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環境研究范文

        生態環境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環境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環境研究

        第1篇:生態環境研究范文

        論文關鍵詞:水庫;生態環境;環境整治;河流形態;水質

        論文摘要:我國現有水庫約8.6萬座。這些水庫的修建給防洪、灌溉、供水、供電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由于片面追求水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水庫的修建也給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文章通過對水庫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該的解決策略。

        修建水庫作為抗洪防災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國民基礎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我國水資源分布時間、空間顯著的不均勻性,水庫的建設開發在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一直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近年來,我國水電開發迅速發展,在帶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不科學的水庫建設潛在的負面影響也逐步顯露出來,如:河流枯竭、泥沙淤積、生態惡化、物種減少等。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日益提高,水庫對生態的影響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通過分析水庫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能更好地協調處理好水庫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建設生態健康水庫,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水庫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修建水庫對河流形態的影響

        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是需要用水來維護的,否則就不成其河流,一定的“河道內用水”才能保持河槽的相對穩定。水庫攔蓄影響河道行水,以至不能滿足河槽相對穩定的最低要求,并且壩庫下泄的河水剝蝕下游河床與河岸,使靠近壩址下游的河道偏移、河床涮深、異常的淤積物聚集等會造成下游河道萎縮,降低其行洪能力。同時大壩蓄水對河流流量的調節,使河道流量的流動模式發生變化。筑壩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水面線由天然的連續狀態變成為階梯狀,使河流片段化。河流片段化的形成或加劇,使流動的河流變成了相對靜止的人工湖泊,流速、水深、水溫結構及水流邊界條件等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二)水庫建設對河流水文特性的影響

        水庫攔斷江河后,對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水文變化主要表現在河流流量、河流水位、地下水水位變化等。影響最大的是多年調節型水庫,影響相對較小的是日調節型水庫。水庫水位的變化與天然江河大不相同,這取決于不同類型的調節方式,以防洪為主要目的的水庫,其水位的變化在季節上與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變幅較大,汛期水庫處于低水位運行;在汛末蓄水,水庫處于高水位運行。與天然情況相比,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減少了豐水期流量,尤其對洪峰流量有明顯的削減作用,提高了下游防洪標準。同時,還可以提高下游工業生產和農業灌溉的用水保證率,增加水電站的保證出力。由于流域內的地表水與地下水有著密切的水力聯系,河流水文條件的改變也會影響到地下水的水位、水質等。壩址上游水庫蓄水使其周圍地下水水位抬高,從而擴大了水庫浸沒范圍,導致土地的鹽堿化和沼澤化。同時,攔河筑壩也減少了壩庫下游地區地下水的補給來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區失去自流條件,從而降低了下游地區的水資源利用率,對灌溉造成不利影響。

        (三)水庫建設對水質的影響

        攔河筑壩改變了河流的水動力特性,河流因建壩而經歷的化學、物理和生物變化會極大地改變原有水質狀況,主要表現為水庫水體鹽度增高、水庫水溫分層、庫中藻類繁殖加劇等。

        1.鹽度的變化。大壩攔水以后會形成面積廣闊的水庫,與天然河道相比,大大增加了曝曬于太陽下的水面面積。在干旱地區炎熱氣候條件下,庫水的大量蒸發會導致水體鹽度的上升。此外,壩址上游土地鹽漬化會影響地下水的鹽度,通過地下水與河流的水力交換,又會影響河流水體的鹽度。

        2.溫度的變化。通常,從水庫深處泄出的水,夏天比河水水溫低,冬天比河水水溫高;而從水庫頂部附近出口放出的水,全年都比河水水溫高。

        3.藻類的變化。大壩在截留沉積物的同時也截留了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使得水庫水體更易發生富營養化現象。在氣溫較高時,藻類可能會在營養豐富的水庫中過度繁殖,使水體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二、解決當前水庫環境問題的對策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水庫流域環境整治規劃,樹立水庫環境整治典范

        中國大陸水庫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對區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水環境治理的投入往往十分龐大,如太湖和滇池的治理已經投入數十億元,但效果并不顯著。日本琵琶湖的治理從1972年到1992年間,總投入高達152,485,000萬日元;巴西圣保羅附近鐵特河的環境恢復,10年間花費了40億美元。由于水庫水資源和水環境在中國可持續發展中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現階段從流域整體出發,同時將水庫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地方環境保護工作的重心,樹立若干區域性水庫環境整治的典范,建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水庫環境整治的模式,帶動整個水庫環境治理工作健康發展。

        (二)重視科學研究,探索水庫環境的技術難題

        中國水庫眾多、分布廣泛,水庫環境問題具有多樣性和區域差異性等特點,也存在不同于湖泊的自然屬性,并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在現階段,要加強對水庫環境問題的科學研究,開展對不同類型水庫環境的綜合研究,對水庫環境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協同驅動下的變化過程和機制、水庫污染物類型和來源、環境沉積學和沉積物環境質量基準等方面的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面對日益增加的環境治理的需要,要加強水庫環境工程治理技術的研究,建立系統科學的水庫環境整治技術方案,強化方案的效益-成本分析,用最經濟的投入獲取最佳的環境治理效果。(三)加強水庫流域的綜合管理政策、法律和制度體系的建設

        水庫流域環境整治規劃和水庫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依賴于實施水庫流域的綜合管理,應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和制度體系,從制度上保障水庫環境的根本改善。水庫管理部門應負責建立協調水庫流域地方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公眾參與的信息溝通渠道,及時發現水庫環境隱患和環境污染的累積效應,采取必要措施,積極地改善水庫環境。

        (四)實施水庫環境宣傳和科技服務戰略

        中國水庫多分布在偏遠山區或遠離城鎮,公眾環境意識薄弱,因而加強水庫環境的宣傳教育工作顯得尤其主要。地方政府和環境管理部門要讓水庫流域居民認識水庫環境的重要性,并自覺地參與維護水庫環境的行動,認真履行水庫環境相關規劃。管理部門要負責對水庫及周邊經濟活動給予必要的科技支撐,讓漁民了解正確的止富營養化的技術方法,科學地進行水產養殖;讓農民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有意識地采取措施減緩農業面源污染。同時,鑒于多數水庫存在漁業養殖的事實,加強對養殖戶的科學技術服務,科學地減少餌料投入,也可以減少水庫營養鹽的輸入,有利于水庫水環境改善。

        第2篇:生態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生態環境 環境刑法 法益 環境利益

        【中圖分類號】D921 【文獻標識碼】A

        伴隨經濟高速增長和資源開發所帶來的資源過度浪費和環境嚴重污染,任何國家政府都會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而加強對環境保護的立法。美國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從對自然的瘋狂攫取和破壞到意識到保護環境重要性,進而進行環境立法保護的歷史。日本戰后高速發展經濟,但在幾次大型的公害事故后,日本傳統刑法理論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公害刑法”轉變到“環境刑法”。隨后德國、澳大利亞等各國法律都表明環境刑法對環境利益的保護和重視。隨著環境資源問題的日益嚴重,對比國內外有關環境保護的立法發展,可以清楚看到生態環境的安全已經日益成為關系國家安全的基本問題之一。人們對環境的保護也已經不是局限在原有的規則上,而是愈來愈依賴于刑法這一以自由乃至生命為代價的“最后保障法”。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法制保護是國際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世界各國刑法基本上都規定了環境資源類的犯罪,總體上講,都是在保護越來越脆弱的自然資源。不過,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保護日益脆弱的自然資源的層面上是無法響應實踐需求的,刑法作為一部保護法益的基本法,它的目的就是保護人之生活利益。隨著環境刑法立法的發展,關于環境刑法保護的法益問題,即將何種生活利益納入環境資源之刑事法律保護的范圍內,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于環境犯罪法益保護的理論研究

