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能醫療市場發展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計世資訊推出的《2014~2015年中國智慧家居(健康產品)發展狀況研究報告》中提出,撇開喧囂,溯本清源,健康產品是消費級智能家居市場當之無愧的“殺手”。兼具“高黏性剛需”和“用戶基數廣泛”特點,健康產品大數據應用如魚得水,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均具有飽滿的想象空間。
可以說,健康產品不僅是智能家居短期發展的“急先鋒”,更將成為未來長期市場的“中流砥柱”。
8萬億元健康服務業總盤子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關注,從發現疾病、治療疾病向積極檢查身體、預防疾病轉變,并產生了對健康管理干預生活方式的需求。我國高度近年來將健康服務業的關注度提高到歷史最高點,將其作為深化醫療發展、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質的重要舉措。
2013年10月,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大數據技術肆意馳騁
大數據技術是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行業又一顛覆性技術革命。在智能家居的健康產品中,積累了海量家庭用戶的健康數據信息,這些包含有居民個人信息、生命體征信息且持續快速增長的健康數據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價值。智能家居健康產品中存儲的信息可以說是“世紀金礦”。
利用大數據技術在云平臺對這些數據進行智能分析處理,可為消費者提供高水準的個性化健康管理、遠程專家診療服務,這對于提升居民個人健康管理水平、家庭醫療服務機構診療服務水平具有突出價值。大數據技術將助推智能家居健康產品應用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產品“先小而巧,后大而全”
伴隨著我國對健康醫療行業的逐步放開,“擁抱互聯網”已是大勢所趨。
如果以數據的采集和運用方式為標準,我們可以把可穿戴設備主要劃分為兩種類型:用于對外界事物實現感知、控制并施加影響的一般可穿戴設備;通過人體數據采集,實現健康干預,乃至診斷、治療、康復等功能的醫療可穿戴設備。當然,兩者在實際產品及應用中可能存在交叉與融合。?
不論是智能眼鏡還是智能服裝、甲胄,一般可穿戴設備的主要功能是采集人體所發出的位置信息、互動信息、流量信息,利用和擴展人體機能,是對人自然屬性的延伸。?
而醫療可穿戴不管是智能手環、臂帶、帖敷傳感器還是體內外康復裝置,主要功能則以采集到的體征數據、生電信號、生物能,用于對人體自然屬性的監控、管理和輔助恢復人體自身機能。?
一、2013年度可穿戴技術創業投資概況
資本實驗室全球風險投資數據庫顯示,2013年可穿戴技術領域完成投資交易64筆,披露投資額5.6億美元。?
1.可穿戴技術投資年度變化趨勢?
?
?
從全年來看,各季度可穿戴技術投資保持持了持續增長。特別是在四季度,增長異常迅猛。由此可見,無論是創業企業還是投資機構都在加快搶占可穿戴技術與市場前沿的力度。?
另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于2013年5月的互聯網行業研究報告預測,到2015年的2至3年間,可穿戴技術市場規模將由目前的30至50億美元,增長到300至500億美元。這種趨勢的背后是全球硬件創新企業的蓬勃發展與風險投資的快速跟進。?
2.一般可穿戴與醫療可穿戴技術投資對比?
在2013年度,一般可穿戴和醫療可穿戴技術同時收獲32筆投資交易。其中,一般可穿戴技術披露交易額3.73億美元,醫療可穿戴技術披露交易額1.87億美元。?
?
?
投資交易額的落差不能說明醫療可穿戴技術對資金的吸引力更弱,而是從另一個層面表明:與一般消費級的可穿戴技術相比,醫療可穿戴技術因其更高的技術與應用門檻,在投資方面更趨冷靜。該領域也正在等待,或營造下一個待爆發的、更廣闊的應用市場。?
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新近完成了一項市場分析,并作出預測:在未來5年,可穿戴設備的整體市值將超過80億美元,大幅度增長的預期主要來自于健康/醫療領域的推動。CEA與市場研究機構ParksAssociates聯合完成的另一份調查則顯示:在美國今后的五年中,個人健康/醫療類的可穿戴產品、相關軟件和服務的總體營收將激增142%,并且有29%的智能手機用戶愿意購買和使用健康/醫療類可穿戴設備。此類樂觀的預測正吸引和帶動更多投資在該領域的持續攀升。?
3.一般可穿戴技術細分領域投資對比?
在2013年,眾多企業的可穿戴設備走下展臺,并且實現了銷售數據上的不斷突破。據已有的市場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約為700萬件以上。盡管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相比,可穿戴設備的銷量還不成構成足夠的量級,卻已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從目前已上市或測試中的產品來看,可穿戴設備主要有耳機、腕帶、眼鏡、頭箍、指環、紐扣、帖敷等形式,總體可劃分為4大類:腕戴式、頭戴式、眼鏡和傳感器。?
?
由本年度投資數據可見,腕戴式產品(腕帶和手表)投資交易數量最大,占比超過1/3;而交易額占比超過2/3,是可穿戴技術最熱門的領域。?
相比之下,頭戴式和眼鏡類可穿戴設備的合計交易數量、交易額均位于腕帶式產品之后,這主要在于:前兩者的功能更為復雜(主要用于游戲、視覺增強現實、數據圖形可視化、視覺信息分享、“意念”操控等用途),技術開發難度更大,走向市場需要更多時間和歷練。而與此同時,手環、智能手表產品在更多企業的推動下,已經更快地走向市場并在廣泛而激烈的競爭中實現了迭代。?
二、可穿戴技術及其生態系統的成長
1.智能手機出貨量持續增長,為可穿戴技術提供厚實的市場基礎?
據Strategy Analytics的調查報告顯示,2013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51億部,同比增長45%。另據IDC的最新統計數據,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10.04億部,比2012年的7.253億部增長了38.4%。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首次超過功能手機,占到手機產品出貨總量的55.1%。巨大的智能手機保有量,為可穿戴設備穩健邁入消費市場,積累起了足夠大的設備基數和運營支持平臺;而智能手機市場規模的擴大,也折射出市場對可穿戴設備在內的移動智能設備,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和消費能力。?
盡管現在大多數可穿戴設備的使用還依賴于智能手機,技術和市場也亟需健全,但它們與一般移動“智能”設備有著明顯區別:1.更便攜和操作更簡化;2.實時的數據感知與采集;3.增強現實技術相應擴展了使用者的能力。而最關鍵的一點是:可穿戴設備為更多技術和應用,開啟了全新的平臺和生態系統的入口;而人類進一步變成在線“終端”,思維的互聯網正在到來……因此,可穿戴設備對智能手機的依附只是暫時的過渡,勢必迎來一個更獨立的發展空間。?
