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旅游資源分類評價及問題
自二十世紀生態旅游產生后,有許多國內外學者、專家,就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對生態旅游進行分類與評估。然而并沒有定論,反而越爭論越亂。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到來,可持續發展思想成為主流,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成為了一款良藥。由于實踐落后于理論研究,在開發旅游資源時很難把握生態旅游資源的范疇,容易造成,“開發一處,破壞一處”的困局。因此,對旅游資源進行評價,是為了更好的識別資源類型、合理利用資源、確定資源價值。
長期以來對于旅游資源的分類,各類專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釋。然而對于正確合理利用及其保護資源各學者中明顯有其不足之處。我們以風景園林界為例,就產生了包括物理學派、認知學派、經驗學派等,旅游學者對于旅游資源評價的研究主要有:旅游資源單體或者單要素評價;旅游資源組合評價、旅游資源區域評價等。
二、生態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方法
生態旅游是不同于大眾旅游的一種環保性旅游模式,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特色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生態旅游資源不斷的擴大區域。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主要注重生態環境質量,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著重體現生態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多元性、健康性。生態旅游更加注重景觀與環境的融合,生態環境是生態旅游不可或缺的資源,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近年來生態旅游在不斷地發展,特別是城市周邊地區。形成了以生態園為主的集度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生態旅游群。旅游環境質量被放到了生態旅游資源的核心地位。生態旅游毫無疑問的成為旅游資源的范疇。
生態旅游資源是從生態旅游新視角去闡釋旅游資源的新類
型[1]。旅游強調以人為本,人是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業應強調以為人服務為根本。還應強調的是應以保護環境為本,生態旅游和開發都應以保護環境為根本,應對環境保護負起責任。因此,對于生態旅游的開發不能單純的采用常規的分類評價辦法,而應具備獨特的分類、研究方法。只有對旅游資源進行重新的審視和認識,對景觀與環境進行整體的評估與利用,才能構建合理的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填補這方面的空白。
三、生態旅游相關知識的認識
資源是指可利用的自然物質,是人類生活生產的來源。通常用來指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為人類提供基本生活所需的場所。它為人類提供土地、陽光、空氣等物質實體。表現在具體環境要素對人類生存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2]。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學者用環境資源這一概念來反映環境整體的優美性與舒適性、環境的承載力以及調蓄力。強調資源與環境的統一性。
生態旅游資源是有自然生態資源與人文生態資源二者相加的總和,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觀點和可持續發展方針為指導思想的,以自然生態環境及相關區域為主要場所,體驗和了解自然和文化,開展真正意義上以環境保護為職責的旅游生態綜合開發。可以持續產生效益,讓旅游開發與環境景觀自然和諧融為一體。
四、生態旅游資源分類方案
分類原則:我們首先按照人類的審美認知進行分類,把其分為環境與景觀兩大類;其次,按照旅游資源的基礎屬性可分為自然、人文兩大類;再次,按照主導要素進行分類;最后,按形成原因分為實用性和普遍適用性[3]。生態旅游應具備其獨特的分類和評估方式,綜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不斷地實踐,逐步完善。
由于生態旅游在實踐中不斷產生現實矛盾,使我們必須進行對旅游資源的分類與分析。通過研究成果使其在開發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評估更加準確,并產生新的認識。從而進行新的界定與分析。
在多數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集中的學術性分析,總結了如下特點:
(一)從資源整合形成區域概念的角度將生態旅游資源進行整體研究,有利于對資源進行評價。
(二)將生態旅游進行區分細化,避免人們將旅游資源開發過度與泛濫。遵循旅游資源分類有利于資源的評價和開發,構成了完整的生態體系。并達到以下的研究目的:1、使環境資源分類更加完全系統;2、能更好的區分旅游資源的基本類型,形成完整的理論研究體系;3、能夠相對于其他的單體分類,更好的指導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五、結論
關鍵詞:生態旅游;發展;措施
中圖分類號:F59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7)05-0100-03
生態旅游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發展而興起的。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戰略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時代背景下,探尋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新思路就顯得格外重要。與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動相比,生態旅游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層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續性和內容上的專業性等突出特點[1]。它符合近年來在游客中十分盛行的“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旅游心態,是國內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趨勢。積極開展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持續利用研究,建立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對促進生態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生態資源意義重大。
1.關于生態旅游開發的基本理論
1.1 關于生態旅游的內涵和生態旅游系統
生態旅游指的是在生態學理論原則指導下,以自然生態環境和資源為取向,以各類自然保護區(含公園)為主要觀賞游覽對象,所開展的一種既能獲得一定社會經濟效益、又能較好地促進人們對自然環境認識和保護的一種旅游活動[2]。
生態旅游是旅游主體和客體雙方尋求的目標,是旅游的最高層次。要求游客和管理者不僅從旅游資源中得到精神和物質享受,更主要是精神給予。
生態旅游系統的內核是生態,強調人(旅游資源管理者和旅客)與旅游資源之間的生態作用,即生態制約、生態平衡和生態反饋,追求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生態旅游系統同樣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3](見圖1)。
1.2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生態學理論基礎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經營應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維模式,達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主要的生態學理論有人文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森林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經濟生態學,這些基礎理論以及它們的指導作用概括如下(見表1)。
2.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內在要求以及創新發展新思路探討
2.1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內在要求
生態旅游是基于人與旅游資源關系及其與環境關系的旅游,其基本特點是倡導生態、利用生態、保護生態、依賴生態等等,并貫穿在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各個環節當中。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發展是在生態學的基礎上,以生態環境與資源為取向,以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保護兩個功能為目的,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生態工程和旅游活動項目兩個實體型態[4]。因此,對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應根植于其如下內在要求之上:
(1)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實現旅游資源的生態可持續。
(2)把生態學原理滲透到旅游服務全程之中,實現旅游資源生態保護和游客的生態享受,追求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
(3)以旅游為媒介開展生態教育,實現全民生態意識的普及與提高。
(4)加強旅游資源的生態保護與生態重構,實現旅游資源的生態良性循環。
2.2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思路探討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緊密結合生態旅游產業基礎和發展環境,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導向相結合,將地區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生態資源開發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生態旅游產業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規劃、組織、協調、管理中的職能,統籌協調生態旅游產業發展進程中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生態旅游資源優化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利用市場機制的功能和作用,使資金、技術、人才、知識等要素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與地區自然、人文等因素結合起來,推動生態旅游產業現實地形成和發展。這樣才能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產業化、市場化和管理科學化,提高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和持續發展能力。要實現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的目標和發展要求,關鍵是要以生態旅游的科學觀為指導,以制度創新為手段,制定新的發展措施來推動。
3.甘孜州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3.1甘孜州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甘孜州是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核心區,是底蘊深厚的康巴文化的發祥地。自1988年全州實施“旅游興州”戰略以來,全州旅游發展較快。圍繞建設“中國人文、生態旅游第一州”,確立了旅游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把大海螺溝冰川森林旅游區、“中國情歌城”和“古碉?藏寨?美人谷”旅游區、稻城亞丁香格里拉自然生態旅游區以及以德格為中心的康巴文化旅游區作為重點突破口來輻射全州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構筑了“自然生態―康巴文化風情旅游環線”、“康巴文化旅游環線”、“香格里拉旅游精品環線”三大環線。
3.2甘孜州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盡管甘孜州的生態旅游近幾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調查中發現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發展還存在著諸如在觀念、規劃、體制、資金、環保等方面的系列問題。
一是觀念滯后。表現為:對旅游產業化開發與運作思考不夠,缺乏深層次和長遠發展的意識;對本地旅游資源的特點與優勢認識不深等。
二是缺乏用戰略眼光來統籌全局,規劃滯后,出現了開發的盲目性和低層次性,缺乏一個科學合理、協調發展的“總規”和切實可行的“詳規”。
三是對人文資源重視不夠。旅游開發停留在自發、簡單、重復開發的低水平狀態。
四是總體布局及功能缺乏明確的定位,更談不上提高品位和檔次。
五是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導致旅游食、住、行無保證,游、購、娛無方向。
六是投入不足,難以啟動。
七是存在旅游條件較好的景區宣傳力度不夠,而條件較差的卻過分宣傳的促銷失衡狀態。
4.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總思路與基本措施
4.1推動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總思路
總的思路應以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資源協調開發為核心,推動旅游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確定內涵豐富的“大生態旅游”發展觀。
結合甘孜州實際,生態旅游產業要以甘孜州獨特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為產業形成的基礎。甘孜州豐富而神奇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在區內的聚集和組合,為產業和產品的多層次開發提供了區域基礎。豐富的自然、人文生態資源的空間結構和區位聚合,不但是生態旅游產業形成的比較優勢,也是產業市場化推進及產品競爭優勢的重要形成因素。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關鍵是要在發展中,將生態旅游的自然與文化因素整合在生態旅游產業的各環節,形成多層次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通過“甘孜――中國西部自然生態與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四川甘孜州生態旅游作為“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圈”核心區的建設,形成康巴文化、民族風情、生態考察、觀光、科研、環保、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大生態旅游。實施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戰略,需要延伸視野和拓展思維,正確認識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關鍵問題和障礙,把握甘孜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方向和實施重點環節。
4.2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措施探討
4.2.1 以名牌和精品開發為龍頭,推動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高級化發展。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發展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在產業的開發體制和發展模式上,還受到傳統體制和發展方式的深刻制約,旅游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單一,各主要旅游地產品開發雷同,檔次低,存在“有品無牌”的現象。要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要在規劃的指導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名牌優勢產品,避免盲目地相互模仿、復制。
4.2.2 建立和創新甘孜生態旅游產業管理體制。
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要堅持政府主導型的產業推動和戰略,政府在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管理中的職能要正確定位,政府的主要職能要從直接管理微觀資源配置轉向間接調控上。相應的要構架起生態旅游權威的決策管理機構,協調處理甘孜州生態旅游開發管理問題。可成立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管理委員會,由主管旅游的副州長任主任,計委、旅游文化、交通、國土、林業、環保、工商等部門參加。通過管理機構的領導,規范市場和投資、開發行為、經營行為、規劃的編制實施,形成民族地區有特色和符合實際的生態旅游管理新體制。
4.2.3 推動生態旅游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改革,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拓展民營資本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參與甘孜州生態旅游開發、經營。
在民族地區要從實際出發,深化體制改革。要選擇有條件的景區和項目,在規劃的前提下,根據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規劃和旅游總體規劃以及其他經濟建設規劃,探索生態旅游投資與建設新思路。在堅持旅游資源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使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對法律規定的屬于集體所有的適合開發生態旅游的荒山、荒坡等土地資源可以拍賣土地使用權。當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投資者要有選擇和規范,要求企業行為要符合政府法規和生態規劃以及公眾利益,特別是要堅決遏制以生態旅游開發為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4.2.4配合生態旅游開發,甘孜州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實際的生態旅游發展管理、監控、約束新機制。
要堅持規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嚴格按規劃實施開發。堅持對甘孜州各區域生態旅游開發的分類指導,甘孜州區域差異明顯,要多種開發形式、多種經營模式展開,防止一刀切,可以有嚴格的高層次的自然生態旅游區,也可以有以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為主的景區,也有復合開發模式景區。可以有獨資經營、股權經營、委托經營、租賃經營等,經營體制應多元化。
4.2.5生態旅游開發要形成甘孜州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格局。
大力拓展資本市場,配合生態旅游產業化開發,形成投資市場化為主的新機制,政府、企業、銀行企業集團、社會(海內外投資者)都是甘孜州生態旅游投資的重要主體。制定政策保護其合法收益,在資本市場建設上可以建立旅游發展基金,發行生態旅游彩票(債券),征收生態資源利用的特殊稅種等。
甘孜州面積大,海拔高,生態旅游開發空間距離成本和投資機會成本都很高,要堅持綜合開發,形成產業聯動。當前不宜全面出擊,改變“點子開發工程”,應依托城鎮和交通干線,市場網絡的有序推進,選擇重點,要按規劃有序推進和促進產業關聯。
4.2.6甘孜州旅游業發展要加大營銷和提高服務水平,價格策略和政策要符合實際。
結合甘孜州旅游市場的需求變化和各區域實際,可選擇不同價格策略:一是生態旅游項目分解,單項定價;二是按季節差別定價;三是民族文化產品特殊定價;四是針對游客不同差別定價;五是特殊旅游特殊定價;六是項目組合定價。在營銷上,可采取全員營銷方式,在促銷上應加強甘孜州整體市場促銷。
4.2.7生態旅游要以富民為導向,提高當地居民參與度。
要讓甘孜州的當地居民進入生態旅游發展過程和參與到產業化、市場化中,提高就業能力,獲得更多就業機會,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一是對進入甘孜州投資的企業,應有選擇和要求,企業投資不但要有資金、項目、建設內容,而且,要能直接地創造和提供就業崗位和機會;二是企業要加大對當地居民,特別是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對此,政府在財政、稅收、土地、資源等方面給企業以特殊優惠政策;三是鼓勵企業和投資者投資和開發甘孜州的公共產品,進入交通、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參與甘孜州旅游文化的發展。
4.2.8 圍繞重點生態旅游項目開發,組建企業集團,推動旅游市場主體發育。
甘孜州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要以企業為市場主體,拓展融資渠道。生態旅游開發要區分競爭性、公益性項目。對于競爭性項目,資源開發、景區開發、市場開發等企業是主要投資者。甘孜州旅游產業化若沒有企業主體的培育是不行的,政府要制定政策和法規,推動當地企業和區外企業跨區域地組建1―2個有實力的旅游集團,實現資產重組和規模經營。要從民族地區實際出發(區內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可以股份制形式與區外企業聯合,有條件時可以爭取為上市公司。旅游基礎設施項目,政府是重要投資主體,要爭取上級財政投資于交通、通訊等,但也要從民族地區特點出發,制定特殊優惠政策鼓勵區外企業、外商進入,投資興辦基礎項目,并保證其利益。
參考文獻:
[1]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經濟地理,1996,(3):106-112.
