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

        第1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減排潛力;規(guī)模方向距離函數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15

        中圖分類號:F124.6;F2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5)03-0070-04

        1引言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發(fā)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面臨著來自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壓力。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是提高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同時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關鍵,同時國家總體目標的實現必然要從區(qū)域層面的減排行動著手,因此,測度我國各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績效并計算各省市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改進目標值對于了解我國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科學制定減排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展開了大量研究,從其評價指標角度來看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以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某一要素的比值的單要素評價指標對二氧化碳排放績效進行評價,如諶偉等對上海市工業(yè)碳排放總量與碳生產率進行測算[1];Zhao等計算了我國電力行業(yè)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增長率,并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影響因素[2];部分學者對我國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績效進行了評價[3~6]。二是從全要素角度出發(fā)、運用生產理論對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進行評價。Zhou等將二氧化碳排放績效視為考慮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生產技術效率,并對其進行測算[7]。此后許多學者從環(huán)境生產技術視角對碳排放效率進行了研究。如王群偉、進、Wang等測度分析了我國各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績效[8~10];孫作人等對我國工業(yè)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進行測算和分解[11];Zhou 等構建了非徑向DDF模型,并對電力生產行業(yè)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進行評價[12];王喜平等運用DDF對我國工業(yè)行業(yè)在二氧化碳排放約束條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進行測算[13]。

        單要素評價指標具有容易測算的優(yōu)點,但無法反映二氧化碳的生產過程,忽略了能源結構、經濟發(fā)展及要素替代作用對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影響[14]。因此,近年來許多學者側重從全要素角度評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并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測度方法,其中由Chung等提出的方向距離函數(DDF) [15]在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評價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6~19]。DDF方法能夠根據不同的決策需要來自定義方向矢量而得到不同的效率值,因而能夠實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經濟產出反向同比例變化目標下的效率測度,但DDF存在以下缺點:一是在確定方向矢量時有任意性、主觀性的缺點;二是沒有考慮投入松弛和產出松弛的影響,使得測度的效率值存在偏差。Ramli等對DDF進行了擴展,建立了基于松弛變量的測度模型(SBM)的規(guī)模方向距離函數(SDDF)模型[20],彌補了DDF的上述缺陷。

        因此,本文將在全要素和生產技術的框架下,探索性地將SDDF模型應用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評價中,以期對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做出更精確的測算,同時測度欲達到效率最優(yōu)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的改進目標值,為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相關決策提供參考。

        2研究方法

        21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測度

        在全要素和生產技術的框架下測度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首先應構建生產可能性集合。假設生產系統有N個決策單元(DMU),y∈RI+和b∈RJ+分別代表第K個DMU的期望產出向量和非期望產出向量,x∈RK+為第n個DMU的投入向量。定義生產可能集合如下:

        P(x)={(y,c):投入x可以產出(y,c)}(1)

        根據Fre等的研究[21],P(x)滿足以下條件:①P(x)為有界閉集,在P(x)中有限投入只能生產出有限的產出;②投入與期望產出具有強可處置性;③非期望產出伴隨著期望產出;④非期望產出具有弱可處置性。

        為達到期望產出增加的同時非期望產出減少的目標,Chung等通過引入方向矢量g=(gy′-gc),構建了方向距離函數[15]如下:

        D(x,y,c;gy′-gc)=max{β:(y+gy′c-βgc)}∈P(x)(2)

        現有研究中多以式(3)所示的線性規(guī)劃求解D(x,y,c;gy′-gc)[10,22]。

        D(x,y,c;gy′-gc)=max βm

        ∑Nn=1λnxkn≤xim;

        ∑Nn=1λnyin≥yim+βmgy;

        ∑Nn=1λnCjn=cjm-βmgc;

        λn≥0;

        k=1,2,…,K;i=1,2,…,I;

        j=1,2,…J;n=1,2,…N(3)

        這一求解過程未考慮松弛變量,會帶來高估偏差。本文參考Fre和Ramli等的研究[20,23],建立如下模型:

        max βm=∑Ii=1syi+∑jj=1scj

        ∑Nn=1λnxkn≤xim;k=1,2,…,K

        ∑Nn=1λnyin≥yim+syi;i=1,2,…,I

        ∑Nn=1λncjn=cjm-scj;j=1,2,…,J

        λn,syi,scj≥0;n=1,2,…,N(4)

        其中,syi、scj分別為期望產出的擴展因子和非期望產出的伸縮因子。當βm=0時,說明第m個DMU效率達到最優(yōu);βm∈[0,1]越小,效率越低。βm實際為第m個DMU的非效率值,其效率值為:

        am=1-βm(5)

        22改進方向矢量和目標值測度

        選擇有效的方向矢量是應用DDF時的首要任務。本文應用SDDF方法的計算結果來確定各DMU趨近生產前沿面的方向矢量。

        當∑Ii=1syi+∑Jj=1scj>0時,即DMU不在生產前沿面上,DMU的第j個期望產出和第k個非期望產出的規(guī)模方向矢量如下:

        gy=syi∑Ii=1syi+∑Jj=1scj;gc=scj∑Ii=1syi+∑Jj=1scj(6)

        方向矢量是由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的松弛變量決定的。

        當∑Ii=1Syi+∑Jj=1scj=0時,即DMU在生產前沿面上,gy和gc為任意值。

        根據SDDF的計算結果可以得到非有效的DMU欲達到效率最優(yōu),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的目標變化量分別為:

        ∑Nn=1λnyjn;∑Nn=1λnckn(7)

        3指標與數據

        本文研究對象包括除和港澳臺以外的中國30個省市,以勞動力、資本、能源為投入變量,GDP為期望產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非期望產出。勞動力投入、GDP數據源自《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能源的消耗量數據源自《2011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資本存量參考單豪杰的研究[24]進行估算,并將其折算為2010年不變價,四川和重慶的資本存量按兩地1998年的GDP比例分配。二氧化碳排放量按IPCC指導目錄所提供的參考方法和《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的能源消耗數據估算。2010年我國各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如圖1所示。圖12010年中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4計算結果分析

        41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分析

        作為徑向DEA模型的推廣,DDF能夠將非期望產出引入到模型之中,但效率測度時不具備單位不變性[25]。為解決此障礙,本文在求解之前應用成剛等提出的DEA數據標準化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26]。在DDF中,g=(y,c)表示欲達到最優(yōu),期望與非期望產出同時變化的比例。得到2010年中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如圖2所示。圖22010年中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由圖2可知,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區(qū)域差異化明顯,沿海和東部省份的效率值明顯優(yōu)于西部地區(qū)。這說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關。

        在傳統DDF下的結果中,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等于1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上海、廣東;青海、云南、吉林、新疆、寧夏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在05以下,二氧化碳減排潛力很大。寧夏的效率值最低,為0262,說明欲達到效率最優(yōu),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寧夏的GDP應增加262%,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應減少262%。

        在考慮了松弛變量的SDDF計算結果中,處于生產前沿的省市為北京、上海、廣東3個省市,少于DDF方法下處于生產前沿的省市。天津、海南、重慶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較高,均在09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最低的省份為河北省,效率值為0201,寧夏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略優(yōu)于河北省,效率值為0280。

        整體來看,DDF下的全國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均值為0726,SDDF下的結果為0687,低于DDF的結果。主要原因是引入松弛變量的SDDF彌補了DDF高估效率值的偏差,這與預期結果相同。

        42改進方向矢量與改進目標值

        在利用SDDF計算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基礎上,本文計算了各省份欲達到效率最優(yōu),GDP和CO2的方向矢量、改進目標值和變化率。結果如表1所示。

        表12010年中國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績效

        改進方向矢量、目標值及其變化率

        總體來講,我國各省市CO2排放量的削減量明顯大于GDP的增加量,減少CO2排放量是我國大多數省市的當務之急。各省市間的期望與非期望產出的改進變化率呈現較大的差異,其中GDP變化率最大的省份為寧夏,其GDP增加6181%,才能實現效率最優(yōu);CO2排放量變化率最大的省份為內蒙古,變化率為8078%。

        5結論

        本文在全要素和生產技術框架下,使用SDDF方法對我國30個省份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進行了測算,并在此基礎上計算了各個省市趨近生產前沿面的方向矢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欲達到最優(yōu)各省市期望產出與非期望產出的目標值和變化率,以此測度減排潛力,得到以下結論:

        (1)SDDF能彌補傳統DDF測算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高估缺陷。SDDF與DDF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存在偏差,整體來看SDDF對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測算結果低于DDF的計算結果,位于生產前沿面上的省份也不同。傳統DDF方法評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時未考慮松弛問題,存在計算結果高估效率水平的問題。SDDF是基于DDF的SBM方法,彌補了這一缺點,同時解決了傳統DDF確定方向矢量具有任意性的問題,從而能夠更真實、準確地測度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2)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區(qū)域差異明顯,經濟發(fā)達的沿海和東部地區(qū)的效率值大于經濟欠發(fā)達的西部地區(qū)。在SDDF方法下,除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均處于生產前沿面上外,其他省份均未達到效率最優(yōu)。趨近于生產前沿面的省份位于東南沿海地區(qū),而東北三省、欠發(fā)達的西部地區(qū)以及河北省、山西省和山東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低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均值。

        (3)不同地區(qū)的期望產出與非期望產出改進變化率差異較大,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各省市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首要任務。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產業(yè)結構、資源稟賦等不同,為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各省份期望產出與非期望產出的改進方向、改進目標值亦不同,在滿足我國全局利益的情況下,應根據各省市實際情況和改進目標制定相應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提升政策。但整體而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削減變化率明顯大于GDP的增加變化率,各省份應首先努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未達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最優(yōu)的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改進變化率很大,從短期看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工作艱巨,應將改進變化率作為制定相關政策的指導方向,逐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諶偉,諸大建,白竹嵐.上海市工業(yè)碳排放總量與碳生產率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09:24-29.

