠化方法并加以推廣。
4.5 可持續性應引進多方參與制度,不斷完善可持續發展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可持續性不僅意味著技術上的解決辦法和對設計項目中問題的回應。可持續性本質上是關于在個體與物種之間資源的分配,因此是基于公平的論述。
風景園林師必須致力于這個根本性公正問題。而公眾能有效地對領導者和設計者這2個主體進行制約,形成合理的公眾參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決策模式。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綜合平衡各種使用者的需求,有利于克服片面性。公眾的參與能集思廣益,使決策更為科學,增強設計項目的可操作性,避免設計師陷入形式的自我陶醉之中。
5.風景園林綠化的施工
5.1 建立質量控制體系需做到:①明確質量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并以此為根本出發點,制定出一套完善、科學、適用性強的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管理的制度。②大力加強工程質量管理制度的推廣和宣傳,使其成為行業內基本認可的基本管理制度之一。③加強園林綠化工程管理組織模式的更新與完善,對于質量管理人員的聘用一定要重視專業人才的選擇,工程質量管理部門的人員配置要合理、充足,既要滿足工作的需求,又要防止管理部門人員的閑置。④園林工程行業要加強對于質量管理與方法的探討和研究,不斷對現行的質量控制體系進行更新與完善,緊跟時展與行業創新的步伐,保持園林綠化工程質量控制體系的時代性和發展性。
5.2 嚴格審核工程設計圖紙風景園林綠化工程設計圖紙是工程施工與驗收的主要依據,其設計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園林綠化工程的整體景觀效果。園林綠化工程的質量管理工作應從設計階段抓起,管理人員要在對工程項目所在地區各項自然、生態、經濟、地形條件進行全面統計與測量的基礎上,結合工程整體功能需求與各項設施的具體布局,以審核工程設計圖紙。
對于園林綠化工程設計圖紙的審核僅依靠工程管理部門是難以全面完成的,工程管理部門還要邀請城市建設管理部門、規劃部門、環境保護部門等政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設計圖紙審核工作,最終以科學、合理、客觀的方法理解該設計圖紙的可行性和有待修改與完善之處,確保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的最優化。
5.3 施工前準備施工前制定適宜的施工作業方案,科學合理地組織施工、專項攻關。由于園林工程具有多學科、多專業、多工種交叉的特點,重點抓住關鍵的作業環節,如鋼結構異形加工、土工膜焊接防漏等專業環節,則需借助外力完成。最大效率地發揮有限資源,力求使每個環節做精做細,做到質量保證、成本最低,以達到創優目標,避免為達創優目標而一味提高成本的做法。
5.4 確保施工質量應確保工程質量達到合同所規定的質量標準,必須全面控制施工過程,使各分項工程符合質量標準,每一個分項分部工程又通過各工序來完成。由于工程質量在工序中創造,要確保工程質量就必須重點控制工序質量,對每一道工序進行嚴格檢查,當上一道工序不符合質量要求時,不得進入下道工序施工。只有每道工序都符合質量要求,整個綠化工程才能符合質量要求。
土方工程主要控制為土壤質量和土方造型2個方面:①土壤質量,這是影響植物種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綠地進土前必須先查看土源,可依據有關園林栽植土質量標準對栽植土壤進行檢測。②土方造型:要兼顧景觀和排水要求,景觀是功能性要求,排水是技術性要求,應以地形排水為主,做好地形整理工作,滿足設計文件標準和植物配置要求。
苗木栽植前應修剪苗木根系和樹冠,拆除帶土球苗木根部的不易腐爛的包裝物,帶土球的喬木栽植時,應踏平種植穴底部,裸根的種植穴底部要將土填成錐形,填土時要分層壓實,最好澆水充足并用鋤把搗實,不留空隙,并注意觀賞面的朝向。
5.5 后期保養與維護風景園林綠化工程項目的后期保養與維護也是保證園林質量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由于受人為、氣候等各方面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園林綠化工程在交付使用后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必然導致園林工程整體質量的下降,若管理人員不能及時對遭受破壞的部分進行保養與維護,園林的質量也將持續下降。園林管理人員要加強質量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延伸,以實現更持久保持園林綠化工程質量的目標。
6.結語
設計與施工是風景園林綠化工程中重要的兩個部分。通過合理的設計,掌握科學的施工方法,根據植物的特性進行科學的管理和養護,才能營造出美麗的園林景觀和維持景觀的長久美麗。
參考文獻:
[1] 吳志明,徐杰元,步紅風.居住區園林綠化設計與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266-267.
