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專業培養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選修課程;模塊化;學科導向;就業導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224-02
目前國內高校的法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基本由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個部分構成,一些高校還將選修課細分為指導性選修課與任意性選修課。在選修課部分,各校根據主流法學學科內容、自身特色、學院師資力量等因素開設,并無一致的模式,全國范圍內各校法學專業的選修課開設可謂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但就學生選課而言,多是出于興趣愛好等非理性因素,缺乏對選課的系統規劃,導致課程的選修與學生的考研、就業、出國等畢業去向之間失去關聯,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也浪費了高校的教學資源。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將探討在法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就選修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的必要性,比較不同的模塊化思路,分析模塊化的強制性,以期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下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選修課程的科學化提供建議。
一、選修課程模塊化的需求分析
(一)現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弊端
一切建議必須有相應的需求。如果現行人才培養方案中選修課程的設置足夠科學、合理,則無須提出修改的建議。但事實并非如此,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法學專業指導性選修課容量為26學分,要求學生選修18學分,任意性選修課提供了80個學分的容量,要求學生至少選修18個學分。這些指導性和任意性選修課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法律部門,那么學生們是根據什么選課的呢?筆者做了一項統計調查,向法學專業大三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04份,學生為省內一表及省外二表錄取生源(以下所引調查數據均出自該份調查問卷)。就選課依據回答如下:
由于是多選題,選項總數大于104,比例總數大于100%,但就以上統計數據來看,根據興趣、老師個人魅力、課程本身的難度占據了學生選課考量因素的前三名,根據未來職業規劃和考研專業來選擇的只占34.62%和18.27%。由此可見,學生的選課行為缺乏科學的引導,無法做到與職業規劃相結合,結果到學生畢業之時,成績單上無法看出學生的優勢所在。
(二)學生對選修課程模塊化的需求
學生對選修課程模塊化的態度如何呢?這一部分涉及調查問卷中的兩個問題:一是你是否需要得到選課方面的指導;二是你是否希望學校能給大家提供一種套餐式的選課方案。調查結果顯示:
從以上兩份統計數據來看,希望得到選課指導的學生合計占到了94.23%,希望提供模塊化選修課方案的占88.46%。加之與大四年級同學的訪談,學生們普遍認為現有的選課方式十分盲目,待到高年級涉及考研、找工作、出國等時才發現,一些該選的課程還沒有選,一些已經選修的課程與自己的畢業去向無關,在資源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未能做到物盡其用、學有所長。
綜上可以發現,現有的粗放式選修課設置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迫切需要精細化的指導。此外,粗放式的選修課設置也無法滿足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尤其是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需要。所謂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是指掌握法律基本理論、具備法律操作技能,具有能夠解決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實際法律糾紛能力的人才。現有的粗放式選修課設置,使得學生回避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實務討論、診所類課程,而選擇那些以純粹講授為授課方式的課程,結果是提起理論頭頭是道,拿起案子束手無策。因此,應對法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選修課部分進行模塊化設計,使課程體系不僅擁有縱的知識深度,也體現橫的知識寬度,以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1]。
二、選修課程模塊化方案的比較
國內一些高校已經采取了人才培養方案的模塊化,但總體而言,在模塊化設計方面又有三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是以學科為基礎的模塊劃分,可稱為學科導向模塊化方案,即將選修課劃分為理論法學、憲法行政法學、民商經濟法學、刑事司法、訴訟法學、國際法學等方向,由學生選擇其中一至多個模塊,直至修滿學分。第二種是以職業導向為基礎的模塊劃分,可稱為就業導向模塊化方案,即將選修課劃分為理論課程模塊、實務課程模塊、比較法課程模塊。第三種是將選修課按理論、案例、研討、實務等模塊劃分,但要求學生在各模塊選修一定數量的學分,這種模塊化不是本文研究的模塊化方案,因此以下只比較前兩種模塊化方案。
(一)學科導向模塊化方案的優劣
學科導向模塊化方案的優點在于它適應了法學人才專業化的需求。就我國審判機關而言,民商事、刑事、行政審判職能的劃分在法學人才培養上具有相當的導向性,國內稍具規模的律師事務所也就采取了專業的部門劃分,過去那種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通吃”的法官和律師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現代法律工作需要的是專門性法律人才。學科導向的模塊化方案將選修課按照民商事、行政、刑事等法律部門劃分,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精力掌握某一法學領域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成為某一領域的專門性人才。
學科導向模塊化方案的另一個優點在于它滿足了學生考研的需求。目前法學人才培養逐漸向研究生傾斜,法學本科畢業生考研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在法學碩士招考當中,大多數高校將碩士劃分為不同的學科,即通常所謂的二級學科,本科生在準備考研的過程中要選擇特定的學科方向,這就直接決定了考研專業課的內容。學科導向的模塊化方案能夠幫助同學準備考研的內容,使學生在選修課程時根據將來要考取的研究生專業進行選擇,節省了學生的精力。
學科導向模塊化方案的缺點在于,它無法擺脫過去我國法學專業細分所受到的那些批評。學者認為,我國法學教育的專業設置一度過于瑣碎,而導致法科學生的法律知識面普遍比較狹窄[2]。法學教育仍然受到過早過細的專化傾向影響導致法學院所提供的基礎知識教育在廣度、深度上都有欠缺。學生選擇了模塊甲,對于模塊乙等其他模塊的知識就無法掌握,這與過去的法學專業細分在效果上似乎趨同。但這實際不應成為學科導向模塊化方案受到批評的理由。最優的方案當然是學生掌握全面的法學知識,甚至相關領域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夯實基礎。但在選修課容量大、本科生選修學分有限的情況下,學科導向模塊化方案也不失為一種次優選擇。
(二)就業導向模塊化方案的優劣
就業導向模塊化方案的優點在于它適應了法學專業本科生畢業去向多樣化的現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包括考研、公務員(非法官)、法官、檢察官、律師、企業法務、出國以及其他。不同的就業去向需要不同的法律專業素養。法律職業群體,即法官、檢察官、律師除了需要掌握實體部門法律以外,還需要就程序法有很深入的了解,而對于外國法律方面無太大需求,企業法務需要掌握更多民商經濟領域的法律,而對于傳統公法的需求不大,出國的學生則需要注意法律的比較和外語的學習,而對于雙語教學可能有強烈的需要。就業導向的模塊化方案能夠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為學生畢業做好相應的準備。
就業導向模塊化方案的缺點在于,由于各就業去向所需技能之間有重合之處,各模塊的課程必然有所重疊,這樣一來模塊化本身的功能就不如學科導向模塊方案那樣突出。另外一個缺點則在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日新月異,無論如何悉心設計,總會有一些去向被忽略,這樣會導致學生心理的不平衡。
學科導向模塊化方案與就業導向模塊化方案孰優孰劣?不可一概而論,要結合高校自身發展定位、生源情況等綜合因素確定。對于研究型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多數選擇繼續深造的,學科導向模塊化方案更加合理。而對于教學型大學,法學畢業生多數選擇就業的,就業導向模塊化方案更加科學。
三、選修課模塊化方案的強制性
所謂選修課模塊化方案的強制性,是指學生一旦選擇了一個或多個模塊,必須在該模塊當中選課,不得選修其他模塊課程。從調查問卷的數據來看,93.27%的學生希望模塊化方案是推薦性的,只有6.73%的學生希望模塊化方案是強制性的。這反映了學生對強制方案的抵觸情緒,但不能以此作為設計選修課模塊化強制性的唯一依據。
對于學科導向模塊化套餐而言,每一模塊所含課程數目有限,很少能夠通過選修一個模塊即能實現學分的要求的,通常會建議學生選修2個或多個模塊,此時,若不做強制性的要求,模塊化的設計方案將失去意義。原本每一模塊當中課程就有限,通常是3到7門課程,此時若再突破模塊進行選課,則回到了最初的漫無目的選課狀態。
對于就業導向模塊化方案,則應結合模塊容量予以考量。如果模塊有足夠的學分容量,可做強制性的要求。如果模塊沒有足夠的容量,則不應做強制性的要求,而只能采取推薦性的方式,鼓勵、引導學生在模塊內部選課。所謂的足夠容量是指,模塊的選修課學分總數應大于要求學分一定的比例,筆者認為,這一比例應為:要求學分/模塊容量≤75%,這樣才能保證學生選課有足夠的騰挪空間,避免因課程設置不合理而無法修夠學分。例如,模塊甲提供了40個學分的課程,要求學生從中選擇30個學分或者以下,可以是強制性的。若無法滿足該比例的要求,則不應采用強制性的方案。
結論
法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選修課的粗放式設置已經不能適應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也無法滿足社會對于法律人才的需求,同時亦廣受學生的詬病。選修課的模塊化方案雖然不是解決法律人才培養問題的“萬能鑰匙”,但它至少能夠解決學生在選課過程中的盲目和感性,使得選課這一嚴肅的教學行為回到理性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付子堂.當代中國轉型期的法學教育發展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06.
