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體經濟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As a form of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tourism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world's tourism industry. Low-carbon economy mainly includes three factors: macroscopical low-carbon decision-making,microcosmic low-carbon production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three points of low-carbon economy,the article redefines the low-carbon tourism,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links among low-carbon tourism,ecologic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tourism;concept system;trinity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8-0151-02
1研究背景
繼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經迎來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一詞也便應運而生。而隨著資源環境的日益枯竭與人們低碳意識的不斷提高,低碳化也必將是未來旅游產業發展方式的新選擇,低碳旅游必將成為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幾年才剛剛“嶄露頭角”的新名詞,盡管已經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但目前業內對其的研究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還遠遠不夠,從概念,到結構,再到構建模式的各個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決。
2相關概念界定
2.1 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低碳經濟”一詞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表面上看,低碳經濟是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做努力的結果,但實質上,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1],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即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2]。國務院總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開了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草案)》,首次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目標作為各級政府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的重要依據,這標志著低碳經濟在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地位的確立。旅游產業的關聯效應和“無煙”特性決定了其既是經濟騰飛的重要助推器,又是當前最適合發展低碳經濟的領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經濟的一種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見于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進節能環保,倡導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國家已經將旅游產業的良性循環擺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戰略高度[3]。低碳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發展方式,目前對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內涵的解讀還眾說紛紜,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眾多專家學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詮釋,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旅游活動,盡可能減少碳足跡與溫室氣體(CO2)的排放,從而使游客的旅游體驗質量與旅游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獲得共同提高。”(吳瑩,2010)[4]“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它不僅對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旅游者和旅游全過程提出了明確要求。”(黃文勝,2009)[5]“所謂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樹立低碳意識,將各種旅游消費行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盡量減少碳排放量的一種新型旅游消費模式。換句話講,低碳旅游是一種倡導低碳飲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覽、低碳娛樂、低碳購物的旅游消費活動,而貫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識。”(鄭琳琳,林喜慶,2010)[6]“所謂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要求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的每一個環節來體現節約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動來詮釋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文明社會的建設。”(劉嘯,2009)[7]。不難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傾向于從旅游者的角度出發,重視了旅游產品需求鏈中的“低碳化”,但忽視了對于旅游產品供給鏈的說明。相對而言,華東師范大學的蔡萌、汪宇明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將旅游供給系統納入到了考慮范圍。他們認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以減少旅游發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低碳旅游裝備、低碳旅游吸引物、碳匯旅游體驗環境、低碳旅游消費方式為主要實現途徑的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8]”“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態文明理念,對發展低碳經濟的一種響應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構建、旅游設施的建設、旅游體驗環境的培育、旅游消費方式的引導中,運用低碳技術,融人碳匯機理,倡導低碳消費,來實現旅游的低碳化發展目標。[9]”
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主任夏冶と銜,低碳經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低碳生產,另一種是低碳消費[10]。該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這在蔡萌、汪宇明的兩篇論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8、9]。但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都是市場經濟下的微觀主體行為,低碳經濟還應該包括一種宏觀主體行為,即國家(各級政府)的低碳決策行為。以此“三分法”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為:所謂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輿論宣傳等多種手段影響旅游宏觀主體行為和旅游微觀主體行為,不斷減少旅游活動各個環節(政府決策過程、旅游企業生產過程、游客消費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實現對旅游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的一種新型旅游發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決策行為、旅游企業的低碳生產行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費行為。其中,政府低碳決策行為主要依靠政策法規創新和制度創新來實現,低碳生產方式主要通過低碳技術的運用和各種節能管理措施加以實現,低碳消費方式則主要通過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轉變得以實現。
2.2 低碳旅游、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根據世界旅游組織(WTO)的定義,所謂可持續旅游,是指“在維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為當代人提供生計,又能保護和增進后代人的利益,并為其提供同樣的機會。”可持續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強調“旅游發展環境的持續性”、“旅游發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發展機會的公平性”。從低碳旅游、生態旅游和可持續旅游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看,低碳旅游和生態旅游作為兩種現代旅游發展方式,都屬于可持續旅游的范疇,它們都以可持續旅游思想為導向,以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生態旅游著眼于維護旅游生態環境的獨立性和持續性,目的在于通過營造良好的旅游生態環境為旅游者及當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強調旅游發展機會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則立足于對旅游發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對維系旅游持續性所應付出的責任;低碳旅游主張通過旅游發展模式的創新,降低旅游產業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率”,謀求整個行業甚至全人類的福祉;低碳旅游還強調旅游發展過程中滿足所有國家、所有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與碳排放權利,也就包含了對旅游發展機會公平性的關注。[10]簡而言之,生態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的兩種途徑,兩者均包含了可持續旅游“持續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從理論層次上講,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遞進或者繼承關系――低碳旅游正是繼承了人們對生態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納了低碳經濟的理念后才發展起來的。但低碳旅游從內涵、范圍、實現手段三個方面又與生態旅游有著明顯的不同[12]。
①從內涵來看,生態旅游建立在“資源有限”、“環境易損”的觀點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種減少人為干預,保持資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發展方式[9]。國際生態旅游協會(TIES)將其定義為:“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由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該定義有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區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游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因此,生態旅游著眼于旅游的“生態”特性,即“自然旅游”,強調的是較少的開發和干預。而低碳旅游以減少旅游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目的,著眼于低碳環境創設、低碳管理創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轉變。低碳旅游不排斥開發,相反,它鼓勵那些通過制度創新,依托新型能源,運用低碳技術的開發建設。
②從范圍來看,生態旅游是“生態旅游者”通過“生態交通”到“生態旅游資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種旅游方式必須要突破“生態旅游者”、“生態交通”和“生態旅游資源目的地”三層限制才能稱得上是生態旅游。然而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現實世界,對于三者的界定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因而生態旅游的范圍是十分模糊的。并且這三種條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態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縮小了生態旅游的范圍。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動的全過程,所有有助于減少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稱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鑒定指標清晰,并且其范圍要明顯廣于生態旅游的范圍。
③從實現手段來看,生態旅游側重的是“維持”、“保護”,通過對“有限資源”的“有限開發”,制造“有限廢棄物”來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旅游是一種較為“被動”的“適應”自然環境的旅游發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規劃與開發的。而低碳旅游則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環境創設、旅游企業的低碳管理創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轉變來實現,這些方法與手段包含著一種“主動出擊”、“積極改造”的意味,當然這種“出擊”與“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損害自然承載力的既定條件之上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態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實用性,而生態旅游則更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它實際上是一種理念,表達人類對旅游發展的一種價值取向的追求[9],而兩者同樣以旅游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于是便構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現代旅游發展方式模型(見圖1)。其中,可持續旅游既是生態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達到的目標,位于金字塔頂端的目標方向層;生態旅游多數情況下則作為一種追求可持續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導層;低碳旅游是對可持續旅游、生態旅游發展理念的一種行動響應,是將可持續旅游和生態旅游理念轉化為一種實實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發展行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礎響應層。
3結論
在當代,低碳旅游作為一種低碳經濟,引領著旅游產業發展的潮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的研究報告預測,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未來10-15年內將達到頂峰,而后逐漸減少,直至本世紀中葉將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預見,低碳經濟至少在未來10-15年中都將是一個熱門話題,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將成為全球旅游產業發展的主流。
參考文獻:
[1]馬馳,丁俊慧.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2009,(7):17-19.
[2]莊貴陽.氣候變化挑戰與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J].國際經濟評論,2007,(5):50-52.
[3]茍春,馬元祝.推進低碳旅游科學發展[J].科技創新與品牌,2010,(7):21.
[4]吳瑩.倡導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發展的新契機[J].管理與財富,2010(3):100-101.
[5]黃文勝.巴馬旅游實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財富,2009,(10):104-105.
[6]鄭琳琳,林喜慶.試論“低碳旅游”模式的構建――氣候變化條件下旅游業的應對[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40-43.
[7]劉嘯.論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J].中國集體經濟,2009,(13):154-155.
[8]蔡萌,汪宇明.低碳經濟、低碳旅游與旅游發展新方式[J].中國城市研究,2009,(12):40-46.
現將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地方稅務局《關于一九九八年度住房公積金核定審批有關問題的通知》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地方稅務局《關于一九九八年度住房公積金核定審批有關問題的通知》
京財建(1998)546號 一九九八年六月五日
市屬各局(總公司)、各市屬機構、區(縣)財政局、地方稅務局:
為使我市住房公積金制度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根據(95)京房改辦字第37號《關于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有關問題的規定的通知》、(95)京房改辦字第39號《關于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建立住房公積金有關問題的通知》、京財建(95)1494號《關于計提職工住房公積金工資總額基數的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文件中的有關規定,現將1998年度住房公積金核定審批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關于1998年建立、交存住房公積金的有關問題
(一)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均應建立住房公積金;
(二)建立住房公積金的單位原則上以具有法人資格獨立核算的單位為準:
(三)公積金年度是指本自然年度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如1998公積金年度為1998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四)1998公積金年度交存比例為8%。1995年以前建立住房公積金的單位,交存比例已高于規定比例的,不得再提高,高于規定比例的單位交存額部分不得列入成本或使用財政撥款。
二、關于住房公積金的列支問題
(一)建立住房公積金的行政事業單位,單位交存部分首先從單位住房基金中列支,不足部分凡同財政撥款的預算單位,經財政審核后酌情補助;
單位交存額中使用財政撥款部分應納入正常預算管理;
(二)建立住房公積金的企業單位,單位交存部分首先從住房周轉金中支付,不足部分在管理費用中列支;在管理費用中列支金額不得超過建立住房公積金職工的工資總額乘以年公積金交存比例;
(三)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比照企業執行
三、繼續做好住房公積金的資格認定工作。
(一)按有關規定在新的公積金年度開始前,單位應對建立住房公積金的職工人數、住房公積金交存比例、職工工資總額重新確定,據此對住房公積金交存額(包括個人交存額和單位交存額)重新計算、交存;
(二)1993年底以前按標準價優惠購房的職工,按照(95)京房改辦字第056號《關于購房職工調整住房等有關問題的試行規定的通知》補交售房款后,夫婦雙方均可建立住房公積金;
(三)按有關規定1993年底以前按標準價優惠購房的職工及配偶均不得建立住房公積金。在1998年住房公積金核定工作中,各單位要認真做好每個職工建立住房公積金的資格認定工作,夫婦雙方均未優惠購房的,可建立住房公積金。本單位職工配偶在外單位的,需由配偶所在單位開具未按優惠價購房或按有關規定已補交房款的證明;
(四)在資格認定工作中,對已建立住房公積金但不具備資格的職工(夫婦雙方任何一方1993年底以前按標準價優惠購房并未按有關規定補交房款的,對該職工已建立的住房公積金要撤銷,單位交存額及利息由單位收回,該職工個人交存額及利息退還本人。
四、關于1998年住房公積金的核定審批工作。1998公積金年度,市本級行政事業、企業單位須做好公積金測算、列支工作,并報上級主管部門核定,主管部門要將所屬單位核定審批情況進行匯總,報同級財政部門備案;集體企業公積金列入成本部分報地方稅務局備案。
[關鍵詞] 經濟隱喻;認知;翻譯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many examples to prove that in the economic field there also exist metaphors , which are vital and helpful waysto understand economic theories and phenomena and proposes different methods should betaken in translating them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level of readers’familiarity.