[2]蘇維詞等.論貴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開發[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1,20(1):87-90.
[3]韓艷潔.生態旅游基本理論與西部生態旅游開發模式[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12):60-64.
[4]張廣瑞.生態旅游的理論與實踐[J].旅游學刊,1999,(2):51-55.
福州生態旅游的發展依托于福州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本文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以自然環境為依托的一種旅游形式,是一種狹義范圍內的探討,因此在探討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過程中,并未將人文類旅游資源納入進來。關于生態旅游的類型,早在1999生態環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觀鳥/野生動物旅游、自行車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險、保護環境、自然生態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險、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類專項產品共193項;經過多年的發展擴展和完善,我國生態旅游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游對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游形式包括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采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結合現有研究文獻,將福州市生態旅游發展所依托的旅游資源類型概括為四類。
1.森林山岳類生態旅游資源。我國的生態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是生態旅游較為原始的一種開發方式。這類旅游資源往往具備多樣性的動植物資源,負氧離子含量高,自然環境優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適宜于開展休憩、療養、科考、觀光、露營和戶外素質拓展等活動。福州市山岳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情況見表1。
2.海濱濕地類生態旅游資源。福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閩江和烏龍江穿城而過,與臺灣島隔海相望,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等;砂質海灘長達560公里,如長樂下沙海灘、平潭龍王頭海灘等都有優質沙灘;福州東南的海壇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島嶼風光獨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僅魚類就達到500多種。福州市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優質的海濱沙灘、優美的島嶼風光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福州市閩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福州市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極具代表性的資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濕地,也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徒途中重要的一處落腳站,具有紅樹林、濱海鹽沼、濱海沙生植被3個主要植被類型,擁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4種,比如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萬只的越冬候鳥飛臨此地棲息,是一處集濕地保護恢復、科研監測、宣傳教育、濕地觀光、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濱海濕地公園。
3.溫泉地熱類生態旅游資源。溫泉是一種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溫高于環境年平均溫5℃,或華氏10℉以上,大多數溫泉中都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比如碳酸鈣、硫磺、鈣、鉀、氡、鈉等,泡溫泉不僅可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具有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憑借著有利的盆地地形及豐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溫泉資源具備了儲量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易開采等特點,成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據有關部門調查,福州溫泉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市區以及永泰、閩候、閩清、連江等周邊縣市,共有20多個溫泉點40多個泉眼,無論是在城區享受SPA式溫泉,還是到周邊青山綠水環抱的溫泉景區泡溫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來。據統計,2013年福州市溫泉旅游景區全年累計接待游客146.81萬人次,同比增長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龍泉山莊、源脈溫泉、赤壁溫泉,分別為118.6%、47.8%、19.7%,占溫泉景區接待量的51.1%。現將福州市溫泉生態旅游資源統計如下(見表2),必須說明的是,福州市區的溫泉因開發充分、城市景觀居多且商業化氛圍濃厚,在資源統計時僅選取了幾家,并未全部納入。
4.休閑農業類生態旅游資源。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是近年來較受歡迎的生態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態農業資源,以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及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內容,便于旅游者認識、了解、享受和保護農業生態資源,開展觀光、勞作、民俗體驗等旅游活動,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僅能普及自然農業知識,還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閑農業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農家的休閑形式為主,一些農戶創辦農民餐館,提供吃農家菜、住農家屋等簡單服務。20世紀9O年代開始出現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閑農場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類休閑農場143家,包括農、林、牧、漁、茶、園藝等多個項目,其中,3家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6家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5家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還有一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閩侯縣,福州市休閑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市級及以上)一覽表見表3。福州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活動涉及到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休閑、溫泉理療保健、民俗文化、娛樂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6億元。
二、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分析
在對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統計過程中,福州生態旅游發展的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旅游資源種類多樣,景觀齊全。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類型涵蓋了森林山岳類、海濱濕地類、溫泉地熱類、休閑農業類等多種類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瀕臨東海,閩江口、羅源灣及海壇島的濱海海洋類資源也獨具特色。地貌類型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動植物品種,濕地、溫泉、河湖、外海景觀豐富,各類景觀之間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為觀光、科教、度假、體驗等多種生態旅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2.資源品質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類生態旅游資源中,森林覆蓋率高居全國第一、空氣質量位居全國前列,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品質居全國前列,閩江口濕地公園憑借著優越的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生物種類、眾多的稀有物種以及候鳥遷徙、珍稀瀕危鳥種的棲息地等多項要素在2013年“美麗中國•濕地行”活動中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濕地”;而福州溫泉品質居于全國前列,休閑農業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態環境。四類生態旅游資源的品質極高,但是,由于開發不足和宣傳不力等因素的影響,福州的諸多生態旅游資源知名度卻很低,品牌效應缺失,在全國的影響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區及周邊縣域,空間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經過上文對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調查可知,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區以外的各個縣域;市區范圍內生態旅游資源較少,且分布地點多位于市區及郊區的城鄉結合區域。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北部和西部為山地;南部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東部丘陵平原相間。這種地理環境使得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縣域地勢較高,自然景觀優美,環境宜人,因此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和休閑農業類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市區及周邊相鄰的連江、閩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溫泉地熱資源豐富;而東部閩江入海口則因地勢較低且與東海相連,成為了優質的海濱與濕地資源區。
4.生態保護觀念不足,生態旅游形象不鮮明。福州市的生態旅游的游客多選擇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區居民為主,其次是周邊浙江、廣東、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結構以散客為主,生態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區大多是市區周邊的原始鄉村和景觀優美的自然地區,使得福州市的生態旅游更加傾向于鄉村旅游和鄉村生態旅游,客源市場對生態旅游的認知也多為鄉村旅游和鄉村體驗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態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準確,從而帶來旅游過程中重體驗而輕保護、重旅游而輕生態的現象。
三、結語
[關鍵詞]龍門縣;生態旅游;旅游經濟;發展策略
[作者簡介]劉川,東莞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廣東東莞523808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1)09―0038―03
龍門縣地處廣東省中部,作為扶貧縣,卻擁有豐厚的生態環境資源。全縣有國家、省、市級自然保護區5處,旅游資源分布點或景點41處。其中,南昆山生態旅游區、南昆山溫泉大觀園、龍門溫泉共有3個景區已通過國家旅游局4A級旅游景區的評審,成為了國家4A級旅游區。因此,生態旅游業應當成為龍門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發展生態旅游經濟是龍門縣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龍門縣發展旅游經濟的優勢分析
1 優越的區域地理位置
龍門縣位于廣東省中部偏東,地處珠三角“大三角”的邊緣,鄰近廣州、深圳、東莞等經濟發達城市,素有“珠三角生態后花園”之稱;北上接105國道,南下接205國道,形成比較完善的交通網絡。2010年開通的廣河高速更是使龍門縣進入珠三角1小時經濟生活圈。同時,省道S119增馬線及其支線的順利開通為連通整個龍門縣各鄉鎮提速,實現了各個旅游區域景點的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龍門縣所處的地理位置正是現代城市人們所向往的回歸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最佳去處。
2 豐厚的生態旅游資源
位于粵東北山區龍門縣生態環境優良,旅游資源豐富。龍門縣擁有3個國家4A級風景區,全縣森林覆蓋率74.5%,南昆山森林覆蓋率96.6%,山、泉、湖、瀑、洞自然資源和民俗風情、文物古跡等旅游資源,均衡分布于縣內。全縣空氣質量達國家一級,南昆山、桂峰山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最高為每立方厘米10萬個,擁有“南粵天然氧吧”之稱。全縣水資源豐富,水質符合國家二類飲用水標準,部分地區達一級。尤其是溫泉資源豐富,綿延50多公里的龍門河谷地帶廣泛分布著溫泉資源,水量充沛,水質獨特,礦物質豐富,水溫較高,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龍門縣具備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形成了較為穩定、完善的生態環境系統,為發展生態旅游提供了必備的條件,旅游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寬廣。
3 頗具特色的旅游特產
龍門縣的旅游特產品種豐富,各具特色:素有“中國年桔之鄉”之稱的龍門年桔遠近馳名,遠銷華北、東北市場;特產龍門“胡須雞”具有肥而嫩滑、尾油足而不膩,骨軟而色、香、味俱全等特點,令其生產供不應求,遠銷至世界各地;南昆野韭菜(又稱觀音菜)主要產于龍門縣南昆山、鐵崗地區,采摘野生韭菜引發旅游者的極大興趣。除了食品類的特產,作為文化類的特產,具有濃郁農民風格的龍門農民畫更是為游客所迷戀,多姿多彩的農民繪畫以簡潔的筆調、新奇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民間純樸、活潑、喜慶的生活場景,引人入勝。具有特色的旅游特產不僅吸引了廣大的旅客,而且帶動了龍門縣產業鏈的進一步發展。
4 客源市場潛力巨大
相對穩定、潛力巨大的客源市場為龍門縣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由于地理位置的優越,在龍門縣的客源構成中,穗、深、莞的客源占據了2/3以上,同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使居民的出游率大幅攀升,2006年就達180.75萬人次,人均旅游消費支出約307元,這無疑也是生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廣闊的市場前景將使龍門縣生態旅游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高,有利于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再投入、再開發,這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二、龍門縣發展旅游經濟的劣勢
1 基礎設施薄弱
相對于穩定高速發展的生態旅游業來說,龍門縣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交通、公用事業基礎設施滯后的問題比較突出,間接地制約了旅游業和經濟的全面發展。雖然近年來龍門縣加強了交通道路建設,同時高速公路的即將開通將完善整個龍門縣交通網絡,但是由于景區地域差異的存在,景點與景點之間的鄉村公路路況相對較差,且大多缺乏公共交通,或者方便程度低,導致可達性較差。就硬件設施方面而言,酒店、賓館等作為旅游的配套設施數量不足,常常出現住房短缺的現象。景區大多處于較為偏遠的山區,受環境及地理位置因素影響,通訊覆蓋率普遍較低,網絡及通訊狀況較差。