應用化學專業的分析
應用化學是一個內涵十分寬泛的化學類專業,與多門學科相互滲透,是各類高等院校設置較多的一個專業[6]。對于應用化學專業的大類歸屬,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劃分。有的學校是按照文、理、工科分類,將應用化學劃歸到理科或工科大類,而有的按學科劃分,將應用化學劃歸到化工大類。不管如何劃分,都是將應用化學專業與相近的專業組成一個大類。我系現有生物工程、應用化學、環境工程3個本科專業,這3個本科專業分屬于3個專業大類(化工與制藥、環境科學、生物工程),以工為主,工、理交叉。面對這樣一個實際情況,我系參照國內其它院校的一些先進經驗,將生物工程、應用化學、環境工程劃歸到生物與環境大類,即我系為一個大類,這樣有利于優化資源、避免跨系進行大類劃分帶來的管理上的一系列問題。這一提議已為學校黨委討論通過。應用化學與另外兩個專業有一定的通識基礎,如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等,但與另兩個專業還是有較大的差異,如環境工程專業對分析化學、化工原理要求較高,對其它課程要求較低,生物工程專業對有機化學要求較高,對其它課程均要求不高,而應用化學專業對這些課程均有較高的要求。要滿足專業大類課程材、統一授課的要求,兼顧3個專業設計大類專業課程,并作好專業課程與大類課程的銜接是培養方案設計的一個難題。另外,大類培養方案對實踐環節、選修課程比以前更為重視,要求增加相應的時間,這就使由于大類課程而向后壓縮的專業主干課程的安排變得更為困難。如何設計出適合應用化學人才培養、保持和發揮應用化學專業特色的培養方案,對于應用化學專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應用化學專業培養方案設計
1.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
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應體現學校的教育教學宏觀管理思路,從而保證人才培養符合學校教育的頂層設計。作為新升格的地方性“教學型”本科院校,設計生物與環境類專業培養方案的總體思路是:以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為主要方向,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工程素質、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低年級培養階段必須重點體現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的“寬口徑、厚基礎”培養目標,高年級培養階段重點體現“強能力”培養目標,全學程都必須貫穿“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
2.培養方案的設計原則
(1)目的性原則培養方案的設計要圍繞人才培養的目的進行,樹立應用化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意識。同時,要注意大類培養增強學生通用性和適應性的目的,適當改變傳統模式下的學科專業的理念。
(2)效率性原則對于地方高校的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一方面是拓展學科專業,增強人才的復合性和通用性,另一方面也是期望通過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達到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目的。故在培養方案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提高設備、場地的利用效率,否則,不僅會造成教學場地、設備某時段不夠用,從而影響教學進度。這與培養方案的目的背道而馳。
(3)以人為本原則培養方案的制定,是用于人才培養,其設計必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負擔。因此,課程的編排要遵循先易后難、先基礎后深入的順序。同時,專業基礎課放在大類課程后進行,需要與大類課程良好地銜接,否則容易出現教學內容重復或脫節的情況,不利于學生的理解,也違背了效率的原則。(4)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原則高校的專業發展是漸進式的,教學資源和管理經驗的積累、辦學特色的形成等都不是短期內完成的。因此,大類招生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必須體現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脫離現有資源、完全否定傳統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是脫離實際的,也是達不到專業人才培養目的的。合理的培養方案應在傳統模式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有機地整合傳統模式培養方案中的優點,形成大類招生模式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
3.培養方案的構架和內容長沙學院的公共基礎平臺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傳授通用性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是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必修課程。應用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在學校的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基礎上提出的,由專業大類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構成。
(1)專業大類課程專業大類課程是該專業大類的學生必須掌握的與專業大類相關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我們根據應用化學、生物工程、環境工程3個專業對基礎化學課程均有要求,而要求掌握的程度有較大的差異的情況,將3個專業所共同需要的基礎化學知識整合為大學化學,作為大類課程進行教學。另外,將應用化學專業的“化工制圖基礎”與生物工程、環境工程所需的工程制圖課程整合為“工程圖學”,可基本滿足3個專業的需要。
(2)專業主干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從大二開始開設,是直接指向應用化學專業的基礎知識課程,包括專業基礎理論課、專業基礎實驗課兩大類,它與專業大類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一起為學生提供與其未來職業生涯密切相關的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將專業主干課由原來的10門縮簡為9門;將與學科大類課重復的“化工制圖基礎”去掉;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的課程適當壓縮,專門為這些課程與大學化學的銜接進行了設計,將這些課程作為以大學化學為基礎的提升課程。這樣可在有限的課時內保證基礎化學的教學質量。
(3)專業選修課程專業選修平臺課程從大二開始開設,是指向某個或某類專業的選修課程,目的在于強化專業教育,體現專業內涵和專業特色,進一步擴充和強化學生的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培養。將原先13.5學分的專業限選課,壓縮為12學分,將精細化工方向的“精細化工過程與設備”去掉,該課程與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化工分離工程有較大的重復。將表面精飾方向中相互有重復內容的“電化學與測試技術”、“金屬腐蝕理論”合并為“應用電化學”。這樣既能保持應用化學的特色,又可實現課程的精簡。雖然精簡了專業限選課,但專業選修課的總量并沒減少,比原培養方案還增加了0.5個學分,即增加了任選課的比例。這樣保證了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同時夯實實踐教學環節,擴大并精選專業選修課比例,部分課程實行分層次教學等措施,滿足各類學生學習知識的要求,給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選擇權和自主學習空間,使更多的學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基礎、興趣、特長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確立個性化學習目標,成為個性充分張揚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學院大力提高課程綜合化程度,優化課程結構,如將原化學專業選修課由22門優化為14門,將原應用化學專業選修課由24門優化為16門,原材料化學專業選修課由26門優化為16門,大類招生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體系,一般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占30%,專業大類平臺課程占10%,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占15%,專業主干平臺課程占10%,專業選修平臺課程占15%,公共選修平臺課程占20%。此外,無論是專業選修課還是公共選修課,都必須提供足夠多的課程資源,切實保證學生的選擇空間。#p#分頁標題#e#
(4)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是專業必修的教學環節,一般以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方式體現,教學環節貫穿全部人才培養過程。應用化學的實踐教學包括實驗、集中實踐和能力拓展等環節,共設74個學分,約占總學分的40%,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教學時間保證。對于集中性實踐,繼續保留了公益勞動、金工實習、基礎化學綜合實驗、化工原理課程設計、綜合創新實驗、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效果良好的環節。生產實習是集中實踐中的重要環節,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較長時間的生產實習安排,受企業生產安排的影響較大,不便于企業安排實習。另外,生產實習場地一般在大型化工企業,不允許學生實際操作,故學習主要通過企業人員的講解和現場觀察,掌握實習內容不需要很長的時間。由此,我們將原生產實習改為生產見習,實習時間由3周改為2周,可以更加靈活地安排實習時間和實習場地,也有利于提高實習效率。
關鍵詞:金屬材料工程;應用型本科;培養方案
高等院校是培養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質量很大程度上受培養方案設計科學性、合理性、質量及培養過程監控的影響。如何提高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質量,就擺在從事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這需要我們去思考、分析、探索并付諸實踐。
結合我校“以學生為本,為產業服務”的辦學理念,如何讓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有質量,有科學性、合理性呢?為此,我們在國內外相近專業培養方案概況、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市場對人才素質需求等方面調研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探討并得出了有益的思考。
一、國外大學培養方案分析