        [2]Zhao X,Ma Q,Yang R.Factors Influencing CO2 Emissions in Chinas Power Industry:Cointegration Analysis [J].Energy Policy,2012,57:89-98.

        [3]潘家華,張麗峰.我國碳生產率區(qū)域差異性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1,05:47-57.

        [4]諶偉,諸大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低么?――基于福利視角的國際比較[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01:56-63.

        [5]籍艷麗,郜元興.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1,07:37-44.

        [6]李濤,傅強.中國省際碳排放效率研究[J].統計研究,2011,07:62-71.

        [7]Zhou P,Ang B W,Han J Y.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 [J].Energy Economics,2010,32(1):194-201.

        [8]王群偉,周鵬,周德群.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動態(tài)變化、區(qū)域差異及影響因素[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0,01:45-54.

        [9]進,杜克銳.對外貿易、經濟增長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05:1-11.

        [10]Wang Q W,Zhou P,Shen N,et al.Measur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Chinese Provinces:A Parametric Approach [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21:324-330.

        [11]孫作人,周德群,周鵬.工業(yè)碳排放驅動因素研究:一種生產分解分析新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05:63-74+133.

        [12]Zhou P,Ang B W,Wang H.Energy and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Electricity Generation:A Nonradi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2,221(3):625-635.

        [13]王喜平,姜曄.碳排放約束下我國工業(yè)行業(yè)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軟科學,2012(2):73-78.

        [14]Ramanathan R.An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ountrie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J].Energy,2005,30(15):2831-2842.

        [15]Chung Y H,Fre R,Grosskopf S.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3):229-240.

        [16]Riccardi R,Oggioni G,Toninelli R.Efficiency Analysis of World Cement Industry In Presence of Undesirable Output: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J].Energy Policy,2012,44:140-152.

        [17]李靜,陳武.基于方向性距離函數的中國省區(qū)碳排放驅動因素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5(3):381-386.

        [18]Wang Q,Zhang H,Zhang W.A Malmquist CO2 Emission Performance Index Based on a Metafrontier Approach [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58(5):1068-1073.

        [19]程云鶴,齊曉安,汪克亮,等.基于技術差距的中國省際全要素CO2排放效率研究[J].軟科學,2012(12):64-68.

        [20]Ramli N A,Munisamy S,Arabi B.Scale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Measurement of Ecoefficiency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13,211(1):381-398.

        [21]Fre R,Grosskopf S,Pasurka Jr C A.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 [J].Energy,2007,32(7):1055-1066.

        [22]劉明磊,朱磊,范英.我國省級碳排放績效評價及邊際減排成本估計:基于非參數距離函數方法[J].中國軟科學,2011,3:106-114.

        [23]Fre R,Grosskopf S.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 and Slacksbased Measures of Efficiency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0(1):320-322.

        [24]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的再估算:1952~ 2006 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25(10):17-31.

        第2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碳排放;水泥;工藝;影響因素;數學建模

        引言

        眾所周知,大氣環(huán)境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工業(yè)廢氣的排放造成的。水泥工業(yè)中碳排放又是其中的重點。本文從水泥工業(yè)的生產工藝、燃燒的原材料、碳排放的源頭和影響因素等方向來研究影響碳排放的因素,并介紹相應的一些處理措施,希望能為水泥工業(yè)的科學技術水平提高和減少碳排放,治理綜合環(huán)境,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幫助。

        1 水泥工業(yè)二氧化碳排放現狀與分析

        隨著中國城市建設的高速發(fā)展,對于水泥工業(y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研究表明我國水泥生產量年平均增長0.25億噸,年平均增長率為8%以上。而水泥工業(yè)中排放的廢氣大多為二氧化碳,據統計,水泥工業(y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比重從1992年的5.68%上升為2010年的12.54%,因此對水泥工業(yè)碳排放量的控制迫在眉睫。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水泥工業(yè)中二氧化碳的生成形式。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水泥熟料燃燒,化學式為C + O2CO2 ;二是燃料燃燒的過沖中碳酸鹽的分解,主要為碳酸鈣,其化學式為CaCO3CaO+CO2 。

        計算表明:每生產1 噸水泥成品,原材料的燃燒過程,再加上運輸用電力、燃料等方面的二氧化碳排放,約1 噸左右。所以這個量是相當龐大的。

        2 影響 CO2排放的因素

        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小依次順序為:工藝排放,燃燒排放,電力消耗。依次介紹如下:

        (1)水泥從生產窯上分為立窯(包括機立)和旋窯(回轉窯),從生產進料的方式上講分為干法、濕法。水泥由石灰石、粘土、鐵礦粉磨碎后按一定比例進行混合,這時候的混合物叫生料。 然后將這些混合物投入容器內進行高溫煅燒,一般溫度在1500 度左右,煅燒后剩下的物質叫熟料。最后將這些熟料與石膏混合后磨細,按設計比例混合,就是成品的水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普通硅酸鹽水泥。 如果是用其它可燃物質或者以廢棄物作為替代燃料來進行輔助燃燒,可以使含鈣質含量少的原材料與空氣充分接觸,燃燒的過程中減少了鈣質的化學反應,隨之也減少了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廢氣的排放。

        (2)不同品種的水泥由于其組成原料不同、摻合料的比例不一樣,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也會有很大的差別。通用硅酸鹽水泥中中加入其他摻和料和可燃物、助燃物的比例, 可以加強原料的燃燒程度,因而有效地降低了廢氣排放。如果采用低能耗、含碳化合物含量少的原料,(如硫酸鹽水泥)由于其主導礦物質碳含量低,所以在燃燒過程中,碳排放量會相應減少。

        (3)水泥熟料熱耗,企業(yè)水泥熟料的燃燒程度是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影響因素。而企業(yè)的管理水平、采用的生產工藝、技術力量、人員素質等都直接影響著水泥窯的熟料熱耗。 因此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 降低水泥熟料熱耗,將原材料充分進行煅燒是控制和減少水泥工業(yè)中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徑。

        3 減少水泥工業(yè)碳排放的措施研究

        3.1 減少碳酸質原料的用量

        根據水泥的生產原理和工藝,我們知道,生產水泥的原材料主要是石灰石及碳酸鈣,因此減少碳酸質原料在水泥生產中的用量,或用其它物質來替代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或者直接使用非碳酸質原料,因為從生產原理上講,燃燒碳酸鹽物質所吸收的熱量是整個原材料煅燒的40%左右。使用非碳酸鈣物質進行燃燒,可以節(jié)約能耗同時提高原料的利用效率。并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排放。

        3.2 提高生料易燒性

        水泥生產的原材料,如果在煅燒的過沖中不能充分進行燃燒,就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甚至是一氧化碳廢氣。因此原材料的燃燒性能和易燃率是減少碳廢氣的直接因素。在煅燒之前,加入礦化劑或其他化學物質來加強燃燒性能,將原材料進行充分的磨細和顆粒化,在燃燒的過程中均能加速其充分燃燒,減少熱能好,同時二氧化碳的產生也會隨之減少。

        3.3 利用可燃性廢棄物

        從生產工藝講,可以用很多不含碳酸鈣的物質來作為水泥生產的代用燃料。利用這些可燃性廢棄物代替部分或大部分燃煤和燃油,既處置了廢料,又節(jié)約了能源,同時也減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放量。

        3.4 提高燃燒器效率

        燃燒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將燃料和空氣導入爐膛和回轉窯中,在高溫作用下將其進行煅燒。目前,水泥窯燃燒器效率偏低,隨著新型高效低污染燃燒器的研制開發(fā)和投入使用,燃燒器效率在不斷提高,煤耗也相應降低,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放量也隨之減少。計算表明,如果燃燒器能減少煤耗10%,二氧化碳廢氣體排放量至少減少2.0%。