關鍵詞:主觀題 解題能力 例題分析 方法步驟
作者簡介:蘇躍民,男,浙江省麗水學院附屬中學,中學高級教師。
思想政治高考主觀題,側重理論聯系實際,既是對考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查,也是對考生分析、理解、探究能力的檢驗。有些考生從考場出來往往感覺良好,但實際得分卻并不高。本文試圖以2014年浙江省高考政治主觀題(下文中標明出處的除外)為例,結合自己高三復習教學實踐,探討提高學生解答主觀題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一、提高解讀設問信息的能力,是解答主觀性試題的出發點
一道主觀性試題,從其結構看包括材料、設問和答案三部分,解答試題應從何處人手?筆者認為從設問人手,帶著知識和問題閱讀材料,有助于提高解讀材料的效率。那么,應如何解讀設問信息呢?
1.要了解設問信息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和表現形式。設問中的信息一般包含四個要素:知識指向、材料指向、主體指向、設問類型,其表現形式一般有顯性和隱性兩種。我們可通過下表解讀2014年浙江文綜卷政治主觀題設問的四要素和表現形式:
2.要掌握解讀各個指向的基本方法。
(1)知識指向。顯性的知識指向一般用“運用……知識”“根據……知識”“從……(知識)的角度”等來表述;隱性的知識指向一般有機結合在設問中,如41.(1)問“結合材料,說明美食的創造是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過程。”有的知識指向與設問結合得更為隱蔽和巧妙,我們只有通過分析設問中的特殊主體、關鍵詞語、學科專門術語等才能確定。如,2014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Ⅱ38.(2)“結合材料二,運用政治生活知識,闡明為什么要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保護,并分別說明人大和政府應怎樣保護公民個人信息。”這里的知識指向粗看是整個政治生活模塊,但通過分析設問中的特殊主體“公民、人大、政府”和關鍵詞語“保護”、“個人信息”就可以明確具體的知識指向了;還有一種知識指向則處于顯性和隱性之間,設問形式為“運用……的有關知識”或“蘊含了……的哪些知識”,如,42.(2)“結合材料,運用文化與生活的有關知識闡述中華美食文化的積極意義。”這里的“有關知識”說明不是“文化與生活”單元的全部知識,是與材料指向“中華美食文化的影響”有關的知識,也就是“文化的作用”方面的知識。
(2)材料指向。顯性的材料指向一般表現形式是“結合材料”或“結合材料一”、“結合…材料”如“結合浙江經濟和治水現狀”;有的設問還會在“結合材料”的基礎上,再加上限制范圍的文字,如41題,兩個設問雖共用一個材料,但第(1)問指向材料的前半部分“美食的創造”,第(2)問指向后半部分“中華美食文化的作用”。隱性的材料指向與隱性的知識指向類似,會把材料指向巧妙地結合在設問中,如40.(2)“運用公司經營與發展知識,簡述B集團華麗轉身對企業轉型升級的啟示”。
(3)主體指向。設問中包含主體詞語的屬于顯性形式,如40.(2)、(3)的主體分別為企業和公民,隱性形式是指只在材料中出現主體詞語的情況,如41.(1)設問中并未出現主體,但我們可從材料中得知是“美食創造者”。一般來說,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的主體更為明確,而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卻不太明確和注重。
(4)設問類型。基本的設問類型有三大類,每大類又包括多種具體的設問形式,如“是什么類”有“指出……的信息”、“指出……反映的現象”、“材料體現了什么知識”等;“為什么類”包括“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據、理由、原因”、“意義、作用、影響”、“說明材料是如何體現……知識的”等;“怎么辦類”有“得到……啟示”、“應采取……措施”、“應有……態度和行為”等。我們可以通過設問中的關鍵詞,判斷其屬于哪一種設問類型。
二、解讀和獲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是解答主觀性試題的關鍵