2 區域特色與文化品位不高
山區的生態旅游開發的重要工作是對產品進行策劃、打造和形象包裝。由于初期資金投入與規劃不足,影響了龍門縣生態旅游區的開發和旅游設施的建設,許多珍貴的生態旅游資源處于未開發或半開發狀態。龍門縣生態旅游產品的層次不多,檔次不高,開發項目類型少,表現為生態旅游產品單一,缺乏高層次的互動性和參與性的旅游產品,而且形象不突出,沒有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的功能和效應,也沒有對旅游資源(景點)進行組合,沒有形成系列配套旅游產品,降低了對游客的吸引力。
3 開發資金匱乏
多年以來龍門縣因為山區特殊區域位置及基礎設施配置的落后,導致了招商引資的工作停滯不前,經濟相對落后局面長期持續,投融資環境不佳,且投資水平都不高,旅游景區缺乏多元化投資,部分投資資金主要用在酒店及餐飲企業當中,對于景區開發的資金不足。同時,來自民間的投資不多,引入外資剛剛起步,現今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的支撐,對于經濟落后山區貧困縣而言,政府財政收入有限,長期維持不是有效的解決辦法,生態旅游開發資金存在相當大的缺口,必將制約生態旅游的發展。
4 專業人才缺乏
目前龍門縣旅游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同時旅游相關教育技能培訓產業缺乏。旅游服務人員來自于本地居民,學歷不高,素質相對較低,旅游管理、規劃、營銷及外語等旅游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專業人才的短缺,特別是從事生態旅游開發、管理等專業性較強的人才缺乏,加之部分相關人員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技術與知識培訓,這些因素都會阻礙生態旅游的發展。
三、龍門縣發展旅游經濟的策略探討
1 搶抓機遇,加快發展
龍門縣豐厚的生態旅游資源以及當前生態旅游的發展熱潮成為了生態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必須以客源市場為導向,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加快發展旅游產品的開發,挖掘更多自然資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線路。堅持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生態旅游資源能夠得以永續利用。與此同時,注重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關系,達到以發展生態旅游促進經濟增長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雙贏格局。統一思想,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或辦法,解決在生態旅游發展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升自身的吸引力與競爭力,進而增加機遇,強化優勢。
2 依法保護自然資源,做好生態旅游規劃
旅游規劃是對未來旅游發展狀況的構思和安排,以使旅游資源產生應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發展生態旅游業必須先做好規劃工作。龍門縣得天獨厚的資源環境為發展生態旅游創造了許多機遇,但是如何有效利用和規劃這些資源就成為了關鍵。加強生態旅游的總體規劃,使旅游資源在規劃的指導下得到合理的開發,在總體開發實施的同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保證生態資源被有效保護利用,合理開發,使旅游資源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得到相協調的發展。
3 強化市場營銷戰略,加大宣傳力度
生態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有效市場營銷以及廣泛的宣傳。龍門縣作為生態旅游地的新起之秀,在開拓市場方面的經驗相對缺乏,因此,首先應該注重強化市場營銷戰略。強化市場營銷戰略應該從生態旅游市場細分研究開始,分析市場需求的特征,確定合適自身發展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和促銷策略。強化市場營銷戰略可以有效提升龍門縣生態旅游業的知名度,使之在激烈的競爭態勢中立于不敗。
4 多渠道融資,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資金流不足、資金渠道單一是制約龍門縣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龍門縣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目前仍然是經濟落后的貧困縣,依靠自身的財政能力難以發展生態旅游事業。當前融資問題最關鍵是拓寬融資渠道;其次是旅游業與其他行業相結合發展,興辦經濟實體,積累有效的投資資金,從而增加景區的投入;最后,政府部門應擺正自身位置,不要只是追求資金的迅速到位,要健全管理與監督機制,加強對投資企業或個人的評估,對其是否承擔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的義務進行監管,謀求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共同發展。
5 提升文化內涵。突出特色,打造旅游品牌
在生態旅游文化內涵方面,現代生態旅游要求的是景觀與文化相結合。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必須以生態文化為行動指南,在有效利用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同時,創造更多的文化旅游資源,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龍門縣生態旅游開發比較缺少文化旅游資源,首先應發掘歷史文化內涵,如擁有悠久歷史的農民畫文化和已經成為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舞火狗”舞蹈以及香溪堡古代文化建筑等都是提升文化內涵的重要產物,應該圍繞著文化主線配置旅游景點和旅游設施。每個景區都應該賦予相關的文化,如節慶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等等,這樣才能夠使游客在旅游觀光的過程中體驗不同的文化。旅游文化內涵開發得越豐富,文化旅游產品項目也越多,越具有特色。通過特色旅游和精品線路的設計并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必然會提升龍門旅游資源的品質和價值。
6 注重人才培養。創新管理體制
要使龍門縣生態旅游能夠積極、健康的發展,就應該加強對人才的培養,提高生態旅游的“軟件”質量。目前面對專業人才的嚴重短缺,首先要拓寬旅游人力資源的教育和培訓渠道,建立一定規模的旅游教育機構,為本土提供充足的專業人才。其次,應制定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建立寬松的人才流動機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培訓機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最后,提升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服務態度與服務質量是人才素質的體現,也是管理的效果,必須加強員工的禮儀學習和著裝要求等。
創新管理體制。把旅游資源、市場和管理有機地整合,切實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不利局面。杜絕“多頭”管理的局面,加強生態旅游的行政監管力度,建立旅游監管機構和機制;旅游管理部門要與旅游開發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實施生態旅游戰略;加強依法行政,加大執法力度,開展旅游市場的治理和整頓,糾正旅游經營活動中的各種不良現象。
[參考文獻]
[1]崔鳳軍,寧蘋,論發展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J].生態經濟,1997,(6)
[2]朱同林.生態旅游:概念與功能[J].丹東師專學報,1998,(4)
[3]李定方.保護生態促進龍門縣旅游業發展[J].中國科技信息,2006,(20)
關鍵詞:萬州;生態旅游;對策
生態旅游是針對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旅游。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環境資源為依托,以保護生態環境和貫徹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前提,集觀光休閑、科學考察、探險獵奇、自然和人文知識等為一體的新興旅游形式。自上世紀80年代出現生態旅游以來,世界旅游業每年以4%的速度增長,而生態旅游平均增長率達20%~30%,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與倡導,并逐漸成為世界旅游業發展的主導潮流。我國國家旅游局于1999年提出生態環境游的主題,各地借此東風,紛紛推出生態旅游項目。萬州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因此也順應這一潮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一、萬州發展生態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萬州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有“亞洲第一瀑”――青龍瀑布;動植物王國王二包;融“驚、奇、樂、險”于一體的好去處潭獐峽;神奇的鹽井龍洞、夏為清涼的避暑勝地,冬為踏雪林海的賞雪佳境的大埡口、鐵峰山森林公園。
萬州擁有豐富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在青龍瀑布境內有東吳折沖大將軍甘寧墓和現代著名詩人何其芳故居;太白巖早在魏晉時已成為蜀中名山,唐宋以來題詠甚多。卓庵、破山海明等高僧老道,也曾來此傳道授經;天生城山勢雄奇,平地隆起,四面懸巖,絕壁凌空,峭立如堵,有刻記石壁《天城石壁記》,是萬州安撫使王師能為褒楊文安抗元之功而刻;西山碑亭上的《西山碑》為黃庭堅行書中的鴻篇巨制,《西山碑》被視為“黃體”風格形成后最早的一次充分展示,具有不可估量的里程碑式意義;萬州西山鐘樓雄偉壯觀,與上海海關鐘樓齊名,系長江沿岸一大景觀,至今一直被認作是萬州標志性建筑物。
萬州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年來,萬州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將其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成立了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區政府還設立了旅游結構調整資金,并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為萬州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了加快推進萬州由三峽旅游“過境游”向“過夜游”的發展,萬州已建成三峽之星體育館、見證三峽文化街等城市旅游亮點,正著力打造南北濱江路、城市中央游憩區、商貿旅游大走廊。另外,計劃從澳門萬國集團引資2億元左右,在離萬州主城20公里的高峰鎮打造占地1.54平方公里的重慶第一個死海項目。一旦建成,將成為國內第三個死海。擬投資10億元建萬州華夏姓氏文化公園,建成后將再現華夏姓氏5000年的歷史。該項目正對外招商。
萬州發展生態旅游具有穩定的客源。萬州本地人口眾多,約738萬,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的增長,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另外由于萬州自身的地理優勢和旅游資源,許多三峽游的游客途中到萬州停留觀光。萬州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借助長江三峽的吸引力、號召力,萬州將吸引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萬州生態旅游的基礎設施完善,接待能力強。(1)交通方面:萬州“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已形成:萬州是長江沿岸十大港口之一。渝萬、萬開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近日開通了萬州――廣州旅客列車,至此達萬鐵路已先后開通萬州――達州、成都、廣州等車次;萬州機場開通了萬州――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航線。同時宜萬鐵路正在修建中,渝萬輕軌也正納入修建計劃中。(2)住宿方面:三星級以上酒店有尼斯,凱萊,五橋國際大酒店等,能滿足來萬旅游者的住宿需求。(3)餐飲方面:萬州歷來都是美食之鄉,較為有名的中餐館有:巴鄉村、小八仙、川江人家、古萬州酒樓等;擁有各種特色小吃,如萬州老字號海包面、程涼面、小籠包、羊肉格格、烤魚、火鍋,萬州的諸葛烤魚,曾四次獲得中國名菜之稱,中央電視臺做過三次專題報告。萬州還有很多外地餐飲名店加盟店,可以滿足不同顧客的飲食需求。
二、萬州生態旅游現狀
萬州生態旅游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欣賞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生態旅游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在旅游收入中的份額。但由于萬州發展旅游的時間比較短,人們對旅游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許多生態旅游項目的開發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游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對資源的破壞,生態保護不力。主要問題有:
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特別是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進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的進行探索式、粗放式地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由于規劃設計和開發資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生態旅游資源或處于規劃設計階段,或處于項目招商階段,而已開發的旅游資源深度不夠。綜合配套也欠缺,如就名氣最大的青龍瀑布而言,雖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厚的人文景觀,但是,人們對相關歷史知識了解不多,也即在旅游開發中,進行的挖掘還不夠,致使人文旅游資源還沒有形成吸引點。同時,景區道路也有待進一步修繕。
生態旅游形式單一,參與互動性活動少。現代旅游活動向多樣化、參與性和趣味性方向發展,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上就必須迎合這一市場特點。目前我區的生態旅游景區都是以休閑,觀賞為主,參與互動性的活動較少,不利于生態旅游業向高層次和規模化進一步發展。
宣傳促銷力度不夠,難以形成旅游熱點。生態旅游業作為旅游業中的一種新興的旅游模式,除了要加大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外,更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其中宣傳工作尤為重要。萬州的旅游宣傳力度不夠,談及亞洲最大的瀑布,人們的第一反應一般是黃果樹瀑布;在重慶,青龍瀑布與重慶周邊景點如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江津四面山等相比知名度不高,在宣傳推廣上明顯落后于以上幾家景點,因此,對青龍瀑布的主要客源―重慶市區缺乏明顯的號召力。[3]
三、 我區發展生態旅游的途徑
第一,科學規劃,有序開發,打造生態旅游精品景區。做好旅游規劃,是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應成立由旅游規劃、環保、高校等部門組成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協調小組,加強對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同時聘請生態旅游方面有關的專家、學者和規劃設計人員,編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在旅游區總體規劃時,必須要對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旅游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適度、有序地分層次開發,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建設,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禁止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一些服務設施應建立在風景區外。
第二,提高參與性,改變單一的觀光結構,開展多種生態旅游形式。在考慮旅游與生態的關系時,僅僅關注如何將生態資源利用于旅游事業是不夠的,還應該掌握生態旅游者的消費心理和興趣傾向,在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使生態旅游者能夠參與的新型觀光結構,延長其逗留時間,充分利用各種生態旅游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旅游活動,即生態旅游更應該體現在參與體驗方面。青龍瀑布在這點走到了前面。該景區的萬州民俗樂器演奏和劃竹筏吸引了眾多的游客。根據我區目前的實際情況,可開展潭獐峽漂流、探險,大埡口春季采野花、冬季玩雪,太白巖、天生城登山比賽,各景區攝影作畫比賽等活動。王二包則可作為學生旅游的動植物教育學習基地。
