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改善空氣質量的合理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英國,城市空氣質量管理,LAQM
1背景概述
1997年,英國出臺了空氣質量法,實施了一系列空氣質量管理政策,制定了新的戰略及目標,以進一步提高空氣質量,保障居民健康。
(1)英國空氣質量法
英國的空氣質量管理(Local Air Quality Management (LAQM))框架是在1995年的環境法第 IV部第80節的指導下開展的。該法令要求各大臣盡快準備及出臺一份關于空氣質量評估和管理的政策報告書,最后出版成了空氣質量策略(National Air Quality Strstegy (NAQS))。1997年,英國出臺了空氣質量法。
(2)歐盟的指導
在英國開展包括改善空氣質量的環境保護的政策與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歐洲立法支持。除了完成歐盟法定責任外,LAQM框架為國家實現額外的目標提供了機會。例如,歐洲對交通工具排放和汽油的標準在幫助英國在NAQS中實現控制交通產生的污染物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
(3)政策目標
英國空氣質量管理體制的主要目標是改善空氣質量,從而保證公眾的健康。行動主要依賴于地方政府,他們是由人民直接選出的,因此,他們是可靠的和須直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另一個目標是為時間和空間上都發生不斷變化的污染源倡議一個全面的方法去解決空氣污染問題。
2英國城市空氣質量管理政策措施及效果
2.1英國城市空氣質量管理審察與評估過程[2]
英國城市空氣質量管理審察與評估過程主要分兩步完成:
第一輪:
LAQM法令最初要求有三個階段的地方區域內空氣質量的審察和評估,每個階段逐漸深入和復雜,于1998至2001年大大地實行。
第一階段: 主要是排放源及其在地方區域影響的調研。
第二階段: 引入審查模型和可用的監測數據。
第三階段: 為估計預測特定目標污染物未來排放濃度建立復雜的模型和監控程序。
當完成第三階段的調查和評定后,若某區域的污染物濃度被預測為在他們的目標日期前會超過空氣質量標準的,則該區會被指定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Air Quality Management Area (AQMA))。當被選定為AQMA后,當地地方政府須著手準備一份關于如何在指定區域內實現達到空氣量目標和改善空氣質量的書面報告。
第二輪:
環境,食物和農村事務部門(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Food and Rural Affairs (Defra))會被委任對第一輪的工作作出評價和后續的建議,并為第二步簡化處理方法。而現在地方政府須通過兩步驟確定那些在上次評估中己經改變了的并可能會導致超過空氣質量目標的因素。此過程需要兩個步驟:
所有地方政府須進行審查評定的更新(Updating and Screening Assessment)。主要是確定那些當第一輪結束后已改變了的且須再進行進一步評估的物質。所謂變化包括新的監測數據、新的目標、新的污染源、現有污染源重要的變化或可能影響空氣質量的其它本地的變化。
當此更新的監測評估確定了一個地方有超標危險的話,當局需再進行一個詳細的評估,其目標和第一輪的第三階段相仿,也是確定任何未來可能出現超標的地區,或者相反地修正或取消一個目前的AQMA。
2.2英國城市空氣質量管理措施
當國家空氣質量策略發表之后,當地政府表達了缺乏少必要的工具和專家有效地實行他們的AQM責任的擔憂。于是,中央政府響應以提供有用的國家資源,包括指引文件、含有監測數據的基本網絡信息、排放物目錄、電話和郵件援助平臺。空氣質量行動計劃的制度化是LAQM最重要的一方面。行動計劃必須得到不同部門間、政府內部以及利益持有人等的合作。
如上所述,從英國的經驗可知,實行空氣質量管理最重要的方面是制度上的實行,而不是監測和建模等技術方面。在空氣質量管理領域政策上的改變速度比制度上付諸行所需的速度要快。不同部門、國家不同水平間以及地方政府都需要參與。目前為止,此審查和評估這個步驟大部分都是由環境衛生的專業人士負責。但在計劃實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需要其它專業人士一起去作出一個綜合的決定。國家制度化的指引需在各部門的合作下才能對控制不同污染物制定出一個可行的、可接受的時間框架。而在當地水平上,在英國有兩種類型的本地政府:單一的全功能管理局(單一機關)和兩級制地方當局(每一層(國家和地區)有各自的部門責任)。這就使要合理管理各部門以求用最優水平的成本效益達到目標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有趣地,倫敦很多年都從未由單層變為兩層的結構。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的調查顯示有的政府部門對空氣質量問題并沒予以重視,他們把原因歸咎于“政府內部缺乏合作”。但從大部分部門的反映來看,“政府內部缺乏合作”并不是任何一個部門的一個很大障礙,然而的確有少部分部門缺乏在此問題上的知識或參與,例如經濟發展部門。此外,交通部門把 “缺乏資金”作為實行空氣質量管理的最大障礙。但如今交通部門必須考慮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政策的起動,因此,他們須將他們的政策與環境健康相結合。
2.3英國城市空氣質量管理政策效果
在實行AQM的過程中證實了有效的溝通、合作和磋商對加強決策過程的重要性。一個空氣質量行動計劃是視本地情況而定的,然而,實行AQAP時需要關注除指定的AQMA外其它地方的措施。例如,某AQMA主要是交通相關的問題,任何在AQMA內實行的措施都可能對運輸有很大的影響,如往返旅程、突出本地政府地區性地共同工作。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的證據顯示在英國地區性的合作比本地政府內部其它政策領域的結合更為超前。
在實行AQAP時,一個重要的考慮是當局實行他們的AQAP時其方法的成本效率。為了可以通過一個公平和有效的方法成比例地把責任分配給工業、運輸和其它部門,要對在AQMA中達到空氣質量目標所需作出的相關貢獻有一個明確的理解。在與不同利益涉及人商議之前,一個合理的分配是極其重要的,而衡量這個可能的解決方法的成本效率時須把當地情況考慮在內。而對不同方法的效率調查是必須的。
位于英國西南部的布里斯托議會(Bristol City Council (BCC)),將AQAP措施看入是他們本地運輸計劃(Local Transport Plan (LTP))的發展。BCC發起了一個與運輸、土地使用和污染控制有關的合作團體。此團體解決有關空氣質量和所有有關團體前景的聲音的團體。與LTP早期的結合被證實了對AQAP的實行是非常寶貴的。例如,措施的含義如道路使用者收費和低排放區 (由空氣質量,運輸和政治的角度)的調查時間比須進行審查和評估目的所需的時間要長得多。在倫敦,一項最新調查了LEZ在倫敦的可行性。它調查了LEZ的成本和利益,它能達到什么以及如何實行之。研究考慮了倫敦很多作為低排放區的選擇。在倫敦,推薦的LEZ會將目標PM10的排放有很大的影響。它估計推薦的方案可于2010年把倫敦PM10的總排放減少23%。它也可在2010年前把倫敦PM10超標面積減少43%,還可在2010年前把倫敦NO2超標面積減少19%。
3英國城市空氣質量管理政策經驗總結
空氣質量的管理切勿單單只著眼于城。當審查和評估系統開始實行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國很多鄉村地區也須頒布AQMA和實行APAP。尤其在擠擁的場區域特別明顯,那里交通緩慢以及大眾都暴露于主要街道上,這使這些地區須宣布成為AQMA。之前的研究表明鄉村地區的合作體系未很完善,很多鄉村政府仍存在各部門間隔離的情況。鄉村政府里缺乏合作這一問題將會是未來英國AQAP的一個重要關注方面。
政治責任對AQM過程、聯合采納以及在本地政府和其它機構實行有效的措施所需的AQAP所有權是極其重要的。當本地政府被調查問及什是在當地改善空氣質量最大的障礙時,缺乏資金是最大的障礙,其次就是政治責任(國家上責任是被認為比本地的更為重要一些)。從當地政治家所需的意識來看,這的確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政治上的責任重要之外,對AQAP的資助也是達到空氣量目標的一個成功的因素。在英國,由1997年至2001年的問卷調查顯示正趨向于一個更公共的資料,常用的散布數據的方法為空氣質量報告、公共數據小冊子和一個討論的網頁。數據散布策略的更大適用性和可用性不一定意味著此交流策略是有效的。
Bickerstaff and Walker (2001)并沒有證據顯示空氣質量數據措施有著很大的影響。他們建議一個更專注于本地的空氣質量數據來得更有價值。訪問討論顯示本地的特定空氣質量資料和集體行動對當地空氣質量更有影響,這些都被斷定為潛在地促使了更大的行為上改變(Bickerstaff and Walker,2001)。
4英國城市空氣質量管理政策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因子分析;空氣質量;環保重點城市
中圖分類號:X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9-0222-01
自從空氣污染還未人們關注以來,慢性死亡率是533/10萬,占2012年死亡率的86.6%,主要是呼吸系統疾病造成的空氣污染。空氣污染是健康狀況的重要危害因素,如呼吸系統異常開放,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引發了重型工業大量出現。但是,隨著空氣質素的嚴重及惡化,工業能源消耗和由于失職造成的人力損耗進而造成人類健康的威脅。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介紹,急性中毒,急性死亡和慢性中毒。及時采用措施控制減少空氣污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模型與中國各大城市空氣質量相對比的主要步驟:①選定指標的初始變量和城市空氣樣本數據建立初始數矩陣,②矩陣標準化的初始數量,③對標準化矩陣的數量采用因素分析法主成分法,為了得到共同因素的數量,④使公共因素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利用旋轉共同因素進行研究并給出解釋⑤關于常因子回歸的旋轉分析,計算選定城市的樣本空氣因子得分值,以及所選城市體重的因子貢獻率,計算綜合得分和排名的空氣質量,給出了分類的類型。因子分析過程數據主要用于標準化而且預處理研究數據單位多元化,然后是因子分析。KMO標準應為:0.9以上的值表示可以進行因子分析;大于0.8的值意味著可以進行因子分析;超過0.7的值意味著可以進行階乘分析;低于0.5值不能進行因子分析。KMO值為0.764,表明可以進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檢查了391.903的卡方值,概率為0,低于0.01,顯示出非常高的水平。假設在顯著性水平被拒絕,相關矩陣不是單位矩陣。另外,研究變量已被證明是相關的,表明因子分析是可以進行的。因子分析的因素分析是通過研究相關變量矩陣的相關系數和找到可以控制所有變量的幾個隨機變量來描述觀測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顯然,要素分析只是為了方便分析,簡化復雜問題,為決策者提供理論依據。因子提取和結論,3.536和1.055之間的特征值具有兩個以上因素的特征值。第一個因素解釋了58.925%的差異,第二個因素解釋了17.575%。可以得出結論,累積方差貢獻率包含76.501%的信息,這兩個因素可以作為說明的指標。第一個常見因素是二氧化硫的高負荷,可呼吸顆粒的年平均濃度,年平均濃度的NO和顆粒物的年平均濃度,表明四個因素相關,可以稱為類別。第二個常見因素是NO2的年濃度高濃度和8小時臭氧最大濃度為90%,這被稱為一類。因此,空氣質素因素的影響可分為兩個方面。可以導致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計算兩個因素。另外,得分系數矩陣可以用SPSS獲得如下:F1=0.301X1-0.027X2-0.308X3+0.426X4-0.262X5+0.215X6,F2=-0.059X1+0.439X2+0.010X30.306X4+0.666X5+0.124X6.