        法益,僅指刑法所保護的利益,而不是泛指法律所保護的一切利益。“法益”一詞來至于德國著名的刑法學家畢倫巴姆對犯罪概念的界定。畢倫巴姆在研究犯罪的規范概念時,針對費爾巴哈的“權利侵犯說”提出了這樣一個重要命題。畢倫巴姆認為,犯罪并不單單是對權利進行侵害,而是對權利背后所保護的利益進行侵害,權利的侵害只是表象,而“法益”才是其實質內容。后來,在刑法領域,“法益侵害說”成為刑法領域里一個重要的犯罪的規范概念。環境刑法法益,就是指環境刑法所保護的利益和價值,當下關于環境資源類犯罪的法益觀點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從環境問題產生開始,環境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就與環境刑法的進步密切聯系在一起,隨著世界工業化進程的高速發展,環境遭到破壞問題就愈嚴重,相應地對環境刑法法益的問題研究也愈迫切。近年來國內外法學界經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熟理論,下面就最具有代表性的環境刑法法益觀,逐一進行審視檢討。

        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論觀點透出了它的狹隘。人類中心主義是傳統刑法提出的觀點,此觀點認為生態環境本身不是刑法所要保護的法益,人類的生命、健康、身體才是環境刑法所要保護的法益,那些與生命、身體、健康無關的作為公共財產的環境不是所要保護的法益①。這個觀點最終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環境利益本身不是刑法保護法益,保護環境最終也是為了保護人的生命、身體、健康及財產,可以極端地講,對環境的破壞只要沒有達到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的重大損失的程度就不視為罪,這樣的環境犯罪也就是典型的結果犯,德國刑法理論界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受制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們的認知能力,人們考慮更多的還是如何以較少的代價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如我們改革開放之初提倡的“又快又好地大干社會主義”一樣,也如“發展經濟”“效用優先”一樣,各國發展經濟之初,都避免不了以這種指導思想來發展經濟。其實,對環境資源要給予一定的刑法保護觀念的形成,首先是因為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導致人的生命、健康、財產等受到嚴重的侵害,然后對這個慘痛教訓進行總結反思才形成這個理念。環境污染一般并不直接對人的生命、身體、健康以及財產造成侵害,甚至很多危害都是隱形的,只要不是直接地受到侵害,就不會引起人們的警覺。而對環境要素的破壞,雖然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但其行為本身就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危害性,由于生態系統自身所具有的自凈能力,亦使人類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危害結果表現為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②

        生態中心主義法益論觀點又透出了它的尷尬?!吧鷳B中心利益觀”的出現,是隨著學者和公眾對環境問題認識的深化和擴展發展而來的。人們從傳統觀點的束縛中想進行突破,所以進而就受到這個觀點的影響。例如有些國家的刑法已經開始將水、土地和風景區等直接作為刑法的保護對象。據此,如果把環境犯罪的法益僅僅界定在對人的保護,顯然是很狹隘,如果把以環境是否受到侵害作為環境犯罪保護法益的標準,這樣就把環境刑法保護上升了一個層次,環境法益的界定就在對整個環境的保護上,通過這樣的法律規制,人們逐漸認識到任何對環境的破壞,即使未達到造成人的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的嚴重損害的程度,也是為刑法所禁止的,但這樣環境犯罪就不單單是結果犯,而且可以有危險犯的存在。

        很顯然,當“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顯現其滯后被動的缺陷時,這個觀點應運而生。不過,“生態中心利益觀“這個觀點也有其諸多無法回避的問題。首先,“生態中心利益觀“,強調的是生態主宰一切,為了不讓環境遭到破壞,進而把環境作為一個實體權利來進行保護,這是從一個極端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其次,人作為萬物的主宰,從其誕生之初,就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區別于其他存在物,該學說為了主張對環境的保護,而去否定人的創造性的活動,這樣會導致社會的停滯不前。最后,讓人類背負沉重的道德責任,以人類是地球上最富有智慧的生命體去承擔關愛世間萬物、保衛生態系統的平衡,而為了這個沉重的使命人類卻畏懼不前,這確實太過偏頗。再說,道德畢竟是個自律的社會范疇,光靠道德教化是難以奏效的,為權利而斗爭是權利人對自己的義務,主張自己的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最高法則,用道德去規制人們的活動,必然會面臨許多尷尬,因為道德畢竟不是法律,道德是要靠法律這個最后的防線來防衛的,將生態中心主義的道德標準以法律的形式強制推行,只會導致其適得其反。

        生態中心學和人類中心學折中的矛盾?!叭祟愔行闹髁x法益論”的狹隘和“生態中心法益論”的尷尬,曾經一度導致學者的迷茫,后來人們的眼光開始轉向將“人類利益”和“生態利益”均作為保護法益加以規定的折中論上。因為“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都是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這兩種學說所顯露的狹隘和遭遇的尷尬,讓人們想到只有把兩者關聯起來,找出這兩種觀點的契合點,那么生態學的法益才最終可以成為環境刑法學上環境犯罪所界定的法益。其實這種觀點的出現,是鑒于上述兩種觀點都存有一定的缺陷,才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學說,在現代的德國仍非常盛行。不過,在人們似乎找到了解決兩者矛盾的同時,恰恰又忽略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環境生態價值的獨立性,折中說認為環境刑法的對法益的保護應該是將人類本位主義和自然本位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而所謂的本位又是唯一的立場、原點,這兩種本位之間根本沒有可供選擇的余地,當兩者一致時,利益的保護一致,沒有選擇的痛苦,問題都好解決,當然立法也就沒有問題;當兩者出現矛盾,必須進行選擇時,那就再一次地陷進“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的兩難境地,由于這種觀點沒有認識到環境的生態價值的獨立性,因而在刑法理論上對其保護不夠,當然在立法上也顯得保守。③這種折中說把上述兩種觀點的缺陷一并繼承,雖然它強調環境犯罪法益的保護必須和人類相關聯,好像最終又回到了人類保護,不管怎樣它始終逃脫不出“人類中心主義法益觀”。

        環境利益保護―環境刑法研究的新視角

        通過上面的觀點爭論,人們進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經過一段時間反思之后,人們集中認為不管怎么選擇,還是應該把重心放在對人類的保護上,也就是說立法的立足點應該還在也只能在人類保護上。直至后來學界環境利益法益說的提出,人們開始關注一個概念“環境權”,環境利益法益說的提出,就是源于對“環境權”概念的研究,環境權這是指主體對環境所享有的權利。按照傳統憲法及民法理論,公民是無權對自己無關的財產主張權利,表面上好像空氣、水、陽光等是與公民無關,只有把空氣、水、陽光等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環境要素視為全體公民的“公共財產”,才能當這些環境要素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以至于嚴重威脅到人類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公民就可以依據相關的法律去追究侵害環境利益的當事者以達到對環境利益的保護。由于世界其他國家普遍對這個問題的認知,我國學者也不乏在此領域進行研究。④

        首先,在立法思想上,要從整體觀念出發,對環境刑法法益的界定,不能拘泥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更不要陷進所謂折中學說的泥潭,而是要立足于環境的整體利益。所謂利益“其實就是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東西,當某種狀態所反映的是人們所需求的一種秩序時,它便是利益。”⑤環境刑法所保護的利益就是人們對環境所享有的一切利益,這種利益并不僅僅局限于人的生命、健康、財產,環境保護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整體的人類以及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利益法益觀的提出,并不是說環境利益可以脫離人這個主體,由于個人權利和整體環境利益的不對等,讓人們開始反思環境利益的平衡與保護是否一定要借助于權利的界定?還必須要滿足權利的構成要件,尤其是主體性和意志自由性,正因為有些利益缺少主體的明確性,或者無法與意志自由相關聯,所以即使權利本身正當,也不能被法律以權利的形式予以認可,法益概念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因為有太多的有價值的利益不能以權利予以保護,比如環境利益。

        我國刑法對環境法益的保護還沒有跳出傳統的觀念,關于環境犯罪的界定僅限于部分法益的保護,1997年刑法典分則第六章第六節以及后來的刑法修正案規定了15種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的犯罪,從刑法規定的這15種環境犯罪來看,從其保護的法益可以具體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指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其侵害的客體是國家對環境的保護制度;另一類是破壞資源類的犯罪,其不僅包括破壞動物資源的犯罪、破壞土地資源的犯罪、破壞礦產資源的犯罪和破壞植物資源方面的犯罪,而且侵害的客體也不外乎是國家關于這些資源保護的相關制度。所以,我國學者對此研究,也引起立法的反思,2011年2月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把“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改為“環境污染罪”,首先就是在立法的思想上改變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把對環境的整體利益的保護在立法上表現出來,這是一個極大的突破。