國外專業設置與我國的專業設置情況有所不同,與我國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相近專業名稱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相當于我國的一級學科專業,而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屬于三級學科專業。首先以被調研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以及英國倫敦帝國大學等部分國外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為對象,深入分析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結構、內容、學分要求等特點,從而探索并改革我校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所調研的學科專業具有范圍大的特點,未被細化,該專業包括材料化學、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等三級學科專業。因學科專業沒有設置具體方向,所以其課程內容范圍寬廣,涉及專業知識面寬。
威斯康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如表一所示,通過該表主要分析其課程之間、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聯。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科基礎課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它們之間關聯度較大,有不分家之說,是學科基礎的基礎,更是專業基礎的基礎。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類課程,是專業課程的理論模塊,注重材料的結構、組織與性能間關系的原理或理論知識。材料性能取決于其組成結構,如原子、分子、離子等。材料的研發設計、生產或制備影響材料性能,只有了解其內部組成結構,才知道應用數理化相關知識分析結構與性能之間的規律,才懂得用材料科學與工程相關方法手段對材料改進結構、改變性能、加工、成形和應用。這類專業基礎課包括材料科學(固體中材料的結構和屬性關系、材料科學)、固體相變學、材料相變學、材料力學。專業課程包括材料設計類、材料加工類、材料性能學類。材料設計類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導論、材料體系、設計項目規劃學。材料加工類包括宏處理材料、材料微加工、固體(塑性)變形。材料性能學包括材料的電學、光學和磁學性能。材料選修課包括材料體系設計、各類材料學,這類課程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與個人發展而選修,主要培養個人專業特長、創造性以及研究能力。工程類課程包括工程導論、工程應用統計學、工程基礎等,主要培養具有材料工程理念或觀念,強調材料工程設計、組織、管理、經營、質量控制等。
通過培養方案中各學期課程安排,可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各學期學分分布比較均衡,各學期負擔不重,學習壓力不大,這有利于學生可持續學習,不會打疲勞戰。
(2)反映了知識、能力培養過程,其特點是課程安排與其間的銜接先后有序且緊密,課程內容復雜程度由低到高,內容由淺入深。先學基礎課,接著是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限選課,最后材料體系設計與材料工程項目設計綜合。
(3)注重個性發展,依學生興趣選修課程,激發其創新能力,這主要通過選修課程實現,包括科學類選修課,如化學類、物理類、土壤、生物類,自由選修課。
(4)注重人文社會素質的培養,主要依據文學研究類選修課程。
(5)注重交際能力培養,主要依據基礎交際、專業技術寫作課程。
(6)注重工程觀念或理念培養,通過工程導論、工程應用統計學、工程基礎選修課的學習。
(7)注重培養學生國際視野,通過走進跨國工廠或國際學校鍛煉或實習環節來實現。
二、國內大學培養方案分析
國內大學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因學校定位不同會導致各高校在人才培養側重點不同。現以吉林大學、上海大學、
常州大學等三所高校的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為例分析其
特點。
通過高校培養方案可以分析出各課程之間、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
課程依據其性質可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普通教育課)、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專業教育)課程等三類。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思想政治、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英語、體育、軍事理論。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含工程圖學等機械設計制造類課、電工電子類課、計算機軟硬件類課及材料科學類課。專業(專業教育)課程包括表面工程、復合材料、凝固和組織控制、功能材料、粉末冶金、熱處理、腐蝕與保護、焊接等方向的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課。
如同國外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一樣,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同樣也要注重各類及各門課程之間的知識聯系。因此,各門課程的安排要符合學生認識規律,也要符合科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掌握科學基礎知識,并應用之學習與掌握專業(學科)基礎理論,從而為發現金屬材料工程中某一領域的科學技術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服務。
三、分析與思考
通過分析歸納與總結,可以將國內外的近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的課程歸類并將其所占理論總學分的比重進行統計,結果如表二所示。
從表二中可以分析得出以下思考:
(1)理論總學分與國外相比,國內大學理論總學分因大學定位不同而差異較大,常州大學的與國外的相近,而985、211類的大學達200學分甚至300學分。理論總學分不同,對應學時數量也會不同,總學分多,則總課時量也多。然而總學分多,則表現為各學期學分平均量也多(國外每學期平均約16學分,國內三所大學每學期
平均約為25、38.9、18學分),周課時量也多。學生學習負擔及壓力大,致使學生疲勞應對修滿學分,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個性發展,也不利于充分培養課余時間思考與創造性思維。
(2)科學類課程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等三類課,國外三所大學這類課所占比重約為23.4%~26.6%,國內三所大學這類課程所占比重約為18.8%~15.9%,但是數學與化學兩類課程所占比重差異非常大。
(3)工程基礎與專業(學科)基礎類課程,國外三所大學這類課所占比重約為36.%~32.9%,而國內三所大學這類課的比重約為37.8%~34.3%,由此說明這類課程的差異不明顯。
(4)專業類課程,國外三所大學此類課程所占比重約為3%~18.8%,而國內三所大學這類課的比重約為9.9%~12%,這表明專業方向或特色課程因設置情況而發生變化,專業方向或特色越明顯,則專業課所占比重越少,如威斯康星大學的專業課主要限定在專業特定某方向。
(5)交際類課包括寫作、交流等課程,國外比較重視此類課,所占比重約3.1%~3.9%,國內三所大學這類課程體現得不多。由此表明,學生的寫作與交流交際能力及各種表達能力在培養過程中也不能忽視,應該在這方面促進與提高。
(6)人文學類課程,國外此類課所占比重約為11.7%~12.5%,而國內這方面課比較欠缺,文學修養類素質培養在國內三所大學的培養方案中表現不足。然而思想政治類課程是我們非常重視的,約占8%~11.1%,培養思想政治素質,是學生應具備的素質之一。這兩種素質如何有機結合,值得我們好好思量。
(7)英語、計算機、體育、軍事等類的課程,國內大學優勢較明顯,約占16.4%~22.8%,尤其是體育、計算機、英語三門課程所占學分比重較大。英語是美英等國的母語,也是國際交流的必備素質之一,課程安排非常重要。如何有效提高英語學習,如何有效提高英語利用,如何發揮英語工具的作用等等一些課題,值得我們深思。
(8)其他類
包括個性發展或興趣類型課程,是大綱規定專業課程外的一類課程。國外所占比重約為3.9%~4.7%,國內所占比重約為4.2%~9.3%,在個性發展或興趣類課程相差不大,國內某些方面有優勢。但是,國內在國際視野培養方面存在不足,我們仍要加大與國際高校或跨國工廠間合作交流,以有利于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注:倫敦帝國大學培養方案只有總學分要求,課程學分情況不詳)
四、結論
綜合上述調研分析與思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對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所具備的知識、素質與能力等要全盤考量,使其具有數學、化學、物理、工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特色、國際視野、交際、人文、思想政治、英語、身體素質等方面素質與能力。
(2)培養方案中總學分要求可適當減少,以促使各學期學分分布均衡且學習負擔不太重。
(3)課程類型設置方面可適當增加,使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等方面得到加強,促使其綜合素質的提高。課程知識間關聯性強,要突出重點知識、能力等的培養,以達到各種素質的養成。
(4)課程體系方面,國內培養方案存在一些不足或有待改進之處:有待加強學分比重的課程包括數學與化學類、工程基礎類、交際類、人文類課程;繼續保持(最好能優化)英語、計算機、思想政治、體育、自由選修等方面課程所占學分;適當精減學分或突出專業特色學分的課程,應當在辦學過程中凝練專業優勢,進而突出各校的專業特色。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綱領性文件,所有教學、監督、管理等圍繞它開展活動,高等院校在制訂該方案時充分結合專業特點與人才應具備的知識體系、能力體系、素質體系斟酌知識要素、組成及其關系,通過上述分析與思考,以便我們在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改革與實踐中借鑒,在人才培養道路上少走彎路。上述結論有不妥之處,還請讀者不吝賜教。
基金項目:廈門理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JG201013)。
關鍵詞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 培養方案 多樣化學分認證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12
Research on the Diversified Credit Certification for the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YUAN Qingqing, WANG Nan, XIA Kun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Full 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credit evaluation of existing training programs in a single, unable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raining of high-level talents, this paper combined Shanghai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was studied making. Put forward the "diversity of Chemical School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nterprise prod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 assisted the authentication scheme, and gives the credit allocation proportion of concret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class.