第三,開發生態旅游產品時,突出生態旅游產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旅游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眾不同的獨特程度,即特色。萬州的生態旅游還處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階段,生態旅游產品存在著類型單一,檔次低等諸多問題。因此,應借鑒國內外發展生態旅游的先進經驗,并結合實際情況,立足本地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擬定品牌產品、重要產品、配套產品的具體內容,優化旅游產品組合。借助三峽移民的城市品牌,同時結合青龍瀑布景區(點)的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充分運用旅游圖冊、網絡、電視、雜志等廣告宣傳媒體宣傳萬州的生態旅游業,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并加強與各地旅游機構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成熟的營銷渠道。如萬州的旅行社與重慶的旅行社成功開辟了萬州青龍瀑布――梁平雙桂堂路線。
第四,加強人才的培養、引進和生態旅游研究。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特殊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質的專業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應利用三峽學院及其他高等學院的人才優勢及通過舉辦各種培訓班,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辦法培養一大批生態旅游方面的專業人才,并加強生態旅游人才的引進,為我區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時應加強生態旅游理論和規劃方面的研究。
第五,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科學管理,保護現有的生態旅游資源。要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加強科學管理,應加強對游客的教育宣傳。可通過導游、標語牌、廣播和錄像等手段,結合各種活動,向游人們進行自然科學的知識宣傳,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增強人們對萬州的熱愛及正確了解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達到生態旅游的目的。對當地居民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幫助他們使用節能環保型爐具,建立生態型污水處理系統。此外,應為當地居民創建就業機會,并吸收他們參加景區管理工作,緩解他們對資源的壓力,使他們能自覺維護景區生態環境。還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做到依法興游、依法治游,杜絕一切破壞環境資源的現象,通過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使當代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旅游資源利用。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工商系
參考文獻:
[1]黃建民.長江三峽地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89-95.
Abstrac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eco-tourism and heritage tourismandputs forward the advantages of ecotourism, Finally,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eco-tourism are looked ahead.
關鍵詞:生態旅游;傳統旅游;可持續發展;和諧
Key words: eco-tourism;traditional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rmony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2-0155-01
1生態旅游的定義及其特點
本人認為生態旅游應該是人們為了緩解生活中壓力,在自然環境中,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在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的同時,把增加環境教育和自然知識的普及作為核心,以生態可持續發展作為目的,不影響自然生態環境本身的旅游。從他的定義看的出來生態旅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旅游者以欣賞自然風光和以體驗生態自然為旅游目的,可以說生態旅游者在生態旅游過程中,只留下腳印和帶走相片,這樣對自然生態環境沒有任何影響的活動。生態旅游的目的地一般來說是比較原始的,沒有受到人為活動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的地區。人們在體驗生態旅游的同時也在進行著對自己的環境生態和平時自然生活知識的教育,提高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生態意識。旅游開發和旅游規劃對生態的概念考慮比較全面,一般開發規劃過程中對旅游的負面影響很小。生態旅游不僅不會給地方帶來環境的負面影響,而且還會給旅游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旅游地內的居民和旅游地內的旅游者能自己主動充當旅游地內環境的管理者的角色,能對旅游地內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的行為得到有效的制止。生態旅游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行為,不會給下一代的旅游資源的使用造成任何影響。
2傳統旅游與生態旅游的差別
生態旅游就是保護性的旅游,旅游可以發展經濟,但是生態旅游不以發展經濟作為第一目標,它是強調社會、自然、資源、環境、生態等各個要素統一發展,以營造和諧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為目標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旅游者在享受自然生態的同時,也把自己當成自然生態系統內的一部分,做到保護自然的職責,這些方面是生態旅游和傳統旅游的最根本的區別。
大眾傳統旅游的旅游路線比較單一,旅游人數比較多,經營者重視的是旅游者的人數的多少,給經營者帶來的經濟效益有多少。而生態旅游偏重的就是開辟新的而且不定的旅游路線,所以旅游的人數就可能偏少,講究個性旅游,經營者重視旅游的質量而不是旅游者的數量。
傳統旅游是以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為旅游資源,無條件的開發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旅游開發商也是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經濟利益為最終目標,而不是為了保護自然資源為目標,旅游者覺得自己消費就是為了來享受,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到了比較次要的地位,沒有身體力行的來保護自然,還是用那種城市內的生活方式來進行旅游,把住豪華酒店、坐纜車、吃野味、亂扔垃圾這種城市內的陋習也帶到了自然旅游區內,而且傳統旅游對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考慮比較少,沒有很好的把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來考慮。
生態旅游就可以比較恰當地把旅游與保護兩者結合起來,能充分考慮到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能把人們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等方面加以綜合考慮,解決人們和自然的矛盾。生態旅游現在不僅僅是從自然資源這個角度來進行旅游,更包括了對社會文化的生態旅游,對自然文化所進行的生態旅游的要求和原則,對社會文化方面也是可行的,通過生態旅游可以增強人們對社會人文遺產的保護的意識,如古城平遙的生態旅游,就明顯增強了平遙人民的古城遺產保護意識。
總而言之,生態旅游比傳統旅游更加具有優勢,在進行旅游的同時,能增強人們對旅游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遺產的保護意識,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概念,應該在現階段的旅游中得到大力發展和推廣。
3生態旅游的發展前景
生態旅游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保護自然、保護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強調旅游者、旅游區居住者和生態系統融為一整體,最終達到旅游、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和諧統一發展。這些方面都能說明生態旅游發展前景是十分看好的,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意識到僅僅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這種觀念已經落后,人們應該更加注意生態方面的發展和進步。
在傳統旅游經過發展成熟階段后,生態旅游在我們國家還處于剛起步階段,為了良好的保護我國的旅游資源和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如何讓生態旅游成為我國的旅游的主要方式,逐漸取代浪費資源、不可持續發展的傳統旅游,不僅僅在旅游區的管理、規劃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到旅游的生態性以及體驗性,更應該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旅游的傳統看法。
4生態旅游的有效措施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生態旅游”一詞的最早出現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的環境倫理觀開始向旅游領域滲透,隨著旅游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其滲透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大,人們對傳統的大眾旅游形式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也日益關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將環保與旅游作為研究對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對于“生態旅游”這一新詞語,世上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世界旅游組織將之定義為:以生態為基礎理論的旅游,是專項自然旅游的一種形式;生態旅游學會則解釋為: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域會議認為:生態旅游應為倡導愛護環境,或者提供相應的設施及環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損害生態系統或地域文化的情況下訪問、了解、鑒賞、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綜上所述,生態旅游的概念可以這樣歸納:生態旅游是一種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自然區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區域為對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及相關文化特征為旅游目的,以不改變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及保護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與環境為宗旨,并使當地居民和旅游在經濟上受益為基本原則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為。它包括三重含義:
1、經歷的質量----提供旅游者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即享受自然、認識自然、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體驗。生態旅游以回歸大自然為基調,于是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旅游對象物,必須有特定的旅游觀賞,如優美的自然景觀,獨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滿足人們享受自然、認識自然的需求。生態旅游不僅能使旅游者返璞歸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開闊、潔凈的環境中修養身心,而且能夠了解、研究特定區域內的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以及相關的文化歷史特征,使旅游者從中獲得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2、資源的質量----保護當地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
生態旅游,就是讓游人在良好生態環境中或旅游游覽,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療養;同時認識自然,了解生態,豐富知識,進而增強環境意識和生態道德觀念,更自覺地關愛自然,保護環境。可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環境保護負有責任的旅游方式,它同傳統旅游形式的本質區別在于生態旅游必須具有促進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特點。因此,生態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區的旅游環境質量,使人們在享受、認識自然的同時,又能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從而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其根本宗旨就是貼近自然、保護自然、維護生態的平衡。生態旅游必須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強調在維護良好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開展旅游,生態旅游不能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必須要保持旅游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和保持生態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有序發展,保持好優異的自然環境。
3、生活的質量---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即通過旅游開發,為旅游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有效發展經濟,能夠使當地居民在生態環境質量不降低的基礎上,在經濟上、財政上獲得益處。
(二)生態旅游的特點
1、自然性:指旅游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區域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風光,人口相對稀少,由于受化影響程度較低,保存著生態環境的相對原始狀態;
第二,是指在這個區域內具有獨特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純自然原始狀態的系統,對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為使旅游者選擇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觀察、體驗有別于他們本土文化模式的異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兩個內容的基礎上設計的特種旅游項目和線路,要體現特定的旅游生態環境特征相對集中、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條件和諧相存的要求,項目和線路能夠使旅游者體驗到過去未曾體驗到的心理感受。