        其次,環境利益法益觀的提出,并不是說環境利益的概念可以脫離人這個主體。因為利益是法律保護的對象,當然也是法律產生的原因。由于個人權利和整體環境利益的不對等,讓人們開始反思環境利益的平衡與保護是否一定要借助于權利的界定?因為環境利益與傳統的法益如生命、健康、財產等權利不同,不過權利本身就是一種利益,誠如奧斯汀所言“權利之特質在于給予所有者以利益”。當年德國刑法學家畢倫巴姆認為,權利本身還是一種表面的現象,是一種形式的東西。某一種權利的背后還是利益,權利不能脫離利益而存在。⑥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利益都能成為法律的調整對象,因為一種利益要上升為權利,除了需要具備法律予以認可的正當性外,還必須要滿足權利的其它構成要件,尤其是主體性和意志自由性。正因為有些利益缺少主體的明確性,或者無法與意志自由相關聯,所以即使本身內容正當,也不能被法律以權利的形式予以認可,法益概念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因為有太多的有價值的利益不能以權利予以保護,比如環境利益。環境利益源于環境權概念,在當今時代,權利話語遮蔽了法律天空,怎么解決這些雖然不具備權利條件但有保護必要的正當利益,就成為當務之急的問題。

        最后,法益來自于利益與權利的差別,但法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環境利益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私權,但它權利主體的公眾性、權利客體的客觀性,使環境利益也成為一種權利上升為法律的保護對象。生態價值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在考慮定罪時就不能只注重對人類造成的實際損害,就像傳統刑法上要求造成多少人傷亡、多少森林被毀、多少河流被污染等等,如果僅僅糾結在這些方面,不但不能達到對環境的保護,可能還會導致更大破壞。瑞士刑法很早就立法保護森林,誰破壞多少森林,就要栽種多少以補償,這里不是有人身傷亡、財產損失作為衡量的標準,而是考慮由于森林的破壞所導致的生態利益的損失。所以,我們的刑法不僅要從立法思想上突破傳統的人本主義觀念,還要在司法上改變原來的以實際造成的損失來定罪量刑的理念,必須要考慮該危害環境的行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不能僅考慮直觀利益,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整體利益。

        由于立法者發現了環境狀態的巨大價值,一些國外的環境刑法已經規定了“環境犯罪危險犯”,不單單從犯罪結果上來定罪量刑,而是認定危害行為只要足以造成環境破壞的危險就為罪。如德國刑法典第二十九章規定的構成要件的保護法益就是環境,不過,這一法益不是在一個寬泛的、非實體意義上,而是在其不同的介質及其他表現形式上來理解。⑦在發展中國家,目前強調的仍是如何在保證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不至于“過度”破壞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作為本文提出的環境利益法益觀,并非是一個高高在上不切實際的理論路徑,環境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是一個學理性比較強的命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已經不是一個新的命題,很多學者都從不同的方面提出各自的觀點,可以說是總說紛紜,其中不乏有很高的見解,當然也會有不同的聲音。不過,縱然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應該說各種學術觀點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也有其探討的意義。

        (作者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軟科學計劃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42400410448)

        【注釋】

        ①劉福森:“自然中心主義生態倫理觀的理論困境”,《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②楊通進:“尋求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迭共識”,《倫理學》,2006年第6期。

        ③簡基松:“論生態法益在刑法法益中的獨立地位”,《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年第5期。

        ④杜萬平:“論環境刑法法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48頁。

        ⑤王秀梅:“環境刑法價值理念的重構―兼論西部開發中環境刑法思想”,《法學評論》,2001年第5期。

        ⑥張明楷:《法益初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第3篇:生態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研究

        中圖分類號x1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0)23-0254-02

        1國外研究動態

        早期的研究是關于河道枯水流量(low-flow)的研究[1-2],這個時期主要是為了滿足河流的航運功能對枯水流量進行研究。隨后,由于河流污染問題的出現,開始對最小可接受流量(minimum acceptable flows,mafls)進行研究[3],其最小可接受流量除了滿足航運功能外,還要滿足排水納污功能。隨著河流受人為因素影響和控制的加強,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生態可接受流量范圍(ecology acceptable flow regime,eafr)的研究逐漸展開[4],其主要是為了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功能,為滿足不同的環境要求而進行生態可接受流量范圍的研究。

        目前,國際上對河流的生態環境需水量使用較為廣泛、通用的概念是枯水流量。近10年來,為了促進水文水資源研究,國際之間加強了合作,其中包括對河道枯水流量的研究[5],如frend(flow reg-imes from experimental and net data)行動計劃,第一個行動計劃由水文組織(institute of hydrology(uk))倡導,并為1985—1988年的國際水文計劃方案ⅲ(uneso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ramme-ⅲ)做了部分工作[6]。這個組織包括13個歐洲國家,主要是應用國家水流量(水文)數據庫及不同的研究方法,預測河流的洪、枯水流量,分析和研究了歐洲西北部1 350條河流的的枯水流量狀況[7]。研究集中在應用水力學參數研究枯水流量與流域河床組成特性之間的關系,以及研究不同頻率不同時段年均流量(mean)與最小流量(annual minima)和枯水流量(low-flow)之間的聯系等,第1個歐洲frend行動計劃采用了西歐國家網絡提供的精確的日流量和相應的流域資料數據庫。隨后,frend行動計劃開始向橫向(包括東歐國家)和縱向(擴大到大尺度問題、方法問題、枯水流量和洪水流量條件下流域土地利用的變化,水質等問題的研究)的研究方向發展[8-9],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

        目前,frend組織很快擴展到歐洲及世界其他許多地區和國家,如西非、中非、北非、地中海地區及中亞地區,印度及南亞地區等,最近正在進行的frend行動計劃將其研究成果概括在frend報告中[10],最新成果有:北歐地區枯水流量和干旱研究;南非區域水資源和干旱評估方法研究;西非、中非地區雨量減少對枯水流量長期影響研究;枯水流量時間系列與斷流分析;地域性生態水文學理論和水資源統一管理的論述等。總之,國際上在水資源領域的合作使得先進的研究技術和手段應用到更多的具有水文數據庫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流域枯水流量的研究方面,顯得更為突出。

        國外河流生態環境需水量的研究內容概括為:河道流量與魚類生息環境關系的研究;河道流量、水生生物與do三者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水生生物指示物與流量之間的關系研究;水庫調度考慮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水量的優化分配的研究;生態環境用水與經濟用水關系研究等[11-13]。

        國外較為通用的研究方法可分為3類[14]:一是傳統的流量計算法(標準流量法);二是基于水力學基礎的水力學法;三是基于生物學基礎的棲息地法。

        (1)標準流量法。一是7q10法[15]。采用90%保證率最枯連續7d的平均水量作為設計值。二是tennant法[16]。是美國目前使用確定河道生態環境需水量的一種方法,河道流量推薦值以預先確定的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數為基礎。該法通常在優先度不高的河段研究中作為河道流量推薦值使用,或作為其他方法的一種檢驗。

        (2)水力學法。一是r2cross法[17]。在計算河道流量推薦值時,由河道幾何形態決定的水深、河寬、流速等因素必須加以考慮。有4項指標:濕周率、河流寬度、平均水深以及平均流速,具有2個標準,即枯水月、豐水月。r2cross法以曼寧公式為基礎,由于必須對河流的斷面進行實地調查,才能確定有關的參數,因此這種方法比標準設定法難以應用。二是濕周法[18]。該法的依據是基于以下假定:即保護好臨界區域的水生生物棲息地的濕周,也將對非臨界區域的棲息地提供足夠的保護。利用濕周(指水面以下河床橫斷面的線性長度)作為棲息地的質量指標來估算河道內流量值,通過在臨界的棲息地區域(通常大部分是淺灘)現場搜集河道的幾何尺寸、流量和數據,并以臨界的棲息地類型作為河流的其余部分的棲息地指標。河道的形狀影響分析結果。該法需要確定濕周與流量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可從多個河道斷面的幾何尺寸—流量關系實測數據推求,或從單一河道斷面一組幾何尺寸—流量數據中計算得出。推薦值依據濕周—流量關系曲線中的變化點的位置來確定。