Key Words :economic metaphor ; cognition ; translating strategies
隱喻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機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成為哲學家、語言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從公元前300 年到20 世紀30 年代的2000 多年中,隱喻一直被僅僅看作是詞語層次上的一種修辭方式,是一種“附加的”,可有可無的“裝飾”。20世紀30 年代,理查斯的《修辭哲學》(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第一次將隱喻視為語義現象,并放到了句子層次考察。
1980 年,萊考夫和約翰遜的隱喻研究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 突破了將隱喻作為一種詞(語)
之間的互相替換的研究思路,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賴以進行思想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也基本是隱喻性的(Lakoff &Johnson ,1980 :4) 。
傳統的觀點認為,在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而在介紹、論述專門知識的嚴謹、客觀的文本中,
似乎就不容許隱喻這種夸飾語言的出現。這種看法,究其根源,仍是因為把隱喻僅僅視為一種修辭方法。既然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在經濟這一相對抽象、專業的領域中,人們就應該會利用相對熟悉、容易把握的經驗領域去理解抽象的經濟現象、經濟理論。事實上,和科技文獻一樣,經濟文獻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本文旨在論述經濟隱喻的認知功能、文化內涵及其翻譯對策。
一、經濟隱喻的認知功能及其文化內涵
隱喻是兩個不同語義領域的互動,其中某一領域被用來說明另一領域。被說明的領域被稱作目標域(target domain) ,
說明的領域被稱作源領域( source domain) 。隱喻意義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將源領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域,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域特征的目的。例如,早在18 世紀,Adam Smith 在其經濟學著作《國家財富》(The Wealth of Nation) 一書中,就用“無形的手”(invisible hand) 來比喻經濟生活中支配資本分割的不可知力量,后來又引申為經濟現象背后操縱經濟變化的規律。這里的手是源領域,不可知的力量或規律就是目標域。兩者間的相似性在于其操縱的功能。
經濟英語中所存在的大量隱喻,按其不同認知功能,可分為空間隱喻、結構隱喻、實體隱喻和容器隱喻。現舉例說明如下:
(一) 空間隱喻
所謂空間隱喻,即用諸如上下、前后等空間概念來組織另外一種概念系統,根據good is up ; bad is down 這一隱喻概念,經濟中的發展或不景氣常用“上”“下”來表示。
例1. US wood exports hit new highs. 美國木材出口創新紀錄。
例2. There is now certainly evidence that the dollar has nowbottomed out. 現在確實有跡象表明美元已跌到低谷。
除此之外, “前”“后”也用來喻指經濟的前進或后退。
例3. That depends on Alan Greenspan , but even he doesn’tknow for sure where interest rates are heading. ( Forbes , Jan. 2 ,
1995) 這取決于Alan Greenspan ,但連他自己也不敢肯定利率的走勢。
例4. For months , Alan Greenspan , chairman of the FederalReserve , has been saying the economy is sailing into headwinds.
(The New York Times , April 12 ,1992) 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Alan Greenspan 說,幾個月來經濟發展遇到了逆風。
(二) 結構隱喻
萊考夫和約翰遜把用一個已被高度結構化、清晰描繪的概念來建構另一個概念的隱喻稱作結構隱喻。例如Time ismoney1(時間就是金錢) 。金錢是一個我們相對較熟悉的概念,其中蘊含了a limited resource (一種有限的資源) 而a limited resource 又蘊含了avaluable commodity (一種有價值的商品) 。用金錢去比喻時間就形象地說明了時間的有限性和珍貴性。在經濟領域中,我們常說“Labor is a resource1”
例5.Many American electronic firms , for instance , have hadtheir products eithercompletely produced or at least assembled abroadto take advantage of cheap foreign labor.比如,美國許多電子企業為利用廉價的國外勞動力,將其全部產品放在國外生產,或至少在國外組裝。
(三) 實體隱喻
與結構隱喻的以概念喻指概念不同,實體隱喻是把行為、思想和感情等抽象的事物看作實體或物質的隱喻。這類隱喻有助于我們對抽象的經濟現象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英語中經常把不斷變化的某種經濟事物比作流水,如liquidPfrozen asset (流動資本P凍結資本) ,floating exchange rate (浮動匯率) 。關于匯率, 英文中還有一個更為形象生動的隱喻:
“Sn ake”(蛇形浮動匯率) 。1972 年4 月歐共體六國決定建立歐元貨幣“蛇形浮動匯率”,實行聯合浮動,即把成員國貨幣匯率的浮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就像蛇在管道內蜿蜒蠕動一樣。因而出現了snake countries (蛇體系國家) 、snake currency(蛇體系貨幣) 。
例6. The British and the Italians , now members of the Common Market , are expected to eventually join their currencies to thesnake. 現在已成為共同體市場成員的英國和意大利,也預期將最終加入蛇形貨幣體系。
(四) 容器隱喻和實體隱喻同屬于本體隱喻的是容器隱喻,即賦予某種事物以邊界,視其為容器,因此可以量化。利用容器隱喻來描述經濟現象的隱喻有很多, 如概念隱喻“市場是容器”
(market is a container) 。
關鍵詞概念管理;虛擬組織;網絡組織;概念化
伴隨著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均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管理學科作為一門僅有百年歷史的新學科其發展卻尤為突出。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伴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管理理論和實踐也在不斷創新。由于企業日益重視人性化管理,企業的管理重點、方式、手段等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為主走向以軟管理為主,企業管理出現軟化的趨勢,而這種人性化的、軟化的趨勢的出現實質上預示著以實物管理為主的傳統管理方式正在向以價值、概念為主的現代管理方式過渡。
企業概念管理的內涵
1、概念管理的定義。概念管理是指在社會經濟、企業組織日益虛擬化的條件下,將管理對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組織形態本身等從客觀實體上升到一種代表各自價值去向的觀念,通過對觀念的管理來實現組織的各自目標的一種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強制性的制度和物質手段的傳統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輸和在同一組織中價值觀的認同以及感情的互動而形成的一種理念來使企業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概念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虛擬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傳統的組織結構和形態為載體,以某種有形和無形的產品為依托,并要借助于現代化的科學和信息網絡技術,不過這種無形或有形的產品在消費者的心目中事實上只是一種“概念”產品。
2、企業管理概念化趨勢的內涵。
(1)企業組織形態的概念化。傳統的企業組織形式在促進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企業組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網絡組織作為一種企業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型企業組織模式,不僅使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企業組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問題得到合理解決,而且改變了傳統管理的剛性思維,實施開放式的柔性戰略,這使得企業在知識經濟中的戰略視野開拓更加開闊。所謂企業組織的概念化是指企業借助于INTERNET設立虛擬櫥窗、虛擬展銷會、虛擬經銷商等,使企業組織由實體走向概念化,并不斷完善其內在功能。企業組織形態的日益虛擬化、網絡化,形成虛擬組織、網絡組織。虛擬組織(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為實現對某種市場機會的快速,通過互聯網技術將擁有相關資源的若干獨立企業集結以及時的開發、生產、銷售的多樣化、用戶化的產品或服務而形成的一種網絡化的戰略聯盟經濟共同體。至于網絡組織(NetworkOrganization),則是一種適應知識社會、信息社會與組織創新要求的新型組織模式,它能使組織更好地適應復雜、不確定的環境變化,是與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外界環境日趨復雜、變化日趨迅速的要求相適應的。網絡化運營的跨國公司、虛擬國家、戰略同盟都是網絡的形式,小企業網絡是中小企業贏得協作競爭、多營優勢的模式選擇,新興的虛擬組織、WEB公司都具有網絡組織的特征。網絡組織作為一種概念公司,將會隨著技術發展日趨成熟,人們對企業組織的認識也將從實體化本身向概念化轉變。
(2)企業管理對象的概念化。企業傳統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實體要素,但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將管理對象只停留在人力、財力、信息等實體本身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對企業傳統管理的對象做進一步的研究。事實上通過對人力資源的研究,發現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其實是對人的能力和潛力的管理與開發,對物的管理其實是對物的效能的管理和開發,對財力的管理其實是對投資行為和資金所蘊含的資本屬性的管理,這些上升為概念化的能力、知識、功效、屬性等所蘊含的無形資產是巨大的,這將不僅在理論界,而且在實業界越來越成為管理和研究的重點。在實踐中,企業經營者日益重視聲譽、價值、文化等無形資產的管理,這些概念化的管理對象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要。以企業管理對象的核心要素“人”為例,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已不滿足于“經濟人”、“社會人”、“復雜人”的人性假說了,出現了“觀念人”、“概念人”等更為虛擬化的人性假說。事實上,以自由、開放為特征的現代經濟環境,使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人才的合理流動不僅是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創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業經營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經濟的,而應當把重心放到優秀人才給企業所創造的人格化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上。信息資源作為信息社會現代企業重要的管理對象,其概念化的特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總之,管理對象的概念化必將導致管理科學的發展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3)企業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傳統企業組織和管理對象的觀點的束縛,一般企業在管理方式的創新和發展方面總是站在傳統經濟學基礎上認識管理方式的變革。筆者認為,傳統的管理方式對企業內部環境下或許還有用武之地,但對于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到來的今天,對以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化市場經濟主宰全球的時代背景之下,企業組織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傳統的經營方式很難取得佳績。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的網絡組織的出現,以及企業組織日益對管理對象無形化、價值化、概念化認識的發展必然導致管理方式的轉變。