2、保護性:和傳統的旅游活動相比,現代生態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保護性。現代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體現在旅游業中的方方面面,對于旅游開發規劃者來說,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上;對于旅游開發商來說,保護性體現在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規劃開發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于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游利用,杜絕短期經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三大效益協調發展;對于游客,保護性則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的素質,珍視自然賦予人類的物質及精神價值,保護旅游資源及環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3、參與性:生態旅游的參與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生態旅游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之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這也有利于自然與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同時,通過參與來保證旅游者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和充分的旅游體驗;另一方面,生態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社團組織及研究人員廣泛參與的一種旅游活動。所以,生態旅游還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組織及研究者廣泛參與旅游決策與管理,從而提高旅游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4、高品位與普及性:在生態旅游開展的早期,生態旅游的參與者多為特定族群,一般來說是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養的人。但近些年生態旅游發展的現實卻表現出生態旅游正朝著普及化的方向發展,參加生態旅游的游客已不僅僅只限于有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上層人士,越來越多的普通工人、職員、學生等都加入到生態旅游的隊伍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修身養性的生態旅游將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態旅游者的隊伍還將不斷地擴大。
(三)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
按照生態旅游資源的屬性,可以把生態旅游資源分為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兩大類型。
1、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四類:
一是地文生態旅游資源,包括:(1)地質景觀生態旅游資源,如巖石、礦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遺跡等;(2)地貌景觀生態旅游資源,如山岳景觀、巖溶景觀、海岸地貌等。二是水體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河流、湖泊、溫泉、瀑布、海濱等。三是氣候天象生態旅游資源,包括宜人的氣候、天象奇觀等。四是生物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草原生態旅游資源、古樹名木與奇花異卉、珍稀動物及其棲息地等。
2、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主要包括兩類: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態旅游資源,包括園林生態旅游資源、農業生態旅游資源、森林公園、植物園、動物園(含野生動物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野營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遺產、民族風情、特種紀念館和紀念地等。二、生態的現狀
(一)國外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據有關資料顯示“生態旅游及其產品”的提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當時推動這一新生事物發展的先驅主要有美國學者赫克特,世界聯盟生態旅游特別顧問墨西哥人塞勃羅斯等。他們意識到傳統的大眾旅游形式對環境的負面沖擊,從環境保護思路出發,提出了“生態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真正把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活動和產品大規模推出的還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態旅游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范圍不斷擴大,規模也越來越大,其體驗類型也越來越復雜。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統計,1998年發展家旅游收入55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游為120億美元。全世界生態旅游年產值為2000億美元,生態旅游作為最新潮的旅游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圍內生態旅游方興未艾,其中,特別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發達國家。同時,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在推行生態旅游計劃,如馬來西亞提出將本國建成東南亞生態旅游的大本營。
(二)我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生態旅游雖比世界某些旅游業發達國家起步晚,但發展勢頭卻非常迅猛。1995年1月8日至19日,中國旅游協會生態專業委員會在西雙版納召開中國第一次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96年由武漢市外事局和旅游局共同主持召開了解生態旅游規劃與發展研討會,1999年為生態環境年,全國各省市已向國家申報了一批生態旅游重點景區和景點,如:四川九寨溝、云南迪慶、湖北神農架、甘肅新絲綢之路、長江三峽、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
目前,我國開放的生態旅游區主要為森林公園、自然旅游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天然濕地保護區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森林生態旅游每年接待游客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100多萬人次和80年代末期的1000多萬人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萬人次。1995年實行雙休日后,森林公園的客流量比1994年猛增30%,現在年接待游人達5000多萬人次,2000年,我國森林旅游者將近1億人次。我國已有各類森林公園870處,其中國家森林公園292處,全國已建立起各類自然保護區達1000多個。
(三)我市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蓬萊旅游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取得了顯著成果,旅游業已經成為蓬萊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旅游綜合收入年均超過10億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對地方財稅貢獻率達到3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經濟增長點。2000年,蓬萊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特別是在經過連續七年的“黃金周”后,觀光旅游已經達到了成熟期。但在生態旅游的發展方面卻不盡如人意,雖然有較為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但由于起步較晚、規劃設計起點不高和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在規劃建設和市場促銷等方面明顯滯后于觀光旅游。目前,僅有蓬萊閣西苑、興瑞莊園、田橫山文化公園等部分生態旅游資源,經過初步開發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生態旅游景區(點)。但無論是在開發建設規模上,還是在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和效益等方面,與生態旅游開展得較好的國家和地區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以蓬萊閣西苑景區為例,據統計,2004年西苑景區全年接待游客僅為21000人次,與蓬萊市全年接待游客約200萬人次極不相稱。田橫山文化公園作為我市唯一的開發較為完善的旅游公園,其功能主要是滿足我市當地居民的休閑、觀光等方面的需要,盡管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但在經濟效益方面與投入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三、目前我市生態旅游業存在的
(一)我市現有的重點生態旅游資源:
1、艾山國家森林公園:艾山位于蓬萊市境內南端,距蓬萊市區42.6公里,海拔814米,是蓬萊境內最高峰。山峰挺拔峻峭,遠望如筆架,山脈東西走向,山脊奇峰羅列,晴日登頂遠眺,可望蓬萊、龍口、棲霞三市概貌和渤黃二海風光。山坡上林木茂盛,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1949年4月成立艾山林場,面積4591畝,樹種包括刺槐、赤松、黑松、落葉松、板栗、蘋果、核桃等,森林覆蓋率84.6%。1991年,被列為省級森林自然保護區。2004年底被確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艾山北麓有尼姑庵和八路軍兵器廠遺址,此外還有扁擔石、蜂窩石、靴子石、通天神水等景點。場內生態環境良好,山林風光秀麗,山間溪水長流,空氣清閑,花香鳥語,氣息宜人,每年都吸引不少游人前往觀光游覽。該區域具有綺麗秀美的自然景色和溫泉,是開展登山觀光、攀巖探險、休閑度假、康體保健等活動的絕佳區域,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2、興瑞莊園:興瑞高特高綠色產業園位于蓬萊市經濟開發區,沿渤、黃海交匯處黃金海岸而建,東鄰蓬萊新港,西望蓬萊仙閣,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綺麗。該產業園建于1998年,是集農產品種植、海產品養殖、加工銷售和生態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產業園,以高效、特色、高三大特點著稱,重點向游客推出山林野趣休閑游、水上游樂健身游和農業觀光游等項目。興瑞莊園是蓬萊興瑞高特高綠色產業園下屬的四個經營實體之一,占地面積300多畝,莊園內主要景點有潘華樓、小天使、石鋪路、鴛鴦浴池、連心河、日式沙療浴池、愛心橋、泉(錢)涌、八卦池、海仙橋、垂釣水寨、怡情村等,與其它旅游景區相比獨具特色。
3、蓬萊閣西苑景區:位于蓬萊閣西1公里的龍首山區。龍首山以山巔酷似龍首、山脊起伏盤蜒、形同巨龍騰動而得名。龍首山海拔115米,山區北麓面積360畝,北依渤海、與長山列島隔海相望。林木青蔥、花草繁盛,海淮幽靜,空氣清新,野生鳥群盤旋鳴唱,是一方理想的度假旅游之地。1995年以來,市政府加大投入,依山勢先后建起了狩獵谷、水簾洞、動物園、漁人村、動物表演場、鳥語林等景點,初步形景觀與自然風光的和諧統一。
4、田橫山文化公園:位于丹崖山西側,距蓬萊城2.5公里,因其位處渤海海峽登州一側,亦稱“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東半島最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山上建有燈塔,與旅順老鐵山燈塔的連線即為黃、渤二海分界線,因此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獨特地理地位。田橫山海拔72米,東南與丹崖山相聯,東、北、西三面懸崖陡峭,拔海千仞,形勢險峻。山陰因受浪濤沖刷,巖破石穿,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態各異。田橫山為秦末齊王田橫屯兵處,因以名之。明、清兩代設有炮臺,皆存有遺跡。1987年,田橫山辟為旅游公園,陸續興建海上觀光客運索道、全周影院、田橫山棧道等景點。
5、十八公里葡萄長廊:葡萄及葡萄酒業是蓬萊市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同時蓬萊又是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勝地,每年來蓬萊旅游度假的中外游客達200萬人次左右。蓬萊市將旅游業和葡萄酒業進行了巧妙結合,在煙蓬旅游觀光大道兩側規劃了18公里葡萄觀光長廊,建設無公害葡萄種植基地3萬畝,配以綠化、美化小品等景點,形成集葡萄莊園、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設及葡萄生態旅游為一體的葡萄長廊。
6、溫石湯溫泉:溫石湯溫泉位于蓬萊市南34公里村里集鎮溫石湯村,距艾崮山風景區10公里。溫泉水溫常年保持在攝氏50—52度,晝夜流量1000立方米。溫泉水質晶瑩清澈,光潔,泉水中含有豐富的氟、氯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冬浴暖,夏浴爽,去污解乏,療傷止癢,對關節炎、皮膚病有明顯療效,常浴溫泉水對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潤膚、美容大有裨益。
7、生態谷:為實現蓬萊海濱度假旅游優勢與艾山森林公園度假旅游優勢的有效連接,市政府斥資在二者之間的山谷中規劃打造了一條生態旅游專用通道,即“生態谷”,實現了南北兩大度假旅游區域的直線貫通。生態谷長約50公里,兩側進行高品位、高質量的綠化美化,并建有休憩賓舍小品等,在綠化帶外有許多可供游人親自采摘的果品種植林,別有一番風情。
8、蓬萊村:蓬萊村景區占地230畝,是以我國古典園林為載體、以仙文化為內涵的主題公園。景區“一池三山”匯集中國北方皇家園林之雄、南方私家園林之秀為一體,表現出道家的思想精華,反映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書畫、詩詞歌賦、古典建筑等文化系統工程,同時也俱備餐飲、娛樂、休閑、會務、度假等功能。
(二)目前我市生態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資源開發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態旅游景區(點)。
我市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既有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如艾山森林公園、溫石湯溫泉、海濱沙灘等,又有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如十八公里葡萄長廊、蓬萊村、蓬萊閣西苑、田橫山文化公園、興瑞莊園等。由于規劃設計和開發資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了西苑、田橫山公園、興瑞莊園和在建的蓬萊村外,其它的生態旅游資源或處于規劃設計階段,或處于項目招商階段,接待功能完善的生態旅游景區(點)太少。
2、生態旅游形式單一,參與互動性活動饋乏。
由于目前我市的生態旅游景區(點)較少,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蓬萊開展生態旅游大多數選擇的是西苑景區和田橫山文化公園,而這兩處景區都 是以休閑、觀賞為主,參與互動性的活動基本沒有,久而久之,會逐漸失去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生態旅游業向高層次和規模化進一步發展。
3、宣傳促銷力度不強,參與者數量較少,難以形成旅游熱點。
我市旅游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成果顯著,已經成為了我市四大主導產業之一。不但擁有每年大約200萬人次的游客市場,以蓬萊閣、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八仙過海口等新老景區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也與日俱增,這與我們近幾年不斷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是密不可分的。生態旅游業作為旅游業中的一個新興的旅游形式,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范圍內都尚處于成長期,除了加大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外,更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宣傳促銷工作尤為重要。目前我市對外的旅游宣傳促銷景點,更多的是集中在蓬萊閣、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和八仙過海口等部分重點景區(點)上,而對于蓬萊閣西苑、田橫山公園、興瑞莊園等已初具規模的生態旅游景點宣傳促銷工作明顯滯后,導致這些景點知名度不高,難以形成旅游熱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無法達到有機的統一。