        (3)棲息地法。一是ifim(增加法)[19]。ifim(instream flow incremental methology)法是應用比較廣泛的計算環境需水量的方法[20],ifim根據現場數據如水深、河流基質類型等,采用phabsim(physical habitat simulation)模型模擬流速變化和棲息地類型的關系,通過水力學數據和生物學信息的結合,適合于一定流量的主要的水生生物及棲息地。orth等[21]認為由于ifim法所需要的定量化的生物資料的缺乏,使這種方法的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king等[22]指出,傳統的ifim法將其重點放在一些河流生物物種的保護,而沒有考慮諸如河流規劃以及包括河流兩岸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由此計算出的推薦流量范圍值并不符合整個河流的管理要求。二是casimir法[23]。casimir(computer aided simulation model for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s in diverted stream)法是基于現場數據—流量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采用fst[24]建立水力模型、流量變化、被選定的生物類型之間的關系,估算主要水生生物的數量、規模,并可模擬水電站的經濟損失。

        2國內研究動態

        在我國,系統研究生態需水量的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對生態環境需水的概念、內涵與外延等沒有統一的定義,對其計算方法的研究也不夠深入、完善,基本停留在定性分析和宏觀定量分析階段。其研究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一是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探討河流最小流量問題。主要集中在河流最小流量確定方法的研究。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的《環境用水初步探討》是其典型代表。二是20世紀80年代,針對水污染日益嚴重的問題,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關于防治水污染技術政策的規定》指出:在水資源規劃時,要保證改善水質所需的環境用水。主要集中在宏觀戰略方面的研究,對如何實施、如何管理處于探索階段。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黃河斷流、水污染嚴重等問題,水利部提出在水資源配置中應考慮生態環境用水。如在全國水功能區劃中考慮了生態與環境用水問題。劉昌明[25]提出了我國21世紀水資源供需的“生態水利”問題。與此同時,與生態、環境需水相關的研究也逐漸展開。

        主要的研究成果為:一是對非汛期最小流量、水土保持、沖沙水量等的河流系統的生態環境需水研究。如20世紀80年代趙業安、錢意穎總結了黃河三門峽水庫運行對下游河道的影響規律,同時開展黃河上游大型水電工程對下游沖積河流影響的研究,采用實測資料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型水庫對徑流泥沙的影響,對每年水庫蓄水與中游高含沙洪水遭遇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回歸分析建立了水庫調蓄與下游河道沖淤的相關關系[26-27]。二是對恢復濕地、城市河湖用水及地下水回補等生態和生態環境需水量的研究[28]。三是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需水量及河道環境的討論與宏觀定量研究[29-30]。四是劉昌明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用水量的關系,提出了“四大平衡”的原理[25],即水分能量平衡、水鹽平衡、水沙平衡與水量平衡(含水資源平衡),從而豐富了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內涵。五是錢正英等[31]從保護和恢復內陸河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和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維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濕地水域等生態環境的基礎流量、回補黃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分析并估算了全國的生態用水。

        截至目前,國內生態環境需水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河流2個方面,而陸地生態需水主要指“保護和恢復內陸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31]所需水量。其研究方法主要針對西北干旱地區進行,綜合分析這些研究,不論是天然系統還是人工系統,不論是林地還是草地,計算方法大多為“面積定額法”或“植株定額法”[32],計算方法為傳統的水平衡計算理論,因此計算方法比較成熟,一般不存在爭議。從大的方面看,河流生態環境需水量主要包括3個方面:河道基本生態、環境需水、輸沙需水量和入海量。與之對應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第1個研究方面,如:為達到水環境保護目標,滿足河流納污功能的環境功能設定法;為滿足河流基本生態功能,保證不斷流的河流基本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法、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及假設法;為滿足河流水量蒸發和滲漏要求的水量補充法等。輸沙需水量的計算方法雖然較多,但主要是針對黃河,且大多是從水力學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不便于操作和應用。實現水沙平衡需用的水量究竟如何計算,至今尚未見到令人滿意的計算方法或計算結果。入海水量的計算方法基本上是宏觀估算,沒有定量計算方法。

        3參考文獻

        [1] armbruster j t.an infiltration index useful in estimating low-flow characteristics of drainage basins[j].j res usgs,1976,4(5):533-538.

        [2] mcmahon t a,arenas a d.methods of computation of low stream flow [a]//paris in hydrology,1982(36):107.

        [3] sheail j.‘historycal development of setting compensation flows’,in gustard[a]//cole a,marshall g d and bayliss b(eds).a study of com-pensation flows in the uk,reprot 99.institute of hydrology,walling-ford.appendix(1),1984.

        [4] geoffrey e petts.water allocation to protect river ecosystem[j].regulated river:research & management,1996(12):353,365.

        [5] smakhtin v u.low flow hydrology:a review [j].journal of hydrological,2001(240):147-186.

        [6] rend:flow regimes from experimental and network data[m].i:hydr-ological studies;ⅱ:hydrological data,wallingford,uk,1989.

        [7] gustard a,gross r.low flow regime s of northern and western europe[a]//friends in hydrology:iahs publication,1989(187):205-212.

        [8] friend’s97.regional hydrology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a].iahs publication,1997:246,363.

        [9] riend:flow regimes form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and network data[r].third report:1994—1997,cemgaref,1997:432.

        [10] 王西琴,張遠,劉昌明.河道生態及環境需水理論探討[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40-246.

        [11] martin p,andras h.conservation concept for a river ecosystem impacted by flow abstraction in a large postmining area[j].landscape and planning,2000,51(2):165-176.

        [12] dakova s,uzunov y,mandadjiev d.low flow-the river’s ecosy-stem limiting factor[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0,16(1):167-174.

        [13] willian w.a proposed to coordin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99,35(4):73-89.

        [14] jowett i g.instream flow method:a comparison of approach[j].regul-ation rivers:research and management,1997(13):115-127.

        [15] boner m c,furland l p.seasonal treatment and variable effluent quality based on assimilative capacity[j].jour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iled,1982(54):1408-1416.

        [16] tennant d l.instream flow regimens for fish,wildlife,recreation,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in orsborn[a]//j f,and allman,c h(eds),proceeding of symposium and specility conference on instream flow needs ⅱ.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bethesda,maryland,1976:359-373.

        [17] 張建春,彭補拙.河岸帶研究及其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j].生態學報,2003(1):56-63.

        [18] mosely m p.the effect of changing discharge on channal morphology and instream uses and in a braide river,ohau river,new zealand[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2(18):800-812.

        [19] lamb b l.quantifying instream flows:matching policy and technology.insteam flow protection in the west[m].island press,covelo,ca,1989:23-29.

        [20] mosely m p.the effect of changing discharge on channal morphology [a].instream flow information paper no.12,fws/obs-82/26,coop-erative instream flow group[c].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office of biological service.

        [21] orth d j,maughan o e.evaluation of the incremental methodology for recommending intream flows for fishes[j].trans am fish soc,1982,111(4):413-445.

        [22] king j m,tharme r e.assessment of the instream flow methodology and initial development of alter native instream flow methodologies for south africa[j].water research commission report,1994,295(1):590.

        [23] gieseck j,jorde k.ansatz zur opti mie rung von mindestabflubreg-elungen in ausleitungsstrecken[j].wasserwirtschaft,1997(87):232-237.