首先是其經濟學基礎從傳統的信息經濟學向注意力經濟學、虛擬經濟學發展,在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信息社會,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資源,它能通過INTERNET等各種物質的技術的手段獲得,甚至會過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虛擬產品卻是真正的稀缺資源,這也正是現代企業和一些新興的電子商務企業越來越重視顧客管理、服務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網絡為基礎的新經濟其實質就是注意力經濟,在這種社會形態中,最重要的資源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資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為“虛擬經濟的硬通貨”,與此同時,虛擬產品的市場正在不斷擴大。所謂虛擬產品是以傳統的產品實體為載體,在此基礎上在消費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時代感、服務等后續產品,雖然它是傳統有形或無形產品的衍生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消費結構層次的變化,這種傳統產品的衍生物在消費者和顧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漸占據中心地位,在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對消費者市場的這一變化不能視而不見,這就要求管理、營銷方式與之相適應。企業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雖然還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時期,但它的實踐卻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隨著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革命時代的到來就已興起。進入二十一世紀,市場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產品本身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比以往更加豐富,大多數產品已由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同時由于企業間接國際交流加深,技術信息管理方法的傳播更加迅速,使得產品差別化越來越少,以傳統的產品本身去拓展市場越來越困難,企業只有通過對傳統產品的功效進行延續、衍生將產品上升到“概念”層次來吸引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注意力,擴大企業的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組織再造、組織創新。虛擬組織、網絡組織作為適應各種環境的新型組織形態,將成為組織再造、組織創新的必然趨勢。其次,需要管理對象和組織目標的再造和再認識,無論是對企業內部的人、財物、信息的管理,還是對企業組織內部的產品、市場、顧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組織。真正能給組織帶來利潤的市場的不是管理對象本身,而是這些對象所蘊含著的一些無形的“概念”,這些概念如知識、有效信息、技術、企業文化、價值觀、聲譽等,一旦借助于其載體,如企業員工、企業組織、企業營銷網絡等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給企業帶來的利潤是巨大的,是其他同類企業無法超越的,要比技術領先而占領的市場制高點更加鞏固,這一點已被一些新興的網絡公司首先意識到并取得成功。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這一點必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另外,還需要營銷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創新。營銷方式的概念化趨勢將在一些傳統組織向現代網絡組織轉變的過程中表現的更加突出,概念營銷方式將成為在未來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社會中的重要營銷方式。當然,“概念”營銷的關鍵在于獲得消費者持續的注意力,若企業組織完全脫離其載體,如產品和其提供的服務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戲,或一些虛假的熱點新聞來追求其轟動效應,這只會是曇花一現,最終只會導致失敗。這些所創造的概念事實上并不是虛擬、虛構出來的,它實質上是企業在探尋組織實體要素的原動力過程中產生的,這些“概念”加深了我們對企業組織實體要素的再認識,從這一點上講,概念管理的提出將會對未來組織的發展帶來一場思想上的革命,將會對企業組織的發展提供一條新的經營理念和思路。
參考文獻
[1]丁寧、張金成《企業概念創新的實質》(《企業改革與管理》2001.7.8-9)
[2]孫選中《重塑企業競爭新理念》(《經濟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顯君《論企業競爭力及其培育》(《光明日報》2001.5.22B②)
[4]陳佳貴、羅仲偉《網絡經濟對現代企業的影響》(《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1期)
[5]林潤輝、李維安《網絡組織—更具環境適應能力的新型組織模式》(《南開管理評論》2000年第3期)
[6]孟子飛《虛擬經營:中小企業參與全球化競爭的戰略選擇》(《企業技術進步》2002年第2期)
關鍵詞:轉喻;本質;啟示;學英語
從傳統修辭學看,轉喻也稱之為借代,是一種用一個事物的指稱來代替另一事物的傳統修辭方式及手段。而在認知語言學領域,轉喻并不只是一種語言使用手段,而是人類思考問題、語言認知和推理應用的過程。轉喻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機制及思維方式普遍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轉喻已經根植于人類的認知框架中,形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要行為方式。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Lakoff)和特納(Turner)(1989)根據轉喻的認知特征,從認知語言學領域對轉喻的定義給出新的補充。兩位認知語言學家指出轉喻是一種概念映射,而映射是兩個概念認知域之間的對應方式。蘭蓋克(Langacker)(1993)也對轉喻的本質做出了類似的闡述。轉喻的實質是在心理上通過一個概念實體把握另一個概念實體。Radden和Kovecses(1999)認為:轉喻是發生在同一認知模型中的認知操作過程,其中以一個概念實體為工具,為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可及,這是目前最受學界認可的轉喻定義。
一、轉喻的本質
1.轉喻的概念
當前,廣受認知語言學界接受的轉喻定義為:轉喻是發生在概念層面的鄰近,這種鄰近性為實現兩個物體的映射提供了一種心理可及。之所以有轉喻的出現,是基于人們基本經驗的總結。這些基本經驗就是人類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和反映,經過人腦的處理、加工和概括,演變成系統的、邏輯的、高度概括的認知結構,表征著說話人的概念及語義知識框架。由此,我們認為轉喻的本質是概念性的。
2.轉喻的鄰近性
轉喻是兩個概念實體之間基于鄰近關系的一種映射。此處的鄰近是指轉喻發生的兩個概念實體同屬于一個認知域,有著密切的聯系。
3.轉喻的普遍性
與傳統修辭學家的觀點不同,認知語言學學者們認為轉喻不只是語言層面的替代關系,而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機制,人類的日常社會生活離不開轉喻思維。例如,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人或事物凸顯的特征來稱呼,如大高個、戴眼鏡的、背書包的等等。
二、轉喻的認知理據與大學英語教學
1.轉喻與理想化認知模型(ICM)
1987年,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Lakoff,1987)提出了著名的理想化認知模型。作為一種對人類社會生活經驗和日常行為方式的精準概括,ICM為人類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個高度概括的理想化認知框架。認知語言學的轉喻思維正是發生在這樣一個認知框架中的映射。六種與轉喻生成相關的理想化認知模型分別是事物―部分(thing-part)理想化認知模型,范圍(scale)理想化認知模型,事件(event)理想化認知模型,范疇―成員(category-member)理想化認知模型,范疇―特性(category-property)理想化認知模型,縮減(reduction)理想化認知模型。
2.凸顯原則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1991年,蘭蓋克(Langacker)提出,轉喻的理據體現在凸顯的原則上。Langacker認為轉喻思維中將高度突顯的實體作為認知參照點喚起其他不那么突顯的實體,使話語的接受者以認知經驗作為背景與其他關聯概念實體產生概念接觸,即概念可及。例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handle這個詞的講解,可以運用這一原則。Handle的詞根為hand,而hand指代手的概念。手對于人們來說,最為突顯的就是可以做事,方便靈巧等特點,結合這個詞語中突顯的部分指代整體,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記住handle這一單詞有解決、處理的含義。
3.經濟原則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人類大腦并非具有無限容量的倉庫,而是具有創造力的,其創造力就在于它能借助已知的或更加簡潔高效易于理解的事物或語言形式來認知和命名新的事物。蘭蓋克(Langacker,1977)認為,語言交際受到兩個相互競爭因素的支配:信息最大化和經濟最大化原則。在講解縮略詞時,英語教師可以結合轉喻的認知語用理據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記憶。例如,asap.這個英語單詞分別是由四個單詞的首字母構成:as soon as possible,為了體現時效性并實現經濟高效這一人類的普遍認知模式,人們在使用中可以只保留構成單詞的首字母。
關鍵詞:社會融資規模;實體經濟;協整;Granger因果檢驗
一、引言
2011年4月14日,央行在“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中首次了社會融資規模這個指標,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是增量概念,它全面反映了金融與經濟的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直接融資快速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功能日益增強,銀行等機構創新性地向社會提供形式多樣的融資,以及民間融資、私募股權基金的日益發展,我國的社會融資規模和結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人民幣新增貸款已不能全面準確的反映金融和經濟的關系,而社會融資規模與主要的經濟指標的相互關系則十分密切。通過研究社會融資規模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內在關系,可以為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大量的理論和數據支撐。
二、實證分析與檢驗
(一)變量和數據選取
由于社會融資規模是從2011年起正式統計并按季的,人民銀行在2012年9月公布了2002年以來的月度歷史數據,所以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和可獲性,本文采取的數據將樣本區間設定為2002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二季度,共50個樣本。本文以第一產業增加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TRE)來代表實體經濟發展,又引入了社會融資規模(sF)這個變量來研究社會融資規模和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其中TRE、SF均是增量概念,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二)ADF單位根檢驗
由于所選數據均為時間序列數據,而時間序列數據可能是平穩的,也可能是非平穩的,為了防止偽回歸,必須在時間序列的數據進行回歸之前對其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EViews6.0中的ADF檢驗對以上2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由結果可知,2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是平穩的,所以第一產業增加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社會融資規模這兩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為了對這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分析,就需要對其做協整檢驗。
(三)協整檢驗
由于兩個變量均為I(1)序列,如果它們的線性組合是協整的則說明它們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為了驗證作為實體經濟代表的TRE與社會融資規模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本文采用EG兩步法檢驗方法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分析。由協整檢驗結果可知,TRE、SF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社會融資規模和實體經濟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
(四)Granger因果檢驗