4、不便,無旅游專線,成為制約生態旅游業發展的“瓶頸”。
我市的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且地理位置分散,距離蓬萊市城區普遍較遠,最近的田橫山文化公園和蓬萊閣西苑距離市中心也有五公里左右,而最遠的艾山國家森林公園距離市區有50公里之遙。生態旅游的參與者主要是收入較為穩定、可以享受法定節假日和雙休日的城鎮居民。作為蓬萊境內的第一山,艾山之名、艾山之美,相信很多蓬萊人都有所耳聞,但又有多少人能身臨其境、親身體驗一下艾山的旖旎風光呢?有許多人想去,但由于沒有旅游專線車,乘公交車則耗時耗力,而目前我市擁有私家車的家庭畢竟是少數,導致無法開展“一日游”,本地居民參與人數較少,無法形成人氣。同艾山相比,距離城區較近的蓬萊閣西苑和田橫山公園則要好一些。隨著摩托車在家庭中的普及,城區居民駕摩托車到這兩個景點休閑游覽更經濟實惠。可見,交通問題在生態旅游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四、我市生態業需要解決的幾個
(一)高點規劃,精心設計,加大開發力度,打造生態旅游精品景區。
成立由旅游、規劃、林業、環保等部門組成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協調小組,加強對生態旅游的,同時聘請生態旅游方面有關的專家、學者和規劃設計人員,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全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通過政府投入、經營權轉讓、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多個渠道籌集開發建設資金,吸收各種成分參與,解決開發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精心打造四大生態旅游板塊:東部以十八公里葡萄長廊為中心,結合臥虎山森林公園組成田園觀光生態游板塊;南部以艾山國家森公園為中心,結合大劉家水庫水上游樂、溫石湯溫泉康療組成體驗生態游板塊;西部以蓬萊閣西苑景區為中心,結合田橫山文化公園和主題樂園組成休閑互動生態游板塊;北部以蓬萊村為中心,結合興瑞莊園、海上觀光、海市蜃樓組成夢幻仙境生態游板塊,形成東西部以煙蓬觀光大道和海濱觀光大道為連接、南北部以“生態谷”旅游專用通道為連接的生態旅游總體格局。具體為:
1、東部:田園觀光生態游板塊
利用現有的煙蓬大道兩側的18公里葡萄觀光長廊,建設無公害葡萄種植基地,配以綠化、美化小品等景點,規劃建設集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設及生態觀光旅游于一體的葡萄產業帶。將葡萄酒廠建設與生態旅游開發進行有機的結合,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觀光者充分領略到優美的田園風光,呼吸到田間自然清新的空氣,另一方面可以為旅游觀光者現場講解葡萄酒加工釀造工藝,宣傳葡萄酒豐厚的背景知識,同時品嘗到原汁原味的、可以同世界名酒相媲美的國產佳釀。既可增加旅游收入,又可為發展創造商機,逐步形成以“旅游觀光,生態建設,葡萄加工,娛樂飲食”于一體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保護性開發建設位于經濟開發區內的臥虎山森林公園。公園建設遵循“保護、開發、利用”的原則,突出生態功能,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主題,充分發揮森林公園的多功能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和山野情趣,形成一個集自然生態、旅游娛樂、科普于一體的綜合性近郊森林公園。在不破壞整體風格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公園可規劃為森林游覽區、游樂野營區、生活服務區等功能分區,豐富和完善公園的生態旅游接待功能。
2、南部:自然體驗生態游板塊
艾山區域內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擁有艾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劉家水庫、溫石湯溫泉等自然資源,開展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規劃為三大功能區:
(1)艾山國家森林公園:
按照“整體規劃、分片開發、區內游覽、區外居住”的原則進行開發建設。森林公園內進行整體規劃,并按功能進行分區。可分為登山游覽區、運動區、科普教育區、紅色旅游區、野營體驗區、休憩服務區等,時機成熟時進行分片開發,形成一個集觀光游覽、科普教育、體育運動、探險、休憩、攝影、作畫、養生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森林公園生態旅游區。
(2)溫泉康療區:
在溫泉所在地溫石湯村或其附近,規劃建設一處休閑度假村。其功能分區為:
A、溫泉療養區:建設水療樓一座,可開設多個浴種,如中藥浴、桑拿浴、沖浪浴等。在用溫泉理療的同時,還可與光療、磁療、電療及針灸、按摩等多種理療配合,為游客去疾消疲。
B、康樂度假區:建設溫泉休閑別墅、溫泉公寓酒店、全循環天然溫泉泳池。整修原有的荷塘池,并建設一些與環境相協調的游憩建筑、平臺和眺望建筑小品,使游客在享受理療減壓的同時,又可休閑觀光。
C、配套服務區:根據康樂度假的需要,建設保齡球館、網球場、商場購物、餐飲、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游客休閑娛樂的需要。
(3)水上運動區:
利用大劉家水庫開發水上運動娛樂項目,進行垂釣、劃船、摩托艇、皮劃艇、漁家樂等水上娛樂活動。同時,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高品位的綠化美化,打造一個青山綠水的旅游勝地。
3:西部:休閑互動生態游板塊
該板塊內的蓬萊閣西苑景區和田橫山文化公園處于旅游度假區內,距離城區較近,是本地居民閑暇時休閑觀光的主要選擇景點,地理位置相對具有優勢。經過多年的規劃建設,這兩個景點都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接待能力,并各有特點。蓬萊閣西苑花草繁盛,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另有一個小型動物園,深受青少年旅游者的喜愛。田橫山文化公園位于田橫山上,東、北、西三面懸崖陡峭,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態各異,拔海千仞,形勢險峻。南面則綠樹環抱,綠草茵茵,品位高雅,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得到了完美結合,是中老年朋友休閑健身的首選。但這兩個景點共同的缺陷都是以休閑觀光為主,功能比較相似,如果沒有適當的連結點,兩者之間容易形成競爭關系。這個連結點應該是功能與這兩個景點功能不同,位置介于二者之間而更靠近于蓬萊閣西苑。因此,在蓬萊閣西苑東部建設一處以游客參與互動為題材的、以游樂項目為主的游樂園是必要的,以增強該板塊的動感,從而使該板塊形成一個規模宏大、動靜結合的主題樂園,游人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各個區域去游玩。
4、北部:夢幻仙境生態游板塊
目前正在建設中的蓬萊村是以我國古典園林為載體、以仙文化為內涵的主題公園,填補了我市旅游業在這一方面的空白。而興瑞莊園景點經過數年的發展,雖具備了一定的生態旅游接待能力,但在旅游經營方面差強人意。究其原因,除了距離城區較遠的因素之外,自身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熱點項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蓬萊村項目的出現,將有效地縮短興瑞莊園與城區的距離。如果興瑞莊園能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旅游功能,兩個風格迥異的生態旅游項目可以在該區域內達到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另外,如果再結合該區域沿海海面的海上觀光、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海市蜃樓”奇觀,該板塊必將成為我市生態旅游的熱點區域。
(二)開展多種生態旅游形式,豐富生態旅游活動內容。
充分利用各種生態旅游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旅游活動。以前人們對生態旅游的認識更多的是停留在游覽觀光方面,而對參與互動沒有太多的要求。其實生態旅游更應該體現在參與體驗方面,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參與活動,如探險、休憩、攝影、作畫、野炊、野營、體育等。根據我市目前的實際情況,可以開展“一日游”或“二日游”,讓旅游者充分體驗野外活動的樂趣。
(三)加大宣傳力度,打造著名生態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熱點。
二十一世紀,人類邁入了“信息爆炸”。在這個時代,信息通過多種形態媒體構成的信息系統傳遞。如果不注意對自身的宣傳,將會很快被淹沒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之中。生態旅游作為一個新興的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圍內發展勢頭都非常迅猛,得到了各地旅游部門的普遍重視,近幾年國內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我們應該借助“人間仙境”和“優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品牌,同時結合蓬萊閣、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等著名景區(點)的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通過多個渠道、多種媒體,包裝宣傳我市的生態旅游業,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打造著名的生態旅游品牌,并加強與各地旅游機構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態旅游熱點。
(四)開辟生態旅游專線,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條件。
可與客運部門合作,在重點旅游區與市區之間開辟周末或節假日生態旅游專線,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時,在景區內部也應提供一定的交通設施,讓游客真正能進得來,出得去,游得開。
五、生態旅游發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原則
旅游資源開發作為一項經濟活動,只有按照旅游經濟活動的進行,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要有嚴肅的性,不合理的開發,就是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旅游業的一時發展。為此,生態旅游的開發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從國內外生態旅游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來看,制定生態旅游規劃,實施生態旅游開發時,主要應遵循以下原則:
1、永續利用原則
“永續利用”是時代的產物,它是一種使人類在開發旅游資源時不但顧及到當代人的經濟需要,而且還顧及到不對后代人進一步需要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策略。盡管它不意味著為后代和將來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卻通過對經濟效益、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使當代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旅游資源利用,造福子孫后代。
2、保護性開發原則
要使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就必須加強對旅游資源的保護。針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而言,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應體現的總的原則是:開發應服從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資源得到妥善保護,開發才能得到收益;開發取得收益,反過來可促進保護工作。但是,一旦開發與保護出現矛盾,保護對開發擁有絕對否決權。
3、特色性原則
旅游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眾不同的獨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特色是旅游資源的靈魂。
4、協調性原則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必須與整個生態區的環境相協調,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資源的特色,又可以構成集聚旅游資源的整體美,使游客觀后感到舒適、自然。
5、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市場經濟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態旅游作為旅游的一種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這個效益不僅是指經濟效益,還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高度地協調統一。而當三者出現矛盾時,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高于一切為指導原則,即經濟效益必須從屬于上述兩種效益。實際上,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最優化時,其經濟效益肯定也是相當可觀的。
(二)生態旅游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
1、保護生態資源,改善生態環境
不可否認,我市是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的地區之一。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環保工作必須長抓不懈,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僅生態環境質量會嚴重下降,使生態旅游無法開展,而且將會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保護好現有的生態資源,堅決制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加大植樹、種花、種草力度,盡快提高森林和綠地的覆蓋率,力爭城市的整體綠化水平有較大的提高。
2、編制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規劃
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規劃。應對全市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建立從可行性論證-開發規劃-監督管理的科學可行的開發程序,堅決反對“一哄而上”的無規劃的開發。應建立市政府直接領導下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協調小組,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全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制止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不良行為。
3、制定法規,加強科學管理
生態旅游會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是弊大還是利大,這并不取決于是否開發旅游,而是取決于是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科學的管理。要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加強科學管理,而科學管理的基礎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開發生態旅游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并加強對生態旅游區的科學管理,做到“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杜絕一切破壞環境資源的現象。
4、突出生態旅游產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
生態旅游成敗的關鍵在于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我市的生態旅游還處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階段,生態旅游產品存在著類型單一、檔次低等諸多問題。因此,應吸收國內外發展生態旅游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立足本地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大力開發獨具特色的半島型生態旅游產品,重點開發登山探險游、動植物觀賞游、海濱度假觀光游、農業觀光游和溫泉康療等專項旅游產品。在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豐富生態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以此建立新型的生態旅游市場體系,推動我市生態旅游的發展。
5、提高參與性,改變單一的觀光結構