        第4篇:生態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環境稅;旅游經濟;旅游生態環境效應

        一、在環境稅背景下,旅游業發展的經濟地位

        從環境的角度來看,旅游經濟與旅游生態環境效應存在著矛盾,但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旅游業有促進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這種相互制約的關系使旅游業的發展在我國分成兩派,一種是旅游業發展促進經濟的建設,另一種是旅游業發展抑制經濟的建設。

        (一)在環境稅背景下,旅游業發展促進經濟的建設

        20世紀60年代旅游業的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業中來,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支柱行業,對世紀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據相關部門統計,在20世紀90年代,旅游業的增加值對全球GDP的影響遠超其他行業,也就是說,旅游業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產業。在這種國際形勢背景下,我國旅游業的建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為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為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另外,由于旅游商品不受關稅壁壘的約束,因此旅游業還能促進商品的進出口,增加外匯收入,對國際收支的平衡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在環境稅背景下,旅游業發展抑制經濟的建設

        雖然旅游業的大力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帶來了很多的好處,但是這種情況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地區,過度發展旅游業也會對經濟建設造成一定的阻礙。很多地區在看到旅游業帶來的好處之后,也想要效仿其他地區開展旅游業,但是在進行之前并沒有對該地區進行統籌規劃,使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最明顯的就是物價上漲,旅游商品本來是促進旅游地經濟建設,象征著旅游地文化風情的物品,卻在飛漲的價格中變成了游客避之不及的事物。不僅達不到提高旅游地經濟效益的目標,還會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給居民帶來了過大的經濟壓力,只會使經濟越來越不穩定。由此可見,在發展旅游業之前,必須要做好統籌規劃,不能過于以來旅游業,要根據旅游地的實際情況制定計劃,促進旅游業與旅游經濟的和諧發展。

        二、在環境稅背景下,生態環境對旅游業的影響分析

        (一)生態環境與旅游業的良性互動

        生態環境與旅游業發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近幾年來,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了改善這種現狀,首先要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完善的生態系統能夠拓寬旅游業的發展路徑,為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由此可見,生態環境對旅游業的發展還是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一般情況下,我們從兩個角度來分析生態環境與旅游業之間的良性互動。首先,生態環境相對于旅游業來說,其價值就是促進旅游業更好的發展,我們可以來設想一下,如果你旅游的時候,你是希望在鳥語花香、風景宜人的地方還是希望在臭氣熏天、漫天要價地方,我想所有人都會選擇前者,由此可見,想要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就必須要充分利用好生態環境;其次,生態環境的和諧有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讓人們在觀光的同時對植物、動物、地質等知識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循環利用,促進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

        (二)生態環境與旅游業之間的矛盾

        生態環境與旅游業之間的關系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優勢自然也有劣勢,在旅游業的實際發展過程中,也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很多惡劣的影響。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業的中,人類制造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時帶走,留在旅游地堆積成山,不僅會降低旅游景點的觀賞性,還會破壞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再加上飛機、輪船、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嚴重影響城市的空氣質量,加重了環境污染的情況。另外,很多企業為了滿足人們的各方面需求,對旅游地進行隨意的開發,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使生態環境失去了其原本的樣子,毀掉了很多生物的家園[1]。

        三、在環境稅背景下,如何協調旅游經濟與旅游生態環境效應之間的關系

        (一)大力宣傳旅游環境稅的好處

        很多旅游企業并沒有認識到旅游環境稅的好處,甚至不知道旅游環境稅的內容,但是在旅游業的實際發展過程中,旅游環境稅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環境稅,接受旅游環境稅,必須要加強對旅游環境稅的宣傳力度,讓人們意識到他們的每一旅游出行都會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從思想、環境、道德等各個方面對人們進行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旅游環境稅的宣傳對象也各種各樣,政府官員、旅游企業、旅游開發商、人民群眾都在宣傳的范圍內,要從旅游發展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是人民群眾感到自己身上肩負著保護環境的責任,用民眾的力量來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環境。

        (二)完善法律機制

        我國旅游環境稅的發展情況不是非常樂觀的原因除了其宣傳力度不足以外,還缺少完善的法律機制,法律是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章制度,能夠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合法的控制,即使不能提升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也要從法律的角度對他們進行約束,強制性的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從我國現階段旅游環境稅的實施情況來看,針對旅游環境稅的法律機制還存在很多漏洞,像是在分工、核算、稅基、稅率等方面的規定都是不非常完善,才會讓旅游企業鉆了法律的空子。由此可見,必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機制,確保旅游環境稅的順利實施。

        (三)加強綠色管理

        我國很多旅游地由于旅游企業的肆意開發和人類生活垃圾的隨意排放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不僅破壞了旅游地周圍的生態環境,使生物失去的家園,還會影響到旅游地的觀賞性,長此以往,會大大降低旅游地經濟建設的發展,因此,在發展旅游業的時候,要以綠色管理為主,積極的對生態環境的各項指標進行監控,像是水體、土壤、大氣等各個方面,與有關部門相配合進行綜合治理,為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近幾年來,受國家政策的影響,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實施綠色管理手段,并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不斷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根據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制定具有我國發展特色的綠色管理計劃,確保旅游經濟與旅游生態環境效應的全面發展。另外,國家也要對參與旅游綠色認證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與優惠,為綠色旅游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四)拓寬實施渠道

        旅游環境稅的存在價值就是協調旅游經濟與旅游生態環境效應之間的關系,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旅游業的發展,提高旅游經濟效益。由此可見,為了旅游企業能夠積極落實旅游環境稅,充分發揮旅游環境稅的作用,國家要有針對性的制定激勵政策與優惠制度,提出對旅游企業有利的政策,加強旅游企業對旅游環境稅的執行力度,如果實施旅游環境稅不會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那么旅游企業也會積極執行的,以此來實現“雙贏”的目標[2]。

        四、結論

        綜上分析可知,在環境稅的背景下,我國旅游經濟與旅游生態環境之間既有良性互動,也有矛盾沖突,而妥善解決這個矛盾沖突就是環境稅的存在價值。要不斷加強對環境稅的宣傳與實施,為旅游經濟與旅游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提供保障。

        作者:薛明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第5篇:生態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縣域;生態環境;時間;空間

        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是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基礎,是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使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的發展模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鑒于區域內各地區在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不均質,本研究從全國農業生態環境資源在不同地區的影響進行一個南北,東西的劃分,結合縣域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等因素進行全方位評價。

        1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概述

        農業生態環境是一個由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組成的龐大復雜的多因素系統,為了評價其質量高低,首先必須遵循一定原則篩選建立一套滿足研究需要并符合研究區實際狀況的科學評價體系[2]。對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一個動態評價就要從時間,空間上進行立體分析。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位于北緯4°-55°,東經73°-135°,東西、南北在氣溫、降雨量、農業生產上差距較大。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在各地也呈現不同的現象,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生態環境質量也略有不同,導致農業生態出現土地荒蕪,水土流失,水資源破壞等一系列問題。

        2縣域農業生態環境時間變化

        農業生態環境質量隨著時間的遷移呈現由好變壞再到變好的一個過程。第一,由好變壞的一個過程。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人們生活在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中,還沒有使用大量的化肥,人們也沒有過度的砍伐樹木,大自然的生物循環鏈還沒有斷裂,農業生態環境質量隨之也相對很好。但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類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東南部地區為了大力發展經濟濫伐森林,無節制的抽取地下水,向縣城周邊地區排放有害物質,城市人口的不斷膨脹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不斷降低,西北地區縣城地區的人們開始往沿海大城市遷移,導致農業產地的荒蕪,東南地區的縣域城市為了增加產量,無節制的使用高化學含量的化肥,致使水土流失,土壤不斷貧瘠。第二,由壞變好的一個過程。當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環境變得尤為異常時,人們逐漸開始關注到了生態環境,西北部地區土地的荒涼,東南部地區土地的不斷貧瘠都讓我們意識到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問題的嚴重性。

        3縣域農業生態環境空間變化

        中國的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主要由水資源、氣候、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水資源主要為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水源,氣候決定了一個地方的農作物的種類與產量,經濟狀況決定了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所以在研究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時候可以根據以上三點在空間上進行評價。第一,水資源和氣候的分布情況。中國其實是一個缺水的國家,雖然水資源總量相對豐富,但是人均和地均擁有量缺極少,同時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也不均勻,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河流的含沙量較大;此外中國共有五大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高原山地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三類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部和南部地區,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熱帶季風氣候僅分布于臺灣海南島一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于我國的西北。第二,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在近十年來加快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國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不僅體現在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的差距,還體現在城市與農村間的差距,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在整體布局上就呈現一種自東南向西北逐步減弱的一種趨勢。經濟條件較好的東南地區能在縣域農業生態環境的整治上投入更多的資金,請到更好的專家來因地制宜,去保護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而相對與經濟較差的西北部地區在縣域農業生態環境的整治上沒有足夠的能力去保護,或者說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關注到農業生態環境這個問題。