正確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利于做到材料和知識的有機結合,有助于縮小和確定答問所需的知識范圍和主體指向。解讀和獲取材料信息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1.層次、角度法和重點句、關鍵詞法。層次、角度法就是針對設問指向范圍內的材料進行層次劃分,或者根據設問指定的角度進行層次劃分,然后找出與知識指向相對應的內容。這種方法適用于層次比較清晰或角度明顯的材料。如40.(2),根據材料指向“B集團華麗轉身”可將材料三劃分為三個層次:從再生造紙起家的B集團,遵循國家產業導向,把發展戰略重心放到污水污泥處理及相關產業上;十年來投入10多億資金對技術難題進行攻關,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工藝技術和配套設備,破解了污泥干化處置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實現了華麗轉身。如今,B集團不僅經濟效益良好,而且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得到社會認可。與這三個層次相對應的知識分別為: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j/承擔社會責任,樹立企業良好形象。
重點句、關鍵詞法也就是在對材料劃分層次的基礎上,在各個層次中找出與學科專業術語、知識原理中的關鍵詞相近、相似、相關的詞匯,找到與知識指向相關的重點句子,以更好地聯想相關的知識原理,為組織答案作準備。如,在上面材料中劃出的帶點詞匯和句子。
2.知識要素出發法。當試題材料過于簡單或者很混雜的時候,就很難劃分層次、角度了,運用重點句、關鍵詞法往往也不能使答案全面,此時我們可以運用“知識要素出發法”:即根據設問中的知識指向,全面回憶該知識所包含的各要素,然后從這些知識要素出發,尋找對應材料,甚至在現有材料基礎上作必要的歸納、推理、聯想和拓展,或對同一材料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從而建立知識與材料的聯系。如41.(1),與材料指向“美食的創造”相關的材料主要是: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筍干老鴨煲、貴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魚……風味美食數不勝數。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應時而作,搭配姜、蔥、蒜、椒等多種輔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釀,精制而成。上述與知識指向直接相關的材料是帶點部分內容,而關鍵詞“就地取材,應時而作”對應的知識為在發揮意識能動作用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其他的知識似乎都聯系不上。但我們可從該知識的構成要素出發與材料建立聯系: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美食的創造需要進行食材的獲取、輔材佐料的搭配、烹制方法的選擇;人們能在意識指導下通過實踐改造世界,創造出本來不存在的東西——美食的創造是意識指導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動;正確發揮意識能動作用就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就地取材,應時而作。
3.材料與知識互動法。在材料比較混雜、知識指向又比較寬泛、且需要讀取材料中的隱含信息(即需要從所給材料中歸納、推理、提煉出與知識指向相關的新信息)的情況下,往往需要經過從知識到材料、又從材料到知識的多次互動、對照比較,才能確定材料與知識間的聯系。例如41.(2)“中華美食文化的影響”涉及材料主要是:一道道美食讓人垂涎欲滴。無論是獨自品嘗,還是與家人鄰里、遠客近友共享,都會讓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養,嘆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勞,感慨一蔬一飯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紹中華各地美食的紀錄片在央視播出,無數食客聞風而動,眾多游子平添鄉愁。在找出帶點關鍵詞和重要句子后我們明確,中華美食與紀錄片是中華美食文化的載體,人們在品嘗美食和觀賞紀錄片時可感受其文化的作用。這里的主體是:個人、家人鄰里、遠客近友、食客、游子。