在21世紀中,休閑度假將取代觀光旅游成為旅游的主體。而讓游客能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是休閑度假產品風靡世界的最直接原因。在考慮旅游與生態的關系時,僅僅關注如何將生態資源利用于旅游事業是不夠的,還應該掌握生態旅游者的消費心理和興趣傾向,在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使生態旅游者能夠參與的新型觀光結構,延長其逗留時間。
6、完善逗留設施,提高服務水平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旅游接待設施和服務都是不可忽視的開發內容。必須創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環境,這既包括硬件設施,也包括軟件方面的服務和管理,兩者缺一不可。必須全方位地開發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進行綜合性的開發。旅游接待設施的建設可按照“區內游,區外住”的原則,以減少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德夯苗寨 旅游風光帶 生態農業 融合開發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傍著峒河水勢延綿十幾公里,其開發對張家界至鳳凰旅游長廊提升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從生態地帶德夯至古城吉首峽谷陡峭、民風純樸,為當地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的開發與利用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也為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市場開發提供了廣闊前景。
1 國內外關于生態農業旅游資源開發與產業融合的文獻綜述
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世界自然基金(WWF)[1]以自然為基礎進行研究與定義,而生態旅游協會(ETA)[2]則根據當地環境基礎進行研究與定義,然而他們的研究內容歸根結底都認為生態旅游是以生態資源為基礎而進行有目的旅游活動,同時實現生態價值的旅游資源開發過程。而國內關于生態旅游的研究則從多個角度進行定義,如從生態學角度(盧云亭[3]1996等)、旅游地理學角度(郭來喜、張廣瑞2004等);而在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研究中,蔣艷[4](2003)提出社區參與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具體包括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決策與旅游發展的利益分配兩個階段;李琳[5](2003)著眼于人類同其周圍自然的和人工環境之間的一種教育關系;王金偉[6](2008)建立了理想的生態旅游分區模式,并試用于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曹瑞祺、寇明婷[7](2010)則結合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的發展內涵,通過消除博弈,提出對策來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關于在產業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產業替代性融合與互補性融合的運用研究,湘西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既具有民族村寨農業的生態性也具有民族村寨旅游的游玩功能,是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優勢互補的產物,同時在產業融合過程研究中的技術、產品、市場三方面的融合也至關重要[8]。總之湘西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資源開發對于湘西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產業融合視角,對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即生態資源、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進行融合開發價值探索后,結合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的生態環境區間優勢,通過時空規劃,進行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最終實現生態農業旅游扶貧的目標。
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態勢
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是一條集險、峻、幽為一體的狹長山谷,傍著峒河水勢延綿十幾公里。峽谷兩岸物產豐富,對陡峭的峽谷與樸實的民風以及人文景觀的開發與利用為當地實施旅游脫貧奠定了基礎。早在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將這里開發成為風景名勝旅游區,1987年正式實施對外開放,2005年12月被確認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近幾年來,隨著湘西苗寨景區的旅游業的發展,德夯苗寨的餐飲、住宿、旅游產品服務項目迅速興起,由原來的貧窮落后山寨,變成今天與全鎮各村相比,相對較富裕的德夯新村。在2006年吉首市把德夯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2009年被評為湖南省農業旅游示范點;2012年吉首開始走“谷韻吉首”的旅游品牌路線,因此在湘西德夯旅游風景帶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市場前景廣闊。根據201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湘西旅游發展生態環境區空間劃分”的劃分情況來看(如表1),德夯苗寨的生態環境發展被劃分為協調控制區級別,是民族民俗風情旅游資源重點開發、規劃的對象,因此吉首至德夯旅游風景帶的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規劃具有良好的先天資源優勢與政策優勢。
政府機構對于生態環境區域空間的劃分是基于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而德夯苗寨、古城吉首屬于生態環境協調控制區域,在實現核心自然區域保護與自然區域的引導,起到緩沖與防護作用。近幾年來,湘西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開展各種旅游活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也逐漸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項目:以農家樂為主的休閑度假型旅游項目,如鳳凰縣的金鳳凰山莊、龍山縣農夫果園休閑農莊;以古鎮休閑度假型為主的旅游項目,如鳳凰歷史文化名城、芙蓉鎮、黃絲橋古城等;以民族文化為主的體驗型項目,如吉首市矮寨鎮德夯苗寨民俗文化村、湘西明珠休閑度假村;以高科技生態農業為主的觀光型旅游項目,如古丈背簍茶苑、花垣縣湘西武陵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類型,這些項目極大地促進了湘西村寨經濟的發展。
3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分類與價值探索
3.1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分類 湘西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弊端,甚至以犧牲部分經濟體的利益為前提來發展旅游經濟,這些開發活動往往會對村寨生態產生災難性破壞,譬如民族村寨旅游開發造成的原有民風的破壞,導致古村落出現了風貌不存、民風漸易等令人堪憂的現象,因此需要對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價值進行分類,利用生態農業技術來彌補村寨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應對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狀況進行分析(如表2),然后對其旅游開發價值進行是識別,才能開發出合理的產品類別,以便更好的實現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
3.2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價值探索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的生態農業資源物種豐富,品類齊全,融合開發價值潛力巨大,特別是在對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實現了資源互補作用,同時在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產品類別上,可以開發成文化體驗產品系列、康體運動產品系列、休閑度假產品系列等(如表3),這些旅游產品系列剛好實現了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價值。
根據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的旅游資源狀況與民族村寨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類別進行分析,利用互動性研究,在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沿岸的生態農業資源、民族村寨旅游資源、自然資源的共同作用下,開始開發出一些新的旅游項目。根據湘西自治州的發展規劃與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需求,可以結合產業融合理論,將生態農業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自然/人文旅游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款核心旅游產品,實現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的旅游價值的提升(如圖1)。
融合開發互動結果
湘西德夯苗寨旅游風光帶在生態農業資源、自然資源、民族村寨旅游三者之間的共同開發與互動作用之下,開發出核心旅游產品,即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如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包括野生花卉植物展、苗族原生態鼓舞晚會、野生動物科普普及活動等這些新的旅游項目;民族村寨民俗文化體驗活動,包括苗族原生態鼓舞晚會、苗族文化博物館、苗寨藥物展覽園等。通過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旅游項目不盡實現旅游資源開發的價值,也滿足了旅游消費人群多樣化的需求,對于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旅游消費人群的完美追求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4 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時空規劃
4.1 做好時間規劃,循序漸進,確保旅游目的地生態安全 打造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大峽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需要以保護生態安全為準則。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做三個“三年”規劃期。第一個“三年”,是為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做前期準備,主要包括政府規劃,村寨旅游資源和生態農業資源的認識,地方觀念的改變,政府招商引資,做好品牌宣傳工作和社會公關工作以及技術人才培養等;第二個“三年”期是民族村寨旅游與生態農業旅游的產品融合期,通過在民族村寨發展生態農業項目,使傳統功能也得到釋放,既能增加當地居民的勞動收入,又能夠緩解過度開發所帶來的生態壓力;第三個“三年”期是實現市場融合,是民族村寨旅游與生態農業旅游融合發展的最終體現,通過開發生態農業產品與民族村寨旅游產品共同把旅游消費市場做大,并借助吉首市推出的“谷韻吉首”的城市品牌、吉首市市花“蘭花”形象,最終實現生態農業旅游扶貧目的,如表4所示。
4.2 做好空間區域劃分,實現德夯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合理開發 湘西德夯風景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需要通過多部門溝通、全方面的考慮、多方位的規劃并經過共同作用才能實現(如圖2)。因此,根據湘西德夯風景帶路程與地勢環境,可以將這十幾公里的路程分為三段進行規劃,協同發展,以便按計劃進行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如表5)。
4.2.1 吉首至寨陽鄉:屬于城市與城郊的過渡段,既有城市經濟的梯度擴散作用,如吉首市西站附近沿河房地產開發,也有城郊鄉土濃郁的氣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野民情。這一段是城鄉互動的關鍵區間段,因此需要正確處理旅游者與地方居民之間的關系,要聯合曙光村和寨陽鄉之間的合作,政府機構應該發揮其協調工作的能力,可以是當地居民自己開發,由政府聘請專業科技團隊進行指導;或者根據統一規劃的需要,政府或者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將土地統籌起來,然后再無償租賃給地方居民,并且按照規劃進行種植,通過資金獎勵等手段來實現此空間區域的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目標。
4.2.2 寨陽鄉至矮寨鎮:是一條曲徑通幽的大峽谷,呈現險、幽、高聳等特點,也是一條集清澈、幽深于一體的狹長山谷河流,根據此地段的自然環境與地理環境情況,剛好可以體現“谷韻吉首”的主題。此處可以開發水路旅游項目,以體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河流可以分段攔壩蓄水,根據蓄水允許長度來規劃攔水壩計數。峽谷兩岸可以開發登山項目,以及培育和種植珍貴稀有動植物,連片開發天然植物博物館;蘭花作為吉首市“市花”,可以培育各種適合在山澗生長的野生蘭花園圃,以供船上游客欣賞。此路段政府部門在資金和技術引進上需要發揮主導作用,確保整個工程的實施安全。
4.2.3 矮寨鎮到德夯苗寨:是民族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核心景點區域。矮寨四面環山,中間空曠如一,前面的公路奇觀――著名的矮寨盤山公路,頭頂上是世界特大懸索橋――德夯特大懸索橋和德夯苗寨景區,也是利益沖突的重點防范地區,政府部門應該在征求廣泛的意見以后,進行規劃與開發,開發過程中可以由政府邀請專業團隊進行規劃與技術指導,矮寨鎮的開發由矮寨居民來執行,德夯苗寨的開發由原來承包公司進行再包裝,要體現生態農業主題的民族村寨旅游的主題。為了能夠在懸索橋上的旅游感應到矮寨鎮的視角效果,在閑置的土地上可以種植花卉等能夠點綴的植物,可以開展登山運動或者極限運動,如蹦極、攀巖等項目。德夯苗寨以瀑布溪流為主線,進行野生蔬果成片種植,比如德夯至天文臺的路段可以在農閑時期全部種上油菜花,既可以用來觀賞,游客用來榨油,打造“油菜花之谷”;德夯苗寨至流沙瀑布可以打造成一條野生動物觀賞長廊,可以讓游客了解野生動物的習性,珍惜和保護野生動物;德夯苗寨至德夯瀑布群路線可以規劃成野生藥材大觀園,增加游客對苗藥的了解和體驗山澗采藥的樂趣,體驗“只在此山中,云生不知處”的感覺。
5 結論
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在經過時間與空間的規劃以后,基本實現了產業融合中的技術、產品、市場等三方面的融合,為了鞏固湘西德夯旅游風光帶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的成果,還應該對景區旅游路線進行科學安排,如應該采取戰略聯盟的合作形式,基于交通便利的優勢可以打造以吉首為起點的一日游和以吉首為終點的兩日、三日游路線的精品路線,滿足多方面的旅游市場需求,打造出民族村寨生態農業大峽谷旅游的品牌線路,迎合“谷韻吉首”的旅游品牌發展,最終憑借生態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旅游扶貧的偉大目標。另外,在這過程中參與重要角色的當地政府、居民、旅游開發企業需要發揮各自的職能,當地政府部門應該改變傳統的發展觀念,要以全新的視角看問題,比如引入生態農業旅游觀念并進行宣傳,同時大力推廣“谷韻吉首”的品牌概念,積極調動當地居民的生態農業旅游扶貧信念等;當地居民作為生態農業旅游扶貧的直接受益者,應該積極樹立生態農業旅游觀念,配合政府文件等政策的實施,同時提高自身的修養,以更好地接受全新理念;旅游開發企業可以引進一些具有科研開發實力的農業企業以及引進一些資金雄厚的投資公司、旅游管理企業,注重培養和利用地方企業的優勢資源等,通過共同努力,按照空間劃分區域、按照時間段逐步進行生態農業旅游資源融合開發,打造民族村寨生態農業旅游大峽谷,實現生態農業旅游扶貧的偉大工程。
參考文獻:
[1]謝花林,劉黎明.開發鄉村生態旅游探索[J].生態經濟,2002(12):69-71.
[2]張廣瑞.生態旅游:理論辨析與案例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經濟地理,1996(1):106-112.
[4]蔣艷.社區參與旅游開發具體操作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6):89.
[5]李琳.21世紀昆明國際商貿旅游城市環境教育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3):57.