Key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training program; diversified credit certification
0 緒論
研究生培養教育的成果直接影響我國高級別科學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是多數理工科學科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類別,與傳統學術型研究生側重理論教育不同的是,該類別研究生旨在培養一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事實上,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制定中并未側重高層次學術應用這一點。多數專業只是要求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完成專業課程學分、另外有簡單的實習經驗即可,但對實習的專業性、持續性、有效性并沒有嚴格要求。這樣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弄虛作假、蒙混過關的現象,有悖于學位類別設定時的宗旨。同時,即使有些學生希望從實習中掌握更多的實踐能力,但學分設置上的缺陷大大降低了積極性。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視,如何有效進行研究生教育教學引起了大家廣泛的關注。特別是這兩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牽頭組織開展了“全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活動”;各地區教育部門也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學校、企業展開多范圍、深層次的產學研聯合,這就為專業研究生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了更多的方式選擇。
基于上述大環境,本文結合上海高校所處地域優勢,從電氣工程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制定出發,探索“學校專業知識、校企產學聯合、專業競賽輔助”的多樣化學分認證方案。在保證培養目標的前提下,鼓勵學生結合自身長項、自主選擇專業學位培養方式,以期提高該類別研究生的綜合素質。
1 多樣化學分認證方案
1.1 學校專業知識
基礎理論學習是各項專業技能的基層建筑,尤其對于工科專業來說,任何有效的應用實踐都離不開基礎理論知識的支撐。因而,無論如何進行多樣化學分認證,都應該首先完成一定學分的學校專業知識學習。
在進行“學校專業知識”部分的學分設置時,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學校所修學分除專業基礎知識必修以及專業知識選修外,還需進行思想教育方面的學分設置;同時,為了避免思想教育課程考核的過于形式、教條化,可將其分成課堂學習以及導師評價打分兩部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正確人生觀的樹立。(2)學校專業知識學分為必需學分,是學生完成整個研究生學習過程中的基礎學分,需要學生在入學第一學年中完成。(3)為使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能與社會發展盡量接軌,各專業基礎及選修課程的設置,必須由學校相關部門根據專業發展、學生就業需求等進行定期的修改補充。
根據上述原則,筆者建議“學校專業知識”部分學分占總學分的60%,其中包括基礎知識必修、專業課程選修以及思想教育課程,為學生必須取得的學分,不可用其他方式代替。
1.2 校企產學聯合
對于作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來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來說,在培養過程中進入相關企業進行專業實踐鍛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展開深層次的校企產學研聯合對企業本身以及高校、教師和學生等多方面都是有利的。學校向企業提供研究課題的理論支撐、技術支持;企業則一方面提供儀器設備、研發資金供教師開展相關科研,另一方面還可以提供學生實習崗位,使其能夠在生產實踐中鞏固所學、不斷提升。對于處于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而言,在開展深層次的校企產學研聯合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學校培養辦可以與高校、教師保持有長期科研合作關系的研究院所、企業簽訂產學研聯合基地相關協議。同時,為了規范專業學位研究生企業實習過程、保證學生專業實踐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學校每年評估、確定各專業可供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的企業,并在研究生信息網中公布;同時對納入產學研聯合基地的企業進行必要考核。
(2)允許學生自行選擇實踐企業,但必須保證專業相關性。
(3)在進行產學研培養過程中,必須實行學校與企業雙導師制度。企業導師負責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指導工作,校內導師則完成學生實踐相關性、實踐報告等內容的質量把關,務必保證學生的實習質量。
(4)在完成企業實習后,學生必須提交符合要求的實踐成果,同時必須經由三名以上專業相關教師進行評價打分,進一步杜絕弄虛作假、專業無關等現象。
(5)將學生產學研實踐過程納入培養體系,設置相應學分。
(6)為鼓勵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生產實踐的積極性,可將產學研學分設置成“區間段”,即可根據實踐成果分檔次打分。
根據上述原則,筆者建議“校企產學聯合”部分學分占總學分的20%~40%,其中包括實習內容專業相關性、實習成果兩部分成績組成。此部分學分為學生必須取得的學分,但由于是“區間段”學分,學生可以選擇高質量的實習修完全部此類學分,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代替不足部分。
1.3 專業競賽輔助
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學生個人興趣,制定多元化的培養方式;允許學生在完成必要的專業知識學習和企業實習外,采用其他方式獲取相應學分。教育部研究生學位中心自2013年起,面向全國在校研究生開展“全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活動”(包括全國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全國研究生移動終端應用設計創新大賽、中國研究生未來飛行器創新大賽、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以及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等)。該系列創新實踐活動旨在以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為契機、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提升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為核心,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目標,打造校企合作創新平臺,營造研究生創新良好氛圍,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水平與服務支撐能力的全面提升。
考慮目前各高校研究生培養辦已經在大力鼓勵學生參加專業相關的創新實踐系列活動,筆者認為可以在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將這一環節中取得的成果以學分形式體現,即學生可以選擇通過參加相關賽事來獲取一定學分。但需要注意是:(1)培養部門在考核此類學分時,要嚴格規定創新系列活動的競賽類別;只有在參加專業相關的競賽時才有可能獲取學分。(2)對于競賽和成果級別的規定也需要在制定方案時有所體現。(3)為提高學生參賽的積極性,學校可通過校內選拔、競賽指導等方式,以期讓專業競賽與我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相輔相成。
根據上述原則,筆者建議“專業競賽輔導”部分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不超過20%,為學生可選擇獲得的學分,可以采用其他兩種方式替代。
1.4 注意事項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三種方式只是筆者結合現有環境進行的培養方式的探討,其他任何一種有利于實現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方式,都可以納入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中。與此同時,在制定多樣化學分認證方案時,一方面需要學校培養部門在制定方案時廣泛征求二級學院、研究生導師以及部分相關企業的意見,確保制定的認證方案是切實可行、符合實際的。另一方面,需要研究生導師和培養部門共同承擔起學生學分認定中的審核工作,確保轉化成學分的產學研實習、專業競賽都是跟專業直接相關的,避免投機取巧、蒙混過關現象。
上述方案中進行的學分設置比例也需要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
2 總結
本文針對現有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存在的學分認證方式單一、高層次學術應用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問題,結合上海高校所處的地區優勢,提出了適用于工科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校專業知識、校企產學聯合、專業競賽輔助”的多樣化學分認證方案。旨在從培養方案制定角度出發,以培養一批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激發學生主動展開多方向實踐的積極性。同時給出了上述方案中學分設置的參考。當然,此類多樣化的學分認證方式目前只是在探索研究階段,具體操作的話還需要學校研究生培養部門、研究生導師、企業導師以及學生本人的協作努力,也需要在具體實踐操作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月梅,周文翠.國外研究生創新教育初探[J].繼續教育研究,2015.2:141-143.
[2] 侯彥芬,易小西,占志勇,陳明燦.協同戰略下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5.15:48-50.