2.多元化的移動操作系統正在加速生態圈的擴充?
Android、IOS、WP等移動操作系統通過把設備接入互聯網,賦予了硬件全新的生命。他們所帶來的捆綁設備數量、在建的生態系統規模和未來市場的預期都必將實現驚人的增長,而這一趨勢也將從智能手機市場快速延伸到可穿戴設備市場。?
?
此外,包括亞馬遜、Facebook、英特爾、三星、騰訊、阿里巴巴等在內的眾多IT巨頭都在開發更多的行業應用平臺。這將促進軟、硬件創新的進一步融合,并為可穿戴技術拓展出更多的數據通道、更廣闊的應用環境。?
3.云和大數據市場規模的擴大?
IDC預測指出“在2014年,云市場規模將增長25%,達到1000億美元以上,大數據技術和服務規模也將超過140億美元”。另外,“由于云市場參與者的競爭規模不斷擴大,所有IT硬件提供商采取的‘云優先’戰略,將使全球數據中心和云服務數量大幅增加”。在2014年中,云服務管理下的數據中心將占到服務器出貨總量的25%到30%。這一趨勢必將為可穿戴設備在內的計算設備,提供更快、更大規模的數據處理、存儲和傳輸服務。?
4.物聯網的鋪開和所有行業的數字化?
有預測稱:到2020年,物聯網將可創造出300億個自動連接的終端,來自物聯網的總收入將達8.9萬億美元。其中傳感器、芯片、交互設備等是實現物聯技術和應用必不可少的裝置,而可穿戴設備輕便、可擴展、乃至可植入的特征決定了這種設備可以成為推動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動力,以及分享物聯網發展成果的重要終端。?
5.創新與資本合力推動可穿戴設備市場成長?
在可穿戴技術的陣營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Google、Fitbit等互聯網巨頭與新貴的高歌猛進,還能看到聯想、富士康、華為、中興、索尼、LG、海爾等傳統IT廠商的厲兵秣馬,甚至還能發現Barneys New York、Opening Ceremony等百貨、時尚品牌的跨界參與……上述企業及其他更多參與者共同構成了持續進化的可穿戴生態系統。這個龐大的系統將繼續推動可穿戴技術領域投資規模的擴大,技術研發以及產品迭代的加快,也將帶來穿戴設備出貨量的復合型增長。?
三、配套技術為可穿戴設備提供有力支撐
1.芯片技術?
隨著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逐步升溫,芯片制造商開始加大該領域拓展力度。例如:英特爾了多款針對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名為夸克(Quark)的處理器;德州儀器(TI)推出了一款能夠植入可穿戴設備的投影芯片;博通展示了業界首款用于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的單芯片解決方案(SoC),直指低功耗可穿戴市場;飛思卡爾半導體公司最新研發的微控制器Kinetis KLO3 MCU正試圖在可穿戴市場分一杯羹;而三星、高通更是直接推出了搭載自有處理器的智能手表。?
2.傳感器技術?
作為可穿戴設備的重要基礎,可穿戴傳感器技術同樣在快速進化,并形成一個規模可期的市場。據ABI公司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7年之間,可穿戴式傳感器市場將會以41%的年增長率增加。到2017年,可穿戴式傳感器的數量將達到1.69億個,其中,60%的裝置將用于健身監測,23%用于老年人健康監測,7%用于遠程病人監測,剩余7%用于醫療護理監測實用。?
3.NFC技術?
可以近距離、安全、高速傳輸數據的NFC技術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種移動終端,基于此技術的移動支付、電子設備操控、汽車解鎖、家居安防、廣告推送等功能層出不窮。而可穿戴設備前所未有的便攜性乃至植入式特征,將讓我們看到NFC技術在可穿戴領域更值得期待的應用空間。?
據ABI Research報告顯示,2013年具有NFC功能的設備出貨量較去年增加了129%,這一增速在2014年還將顯著提升,或將推動可穿戴技術及應用的拓展。?
4.人機交互技術?
可穿戴的人機交互技術打破了傳統的鼠標、鍵盤錄入或使用機械語言對話的屏障,進化到使用眼球追蹤、語音識別、遠程觸控、意念控制等技術為入口的全新控制手段。人們可以解放雙手,隨意通過設備完成計算,得到需要的結果;同時,可以接納更多交流者即時在線協作,智慧的眾包、思維的互聯將成為現實。?
5.屏幕技術?
微流體屏幕技術和彎曲屏幕技術的開發正在推進,可以進一步加強可穿戴技術界面操控的精度和呈現效果。?
TactusTechnology展示的微流體屏幕技術,在小屏上做出凹凸,給觸摸以物理鍵盤那樣的質感和反饋,使小屏設備操作更精確甚至實現盲打。日前有消息稱Tactus已經在日本注冊了專利,首款配有微流體技術的產品將會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
相對于微流體屏幕技術,技術大佬們在彎曲屏幕上的競爭更直接一些。三星Galaxy Round手機、LG Flex彎曲智能手機都已顯露真容。蘋果也于12月10日公布了名為“彎曲觸摸感應器”的彎曲屏幕技術專利,并強調這項技術不僅可以降低屏幕厚度,還能保持觸摸的高精度。更有趣的是它可以像波浪那樣有多個彎曲,而隨著技術發展,大尺寸屏幕很可能像紙一樣制成卷軸隨身攜帶。?
6.機器人技術?
可穿戴設備與機器人技術的開發之間同樣存在更緊密的聯系,:在智能機器人的研發與應用過程中,可以將可穿戴設備捕獲和加工的人類智慧與行為數據,傳輸給機器人,賦予它們仿生特性和“思考”的能力。這為智能機器人的研發,提供了設計、測試和人機交互等方面的有力輔助。而可穿戴技術在向更大的應用范圍擴展中,也可以將智能機器人作為人體的替代,特別是在高危環境下完成可穿戴產品的測試,獲得精準的試驗結果。?