        4結語

        目前國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研究主要針對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自然資源在內的多種農業生態系統,經濟發展仍是中國的頭等任務[3],國內的指標體系也多為經濟,社會效益等指標,弱化了生態環境的指標。通過以上動態評價可以看出人類活動對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的影響較為顯著;農業自然環境狀況是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由于受到水資源分布情況,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的限制,而且短時間內又無法顯著改變??h域農業生態環境應當看做是在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共同影響下,導致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不同的狀況。針對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不同影響因素的作用,全國各個地區應該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整治措施,相對于西北地區可以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既可以防止風沙的入侵又能保持土壤水分不被流失,對于水資源較多的東南部地區可以進行多樣化農作物種植,科學的進行施肥,既保證了土壤的質量又提高的土地的利用率。針對于水資源相對缺乏且經濟有相對落后的地區,中央應當提出整改措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來幫助這些地區改善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作者:張琦 單位:文水縣國土資源局

        參考文獻

        [1]張從.環境評價教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225-232.

        第6篇:生態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土地整理;內涵;生態環境;影響

        [引言]:土地整理是國家從保障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化的應用、提高土地資源應用的質量和水平而提出的一項長期性土地資源應用規劃模式。在此模式的指導下,我們可以進行土地調整、調整土地資源應用的結構、方式、保障耕地數量平衡,注重對于土地補償政策的應用。具體來講,本文針對土地整理的內涵、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影響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和分析。

        1、土地整理的內涵

        從廣義上來講,土地整理指的是對于農村土地和市政土地的調整,從狹義上來講,土地整理指的是對于農村土地應用的結構、方式等進行合理化調整。其主要的內涵有:對于土地進行平整、對于土地的土壤進行改良、對于零散的地塊地形進行歸并、合理化的應用土地資源進行農田水利設施和田間道路工程的建設。而對于非農用地來講,主要是應用合理化方式對于交通水利設施用地、獨立的工況用地等進行合理化調整。對于我國來講,為提高農業勞動效率和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持續進步需要對于土地進行合理化調整,提高土地利用的質量和效率,保障土地資源的安全性,為今后ζ浣行合理化開發提供良好保障。其主要應用的方式有:第一,進行小流域的治理,開展水土資源環境的保護、實行退耕還林工程。第二,進行高產農田的建設,提高糧食產量。第三,對于閑散、廢棄的荒地進行開發和應用,增加耕地的面積。第四,調整土地利用的結構,對于田、水、村、林等進行綜合性建設[1]。

        2、 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影響

        2.1土地整理對于生態環境安全的保障

        通過合理化的進行土地整理有利于保障生態環境的質量和安全,使得人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進行生活、生產等等。具體來講,第一,我們通過對于土地應用結構、應用模式、土地產權方式、土地資源地塊的合并等等,可以有效性的提高土地資源應用的質量和水平,保障土地資源應用的安全和效率,確保區域生態環境自然的安全,有利于改善原有土地資源脆弱的地方,確保土地資源在今后可以進行持續性的應用,充分的保障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2]。第二,從具體應用的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我們可以適當的增加了生態用地的比重,進行生態建設屏障的設立,對于存在的沙塵暴、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有效性的預防,保障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和工作的持續開展。而應用產權調整方式來進行土地整理,可以進一步的促進和完善我國土地利用結構、改善生態建設的社會環境,提升對于土地資源應用的水平。通過合理化的開展土地整理工程,可以有效性提升土地的生產力、防治水土流失問題,在提升土地承載力的同時,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使其與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等充分協調,全面性的保障我國生態環境的安全[3]。

        2.2土地整理對于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土地整理對于生態環境會造成一些不利影響,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的研究和仔細的分析。具體來講,第一,一些地方為增加耕地的面積,將原本的沼澤、湖泊、濕地等改造為耕地,使得這些生態環境的調節器失去以往凈化環境、降低洪澇災害、保障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也使得原本在濕地中棲息的生物無法在其進行繁衍生息,直接導致生物的種類降低,導致眾多病蟲害問題的發生,最終對于耕地中種植的農作物進行侵襲,使其作物的質量和品質受到嚴重影響。第二,我們現有的土地整理中缺乏有效性的生態規劃和景觀的保護。比如: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土地整理對于氣候、動植物、自然環境、水文條件等的影響,還有一些土地整理項目充分的考察美觀,沒有對于周邊的道路以及其它景觀進行充分考慮。比如:一些城市中的土地整理充分的考慮經濟效益,沒有考慮到其對于周邊環境、景觀等的影響[4]。

        2.3土地整理對于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

        土地整理對于生態環境也在一些方面存在有利的影響。比如:第一,通過合理化的土地整理,可以保障農業、林業、漁業、牧業等充分協調,建立起合理化的生態系統,創立出和諧的自然環境。第二,通過有效性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有利于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強其抗洪、排澇、抗旱的能力。應用合理化的農家肥等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提升種植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而通過植樹造林、建設農田林網等工程可以改善農田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的生態效益。第三,應用合理化的方式來進行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土地資源的調整,可以充分的將農田資源進行有效性的應用,對于人地之間的矛盾充分緩解,提升耕地的產量和品質,有利于我國農業發展模式向現代化方向進行轉型,充分的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相處,為保障經濟的進步、社會的穩定貢獻出一份力量[5]。

        結論:對于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影響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我們應用合理化的方式來進行土地資源的整理,提高我國對于土地資源應用的質量和效率,保障土地資源整理中生態自然環境的安全,使得人類與自然環境保持和諧,為未來的發展和進步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朱鈺. 淺析評價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影響的方法[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01:206.

        [2]王軍,李正,白中科,鞠正山,王國茹. 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 農業工程學報,2011,S1:340-345.

        [3]劉世梁,安南南,王軍. 土地整理對生態系統服務影響的評價研究進展[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4,09:1010-1019.

        [4]金合金. 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 江西農業,2017,03:113.

        第7篇:生態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青藏公路 生態環境 等距抽樣 生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U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8(c)-0139-02

        1 研究背景及現狀

        我國道路運輸在整個交通運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我國東部鐵路和水運都較發達的地區,公路起著輔助運輸作用,主要承擔短途運輸。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則擔負著干線運輸的任務。青藏高原是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地區,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及深遠的政治歷史意義而備受世人關注。青藏公路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瀝青公路,橫穿整個青藏高原,是目前通往里程較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由于其沿途景觀豐富,氣勢磅礴,可看到草原、鹽湖、戈壁、高山、荒漠等景觀,是廣大旅游者、騎行者的首要選擇;與此同時,作為5條進藏線路中最繁忙的公路之一,青藏公路為經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青藏公路交通運輸量的增加,對野生動物的阻隔影響將有所加劇。這種人為的阻隔不但加速了野生動物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衡,而且還對小范圍區域種群生存造成直接的影響,使本已受人類活動影響而逐年減少的一些野生動物物種處于更加難以生存的境地,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失衡加劇。野生動物雖然通過自身的適應和行為調節可以減少環境改變產生的影響,如公路兩側動物的活動高峰正好是公路上車流量較少的時段、動物可以利用野生動物通道來通過青藏鐵路等,但部分人為因素仍嚴重影響動物行為,破壞生態和諧。

        2 研究思路

        青藏公路全長1937 km,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 m以上,為國家二級公路干線,起于青海省西寧市,止于自治區拉薩市,途經:西寧―倒淌河―茶卡―格爾木―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唐古拉山口― 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