        提高燃燒器效率. 燃燒器的作用主要是將燃料和空氣進行充分接觸, 來提高燃燒的充分程度,達到提高燃燒器效率的目的,。隨著燃料的充分燃燒,產生的廢氣就會相應減少。

        3.5 提高熟料質量以便增加各種工業(yè)廢渣的摻入量

        水泥的質保期通常只有三個月,如果遇到雨水,保質期就會更短。這主要原因就是水泥生產的原材料質量達不到設計要求。熟料的質量越好,在燃燒器中的燃燒程度越充分,可以參入的各種工業(yè)廢棄物品就更多,一方面可以節(jié)約材料,還可以加強爐體內的燃燒。這樣生產出來的水泥質量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排出的廢氣也可以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3.6 調整水泥制造業(yè)的產業(yè)結構

        傳統的生產工藝中由于設備限制的因素,很多材料無法進行充分的燃燒。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新型干法技術在市場中得到大力的推廣。新型干法主要是增設了窯尾預熱器和分解爐, 并將回轉窯燃料由分解爐加入, 使燃料燃燒的放熱過程與熟料煅燒中耗熱最大的碳酸鹽分解的吸熱過程迅速地進行, 具有生產過程效率高、能耗小、質量高、產生廢氣量小的多種優(yōu)點。

        4 結語

        現代建筑工程越來越多但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而作為混凝土和抹灰用的主材-水泥,其市場必然越來越廣闊,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在水泥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量也會加多,對環(huán)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優(yōu)化水泥的生產工藝、調整生產結構、加強人員素質,嚴格控制并采用各種技術來減少二氧化碳等廢氣的排放,才能使人類發(fā)展與環(huán)境友好相協調。

        參考文獻:

        第3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隨時攜帶手帕,減少使用面紙、抽紙,衛(wèi)生又環(huán)保。

        ■盡量搭乘公交車,多走路、騎腳踏車有益人體健康,還可以緩解交通堵塞。每輛車少開1公里,可避免0.61千克的廢氣產生。

        ■少用煤、石油,多盡量使用替代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與天然氣等,幫助地球增加永續(xù)能源。

        ■交通堵塞時,停車熄火;刷牙時,順手關了水龍頭。

        ■一水多用。例如:淘米或洗菜的第一遍水可以澆花,洗衣后的水可以留下來拖地、沖廁所等。

        ■洗衣服時,盡量選擇無磷洗衣粉。少用洗潔精,就不會讓油污過多地排入下水道。而且大部分的洗滌劑是化學產品,會污染水源。

        ■使用節(jié)能燈泡,不要讓電視機長時間處于待機狀態(tài)。待機指的是,只用遙控關閉,實際并沒有完全切斷電源。每臺彩電待機狀態(tài)下耗電約12瓦/小時。

        ■用溫水煮飯,每次可以省電30%。電飯鍋用完立即拔下插頭,既能省電,又能延長使用壽命。

        ■選購綠色食品。我們每天吃的蔬菜、水果很多都噴灑過農藥,施過化肥,還有很多食品不適當地使用了添加劑,這些食品會影響健康和智力。

        ■拒絕過度包裝,不少商品特別是化妝品、保健品,其包裝費用已占成本30%~50%。過度包裝不僅加重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同時還增加了垃圾量,污染了環(huán)境。

        ■自帶菜籃買菜,這樣買東西時少領取塑料袋。

        ■少用一次性餐具。外出就餐時,如果可以的話,盡量自備筷子和勺子。

        ■充分利用白紙,盡量使用再生紙。用過一面的紙可以翻過來做草稿紙,便條紙。 再生紙是用回收的廢紙生產的,1噸廢紙=800千克再生紙=17棵大樹。在很多國家使用再生紙已成為一種時尚,人們以出示印有“再生紙制造”的名片為榮耀,以表明自己的環(huán)保意識和文明教養(yǎng)。

        ■拒食野生動物,拒用野生動物制品。

        ■領養(yǎng)一棵樹,或做一天環(huán)保志愿者。

        ■多開窗,少用電。少搭一層電梯,就減少0.218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少開1小時的冷氣,就減少0.621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

        ■買充電電池。垃圾資源回收,定時整理回收家里的廢棄物,每年可減少2300多千克二氧化碳的產生。

        ■減少車內重量,若減少10千克的雜物重量,一年可減少2.5升的汽油。

        …………

        算算你的碳排放

        其實,不用求助于環(huán)保專家,你自己就可以通過一些公式計算個人的碳排放量。比如,家居用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 耗電度數×0.785;開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數×2.7;乘坐飛機進行200千米以內的短途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千米數×0.275。

        舉個簡單例子。夏天開空調,如果不考慮溫度,每小時耗掉1.5度電,開一整晚大概要排放10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碳排放最厲害的還數交通工具,比方說,如果你乘坐飛機從北京飛到上海去看世博會,實際里程是1088千米,排放出151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突然頭腦發(fā)熱,決定改為驅車前往,291千克的二氧化碳就排出去了,比坐飛機還足足多排了140千克。

        第4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huán)中的作用及意義。B.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例舉一些用途。

        2.過程與方法: A.從性質實驗的條件和現象歸納出二氧化碳的性質。通過有關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設計、觀察和描述實驗的能力; B.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學會概括、對比等科學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A.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huán)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意義; B.培養(yǎng)學生求實、合作、創(chuàng)新的品質; C.學習全面的認識與評價自然界中的物質。

        【重點難點】

        1.探索并總結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質

        2.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并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

        【課前準備】通讀本節(jié)教材,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思考等探究,搜集相關知識,準備課堂討論。

        【實驗器材】酒精燈、試管夾、試管、集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集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石蕊試液。

        【實驗藥品】石蕊試液、稀硫酸、石灰水,蒸餾水、汽水、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藥品。

        【教學過程設計】

        【情景創(chuàng)設】展示英國貝丁頓“零碳”社區(qū)圖片,簡單介紹。

        【講解】所謂“低碳”就是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為什么要努力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呢?二氧化碳過多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它對我們的生活有沒有貢獻呢?

        【過渡】大家能不能依據我們所學的知識或已有的經驗,簡單談談你對二氧化碳的認識呢?

        【學生交流】談談對二氧化碳的認識。

        【引入】二氧化碳究竟是種什么樣的氣體呢?下面讓我們來認識下這種奇妙的氣體。

        奇妙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1.展示一瓶CO2氣體,請同學描述所感受到的有關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2.【探究活動一】補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

        用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再倒入一些水,立即塞緊瓶塞,晃動,觀察現象。

        現象:塑料瓶變癟了。 結論: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講解: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中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氣體,壓強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壓溶入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打開飲料瓶,可以看到許多氣泡從飲料瓶中逸出,這些氣體便是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三態(tài)變化。固體二氧化碳叫“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

        展示:一瓶汽水,讓學生捏瓶壁,感覺堅硬,打開瓶蓋,聽、看到有氣泡出來。再捏瓶壁,較軟。

        提出問題:產生的氣泡是什么物質?如何檢驗呢?

        【探究活動二】二氧化碳的檢驗

        實驗目的:檢驗汽水瓶中的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碳

        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汽水中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文字表達式:二氧化碳+氫氧化鈣碳酸鈣+水

        小結: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氣體

        啟發(fā)提問:打開瓶蓋,為什么會有二氧化碳出來?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

        【探究活動三】二氧化碳與水反應

        提出問題:二氧化碳溶于水時,會不會與水發(fā)生反應生成新物質呢?

        知識準備:紫色石蕊試液遇到酸性物質會變成紅色。

        實驗藥品:稀鹽酸、蒸餾水、紫色石蕊試液、紫色石蕊試液染成的干燥的小花、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液體。

        實驗:1.稀鹽酸使石蕊試液變紅(酸性的物質能使石蕊試液變紅)

        2.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液體使石蕊試液變紅

        提問:到底是什么物質使石蕊試液變紅的呢?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交流討論】:

        實驗:3.將紫色石蕊試液染成的干燥的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無現象)

        結論: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試液變色

        實驗:4.在紫色石蕊試液染成的干燥的小花上噴水(無現象)。

        結論:水不能使石蕊試液變色。

        實驗:5.將噴水后紫色石蕊試液染成的干燥的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變紅)。

        結論: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產生酸性的物質,該物質是碳酸

        二氧化碳+水碳酸

        實驗:6.加熱實驗2所得的紅色液體

        現象;溶液由紅色變成紫色。

        結論:碳酸不穩(wěn)定,易分解。碳酸二氧化碳+水

        講解:人們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生成這一特性制成飲料,供人飲用,說明二氧化碳無毒。

        提問:既然二氧化碳無毒,為什么會有人昏迷?