二、空氣污染及建議
建議空氣污染是由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的。例如,工業中的煙霧,有機物和氧化物,煤燃燒,火山噴發和森林火災是污染物向大氣中釋放的原因。最近國家經常嚴重污染天氣,不同城市發出橙色警戒和黃色警戒。陰霾越來越多,當天的相關標準越來越低。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控制空氣污染。將重工業從人口稠密地區轉移到郊區城市高層建筑事實上是緩慢的。空氣循環下降,抑制污染氣體的消散。城市人口密集,居民受到非常大影響。改變重工業的做法是一個重大的補救辦法。鼓勵多種樹,森林砍伐和根據第八國民自己增加森林覆蓋率。可以總結出結論,也就是說環保問題日益突出,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建議:
1、完善法制制度
在完善法制制度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優化產業結構。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直接影響到污染物排放。并且由本文分析可知,第三產業發達的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優于第二產業發達的環保重點城市。因此對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地區應該合理地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資源配置最優。
2、環境信息公開
缺乏公共環境要求是中國城市空氣污染的社會事業。所以我們需要公開的“自下而上”的參與來保護空氣環境。采取行動進一步擴大企業環境信息,擴大企業范圍,確保污染數據的真實性。政府要加強公眾的環保要求,表達制定相關政策保護和鼓勵公眾監督的重要性。
3、完善相關環境政策
改善企業政策污染物排放,企業處理污染物收取制度,環保節能產業,現代服務業給予所得稅優惠等,只有企業利益的建立和環境損害成本是與系統成正比,將環境污染成企業內部化的成本,避免向全社會污染空氣環境的成本,從而使污染物排放的合理控制真正成為企業的有意識行為。
4、分區域進行治理。
不同領域的空氣污染問題是不盡相同的,除了上述建議外,最重要的是當地情況。工業發展應更加緊迫地解決工業污染物,充分利用清潔能源,提高生產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燃燒,反應,加工等污染物;也要大力推進空氣環境保護和空氣污染防治重要,使每個公民健康,綠色的生活習慣,保護環境,進入每一個人的生命,最終杜絕資源的浪費和空氣污染。
結語
隨著全球城市化的高速發展,空氣污染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嚴重影響自然h境以及人類生活。在過去幾年,我國已經將空氣治理作為了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可持續發展、加強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國家到地方層面在節能減排、工業轉型、綠色出行等方面都下大力氣推進空氣污染治理。但是對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情況實證分析卻不多見。對一個國家不同地區進行研究有利于比較不同自然條件和不同社會環境的地區在空氣質量上的異同,總結經驗教訓。因此,為了保證城市發展,提高空氣質量,很有必要對我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情況進行實證分析。通過分析我國空氣質量所面臨的困境,提出解決不同地區空氣污染問題的可行路徑。排名和聚類結果表明,西部和沿海地區空氣質量相對較好,中央工業區空氣質量相對較差。因此,全國應該被視為一個整體,城市質量差到市參與良好的環境保護管理和投資力度,大力發展無污染產業,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規劃應從大局出發,考慮經濟布局,地理范圍,自然條件等因素。
參考文獻
[1]王五一,葉敬忠,張世秋.環境與健康:跨學科視角[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9世紀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的英國倫敦,工廠產生大量廢氣,形成了極濃的灰黃色煙霧。20世紀50年代,“霧日”成為倫敦的常見景象。
1952年12月5日清晨,倫敦像往常一樣覆蓋著濃霧,市民們并未很在意。但很快,倫敦變成了云中樓閣,到處可以聞到濃霧的惱人氣味,喉嚨難受,開始咳嗽。
濃煙不斷侵襲,公共汽車無法運行,一名試著開車的司機后來回憶:“煤灰的油煙像油漆一樣掛在擋風玻璃上,都沒辦法擦掉。”漸漸地,全城的戲院、劇場和電影院都逐漸被濃霧所占領。這座工業之城的交通徹底癱瘓了,只有救護車停在路上,應付突發的情況。
倫敦的報紙起初只是關注大霧對人們衣食住行的影響,但醫院開始傳出這樣不幸的消息,死亡人數越來越多。
英國官方數據顯示,從12月5日起,短短一周時間內,倫敦市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臟衰竭死亡244人,結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有顯著增加。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這起事件總共造成12000人死亡。
這就是后來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
因為這次沉痛的災難,英國人民開始深刻反思。英國政府開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治理效果。
今天的倫敦,已成為一座“綠色花園城市”,空氣質量有了極大改善,煙霧事件時期的首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下降了99%。
倫敦如何有效治理霧霾?《中國經濟周刊》聯合中國清潔空氣聯盟共同《倫敦煙霧治理歷程》報告(下稱“倫敦治理報告”),分階段詳解倫敦的治理經驗并探討其對中國治理霧霾的啟示。
禍從煤出
專家后來解釋煙霧事件時指出,在集中供暖時代之前,寒冬的倫敦,數以萬計的家庭只能燒煤取暖。由于戰后經濟困難,政府將優質煤出口國外,而倫敦人則燒劣質煤,污染更為嚴重。
燒煤的工廠排放的大量濃煙、汽車排放的機油廢氣和從歐洲大陸飄過來的污染云,都令倫敦的空氣質量變得很差。
當年的倫敦,工業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噸的濃煙從煙囪中飄出來,排放2000噸二氧化碳(CO2)、140噸鹽酸和14噸氟化物。更為嚴重的是,當大量的SO2從煙囪中排出后被氧化,混合了水蒸氣之后,就形成了800噸的硫酸。
當空氣不流通的時候,這些污染嚴重的黃煙就被“困在倫敦上空”。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處主任解洪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SO2和黑煙,而高濃度的SO2可以誘發急性呼吸系統疾病促發死亡,因而在兩周之內導致了幾千人的過早死。
事實上,在煙霧事件之前,伴隨快速的經濟發展,倫敦的空氣污染形勢已經漸趨嚴峻,在冬季發生過多起空氣污染案例,最早的記錄甚至可以追溯到1813年。此后100多年,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經濟快速崛起,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斷增加,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愈演愈烈,并最終釀成慘劇。
煙霧事件成為一個楔子,以此為節點,拉開了英國治理大氣污染的序幕。
制伏SO2和黑煙
倫敦治理報告通過梳理史料和大量數據,將倫敦近50年(1950—2000)的煙霧治理過程,按照其空氣質量的改善趨勢劃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1953—1960)。倫敦治理報告顯示,煙霧事件后,倍感壓力的英國政府于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領導的比佛委員會(the Beaver Committee),專門調查煙霧事件的成因并制定應對方案。在比佛委員會的推動下,英國于1956年出臺了專門針對空氣污染的《清潔空氣法》,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措施,并且在控制機動車數量、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同一時期,清潔空氣委員會(Clean Air Council) 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污染的改善情況,并從對空氣污染治理有經驗、有學識或有責任的人那里獲取空氣污染治理建議。
在具體的管理措施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由地方政府負責劃定煙塵控制區,改造家用壁爐,更換燃料,禁止黑煙排放;設立獎懲機制,對控制區內進行壁爐改造的合理費用,由地方政府補貼至少 70%,而對違反條例的人員則依情節處以10~100英鎊罰款或最高3個月的監禁。
1960年,倫敦的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階段是顯著削減階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國政府對《清潔空氣法》進行了修訂和擴充,賦予控制黑煙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長更多權限,包括出臺新的鍋爐顆粒物和煙塵排放限值的權力,和可以強制要求地方政府設立新的煙塵控制區的權力。
政府還在1974年頒布了《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 ,規定了機動車燃料的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機動車或壁爐)中硫的含量。
這一階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擴大了煙塵控制區的范圍,到1976年,煙塵控制區的覆蓋率在大倫敦地區已達到90%。
解洪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倫敦空氣中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第一階段還略有波動,但到了第二階段,倫敦的空氣質量便有了顯著變化,空氣中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短期內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過80%。
1980年,英國治理大氣污染終于進入平穩改善階段,控制重點也從控制燃煤開始逐步轉向機動車污染控制。政府陸續出臺或修訂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準》(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修訂)、《環境法》(1995年)、《國家空氣質量戰略》(1997年)、《大倫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預防和控制法案》(1999年)。
2000年之后,倫敦的空氣質量和20世紀50年代相比,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煙濃度再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倫敦的主要污染物。