分享經濟
【報告原文】支持和引導分享經濟發展,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眾生活。
【解讀】共享單車、共享停車位、共享廚房對很多人來說已經不再陌生,分享經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有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萬億元。今年分享經濟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體育產業
【報告原文】做好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統籌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
【解讀】中國籌辦冬奧會工作已納入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推動“3億人上冰雪”目標的實現,必將有助于帶動冰雪體育產業的發展。201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已達1.7萬億元,在多項利好刺激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相當可觀。
新興產業
【報告原文】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
【解讀】“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這些概念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義非凡。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91億元。而5G網絡一旦正式商用,除了使通信業進入新一輪發展期外,還將帶動多個規模萬億級別的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將迎來新的發展局面。
智能制造
【報告原文】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推進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解讀】智能制造不僅能實現各種制造過程自動化、智能化,還具有高速、高精度等特征,市場前景廣闊。據預測,2020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智能制造有望打開更加廣闊的空間。
數字家庭
【報告原文】擴大數字家庭、在線教育等信息消費。
【解讀】“數字家庭”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詞之一。數字家庭,能夠在家庭范圍內實現各種電子設備的互聯和管理,推進健康醫療、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向居民家庭延伸,形成家庭信息服務新業態。政府工作報告從政策上肯定了行業發展的意義,對該領域是大大的利好。
醫養結合
【報告原文】推動服務業模式創新和跨界融合,發展醫養結合、文化創意等新興消費。
【解讀】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養老服務業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如何有效整合醫療和養老服務資源,方便老年人獲得連續、及時和專業的服務,這樣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醫養結合這種新興消費正進入歷史機遇期,值得關注。
清潔能源汽車
【報告原文】基本淘汰黃標車,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對高排放機動車進行專項整治,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汽車。
【解讀】為了保衛藍天,過去一段時間,各級政府出臺了多項鼓勵清潔能源汽車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在機動車治理上也提出了具體要求。而隨著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清潔能源汽車勢必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全域旅游
【報告原文】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
【解讀】以前,提及旅游業很多地方都是建景點、建景區、建賓館。然而旅游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游、個人游等為主的新階段。實現區域資源的有機整合,做到既開發又保護,既宜居又宜游,從景點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無疑是一個趨勢。
電商快遞
【報告原文】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推動實體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
【解讀】據統計,2016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8945.4億元,約占全國網絡零售額的17.4%。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一些企業已開始布局。進一步解決好物流成本高、人才培訓等問題仍需漫長過程,機遇也蘊含其中。
可再生能源
在2016移動智能終端峰會開幕式上,移動智能終端技術創新與產業聯盟“北斗技術與應用委員會”成立。據了解,該委員會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指導下,由移動通信產業鏈和北斗位置服務產業鏈相關的37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的全國性的非營利社會組織。
同時,“智能硬件(IOT)可信認證”“移動信息化可信選型”測試結果并現場頒發了獎勵證書。旨在推進智能硬件(IOT)、移動信息化產品及服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推進產品成熟和服務質量提升,促進行業自律。
在下午的主論壇上,與會嘉賓紛紛就移動智能終端、智能硬件、互聯網醫療、無線通信安全、物聯網云平臺等方面進行了分享與交流?,F場還頒發了移動智能終端“墨提斯”(METIS)年度大獎。
據了解,2016移動智能終端峰會為期兩天,除了主論壇,還開設了12個分論壇,內容涵蓋智能硬件(IOT)與行業應用、北斗導航與天通衛星通信、移動安全技術與應用、移動應用與HTML5產業、人工智能、智能家居、車聯網、互聯網醫療健康、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方面。
智能互聯時代的云服務
為了更好地打造最具權威性和價值的智能終端產業與技術展示推廣平臺,峰會還廣泛納入了智能終端領域的發展成果,在終端安全、北斗導航、操作系統、HTML5、生物識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領域開展了專題演講分享,在移動信息化、智能硬件(IOT) 、智能家居、 車聯網、醫療健康、移動金融等為代表的各細分領域進行了交流與分享。上海卓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卓易云創事業部產品總監周思敏也應邀在此次峰會的主論壇上,做了以“智能互聯時代的云服務”為主題的演講,其對行業特點及現狀的深入剖析,對智能互聯時代云服務DroiBaaS形態及能力的詳細闡述,獲得了參會領導及與會嘉賓的高度認可。
DroiBaaS,是卓易科技旗下重要核心產品之一。在技術及全鏈條服務能力上,DroiBaaS有著其他云服務提供商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據悉,目前作為數據中心聯盟理事成員的DroiBaaS,率先通過了可信云服務認證,擁有從測試開發到應用分發,從移動營銷到流量變現乃至資本助力的整合式服務能力,可以為各企業及個人開發者提供高效能、穩定、低成本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而且區別于AWS、微軟云、SoftLayer等第一代云服務提供商, DroiBaaS以行業痛點切入云服務領域,以用戶需求主導服務升級,在以往公有云數據中心提供的基礎服務上,對云計算資源進一步封裝、簡化、優化,提供集開發、運維和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后端云服務。