        三、二氧化碳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閱讀:二氧化碳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提出問題:你能設計實驗檢驗人能否安全地進入久為開啟的菜窖?(燈火試驗)

        播放視頻:死狗洞

        學生:談談觀后的感想

        小結:1.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密度大于空氣。

        2.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深井、深洞,一定要檢測其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燈火試驗)。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 奇妙的二氧化碳(一)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1、色、態(tài)、氣味。2、溶解性。3、三態(tài)變化。

        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現象: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二氧化碳+氫氧化鈣 碳酸鈣+水。此反應用于檢驗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與水反應

        現象:石蕊試液由紫色變成紅色,加熱后試液又由紅色變成紫色。

        第5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二氧化碳排放量 數據包絡分析 環(huán)境績效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c)-0089-04

        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各國政府皆以經濟發(fā)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為主要目標,所以只要GDP增長似乎就代表經濟增長,人民生活獲得了改善,施政方向正確,所以政府政策的制定皆以經濟發(fā)展為導向。隨著全球經濟發(fā)展和高度工業(yè)化,環(huán)境污染及溫室氣體的排放所導致的氣候變暖現象已受關注。但不可避免的是各經濟體的生產行為一定會伴隨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了解全球重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情況,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因此,各經濟體在專注提升生產力與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更應該去了解生產活動所伴隨的負面影響及對環(huán)境產生的沖擊,在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破環(huán)中去尋求平衡,探討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經濟發(fā)展的目標下各經濟體的經營績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相關研究評述

        面對經濟發(fā)展所衍生的能源消耗與環(huán)境污染,如何平衡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所產生的環(huán)境負面影響,已是當前各國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當前研究極為活躍的領域之一,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和應用成果。如李力等(2008)對近八年中國工業(yè)產值、能源消費和廢氣排放進行了縱向和橫向的效率評價。[1]楊玉珍等(2010)以河南省1990-2007年資源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系統協調發(fā)展為例作了實證研究。[2]汪克亮等(2010)測算了中國29個省份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率并度量了其環(huán)境績效。[3]胡曉珍等(2010)運用構造的DEA三階段模型測算了1995-2007年中國29個省經制度環(huán)境變量調整前后的技術效率水平。[4]許陳生等(2011)評估了1993-2007年我國地方經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協調性。[5]劉睿等(2012)結合社會支付意愿理論,對2000-2008年的中國工業(yè)進行了經濟-環(huán)境效率測算。[6]黃賢鳳等(2013)以中國經濟區(qū)大中型工業(yè)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效率為研究對象,應用SE-DEA視窗分析和計量分析技術展開實證研究。[7]王軍(2013)運用熵權法構建山東省環(huán)境污染綜合指數,然后求得山東省的綠色GDP并作為綠色經濟的產出指標,將勞動、資本及技術作為綠色經濟的投入指標,測算得到山東省的綠色經濟效率。[8]綜上所述,當前研究多是以DEA來評價企業(yè)間或國內經濟層級的生產與環(huán)境的績效。因此,該文利用DEA分析G20成員國的效率變化找出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因素,比較我國與其他成員國效率的差距,進而提出國家制定環(huán)境政策的參考方向。

        2 模型、指標及數據

        該文采用DEA的CCR與BCC模型來評估G20成員國2010-2012年的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績效,觀察其各年度變化進行評比,并進行比較分析,找出提升效率尤其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案。由于各國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不同,政治環(huán)境也不同,因此各國制定的經濟發(fā)展目標與環(huán)境政策也不盡相同。為了能更為了解各國是否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兼顧環(huán)境保護的均衡發(fā)展,開展對世界各國相關資料的分析對比是獲得相關信息較為有效的方法。全球性的普查所涵蓋的資料分析量過于龐大,本文以G20成員國為研究目標,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G20成員國不僅遍布全球,且也是在全球經濟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其GDP之和約占全球的90%,筆者希望通過本文來了解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發(fā)展現狀。

        一個國家投入到生產資金與設備的多寡關系到國家整體費支出及經濟增長效率,因此本文選取各國上市公司的總資本為投入項;經濟發(fā)展除了投入適當的資本外,充沛及高素質的勞動人口也是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故選擇為投入項;一個國家要發(fā)展經濟除了投入資產設備與人力,能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投入,故選擇能源消耗為投入項,另外有研究顯示,90%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消耗有關,因此選取二氧化碳排放量來取代能源消耗量作為第三投入項。GDP一般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經濟狀況和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但若考慮到各國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購買力平價(PPP)則更將適合,這一指標使我們能夠對各國的GDP能進行更合理的比較,故選擇購買力平價為產出項。由此,整理出適合研究對象的環(huán)境績效評估的投入與產出項分別為:資本、勞動力與能源消耗量,產出為GDP,非意愿產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考慮到能源消耗量與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各國物價水平存在高度相關性,故選取資本、勞動力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投入項,產出項為購買力平價。

        數據采集主要以2010-2012年G20成員國的公開資料為基礎,并將歐盟數據由G20成員剔除,主要原因是歐盟成員國中4個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也是G20成員國,且這4國人口占歐盟的50%以上,GDP占歐盟的60%以上,為避免重復計算,故只選擇此4國為代表。將所搜集的數據先進行分類統計,以了解各變量的基本狀況,再對變量進行相關系數分析。在進行DEA分析前,投入項與產出項數據需先符合固定規(guī)模報酬的假設,即投入數量增加時,產出數量不得減少。為了解投入產出項是否符合,將收集資料進行檢驗,并去除不符合條件的因素。一般而言,投入項與投入項彼此之間的相關性應較弱,投入項與產出項之間的相關性應較強。以2010年數據進行變量的相關系數分析:勞動力與資本、二氧化碳排放量、PPP相關系數分別為0.244、0.798、0.657,皆為正相關;資本與勞動力、二氧化碳排放量、PPP相關系數分別為0.244、0.698、0.872,皆為正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勞動力、資本、PPP相關系數分別為0.798、0.698、0.939,都為正相關;PPP與勞動力、資本、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皆為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657、0.872、0.939。分析結果發(fā)現,選取的變量之間均為正相關,適合作為DEA方法的變量。

        該文是以效率為分析方向,分析資料范圍為2010-2012年的靜態(tài)資料,將選定的投入項與產出項看作為可控制變量,為確保各受評單位可以運用現有投入資源達到提供最大產出水平,因此以投入導向的效率衡量方式進行DEA分析。除了效率評估外,也通過DEA投影分析來了解資源的利用情況以及擬定改善對策與目標。

        3 實證分析

        該文的績效評估是以效率評估為方向,以CCR-I和BCC-I(I代表投入導向)模型計算其效率,對于效率值為1的進一步檢驗其被納入參考集合的次數,以解釋其穩(wěn)健度,根據Norman &Stocker(1991)對效率穩(wěn)健度所設計分類標準:被參考次數3次以上為強有效率單位;被參考次數少于3次的為邊緣效率單位;效率值小于1大等于0.9的為邊緣非效率單位;效率值小于0.9的為明顯非效率單位。找出標桿參考單位并予以分析,以作為非效率單位調整改善的依據。此外對于效率值小于1的解釋造成無效率的可能原因。CCR模型是以固定規(guī)模報酬為基礎,即投入量增加,產出量也應以等比例增加。然而生產過程有可能出現規(guī)模報酬遞增或規(guī)模報酬遞減情況,當產出有遞增或遞減情況時,則適合用BBC模型來計算技術效率值,然后用生產效率除以技術效率值計算出規(guī)模效率。本文將以DEA分析結果來進行各DMU的生產效率、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分析,嘗試通過差額變量分析、敏感度分析來解釋其績效表現,以及影響績效的主要因素,進而提出改善資源使用效率的建議。

        3.1 CCR-I模型實證分析

        以G20成員國3年的數據進行CCR-I模型分析,如表1所示。

        2010年有6個國家效率值為1,分別為阿根廷、巴西、法國、意大利、墨西哥、美國;2011年和2012年有4個國家效率值為1,分別為阿根廷、法國、意大利、美國;是相對有效率。其余國家是相對無效率,3個年度效率平均值分別為0.8722、0.7658和0.7691;均高于我國3年效率值。由CCR模型分析結果可知,2010年阿根廷、法國、意大利和美國這四個國家被參考次數均大于3次,認為是高效率國家,巴西和墨西哥被參考次數小于3次,認為是低效率國家,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印尼、俄羅斯、土耳其、沙特效率值在0.9~1之間,認為是低無效率,而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南非效率值小于0.9,被認為是高無效率;2011年高效率國家有阿根廷、法國、意大利和美國,低無效率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巴西、德國和英國,剩余國家均為高無效率國家;2012年高效率國家包括阿根廷、法國、意大利、美國,低無效率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德國和英國;剩余國家均高無效率。

        3.2 BCC-I模型實證分析

        2010-2012年BBC模型分析的技術效率、規(guī)模效率以及規(guī)模報酬情況如表2所示。

        由以上數據可知在非規(guī)定報酬的情況下,以BCC-I模型分析,有超過一半國家的技術效率值均為1,以CCR-I所得的生產效率除以技術效率可得規(guī)模效率與規(guī)模報酬情況,可以看出由于技術效率多為1,故規(guī)模效率多受生產效率值的影響,判定本案例偏向固定效率模式,因此本文僅以CCR-I模型進差額分析與敏感度分析。

        3.3 敏感度和差額分析

        DEA所得的效率為DMU間的相對效率,效率值直接受到投入項與產出項的數值的影響。當改變投入項與產出項時,必須重新計算效率值來檢查變量變化對效率的影響。本文通過敏感度分析了解各投入項與產出項對效率值的影響。以2012年進行敏感度分析可以發(fā)現,當刪去勞動力投入項時,發(fā)現其對效率影響最大,這意味著所占權重最大,其次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占權重略大于資本。