2002年,倫敦市長經過廣泛咨詢后了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其中詳細說明了倫敦要如何達到國家空氣質量目標。此后,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在2006、2010年進行了兩次修訂。目前,倫敦空氣質量控制的重點是機動車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
“擁堵費”和“低污染排放區”
倫敦治理報告顯示,無論是在人均GDP、三大產業比例還是能源結構方面,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和現階段的中國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在過去30年間也經歷了空前快速的經濟增長,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和大量能源與資源的消耗,帶來了空氣質量的嚴重退化,并最終引發了2013年大范圍持續的“霧霾污染”。
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環境質量狀況隨著工業化發展惡化到極致;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產業結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將逐漸得到改善。
然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而是傳統工業化“先污染、后治理”教訓和經驗的總結,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環境、資源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中國不能坐等“拐點”的到來,而是要吸取教訓,盡早行動。
根據中國目前面臨的現實情況,倫敦治理報告指出,“擁堵費”和“低污染排放區”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很有借鑒意義。
從2003年開始,倫敦政府采取了收取“擁堵費”的政策以緩解倫敦市中心的擁堵狀況,該政策減少了機動車排放對空氣的污染,增加了財政收入,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籌集了資金。
該政策的具體規定是:收費區域為倫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區域(現在已擴展到了22平方公里),從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點至下午6點在收費區域內行駛,需要繳納10英鎊/天的擁擠費用。研究表明,該措施減少了收費區域內26%的交通擁堵。區域內行駛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時;2003—2006年,該措施減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濃度分別為17%、24%和3%。
此外,倫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區政策,目的是為了加快污染嚴重車輛的更換速度,促進老舊車輛加裝減排裝置,降低車輛的污染排放,使倫敦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區內行駛的車輛必須達到一定的排放標準,否則將會被征收費用。
研究結果表明,與低污染排放區以外的區域相比,該措施的執行使得PM10污染濃度下降了約2.46%到3.07%。而且,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也強調,未來會通過不斷提升低排放區的準入門檻,加強對機動車排污的控制。
大氣治污仍任重道遠
解洪興告訴《中國經濟周刊》,1952年煙霧事件后的60年間,倫敦政府采取了許多空氣治理措施來改善倫敦的空氣質量,但倫敦煙霧治理的成功經驗主要來自于完善的立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推行諸如煙塵控制區、地方空氣質量達標管理等有效的管理措施,同時不斷改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
解洪興認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管理機制得以成功運行的一個必要前提就是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以及足夠的接受過相應教育、培訓的人力資源。“英國國家級的環保部門包括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部(Defra),環境局(Environment Agency)等不同的機構。截至2011年3月31日,僅英國環境局就有員工11527人,2010—2011年該部門全年的預算就達到12億英鎊(約合119億元人民幣)。
伴隨著英國空氣質量的改善,英國的能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煤炭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從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氣的占比卻從0上升到了36%。
有鑒于此,近年來,北京也在對煤炭的消費總量進行控制。2013年8月,北京市頒布《2013—2017年加快壓減燃煤和清潔能源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到2015年底實現核心區無煤化;到2017年,北京市的燃煤總量將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北京市還計劃顯著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到2017年,優質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90%以上,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10%以下,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供應力度與能源平衡進一步加強。
不過,倫敦治理報告最后指出,倫敦60年的空氣治理經驗給中國最大的啟示是:治理空氣污染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完善的法規,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人員資金的投入。“盡管倫敦的空氣質量和1952年相比已經有了巨大改善,但隨著歐盟空氣質量標準的提高,今天的倫敦仍然未達到歐盟空氣質量標準的要求。倫敦的經驗似乎也在宣告,在應對空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道路上沒有捷徑,需要長期的控制策略和持續的努力。”
1AQI范圍預報方法
1.1級別判斷在空氣質量模式AQI預報結果的基礎上,根據空氣質量實況、天氣形勢預報和污染源排放變化,初步判斷次日AQI預報級別,確定將其定位在某個級別內還是兩個級別間。例如優、優~良,良、良~輕等空氣質量級別。通常若天氣形勢穩定或變化趨勢清晰,AQI可定位在某級別內。若未來天氣形勢變化不明朗,例如,出現弱槽過境、弱降水等,可將AQI定位在級別間進行跨級預報。
1.2中心線設定根據初步判斷AQI變化趨勢,設定AQI范圍中心線的大致位置,即偏向趨勢變化所向級別的低、中、高段位。通常根據好轉、穩定、變差的趨勢,分別將AQI預報范圍的中心線定位在稍低、持平、稍高段位。例如,初步判斷AQI是跨越良到輕度污染兩級的變差趨勢,根據預估的AQI變化幅度,將中心點設定在偏良、居中或偏輕度污染的段位。
1.3變化幅度修正為提高預報準確性,需在設定的AQI范圍中心線上加減一個變化幅度(偏差),最終形成AQI范圍預報。通常在中度污染以下加減10或15的幅度,中度污染以上加減20或更大的幅度。例如,初步判斷未來24h空氣質量級別為良,并有轉差的趨勢,AQI中心線設定為85,處于該級別的稍高段位,再加減10的變化幅度進行修正,即最終AQI預報結果為75~95。具體預報范圍修正方法在下文詳細討論
2AQI預報范圍訂正
2.1AQI分級波動范圍為分析不同區域、不同污染程度的城市AQI分級波動情況,選取張家口、邢臺、大連、沈陽、舟山、濟南、長沙、鄭州、海口、廣州、拉薩、成都、西寧、西安14個典型城市,分別代表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地區相對清潔和污染的城市情況,采用均方差來反映一組數據離散程度的最常用量化指標,對上述14個城市2014年的實況AQI數據進行統計,以分析不同空氣質量級別的AQI波動情況。由表1可以看出,各區域的清潔城市和污染城市在同一級別內的AQI均方差無明顯差別,且隨著空氣質量級別加重,清潔城市和污染城市AQI均方差均表現出遞增的總體趨勢。14個城市空氣質量為優級別時,AQI均方差為3.6~9.1,均值為6.1;良至中度污染級別時,各城市AQI均方差相差不大,為6.4~21.7,均值為13.4,且有90%的均方差處于10~16的范圍內;在重度污染級別時,各城市AQI均方差明顯增加,為19.9~34.0,均值為26.6;在嚴重污染級別時各城市AQI均方差進一步增加,為20.2~106.8,均值為62.4。由此可見,不同空氣質量級別的AQI波動范圍差異明顯,應針對不同級別設置不同的AQI預報變化幅度。
2.2AQI變化幅度范圍對于空氣質量良好、大氣化學機理單一、污染源排放量穩定、外來傳輸影響較小的清潔城市,其每日AQI的正常波動范圍相當于AQI的本底變化幅度,可作為其他城市AQI預報變化幅度修正基本參考值。以三亞市2014年301個空氣質量優級天的AQI統計結果為例。由圖1可見,優級天AQI近似服從平均值為31.8,方差為62.1的正態分布,90%的優級天AQI集中在18.9~44.7的范圍內,以均值31.8為中心,上下均浮動12.9,設定AQI在優級天的本底變化幅度為10,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城市AQI預報的基本波動范圍。對于空氣質量一般的城市,AQI預報較易受到氣象條件、污染源排放、大氣復合污染程度、季節等因素變化的影響,每日AQI波動范圍較大。以機動車尾氣污染為主的杭州市2014年110d輕度污染AQI的分布為例,如圖2所示。AQI分布較為分散,均方差為13.3,超過78%的AQI集中在輕度污染(101~150)的中低位區間(101~130),設定輕度污染AQI預報較合理的變化幅度范圍為15。通常空氣質量較差的城市,本地污染源排放量大,且大氣污染物不易擴散,AQI預報更多考慮氣象條件和季節變化(如冬季北方采暖燃煤)的影響,在空氣質量重度及以上污染時,AQI波動明顯以煤煙污染為主的邢臺市2014年74d重度污染AQI分布為例,如圖3所示。AQI分布明顯分散,均方差為26,超過86%的AQI集中在重度污染(201~300)的中低位區間(201~270),設定重度污染AQI預報較合理的變化幅度范圍為25。