        該文選取的研究區域為不凍泉至拉薩段,其間含6個主要區域,主要物種分布如下。

        不凍泉―沱沱河路段的物種有野牦牛、藏野驢、藏羚羊、巖羊、盤羊、猞猁、沙狐、斑頭鴨、旱獺等。

        唐古拉―安多路段的物種有棕熊、猞猁、高山禿鷲、狼、旱獺等,還包括有少量的牦牛、藏羚羊。

        安多―那曲路段的物種有:黑頸鶴、棕熊、高山禿鷲、狼、旱獺、高原兔等。

        那曲―當雄路段的物種有高山禿鷲、狼、旱獺、沙狐、高原兔等,有少量的野牦牛、藏羚羊、藏原羚。

        當雄―羊八井路段的物種有:狼、旱獺、沙狐、斑頭鴨等。

        羊八井―拉薩路段的物種有:棕頭鷗、赤麻鴨、旱獺、斑頭鴨等。

        對以上6個區域進行特性分析后,根據物種分布情況及數據采集需要,將研究過程劃分為兩階段:一階段:不凍泉―沱沱河;二階段:唐古拉山口―拉薩。

        在進行數據采集之后,利用控制變量法對數據進行分析。

        (1)控制縱向樁號不變,繪制動物分布柱狀圖,得出垂直公路方向動物分布情況。

        (2)選定全區域樣方數據,繪制區域性動物分布折線圖。

        (3)因素分析。

        3 研究方法

        3.1 區域等距抽樣法

        在選取的研究區域段不凍泉至拉薩段,我們剔除沱沱河―唐古拉山口這段地貌較為特殊的地區,期間不設置樣方。在剩余的約為908 km的線路長度內進行二次分區:一階段為可可西里地區(不凍泉―五道梁―沱沱河),設置9個3 km×4 km樣方;二階段為唐古拉山口至拉薩段(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期間分設數量為3+4+4+2+3=16個3 km×3 km樣方。

        2014年6~8月,正值藏羚羊遷徙的時期,我們對青藏公路不凍泉至拉薩段進行樣方數據采集。監測方法為在樣方內較為隱蔽地點定點安放高清攝像機,記錄樣方內各種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及其活動。(見表1、表2)。

        3.2 控制變量法

        (1)垂直公路方向。

        在研究動物在垂直公路方向的分布特征時,我們采用控制縱向樁號不變的方法,將同一樣方分割為距公路0~500 m,501~1000 m,1001~2000 m, 2001~3000 m的4個比較區域。

        (2)平行公路方向。

        在研究動物在平行公路方向的分布特征時,我們采用所有階段的樣方數據繪制動物密度情況折線圖。

        4 影響因素分析

        青藏公路對高原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青藏公路的陡坡路基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密集的車流量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汽車行駛過程中產生的噪音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游客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青藏鐵路與青藏公路疊加效應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青藏公路維護、養護對野生動物影響,青藏公路本身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青藏公路路基寬約10 m,坡度小于7%,建有一級緩沖平臺,由于一級緩沖平臺與路面所成的坡度過于陡峭,給野生動物穿越公路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藏羚等野生動物穿越公路過程中,往往要經過聚集、警戒、觀望、嘗試等過程,其中觀望的時問比較長,青藏公路密集的車流量,對藏羚通過產生一定的阻隔,當藏羚經過聚集、警戒后踏上路基后,疾馳而過的汽車會迫使藏羚放棄原有沖刺點,遠離公路,從而進行第二次嘗試通過,在這種情況下,藏羚經過幾次失敗后會重新選擇穿越公路的地點。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噪音,這是由車型、車速、車流量、線路條件等決定。青藏公路車輛行駛產生的噪音對周邊的野生動物產生了影響和干擾??拷?,噪音較大,野生動物總數少;遠離公路,噪音較小,野生動物總數多。人為因素(游客、駕駛員等)的干擾也會阻礙藏羚穿越公路,大群的藏羚出現在公路時,往往會引起人們的好奇,人們拍照,甚至追趕,會迫使藏羚放棄穿越公路的行為,不得不遠離公路,等待時機,重新選擇穿越公路的地點。青藏公路局部路段在進行路而維護及整修過程中會有大量的施工車輛,車輛在作業工程中會產生煙塵,引起塵土飛揚,對野生動物的正常遷徙有一定的干擾;工程施工和維護人員的增加,對野生動物的活動有一定的干擾,使野生動物對公路產生回避。青藏公路本身對青藏公路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造成分割,影響藏羚、藏原羚、藏野驢等野生動物的遷徙(移)活動。

        5 結語

        通過對所有樣本進行橫向分析,我們發現,樣方內動物主要分布在遠公路側,且越遠離公路,動物密度越高,在距青藏公路路基邊緣0~1000 m處,動物分布較少,而在樣方外側距離公路路基1500~3000 m處,動物分布的密度明顯增加,且趨于平穩。對藏羚羊等具有遷徙特性的高原物種進行特殊分析后,得出大部分動物的分布都對公路形成回避,其中藏野驢最為明顯。植被覆蓋方面,也呈現出遠公路側覆蓋面積明顯高于近公路側現象;通過對所有樣本進行縱向分析,我們發現,樣方內動物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且其植被覆蓋情況沿公路縱向面呈現明顯的帶狀分布。

        通過對以上結論進行系統性論證分析得出青藏公路對沿線生態環境產生各方面影響,結合各影響因素分析,根據動物分布情況,相關部門可以結合動物習性設置人性化路標牌、警示牌,提醒司機注意慢性。從而讓青藏公路與高原環境和諧共存,達到交通運輸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樂,殷寶法,楊生妹,等.青藏公路對高原鼠兔種內遺傳分化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6(11):3572-3577.

        第8篇:生態環境研究范文

        學生與教師是系統中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因素,和諧的師生關系決定著系統的穩定與平衡;教學環境是系統中的重要因素,它是課堂活動實現的基礎,包括精神環境、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在教學系統內,各教學因素之間及其與教學環境也相互適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同時,為了保證系統的有序運轉,維持英語教學的平衡和穩定,系統內各生態因子之間及系統與教學環境之間都處在持續不斷的運動和循環中。

        2.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環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社會、學校、家庭等環境對學生的學習、素質、能力有重要影響。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空間主要來自于課堂和學校,所以本文主要討論課堂生態環境。課堂環境由人、教學行為和物質基礎構成。但是,當前課堂生態環境的發展有些失衡,如師生關系失調,投入多收效小,師生情感疏遠,教學方法單一、缺少創新性和靈活性,過度重視知識的培養而忽視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過度依賴多媒體計算機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嘗試將互動式教學法引入這個生態系統,以期改善和優化當前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環境,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

        3.互動式英語教學

        互動式大學英語教學主要指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為了促進知識的有效習得,為了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協調發展,而展開的師生與教學內容、師生與教學設備之間的合作、促動、帶動和推動,在該過程中,為了維持系統的平衡,物質、能量、信息和情感不斷的輸入和輸出?;邮浇虒W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力爭做到寬容、等待、檢查、賞識和要求。在課堂教學中,互動式英語教學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等靈活采用多種手段,如角色扮演、問題探討、專題討論、學生模擬講課等,將抽象的知識學習轉化為生動的、形象的、具體的教學活動,從而把教學任務和目的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邮接⒄Z教學主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寬松的、和諧的課堂環境,消除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心理恐懼和焦慮,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參與課堂,不斷獲得心理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可持續發展。

        4.互動式教學對大學英語生態環境的影響

        4.1研究設計本文采用定量研究,于2013-2014將互動式教學用于江蘇省某高校2個班,共120人,分別為對照班和實驗班,每班60人。本次采用“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環境調查問卷”,是由30個題目組成的五級反應量表,并歸類為課堂效率、小組合作、課堂氣氛、師生情感、師生互動五個層面。

        4.2研究結果和分析本研究運用軟件工具SPSS.19.0對實驗前后兩次數據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如表1所示。在實驗前,兩組學生的課堂生態環境沒有顯著性差異,具體數值為課堂效率(t=-1.095,p=.283)、小組合作(t=-1.072,p=.293)、師生情感(t=.684,p=.522)、教學氛圍(t=1.624,p=.115)、師生互動(t=.779,p=.442)及總體環境情況(t=1.161,p=.225)。由此可見,兩班的課堂生態環境并不令人滿意,且平均分都低于3,這說明實驗前,兩班在課堂教學中缺少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缺少情感交流,教師不能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欲望,學生不能配合教師的課堂活動,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和緊張,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均分:2.40<3.00)。生態教育學認為大學英語生態系統內每一個生態因子都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師生情感淡漠、師生互動得不到良好的開展,導致教學氣氛壓抑、死板,這無疑消極的影響了教師授課的熱情與期望,讓學生產生了課堂焦慮感和壓抑感,從而導致課堂學習效果的不佳(分別為2.40,2.57)。