        針對中國相對無效率進行差額分析,了解其無效率的原因,以2010年數據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綜合以上數據,我們發(fā)現:G20成員國由6個有效率的國家減少為4個,連續(xù)三年都有效率的國家為阿根廷、法國、意大利、美國,皆為美洲和歐洲,連續(xù)三年最差的國家為南非,亞洲、非洲國家則是相對無效率。整體經濟發(fā)展進步的國家為澳大利亞、德國、英國和韓國。中國這三年效率也僅高于南非的效率值,排名倒數第二。由績效變遷可以看出,2010-2011年G20成員國平均效率衰退達11.7%,分析其投入與產出項數據可以發(fā)現,投入項中的勞動力、資本、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率分別為0.65%、39.75%、-1.46%,產出項PPP的增長率則為0.25%;2011-2012年的數據分別為0.62%、14.37%與6.82%,明顯可以看出2010-2011年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來自PPP產出較少。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中國、印度、印尼、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及南非等均有超過55%的過多勞動力投入,因此這些國家亟需進行產業(yè)升級,將國內產業(yè)由勞動密集型提升為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產業(yè),以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

        中國、印尼、印度、俄羅斯、南非和沙特相較于其他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過大也是造成表現相對無效率的主要原因,上述六國使用石化燃料發(fā)電的比例高達65%以上,相對于有效率國家石化燃料的使用比例平均接近50%,這些國家相對于有效率的國家對于有效率的國家石化燃料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目前,世界發(fā)達國家提出的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政策主要包括:提高能源生產和使用效率;改變燃料種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發(fā)展可再生能源;重新考慮發(fā)展核能發(fā)電;發(fā)展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等等。因此如何改善能源政策、提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誘因(如二氧化碳排放許可交易、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稅,并將稅收用于補貼低碳能源或者負擔碳捕捉與封存等新技術的發(fā)展成本),是上述國家制定未來重要的能源使用規(guī)劃與環(huán)境政策考慮的重點。

        就我國來看,2012年分析數據以及敏感度與投影分析結果可知,我國在勞動力、資本投入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分別有74.3%、63.3%和63.3%的超額投入或超額排放,進而影響我國的整體績效,2012年我國整體績效僅為0.3673.若分別將勞動力、資本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修正至理想值,則效率可分別提升至0.8343、0.7785和0.9383.改善效果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為明顯,其次是以改善勞動力。

        4 結語

        該文研究樣本遍及各洲,雖然樣本較為分散可以增加研究內容的多樣性,但也因各樣本所處區(qū)域不同,其政治、文化、國情、地理資源及資源也不同,若區(qū)域內發(fā)生不可預期的天然或人為災害等短期對國家經濟有強烈影響沖擊的區(qū)域性變化,極有可能影響短期整體效率的表現。本文將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基本要素(勞動力、資本)和產出(PPP)以及非意愿產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變量,但實際上國家經濟發(fā)展除了人力、資本投入外,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及消耗能源所產生除了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溫室氣體,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將能源消耗納入投入變量,其他溫室氣體納入產出變量,或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照部門或產業(yè)再細分,以使分析結果更加完善。此外,僅以2010-2012年資料進行分析,若想對各國效率變遷趨勢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加長樣本期間,如10年間效率變遷,應可以看出更為精確的分析結果。

        參考文獻

        [1] 李力.基于能源-經濟-環(huán)境DEA分析的我國工業(yè)發(fā)展效率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93-95.

        [2] 楊玉珍.基于復合DEA的區(qū)域資源、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研究―― 以河南省為例[J].統計與決策,2010(7):82-84.

        [3] 汪克亮,楊寶臣,楊力.中國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率、環(huán)境績效與節(jié)能減排潛力[J].經濟管理,2010(10):1-9.

        [4] 胡曉珍,張衛(wèi)東,楊龍.制度環(huán)境、技術效率與區(qū)域經濟增長差異[J].公共管理學報,2010(2):79-88.

        [5] 許陳生.我國地方經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協調性及其影響因素――基于DEA-Tobit模型的實證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1,22(5):47-52.

        [6] 劉睿.基于WP―DEA方法的中國工業(yè)經濟-環(huán)境效率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2,22(2):125-129.

        第6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碳交易”是個遙不可及的商業(yè)概念嗎?不,它已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財富載體。

        要把握其中的商機,我們不僅要理解它,更要學會碳排放管理。為此,本刊特編發(fā)了這組主題稿件。

        2008年春節(jié),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元旗過得分外舒暢。

        兩年前,該公司運作的一個將垃圾發(fā)電項目(梅州市的龍豐項目)情況喜人。2007年,公司開始大擴展,業(yè)務遍布全國各地。年前從興業(yè)銀行貸來了750萬元,馬上可以投入貸款項目建設,不僅如此,這次的合作模式,將給自己拓展業(yè)務帶來極大便利。

        “碳排放權”帶來的商機

        這個“便利”或許應該追溯到2004年。當時,公司引進加拿大的戰(zhàn)略合作者,重組公司業(yè)務。余元旗帶著合伙人下到項目去參觀,走到梅州,合伙人一看到龍豐項目,興奮得仿佛眼前的不是垃圾場,而是一座大金礦!

        余元旗大惑不解之際,合伙人介紹了一個“新財路”。

        龍豐項目進行的是垃圾綜合治理:首先填埋垃圾,然后把產生的沼氣回收利用發(fā)電。這么一個流程,處理了垃圾,節(jié)約了用于發(fā)電的傳統能源,還減少了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表面看來,整個項目并無特色,但一結合“清潔發(fā)展機制”(CDM)就有了重大意義!所謂清潔發(fā)展機制,源自《京都議定書》:為了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發(fā)達國家要把“碳排放量”控制在限定額度內,而發(fā)展中國家暫時不受限制。發(fā)達國家一看那排碳額度,太少啦!怎么辦?有個解決辦法――從發(fā)展中國家買!發(fā)展中國家不承擔減排義務,所以他們實現減排后,就可以把減排的量賣給“超重”的發(fā)達國家。

        而這個垃圾發(fā)電項目,不但可以獲得發(fā)電收入,還能將減少的“碳排放量”出售給國外買家,可謂是一舉兩得。余元旗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可以試試。正巧合伙人以前也操作過類似的案子,兩人商定過后兵分幾路準備。

        獲得項目的專項審核及認證

        首先,余元旗帶著人馬找到梅州市環(huán)衛(wèi)局,意圖一表,得到環(huán)衛(wèi)局歡迎。雙方花了幾個月簽訂了一份合作協議。然后,把項目報到國家發(fā)改委,申請注冊成CDM項目。

        一年后,項目得到批準。

        在馬不停蹄走國內報批流程的同時,公司也在尋找至關重要的國外買家。經歷了4個月談判,終于談成奧地利一個買家。

        談完不算,之后有一個非常核心的環(huán)節(jié):第三方機構的減排認證。

        第三方機構的減排認證大致的核算依據為:在產生同等電量的前提下,使用垃圾產生的沼氣發(fā)電,比使用傳統能源發(fā)電,所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說,同樣發(fā)100度電,如果用燒煤方式發(fā)電的話,要排放100立方二氧化碳;而用垃圾產生的沼氣發(fā)電,則只要排放10立方二氧化碳。那么節(jié)省的90立方二氧化碳“排放權”,就可以出售給國外買家。

        項目申請、減排認證等一切工作,余元旗都小心翼翼部署著,因為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尤其在第三方機構的排量指標認證上,更是不敢馬虎。通過了,奧地利買方付錢;通不過,公司一分錢都拿不到。

        緊張的氣氛終于在2006年得到舒緩,項目通過第三方的減排認證,余元旗成功從奧地利買方收到首筆交易款項。這個消息極大地鼓舞了士氣,該項目也成功地成為了國內第一個垃圾填埋綜合治理CDM項目。

        業(yè)務的迅速擴張引發(fā)資金瓶頸

        2006年龍豐項目大獲成功讓余元旗的公司人氣大熱,梅州市其余幾個縣的垃圾綜合治理也交到了他們手上。業(yè)務那么好,余元旗當然高興,一個問題卻擺到眼前――開發(fā)資金怎么解決?龍豐項目的資金是自己籌來的,而余元旗的公司資產不大,按照當下的業(yè)務發(fā)展速度,資金解決需要一勞永逸。從哪兒來?銀行貸款當然是個渠道,可是銀行一般要求有抵押物,自己公司規(guī)模小,想貸那么多錢銀行會肯么?如果銀行不明白公司的業(yè)務怕貸又怎么辦?項目一個個接著上,銀行批貸款批得過來嗎?一個個問題讓余元旗對從銀行貸款駐足不前。