通過減負與提效, DroiBaaS可以幫助開發者解決移動產品后端開發的煩惱,使開發者集中精力于用戶研究、市場開拓、創意與設計等事項,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節奏,輕松實現移動應用開發、上線、運營、資本回流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據統計,與傳統移動應用框架相比,使用后端云服務DroiBaaS進行開發,研發周期可以縮短50%,研發成本和運營成本皆可下降近80%。
此外,更為重要的是,DroiBaaS還設有微創基金,集結了眾多天使投資人及成熟的投融資團隊,能夠對優秀團隊及創意產品直接進行資金支持,全面助推合作共贏。
事實上,相較于其他云服務提供商,DroiBaaS之所以能夠為開發者提供更先進、更強大的技術支持,并獲得市場認可的從開發測試至應用分發、移動營銷、流量變現的全產業鏈整合服務能力。
除了其技術團隊擁有超強的研發能力外,還得益于卓易科技旗下強大的互聯網產品服務集群。卓易科技這家成立于2007年的互聯網公司,從創建伊始就樹立了明確的目標:成為最具創新精神的互聯開放平臺,讓更多人通過互聯網服務樂享生活。
當前,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與應用已進入新階段,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的持續發展,更是不斷催生著智能服務的新產業、新業態。我們有理由相信:DroiBaaS的出現,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互聯網產品開發模式,使創業變得更極致簡單,使移動互聯網行業充滿活力。
論國產手機的好處
說起智能終端,可能很多人都要一愣,想上半天。但是作為代表之一的智能手機,恐怕每個人都能說得上來,甚至吃飯、打車、購物、理財等都可以通過手機操作完成,越來越多的人離不開手機,一會兒不見就會魂不守舍、坐臥不寧。
據了解,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與合作伙伴將集中一批年度報告,其中包括《2016國產手機品牌發展報告》等就是把視角直接對準我們形影不離的智能手機。
據權威統計機構IDC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14.3億部,增長速度放緩至9.8%。2015年1月至11月,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4.07億部,同比增長16%。華為、小米、宇龍、中興、聯想等國內企業出貨量位居全球前十。我國已經躍居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制造基地和消費市場。
以華為手機為例,根據華為的2016上半年業績,華為消費者業務上半年完成銷售收入7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智能手機發貨量6056萬部,同比增長25%。而根據IDC的預測,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發貨量增長僅3.1%,這意味著華為遠遠跑贏世界速度。
融合力量有多強
智能感知、虛擬現實、無線充電等新技術讓智能產業的產業鏈整體能力得以提升,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載系統、醫療器械、機器人等代表的以人們生活需求為動力的新型產品形態和服務模式不斷演進,讓智能生活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科技幻想,如今正成為一個可感知、可應用的完整生態體系。
智能終端是移動互聯網的載體和入口。近年來,我國智能終端硬件產品出貨量已經躍居全球首位,并形成了生產制造等完善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生態產業鏈,涌現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知名品牌?;谥悄芙K端和智能硬件的移動開發技術正在噴涌,“互聯網+”下APP開發廣泛深入用戶的工作和生活,智能硬件和移動應用開發牽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
目前國內企業在關鍵器件,高端設備,先進工藝,軟硬件協同等方面技術積累存在短板。國家在縱向上圍繞打造重點產業鏈,橫向上圍繞營造產業生態,從安全保障等方面梳理出核心關鍵環節。
智能硬件更與各行業應用緊密聯系,融合通信技術、智能技術,涵蓋產品設計、芯片發展、芯片方案、關鍵器件、電源、顯示感知、應用開發以及生產制造。
站在“風口”怎么飛
在互聯網創業者中經常聽見這樣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帮w豬理論”成為了互聯網思維的代名詞。其實我國“互聯網+”的提出也是互聯網思維的實踐方案。
多形態智能終端產品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的應用實踐逐步展開,向醫療、交通、教育、金融、工業等傳統行業深度滲透,結合眾創模式不斷推動各種新產品、新業態的培育發展,也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肥沃的土壤。
英國研究公司Visiongain聲稱,今年可穿戴式設備市場的產值將達到46億美元,未來5年內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和很高的采用率”。瑞士信貸發表報告預測稱,在蘋果和Google拉動下,未來2-3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由目前的30億-50億美元增長至300億-500億美元。美國科技智庫ABI咨詢公司(ABIResearch)則估計,2014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年出貨量會突破1億臺大關,5年之內會突破3億臺,到2018年可穿戴設備的年出貨量將達到4.85億臺。用于運動和健康的可穿戴設備2017年的市場將達到近1.7億臺,年增長率41%。美國Forrester市場調研公司研究認為五大軟件平臺是主要的增長對象,即:Apple,Google,Microsoft,Amazon和Facebook。這些權威市場分析公司預計的結果樂觀,反映了可穿戴設備總體趨勢良好。
隨著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逐漸興起,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也將迎來高速增長,并將逐漸成為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核心??纱┐髟O備在國內也將逐漸成為市場熱點。
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預測,到2015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超過4000萬部,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達到114.9億元。隨著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逐漸升溫,可穿戴設備在醫療領域也將取得快速發展,并且人們對于自身健康的重視度增加,可穿戴移動醫療設備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2012年,中國可穿戴便攜移動醫療設備市場銷售規模達到4.2億元,預計到2015年這一市場規模將超過10億元。?目前市場中,可穿戴計算設備眾多,其最根本的特點是體積小、可以穿戴在身體上,如手表、腕帶、眼鏡等;有些可穿戴設備可嵌入到服裝中,如襯衫、鞋子、襪子等。 可穿戴設備可以掛在人體的不同部位上,包括頸部、手腕、手臂、耳朵或胸部,配置了傳感器或是屏幕,可以通過藍牙、Wi-Fi等通訊手段與智能終端設備保持通信,或是與其他可穿戴計算設備實現數據信息的交換。未來,可穿戴設備的信息獲取還將可以通過語音虛擬助手與互聯網上的各種設備進行交互。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可穿戴產品形態各異,并極有可能成為繼電視、電腦、手機之后的“第四平臺”,甚至成為“第四金礦”??纱┐髟O備實際上就是一個可穿戴計算設備,是可移動計算設備的進一步應用和發展。IT技術發展和應用,逐步走的是由大型機―PC―移動PC再到平板和智能手機的路線,發展的路徑本質是由計算設備逐漸移動化、小型化,直至可穿戴設備產生。這是整個IT技術發展的體現,也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體現,也是物聯網發展的一個路徑。物聯網的本質是物物可以互聯,未來物物還可以計算,可以傳遞,而可穿戴設備就是一個物物從可計算、移動計算、到物物可實現信息傳遞、物物相聯的突破路徑??纱┐髟O備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感知和獲取信息,同時具有一定的計算功能,借助于移動網絡,實現遠距離信息傳遞,與外部服務器構成物物相聯和大型智能計算的閉環。可穿戴式設備成了用戶手里擔當大部分輸入輸出任務的主要設備。智能手機成了連接到互聯網的服務器。