2.3AQI模式預報偏差分析城市空氣質量模式預報結果與實況AQI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指導AQI預報變化幅度的設定。以2014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發的NAQPMS數值預報模式對北京市的24hAQI預報為例,統計每日預報AQI與實況AQI偏差的絕對值,經過3輪異常值剔除(與平均值的偏差大于2倍均方差的視為異常值),不同空氣質量等級的偏差絕對值的均方差分布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從優級至嚴重污染,比偏差絕對值的均方差在4.4~32.7。空氣質量越好,均方差越小,反之亦然。空氣質量優級時,均方差小于5。輕度污染至嚴重污染級別的均方差在29.1~32.7范圍內,各等級差別不明顯。比較現實,有必要區分優良等級和污染等級的AQI預報變化幅度范圍。綜上所述,不同空氣質量等級對應的AQI范圍區間大小有所不同,并根據實況統計分析和模式預報經驗,無論是AQI實況波動范圍,還是模式預報偏差,不同空氣質量級別差別明顯。因此,在開展城市AQI預報時,有必要針對各級空氣質量等級分別設定不同的AQI變化幅度,力求合理并準確地反映未來AQI的變化范圍。建議空氣質量優良等級設定AQI變化幅度為10,輕度和中度污染等級設定為15,重度和嚴重污染等級設定為25。
3AQI預報質量控制討論
為保證城市AQI預報的有序開展,應建立一套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對城市例行的AQI業務預報進行全過程的質量控制。1)建立預報日常值班制度,每日值班人員分為主班和副班2人,主班負責預報結果確定和會商啟動等,副班負責預報信息和值班日志的編寫,并對預報結果提出參考性意見,減少主班的個人盲區。2)建立預報會商制度,在預測到可能出現重污染時,聯合相關預報部門和氣象部門等機構開展預報會商,集思廣益,從不同專業領域和學術背景獲取多方意見,最終達成全體認可的預報結果,避免錯報、漏報等預報失誤。3)建立嚴格的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減少人為干預,以控制預報的隨意性。盡可能實現預報業務自動化分析,避免過多人工參與,提高預報客觀性和客觀訂正效率。4)采用集合預報方法,降低單一模式預報的不確定性誤差,通過取長補短,綜合利用各模式的優勢,縮小預報的誤差范圍,從而改善預報效果。5)定期開展預報效果回顧,一方面可評判預報模式對各項污染物預報的系統誤差及誤差范圍,便于模式的后續改進,另一方面有利于預報員總結預報經驗,糾正個人傾向,提高預報準確率。
4總結
【關鍵字】城市環境污染現狀;問題;研究對策
環境污染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嚴峻的危機,特別是在當今的城市,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已成為錦州市古塔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城市化進程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推動社會進步,創造并使人類享受文明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社會失序等負面影響。所以我們必須正視城市環境污染問題,以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通過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不能因噎廢食。
1、古塔區污染源及污染物產生、排放的特點分析
1.1區域特征明顯
古塔區轄區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工業源決定古塔區的空氣質量。生活源對古塔區整體水污染物的產排影響超過50%。尤其是古塔區的西北石化工業區所在的石油街道在廢水、廢氣、固廢等污染物的排放中位居首位,其次是敬業街道。從能源結構看,古塔區主要能源是煤炭,造成的大氣污染是典型的煤煙型污染,導致固體廢物中粉煤灰和爐渣產生量偏大。
1.2行業特征明顯
廢水主要來自原油加工及石油制造、熱力生產和供應、化學試劑、電容器及其配套設備制造等行業。廢氣主要來自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熱力生產和供應等行業。固體廢物主要來自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熱力生產和供應等行業。
1.3典型大、中型企業污染集中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錦州石化分公司各項污染物排放量位居首位,錦州節能熱電股份有限公司、錦州市供暖管理處、錦州市古塔區房屋管理供暖公司幾家供暖供熱企業直接影響大氣污染物和固體廢物量值。
2、古塔區主要環境問題
2.1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
國家六大“兩高一資”行業(鋼鐵、有色、化工、電力、石油加工及煉焦、建材業)古塔區占3個,導致古塔區能源結構不合理,一次性能源比例偏高。煤煙型空氣污染嚴重,空氣質量改善壓力大。
2.2冬季采暖低空污染源直接影響古塔區環境空氣質量
古塔區部分燃煤用于冬季供暖,皆屬低空排放,不利于空氣污染物的高空擴散,影響市區的空氣質量。
2.3石油化工行業產品的廢水排放量高居不下
2.4機制、體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力
由于缺乏問責機制,加之環保部門“人言輕微”,環境監管力量薄弱。“以新帶老”和“上大關小”等環評措施及“三同時”制度不能有效落實,污染物直排企業存在于城區邊緣。
3、古塔區環境對策建議
3.1為實現“爭先創優,增量上位”這一目標,堅持“南商北工”經濟戰略,保持經濟穩步發展
3.2合理控制經濟尤其是“兩高一資”行業發展速度
3.3優化產業結構,合理產業布局
減少污染的根本出路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生產工藝升級和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高能耗、重污染的產業結構向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產業結構轉變。優化產業布局,就要合理選擇區域產業發展方向,依據區域環境容量調整地區產業布局。
3.4實行源頭預防、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管齊下的策略,推廣循環經濟理念,改善能源結構,實行清潔生產
積極推動全區開展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核心的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的清潔生產水平,減少原材料消耗,提高廢物回收利用率。
3.5增加環保投資,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并提高其有效性
解決資金投入,除了政府補貼外,還必須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例如,排污收費、環保稅收、環境基金等不僅可以彌補環境投資經費的不足,還能推動企業和市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從而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
3.6加強環保部門自身建設,提高環境管理能力,為區域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一、霧霾的科學認識
霧霾究竟怎樣形成的,和哪些因素有關,必須進行科學監測。其實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甚至同一地點不同時段的霧霾構成都有明顯差異。2011年英國構成霧霾的空氣污染物主要為大氣顆粒物PM10(微粒)和PM2.5(超細微粒)、二氧化氮、臭氧。歐盟大陸地區空氣污染物主要是SO2、NH3、VOC、CO、NOX,黑碳、有機碳、PM2.5和CH4。
隨著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惡化、霧霾濃度持續提高,有研究者基于中國氣象局的31座氣象觀測站對1980-2005年中國31個首都城市霧霾趨勢進行描述,發現霧霾嚴重的城市主要是人口密集城市,譬如重慶、北京、沈陽,而霧霾較少的城市主要是拉薩、昆明和昆明。25年內有12個城市霧霾程度顯著降低,而13個城市霧霾程度顯著提高,提高的城市主要是聚集于東部、西南部[1]。美國學者對2001-2010年我國各省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進行研究,除海南、黑龍江和自治區外,全國各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PM2.5年均濃度都高于世界衛生組織。其中,山東、河南最高。2010年,河北省按人口加權的PM2.5年均濃度指標,僅次于山東、河南、江蘇和四川,居全國第5位。北京、河北、山東等地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表明空氣污染確已達到“危險”水平。
研究員劉翠發現西安市自2008年以來PM10、PM2.5持續上升,而PM2.5約有55%來自于燃煤、機動車、工業使用燃燒過程,28%來源于揚塵,17%來源于溶劑使用及其他。再譬如王庚辰領銜的研究:北京市大氣污染物來源,汽車尾氣約占總污染物的20%,工業排放污染物約占17%,工地施工揚塵排放污染近20%。除了自身排放,外來污染物約占20%。周濤、汝小龍等發現北京PM10峰值經常出現在春季;一天之中,PM2.5濃度較大時段是早晨7點到8點和下午18點到20點,該時段均為上下班高峰期,移動排放源和人類活動已成為北京污染重要源頭[2]。
氣候變化與霧霾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焦點。國外學者運用模型分析發現臭氧和污染地區氣溫有正相關關系。空氣污染物可通過輻射力對天氣產生影響[3]。部分空氣顆粒有冷卻效應,影響溫室氣體所帶來的升溫效應。其他種類的空氣顆粒物,如炭黑或柴油車炭煙,則強烈升溫,由此合理協調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可實現雙重效益。研究人員還利用氣候模型來估計1850年(工業革命前)和2000年的世界各地空氣污染狀況,通過集中關注這兩個年份可大致確定有多少空氣污染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既然氣候變化對空氣質量產生實質性影響,那么空氣質量管理首先需要適應[4],而適應主要建立在空氣污染參數上的空氣質量預報。這種預報就包括了既定地點污染狀況的空氣污染物指標,包括可吸入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懸浮顆粒物等等[5]。
二、霧霾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評估
對霧霾最直觀的的感受便是“看不見藍天”,而這種看不見藍天必然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影響通行安全,較低的地面能見度必然引發較多的交通事故;二是導致氣象變異,區域氣候反常;三是對動植物尤其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霧霾和PM2.5的健康和經濟效應國外已有大量研究。歐洲曾有60名研究人員在歐洲25座城市(居民總計3900萬)深入調研,得出結論:這25個城市,微粒污染超出限值可造成平均每年1.9萬人喪生,降低細懸浮顆粒的排放量能夠延長人群平均壽命。如果PM2.5年平均水平每立方米10微克以內,30歲以上人群平均壽命就能增加22個月。可是,從東歐到南歐,如布加勒斯特、雅典和巴塞羅那,微粒污染程度都遠超該值。
美國城市對空氣污染和死亡率的相關性開展了大量研究。譬如對1973-1988年的空氣污染、死亡率和呼吸道入院率進行回歸分析,發現空氣粒子、二氧化硫和所有的空氣污染物與疾病多發有密切關系。世界衛生組織(WHO)2005年在《空氣質量準則》明確指出:“當一地PM2.5年均濃度達每立方米35微克時,人的死亡風險就會比每立方米10微克時增加15%。”如果PM2.5濃度每增加10ug/m3,全死因死亡率、心臟疾病死亡率和癌癥死亡率分別升高4%、6%和8%。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認為,全球每年約有10億人暴露在室外空氣污染,城市空氣污染大約消耗了發展中國家5%的GDP和發達國家約2%的GDP。基于流行病學研究,譬如肺疾病、缺血心臟疾病以及日益增加的死亡率,美國環境署確立的標準為15ug/m3,和24小時平均為65ug/m3。