關鍵字:應用型人才;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
G642.4;O62-4
通化是位于吉林省東南部一座現代醫藥城,近年來對藥學方面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多。我校作為吉林省東南部唯一一所高校有責任為其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為適應現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合我校學生特點,確立了實踐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無機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生物化學及實驗、藥物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等)可看出,有機化學及實驗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可為后續課程打下良好基礎。在當今的實踐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所以在藥學專業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顯得日益重要[1]。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就我校藥學專業的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簡單總結。
一、依專業特點改革教學內容
對于藥學專業來說,有機化學實驗是必修課,與其后續課程生物化學實驗、藥物化學實驗聯系緊密。由于在后續課程中多是合成實驗,所以要求在有機化學實驗中要打好基礎,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因此我們在設計有機化學實驗內容時加大了基礎操作的比例,如熔點的測定、折光率和旋光度的測定、蒸餾和沸點的測定、水蒸氣蒸餾等。而對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選擇,一方面我們要考慮其與藥物的相關性,如乙酰苯胺(解熱鎮痛藥)的制備;二要考慮對基礎操作的應用,如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制備,在這個實驗中會進一步熟悉鞏固洗滌、萃取、蒸餾、減壓過濾、重結晶等基礎操作;三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我們選擇茶葉中提取咖啡因這個實驗。對合成出來的產品,我們會進行不同的分析檢測,如性質實驗、熔點或折光率的測定、紅外光譜分析等。依據新的實驗內容,學生通過一學期有機化學實驗課的實訓,不僅提高了實驗技能,為后續課程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因為實驗可以對理論知識進行驗證,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理論課的興趣。
二、依學生特點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有機化學實驗課程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灌輸式教學、機械式操作、結論性結果,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得學生普遍缺乏實驗的熱情和主動性[2]。不利于學生創新思想的培養,更不利于培養實踐性應用型人才。因此我們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改進:
1.課前預習
預習是實驗課的前奏。預習程度是否充分直接影響后續實驗的結果[3]。對于每一個有機化學實驗,都會提前一周布置任務,每一個大組(15人左右),分成三個小組,自行安排實驗預習任務,包括文獻的查閱,上課內容的講解,課后習題的解答等,在每組上交的預習報告內要注明每位同學的分工,老師在課堂上會根據每名同學的分工不定r提問,以防有的同學偷懶,渾水摸魚。對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每組同學之間也可相互溝通,通過查閱文獻論證實驗方案的可行性,確定不同的實驗方案,如乙酰苯胺的制備,這是一個胺的酰化反應,可采用傳統的方法即苯胺和乙酸作為反應原料,是否可以用羧酸衍生物來代替乙酸呢?這就需要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給出合理的實驗方案。這樣的預習方法既給了學生一定的壓力,也會讓他們產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興趣。
2.改變教學主體
在實驗的講解過程中,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體。每組派出一名代表講解實驗方案,不同的實驗可派不同的人講解,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實驗教學過程,成為教學的真正主人,即可以全面、自由地發揮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積極主動思考實驗有關問題,又可以讓學生體驗教師職業的神圣與不易。教師則對學生的教學過程和表現綜合評價打分。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對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隨著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通過自我講解,自我展現、自由發揮,活躍了課堂氣氛,融洽了師生關系,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4]。教師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要不斷巡視,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規范操作,現場指導和答疑。對于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解決,并分析其原因。也可采用啟發式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給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三、完善實驗考核機制
由于有機化學實驗課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考評方法上加大了平時成績所占的比例:即平時(60%)和期末(40%)。平時成績的評判原則包括預習報告(30%)、實驗操作(40%)、實驗結果(10%)及實驗報告(20%),這四項成績的綜合即為平時成績。預習報告包括以組為單位實驗方案的設計及在課堂上的講解;實驗操作除了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外,還包括學生對實驗的記錄情況,要求在實驗中詳細記錄實驗現象;實驗結果指每組產品的質量或體積、外觀及顏色等。實驗報告中應記錄最終實驗方案、實驗結果及結果分析,分析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實驗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差距,產生原因及解決方法等。期末考核則包括筆試及操作兩部分,各占20%,筆試由教研室教師集體討論出題;操作則是對基礎操作進行考核,對不同的操作進行編號,學生抽簽決定考哪一個操作,這就要求學生在考前充分準備,培養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驗習慣。
四、開放有機化學實驗室
有機化學實驗室對于化學學院的學生一直是開放的,但由于制藥學院與化學學院分屬不同學院,因此很少有藥學專業的學生過來做實驗。我們在課堂上加大了宣傳力度,向學生保證我們的“售后服務”較好,對于學生在后續課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到有機實驗室尋求解決方法,同時有機實驗室也和制藥學院的生物化學實驗室、藥物化學實驗室合作開放,兩個學院的學生可以在做畢業論文的時候實現資源共享。
總之,有機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通過近兩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培養實踐性應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在日后的教學中我們還會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杰. 高職藥學專業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方法初探[J]. 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 2010 , 20 (1): 99-100.
[2]曹展梅.關于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5, 23(3): 43-46.
關鍵詞: 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 做中學
1.引言
近10年來,高等職業教育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特別是2006年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以來,高等職業教育在探索辦學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質教育資源跨區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全面推進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高職院校的教學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實踐型教學活動。這就必然要求教師的教學服務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而那種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學形式,顯然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然而,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理論教學,教學過程以知識傳授為主,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學內容被極其詳細地分析和解釋,教學效果評價以“學生是否聽懂、教師講解地是否詳細”為評價指標。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比較輕松,只需聽懂即可,但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既有理論功底,又具備實踐能力的人才,這種“聽中學”的教學模式使得本是教學活動主體之一的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習缺乏針對自身不足的而設定的明確目標,工程實踐能力更是難以提高,其能力構成無法滿足未來工作的需要。對于極其強調實踐能力的糧油食品行業而言,這種教育模式的缺陷更為明顯。糧油食品人才的實踐能力在“聽中學”教學模式下則很難提高。因此,在糧油食品人才培養中如何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便有效培養符合糧油食品產業需求的人才是糧油食品教育領域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針對高職教育的特點,教育學家提出了“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并成為當前工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而大量認知心理學研究也證實了“做中學”理念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許多教育家也在不同國家、不同教育層次實踐“做中學”理念[1]。
2.“做中學”教學理念
現代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為依據,對知與行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舉世聞名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理論。其理論實質就是要加強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從事和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這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所需要的一種理論,一種既定的培養目標[2]。
3.“做中學”在糧油食品專業中實際應用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做中學”理念融入“糧食生物化學、糧油檢驗”兩門課程的教學中,總結了一套體現“做中學”理念的教學方案,并在糧油儲藏與檢測兩個教學班(64人)中進行了實施。實施效果表明,基于“做中學”理念的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3.1教學背景
糧食生物化學是糧油食品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糧油食品專業課的學習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食品工業技術角度出發,以人和食物的關系為中心,概述了生物化學的基本內容和與人類食物質量密切相關的色、香、味的化學與生物化學的知識。
糧油儲藏與檢驗專業的畢業生的對糧食生物化學是否了解、了解多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專業課學習效果的優劣,比如“糧油檢驗”的學習和理解,“糧食生物化學”作為糧油食品類專業教學體系中的一門核心基礎課,對于糧油食品專業而言,課程為學生提供了理解檢驗過程的整體概念,為糧油檢驗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2“做中學”教學方案
在上述背景下,我們基于“做中學”教學理念設計了一套教學實施方案。主要目的是:通過一個案例以學生為主體講授糧食生物化學的相關知識點,通過“做”項目提高糧食生物化學的操作能力[3]。
具體的實施方案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3.2.1案例設計方案
本次教學改革中,我們首次將糧食生物化學和糧油檢驗課程有機結合在一起。糧食生物化學包括水分和礦物質、糖類化學、脂類化學、蛋白質化學、核酸化學、酶化學、維生素化學、物質代謝、食品的色香味化學、實驗等內容。這些內容正是糧油檢驗課程中涉及的重點內容。那么,我們把“做中學”教學方法引入后,教師先在糧食生物化學理論課中給學生講解水分并安排相關實踐內容,隨后教師就在糧油檢驗課上安排“糧食、油脂水分測定”實驗。糧食生物化學課程中講解蛋白質的理論內容,隨后糧油檢驗課中安排“凱氏定氮”實驗。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充分了解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從事實踐操作。
3.2.2團隊組成方案
團隊組成包括兩個部分:教師指導團隊和學生實踐團隊。