        正在余元旗為后續(xù)資金發(fā)愁時,興業(yè)銀行推出的一個特別貸款產品闖入他的視野――能效貸款。仔細一看,居然是針對節(jié)能減排的項目提供融資,中小企業(yè)通過抵押項目未來收益權就能方便地融到資金,而且根據項目情況靈活出貸,還款靈活,政府還貼息。

        余元旗立即著手貸款的申請。

        與銀行的“能效貸款”一拍即合

        余元旗帶著相關資料聯系到銀行,說明自己的情況:

        1.中小企業(yè)。要貸一筆款投資建設梅州二期項目,也就是用于梅州其他幾縣的垃圾填埋、沼氣回收和發(fā)電利用。項目既處理了垃圾,回收了沼氣發(fā)電,還治理垃圾污水,同時能給地方政府創(chuàng)收,既環(huán)保又有經濟效益,符合能效貸款的目標。

        2.前期龍豐項目運作十分成功。這個CDM項目屬國內首次,國外買家購買的“碳排放權”真金白銀到了自己的手上,這個收入具有相當的說服力。

        3.陸續(xù)開發(fā)的項目遍布全國,潛在市場巨大。雖然公司目前規(guī)模不大,可是增長空間不可限量,換句話說,企業(yè)具備相當強的盈利能力,未來現金流源源不斷。

        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公司發(fā)現余元旗的這個項目挺不錯,于是跟他簽訂了“碳排放權”購買意向書。這意味著什么?余元旗在龍豐項目上花了4個月時間找國外買家,現在貸款的同時解決了碳排放權的出售問題,有了一筆預期收入。

        不僅如此,國際金融公司還給項目提供技術支持,提高項目整體經濟效益,整個收益就上去了。銀行考慮到這幾點,對收回貸款更有把握。終于,余元旗的公司如愿以償地從銀行貸了750萬元,期限3年。

        相關鏈接:

        “減排”使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日益紅火

        為了平衡各國利益,鼓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減排機制”:給每個發(fā)達國家確定一個“排放額度”,允許那些額度不夠用的國家向額度富裕或者沒有限制的國家購買“排放指標”。自此,人們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在交易所里進行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中國的排放權也成為了西方公司追逐的目標。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聯合國還有意在北京也開設一所“碳交易中心”。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安排,2010年,歐美國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平均減少5.2%,而中印等發(fā)展中國家則沒有限制。《京都議定書》安排了清潔發(fā)展機制(CDM):如果歐美投資了中印等國的環(huán)保項目,使該項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投資前有所減少,這些減少的排放量將被看作“投資回報”,可以拿來抵消該公司在歐美多排放的二氧化碳,甚至還可以賣給排放額度不夠用的其他歐美公司。

        在國家發(fā)改委核定的279個CDM項目中,已有37個項目獲得世界認證,可以正式向國際市場銷售經核實的控排額度。四川川威集團進行高爐煤氣發(fā)電的技術改造后,每年可以回收廢氣14.7萬噸,并將這個額度賣給了荷蘭一家公司。柳州化工公司正與日本三菱計劃合作進行技術改造,預計每年能減少9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給企業(yè)帶來900萬美元的收益。目前,我國控排最大的企業(yè)一年可以減排144萬噸二氧化碳。

        美國有3億人口,約占全球人口的5%,但美國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4%。中國人口約占全世界的20%,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僅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3%。中國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美國的1/8,是日本、歐盟的1/4。可以說,造成氣候變暖的二氧化碳,主要是西方在上百年的工業(yè)化過程中排放的。

        根據《京都議定書》安排,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的二氧化碳減排指標分別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要減排8%、美國7%、日本6%、加拿大6%、東歐各國是5%~8%。前一陣召開的歐盟春季首腦會議,更是雄心勃勃地要把減排指標提高20%。

        世界銀行發(fā)表的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前9個月,歐盟成交了7.6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而2005年全年的交易量僅為3.24億噸。按照24美元的加權平均成交價格計算,歐盟配額的市場價值達到189億美元,比上年翻了一番還多。而同期在美國芝加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和英國,排放交易也都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

        除了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也為減排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同一時期,發(fā)展中國家貢獻的減排額約為2.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球碳市場總成交量的21%。在清潔發(fā)展機制項目交易中,中國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

        第7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摘 要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新趨勢。而碳稅作為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在推動經濟低碳化發(fā)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國外碳稅實踐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開征碳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而提出了我國碳稅稅制要素方面的設計與構想,并對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低碳經濟 碳稅 制度設計

        隨著2009年12月份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召開,低碳減排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節(jié)能減排、低碳環(huán)保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努力發(fā)展的方向。在新的低碳經濟形勢下,是否開征碳稅在我國也引起了激烈討論與思考。目前,像芬蘭、丹麥、英國等一些國家已經開征了碳稅,這對減少碳排放和保護環(huán)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國際實踐的經驗告訴我們,新的經濟形勢下我國需要開征碳稅從而達到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目的。

        一、碳稅的基本概況

        碳稅是二氧化碳排放稅的簡稱,它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保護環(huán)境為目的,對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氣、成品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簡言之,就是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一種環(huán)境稅。碳稅與能源稅以及硫稅、氮稅、污水稅等稅種共同構成了環(huán)保稅體系。

        碳稅的開征是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長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形勢分不開的。它是一種主要以減排為開征目的的環(huán)境稅,是在世界各國認識到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嚴重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全球氣候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影響后提出的一種調節(jié)稅。它能夠有效促進節(jié)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推廣使用,有利于鼓勵企業(yè)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研發(fā)節(jié)能減排的新技術,加速淘汰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工藝,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從而降低能源消耗;同時,它也有利于能源結構的調整,征收碳稅,意味著煤炭、石油等一些不可再生資源的價格上漲,加重了使用者的負擔成本,導致了該類能源需求量下降。不可否認,碳稅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環(huán)境、解決能源問題的有效手段。它的開征,在直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同時也間接促進了能源的節(jié)約使用。

        二、碳稅的國際實踐

        作為一種新型環(huán)境稅,碳稅雖然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但在國外許多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實踐中得到了有效利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芬蘭是最早開征碳稅的國家,1990年芬蘭為了減少碳的排放、鼓勵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開征了碳稅。效果顯著,在1990年―1998年,因為碳稅芬蘭有效減少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力地促進了節(jié)能減排的工作。瑞典、挪威是在1991年引入碳稅,剛開始只對汽油、天然氣、礦物質等征收二氧化碳稅。據資料記載,1990年―2006年,瑞典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下降了9%,同期GDP卻增長了44%。丹麥在1992年開始對企業(yè)和家庭同時開征碳稅,在碳稅稅收政策上進行了一些改善調整,相關評估表明,在征收碳稅的這些年,丹麥減少了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230萬噸二氧化碳。英國、法國也于2001年紛紛開征碳稅。歐盟各成員國根據各自的情況實施了不同的碳稅制度,1990―2000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3.5%,取得了較好效果,實現了減排目標。

        通過以上的數據資料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國家實施碳稅稅收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對我們國家開征碳稅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這些國家在開征碳稅時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稅制設計標準,而是按照各個國家的不同國情比如能源利用情況、資源耗用、經濟實力、納稅人的負擔能力等綜合考慮從而設計出符合自己國情的稅收制度。我國在碳稅稅制結構設計上可以借鑒國外實踐經驗,根據我國特殊的國情,制定出一個適應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碳稅制度。

        三、我國開征碳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減排的國際壓力需要我們開征碳稅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號召世界各國發(fā)展低碳經濟,節(jié)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保護環(huán)境做出貢獻。全球氣候變暖形勢嚴峻,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作為一個世界上少數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國,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很高。在2007年左右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目前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為70億噸,這是一個巨額的數字。我國一直提倡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并且承諾到2020年把碳排放強度(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5%,減排的國際壓力巨大,能否實現減排的目標,兌現我們的承諾,體現我國在國際社會中舉足輕重的大國形象,需要實行一項強有力的經濟措施。而開征碳稅可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實現節(jié)能減排任務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在減排的國際壓力下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2.開征碳稅有利于促進能源結構的調整,經濟方式的轉變

        我國一直是以煤炭、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方式依然是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發(fā)展方式為主,能源緊缺、環(huán)境惡化問題日益嚴重,為了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我國需要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而節(jié)能減排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開征碳稅使得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和其他一些高耗能產品的價格上升,導致消費需求降低,進而減少這類產品的消費量,一方面促使企業(yè)開發(fā)清潔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淘汰高耗能的落后工藝,自主創(chuàng)新,研究節(jié)能減排技術,從而促進產業(yè)的結構調整和優(yōu)化;另一方面有效地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減排目標。

        3.開征碳稅是與其他節(jié)能減排方式相結合、保護環(huán)境的需要

        我國在2009年進行了燃油稅費改革,2010年進行了資源稅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在計劃推出環(huán)境稅,而開征碳稅是完善環(huán)境稅稅制的需要。從燃油稅的效應擴大到煤炭等能源行業(yè),推出資源稅,在此基礎上開征碳稅,將碳稅納入稅制改革的整體框架中,與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以及碳匯、能效標準等其他節(jié)能減排政策措施、資源環(huán)境稅種相結合,相互協調,真正形成合力,發(fā)揮減排作用,建立一個完善的環(huán)保體系,推進稅制的綠化,從而達到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