實際上PM2.5毒性學和急性流行病學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6]。北卡羅來納大學環境科學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有超過210萬人的死因可能與空氣污染與細顆粒物有關。這種微小的顆粒物可以深入肺里,使人因心臟病和肺部疾病死亡;與此同時,顆粒濃度增大也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后果。這項研究還發現,每年有47萬人的死亡與人類制造的臭氧有關。
2011年英國的空氣污染合規性評價認為空氣污染物造成肺部及心血管疾病的增加。據估計,僅PM2.5造成的影響就相當于每年29000起死亡病例,或相當于人口平均壽命減少6個月。每年因此造成的經濟開銷在160億英鎊左右(90-190億英鎊不等)。
除了國外或者全球的健康影響研究,國內健康影響評估也逐步展開。中國疾控中心在全國PM2.5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開展健康評價研究,收集包括環保、氣象在內的相關資料數據,對室內PM2.5污染研究、人群PM2.5暴露水平展開研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四個城市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進行了分析。發現2010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因PM2.5污染分別造成死亡人數為2349、2980、1715、726人,共計7770人,經濟損失分別為18.6、23.7、13.6、5.8億元,共計61.7億元。若四城市PM2.5繼續攀升,無論死亡人數還是經濟損失都會持續上升。報告也認為PM2.5治理如能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甚至更高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那么則會減少過早死亡并實現相關經濟收益。2011年北京大學環境與經濟所對制定和實施PM2.5標準的效益進行分析,通過數據處理和分析,估算PM2.5標準設計的不同情景下京津冀各城市不同健康終端的健康效應變化量,發現北京PM2.5濃度降低帶來的健康效應都遠遠大于京津冀其他城市,其次是天津和石家莊,而承德、張家口最小。同時從所能實現的各城市潛在的健康經濟效益看,北京所能實現的健康經濟效益是最大的,且遠遠大于其他城市;天津與石家莊次之;而承德和張家口為最小。據估算不同情境下所能實現的健康經濟效益依次為1259億元、1729億元、2041億元、2335億元、2477億元,分別占到京津冀區域總GDP的3.41%—6.71%,由此可見降低和控制PM2.5能帶來相當可觀的健康效益。白韞雯、楊富強等研究員提出中國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僅疾病就相當于國內GDP的1.2%。京津冀地區空氣污染損失估計為1259億元,占該地區GDP的3.41%。中國著名的公共衛生專家鐘南山指出,PM2.5每立方米增加10個微克,呼吸系統疾病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要是灰霾從25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此外PM2.5對健康的損害不僅局限于呼吸系統,對心血管、腦血管、神經系統也都有影響。盡管PM2.5短期內不會直接導致人的死亡,但對國民素質的長期影響比非典嚴重得多。專家胡名威對霧霾進行經濟學分析,發現每年因空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GDP總量的1.2%,譬如城市交通、航班延誤以及健康效應。當然隨著公眾對空氣質量和身體健康重視程度的提高,空氣質量質檢監測設備和環保產業開始興起,對經濟產生部分拉動作用。霧霾也對莊稼產出有著重要影響,這種影響如何評估和精細貨幣化值得探討。
除了健康效應,霧霾還有能見度效益。能見度就是視覺范圍,視覺范圍影響交通延誤和交通事故的變化、景觀公園等旅游人數變化、舒適性等效益,對這些效益進行經濟價值的估算便是能見度改善的效益評估。目前中國幾個主要大城市能見度正從1973年到2007年呈現下降趨勢。北京大學對環境與經濟所研究發現京津冀區域能見度與PM2.5濃度與氣候條件都相關,但這種相關并不是簡單線性關系,不同季節相關性程度有所不同。霧霾污染物中,PM2.5是影響能見度的最大的細顆粒物,而PM2.5中又以硫酸鹽和有機物對光的散射對能見度影響的貢獻最為突出。經評估發現能見度改善效益至少能達到約15.6-18.5億元,僅僅交通方面的航空延誤減少帶來的效益可達到2.7-5.6億元[7]。
三、國外城市應對霧霾的經驗和措施
通過綜述,不難發現國外城市曾有過嚴重霧霾,而現在這些城市污染指數已總體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規定數值,那么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這里僅就洛杉磯、倫敦、墨西哥城、巴黎等城市的一些突出案例作出說明。
加州洛杉磯曾經發生過光化學煙霧事件,應對措施最突出的特征是嚴厲。《清潔大氣法》是美國全國性的空氣管理法規,除州內空氣質量控制區外,聯邦環保局局長還有權劃定州際空氣質量控制區。地方性規定比全國空氣質量標準和污染控制政策要嚴格的多,并根據污染數據采取分級警報措施。州際空氣質量控制區的污染問題由有關州政府聯合組建的州級政府聯合組建的州級空氣污染控制機關管理。1990年前的《清潔大氣法》只要求新污染源領取許可證;1990年的修正案要求各州在1991年后必須按照聯邦環保局有關許可證條例的規定制定和實施包括所有空氣污染源的許可證規劃。為了滿足許可證規定的要求,污染源必須安裝排放控制裝置和監測排放的系統。1989年實施激進“空氣質量管理計劃”,該計劃分為三個層次:依賴現有技術;依賴突破性的新技術;依賴尚未完全開發出來但被認為能夠開發出來的新技術。控制交通尾氣排放方面,要求40%的小汽車、70%的載重汽車和所有的柴油公共汽車到1998年改用清潔燃料如甲醇。控制汽車污染方面,1984年當局采用車輛檢測的辦法,屢次檢驗不合格汽車被送往集中檢驗站對其進行最高標準的檢驗并推出配方汽油。對工業和企業的排放控制是發放經營許可證的方式進行。為了一定的靈活性并引入市場激勵機制,洛杉磯地區于1994年對1000個污染大戶實行排放交易制度。
倫敦作為霧都,也發生過數起光化學煙霧事件,其應對措施是設置“空氣質量管理區”。1956年,英國政府首次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在城區設立無煙區,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發電廠和重工業等煤煙污染大戶遷往郊區。1968年又頒布一項清潔空氣法案,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20世紀80年代開始,汽車取代燃煤,成為倫敦大氣的主要污染源。針對此,倫敦大部分市鎮通過詳細檢測,確定各自空氣重污染地域,在這些地方建立“空氣質量管理區”,對這些區域有的放矢地實行更嚴格污染治理措施,特別是對主干道采取交通限流,對重點車輛進行限行,禁止排放不符合標準的車輛上路等措施見效明顯,減少了重污染區的機動車尾氣污染。
墨西哥城是世界上是特大的城市之一,其主要政策是煙霧警報。該警報分為三級,每一級都伴隨著相應措施:譬如警報為一級時工作排放減少30%-40%;政府用車減少50%,暫停街道修車,要求人們不要駕駛小汽車;二級警報時就要工廠排放量減少50-70%,要求關閉學校。禁止汽車上路從每周一天延長每周兩天,以期將用車輛減少40%。三級警報時,工廠全部關閉,許多活動被迫減少。所有私人汽車必須出示五種彩色許可證中的一種,每一種顏色代表一星期中的某一天該車不能上路,違者被罰款600美元,汽車也可能被沒收。要求新車安裝催化轉換裝置,將出租車最大年齡限制為10年,政府提供資助更新出租車。采取措施,試圖將冬季政府用車減少30%。
巴黎市也有過嚴重空氣污染,至今未得到根本有效改觀,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經濟手段:限制機動車的數量,尤其是控制出租車數量;規定當空氣質量為二級時,汽車根據牌照的單雙號交替行駛,而當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時,凡可能造成污染的都嚴禁上街;鼓勵人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空氣質量凡在二級以上時,所有公共汽車和地鐵票價都降低。此外,巴黎還采取一系列交通工程措施,如:開辟了自行車車道;開展“無車日”活動、拓展地鐵和增開公共汽車線路,完善巴黎公交覆蓋網,并擬恢復有軌電車。
德國城市在治理空氣質量上有短期和長期兩種措施。
短期措施有五種。第一,對某類車輛實施禁行,或者在污染嚴重區域禁止所有車輛行駛;第二,限制或關停大型鍋爐和工業設備、禁止重型貨車通行;三、限速;四、通過補貼或宣傳項目,鼓勵乘坐公共交通以及騎車出行;五、通過合理的交通指示燈變化、設置機動車專用道等更好地管理交通。
長期措施有五種。第一,設定機動車排放標準;小汽車、輕型或重型卡車、大巴車、摩托車等各類車輛都須滿足設定排放上限。機動車需安裝微粒過濾器等尾氣清潔裝置;第二,嚴格大型鍋爐和工業設施排放標準;第三,設定小型鍋爐設備排放標準;第四,設定機械設備排放標準;同時設立“環保區域”,德國超過40個城市設立了“環保區域”,只允許符合排放標準的車輛駛入。
圣保羅市治理空氣污染的特色是使用清潔燃料。圣保羅市目前工業污染物很少,污染來源主要為陸上交通以及燃煤和揚塵。圣保羅市采取多項措施推廣清潔燃料,圣保羅地區49%的輕型機動車使用乙醇作為燃料,另有部分輕型機動車使用MEG混合燃料(含33%甲醇,60%乙醇和7%的汽油)。事實證明,無論哪種替代燃料都可大大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另外,巴西汽油中的含鉛量也在逐年降低。
法國空氣質量監測協會負責監測空氣中污染物濃度,并向公眾提供空氣質量信息。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局每天會在網站上當日與次日空氣質量指數圖,并就如何改善空氣質量提供建議。當污染物指數超標時,地方政府會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向公眾提供衛生建議。
美國民眾通過環保署網站隨時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美國環保署和其他機構合作設立了“空氣質量指數”,向公眾提供有關地方空氣質量以及空氣污染水平是否達到威脅公眾健康的及時、易懂信息。
此外,國外許多大城市,像日本的東京市、美國的洛杉磯市和紐約市等還積極開展針對空氣污染的適應。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開展各種天氣形勢和氣象條件對空氣污染狀況影響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開展空氣污染預報的試驗,定量空氣污染濃度預報。預報分為周報、日報,煙霧警報和空氣質量管理體系。這些措施都有效加強了城市治理力度。
參考文獻:
[1] Huizheng Che, Xiaoye Zhang,Yang Li,Zijiang Zhou,John J.Qu,Xianjun Hao, "Hazy trends over the capital cities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1981-2005",Theor Appl Climatol,2009,97:pp.235-242.