        但是對實驗組經過一年的互動式英語教學之后,兩班課堂教學環境則產生了明顯的差異性變化,具體為課堂效率(t=-131,p=.035)、小組合作(t=.032,p=.002)、師生情感(t=1.307,p=.042)、教學氛圍(t=2.962,p=.025)、師生互動(t=.870,p=.031)、總體(t=2.471,p=.0253)。由此可見,展開互動式教學之后,實驗組課堂生態環境產生了明顯的變化(p均小于.05),實驗組課堂效率、小組合作等均值均明顯提高,且最高值為4.22,最低值為3.83。強烈的學習動機、端正的學習態度等能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效果。在本實驗中,教師經常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現代信息技術和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情感互動,給予學生身心上的愛心和耐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給予學生鼓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建立了和諧的課堂交往環境,如表1所示,在為期一年的實驗教學后,師生情感均值由實驗前的2.83提高到4.03,并且與傳統教學產生了明顯的差異(t=1.307,p=.042)。教學氣氛也是課堂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教學生態系統中的師生關系,也反映了教、學雙方對教學及周圍環境的態度.互動式教學能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和學習,從而使教學氛圍的均值由實驗前的3.03,提高到試驗后的4.22,由此可見,互動式教學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小組合作能培養學習者根據教學環境,利用資源展開協作學習,是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化。在本研究,互動式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利用小組學習機會和老師、同學展開交流和合作,提出自己的觀點,培養思考、判斷和推理能力,經過試驗之后,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產生了明顯的差異性(t=.032,p=.002),因此,互動式教學有助于課堂小組合作的開展。有效教學是指教學活動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堂的有效性離不開和諧的師生關系、自由積極的教學氛圍、有效的教學方法、寬松、靈動、開放的教學環境以及學生的積極參與。由上述調查數據可知,互動式教學能改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情感、師生互動、小組合作,這必然改善課堂教學效率,即課堂教學效率均分由實驗前2.40分提高到3.83分,對兩種教學方法對課堂效率影響的獨立樣本t檢驗也表明這兩種教學法能使課堂效率產生明顯差異(t=-.131,p=.035)。由此可見,互動式教學法能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改善和優化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環境。

        第9篇:生態環境研究范文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S9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5-0214-01

        引言

        作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國,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廣大,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農村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起著巨大的支撐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農村環境正在逐步的以隱蔽或公開的方式遭受破壞。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的研究已經被列入“十三五”規劃研究重大課題目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重視。

        1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來源

        1.1 農業生產過程產生污染

        改革開放以后,農用薄膜、化肥、農藥等介質已經成為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這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手段的使用,造成了嚴重的農村環境污染[1]。由于塑料棚膜使用量增多,隨意丟棄的農膜及各種塑料廢棄物極難降解,且降解過程中還可能會滲出有毒物質,嚴重改變了土壤物理性質,對土壤及農作物危害很大;化肥的大量使用也使土地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化肥濫用導致土壤板結,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逐步下降,土壤質量日趨退化。相關研究人員指出,目前我國化肥平均使用量已經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的安全上限。農藥的濫用,會使大量的農藥進入河道,造成水源污染,甚至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破壞農村生態環境。

        1.2 農村工業帶來的污染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污染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從城市向農村轉移[2]。隨著促進工業經濟發展政策的落實,民營工業企業和一些“小作坊式”的加工廠也大量涌現,造成工業廢水、生活廢水和垃圾等向農村轉移的趨勢加劇,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已成為影響農村環境質量不可忽視的原因。鄉村企業往往技術落后、裝備陳舊,特別是一些小企業、城鎮的小餐飲等,由于分散隱蔽,污染難以監管和治理,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的環境污染。鄉鎮企業粗放經營造成周圍大氣、水域、農田、農作物的嚴重污染,并通過轉移和食物鏈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危害。

        1.3 養殖業污染

        近年來,我國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但污染治理的速度卻相對滯后。農村各種養殖場的沼氣池等標準化處理設施不到位,甚至一些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糞便和污水也隨意排放,致使養殖場附近地下水中的氨、氮、硝酸鹽超標,給周邊環境造成了污染。

        1.4 農村日常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產生的生活垃圾持續遞增,加之農村村落分散,基礎設施落后,以及農民長期習慣隨意傾倒垃圾,使農村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特別是近年來,工業產的一次性生活用品逐漸進入農村,產生了大量不可降解的垃圾,使垃圾的成分較以前更為復雜。生活垃圾的露天堆放,不可降解的無機物長期堆積,易腐有機部分在腐敗細菌作用下降解后,產生滲濾液,是蚊蠅、細菌、病毒的孳生繁衍場所,也是水體直接或間接的重要污染源。

        2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成因

        2.1 環保意識淡薄

        重視農業生產,忽視農村環境保護與建設,有法不依、執法不力的現象在農村仍然存在。另外,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不夠科學,存在只重視經濟效益、產品產量、個人現代消費需求,而對環境效益、生物資源利用、公共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意識淡薄。

        2.2 管理制度缺失

        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組織領導,缺乏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管理運行機制和體制,政策、資金、技術支持力量分散,投入效益受到影響。一些基層政權組織缺少規范的、長期的、可操作的考核辦法和獎懲措施,農村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自上而下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2.3 資金投入低

        農業環境基礎設施具有規模小、分散,實用技術缺乏,運行成本高,回報少,建設周期長等特點。農村環境的改善,特別是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轉維護,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目前此項投入嚴重不足。此外,目前我國在實施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上,還存在著資金分散、重復建設和“自上而下”的決策等現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資金分散到農業、水利、環保等部門,導致一個需要環環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變成各部門步調不一致的局部行動,自然效果不佳。

        3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3.1 加強宣傳,提升環保意識

        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組織開展以“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要把提高群眾環境意識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和主要內容,從治理城鄉家居環境“臟、亂、差”入手,通過組織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和活動,破除陳舊的生產、生活陋習,大力倡導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觀念,積極創建生態示范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示范村,依靠典型帶動,促進生活垃圾的節約化、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走經濟、社會、生態并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2 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

        我國農村地域遼闊,環境管理點多面廣,要真正把農村環境工作管起來,必須建立農村環境管理長效機制[3]。第一,建立一定的激勵制度。具體包括生態補償制度、相關財稅制度、金融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第二,約束制度。具體包括自然資源用途管制制度、重要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制度、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生態修復制度、生態紅線制度、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污染物排放強制性保險責任制度等。第三,政府監管制度。具體包括自然資源管理體制、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國家公園體制、污染物排放監測預警機制、公眾參與制度。第四,問責制度。具體包括最嚴格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最嚴格的環境責任追究制度、黨政同責制度、環境污染監管執法制度等。

        3.3 利用科學技術,加強污染防治

        根據農村特點,依靠科技進步,逐步實施生態平衡施肥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推動農村循環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新技術,摘好農村污水和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鼓勵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綜合利用方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3.4 調整產業結構,有效治理面源污染

        加大對畜禽養殖業污染、生活污染、秸稈焚燒污染和化肥、農藥、農膜等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綜合整治。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產業結溝,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搞好植樹造林等生態保護工程,合理、科學施用化肥和農藥,引導增施有機肥,從源頭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防止士壤板結,提升土地肥力。要加強生物防治,推廣無公害農藥,利用自然生物因素,限制害蟲突發危害,是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要大力推廣利用害蟲天敵以蟲治蟲技術,加大對生物農藥的研發力度。

        4 結論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根據其形成的原因,從多方面入手,必須強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宣傳,制定更加完善的、易于執行的法律制度,因地制宜的普及防治科技,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久久免费高清国产 | 亚洲最大日韩精品一区365 | 亚洲欧美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图片欧美 |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 亚洲午夜精品高潮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