由協整檢驗結果可知,TRE、社會融資規模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但是這種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以及因果關系的方向如何,還需作出進一步的分析。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對此進行分析。由于本文所選取的數據均為季度數據,所以在Granger因果檢驗中依次將滯后階數從滯后一期設定到滯后六期,結果發現,在六次檢驗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這一變量是社會融資規模的Granger原因的結果出現了五次,因此可以說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這一變量是社會融資規模的Granger原因;相反,社會融資規模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這一變量的Granger原因的結果只出現了一次,即社會融資規模不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這一變量的Granger原因。綜上所述,可以說明,社會融資規模隨著實體經濟的逐步增長而增加,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加并不能直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這與我國當前社會金融發展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相符。
三、實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實證結論
1、從長期趨勢上來考察,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之和所代表的實體經濟變量和社會融資規模之間存在長期的正向協整關系,這說明社會融資規模和實體經濟的發展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2、由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可知,實體經濟和社會融資規模存在單向Granger因果關系,實體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社會融資規模的增加,但社會融資規模的增加并不能直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這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這個時間區間內我國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并沒有直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說明將社會融資規模作為我國宏觀調控的中間目標可能不太符合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和金融環境的發展特征。
(二)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Y論,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加強和完善各部門之間數據統計協調機制
2、轉變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方式
項目產業助推經濟增長
僅就工程項目勘察和工程項目設計兩個領域來說,其真正的市場容量比現有的實際業務總量要大得多。如果可以繼續優化、改進工作模式和技術服務,每年的實際業務費用增加20%?30%將輕而易舉,翻一番也有可能。這意味著每年將有幾千億元甚至上萬億元的經濟增長,而這僅僅是工程項目中的兩個并不算大的業務領域。如果所有的工程項目領域都能進一步優化,那么,年度經濟總量增加上萬億元和幾萬億元并不難。
工程項目是目前我國應用項目技術推進產業項目化程度最高的幾個產業之一,其他的像教育、醫療、社會服務、投資、商務、文化、藝術、傳媒等領域,項目科學和技術的概念就沒有得到普及和推廣,項目化基本就沒有得到實施,也就基本不存在項目產業這一成型的模式。如果能夠在這些領域中推動項目化,并逐漸形成項目產業,那么其產業市場容量將會是幾十萬億元的額度。如果政府、各行業組織和企業集團大力推動項目化、項目產業、項目經濟的概念,全力建設項目型企業,培養項目型人才,開展項目型業務,那么我國的項目產業年度經濟增長總量完全是有可能達到上萬億元,甚至是十萬億元。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項目產業是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對一個地區來說,項目產業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基礎產業。可以說,項目產業可以同教育產業、交通產業、科研產業相提并論。項目產業是基石,項目產業是火車頭,項目產業是劑,項目產業是后勤部,發展好項目產業,就能夠發展好其他產業,能夠避免很多失誤,大大提高其他產業的發展速度。
項目產業的虛擬化
項目產業的發展遲緩,與其特殊性質和特殊形態有著密切的關系。通常所說的產業基本都是實體領域中的交通、企業、科技、建造等。而互聯網、信息、藝術、文化產業這些虛擬、虛體的產業,相對模糊,社會的認識和接受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是在其形成了一定的從業群體、技術體系、經濟模式、實體企業之后,也就是從虛擬逐漸發展到虛體,再逐漸半實體化、實體化。例如,互聯網產業和文化產業,已經達到半實體化的程度。而信息產業和藝術產業則是另一種典型,雖然已經虛體化,但是尚未半實體化,所以難以規范和成型。
項目產業目前大部分還處于虛擬的階段,尚未完成虛體化。與目前的互聯網產業相比,項目產業更加接近于廣義的信息產業。嚴格地講,項目產業是一種行為產業,其具體內容廣泛存在于各種產業、業務和技術中,是一種附載的純虛擬產業,其虛體化需要大量的技術標準、業務規范、商業模式和配套法規來助其實現,其半實體化則需要以大量的專業從業人員、實際的從業企業、穩定的業務流量和成型的社會商業地位為基礎。在建設工程領域和工業制造領域,項目產業已經虛體化,并且逐漸半實體化。而在其他領域,項目產業還僅僅是一個完全虛擬的概念,甚至是虛無的概念,根本沒有被認識和普及,更談不上被重視和推動。
關鍵詞:經濟隱喻;認知;翻譯策略
隱喻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機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成為哲學家、語言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從公元前300年到20世紀30年代的2000多年中,隱喻一直被僅僅看作是詞語層次上的一種修辭方式,是一種“附加的”,可有可無的“裝飾”。20世紀30年代,理查斯的《修辭哲學》(ThePhilosophyofRhetoric)第一次將隱喻視為語義現象,并放到了句子層次考察。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的隱喻研究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WeLiveby)突破了將隱喻作為一種詞(語)
之間的互相替換的研究思路,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賴以進行思想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也基本是隱喻性的(Lakoff&Johnson,1980:4)。
傳統的觀點認為,在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而在介紹、論述專門知識的嚴謹、客觀的文本中,
似乎就不容許隱喻這種夸飾語言的出現。這種看法,究其根源,仍是因為把隱喻僅僅視為一種修辭方法。既然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在經濟這一相對抽象、專業的領域中,人們就應該會利用相對熟悉、容易把握的經驗領域去理解抽象的經濟現象、經濟理論。事實上,和科技文獻一樣,經濟文獻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本文旨在論述經濟隱喻的認知功能、文化內涵及其翻譯對策。
一、經濟隱喻的認知功能及其文化內涵
隱喻是兩個不同語義領域的互動,其中某一領域被用來說明另一領域。被說明的領域被稱作目標域(targetdomain),
說明的領域被稱作源領域(sourcedomain)。隱喻意義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將源領域的經驗映射到目標域,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域特征的目的。例如,早在18世紀,AdamSmith在其經濟學著作《國家財富》(TheWealthofNation)一書中,就用“無形的手”(invisiblehand)來比喻經濟生活中支配資本分割的不可知力量,后來又引申為經濟現象背后操縱經濟變化的規律。這里的手是源領域,不可知的力量或規律就是目標域。兩者間的相似性在于其操縱的功能。
經濟英語中所存在的大量隱喻,按其不同認知功能,可分為空間隱喻、結構隱喻、實體隱喻和容器隱喻。現舉例說明如下:
(一)空間隱喻
所謂空間隱喻,即用諸如上下、前后等空間概念來組織另外一種概念系統,根據goodisup;badisdown這一隱喻概念,經濟中的發展或不景氣常用“上”“下”來表示。
例1.USwoodexportshitnewhighs.美國木材出口創新紀錄。
例2.Thereisnowcertainlyevidencethatthedollarhasnowbottomedout.現在確實有跡象表明美元已跌到低谷。
除此之外,“前”“后”也用來喻指經濟的前進或后退。
例3.ThatdependsonAlanGreenspan,butevenhedoesn’tknowforsurewhereinterestratesareheading.(Forbes,Jan.2,
1995)這取決于AlanGreenspan,但連他自己也不敢肯定利率的走勢。
例4.Formonths,AlanGreenspan,chairmanoftheFederalReserve,hasbeensayingtheeconomyissailingintoheadwinds.
(TheNewYorkTimes,April12,1992)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AlanGreenspan說,幾個月來經濟發展遇到了逆風。
(二)結構隱喻
萊考夫和約翰遜把用一個已被高度結構化、清晰描繪的概念來建構另一個概念的隱喻稱作結構隱喻。例如Timeismoney1(時間就是金錢)。金錢是一個我們相對較熟悉的概念,其中蘊含了alimitedresource(一種有限的資源)而alimitedresource又蘊含了avaluablecommodity(一種有價值的商品)。用金錢去比喻時間就形象地說明了時間的有限性和珍貴性。在經濟領域中,我們常說“Laborisaresource1”
例5.ManyAmericanelectronicfirms,forinstance,havehadtheirproductseithercompletelyproducedoratleastassembledabroadtotakeadvantageofcheapforeignlabor.比如,美國許多電子企業為利用廉價的國外勞動力,將其全部產品放在國外生產,或至少在國外組裝。
(三)實體隱喻
與結構隱喻的以概念喻指概念不同,實體隱喻是把行為、思想和感情等抽象的事物看作實體或物質的隱喻。這類隱喻有助于我們對抽象的經濟現象的理解和把握。例如,英語中經常把不斷變化的某種經濟事物比作流水,如liquidPfrozenasset(流動資本P凍結資本),floatingexchangerate(浮動匯率)。關于匯率,英文中還有一個更為形象生動的隱喻:
“Snake”(蛇形浮動匯率)。1972年4月歐共體六國決定建立歐元貨幣“蛇形浮動匯率”,實行聯合浮動,即把成員國貨幣匯率的浮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就像蛇在管道內蜿蜒蠕動一樣。因而出現了snakecountries(蛇體系國家)、snakecurrency(蛇體系貨幣)。
例6.TheBritishandtheItalians,nowmembersoftheCommonMarket,areexpectedtoeventuallyjointheircurrenciestothesnake.現在已成為共同體市場成員的英國和意大利,也預期將最終加入蛇形貨幣體系。
(四)容器隱喻和實體隱喻同屬于本體隱喻的是容器隱喻,即賦予某種事物以邊界,視其為容器,因此可以量化。利用容器隱喻來描述經濟現象的隱喻有很多,如概念隱喻“市場是容器”
(marketisacontainer)。
例7.Ourexportgoodsaregettingmoreandmorepopularintheworldmarket.我們的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場上越來越暢銷。
例8.Ourproductshavebrokenintoanewmarket.我們的產品已打入了一個新的市場。二、經濟隱喻翻譯對策
經濟文體不同于文學作品。這類文章嚴謹周密,行文簡練。文中隱喻的使用是為了能夠更生動、形象、淺顯地傳達經濟信息。因此,在翻譯中,必須將信息的清晰性、準確性放在第一位。奈達認為翻譯就是語言與文化兩個符號系統的相互作用(轉引自李懷宏等,2002)。翻譯時不但要注意詞或句子的表面意思,而且要發掘這些詞或句子在一定社會語境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具體到隱喻,我們就要根據譯文讀者對經濟隱喻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分別予以處理。經濟隱喻翻譯的處理對策可以歸納如下:
(一)直譯法:
筆者認為:經濟隱喻的最佳翻譯方法當屬直譯法。所有的隱喻即“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戰國.惠施)。
因此,如果按字面翻譯,又能準確傳達信息,當然是最好的方法。而且,隨著我國對外經濟交往的增加,大量新詞、術語及隱喻語的引入,人們對一些直譯隱喻已耳熟能詳,這就使直譯成為了可能。例如:
例9.Lowwagesarethecountry’strumpcardatthisstageofitseconomicdevelopment.
譯文:低工資是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現階段的一張王牌。
“Trumpcard”是指可以蓋吃任何一張別的花色的牌,和中文的王牌正好相符。
例10.Duringthebullmarketinproperty,withpricerisingfast,auctionsbecameincreasinglypopular.
譯文:在房地產市場牛市期間,價格飛快上漲,拍賣日益流行。(以上兩句轉引自譚震華,2002)
在英語中,“bull”喻指力量、信心、攻擊性,“bullmarket”指行情上漲的良好市況。現在我們已經普遍接受牛市、熊市的說法。
(二)意譯法
如前所述,經濟文體翻譯的第一要則是清晰、準確。由于文化、社會、歷史和認知環境等的不同,在譯文讀者無法理解隱喻涵義時,就只能譯出其喻義。
例11.Whatforeignbusinessmenfindencouragingisthatideologyisnolongerinthedriver’sseat.