教師團隊組成要考慮與本課程相關的先修課程(糧食生物化學)和后續課程(糧油檢驗)的指導教師,這主要是考慮從課程內容銜接和實踐指導便利方面考慮。在本課程實施中,教師團隊包括2位教師和2位實驗指導教師。其中兩位教師分別負責“糧食生物化學”和“糧油檢驗”理論課程講解,然后4位教師分別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均是與本課程直接相關的。
學生團隊組成首先遵循自愿原則組成4人左右的團隊,并選擇一位作為組長。在實踐中,學生團隊在人員分工中各不相同。實踐中讓學生培養團隊精神,并逐步實現個人綜合能力的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師生比控制方面,希望能盡可能高于1:16。我們在實踐中,教師團隊負責兩個班,每個團隊都包括組員4名左右,共有16組。每次實踐指導都基本保證有兩位教師和兩位實驗教師現場指導,師生比大致在1:16左右,實踐表明,這種師生比基本上是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較低限度。
3.2.3課堂組織方案
在“做中學”中,“做”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做,但教師合理組織課堂是保證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師在初始階段起引導作用,在進行階段起監督作用,在總結階段起總結點評作用。
我們將課堂組織方式分為三種形式:理論課、實踐指導課和階段講評課,每種課堂形式的側重和目的各不相同。理論課控制在兩個學時內完成,主要包括如下內容:首先,將本周任務清楚地描述后交給學生;然后,針對任務完成中涉及的難點講述對應的知識點和相關技巧;最后,給出足夠而完整的參考資料供學生使用。實踐指導課在每個任務學時分配中占主體,約為5個學時,以團隊討論、學生開發為主,教師團隊全程現場答疑。需要注意的是,在實踐指導課上,要盡量保證至少1:16的師生比,否則難以及時答疑無法保證進度。另外,在實踐指導課上,如果發現幾個團隊都問過類似問題,教師就要及時在課堂上講解問題解決方式,因為這很可能是大部分同學碰到的問題。在每個階段末的階段講評課要求兩個班的同學全部參加。階段講評課非常關鍵,必須及時進行,這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的有效方式,也可以讓團隊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鑒。此外,教師可根據每周的進度在實驗課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評,一般不超過20分鐘。
3.2.4管理方案
為了保證項目順利完成,周密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教師團隊制訂如下管理方案。
(1)嚴格的教師跟班制度。按照1:16的師生比強度配備指導力量。
(2)嚴格的考勤制度。學生必須按時出勤,特殊情況要寫書面申請。
(3)項目報告單制度。項目結束后,所有學生要書寫實驗報告,說明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及實驗結果分析。
(4)靈活的獎評制度。[4]教師團隊將每4周進行一次總結,選舉本月的最佳團隊給予獎勵,最佳團隊的評選將以學生為主進行。獎勵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通過這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上進心。
實踐表明,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能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特別是階段講評中,每個團隊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都可以看出學生的榮譽感和表現欲。
3.2.5考評方案
為了對課程進行合理考評,我們制訂了理論課、實驗課的綜合考評方案。最終每位學生的得分是這兩部分成績之和。
考評方案的關鍵點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理論課對“糧食食品化學”、“糧油檢驗”的理論知識進行考核,方式是筆試,占總成績的40%。
(2)實踐課這部分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平時實踐課的得分,占總成績的30%,另一部分是綜合實踐技能考核,教師在本學期講授的所有實踐技能中隨機抽取2-3個學生對他們進行考核,占總成績的30%。
3.3實施效果
在為黑龍江糧食職業學院學院2010級講授“糧油檢驗”實踐課程時,我們實施了本文設計的“做中學”方案。實施結果表明,相比于傳統的實踐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明顯增加,教學效果明顯。
總之,幾年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做中學”,在成長中摸索道路,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職業教育的春天就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1]東南大學科學學習研究中心.“做中學”內容標準(試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18.
[2]秦旭芳,龐麗娟.“做中學”科學教育的主要理念.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3)6:27-28.
[3]王穎,俞啟定“.教學做合一”:“做中學”思想的創新與繼承[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3):34.
【關鍵詞】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歷史發展
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從1938年以來,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其人才培養模式經歷四次變革和發展,逐步發展為“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所謂“理工教融合”,是指學院依托“理工教同院”的優勢,在繼承本學院理科專業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結合工科專業,以及融合化學師范專業的相關教育學課程,實現理學、工學、教育學的有效融合和協調發展,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化學化工人才。
一、歷史發展
(一)理學與教育學融合階段(1938年―1993年)
1938年至1993年,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經歷了由國立師范學院理化系到湖南師范大學化學系的變遷。此階段主要有兩個模式,即蘇聯模式和歐美模式。在1980年代以前我國高等院校主要是學習前蘇聯的人才培養方式。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向歐美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學習其人才培養模式,如美國、英國、德國。在此階段,學院大力發展理學,結合教育學課程,實現理學與教育學融合,將化學專業打造成特色專業。
(二)理學向工學拓展階段(1993年―1999年)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面對這種需求,我國高等院校開始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主要表現在興辦應用型專業,特別是一些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紛紛增設應用型專業。湖南師范大學化學系在1993年申報批準開設“應用化學”,對于該專業,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規定該專業為應用型理科專業,既可授予理學學士學位,也可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學院為了向工科拓展,對應用化學專業按工科設置,對畢業生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此階段,化學系從實際出發,逐漸凸顯工科辦學實力,并在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和實踐的基礎上,開始探討和研究理學和工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萌芽階段
從1990年代末,學院發現和國內名校與國外學生相比,舊有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明顯不強,教師的科研成果也很難轉化為生產力,這不僅無法達到人才市場的需要,更不符合國家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需要。借鑒國內外著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經驗,學院在1999年化學化工學院第一屆教代會上首先提出“理、工、教、管結合”模式,闡述了在高等院校進行理工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可行性。這是“理工教融合”的初始萌芽階段。
(四)“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階段
學院在應用化學專業辦學8年以及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已有一定實力的基礎上,2001年增設了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2003年又增設了制藥工程工科專業,2011年增設了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工科專業招生人數與師范類理科化學專業的人數相當,在專業結構上保障了“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2006年和2008年,學院多次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不斷完善“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2009年,“理工教融合”化學化工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國家級化學化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區,是迄今為止全國化學化工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四個實驗區之一。這標志著“理工教融合”化學化工人才培養模式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特點
(一)創新性
“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創新性。只有創新,才能在眾多高等院校中凸顯自己的辦學特色,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態。從“理學與教育學融合”到“理學向工學拓展”,再到“理工教融合”,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創新期,力爭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培養具有競爭力的學生,促進學院的發展。最大的創新點是學院發揮專業優勢,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構建“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豐富了化學化工人才培養模式。
(二)示范性
“理工教融合”是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一大特色,具有示范性。學院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人才質量評價,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很多理論探究和實踐探索,并取得了許多經驗和教訓,這為其他高等院校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時提供了參考依據和決策依據。
(三)全面性
1. 師資隊伍。為了適應“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學院著眼于培養和引進在本領域具有影響的中青年優秀科技人才,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理工教”協調發展的教學科研創新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11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2人,湖南省“百人計劃”學者 2人,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 1人,校“瀟湘學者” 特聘教授2人,外籍教師2人,博士生導師19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52人。
2.專業建設。學院確立了“一條主線、兩個結合、三個突出”的專業建設思路。一條主線即“融創新教育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兩個結合即“專業建設與校改研究相結合、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相結合”;三個突出即突出理學、工學、教育學相互融合的教育特色,突出知識、技能、素養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規格,突出“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教師教育理念。
3.課程體系。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學院于2003年、2006年和2008年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逐步形成“理工教融合”課程體系,并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省級以及校級精品課程。
三、結語
目前,學院正在進行新一輪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通過改革和創新,促進“理工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發展。
摘要: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教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按照本科工程型人才培養通用標準的基本要求,結合我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以及人才培養定位進行了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研究。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制定原則和基本要求以及課程體系設計的理念和要求等方面進行了闡述,為工程教育本科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關鍵詞:
工程教育;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目前,化工生產過程正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迅速轉化。以技術密集型為特征的化學工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從事一線生產操作與管理的“現場工程師”。2011年河北省率先在省內四所國家示范高職高專院校設立工程教育本科,我校與河北科技大學合作共辦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也在其中。我校充分利用國家示范性建設取得的成果,探索工程教育本科的辦學模式,在高職培養高技術高技能人才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才的層次和素質,除了在生源質量上進行調整,還需大膽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創新,培養21世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化工專業技術人才[1]。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教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是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培養過程、方式的總體設計,是學校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是院系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團隊建設以及實訓條件建設的前提,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的基本依據。在國家教育部本科工程型人才培養通用標準基礎上[2],結合我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以及人才培養定位進行了工程教育本科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研究,為工程教育本科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1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指導思想
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導,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全面貫徹我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辦學方針,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3],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4],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化工人才培養的需求。深化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五對接”。以構建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實踐教學體系為抓手,整體優化化工專業工程教育本科培養方案,以突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培養面向化工企業生產一線的具有較高素質、理論知識扎實、應用能力突出、在現場從事技術應用、技術服務、技術管理、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場工程師”。
2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則
2.1堅持培養目標與行業企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原則
在對煉化、煤化工、有機化工等企業進行廣泛的專業調查分析基礎上確定在一定時期內培養人才的目標、層次、類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務面向。要關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化工專業面向的產業、行業的發展趨勢,密切與產業、行業的聯系。根據產業、行業對化工專門人才的實際需求優化培養方案,使培養方案與時俱進。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高年級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包括石油加工、煤化工、有機化工等,拓寬學科基礎的范圍,增加學生就業機會。
2.2堅持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原則
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緊密結合化工行業、企業實際,充分發揮化工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聘請化工行業、企業專家和技術人才與學校共同進行化工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和崗位要求具備的各項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分析,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確定教學內容,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共同制定質量標準,共同考核與評價學生、共同指導校外頂崗實習。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環境,使學生的學習與在企業的工作有機結合,堅持“專業融入產業、規格服從崗位、教學貼近生產”,實施特色品牌專業建設[5]。
2.3堅持職業性、“雙證書”原則
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職業標準,突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比例要達到50%左右,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夠達到職業標準操作規范。實施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書”培養制度,是提高畢業生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實現職業教育與就業對接的重要舉措。拓展學生實踐課程和職業資格考證課程,職業標準和職業要求嵌入課堂教學內容,將“雙證書”制度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在校期間取得高級化工總控工職業資格證書。
2.4堅持學生綜合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
基于化工企業具有易燃易爆、高溫高壓、有毒的特點,對員工的素質及專業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從而實現從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的轉變。堅持品行重于技能,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吃苦耐勞、敬業精神、合作精神、責任意識、安全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等。重視繼續教育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能力。重視身心素質,使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技能,達到國家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將校園文化建設、第二課堂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有良好文化修養、心理素質及一定的美學修養。加強實踐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熟練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強化工程教育本科知識結構的設計與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保證德才兼備的化工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1]。
2.5堅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原則
樹立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的觀念,樹立人人成才觀念和多樣化人才觀念,增加選修課程,推進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為學生充分培養自己的志趣、挖掘潛力和發揮特長創造良好條件。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點,設計安排課內、課外教育教學環節。改革課程設置和學生課程修讀模式,在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等主要基礎課教學中,穩步實施分層次教學和學生自選課堂的教學模式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倡研究式、啟發式、探索式、任務驅動式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
3.1整體過程的設計
1)寫出人才培養方案行動領域(工作領域)設計過程,編寫主要從業崗位(群)的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與素質要求表。根據化工行業、企業專家研討或訪談結果,確定本專業主要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及工作領域,從工作領域找出本專業學生應完成的工作任務,對這些工作任務進行篩選,再找出具有教學價值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需具有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
2)根據從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學習領域設計。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基于工作過程,從而形成本專業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
3)學習情境開發必須選擇完成工作的載體(任務、項目、案例、產品、設備等),根據選定的載體開發課程。學習情境設計應包含圍繞工作任務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等的設計。
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按照工作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境進行開發,且需注意的問題有:1)通過課程體系的實施能夠向學生傳授哪些職業技能和知識;2)課程體系的實現基于什么載體進行,即所開設的課程以什么作為主線進行銜接貫通;3)課程體系在整體上按照什么順序銜接,是否按照工作過程的六步法進行組織教學,使教學內容和工作過程相一致。
3.2學生素質的培養設計
學生素質結構應當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這些素質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哪些教學環節中,通過何種教學過程、手段培養學生的這些素質。對于化工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特殊素質,例如化工生產安全與環保意識、責任關懷理念等,必須重點描述如何完成培養。
4課程體系設計的理念和要求
4.1課程體系構建的理念
工學結合課程體系開發設計是保證學生真正成為化工企業生產一線“現場工程師”的關鍵。工學結合課程體系開發應遵循“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一致,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一致,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理念。必須依據這一理念對課程模式、課程目標、課程開發方法和課程內容載體及實施進行構建。
4.2課程體系構建的要求
1)在課程內容順序安排上應按照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進行,應體現出工作任務的由易到難。在課程單元選擇設計上應當考慮到難度適中,能夠讓多數學生順利完成學習過程;在廣度上應基本涉及本專業職業崗位群的典型工作過程;在學習時間安排應符合企業實際、符合學生學習知識的認知規律、符合學校情況。
2)在課程體系中必須將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納入到正常教學活動中,職業資格證書標準所要求的知識、技能、素質要有相對應的課程,使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相一致。
3)第八學期必須安排學生進行半年的綜合能力訓練,例如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
4)對學生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學生在畢業時應取得的最低總學分約為200學分,其中課內培養計劃課程約190學分,課外培養計劃課程10學分。
5)根據課程的重要程度,本專業將必需的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畢業設計等標定為學位課程,學分控制在80學分左右,作為該專業學生取得學位的基本要求。學位課采用學分績點評估方法來評估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能力。
5結束語
目前工程教育本科辦學仍處于摸索階段,研究探索在高職院校設立工程教育本科化工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為化工專業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新培養方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需要在不斷實踐中加以完善和優化。
參考文獻:
[1]余國琮,李士雨,張鳳寶,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踐[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1-5.
[2]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Z].教高函〔2013〕15號.
[3].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EB/OL].
[4]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關于制(修)訂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基本原則及管理辦法[Z].承油專教[2014]2號.