上世紀IT技術的發展主要反映在微處理器的優勢上,本世紀初的前十年反映在網絡的優勢上,而在移動互聯網方面人的優勢將重新得到重視??纱┐髟O備計算將重新以人為中心,構建人的信息反饋和控制系統,帶來全新的人-機關系的變革,促成人-機緊密結合與協同的新型關系。這種新型關系是通過各種創新材料和結構的應用使得可穿戴計算系統包含的各種傳感、計算處理、通信、交互等功能得以微型化和模塊化,并以附著或植入等方式部署在人體或織物上,相互之間通過通信協議標準進行體域內和體域外的數據通信,建立其身體傳感網絡,其具備了良好的對人體生理、運動、行為等狀態以及人所處的多種變化場景的感知能力。
以健康應用為重點的設備將成為未來市場的重要先行者其中,身體傳感網絡與可穿戴傳感系統,是可穿戴計算在健康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支持對人的感知能力的增強、環境增強、個人參數獲取和自然人機交互,這需要從底層建立支持富傳感特征的可穿戴計算體系構架和網絡。
可穿戴設備在移動計算的感知增強、智能增強、體能增強和環境增強支持下,使得人能夠更加積極和理性的參與社會化組織的合作和競爭關系中去,引發更大量和頻繁的“人―人”、“人―群組”和“群組―環境”非線性相互作用,將促進具有典型“整體涌現性”、“自發性”和“自下而上”特征的可穿戴群體智能的出現。因此探索該智能形式影響下新形態的社會組織方式和結構,研究實現個人行為識別和挖掘、人機閉環中的信息增益策略,維護可穿戴群體智能的涌現性基礎;研究基于可穿戴社區等創新組織結構,構建復雜適應系統,提高復雜任務執行能力和開放環境應對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可穿戴設備的計算一種前瞻的計算模式,是“以人為本”、“人機合一”理念的產物。發展到今天,可穿戴設備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其表現為可穿戴計算系統或終端的多種形態的出現,在功能上,可穿戴可以與手機應用互動、查看電話、短信、郵件、天氣和諸多社交網絡動態,可以用于體育訓練測試,可以用于醫療保健和醫療類,還可以延伸到衣服和飾品等健身和健康護理類,甚至工業和軍事用途等等。其創新在于:更多地強調用戶在工作空間、生活空間活動時,能得到信息空間和多人協作的支持,突出對人的感知和智能的增強,即人機交互和協同。
可穿戴的設備的核心在于對人的信息數據的采集、計算、反饋,以及最終對人的行為的改發。其真正意義,在于這些設備要比手機這樣的終端更加融入人體和人的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
盡管今年的春天姍姍遲來,但資本市場卻有一處風景獨好。上月中旬,適逢上證指數大漲1.93%,物聯網板塊以5.21%的漲幅位居第一,新大陸、廈門信達、遠望谷、東信和平等物聯網概念股甚至在午盤時早已拉至漲停價位。
這樣漲停的記錄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去年9月中旬,中國的資本市場――上證A股新增“物聯網概念”板塊。很快,物聯網概念股一路走俏,領漲市場。不久,該板塊中的遠望谷、廈門信達、新大陸、大唐電信、東信和平等個股紛紛漲停,東方電子、福日電子、上海貝嶺等品種也居于漲幅榜前列。而這幾個強勢個股大多都與智能卡行業有關。
物聯網快車
2009年9月,“物聯網”的概念突然席卷了業界和公眾的視野,并在資本市場上拔地而起,造就一批資本新寵。
招商證券研發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身處物聯網板塊的新大陸的業績公告顯示,2009年公司凈利潤約6918.98萬元至8648.73萬元,同比增長100%―150%,凈利潤大幅增長主要是物聯網業務收入占比提高,貢獻近4000萬元的利潤。有數據表明2009年新大陸物聯網業務增速達100%以上,業務收入2.2億元,占2009年營業收入的20%左右。
2010年,物聯網仍是基金公司的關注焦點。銀河收益表示,在傳統產業面臨長時間過剩的形勢下,政府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必然給資本市場帶來深遠影響,基金將重點關注物聯網等領域的優勢公司的投資機會。
不久前媒體做的一次調查中,54.91%的受訪者認為3G和物聯網概念股會大爆發,但也有29,23%的投資者表示這些公司很大程度上只是在玩概念而已,另有15.86%的投資者認為相關概念公司已經被高估。
盡管物聯網的市場前景尚有爭議,但很多國家已將其視為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2009年11月3日,國務院總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北京科技界發表了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溫總理在文中重點強調,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
與此同時,中國第一家命名為“中國物聯網”的互聯網站建立。隨后,中國第一家物聯網雜志誕生。2009年11月1日,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在北京成立。11月19日,2009無線技術世界暨物聯網國際高峰會議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部門、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的支持下召開。當月,中國電信物聯網應用和推廣中心、中國電信物聯網技術重點實驗室在無錫成立。
把資本和產業攪得風生水起的物聯網,究竟是何方神圣?
按照業內人士的解釋,物聯網(The Internetof things)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到電網、鐵路、建筑、機械、智能終端等各種物體中,然后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這個整合網絡內的人員、設備和設施進行實時的管理和控制。由此,人們能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
但物聯網并不是什么新概念。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的一份報告曾描繪過物聯網時代的奇妙場景: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換句話說,人與人的溝通,被物與物的溝通所取代。互聯網虛擬世界里抽象的0和1,被物理世界的感知信息所取代。物聯網其實是信息技術不斷升級的結果,是信息社會的新形態。
美國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全球業務跟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1的比例,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作為一種新興的業務,物聯網將給智能卡產業帶來怎樣的機會?
智能卡的新機會
智能卡其實是一種帶有微處理器和存儲器等微型集成電路芯片、具有標準規格的卡片,從手機芯片到門禁卡和信用卡,人們的生活都處于智能卡的包圍中。智能卡一般分為四類:存儲卡、加密存儲卡、CPU卡和射頻卡。其中,基于射頻技術的射頻卡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某種程度上,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技術是物聯網技術的前哨和核心技術之一。因此,RFID技術也常被人稱為“物聯網”,與互聯網相提并論,盡管這并不準確。早在2004年,美國《商業周刊》就曾把RFID評為全球十大熱門技術之一,采用RFID技術將使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將大為改觀。
物聯網社會,處處都有著智能卡的影子。智能醫療系統中,不方便去醫院的病人可以借助簡易的醫療傳感設備,將生理指標和突發病情的結果傳送到醫院,而智能卡則充當通信卡、醫療卡或電子檔案;智能交通系統中,智能卡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不僅可以完成公交刷卡、高速路繳費,還能實現小額支付、空中充值等功能,智能物流系統中,無論是對物流園區綜合信息服務、對物流車輛的信息化管理,還是對物流產品的動態監控等方面,IC卡電子監控車輛、RFID電子標簽對物品的動態監控等都已經在發揮著在作用;本屆世博會上有望使用的智能文博系統,則是一種主要基于RFID和電信的無線網絡、運行在移動終端的導覽系統。此外,智能家居、智能校園、智能環保等領域,也都有智能卡的貢獻。
據易觀國際預測,2009年中國RFID市場規模將達到5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3%,其中電子標簽超過38億元、讀寫器接近7億元、軟件和服務達到5億元的市場格局。而相關的電信、信息存儲處理、IT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市場等同樣前景誘人。進入2010年,中國的智能卡產業又將有怎樣的發展?