譯文:令外商感到鼓舞的是意識形態問題不再左右一切了。(轉引自林慶揚,2000.9)
“inthedriver’sseat”,若按字面意思直譯為“坐在司機的位置”,必然貽笑大方。因為司機坐在駕駛座上控制方向,故可意譯為“左右一切”。
例12.Sure,Bob,everybodytalksaboutempowerment,butwhentherubberhitstheroad,thebossesdemandtohavethelastword.(Fortune,Mar.20,1995)
譯文:當然,Bob,每個人都在談論放權,但真正開始執行總要等老板的最后決策。
“therubberhitstheroad”本意為橡膠碰到地面,即新車首次上路,可喻指行動的開始、理論的檢驗等。因為沒有對應的中文隱喻,故只能意譯為“真正開始執行”。
(三)換喻法
當英文隱喻所內涵的意思與中文的另一隱喻相對應時,
轉換隱喻譯法則是最好的折中辦法,因為既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不減原文語言的生動性。
例13.Trueenough,butteethingpainsarenatural.(NewYorkTimes,Mar.21,1994)
譯文:非常正確,但陣痛是自然的。
“teethingpains”指的是那些不太嚴重,卻又讓人頭痛的問題,是改革初期所必然經歷的。而按中文的習慣,我們往往用“陣痛”來形容,故可譯為陣痛。
例14.Thetradingcompanies’elaboratecommunicationsnetworks-byfartheirstrongestsuit-arealsoinserioustrouble.
譯文:堪稱為商社王牌的完備的通訊網,也面臨嚴重的困難。
“suit”原意是同花色的一組紙牌,但根據上下文,這里換作“王牌”更妥。
(四)直譯加注釋法
對于那些譯文讀者較陌生,
)而又屬專業術語類的隱喻,可采用直譯加注釋法。
例15.Thissystembecameknownasthesnakesincethesecurrenciesmoveupanddowntogetheragainstcurrenciesoutsidethesnake.
譯文:由于這些貨幣對成員國以外的貨幣實行匯率聯合浮動,就被稱為蛇行貨幣體系,即把成員國貨幣匯率的浮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就像蛇在管道內蜿蜒蠕動一樣。
“蛇形浮動”對于具有相當專業知識的人而言,可能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對普通的讀者而言可能就難以理解了。所以經濟隱喻的翻譯,除了要正確理解其內涵以外,還需考慮譯文讀者的可接受性,在綜合把握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譯法。
三、結論
作為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大量地存在于經濟語言中是應該的,也是必然的。無論是空間隱喻、結構隱喻、實體隱喻還是容器隱喻都是通過一個我們相對較熟悉的領域去把握一個相對抽象、陌生的領域。經濟隱喻的研究對我們把握經濟理論以及正確翻譯經濟文章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PeterNewmark認為信息功能文本主要是陳述事實與理論,最重要的是信息。譯者必須以信息傳遞的正確性與清晰性為第一要旨,正確理解隱喻的文化內涵,并根據譯文讀者對經濟隱喻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分別采用直譯、意譯、換譯及直譯加注釋等策略。
【注釋】
以上例句除加注外,均引自馮祥春編著的《大學經貿英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參考文獻】
關鍵詞: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研究述評;回顧與展望
中圖分類號:F069.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 (2013) 04-0085-12
A Latest Review on Fictitious Economy Theo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ZHOU Yong-gang WANG Zhi-gang(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e mode of world economic growth has experienced from being driven by a single real economy to both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fictitious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In recent years,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derivatives, as a major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ctitious economy caused many economic crises and world economic growth being in a standstill. The destruction was serious so that people have to rethink the function of fictitious economy.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review of fictitious economy is short and lack of being summarized and combed systematically. Consequently, taking fictitious econom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fictitious economy’s concept and extension, theory development, policy application and existing difficulties, and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fictitious economy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ollow-up study.
Keywords: fictitious economy, real economy, research review,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一、引言
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關閉美元窗口,至此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制度宣告結束,運行了近三十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大廈轟然倒塌。美元與黃金最后一絲脆弱的聯系被切斷,貨幣與貴金屬的徹底分離標志著人類歷史上貨幣第一次成為虛擬化的價值符號,并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經濟運行模式。20世紀70年代第三次技術革命和消費革命的興起,為經濟的虛擬化創造了必要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世界經濟開始呈現以資本證券化為代表的虛擬性的特點。20世紀80年代虛擬經濟的快速膨脹,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比重出現倒置,形成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虛擬資本從實體資本的附著物發展成社會總資本的相對獨立的代表。迅速泛濫的各種金融資本和金融衍生工具一改過去“溫柔乖順”的形象,猶如“猛虎下山”般橫沖直撞,致使世界范圍內金融危機頻發,世界經濟躊躇不前。各國不得不對虛擬經濟進行重新審視、考量各自虛擬經濟的發展之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泰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股市和匯市一瀉千里,誘發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中國香港雖然在這場“金融阻擊戰”中取得了勝利,保住了幾十年的發展成果,但經濟也遭受了重創。中國雖然在這次危機中所受沖擊較小,但已經開始意識到要想真正融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之中,就必須對虛擬經濟的特點及運行規律等進行更為深入的認知與把握,做到趨利避害。
在此背景下,國內學者開創性地開展了對虛擬經濟的研究,其中以劉駿民(1996)[1-2]對虛擬價值增值和虛擬資本的研究為起點。近十多年來,學者們先后就虛擬經濟的產生機理、概念內涵、理論支撐、運行方式等進行了系統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當前國內鮮有學者對虛擬經濟研究的脈絡給予梳理與歸納,評述相對較少。
基于此,本文通過對該學科發展歷程的回顧,構建了基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理論關系框架,以期系統地展現其全貌,為后續研究提供借鑒。本文余下章節構成如下:第二節虛擬經濟的概念及其外延;第三節虛擬經濟的理論視角;第四節虛擬經濟的政策應用;第五節虛擬經濟的現存困境;第六節前景展望。
二、虛擬經濟的概念及其外延
(一)實物(體)經濟
回顧人類漫長的發展歷程,從遠古的蠻荒年代到如今的現代社會,人類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訴求。在這一過程中,實體經濟扮演著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根基角色。馬克思(1975)[3]認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價值通過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來體現,并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而使用價值(物的有用性)則是基于功能化的視角對商品價值的外化形態,是馬克思關于傳統經濟(實體經濟)的注解。他還認為,實體經濟運行遵循G―W―G的過程,期間只要有一個環節停滯,都會形成堵塞流,對經濟的運行造成不利影響。在西方主流的經濟學著作中,從《國富論》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理論到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再到西方近代主流經濟理論基礎無不建立在“物本經濟”即“實體經濟”的基礎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實體經濟儼然成了世界經濟的代名詞。那么究竟何為實體經濟呢?對此學者們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理解:陳文玲(1998)[4]指出,實物經濟是社會再生產的過程,也是有形的物體運動與再生的過程。實物經濟的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狀況以有形的物質作載體,進入市場的要素稟賦是以有形的、剛性的實物形態為主體,包括有形的商品、貨幣、市場、資產等。王國剛(1999)[5]從經濟運行的角度指出,“實體經濟”是用于描述物質資料生產、銷售以及直接為此提供勞務所形成的經濟活動。吳立波(2000)[6]指出,實體經濟是生產可以增加人類使用價值、效用和福利的產品或為其服務的經濟活動,其基礎是物質生產部門。劉駿民,王國忠(2005)[7]從系統論的角度認為,實體經濟系統是社會生產、交換、消費的物質系統,也是以成本為支撐的價格系統。目前,雖然學界對實體經濟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但就實體經濟的特點的認知基本一致,即依托于有形物質載體,以成本加成為計價手段的生產部門。
(二)虛擬資本
虛擬資本一詞最早來出自于1840年威?里瑟姆的《關于通貨問題的通信》一書中,主要指空頭匯票等票據。馬克思(1975)[8]在《資本論》第3卷中對虛擬資本的概念進行了闡述,他指出,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的邏輯起點在于借貸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自身不具有價值,卻可以同實際資本一樣,通過資本的循環運動產生利潤,進而提出公共有價證券(國債券、國庫券、各種股票)以及不動產抵押單等都屬于虛擬資本。劉駿民(1996)[2]基于馬克思的視角將虛擬資本定義為:同實際資產相分離的,本身無價值卻可被作為“商品”交易的各種憑證。在此基礎上,劉駿民(1997)[9]指出,發達國家銀行業存在過度投機的傾向,為各國金融當局間的合作與協調提出了挑戰,而這種利益沖突的不可調和性,使國際貨幣體系的崩潰將不可避免。就虛擬資本的特點而言,虛擬價值增殖不受時間、經營活動條件的限制。而且,就其收益來看,也是生產活動無法比擬的,所以虛擬資本對投資者往往更具吸引力。然而,虛擬資本的虛擬性越強,市場的投機性就越強,甚至演變成為完全的以錢生錢的活動。與此同時,成思危(2002)[10]對虛擬資本作了更為細致的劃分,并將其外延進行了擴充。他認為,生息資本的社會化,使金融市場得以產生,從而為貨幣供需雙方利用各金融衍生工具,實現借貸行為搭建了制度平臺,從虛擬經濟的觀點來看,所有的金融市場工具都是虛擬資本,包括信用資本、知識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類型。進一步地,成思危(成思危,2009a,2009b)[11-12]強調,馬克思提出的虛擬資本實質上是屬于信用資本范疇,沒有完全滿足當前虛擬資本無形的、價值不確定的和本身不能獨立創造價值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他給出了虛擬資本的定義,即虛擬資本是指既不具有實物形式、又不具有貨幣形式的、價值不確定的、但可以產生利潤的、建立在信任關系基礎上的資源。在上述二者的基礎上,王彥亮,林左鳴(2010)[13]建設性地指出,虛擬資本的出現意味著唯實物價值才為價值的時代已成為過去,非實物價值也就是虛擬價值已經以不可阻擋之勢迅猛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信用制度則是資本主義虛擬資本產生發展的基礎,也是將資本主義推向經濟危機的深淵并為新的社會生產方式所揚棄的重要原因。