[2]周濤 汝小龍:《北京市霧霾天氣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月第2期,第12—16頁.
[3] Petter Tollefsen, Kristin Rypdal,Asbjorn Torvanger, Nathan Rive," Air Pollution Policies in Europe: efficiency gains from intergrating Climate Effects with Damage Costs to health and Crops", 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12(2009),pp.870-881.
[4] A.R.Ravishankara,John P.Dawson,Darrel A.Winner, "New direction: Adapting air quality management to Climate Change: A must for planning", Atmospheric Environement,50(2012),pp.387-389.
[5] Anikender Kumar,P.Goyal,"Forecasting of daily air quality index in Delhi",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09,2011,pp.5517-5523.
一、指導思想
以率先改善主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實現我市空氣自動監測數據持續向好為目標,按照“常態管控、強化應急”原則,建立科學分析、預警及時、分工明確、責任清晰、行動迅速的協調聯動機制,切實推進主城區大氣環境常態化和精細化管理,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顯現成效。
二、實施范圍
市主城區大氣環境治理聯防聯控實施范圍以東二環西側奧鈦新能源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為中心,北至北洺岸,南至南二環路,東至永峰公路,西至西三環。涵蓋了市工業園區、鎮、康二城鎮、北安莊鄉、午汲鎮、西土山鄉、大同鎮、上團城鄉8個鄉鎮;涉及市環保局、交運局、住建局、交警大隊、安監局、冶金局、煤炭局、工信局、國土局、商務局、發改局、財政局、質監局、氣象局等14個職能部門。
其中,Ⅰ級區域北至邯武北線、南至邯武快速路、東至永峰路、西至東環路;Ⅱ級區域向北擴展至北洺岸,向南擴展至南二環,向西擴展至西環路;Ⅲ級區域向西擴展至西三環(營玉公路)。
三、控制重點
(一)鋼鐵、焦化、水泥、電力“四大行業”工業高架點源污染排放,主要控制污染物為SO2、NOX、CO、PM2.5、O3和廠區無組織揚塵;
(二)東二環、南二環、北環路、邯武北線、永峰路、邯武快速路、東環路、西環路等主要道路交通揚塵和機動車尾氣等移動源污染排放,主要控制污染物為PM10、CO、NOX、O3和無組織揚塵;
(三)建筑施工、土地、煤場、精粉貨場和其它散裝物料堆場等面源污染排放,主要控制污染物為PM10、PM2.5和無組織揚塵;
(四)原煤散燒、露天燒烤、餐飲油煙、焚燒秸稈、油氣品質等生活源污染排放,主要控制污染物為PM10、PM2.5、SO2、CO及揮發性有機物;
(五)石灰廠、石料廠、球團廠、鑄造廠等其它工業企業低空源污染排放,主要控制污染物為PM10、PM2.5、SO2、CO和無組織揚塵。
四、工作原則
按照“屬地管理”和“管行業、管環保”環境監管原則,堅持管治并舉,在突出抓好Ⅰ級區域大氣環境精細治理和常態管控的基礎上,根據我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數據和對污染源的科學分析,分級擴展管控范圍,快速精準聯防聯控,有效遏制大氣污染物的產生和擴散。
五、任務分工
(一)市工業園區
1、按照《省建筑施工揚塵防治新15條標準》,對Ⅰ級區域范圍屬工業園區管理范疇的項目施工場所進行集中治理和常態管控,逐項目、逐地塊明確防范措施和責任人,切實做好灑水抑塵、物料苫蓋、綠化保潔等工作,特別是土方作業、渣土運輸等環節要重點突出,強化管控,切實防范施工揚塵污染。
2、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對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周邊地區1公里土地進行集中治理。對已經列入規劃長期未開發建設的土地,進行臨時綠化或苫蓋,同時,進行灑水、霧化作業,有效減少地面無組織揚塵污染。
3、組建專職隊伍,配備灑水車、道路清掃車,對Ⅰ級區域內東二環(邯武北線交叉口至聚隆礦業段)、邯武北線(清化中隊至中山大街段)、邯武快速路(永峰路口至東環路段)、東環路、武邑路(北環路至蘭村大橋段)和園區道路實施常態化灑水、清掃抑塵作業。在冬季結冰期,根據氣象條件適當減少灑水作業頻次,加大機掃頻率,切實防范道路揚塵污染。
4、對邯武北線兩側及轄區內其它散裝物料堆場貨場進行專項整治,強化日常監管,嚴控散裝物料揚塵污染。對手續合法的,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開展環境整治,限期完成棚化廠房、噴淋霧炮等環保治理工程,并合理安裝車輛自動清洗裝置,確保進出車輛全部苫蓋到位,防止帶塵上路;手續不合法的,由工業園區牽頭,限期搬遷或依法予以取締。
5、配備霧炮車對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周邊200米空間范圍內,實施立體霧化降塵作業,并根據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科學合理增加霧化作業頻次。
6、強化日常巡查監管,嚴禁任何露天焚燒垃圾和秸稈行為。
7、會同市發改局在工業園區轄區范圍內村莊,優先推廣使用潔凈型煤。
8、會同市環保局對園區內企業事業單位燃煤鍋爐進行專項治理。
(二)市環保局
1、按照省、市有關要求和最新排放標準,對標邢臺德龍鋼鐵等先進企業,對全市鋼鐵、焦化、水泥、電力等重點工業企業進行深度綜合治理。
2、嚴格環境執法,強化對重點企業污染排放監督管理,確保治污設施正常運行,穩定達標排放。
3、以工業園區周邊燃煤鍋爐治理為突破,對主城區范圍內燃煤鍋爐進行集中治理。
4、會同市氣象局對我市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作出預測和預警研判,為及時調整、強化各項應急防控措施提供決策依據。
5、對各有關鄉鎮、各相關部門空氣質量保障聯防聯控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評估,牽頭組織召開定期會商會議。
6、以十日為周期編制空氣質量信息專報,及時將AQI指數、降塵數據、綜合排名、預警建議等信息報告市政府。
7、會同其它行業主管部門做好其它低空源污染排放企業的環境執法監管,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
8、按照《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有關要求,督導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
(三)市交運局
1、將原有交通揚塵治理6個固定檢查站點調整為武邑線東環入市口、邯沙線入市口、南二環與劉西線交叉口、邯武快速與東二環交叉口、邢都路西環南入市口、邢都路杜莊崗入市口,并將4個流動巡查中隊增至8個流動巡查中隊,確保車輛苫蓋率達100%,嚴控運輸過程中物料遺撒、泄漏、碾壓產生的揚塵污染。
2、突出強化源頭監管,把短途倒轉不苫蓋行為作為重中之重,嚴厲打擊,規范秩序。
3、強化國省交通干線道路保潔,配備洗、清、掃一體道路保潔車輛,對Ⅰ級區域內路段增加清掃頻率,視氣象條件科學合理灑水保潔,保持路面干凈無揚塵。
4、對重點道路兩側和中間分隔帶應進行喬、灌、花、草相結合的立體綠化;及時清運公路用地范圍內兩側邊溝的積土、渣土。
5、對破損道路應及時修補,減輕因路面顛簸造成的物料拋灑和地面揚塵污染。防止路面破損,新破損路面在一個月內進行修復。
(四)市住建局
1、按照《省建筑施工揚塵防治新15條標準》,對主城區范圍內在建施工項目揚塵污染進行集中治理和常態管控。
2、強化城區道路保潔,配備洗、清、掃一體道路保潔車輛,對主城區重點道路常態化保潔作業,增加清掃頻率,視自然氣象條件科學合理灑水保潔,保持路面干凈無揚塵。
3、對主城區運輸砂石、土方、垃圾、渣土等易產生揚塵污染物料的車輛進行專項治理,推廣使用封閉貨箱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封蓋嚴密,確保按照指定線路和時間行駛。
4、對主城區露天燒烤、垃圾焚燒行為進行專項治理。
(五)市交警大隊
1、在邯武快速路、東環路、南環路設置禁止載重車輛通行標志;東二環、邯武北線(含北環路)等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周邊路段全線禁停,車輛保持行駛暢通,嚴查無故滯留行為;在奧鈦新能源(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廠區口設置禁止調頭標志;在保證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科學管理交通信號燈,提高車輛通行率,最大限度減輕機動車怠速停車尾氣排放對空氣監測數據的影響。
2、根據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情況,晚10時至次日早6時對東二環、南二環空氣質量監測站周邊道路實施大型貨運車輛分時段限行交通管制。
3、嚴禁任何無證無牌機動車、黃標車、拖拉機、三馬車進入空氣自動監測站周邊區域。
(六)市工信局
1、按照網格化環境監管有關要求,做好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范圍內石灰、鑄造等分管行業環境整治和監管。
2、按照《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有關要求,督導重點企業做好限停產工作,有效降低生產負荷。
(七)市發改局
1、參照市主城區“煤改氣”做法,優先安排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周邊有條件村莊引入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減少散煤燃燒低空排放污染。