據Frost&Sullivan估計,智能卡在電信領域的應用占據整個市場70%以上的市場份額。2007年,中國智能卡銷售總量已高達ll億,其中移動通信卡使用最為廣泛。中國超過7億的手機用戶以及三大運營商不斷推出的上網本、電子書、家庭信息機等通信終端,是該領域智能卡需求的有力保證。
在金融及零售領域,智能卡應用市場份額約為15%。在中國,《金融1C卡“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出臺,讓銀行EMV(Europay、Mastercard、Visa三大銀行卡)標準遷移工作揭開序幕,帶來了近200億元的商機。2009年,以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為首的各大銀行陸續啟動EMV遷移,并實現初步發卡。今年3月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推廣芯片銀行卡的提案中明確表示,“銀行卡芯片化是銀行卡產業升級換代的大勢所趨”。預計2010年中國各銀行機構將繼續擴大EMV遷移的規模,從而帶來更大的智能卡需求。
在政府及醫療領域,智能卡大約占12%左右的市場份額。智能卡主要被用于身份證、城市卡、校園 卡、交通卡、醫療卡、社??ā⒍悇湛ǖ确矫?。部分省會級城市推出了“城市一卡通”、“公交一卡通”等城市卡,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多功能智能卡方便老百姓支付水費、電費、煤氣、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務,實現一卡多用,現在已有超過170個城市發出1.5億張城市卡,交易次數已達到4.6萬億次。隨著功能的整合、應用領域的擴大,城市智能卡的需求量將十分可觀。
中國市場新貴和風險
2010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9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經初步測算,2009年我國內生產總值(GDP)3353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四季度增長10.7%。從這些數據來看,中國經濟依然強勁。而2010年,中國經濟將會如何發展?國際投行給出的中國經濟增長預測最高樂觀估計達12%,保守的估計也在9.5%。這一宏觀前景讓中國智能卡市場更富國際誘惑力。
根據Frost&Sullivan的研究,亞太地區行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以及其它東南亞國家對智能卡的需求極大,其中中國又是最大的應用市場,幾乎占據了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
第一屆亞洲智能卡工業展于3月16~18日在香港舉辦,這是以歐洲為大本營的國際智能卡工業展首次移師亞洲,顯示了國際產業對這個新興市場的重視。本次會議匯集了美國運通、微軟、貝寶(PayPal)、索尼、韓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SKTelecom、八達通卡公司、國際近距無線通信組織(NFC Forum)、萬事達卡以及Visa等企業。
亞洲智能卡工業展總監Michael Weatherseed先生接受了《互聯網周刊》記者的專訪。在他看來,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中國智能卡市場的發展速度大大超越了其他國家。中國的智能卡技術水平已經與其他國家相當,成為智能卡研究及生產中心;中國還參與了針對射頻和物聯網技術的歐洲CASAGRAS項目,共同為物聯網制定標準的通信和編碼標準。
Michael Weatherseed表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蘇提供技術動力。中國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物聯網核心傳感網技術研究,水平處于世界前列,中國更是標準主導國之一,專利擁有量高;加上無線通信網絡和寬帶覆蓋率以及高經濟實力,為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持?!?/p>
在此次工業展上,來自中國的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憑借星展銀行三合一信用卡,獲得亞洲SESAMES唯一大獎。主辦方認為,“握奇數據能在所有入圍公司中脫穎而出,有賴于全面強大的綜合功能,且符合新加坡電子非接觸支付標準的特點?!?/p>
看上去,中國本土的智能卡企業正在顯山露水。而物聯網概念的興起,也為這些智能卡企業帶來融資的“黃金時期”。目前這些具備物聯網概念的上市公司很大一部分主業都是智能卡產品,比如備受資本市場追捧的深圳遠望谷公司,就是國內唯一一家以RFID技術為主業的企業。2009年上半年,遠望谷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0.46%,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94.29%。
不過,遠望谷相關人士也表示:“RFID在國內的規模不是特別大,做RFID的企業雖然不少,但是每個企業自身的規模都有限。這個行業還是一個新興行業,技術應用的空間和領域非常廣泛,處于起步階段?!?/p>
據業內人士介紹,RFID產業鏈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標準制定、芯片設計、標簽封裝、解決方案和系統集成等。目前RFID芯片裸片仍主要由國外業內巨頭如飛利浦、英飛凌等提供。事實上,中國智能卡市場的龐大讓國外產業巨頭紛紛搶灘,在重要的智能卡市場上,芯片供應商集中為英飛凌、瑞薩、飛利浦、ST等國際半導體巨頭,國內智能卡芯片設計企業的份額很少,而且技術水平和產品的穩定性也處于落后狀態。
即使已經搭上物聯網這趟“快車”,中國智能卡產業仍不能說一帆風順。據遠望谷總經理陳長安介紹,物聯網產業鏈主要由自動識別/傳感產品研發生產、系統設計和實施、應用服務開發三部分構成,目前在這條產業鏈中,特別缺少系統設計、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應用開發方面的能力。“與國外相比,國內的核心技術起步較晚,硬件設備性能基本接近國際水平,中間件產品成熟度還不夠,應用技術還有待發展。”
不久前,百度CEO李彥宏和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也勸投資者不要失去理智。李彥宏說:“我還沒有看清楚物聯網,覺得非常模糊、不清晰,就像1992年、1993年時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家知道這是未來趨勢,但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心里并不清楚?!绷鴤髦緞t認為,“中國企業做傳感網不是強項,物聯網現在還在早期階段。同時,站在投資人的立場,我認為,若想投資物聯網需看投資方的資金實力,可以預見的是三四年取得回報是有難度的?!?/p>
“物聯網某種程度上還是一個概念,”中研博峰電信咨詢顧問王磊對《互聯網周刊》記者表示,“無論是硬件和解決方案的發展,還是商業模式的成熟,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智能卡產業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卡怎樣和終端配合?!?/p>
可穿戴設備缺乏創新
事實上,可穿戴設備市場分類繁多,從監測、醫療、娛樂到辦公、學習、定位等,各種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呈百花齊放之態。而由于可穿戴產品從形態上講更多的集中于手環、手表之上,因此,某種程度上說,可穿戴設備市場也就是“手腕上的市場”。
今年4月24日,Apple Watch開始銷售。在開售9周之后,7月份蘋果該公司第三財季財報時,庫克宣稱,Apple Watch在開售的最初9周內的銷量好于iPad同期銷量。隨后,研究公司1010Data對數百萬在線買家的購買情況進行了匿名追蹤和調查,并了最新的調查報告。報告稱,Apple Watch在整個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上,所創造的營收份約占整個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約42%的營收。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雖然占了四成以上的營收,但Apple Watch卻僅僅是一款匹配iPhone6的、iOS生態系統內的一款智能手表,其在技術、功能上并未有革命性的創新。
不過,好在以健身為訴求的Fitbit占了約31%的營收份額,就單位銷量而言,Fitbit在整個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的份額居于最高領先地位,蘋果只能屈居第二。
腕投市場受資本青睞
由此來看,市場還是愿意為有創新功能的可穿戴設備買單的。而近日,專注于投影類可穿戴市場的一數科技正式宣布獲得4000萬人民幣天使輪投資,這筆投資將主要用于推進產品研發以及研發人才招募。
值得注意的是,一數科技正在積極進入可穿戴設備全新領域——腕投市場,并且致力成為全球首款搭載投影模塊的可穿戴產品。
腕投(手腕投影)市場是一個鮮有進入者的領域,在百度搜索中的結果也只是搜到了兩家尚未上市的國外投影手環Cicret和Ritot。
而不出意外的話,一數科技將于近期公布產品上市計劃。
構建獨立系統可穿戴生態是必然趨勢!