(三)虛擬經濟
20世紀90年代金融工程學的興起,使金融創新速率大大加快,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虛擬化時代。虛擬經濟再也不是那個曾經依附于實體經濟的“附庸”,其逐步掙脫于實體經濟的束縛,自成一派,游走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各個角落。那么,何謂虛擬經濟呢?當前學界對此看法不一,大致分為三種:其一是指證券、期貨、期權等虛擬資本的交易活動(fictitious economy);其二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所進行的經濟活動(virtual economy),也可稱為數字經濟或信息經濟;其三是指用計算機模擬的可視化經濟活動(visual economy)。馬克思(2004)[14]為虛擬經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開端。他指出,產業資本只有在完成與其當前職能相匹配的流動之后,才能取得進入下一轉化階段的資格。他還強調,資本循環過程會游離出貨幣。換言之,如果出現形態鎖定,則勢必會產生實物經濟的斷裂層,造成資本游離于實物之外,使資本帶上虛擬色彩,產生凹陷性泡沫;而如果這種鎖定的時間過長,則很容易形成勞動力或產品過剩,產生凸現性泡沫。
現階段,學者們對虛擬經濟的概念理解主要表現為價值論、金融(技術)論、系統論和二元人本四個角度。首先,價值論角度。劉駿民,姚國慶(2003)[15]認為,世界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顯現經濟虛擬化的趨勢,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經濟結構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比重倒掛,進而導致其價值結構中二者的倒掛,即雙重倒掛型的“倒金字塔型”結構。進而,劉駿民(2003)[16]以價值系統作為出發點,從一般和廣義兩個視角對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作了定義:從一般看來,虛擬經濟是以資本化定價行為為基礎的價格系統,其運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內在的波動性;從廣義上看來,虛擬經濟是觀念支撐的價格體系,而不是成本和技術支撐的價格體系。因此,廣義的虛擬經濟是指物質生產活動和與其有關的一切勞務以外的所有經濟活動。
其次,金融角度。彼得?德魯克(1988)[17]更傾向于將虛擬經濟理解為符號經濟(symbol economy),認為符號經濟取代實體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飛輪,而且大體上獨立于實體經濟,這是一個最為醒目而又最難理解的變化。吳立波(2000)[6]表示,虛擬經濟(virtual economy)是指最初產生于實體經濟,但已脫離、獨立于實體經濟、大范圍普遍出現的以投機牟利為目的的經濟活動。王兆剛(2003)[18]認為,貨幣和金融資產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基本的交易媒介,是虛擬經濟運行載體與活動結果的體現,二者密不可分。經濟虛擬性增強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金融資產的無序膨脹和金融交易的無限制發展所導致的經濟失衡。
再次,系統論角度。成思危(1999)[19]指出,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是指以金融體系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即錢生錢的活動,主要涵蓋證券、期貨、期權等內容。在充分考慮虛擬經濟演進路徑之后,他提出了虛擬經濟發展的5階段論,即閑置貨幣的資本化、生息資本的社會化、有價證券的市場化、金融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國際金融的集成化等五個階段。
最后,二元人本角度。林左鳴(2005)[20]認為,人類已從“衣食住行”的發展階段超脫出來,進入了“衣食住行樂”為主的新的發展階段,狹義的虛擬經濟概念已難以把握其本質,人類應拓寬視野,建立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吳秀生,林左鳴(2007)[21]指出,創造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使用價值的經濟活動是實體經濟,而創造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虛擬價值的經濟活動是虛擬經濟。在價值日益虛擬化、生活化的今天,人們應掙脫“物本主義”的枷鎖,由“勞動價值論”向“生活價值論”轉移,尋求一種“人本主義”的和諧。基于此,王彥亮,林左鳴(2010)[13,22]將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為主導)的經濟,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的總和定義為廣義虛擬經濟(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廣義虛擬經濟一經提出,便得到學者的普遍關注,這一點在學者們對《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的評論中可見一斑。其中,李克安認為,以“二元價值容介態”為基本依據的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的提出,是經濟學理論上具有革命性意義的一次躍升;黃書元指出,該書敏銳地把握了浩蕩的世界大勢,捕捉了瞬息萬變的經濟走勢,為廣大讀者呈現了一個嶄新的廣義虛擬經濟時代,提供了一把理解和把握未來和社會發展的鑰匙①。關永強,張麗(2012)[23]認為,廣義虛擬經濟理論是對政治經濟學的一種回歸,“制文化權”等理論的提出,堅持了傳統的政治和文化視角,不僅豐富和發展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而且為增強國家影響力、參與世界經濟游戲規則的制定、奪取虛擬經濟的主導權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虛擬經濟的理論視角
早期,虛擬經濟作為實體經濟的有益補充,對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而隨著技術革命的興起,虛擬經濟逐步與實體經濟發生異化、分離,進而形成了一套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在現實的經濟中,虛擬經濟以產權、信用和風險為交易標的與實體經濟發生交互作用,導致資本流動性不斷加大,資源配置領域不斷變化,經濟規模成倍擴張和“泡沫”成分的虛增,而風險與信用之間的交換,最終使人們意識到虛擬經濟的擴張已經和實體經濟的擴張完全無關。
20世紀后半葉,虛擬經濟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在這一過程中,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界對虛擬經濟的認知呈現階段性的特點,主要分化成如圖1所示兩大陣營。其一是狹義的虛擬經濟,即早期的金融論。其中多以金融工作者為代表,他們認為虛擬經濟即金融,是高新技術的產物。其二是廣義的虛擬經濟,主要包括系統論、價值論和近年來在此基礎上而形成的二元人本論。系統論強調,從系統的角度來研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間的關系,應在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利用系統科學、復雜科學等知識系統地進行。價值論從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出發,利用資本定價模型,探究虛擬資本的價值增值規律。而二元人本論則吸收了系統論和價值論的理論精華,并將人本理論、二元價值容介態理論納入其中,從生活對象化的視角對虛擬經濟進行了重新的認知。
國內外學者關于虛擬經濟的主要研究如表1所示。具體的文獻綜述如下。
(一)金融論
20世紀70年代以來,網絡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促使世界經濟往來的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國際貿易已突破地域等物理性界限,實現了時空上的快速對接。因此,虛擬經濟(virtual economy)是網絡經濟和信息經濟催生的產物,是技術變革和創新的結果。宗寒(2012)[30]分析了虛擬經濟與西方金融危機間的關系。他指出,在金融壟斷資本主導和推動下,西方國家為緩和內部矛盾、增加就業、穩定經濟,逐步形成了舉債的發展模式。西方國家經濟的持續低迷,使這種依賴性逐步增強,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造成金融衍生品的泛化,金融詐騙行為多發,而在這一過程中,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曾鴻(2012)[31]認為,虛擬經濟的工廠是各種金融機構,其產出物是貨幣、債券、期貨等金融工具,交換場所則是各種虛擬資產交易市場。在此基礎上,他構建了一個測度虛擬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虛擬資產總價值(不含房地產)、虛擬資產總交易額、經濟虛擬化度以及虛擬經濟靈敏度等四個方面。陳吉磊,王紅蕾(2011)[32]強調,金融創新所導致的杠桿活動泛化,使虛擬經濟的傳導性和放大性極大地增強,從而帶來了巨大的金融風險。他們認為,要想有效地避免這種風險,必須要從營造信用制度的軟環境、建立公平的信用評級制度和完善金融監管等三個方面著眼。
(二)系統論
有關系統論的觀點主要源于成思危。成思危(1999)[33]將系統科學的知識運用到對虛擬經濟的研究中來。他認為,可將虛擬經濟視作一個系統,從系統內部及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來考察其特性,以更好地揭示其演化規律。按照該理論,他指出虛擬經濟系統具有復雜性、介穩性、高風險性、寄生性和周期性的特點。在研究方法的選取方面,成思危(2003)[34]認為,研究虛擬經濟應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按照復雜科學的研究要求,實現定性判斷與定量計算相結合、微觀分析與宏觀綜合相結合、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結合、科學推理與哲學思辯相結合。在理論工具的選取方面,主要應包括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技術、復雜數據的分析技術、群體決策技術、綜合集成技術、計算機模擬、計算智能及數理邏輯等內容。
(三)價值論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物質系統還是價值系統,將影響到一系列基礎理論的走向。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將經濟的本質認定為“物質系統”,而馬克思卻走在了另一條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在他看來,經濟的本質是“價值系統”。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對資本的理解已超脫了“物”的階段,他強調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馬克思價值理論的精髓在于其指出了財富的社會性質,將價值理解為一種社會關系,而虛擬經濟理論的出發點恰好就是對財富性質和經濟系統本質屬性的認識。據此,劉駿民(1996)[1]利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構建了實際價值增值與虛擬價值增值關系的模型,并就實際價值增值、虛擬價值增值與貨幣供求量之間的運行關系作了圖示化的說明。進一步地,他指出,中國的證券、房地產業正處在起步階段,要防范資金的過度炒作,控制好貨幣流向。劉駿民(2000)[35]認為,研究虛擬經濟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從本質上認識當代經濟運行的基礎。更進一步,劉駿民(2003)[16]構筑了虛擬經濟的理論框架,主要包括虛擬經濟的行為基礎、運行特征、國際化發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虛擬經濟的相關宏觀調控等方面。
(四)二元人本論
在中國樸素的自然觀中,物質和信息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表現有二:其一,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人與人間的關系已超越了動物簡單的生理需求,更多的展現了其社會性一面。在這一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雙向互動,正是建立在廣泛的信息交流和傳遞的基礎之上,這一點在現代社會表現的更為明顯。其二,就物質本身而言,其能量通過信息擴散的形式得以有效傳播,而來自于外界信息的回饋,又將反作用于物質,故而,宇宙就在物質―能量―信息―物質的這種循環中不斷演進。錢穆⑨在評述中國文化時,關于“天人合一觀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的論斷,也從側面印證了二元人本思想。林左鳴,尹國平(2011)[36]認為,傳統的價值理論面臨著對“新經濟”解釋力、引導力、指導力不足的困境,而以生活價值論、二元價值容介態經濟以及新的“三位一體”為主要解釋框架的廣義虛擬經濟理論正是對“新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的創新研究。更進一步,王延亮,林左鳴(2011)[37]通過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研究并結合馬克思關于物質與精神關系的論述后指出,宇宙的運動就是在“物質態”和“信息態”循環作用下發生的。一方面,“信息態”的信息容納于“物質態”之中,推動了“物質態”的進化發展;另一方面,新的物質形態又釋放出新的信息再容納于“信息態”之中,推動了“信息態”的進化發展。他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容介態”。據此,他們將“自然容介態理論”運用到經濟領域,將經濟活動劃分為物質范疇和精神范疇,提出了“二元價值容介態理論”。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林左鳴,吳秀生[38]強調,在新經濟背景下,財富標志已發生了異化,人們應該重新對其價值進行認知,掙脫出“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思想桎梏,構建起基于“使用價值、虛擬價值和價值”的新的價值體系。人類已經進入了廣義虛擬經濟的時代,“勞動對象化”將被“生活對象化”所取代。