2、主城區范圍內率先推廣使用低硫低灰優質煤炭;把空氣自動監測站周邊村莊和企事業單位作為重點,實現潔凈型煤全覆蓋。
(八)市冶金局
1、按照網格化環境監管有關要求,做好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范圍內選廠、鋼渣廠、鐵精粉貨場等分管行業環境整治和監管。
2、會同工業園區,對邯武北線兩側區域及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范圍內精粉貨場進行專項整治。
(九)市煤炭局
1、按照網格化環境監管有關要求,做好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范圍內有證洗煤廠、儲煤場等分管行業環境整治和監管。
2、會同工業園區,對邯武北線兩側區域及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范圍內洗煤廠、儲煤場進行專項整治。
(十)市安監局
按照網格化環境監管有關要求,做好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范圍內采石場、石料加工廠等分管行業環境整治和監管。
(十一)市國土局
按照網格化環境監管有關要求,做好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范圍內制磚等分管行業環境整治和監管。
(十二)市商務局
在完成加油站、油庫油氣回收治理工作的基礎上,強化日常監管,鞏固治理成效;開展油品質量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銷售使用劣質燃油違法行為,堅決關停取締非法油品銷售供應站點。
(十三)市質監局
在主城區入市口配合市公安、交通、環保等部門設置煤質快速檢測站點,嚴防高硫、高揮發劣質煤進入;對主城區用煤大戶開展煤質監測,嚴厲打擊銷售、使用劣質煤炭行為。
(十四)市財政局
合理調配列支財政資金,為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提供資金保障。
(十五)市氣象局
對氣象及污染物擴散條件進行預測,為聯防聯控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氣象數據。
(十六)其它有關鄉鎮
參照工業園區任務要求,做好各自轄區內的聯防聯控相關工作。
六、聯防聯控擴展實施條件
在突出重點,切實抓好Ⅰ級區域常態管控和精細化治理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分析、預警研判,當符合以下四項條件之一,聯防聯控實施范圍擴展至Ⅱ級或Ⅲ級區域,并結合《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武政辦字〔2015〕38號),強化有關防控措施。
(一)以10天為周期,經過分析研判,預計我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在市位居后五名或全省后十名及未完成上級下達的改善率等指標時;
(二)按照市大氣應急聯合行動指揮中心啟動應急指令時;
(三)根據氣象條件,出現不利于污染物擴散條件時。
(四)當AQI大于150、小于200,并預測未來連續3天出現重度污染天氣時,聯防聯控范圍擴展至Ⅱ級區域;當AQI大于200并預測未來連續4天出現重度污染天氣時或國家、省、市舉行重大活動時,聯防聯控范圍擴展至Ⅲ級區域。
七、保障措施
(一)成立組織機構。市政府成立由各有關部門和鄉鎮、工業園區組成的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指揮中心,主任由崔耀鵬擔任,副主任由郭向軍、呂現生、申立保、王向榮、王梅擔任。指揮中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申立保同志兼任,負責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的推進協調、會商研判、督導落實等日常工作。各有關鄉鎮和市政府相關部門要明確分管領導、具體實施人和信息員,加強聯防聯控,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二)細化工作方案。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明確職責推進網格化環境監管工作》的有關要求,對照任務分工,組織力量對轄區、分行業開展進一步專項排查,摸清底數,建立臺賬,科學制定本部門工作方案。特別是Ⅰ級區內的施工場地、土地、堆場貨場、道路保潔、企業治理等重點管控措施,要做到標準明確、流程規范、責任到人,真正實現常態化管控和精細化管理。
(三)專項經費保障。根據工作需要,市財政局將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工作列入財政預算,合理列支專項資金用于設備購買、日常經費保障,并按年度撥付至市環保辦;專項經費由指揮中心(市環保辦)審批后,根據各部門任務概況,按程序審批撥付;各部門要確保專款專用,嚴禁違規挪用,一經查實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四)定期會商評估。建立定期會商制度,對主城區大氣環境聯防聯控工作進行會商評估。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每10天對各單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匯總,聘請專家結合空氣指數變化情況進行一次評估,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對階段工作針對性調整和部署。印制工作專報,將各單位工作開展、督導發現的問題及空氣自動監測站數據、降塵量數據及時報告市委、市政府。
(五)強化協調聯動。指揮中心要充分發揮牽總調度作用,認真組織各成員單位開展綜合整治和聯防聯控各項工作。各有關鄉鎮、相關部門要在指揮中心統一指揮下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強化聯動,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六)加強應急管控。市環保局要會同市氣象局對我市大氣環境污染物擴散條件作出及時預測,及時向指揮中心提供有關數據;指揮中心根據預警研判,統一調度各單位,及時調整、強化各項應急防控措施,力求通過應急措施,實現空氣質量監測指數得到有效控制。各單位也要建立相應的應急方案,強化應急演練,提升應急能力。
好吧,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更嚴峻的春季霧霾天氣,只關注室外用口罩和室內凈化器已經不夠用了,還得阻止有毒清潔法的第二次污染!
科普PM2.5
PM2.5是空氣動力學中直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質,又稱為細顆粒物。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容易富集在細顆粒物上。其主要來源是燃料燃燒等人為活動,如能源工業部門煤炭的燃燒,機動車尾氣的排放、居民生活爐灶的燃燒。香煙煙霧顆粒的直徑也大多在0.1至1.0微米。
室外篇——出門在外靠口罩行走江湖
專家建議,霧霾天氣盡量待在家中。但哪怕成為宅一族,生活用品全網購,看病、走親戚還是需要出門。那么,霧霾出門必須謹慎!
霧天出門防護原則
1.戴具有防護意義的口罩。
2.到室內立刻用溫和洗面奶清潔皮膚。建
議,上班族霧天從外面回來一定要做好清潔工
作。尤其是皮膚敏感的人。
口罩選擇有講究
每一種口罩都有防護效果嗎?錯!
時下流行的一些個性口罩、卡通口罩,厚度僅一兩層,難以過濾空氣中的病毒、灰塵,所以應選擇具有良好過濾功能的口罩。
對于網上熱賣的N95口罩,并不適合所有人。N95型口罩,是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認證的9種防顆粒物口罩中的一種,并非特定的產品名稱。目前國內與N95類似的是KN90口罩,它執行中國口罩GB2626-2006標準。
四川省醫院呼吸科羅醫生介紹,專業的防護性口罩要經過培訓佩戴,尤其是N95,質地很厚,患者戴上去之后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難,因缺氧而感到頭暈。
從目前收集到的信息看,3M公司的9332/9322是比較容易購買到的產品,且價格相對合理的一款產品,FFP2級別的淘寶售價在20元左右。
室內篇——安居室內靠凈化器和綠色植物
霧霾天不出行就真的安全了嗎?專家表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由于PM2.5顆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即使緊閉門窗也會進到屋內。
所以,霧霾之下,沒有安全的地方。想要室內安全,必須采取有效去除有毒、有害物
質的工具或方式。
空氣凈化器要選“對”
霧霾天氣,隨之而來的是商場的空氣凈化器成了“寵兒”。空氣凈化器和新風機能起到凈化空氣,提高室內空氣質量的作用,但是任何凈化材料都有一定的壽命,超出使用壽命而不及時更換不但起不到凈化作用,甚至可能成為污染源。
對于新裝修的家庭要高度重視室內環境治理凈化,可選擇使用具有凈化甲醛功能的空氣凈化器和空調器,并按照要求及時更換過濾材料。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品牌空氣凈化器對凈化、改善室內空氣確實有幫助,但像商家所宣
傳的完全去除PM2.5的功效則需要考證。在選購空氣凈化器時應該注重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以產品性能為選購標準。
凈化室內空氣綠植來幫忙
消除有害物質,幫助不經常開窗通風的房間改善空氣質量的常見綠植有很多,如綠蘿、富貴竹等;能釋放氧氣、吸收煙霧中的有害物質的植物,如發財樹、鴨腳木、君子蘭等。
常春藤、龜背竹、蘆薈、吊蘭等能有效吸收空氣中的甲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另外像滴水觀音、橡皮樹有清除空氣中灰塵的作用。
清潔篇——嚴防清潔劑二次污染
很多人都認為使用清洗劑就能夠把家里的粉塵全部洗干凈,但是有沒有想過也許你用的清洗劑會造成二次污染呢?
有些消毒劑中可能含有甲醛和人工香精這兩種毒物,它們都具有極強的致癌性。其實,我們身邊就有純天然清潔劑,既省錢又環保,讓我們來看看寶島臺灣的巧主婦郭姿均分享的自制心得吧!