經過材料與知識間的多次互動,可建立知識與材料間的如下聯系: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有深刻影響,先進、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家人鄰里、遠客近友共享家鄉美食,可以感受美食承載的親情鄉情友情,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文化對經濟具有重大反作用——紀錄片播放,無數食客聞風而動,有利于帶動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優秀文化能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全面發展——品嘗家鄉美食,觀賞紀錄片,感受其承載的文化,平添鄉愁,引發對家鄉、祖國的熱愛,陶冶情操,激發精神力量。
三、掌握答案組織方法,是提高解答主觀題效率的保證
1.答案要點的一般排列順序。首先,按知識要點的順序組織答案。因為書本中的知識要點順序,基本上也就是客觀事物發展的順序,是邏輯思維的順序,是人們想問題、辦事情的一般順序,所以按知識要點的順序組織答案是最常用的答案組織方法。如40.(2)、(3)和41.(1)、(2)的參考答案要點都是按相關知識點的順序組織排列的。其次,按材料的層次順序組織答案。當試題選取的材料層次清晰、界限分明的時候,答案要點可以按照材料的層次順序排列。例如,2014年四川卷文綜卷l3.(3)“結合材料三,運用‘我國的政府’的知識,說明G省是怎樣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其參考答案就是按照材料中“G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措施”的順序編寫的。最后,按照思維的邏輯順序,采用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組織答案。措施類問題,先綜合(總),后具體(分),先指導思想、方針政策,后具體要求、做法;依據、意義類問題,先現實后理論依據意義,先從材料概括對具體事物的意義,后推廣至對同類事物、一般事物的意義。如2014年山東文綜卷40.(1)“據材料一,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經濟意義。——有利于拉動消費;有利于擴大就業;有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
2.不同類型試題的答案書寫要求。答案要點的內容共性為“知識十材料”,但設問類型不同,答案要點的具體表述形式也不同。首先,是什么類試題的答案編寫方法。設問為“指出某某經濟信息”,一般按照材料或圖表順序,用文字概括材料、描述圖表所體現的經濟現象,并歸納所反映的問題或本質即可;設問為“指出材料蘊含的知識原理”“材料體現了什么道理”,一般寫出相關知識即可,不必與材料掛鉤。其次,為什么類試題的要點書寫方法。①設問為“說明材料是如何體現某觀點(知識點)的”,一般可用“某部分材料十體現了十某知識元素”或“某知識元素概述十某部分材料與該知識元素具體內容的有機結合”;②設問為“運用某知識簡析某材料(現象、觀點、措施)”,一般可用“某部分現象(觀點、措施)+體現了(反映了、符合或不符合、違背了、否認了)+某知識元素”;③設問為“結合某知識(或從某知識的角度),說明某觀點、做法的依據、理由、原因或正確性”,一般可寫“踐行某觀點、落實某措施是某知識元素的必然要求”或“某知識元素十要求十踐行某觀點、落實某要求”或“某觀點、措施十符合十某知識元素”;④設問為“運用某知識分析(說明、闡述)踐行某觀點、落實某舉措的意義、作用、影響”,一般可用“踐行某觀點、落實某舉措十有利于(有助于)+某知識元素”或“踐行某觀點、落實某舉措十對于某知識元素十具有促進、推動、影響作用”。最后,怎么辦類試題的答題要求。一般的答案包括“理由(原因)+主體十做法”,即從材料中概括出理由、原因,主體對此應該怎么做(根據知識指向中的內容來確定,但也可以是與知識、材料相關的具體措施)。如40.(3)答案“‘五水共治’是民生大事,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因此,每個公民都要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統一,積極行使知情、表達和監督等權利,自覺履行生態保護義務……”。其他答題思路還有:①從材料中例舉的現象、問題,推出相對應的措施,包括知識指向范圍內的指導思想、原則、態度、總體要求、具體做法等;②從材料中個別主體的具體做法,抽象出同類主體的一般做法(可在知識指向中找根據),如40.(2)“B集團華麗轉身對企業轉型升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