腕投市場的領先企業一數科技認為,可穿戴是未來硬件發展的方向,不過目前可穿戴設備更多是手機的一個配件,而不是一套獨立的生態系統。造成這一現狀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可穿戴設備缺少獨立的操作系統和屏幕。以此為出發點,一數科技為可穿戴設備帶來第一塊“屏幕”并且內置獨立系統。他們堅信,未來可穿戴產品可以實現擁有手機端包括通話在內的所有功能,并且符合未來物聯網發展方向。
上一年索尼虧損2200億日元,迎來了它第四個虧損年頭,其中電視業務連虧8年仍未停歇。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表示,索尼將借助圖像傳感器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醫療設備業務。在索尼削減部分產品銷售目標之際,醫療設備業務有潛力成為索尼的主要利潤來源。
從目前來看,索尼仍然強調電子業務為其核心業務。按照平井一夫的說法,索尼將繼續推動核心的電子業務的增長,包括數碼影像、智能手機和游戲業務,并扭轉電視業務。然而,3D和智能化趨勢下,索尼專門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三款入門級電視意欲何為呢?
放下身段搶灘中低端市場
有分析人士認為,以往索尼比較注重高端,此次推出三款入門級電視,表明索尼開始放低身段搶灘中低端彩電市場,并想通過推廉價電視來擴大在國內的市場份額。
據市場調研機構GFK的數據顯示,目前,索尼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為7%,排在第七位,前五位則全部由國產品牌包攬。不過外資品牌中,一般以高端為主,并以一二級市場為主要陣地,索尼也不例外。
而根據中國電子商會的報告顯示,彩電行業在一二級市場有增速放緩的趨勢。目前在一二級市場,電視容量已經相對飽和,未來的需求主要是適婚族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則為更新換代的需求。在更新換代需求方面,一二級市場主要是從CCFL LCD向LED轉變,同時,未來3D和智能化的趨勢則會更為明顯。
相比一二級市場,三四級市場則表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同時在農村市場,目前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從傳統CRT電視向平板電視過渡。據此業內人士分析,如果索尼推出的入門級電視能加大在三四級和農村市場的投入,未來可能會迎來較高的增長率。
但索尼去年在三四級市場曾推廉價電視時,由于渠道短板而無功而返,此次索尼如果想要擴大三四級市場,同樣需要解決渠道短板。
只是正常的產品更新換代
對于索尼推出三款入門級電視,也有人有不同的認識。中怡康市場研究總監彭煜認為,雖然目前電視的發展趨勢是向3D、智能轉變,但不能就此認為,企業推出一般的電視就認為其有推廉價電視并向三四級市場側重的意圖。
“索尼推出三款入門級電視,只是豐富產品線的表現,況且此類產品以前就有,企業只不過是為了更新換代而推出。”
由于這三款電視的價格較為親民,其中32寸的電視售價在2500元以內,幾乎與同類國產品牌價格相當,就此彭煜認為,索尼這樣的品牌價位符合消費者的心理訴求:“對于消費者而言,索尼這樣的牌子能夠以國產品牌的價格買到,消費者當然愿意。”
不久前,易觀智庫了《中國智能手表年度綜合報告》,將2016年定義為智能手表在中國市場的啟動器,并給出了2018年中國智能手表市場規模將突破180億美元的預測。
從2012年至今,國內對智能手表的關注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至少從現在來看,人們更關注大紅大紫的人工智能,創業者也更青睞于虛擬現實這個新寵兒。相比之下,智能手表開始進入了一個市場平靜期。
可從另一方面來看,曾經備受矚目的智能手表,或多或少被貼上了“雞肋”的標簽,創業者的狂躁也讓這個行業一直活在概念紅利下。如今智能手表歸于平靜,用戶需求卻被充分挖掘,操作系統和產品形態日益完善,基于健康大數據的服務體系也逐步成熟。誠然,智能手表似乎迎來了真正的機遇期,而對曾經打過退堂鼓的創業者來說,還有機會分一杯羹嗎?
這份報告為國內的智能手表行業描繪了這樣一幅生態圖譜,大大小小細分了16個市場,總結來看可分為智能手表、銷售渠道、解決方案、操作系統和元器件五個部分。這些領域的市場成熟程度不盡相同,對創業者來說也意味著不同的前景和機會。
智能手表,市場很大仍不成熟
當創業者一窩蜂的涌入可穿戴市場時,智能手環等運動追蹤設備確實在國內打開了市場,樂心、bong等創業公司也脫穎而出,但在智能手表上,國產品牌卻一直不溫不火。究其原因,我們先來對創業者做一個SWOT分析。
分析來看,對創業者來說智能手表產品創業可謂風險與機遇并存,大致可以歸為四點:
1、從IDC的《2015年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統計報告》來看,Fitbit、小米、蘋果、Garmin和三星位列前五,雖然Fitbit、小米和Garmin的產品仍以智能手環為主,蘋果和三星的強勢上位,似乎預示了智能手表的大有可為。
2、縱觀國內智能手表市場,華為、中興、聯想、TCL等手機品牌開始發力智能手表,淘寶和眾籌平臺上也紛紛出現了可以媲美Moto 360的產品??蓜摌I者想要和手機廠商正面抗衡,在資金、技術、營銷、渠道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短板,況且智能手表仍處于市場啟動期,用戶也尚未對智能手表類產品產生剛性需求,在選購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品牌背書的影響,比如Apple Watch有幸躋身銷量前三,和蘋果的品牌效應不無關系。
3、老人、孕婦、兒童等利基市場仍然為創業者提供了機會,也有創業者深耕于此。然而從現階段的銷量來看,360兒童手表和糖貓等有巨頭背景的產品依然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或者說這個市場還在培養之中。從另一方面來說,利基市場的規模仍比不上大眾市場,到底能夠容納多少創業者還不得而知。也就是說,智能手表市場是創業者不可錯過一塊蛋糕,卻也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是在解決方案和元器件供應不成熟的前提下。
4、IDC給出的數據顯示,AppleWatch在2015年占據了14.9%的市場份額,除了品牌的背書,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蘋果瞄準了時尚和奢侈品市場,搶占了百達翡麗、寶璣等瑞士傳統手表廠商的市場份額。只是,AppleWatch的市場反饋并不樂觀,主要表現在續航和功能上,但運動跟蹤、提醒等功能卻被使用者所青睞。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將傳統腕表智能化,以滿足人們對于剛性功能的需要,不失為創業的一個方向。但在品牌效應薄弱以及產品品控不足等條件限制下,這類產品尚未形成爆發的態勢。