亮晶晶清潔劑
材料:小蘇打粉半杯,檸檬汁1/4杯,柑橘精油10滴,迷迭香精油10滴,防潮密封玻璃罐1個。
制作與使用:將小蘇打粉倒入密封罐中,再將檸檬汁及精油小心倒入,等氣體逐漸揮發后,再緩慢加入其余材料,每次使用時用湯匙取出,用菜瓜布或海綿刷洗。制作時注意通風,并使用口罩。
這個配方可以讓任何陳舊的不銹鋼、金屬重新發亮,加上精油能夠達到去油殺菌的作用,很適合垂直面的清潔,例如爐臺后的壁面、鍋蓋外面,甚至霧茫茫滿是污垢的浴缸、馬桶、水龍頭也能變亮,像新買的一樣。
多功能除菌清潔劑
材料:白醋1杯,過濾水3杯,檸檬汁1/4杯,檸檬精油10滴(或柑橘精油),百里香精油10滴,1200ml噴瓶。
制作與使用:將白醋及清水依序倒入噴瓶內,再滴入精油及檸檬汁,并充分搖晃均勻。每次使用前都要搖晃,讓精油平均分布,按壓幾下噴在想要清潔的地方,并用干抹布擦干。
這是郭姿均最愛的噴劑,能夠殺菌及減少病菌活性作用的,檸檬汁及醋更可以促進分解油漬。適用范圍諸如灶臺表面、家電表面,還有沾到食物的木質餐桌、電話等。算是用途最廣的多功能清潔劑,也是漂白水的清潔替代品。
萬用肉桂清潔粉
材料:小蘇打粉1杯,肉桂粉1大匙,柑橘精油10滴,肉桂精油5滴,玻璃密封罐。
制作與使用:小蘇打粉與肉桂粉充分混合后,精油滴入時要逐滴進行,待結塊處壓碎后,再陸續滴入,混合后的多功能肉桂清潔粉可以放在密封罐中,用湯匙取出使用。
這個清潔粉可以直接刷洗廚房及浴室污垢,而且肉桂的氣味很有節慶的歡樂感,洗完后芬芳怡人,十分適合在款待客人前使用。
空氣質量監控應用推薦
1全國空氣污染指數 PM2.5
“空氣污染指數”是國內比較早的空氣質量軟件之一,可以全面地查看所在地區和以地圖的方式獲知全國不同地區的空氣污染指數(美使館以及環保局兩個單位),并會告知我們是否應該采取一些防護措施。
2我的空氣
這也是一款可以報告全國范圍內及地區的天氣質量指數的應用。它的特色在于將界面打造得宜于閱讀,比如上方是PM2.5和PM10以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數,并標明該范圍所代表的活動屬性,而在界面下方則是當天的天氣。
關鍵詞:市級綜合醫院;空氣質量;集中空調通風系統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ir Quality of the Patient Waiting Room and Infusion Room in the General Hospitals in Huangpu District XU Min, WANG Jue, ZHANG Yun-hui, CHEN Xian-hua, XIE Li-bin(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Supervision of Huangpu District Health Bureau, Shanghai 20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ir quality as well as its affect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aiting room and infusion room in general hospitals in Huangpu District. [Methods] Detecting the hygiene indexes by GB17220-1998《Specifications for Health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Public Places》 and evaluating them by GB9671-1996《Hygiene Standards for Waiting Room》 and 《Hygiene Specifications of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 Public Places》. [Results] The passing rate of noise is 0% while carbon dioxide 24.07% for indoor hygiene indexes. The passing rate of PM10 is 52.78% whil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24.07% for the central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hygiene index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spaces are in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the person densities(r1=0.963,r2=0.929),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1) between areas with different ventilation conditions while with the same person density. [Conclusion] In the patients waiting room and infusion room of the general hospitals,noises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are the worst problem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i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entilation condition and person density. The Managements of the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need to be standardized.
Key words: general hospitals; air quality;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醫院是一個特殊的公共場所,有大量的各類病人和陪伴者聚集,尤其在市級綜合醫院病員密度高、流量大,候診室和輸液室常常是人滿為患。為了解這一特定場所的室內空氣質量,我們于2008、2009年開展了轄區內市級綜合醫院候診室、輸液室衛生學調查,探究該特定區域空氣質量及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衛生學建議。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取現況調查方式,轄區內3家市級綜合性醫療機構的候診及輸液區域為調查對象,對11個候診室、3個輸液室以GB9671-1996《醫院候診室衛生標準》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的衛生要求對上述區域開展檢測與評價。
1.2主要調查內容:
1.2.1.室內衛生指標合格率: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顆粒物、空氣細菌總數、噪聲。根據GB17220-1998《公共場所衛生監測技術規范》要求設點檢測。
1.2.2. 集中空調通風設備的衛生指標合格率:
1.2.2.1送風衛生指標: PM10、細菌總數、真菌總數和?-溶血性鏈球菌。
1.2.2.2風管表面衛生指標: 積塵量、細菌總數和真菌總數。
1.2.3調查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人員密度及通風設施之間的關系。
1.3評價標準
GB9671-1996《醫院候診室衛生標準》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
2.結果
2.1室內衛生指標
空氣及環境質量指標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顆粒物、細菌總數及噪聲,合格率最低是噪聲為0%,其次為二氧化碳為24.07%,甲醛和可吸入顆粒物合格率分別為81.48%和96.30%。
不同季節的比較,其中二氧化碳差別有極顯著性,p<0.001,其他因素差別無顯著性,p均>0.05。具體結果見下表1。
表1 候診輸液室環境衛生指標檢測合格率不同季節比較
2.2集中空調通風設備的衛生指標
PM10及細菌總數合格率分別為52.78%和83.33%,其他指標均合格。夏季與冬季比較,細菌總數差別有顯著性。具體結果見下表2。
表2 候診輸液室集中空調衛生指標檢測合格率不同季節比較
2.3二氧化碳濃度與人員密度關系
觀察就診人數的變化,追蹤檢測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發現二個不同通風條件的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人員密度均呈直線正相關,見圖1
CO2 (%)
人數(個)
─── 通風不良:r=0.963,γ=5, t=8.016,p=0.000,
------ 通風良好:r=0.929,γ=5, t=5.598,p=0.003,
圖1某醫院二個不同通風條件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與人員密度關系
2.4二氧化碳濃度與通風條件關系
在人員密度相似的情況下,二個通風條件不同的場所空氣二氧化碳濃度差別有極顯著性,見表3。
表3 不同通風條件的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比較
3.討論
根據國家標準《醫院候診室衛生標準》(GB9671-1996),醫院的室內環境質量指標主要指室內空氣質量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顆粒物和空氣中細菌總數,其次還有影響室內環境質量的噪聲。有文章報道,醫院門診主要問題是噪聲和可吸入顆粒物[1],也有的認為是細菌總數、相對濕度與噪聲[2],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醫院候診輸液區域主要問題是噪聲和二氧化碳,其次還有甲醛和可吸入顆粒物,噪聲合格率為0%,二氧化碳合格率為24.07%。分析二氧化碳超標原因,主要與建筑物通風設施不佳與場所人群密度高二個因素最為相關。
建筑物通風設施包括自然通風與機械通風。影響建筑物自然通風涉及建筑物的形狀、朝向、門窗以及布局,目前大型醫院建筑受限于占地面積等因素,向高深發展以獲得更多的建筑面積,造成建筑物朝向不理想,布局不佳,加上內部分隔不合理等因素,室內自然通風條件較差。本次所調查的部分候診輸液場所,窗戶很少,甚至有不合理分隔造成沒有窗戶,無法利用自然通風來實現通風換氣。此外,在自然通風無法實現而須依賴機械通風時,又由于通風設備管理不善,造成新風量不足,這樣空氣質量就受到很大影響。本次調查選擇二個不同通風條件的場所進行觀察對照,A場所沒有窗戶且機械通風新風量僅為設計要求的30%,B場所窗戶占墻面積16.67%,有一定新風量補充,在人員密度相似的情況下二者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差別顯著。前者濃度均數為國家標準的1.45倍,而后者均在國標以內。
冬、夏與春三個季節的二氧化碳合格率分別為0%、33.33%和38.89%,表現為冬季明顯比夏春季差,這同樣也說明了與場所通風條件相關,冬季往往出于保溫而少開窗戶。
人員密度因素對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在對二個場所人員密度與二氧化碳濃度關系的追蹤檢測發現,隨著人員密度的上升,二氧化碳濃度隨之上升,經統計分析,人員密度與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呈直線正相關。這提醒醫療機構在機械通風設施使用管理上,應對日益上升的日均門急診病人數量要有足夠新風量的考量。
噪聲的聲源主要來自人們活動產生的聲音,人員密度高,且行為習慣不良,隨意大聲講話、打手機的現象普遍存在。
集中空調通風設備除了新風量問題以外,設備清洗等日常管理問題也較為突出,本次調查的醫院自空調系統安裝以來從未開展清洗,因而出現了PM10及細菌總數指標的超標現象。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建議政府衛生監管部門和相關醫療機構要重視上述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綜合性管理措施改善候診輸液區域空氣和環境質量。要保證這一點,醫院建筑物建設時的建筑設計至關重要,要把好建筑設計衛生審核關,避免建筑物結構、形狀與布局不科學的問題,保證建筑物有良好的自然通風。要加強醫院集中空調的設計和使用管理,特別在設計階段,針對當前日益增加的日均就診病人數量,要考慮足夠的新風量。要嚴格執行《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辦法》等規范,定期開展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清洗,并有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空氣凈化消毒處置能力。對最為突出的二氧化碳問題,除上述措施予以改善之外,建議在主要場所安裝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線監測設備,及時獲得有評價意義的數據,來指導通風系統科學合理的運作。
4.參考文獻
[1]李志清。成都區二乙及以上醫院候診室衛生狀況調查[J]醫學動物防制2006,10(22):763-764
[2]唐曉敏,梁克為,楊振洲等。醫院空氣監測及結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2003,13(2):133-134
基金項目區科協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徐敏(1956-)男,本科, 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