關鍵詞:應用化學綜合實驗;意義;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各高校十分重視基礎化學實驗課的教學。 實踐證明,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很必要。但是,人們在教學中也發現,僅僅加強基礎訓練是不夠的。 這一點反映在學生準備畢業論文時,不能較快地投入到課題研究之中,尤其在實驗方案設計、儀器設備安裝配套、文獻消化、論文撰寫及答辯等方面不盡如人意。本文根據應用化學專業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吸取了兄弟院校的經驗,從2007年起,在大學四年級上學期學生完成了各基礎化學實驗課后,進行畢業論文之前,開設了這門必修課——《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這對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及創新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開設《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程的意義
1. 1 學科發展的需要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極強的科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綜合化、整體化的今天,化學也不例外,它在繼續分支的同時,更重要的趨勢是走向綜合化。19世紀形成的無機、分析、有機、物化四大學科的內部,在分支和綜合、交叉和滲透中逐漸填平模糊界線。因此為了培養“未來化學人才應具有研究,開發和創新能力”,高等化學教育也必須改變專業間的“各自為戰”的傳統,強調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素質教育,在分析—綜合的杠桿上著重向綜合一頭尋找新平衡點[ 1 ]。《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程的開設,正是在四大基礎化學實驗課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怎樣將各門課程的知識綜合起來,解決做畢業論文面臨的并非運用某一門學科可以解決的科研實際問題。
1. 2 培養學生專業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
在開設《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之前,學生進行畢業論文時,由于缺乏綜合實驗能力,常常不能很快地投入到課題研究中去, 論文的撰寫和答辯質量也受到影響。《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的開設,能使學生在完成各門基礎化學實驗課學習后和進行畢業論文之前,正規、全面地接受無機、分析、有機、物化等綜合化學實驗的訓練。這門課程所開設的實驗不同以往做過的基礎化學實驗課,以往的實驗只是單純地涉及到本專業的內容。而《應用化學綜合實驗》涉及到的知識很廣,包括了四大基礎化學實驗的多門知識。學生通過實驗不僅可以鞏固這些知識,而且有助于對基礎化學知識的深化、知識結構的改變和各種能力的提高。《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的開設,不僅完全符合“把化學專業的本科生培養成合格的、知識和技能全面發展的、能從事多方面實驗工作的研究人才”的教育思想,而且對增強學生的現代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
《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程內容的選擇,既要在四大基礎化學實驗課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怎樣將各門課程的知識綜合起來,又要根據本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及實際需要,融進一些有新意、能真正體現“綜合”兩字的內容。為此,大膽采用“實驗內容的科研性”[ 2 ] ,使本課程內容與課題組科學研究項目緊密結合,把科學工作的基本方法引入實驗教學中。 例如:“玉米淀粉醋酸酯的合成及物性研究” 參考了我院教師的研究成果, 將無機、分析、有機實驗的內容自然地綜合:樣品的前處理需無機化學實驗技能;合成反應需有機化學實驗技能;取代度的分析和分光光度法測透明度等需分析化學實驗技能。因此,本實驗結果達到了融合前述課內容的目的。
此外還擬增設選做方面的內容,這就是本課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 通過學生自選實驗題目,具體內容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來挑選,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需要。另外,擬設立“實驗討論”課,它能加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畢業答辯及擇業做準備性訓練。
三、教學過程
3.1 培養學生的獨立科研能力
綜合化學實驗內容給予了學生更大的展現自身能力的機會,取消了一些基礎化學實驗中的強制性規定,給予了學生更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同時,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要求:(1) 認真預習和查閱有關資料,預習效果及查閱資料的充分程度反映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預習得好,不僅能較準確分析解釋實驗現象,而且對實驗步驟熟悉,操作準確,完成實驗速度快;(2) 準確做好原始記錄,記錄結果是否準確細致體現在實驗報告的結果與討論中; (3) 評價方式不以結果論實驗成功或失敗,實驗不成功可以重做,但必須分析失敗原因,弄清楚錯在哪里;(4) 不限制實驗時間,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驗進展情況自由地延長或縮短時間,但每個學生必須對自己所做實驗負責到底,直到實驗成功。 這些舉措的實施增強了學生的科研自主性和積極性,學生查閱文獻的能力明顯提高,能科學地運用原始文獻的數據來解釋實驗現象并進行結果討論,有的甚至能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實驗方案來改進實驗裝置,特別是學生排除實驗故障能力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
《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程的教學過程旨在鍛煉培養學生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即獨立完成查閱文獻—列出實驗方案—獨立完成實驗—完成實驗總結報告,提高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實驗采用“全開放”的實驗措施,教師首先定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去查閱文獻,寫出實驗預習報告,其具體的實施方案交教師審查。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法進行選擇,鼓勵學生勇于創新。這樣做明顯地使實驗質量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獨立完成課題和科研任務的能力。
3. 2 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應用化學綜合實驗》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和能力只有內化為學生自身素質,才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但學生的這種“內化”并不是自動完成的,必須有教師適時的點撥。課程的開設雖然從各個方面為學生的“綜合升華”提供了外部條件,學生也能主動地投入到研究和探索中去并順利地完成實驗,但此時學生作為知識“升華”的主體,尚不能站在主體高度去縱觀全局。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掘課程中各個實驗中的知識交叉點,分析知識的相關點,進而解決相關點中聯系緊密的問題。學生通過具體實驗內容的訓練,能將過去學到的理論知識用來解決具體課題,并通過查閱文獻,提出具體方案,并使實驗技巧和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這對訓練學生掌握科研方法很有幫助。 #p#分頁標題#e#
3. 3 教學方法
由于《應用化學綜合實驗》在課程結構和內容上有重大轉變,而且強調綜合能力的培養,因而必須注意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故采用了“教師宏觀控制”的教學方法[ 4 ] ,但是,要達到學生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還應注重“細微教學”: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如嚴格檢查學生的原始實驗記錄,強調其規范化、完整性,并把它作為實驗報告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開設《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程的效果
《應用化學綜合實驗》的開設,是化學實驗教學的一種探索,作為實驗教學課程剛剛起步,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共同商討并不斷完善。課程開設后所取得的效果可從教師的評價和學生的反映看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綜合實驗的內容包含了化學專業各學科(如無機、分析、物化、有機) 的實驗方法和技能及其相關的理論知識,這樣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克服了由于專業劃分過細、知識分割過窄導致的學生知識面過窄的弊端。同時,實驗內容上增加了反映學科前沿領域(如藥物合成設計) 的實驗,實驗技術上應用了近代先進的技術(如核磁共振、紅外光譜等),這樣可使學生了解和學習到學科前沿領域的新知識和先進的現代實驗技術。
(2) 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綜合化學實驗的形式是學生自己查閱文獻資料,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獨立開展實驗,這樣學生本人成為實驗的主人,改變了以前教師要學生做實驗的被動局面,大大提高了學生做實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 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綜合化學實驗不是單一的驗證式實驗,更不是簡單的拼湊,不能按傳統的“按方抓藥”方式完成,而需要通過多種實驗方法、技能以及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才能完成。這樣就克服了傳統實驗中各實驗方法和技能互不相關的脫節現象,培養和訓練了綜合應用的能力。
(4) 對畢業論文工作做了良好的鋪墊。據指導畢業論文的教師反映,自從開設《綜合化學實驗》后,學生的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體現在學生拿到指導教師的論文課題后,馬上可以著手查閱論文所需要的文獻資料,從中選擇出完成該課題的最佳方案,進而給自己的畢業論文實驗制定一個方案,如:需要些什么資料,做多少化學實驗,以及測試手段等。但是在開設《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程之前,指導教師發現學生較難進入狀態,比較依賴指導教師完成畢業論文。這樣,一方面使在大學里最重要的一次科研活動成為一種任務,學生帶著壓力去完成;另一方面學生的積極性也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影響了學生的科研素質及創新能力的提高。《應用化學綜合實驗》開設后,它能將基礎實驗和綜合實驗知識循序漸進地聯系起來,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實驗技能完整化、系統化,這樣不僅使學生能順利地進入論文階段,畢業論文的質量顯著提高,而且有利于培養合格的、知識和技能全面發展、能從事多方面實際工作的人才。
總之,《應用化學綜合實驗》的開設,改變了過去各基礎實驗自成體系,相互脫節的傳統模式,同時也克服了過去各專門化實驗內容過細過窄的不良弊端。對增強學生現代實驗意識,培養創新和科學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科學研究習慣均起到積極的作用。這門課程的開設也符合把化學專業的本科生培養成合格的、知識和技能全面發展的、能從事多方面實驗技能的化學研究人才的教育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王炎,尤宏,劉新榮.建立有工科特色的綜合化學實驗課[J].大學化學,2002,17(2):27- 34.
[2]HOU Dongyan,HUI Ruihua,L I Tiechun,et al.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ld of Research Lesson[C].17TH I2UP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ducation ,Beijing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