        (二)可行性

        1.國外碳稅成功實踐的經驗借鑒

        像芬蘭、荷蘭、英國等一些發(fā)達國家實行碳稅的成功實踐,為我國開征碳稅提供一個范例。我國可以效仿發(fā)達國家的做法,根據我國特殊的國情,綜合考慮征管水平、納稅人負擔能力、資源情況等相關因素制定一個適合的碳稅制度,我國二氧化碳減排技術水平較低,存在一定難度,需要發(fā)達國家技工技術援助和支持,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為解決全球氣候問題而努力。

        2.政策上的有力支持

        我國一直提倡建立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并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著碳稅的開征,使我國碳稅開征的可行性提高。

        3.技術上易于操作

        我國燃油稅、資源稅的成功改革為開征碳稅提供了經驗借鑒。碳稅的征收可比照資源稅的征管辦法在化石燃料進入經濟循環(huán)的使用環(huán)節(jié)征收,實行扣繳義務人抵扣制度。碳稅的計征可依據碳排放量的高低采用累進稅率,稅基是碳的排放量,各能源的含碳量是固定的,可據此計算出稅基,得出應納稅額,技術操作可行性較高。

        四、稅制設計與構想

        (一)課稅對象

        碳稅征收的目的主要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課稅對象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考慮到二氧化碳排放是由化石燃料燃燒引起的,這就給測量技術帶來了一定難度。可以適當考慮將產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的含碳量作為課稅對象,與現階段的測量設備配套實施,在技術操作上是可行的,待測量技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再直接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為課稅對象。

        (二)納稅人以及征稅環(huán)節(jié)

        我國現行的燃油稅是在消費使用環(huán)節(jié)依照“誰消費、誰負擔”的原則進行征收的,碳稅可以比照燃油稅的征管方案在消費環(huán)節(jié)征稅,同時以消費者作為納稅人。這就意味著消費者要根據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承擔相應的稅負。這樣做強調了“誰使用,誰繳稅”的公平原則,但是消費量和時間不好把握,增加了偷逃稅款的機會。

        考慮到我國的征管水平以及征管成本,在生產環(huán)節(jié)向生產者征稅,可以實現源泉扣繳。向生產這些化石燃料的生產企業(yè)征稅,從實際管理和技術操作角度考慮是可行的,也更容易操作。

        (三)稅率

        碳稅稅率的選擇可以按照產品含碳量的高低實行不同水平的定額稅率,具有累進性質。具體的稅率應根據環(huán)保部門對化石燃料含碳量測算的結果,參考一些因素如化石燃料消耗對大氣污染的危害程度,消除危害實行減排工作需要花費的成本,以及現階段我國稅制對該化石燃料的征管情況來確定。作為一個新型稅種,碳稅的開征不免要加重納稅人的稅收負擔,為了不過多地影響我國產業(yè)的國際競爭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開征初期應確定一個較低的稅率,同時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建立碳稅的動態(tài)調節(jié)機制。

        (四)稅收優(yōu)惠政策

        碳稅的征收必定會帶來產業(yè)間不公平的問題,所以要建立相關的稅收優(yōu)惠制度以保證碳稅的正常實施。對于一些積極采用先進的技術減排和回收二氧化碳,如實行CCS(碳捕獲和儲存)技術,使用清潔新能源的企業(yè)可以適當給予稅收優(yōu)惠,減排達到國家規(guī)定標準的企業(yè)給予獎勵,以鼓勵其繼續(xù)推進減排工作;對于一些能源密集型企業(yè)比如重工業(yè)、火力發(fā)電廠,基于其本身的產業(yè)特點可以考慮減征一部分碳稅來減少對它們發(fā)展的負面影響,建立健全合理的稅收減免和返還機制;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從促進民生的角度出發(fā),對于個人生活實用的煤炭和天然氣排放的二氧化碳暫不征稅。

        (五)相關配套政策

        首先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征管體制,建立專項碳基金,實行碳收入專款專用;其次,要與其他減排政策措施協調配合,以達到減排目的。

        五、開征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碳稅的開征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對企業(yè)的競爭力、能源結構等影響,注意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作為一個新型的環(huán)保稅種,盡管發(fā)達國家已有成功的實踐經驗,我國還是要依據自己的國情合理制定碳稅稅制。由于我國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區(qū)的發(fā)展不平衡,碳稅的設計就要結合這些因素,實行差別稅率,尤其是對于中西部地區(qū)能源使用效率低,高耗能企業(yè)較多,要建立相應的稅制傾斜政策。碳稅的稅收優(yōu)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國特殊的國情決定的,要建立完善優(yōu)惠政策,以免對經濟造成過大的負面影響,鼓勵企業(yè)使用減排技術、可再生新能源,從而保證碳稅開征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崔軍.關于我國開征碳稅的思考.稅務研究.2010⑴.

        [2]潘靜,高輝.關于我國開征碳稅相關問題的思考.當代經濟.2010(14).

        [3]王晶.關于我國開征二氧化碳的思考.稅務與經濟.2009(5).

        [4]夏璐.淺議“后哥本哈根時代”中國碳稅之路.長沙職業(yè)技術學報.2010(3).

        第8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瓦斯;重要性;主要途徑;節(jié)能減排效益

        中圖分類號:TE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4-0102-01

        引言

        現如今,我國煤炭開采的主要方式就是井工開采,而這種開采方式卻為礦井瓦斯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種瓦斯氣體不僅給井下生產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而且排出礦井后將會加劇溫室效應。同時,我們應認識到瓦斯的另一面,即它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具有良好的前景和開發(fā)意義。本文就是基于這一認識來研究其節(jié)能減排的效益。

        1 瓦斯利用的重要性

        僅從煤炭開采的角度而言,瓦斯是一種有害氣體,它的存在給煤礦安全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威脅。而從生態(tài)環(huán)境角度而言,瓦斯所造成的溫室效應要比二氧化碳嚴重得多,它的存在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的進程。而從能源角度而言,瓦斯屬于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實現對瓦斯的充分利用,可給煤礦企業(y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此外,近年來,國家的政策逐漸向瓦斯利用方面傾斜,給予了一些瓦斯開采的有力政策,因此,瓦斯的合理利用不但響應了國家的政策,而且也是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應有之義和內在要求,同時,也大大促進了煤礦的安全生產,增加企業(yè)的經濟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yè)的運行成本。最重要的是,瓦斯的合理利用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擾動,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2 瓦斯利用的主要途徑

        瓦斯利用的方式多種多樣,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

        2.1 簡單處理后直接利用

        如果瓦斯?jié)舛容^高,且高于30%,可作為民用或供暖或發(fā)電;如果瓦斯?jié)舛容^低,可用來發(fā)電。瓦斯發(fā)電的本質是將瓦斯燃燒后釋放出的熱能轉變?yōu)殡娔埽咚拱l(fā)電的優(yōu)勢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對瓦斯質量要求較低;第二,整個過程投資少;第三,效益顯著,技術成熟。正是基于這些優(yōu)勢,更多的瓦斯將會用于發(fā)電。

        2.2 提濃后利用

        瓦斯經過提濃后,其性能與天然氣類似,可作為天然氣的替代品,直接用于化工產品的生產。

        3 瓦斯利用的節(jié)能減排效益分析

        3.1 瓦斯利用的節(jié)能效益

        瓦斯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這也是瓦斯能夠利用的原因。在標準狀況下,甲烷的低熱值為35807kJ/Nm3,如果忽略其他可燃氣體的發(fā)熱量,且甲烷的濃度為30%的情況下,其低熱值為10742 kJ/Nm3,1 Nm3且濃度為30%的瓦斯在充分燃燒時產生的熱量約為0.37kg標準煤充分燃燒產生的熱量。若充分利用瓦斯能源,如用于發(fā)電或其他方面,或者作為燃氣民用(日常供暖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減少標準煤的使用,節(jié)約了煤炭資源。下面以某一工程實例為背景,對瓦斯利用的節(jié)能效益進行分析。

        該煤礦在某一采區(qū)布置了瓦斯抽放站,該抽放站包含兩個瓦斯抽放系統,即高負壓抽采系統和低負壓抽采系統,兩個系統的瓦斯抽采純量分別為23.46 Nm3/min和11.48 Nm3/min,各自的抽采瓦斯?jié)舛确謩e為35%和15%,兩個系統抽采的瓦斯氣體混合后,瓦斯的濃度變?yōu)?4%,純度量為35.3 Nm3/min。為充分利用這些瓦斯能源,該煤礦決定用于發(fā)電,電站總裝機容量為5400kW,共9臺發(fā)電機組。電站產生的高溫尾氣由余熱鍋爐利用,可用于供暖。