操作系統,門檻太高創業者機會不多
相比于智能手表成品,操作系統無疑是一個高門檻卻大有可為的市場。隨著谷歌對Android Wear的收緊,三星、LG等紛紛“逃離谷歌”,國內智能手表領域也表現出了對替代方案的需求,特別是在因為谷歌服務導致Android Wear在國內無法兼容的情況下。
國內也出現了相關的創業公司,比如被很多智能手表愛好者所熟知的Ticwear,憑借對Moto 360等明星產品的兼容在國內積累了不少原始用戶。但這類產品到底有著怎樣的市場地位,先來看下面的對比分析。
遺憾的是操作系統創業者并沒有打動對可穿戴設備虎視眈眈的國產手機廠商,上述所說的華為、中興等業已推出智能手表的廠商,前者選擇了中國版的Android Wear,后者則直接內置了TOS。與之同時,BAT也開始發力智能手表操作系統。原因很簡單,相比于BAT等互聯網巨頭,創業者即便在早期的技術上占有些許優勢,在健康大數據、銷售渠道以及開發者平臺和交互技術上都有著明顯的劣勢。
對于后來的創業者來說,操作系統的門檻已經成立。根據智能手機的發展規律和Android Wear中國版的推出,自研系統或屈身安卓將成為一種主流,這為創業者在表盤和軟件服務市場留下了紅利窗口,操作系統本身并沒有太大的想象力?;蛟S,執著于操作習慣的創業者應該換一種思路,比如說提供類似“wearaday”的軟件服務。
渠道和元器件,從0到1與從1到N
之所以把渠道和元器件放在一起來講,因為可穿戴看起來是一個新興市場,可無論是渠道還是元器件供應都已經被巨頭們所把持。即便有創業者試圖從這兩個領域切入,做的更多的是從1到N的復制,而非從0到1的創新。
先從渠道來說,目前智能手表的銷售主要分為三種,一是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二是迪信通、蘇寧等線下門店,三是淘寶眾籌和京東眾籌等眾籌平臺。比較遺憾的是,智能硬件領域尚未有知名垂直電商出現,放在兩三年前來講,智能硬件的垂直電商是一個機遇,但那時很多創業者把眼光瞄向了眾籌平臺。
或是受到國外Kickstarter等平臺的啟發,類似于點名時間、天使匯的眾籌平臺相繼誕生。結果大家也很清楚,淘寶和京東憑借電商優勢后來居上,所謂的眾籌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此時的創業者已經很難顛覆淘寶和京東的市場地位,雖然我們也希望有新的競爭者出現。
而在元器件的問題上,形式似乎要更加嚴峻,芯片市場有高通、聯發科、英特爾等一眾廠商的爭奪,傳感器市場也有東芝、TI、飛思卡爾等國內外巨頭,屏幕和液晶面板的技術專利也一直被日韓廠商把持著。和手機市場一樣,在元器件領域不乏有出色的創業團隊,可從市場趨勢和品牌因素上,創業者很難在這個領域發揮自身的優勢。就好比說很多消費者對國產處理器不買賬,廠商們也頻頻標榜自己的元器件供應商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在智能手表還未走向成熟的情況下,創業者想要從元器件生產上分一杯羹,還需要一個機遇。
解決方案,創業者的最后一片沃土
在筆者看來,針對于傳統腕表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或許是創業者的最后一片沃土。一方面參考手機廠商對智能手機解決方案的依賴,智能手表解決方案是一個潛力市場;另一方面智能手表的形態更加多樣,為方案廠商留下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國內已經有不少創業者在智能手表解決方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較為知名的有深圳智能表芯科技和大聯大世平,其中在巴塞爾鐘表展上亮相的深圳智能表芯科技,剛剛推出了以行針型智能表芯為核心產品的解決方案。那么這類創業者又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呢?
不難發現,解決方案的市場現狀要更加樂觀。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銷量為810萬塊,而傳統瑞士手表出貨量為790萬塊。瑞士手表廠商們也公開承認對智能手表的低估,而行針型智能手表或將成為傳統腕表企業反擊的一個方向,而包括Swatch和LVMH在內的品牌業已推出了類似的產品。相比于其他領域而言,解決方案或許是創業者切入智能手表的一條“捷徑”。
記得LVMH集團鐘表部門總裁克勞德·比弗談及傳統腕表廠商的轉型時說了這么一番話:“沒有人知道智能手表的未來。我們可以看著’這列火車’從遠處開來,然后再看它開往哪里,但我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在這趟列車上?!币徽Z點破了傳統腕表廠商在智能化轉型上的被迫與無奈,對創業者來說卻是一個機會。
在筆者看來,創業者或可以從下面三個方向發力。
一是做傳統手表廠商轉型的推動者。傳統腕表的優勢在于外觀設計和品控,以及與生俱來的集成技術,這便為創業者提供了供應智能表芯定制機芯模組和配套解決方案的合作方式,考慮到全球大大小小的腕表廠商,市場規模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在電池技術和交互設計沒有突破的情況下,擁有傳統腕表外觀的輕智能產品有著更低的用戶門檻,而從Withings風靡全球的趨勢來看,類似于智能表芯科技推出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似乎踩準了傳統手表智能化轉型的風口。
二是做智能手表領域的”高通“。PC時代成就了英特爾,智能手機登上歷史的舞臺后,高通和聯發科趁勢崛起。大眾經常把高通誤解為一家處理器廠商,事實上高通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智能手機解決方案服務商。除了提供處理器,為設備廠商提供了全套的芯片和軟件解決方案,這也是很多新興手機廠商能夠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將產品向市場的原因所在。從媒體報道來看在諸多的智能手表創業者中,智能表芯科技之類的創業者似乎立志成為手表行業的”高通“,也在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和技術研發,并和智能手表的核心元器件供應商達成了一系列合作。但如何避免和BAT等互聯網巨頭的正面競爭,拿出革命性的智能表芯以贏取傳統腕表的青睞,完成從硬件先行到內容服務的進化,并利用專利申請形成技術上的壁壘,將成為夢想能否落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