四、虛擬經濟的政策應用
(一)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是國內學界對虛擬經濟進行研究的起點。因此,對虛擬經濟的研究自然離不開金融危機。陳文玲(1998)[4]從實體經濟、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互動的角度,探究了引起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原因。她認為,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的極度膨脹是引發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之一,而政府金融監管能力與金融開放度失衡,是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體制性原因。在此基礎上,她指出,政府應加強對實體經濟、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的聯動關系的關注,提升其監管水平。奇平(1998)[39]在評論虛擬經濟與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關系時指出,當前的金融危機,是人類從工業化向信息化轉變過程中必然的陣痛。這種陣痛的摩擦點在于:信息文明的比特(信息量單位)要求高度的流動性,而工業文明的原子要求高度的非流動性。貨幣與信息的這種流動性差異,是當前金融危機的核心。與此同時,成思危(1999)[19]認為,金融危機的成因主要在于虛擬經濟的內在特性,加之外界的擾動。他形象地將實體經濟比作雪山下的巖石,將虛擬經濟比作覆蓋其上的雪層,而金融危機就像是雪崩,從而產生“滾雪球效應”。更進一步,成思危將金融危機的成因歸為5個方面,即實體經濟運行失常、政府宏觀管理失誤、金融系統幼嫩脆弱、投資人群信心動搖與國際投機資本沖擊,并指出虛擬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以客觀的態度對待虛擬經濟的發展,認真研究其運動與發展規律,防范并消除其不良影響。蕭琛(2001)[40]從網絡經濟的角度,探究了美國“增長性衰退”問題。他認為,走出這場“準危機”主要靠“真實經濟”的調整。劉駿民,范曉云(2003)[41]從經濟虛擬化的視角對金融危機做了解讀。他們指出,經濟結構的倒金字塔結構必然對經濟危機的發生形式產生影響。當今世界,生產結構、經濟增長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理解這一點對于理解金融危機至關重要,而中國要想走向富強,就必須革新發展理念,與時俱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林左鳴(2011)[42]認為,財富和其標的的分離,加之社會多元化的心理需求,致使財富標志泛化,這正是泡沫經濟發生的直接原因。更進一步,“財富標志”必須與金融產業相互依存,成為金融產業的立足之基,成為經濟平穩發展的定海神針,而加強金融監管和規范“財富標志”的設計,推動中國金融市場的完善和發展,是當前增加“財富標志”物品供應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
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和現代通信技術的運用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插上了隱形的翅膀,至此,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進入了“比翼雙飛”的時代。起初,虛擬經濟作為實體經濟的有益補充,能為實體經濟帶來規模、效益上的提升,似乎是一件無上榮耀的事而被業界津津樂道。然而,隨著各種金融投融資衍生工具的日益泛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逐步出現了貌合神離的跡象,甚至是相互脫離,昔日的“隨從”如今大有翻身作“主人”之勢,世界范圍內頻繁出現的各種金融風波、危機儼然已成為虛擬經濟的“代言人”。那么,究竟該如何處理這二者的關系呢?學者們就此給出了不同的見解。在定性研究方面,齊援軍,石康(1999)[43]認為虛擬經濟引發的金融危機的負作用表現有三:其一,IMF提供的傳統的反危機措施將導致相關國家的經濟產生強烈的收縮效應;其二、抑制消費;其三,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從而,金融危機對實物經濟的破壞力度逐步加大,并與全球金融衍生物交易額度和頻度呈現高度的相關性。基于此,他們給出兩點建議:第一、宏觀經濟政策必須符合本國國情;第二、建立以充足的外匯儲備和可靠強大的外援為基礎的對沖基金機制。秦池江⑩在描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時,曾形象地指出,實體經濟猶如鍋爐中的水,虛擬經濟好比把水轉化為蒸汽,一臺鍋爐如果沒有裝入足夠量的水,不可能產生足夠強的蒸汽;如果只有水,沒有蒸汽,就不能做出新功;如果只注重取得蒸汽,而不注意鍋爐內水量和溫度的變化,也是極其危險的。孟令國,鄧學衷(2000)[44]認為,虛擬經濟自誕生之日起便對實體經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為:動員儲蓄轉向直接投資,便利資本流動和產權復合,改善風險管理,傳遞投資信息,調節國民經濟等五個方面。但不可否認的是二者也存在著諸多的矛盾。諸如,二者發展速度和規模嚴重失衡,出現了所謂的“倒金字塔結構”,致使民眾在“金錢游戲”中沉醉,將經濟的泡沫越吹越大,并一發不可收拾。基于此,他們在強調防范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時指出,必須強化實體經濟的基礎性作用,優化其結構并保持良性運行狀態,以便從根本上消除虛擬經濟以泡沫的方式對實體經濟的增長所帶來的沖擊。在定量研究方面,王愛儉,張全旺(2004)[45]從傳統的總需求四部門理論(即總需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出發,研究了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微觀領域的作用機制。進一步地,他們指出,虛擬經濟與宏觀經濟的運動方向、增長、穩定具有一致性。劉思峰等(2011)[46]利用種群生態學中的logistic方程,構建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模型,結果表明,只有在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適度時才能使經濟保持平穩發展趨勢。
(三)虛擬經濟的風險治理
虛擬經濟產生的初衷在于通過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交易機制,促進資本在供需雙方間的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最終達到促進經濟健康平穩增長的目的。但不知曾幾何時這只“溫順的羔羊”(初期的虛擬經濟)已變成掀起經濟界腥風血雨的罪魁禍首,讓人們聞之色變。如何把這只“老虎”(后期的虛擬經濟)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已成為當前學界繞不開的議題。仲大軍(1998)[47]認為,一個國家經濟中虛擬成分的大小關鍵在于資本市場的規模,虛擬經濟是看菜下飯,其看重的不僅僅是自然資源,還包括人力資源、人文資源與政治資源等。整個資源價值都在觀念和信心的主宰下浮動、變幻,人們只有把握其特點、規律,才能在虛擬經濟的波動中處變不驚。周鐵水(2000)[48]認為,虛擬經濟的存在為剩余資金的流出打開了一個突破口,才不至于導致傳統實物產品嚴重的價格上漲,但存在于其中的風險卻不容忽視,必須予以積極應對。吳立波、酈菁(2004)[49]在分析了虛擬經濟的本質、作用與歷史地位后,不禁反思,虛擬經濟是否是實體經濟面臨增長極限狀態后資本挽救危亡的最后一躍?如果是,那么這一躍之后的結果是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的重復還是新的經濟運行模式的來臨?而其中的關鍵在于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是否能通過彼此間的互動,創造出符合大多數人需要并良性循環的社會經濟運轉的新方式。吳秀生(2010)[50]基于生產關系的視角,對廣義虛擬經濟的生產方式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廣義虛擬經濟的生產力以信息這種特殊的產品為生產對象、具有產量的增長倍率大、生產不平衡性的特點。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制信息權為核心的,重塑了產品貨幣關系、突出了泛媒體在生產中的參與性和文化與生產的關聯性,同時也對企業經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并正視這種新的生產方式的洶涌之勢,研究并破解其發展規律,以適應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五、虛擬經濟的現存困境
(一)虛擬經濟的概念不一致
國外學界很少使用虛擬經濟的概念,大多用符號經濟進行替代。虛擬經濟一詞的創設靈感來自于馬克思的虛擬資本,可以說是國內理論界的首創。然而,自虛擬經濟學說提出以來,學界就爭議不斷,一直沒能給出統一的概念定義,但對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態予以肯定。其中,突出表現在對虛擬經濟一詞的翻譯方面,fictitious economy, virtual economy, symbol economy等詞匯隨處可見,隨意性較大;而且各學派對虛擬經濟的認知也存在差異:成思危與劉駿民認同將虛擬經濟翻譯為“fictitious economy”,而林左鳴卻主張將廣義虛擬經濟翻譯為“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眾所周知,經濟學的傳播得益于其概念的統一性與唯一性,而這正是當前國內虛擬經濟所欠缺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溝通、研討,以達成共識。就虛擬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早期,有學者將虛擬經濟等同于虛假經濟,認為其有坑蒙拐騙之嫌;而后,有學者認為虛擬經濟是非生產性的,而非生產性的就不是正當的,就是應當消除的,因此試圖用符號經濟取代虛擬經濟。后來,在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內學者逐步開始了對虛擬經濟系統而規范的研究,分別從系統論、金融論、價值論、人本論的角度對其做出了闡釋,理論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期。但美中不足的是,上述理論很難獲得較為統一的肯定,概念不一,大都處于“單打獨斗”的水平,理論生命力不強。
(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不明確
虛擬經濟由實體經濟產生的觀點無可非議,并獲得研究者的首肯,但就二者的關系,學界卻看法不一。成思危(2002)[51]認為,虛擬經濟系統是經濟系統中的軟件,實體經濟系統則為經濟系統中的硬件,虛擬經濟系統依附于實體經濟系統。虛擬經濟直接以貨幣增值為目的,是“用錢生錢”的經濟活動,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相悖離,從這個意義上說,虛擬經濟只能產生財富而不能創造財富。虛擬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如何確立二者在經濟中的比例關系應是予以重點關注的問題,而這一點與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關于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論點較為契合。吳立波,酈菁(2004)[49]指出,虛擬經濟最初產生于實體經濟但已脫離實體經濟的真實需要,相對獨立于實體經濟,應針對其特點、運行規律進行專門性研究。2013年6月劉駿民在廣義虛擬經濟論壇中,就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問題提出兩點看法。其一,從理論層面看,當前的虛擬經濟仍未獲得主流經濟學的肯定,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因而,有必要構建一整套的理論研究體系,結合一般均衡、局部均衡等理論,探究虛擬經濟已有理論與主流經濟學的契合點,最終使虛擬經濟成為主流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二,從實踐層面看,當前關于虛擬經濟的實證研究偏少,理論研究與生活實踐部分脫節,應堅持理論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以不斷檢驗、修正理論的科學性。此外,以林左鳴為代表的廣義虛擬經濟學派則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推向了另一個極端。林左鳴(2007)[52]認為,物質財富是今天經濟要件中的“皮”,非物質財富則是今天經濟構成中的“毛”,要獲得經濟價值的最大化,應該是“皮”和“毛”按一定比例協調起來,形成有機結合的“皮草經濟”。進一步地,該學派摒棄了傳統的“二元價值論”,將虛擬價值融入產品價值構成要件之中,形成了“三元價值論”,構筑了基于“生活對象化”的全新財富觀。眾所周知,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無不受心理活動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廣義虛擬經濟似乎已囊括了所有的經濟活動。
(三)虛擬經濟的價值尚待評價