        該電站運營后,年發(fā)電量為3078萬kWh,相當于每年節(jié)約1.08萬噸的標準煤。鍋爐供熱量為9.03GJ/小時,相當于每年節(jié)約0.23萬噸標準煤。

        由此觀之,瓦斯的合理利用會帶來顯著的節(jié)能效果。

        3.2 瓦斯利用的減排效益

        煤礦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瓦斯是多種氣體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甲烷(不考慮氮氣),其他還有氫氣、一氧化碳等氣體,這些氣體的含量較少,因此,本文主要討論甲烷的利用情況,以分析二氧化碳的減排量。

        眾所周知,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在全球變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甲烷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小覷,其引起的溫室效應要比二氧化碳大得多,約為21倍。而目前,我國甲烷利用率較低,大部分均直接排放掉,家玩的排放程度遠高于西方國家的水平。此外,甲烷在大氣中存在的時間較長,約為15年,遠低于二氧化碳氣體的存留時間。由于甲烷的減排對溫室效應的減輕具有顯著影響,因此, 瓦斯減排具有重要的意義。

        就文中上述煤礦的瓦斯利用而言,將瓦斯用于發(fā)電,瓦斯年消耗量為4245.37萬Nm3,換算成純量約為1018.89萬 Nm3,瓦斯發(fā)電和供熱可節(jié)約1.31萬噸標準煤。下面計算該工程項目的二氧化碳的減排量。

        (1)瓦斯減排的當量二氧化碳減排量

        瓦斯減排的當量二氧化碳減排量=1018.89×0.714×21÷1000=15.28萬tCO2e

        (2)瓦斯利用產生的二氧化碳量

        瓦斯利用產生的二氧化碳量=1018.89×0.714×44÷16÷1000=2 萬tCO2e

        (3)瓦斯利用的實際減排量

        瓦斯利用的實際減排量=15.28-2=13.28萬tCO2e

        (4)節(jié)約標準煤的當量減排量

        節(jié)約標準煤的當量減排量=1.31×8.73×10-5t/MJ×29270=3.35萬tCO2e

        (5)二氧化碳總減排量

        經計算,二氧化碳總減排量為16.63萬tCO2e。

        經過上述計算分析,該煤礦電站工程可實現二氧化碳16.63萬t的減排目標,大大減輕了瓦斯直接排放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同時,根據國家的政策,企業(yè)還能獲得一部分資金獎勵。

        結束語

        瓦斯的功效是雙重的,它既是一種有害氣體,又是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實現瓦斯能源的充分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但可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還能為礦井安全生產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減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擾動。

        參考文獻

        [1] 張福凱,徐龍君.甲烷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及減排措施[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4(05).

        第9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如果你酷愛食用貝類海鮮,那么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你可能正在為低碳事業(yè)作貢獻。”在海洋生物大家族中,貝類、藻類看來不起眼,其實它們是擁有強大“捕碳、固碳”能力的“高手”。

        覆蓋地球表面71%面積的海洋,是大量吸收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減緩氣候變暖的頭等“功臣”。人類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每年排放百億噸的碳,其中約三分之一被海洋吸收,陸地生態(tài)系統僅吸收約五分之一。海洋中浮游生物、海藻、貝類、海草、鹽沼植物和紅樹林等生物碳捕獲、碳匯集的數量超過陸地生物。有數據顯示,地球上約55%的碳捕獲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單位面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

        人工大規(guī)模養(yǎng)殖貝類、藻類,明顯有利于淺海區(qū)域的碳捕獲。尤其是貝類,其吸收的碳有相當一部分被固化在貝殼里,很長時間內不會重新回到大氣中。收獲一批貝類后,還可以繼續(xù)養(yǎng)殖新一批貝類,繼續(xù)“吸碳”,從而減少大氣中的碳總量。

        “藍碳”面臨雙重困境

        藍色大海中的碳捕獲和碳儲存就是國際科學界所稱的“藍色碳匯”或“藍碳”。然而,人們向往的“藍碳”美景近年來卻遭遇了碳排放過度帶來的海洋生態(tài)退化的雙重困境。

        第一重困境是海洋酸化日趨嚴重,海洋生物深受威脅。

        海洋作為天然的二氧化碳儲存庫,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吸收的二氧化碳與海水反應后會形成碳酸,使本來偏堿性的海水不斷酸化。科學家測算,至2012年,海水的酸度已經比工業(yè)化初期的1800年提高了30%,并且現在仍以每小時約100萬噸的速度吸收著。如果過量碳排放趨勢延續(xù)下去,預計到本世紀末海水酸度將比1800年高150%。海洋酸化使海水中碳酸鈣含量不斷降低,而碳酸鈣則是貝類、甲殼類海洋生物吸收用以生長外殼、珊瑚制造骨骼的原料。日益酸化的海水使以鈣元素為主要構成的貝殼面臨著巨大威脅。

        目前,世界20%的珊瑚礁已被嚴重破壞。海水酸化已干擾了海洋甲殼類磷蝦卵孵化的能力。科學家發(fā)現,由于海水酸化,珊瑚礁魚類的中樞神經系統出現嚴重混亂,聽覺和嗅覺變差,躲避天敵的能力變弱。比如小丑魚和少女魚的幼魚嗅覺下降,很難找到珊瑚礁或聞到天敵的氣味。聽覺變弱的魚極易成為天敵的美餐。科學家還發(fā)現,在酸度高的海洋環(huán)境中,烏賊的孵化速度變慢。尚未完成孵化的小烏賊沒有任何防御能力,易被天敵吃掉。即使它們完成孵化后,體型也比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烏賊小,易受捕食者傷害。

        第二重困境是海水含氧量下降,“海域死區(qū)”猛增。

        海洋作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步伐的頭等“功臣”,還在于它吸收了90%以上因溫室氣體排放而困于地表的熱量。但這一功勞的代價卻是海洋上層水溫升高,海水溶氧量降低。魚類在升溫的海洋中代謝率會加快,需要更多的氧。而升溫的海水中含氧量減少,影響魚類生長。加拿大海洋研究團隊考察了世界各海域600多種魚類生長和分布狀況,發(fā)現不少魚類體型縮小與海水溫度上升存在密切關系。他們用計算機模型預測,如溫度持續(xù)上升,到2050年,魚類體型將縮小14%~24%。英國科學家發(fā)現,由于水比空氣的含氧量低,在同等升溫狀況下,相比陸地動物,海洋動物更難獲得充足的氧氣。科學家比較了不同溫度條件下百余種陸地動物和海洋動物成年體,發(fā)現每升高1攝氏度,海洋動物體型縮小5%,而陸地動物體型僅縮小0.5%,兩者縮小比率相差10倍。

        二氧化碳的其他“出路”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一個絕好出路。不錯,我國早已規(guī)劃到2020年完成造林4 000萬公頃,而且鼓勵生產礦物能源的大企業(yè)捐資營造“碳匯林”。

        除了海洋、森林兩大“碳庫”之外,還有第三大“碳庫”――濕地。全球濕地面積有514萬平方公里,雖然僅占地球表面積的6%,卻生存著地球上20%的物種。我國有記載的濕地植物達2 760余種。濕地吸收碳的能力超過森林,碳儲量約為770億噸,占陸地生物圈碳元素的35%。保護和恢復濕地就是低成本實現“綠色碳匯”的途徑。

        “綠色碳匯”的更深意義在于讓碳匯植物成為開發(fā)綠色新能源的原料庫。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qū)眾偉生化科技公司在外省不宜種糧食的鹽堿地、荒地種植纖維素含量高的麻類植物,既擴大了“綠色碳匯”,又可將麻類植物纖維素煉制成清潔的“生物汽油”――乙醇燃料。

        目前國內外正開展“碳捕獲和儲存”工程建設,將收集的二氧化碳輸入采空的油氣田、廢棄的煤田地下封存。有趣的是,碳封存與油田二三次開采可以一舉兩得。當二氧化碳被以200個大氣壓注入油田千米深處時,原本黏稠厚重的石油迅速稀釋、膨脹,紛紛從巖石孔隙中溢出,變得更易開采。美國共有70多座油田注入二氧化碳驅油,年封存二氧化碳達3 000萬噸,增產石油10%。我國先后有六七座油田嘗試了這一技術,二氧化碳一次性最大封存量達11萬噸。

        藻類是生長最快、消耗碳效率較高的植物,是煉制生物柴油和乙醇的理想原料之一。目前國外利用海藻捕碳、固碳的方法是,將工廠集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廢氣與含養(yǎng)分的水混合,在透明的人造閉合水渠中,或在封閉的池塘等水體中養(yǎng)殖海藻。這比完全自然放養(yǎng)效率高,也避免了造成海水缺氧的后果。

        目前全球回收的二氧化碳約有40%用于生產化工產品,如作為能源的甲烷、甲醇,以及具有永久固碳性質的碳纖維、工程塑料、瀝青、建材等。回收二氧化碳還可用于制冷和碳酸飲料生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激情小视频在线看 | 亚洲专区动漫专区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 香港日本韩国三级在线视 | 日韩动漫在线一区二区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无线码 |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