實體經濟的價值判斷依托于勞動價值論,但虛擬經濟的價值衡量卻顯得無所適從。如今,虛擬經濟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大多數人只能在其價格浪潮中“奇幻漂流”,而他們的財富夢想卻在這場追逐中散失。那么,虛擬經濟的價值運行規律究竟是否可尋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第一、虛擬經濟的價值衡量必須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否則就是無本之末[53];其二、虛擬經濟的價值判斷可以從“生活價值論”的角度出發,只要是能給人帶來(主要是心理的)滿足都是有價值的,而這種感受價值卻具有非邊際化的特點,且大小也因人而異。吳秀生(2011)[54]認為廣義虛擬經濟對虛擬價值的引入,打破了人們求解價值源泉問題上的理論困境,價值的時間維度被打開,價值變動不定將成為其基本的存在狀態。近年來,陸續有學者展開了對虛擬經濟的實證研究。蕭琛,蔣景媛(2011)[55]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基于智能虛擬資本品動態估值的整體化模型。該模型依托于價值探索者模型,并將企業外部風險囊括其中,有效避免了其他模型的不足,效果良好。張明立等(2011)[56]運用廣義虛擬經濟的相關理論,對顧客感知價值及其對滿意、忠誠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顧客的感知價值由使用價值和虛擬價值構成,且均對滿意、忠誠有顯著影響;情感型產品的虛擬價值對滿意、忠誠的影響大于功能型產品的虛擬價值對滿意、忠誠的影響。閆妍等(2011)[57]以房地產作為財富標志,分析了房地產、房地產金融衍生品等的發展和演化過程,結果表明房地產及其金融衍生品的虛擬價值具有“邊際永不存在和邊際無時不在”的非邊際化特征。王文龍等(2012)[58]基于二元價值容介態的視角,利用綜合評價法,對A股上市公司依據投資價值進行了評價,通過進行物質態和信息態的兩步篩選,最終得到該年A股市場排名前50的股票,為投資者的投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總的看來,就虛擬經濟價值計量而言,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定量研究依舊偏少。
六、前景展望
國內對虛擬經濟的研究已近20年的時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各界開始關注虛擬經濟,諸多學者為我們開啟了虛擬經濟這扇大門。2000年10月,天津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虛擬經濟研討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七屆。2010年,中航工業廣義虛擬經濟研究所成立,下設廣義虛擬經濟研究所(學術研究、學科建設)和廣義虛擬經濟研究專項辦公室(行政事務、項目管理)兩個辦事機構,以更好地促進廣義虛擬經濟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及運用廣義虛擬經濟視角研究產業實踐問題的應用研究。截至2012年,國內發表的有關虛擬經濟的文章已有4000余篇。2013年,中航工業了廣義虛擬經濟50指數。該指數為衡量證券市場的風險及運行態勢,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同時也為規范投資者行為,弱化其投資風險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撐。
但是,我們還應認識到虛擬經濟的研究還存在諸多的不足:在理論層面,主要表現為對虛擬經濟的概念界定、評價體系、運行規律、風險防范、經濟地位等方面認識不深;在實踐方面,多數學者未能很好的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挖掘其深刻的生活內涵,發揮實踐對理論研究的導向作用。此外,在科研過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研究者的積極性。
當前,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日益頻繁,彼此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虛擬經濟理論的支撐。因此,國內學界同仁應在參與國內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同時,構建起支撐虛擬經濟發展的科學的理論框架,豐富虛擬經濟理論的內涵、外延和功能,并不斷依托實踐對該理論進行修正和完善,最終使虛擬經濟理論更好地指導中國經濟的發展。
注釋:
① 編者.《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新書會[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0,1(2):74-80。
② 王謝勇.基于神經網絡的中國虛擬經濟投資方向定量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33(1):35。
③ 李劍閣.正確認識虛擬經濟[N],人民日報,2003-02-24。
④ 周復之,關國輝.“金融虛擬性”研究綜述.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16。
⑤ 葉雄輝.虛擬經濟理論研究述評[J].甘肅金融,2012(6):30。.
⑥ 劉茂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EB/OL].http:///user78/liumaocai。
⑦ 樊綱,李楊.虛擬資本與虛擬經濟研討會發言紀要[J].閩發證券,1999(12)。
⑧ 巫繼學.社會財富的本質屬性在于它的勞動性[EB/OL].人本經濟學―自主勞動網,。
⑨ 錢穆.錢穆:論天人合一[EB/OL]. [2012-03-20].http://.cn/shixueqian.。
⑩ 周德文.必須擺正經濟發展“實”與“虛”的位置[J].財經界,2012(7):104。
參考文獻:
[1] 劉駿民.虛擬價值增值與實際經濟運動[J].南開經濟研究,1996(6):38-43.
[2] 劉駿民.論西方國家虛擬資本的新發展[J].經濟學動態,1996(12):47-52.
[3]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陳文玲.論實物經濟、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從嶄新的視角看東南亞金融危機與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J].管理世界,1998(6):33-42.
[5] 王國剛.虛擬經濟并非虛假經濟[J].農村金融研究,1999(9):4-7.
[6] 吳立波.虛擬經濟及其影響[J].經濟學家,2000(5):46-51.
[7] 劉駿民,王國忠.虛擬經濟視角下的匯率理論[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1):24-30.
[8]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 劉駿民.國際虛擬資本與國際貨幣體系[J].太平洋學報,1997(1):77-82.
[10] 成思危.虛擬經濟與貨幣市場[J].經濟界,2002(6):4-10.
[11] 成思危.成思危談知識資本和知識經濟[J].今日中國論壇,2009a(10):56-58.
[12] 成思危.虛擬經濟的基本理論及研究方法[J].管理評論,2009b(1):3-18.
[13] 王彥亮,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的馬克思經濟學哲學基礎[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0,1(3):23-39.
[14] 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 劉駿民,姚國慶.從經濟虛擬化角度來理解金融危機[N].金融時報,2003-04-12.
[16] 劉駿民.虛擬經濟的理論框架及其命題[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34-40.
[17] 彼得?德魯克.管理的前言[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88.
[18] 王兆剛.論經濟全球化與金融虛擬性[J].金融論壇,2003(8):2-7.
[19] 成思危.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J].管理科學學報,1999,2(1):1-6.
[20] 林左鳴.虛擬價值引論――廣義虛擬經濟研究視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8(3):22-25.
[21] 吳秀生,林左鳴.價值創新: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三農問題”及解決路徑[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0(4):80-85.
[22]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 關永強,張麗.回歸失落的傳統: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的政治經濟學解讀[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2,3(1):5-14.
[24] 王愛儉.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5] 郭華平.虛擬經濟特征及功能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1(09):39-43.
[26] 鐘偉.對虛擬經濟的一些反思[J].當代經濟研究,2001(5):15-20.
[27] 林左鳴,吳秀生.虛擬價值的人類活動論依據[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3(02):43-40.
[28] 易綱.金融不是虛擬經濟[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1):33-39.
[29] 張仁德,王昭鳳.虛擬財富與真實財富――與劉駿民教授商榷[J].天津社會科學,2004(02):99-104.
[30] 宗寒.從虛擬經濟看西方金融危機[J].求是,2012(8):57-59.
[31] 曾鴻.虛擬經濟測度指標體系探索[J].商業時代,2012(32):6-7.
[32] 陳吉磊,王紅蕾.虛擬經濟與金融風險[J].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11,6(1):51-53.
[33] 成思危.虛擬經濟與企業環境[J].中外管理,1999,(5):4-6.
[34] 成思危.虛擬經濟探微[J].經濟界,2003(1):4-10.
[35] 劉駿民.論虛擬經濟的研究[J].環渤海經濟望,2000(5):5-9.
[36] 林左鳴,尹國平.價值理論的困境、出路及創新研究――廣義虛擬經濟理論關于價值的主要觀點[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1,2(1):5-14.
[37] 王彥亮,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的中國文化思想基礎研究[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1,2(3):5-22.
[38] 林左鳴,吳秀生.從生活價值論解讀財富屬性[J].經濟體制改革,2006(1):16-20.
[39] 奇平.比特比原子先行――我讀世界經理人文摘網站[N].互聯網周刊,1999-05-17.
[40] 蕭琛.從網絡經濟看當前美國的“準衰退”與“新周期”[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8):4-10.
[41] 劉駿民,范曉云.經濟虛擬化與系統性風險[N].中國經濟時報,2003-01-23.
[42]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論要[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8(5):1-15.
[43] 齊援軍,石康.關于虛擬經濟的初步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1999(5):27-29.
[44] 孟令國,鄧學衷.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及建議[J].廣東社會科學,2000(6):34-39.
[45] 王愛儉,張全旺.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作用機制研究[C].第三屆中國金融論壇論集,2004:160-168.
[46] 劉思峰,袁潮清,王業棟等.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協調發展模型研究[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1,2(2):35-40.
[47] 仲大軍.認識虛擬經濟――正確看待股市和人民幣[J].企業家天地,1998(9):4-6.
[48] 周鐵水.虛擬經濟與資本運動[J].立信會計高等專科學校,2000,14(4):41-43.
[49] 吳立波,酈菁.論虛擬經濟的本質、作用與歷史地位[J].海派經濟學,2004(1):120-142.
[50] 吳秀生.廣義虛擬經濟生產方式初探[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0,1(2):16-23.
[51] 成思危.虛擬經濟探微[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12):1-4.
[52 林左鳴.科學發展觀與經濟理論的創新[J].理論視野,2007(8):43-46.
[53] 秦立杰.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J].經營管理者,2012(1):93.
[54] 吳秀生.虛擬價值:價值規律的新視野[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1,2(4):36-45.
[55] 蕭琛,蔣景媛.智能虛擬資本品動態估值:一個整體化模型[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1,2(1):37-47.
[56] 張明立,任淑霞,許月恒.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顧客感知價值及其對滿意、忠誠的影響研究[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1,2(1):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