[6]王金偉,李勇,佟連軍.生態旅游:概念、歷史與開發模式[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9).
[7]曹瑞祺,寇明婷.鄉村生態旅游規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4).
【關鍵詞】 哄鄙態區;生態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融合;開發
西安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長河中作為十三朝古都的歷史地位也使得其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新世紀以來,陜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為深入開發本地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增強歷史名城文化效應作為增加第三產業收入的主要目標而開發出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唐城墻遺址公園及寒窯遺址公園等著名的歷史古跡文化旅游景點,在增加城市收入的同時也為其城市名片增添了新的閃光點。哄鄙態區作為西安首個以“生態發展”為發展理念的生態區,貫穿該區的兩條重要河流漢佑脲焙郵俏羧鍘鞍慫繞長安”勝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流經的區域被人們稱譽為“三輔盛地”;又有眾多亟待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和優厚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條件,就需要針對性的開發策略。如今西安旅游業發展的特點依舊是重人文而輕自然,而哄鄙態區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是其最大的發展優勢,且漢唐時期依哄繃膠涌鑿出最重要的人工運河與漕運碼頭與伴隨其產生的眾多歷史遺跡與事件都是發展潛力巨大的人文資源。如果將這些潛在的人文資源與現存的自然生態資源相結合,則會形成新的旅游熱點項目,為西安現有的城市旅游模式創造新的發展基點。
一、哄鄙態區人文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哄鋇厙是古都西安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哄蔽幕。灞河有清河、輞川、漢尤條支流,其中以后者最為有名。因此,人們往往將骸㈠繃系在一起。隋唐時期,灞河上有船通行,漢郵清焙幼畬蟮囊患噸Я鰨雖是灞河支流,但它與灞河齊名。歷史上有“玄灞素骸敝說。 “玄灞”是說灞河既深且廣,流量較大;“素骸痹蚴撬漢鈾質很好,清澈見底。[1]自古以來哄鋇厙就擔負著“漕運轉樞,畿輔拱衛”的重要使命,尤其在漢唐盛世期間,哄鋇厙更是為都城長安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因而才有古長安“八水十三塬”的美稱。
進入新世紀以后,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陜西省政府于2004年9月成立了西安哄鄙態園區。其區位優勢非常明顯:首先,位于西安城區東部,北到渭河,南到繞城高速,包括哄焙恿膠鈾陌兜哪媳畢虼狀區域。其次,相對獨立的區位、便捷的交通都為生態區的旅游資源增添了獨特性;再次,相比于曲江新區、未央區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分散的區域,哄鄙態區的生態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分布相對集中,區域內及毗鄰區域擁有歷史跨度大、不同時期、品質較高的歷史遺跡和遺物,以及豐富的人文活動和歷史事件。加之其在歷史發展中占有的獨特地位,都使哄鄙態區的旅游資源具有較強吸引力。
然而,由于哄鋇厙曾是京畿輔地,在承擔重要歷史使命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各種人為的紛爭當中,在戰爭中一批珍貴的歷史遺跡和遺物已遭人為破壞;加之當地的水土流失,地理和氣候變化等使得遺存下來的文物古跡深埋于地下或是風化于沙石之中,難以為人們發掘和利用。許多文物古跡的地面賦存實物較少,加之對其人文歷史內涵挖掘不夠,大部分仍處于半開發或未開發狀態。
二、哄鄙態區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前景分析
哄鄙態區自成立至今,始終實行生態區建設與旅游品牌營銷共同發展的思路。先后舉辦了2007年 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中國杯插花花藝大賽、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聯合國國際兒童夏令營等一系列國際、國內大型活動,2006年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落戶哄鄙態區,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3屆年會。[2]區域知名度和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但若將原本就具有的優勢生態旅游資源與待發掘的人文資源加以整合并進行特色化開發,將使生態區的旅游發展模式更趨于多樣化和高效益化。
人文旅游資源主要分為四個大類:即遺址遺跡與遺物、建筑與設施、人文活動、旅游商品與紀念品。[3]哄鄙態區一區就包含了這四類資源,而這正是源于富有魅力、絢麗多姿的哄蔽幕。新石器時期半坡氏族發達的彩陶文化,各類彩陶器物的相繼發掘與出土;證明了哄鋇厙作為半坡文明發源地的重要意義,而在大型紀錄片《哄背じ琛分芯拖允境鏨攣骺脊湃嗽痹阱焙由嫌蔚睦短镎蛐陸忠胖分鋅脊歐⑾值難鏨贗砥凇鞍遄”和龍山早期“條形磚”遺物,更是哄鋇厙史前文明存在的最好證明。此外還有位于灞河東岸的商代崇國中心區老牛坡遺址,位于白鹿原上的商代早期冶銅遺址懷珍坊都表明哄鼻痹詰娜宋穆糜巫試叢哄蔽幕中的不可替代性和較高的開發價值。[4]在古建筑遺跡方面:現存于灞河之中的“大漢漕渠”的水壩遺址及兩度出土的隋唐古灞橋橋墩遺物,證明了中國古代跨度最長、橋孔最多的灞橋存在的真實性。哄蔽幕的特色“祓除”、“修禊”、“祓齋”等各種禮儀活動也為哄比宋穆糜巫試叢鎏砹誦碌幕盍Α6“長安八景”之一的 “灞柳風雪”垂柳依依、友人依依惜別的情景也成為哄鋇厙人文景觀中的獨特亮點。
總之,作為西安城市近郊旅游區,哄鄙態區是西安大都市旅游區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將上述人文旅游資源合理地開發并與自然生態資源有機結合,將加快推動生態區成為西安東部都市旅游集散基地和國內休閑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的發展進程。
三、哄鄙態區人文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策略
1、借助文化表演形式豐富發展模式
當今社會,人們對于歷史的感覺往往是虛無縹緲、遙不可及。對游客來說,外出旅游就是想體驗另一種生活,可置身于歷史文化旅游區時,面對矗立的建筑、沉默的雕像、無聲的文物,游客雖能感受到滄海桑田、歲月變換的歷史感,但卻難得真實的與歷史相接觸,以朦朧之態與歷史接觸,未能真正感覺到歷史的厚重氣息。其實,歷史就在人們身邊,歷史的流動性和音樂美使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而不是停滯。為了能更好地還原歷史,人們就以表演的形式來再現歷史,重現那些重要的歷史場景和歷史事件。表演作為及觀賞與再現歷史風貌的藝術形式,是表現歷史流動性和音樂美的有效手段。眾所周知的“印象系列”就是將表演與不同的生態景觀相結合而開發出的集人文與生態旅游資源于一身的發展模式。從“印象?劉三姐”到“印象?西湖”,從“印象?麗江”再到“印象?大紅袍”;場場爆滿的表演現場和巨大的旅游經濟效益就是這一旅游模式運行的最佳體現。此外還有山西平遙的大型情景體驗劇“又見平遙”及杭州大型歌舞表演“宋城千古情”等結合生態與人文旅游資源發展的旅游模式。
這些表演形式將民風民俗與歷史人文景觀融入進留存至今的人文和生態景觀之中,以表演形式將參觀游客帶進當時的歷史現場,親身感受穿越歷史、感受彼時的民風民俗,從而讓游客產生出“身在畫中游”的即視感。哄鄙態區最重要的生態旅游資源就是漢佑脲焙蛹捌湫緯傻墓婺E喲蟮氖地景觀,并孕育了哄蔽幕,如果能在哄焙由態區旅游規劃中通過豐富的表演形式與實地的人文遺址的結合,按時代順序將這些遺址景點串聯起來。比如以漢擁睦史作用“漕運”作為重要的連接點,將哄焙恿槳都笆澇盎嶂械墓閽頌讀接在一起,并以“印象”的表演形式表現出漕運在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發展歷史中的重大作用:在漢代依托哄繃膠涌鑿的“大漢漕渠”是如何支撐起漢武帝西征匈奴的雄心;在唐代廣運潭又是如何彰顯出開元盛世的大唐風范,同時在表演中加入關鍵的歷史人物也會起到引導作用。既能讓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真實地了解歷史,體味歷史,又可以以大型歌舞表演的形式表現出哄鄙態區昔日的漢唐風韻和自然風貌。以此體現哄鄙態區人文旅游資源與生態旅游資源的最佳結合及生態區旅游模式的創新。
2、運用歷史遺跡與生態旅游資源融合的情景再現模式
作為著名的綜合旅游城市,西安作為古代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和交往中心,有大量的文化遺產且自然風景條件優越,旅游經濟內容相當豐富,旅游功能相應比較突出。[5]與西安齊名的其他五大古都中:北京近年來通過對故宮,天地壇,雍和宮等歷史古跡的重新改造,并開發出一系列符合歷史原貌與大眾喜好的旅游產品:如故宮的“清宮人偶”、“龍鳳呈祥”清宮人形吉祥物等。其他如南京,杭州則分別有“明清夫子廟廟會”、“宋城千古情”等結合當地著名歷史古跡與自然生態景觀的人文生態旅游產品。此外,由陜西旅游集團公司投資的以唐?華清宮遺址為主要表演地;結合盛唐文化及白居易著名敘事長詩《長恨歌》改編而成的大型山水歷史舞臺劇《長恨歌》,還有曲江文化集團投資,在大唐芙蓉園內推出的大型歌舞劇《夢回大唐》;都是將宮殿遺址、山體水景與大型歌舞表演相結合,為西安特色旅游開啟了新的發展模式。借鑒諸多成功的先例,為打造哄鄙態區獨有的人文生態旅游品牌,當務之急就是將區內著名的歷史遺跡與擁有的生態旅游資源結合起來;如漢由顯經開挖出西北第一條人工河渠“大漢漕渠”,雖然不復存在,但其遺留在漢由系腦用來圍堰筑壩的遺跡留存至今并被發現;再如灞河上留存的隋唐時期古灞橋的橋墩,如果使用模擬技術與大型表演相結合的形式,將使得游覽的旅客重新看到這些已消逝的千古奇觀;或讓游客置身于古代的漕運船之中,走近歷經千年的橋墩之前,親手撫摸那些銘記輝煌歲月的歷史印記。白天,可于生態區內著名的歷史遺跡旁進行大型古風形式的歌舞與技藝表演,讓游人體驗夢回漢唐的歷史遺韻;夜晚,可在灞河兩岸使用先進的聲光電技術展現帶有漢風唐韻的河岸街市布景,游客置身于富有漢唐風格的游船之上,穿梭于漢唐古河道上;以此陶醉于穿越千年的滄桑與巨變。所有這些開發模式都可以使哄鄙態區的人文旅游資源與生態旅游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與展現。
3、依托生態與民俗融合,打造哄比宋納態旅游品牌
依據2009年《陜西文化發展報告藍皮書》中規劃:2009-2014年,西安市已建成依托灞河水面形成的大型活水運動健身文化區、以米家崖島嶼風情為輻射點形成的漢穎跛休閑文化帶,以廣運潭為主體的生態觀光休閑文化區。通過這些文化產業功能區的建設,迅速構建起生態區的文化產業架構,形成產業互補和互動,使哄鄙態區真正成為西安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亮點和示范基地。作為綜合旅游型城市,西安發展哄鄙態區旅游品牌應通過有意的促進和重建歷史、文化,使其成為新的旅游目的地。哄鄙態園區中的各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都與哄繃膠詠裘芟嗔,在生態區成立后的近十年中,建成的城市亮點品牌包括西安世園會、西安金融商務區及哄憊家濕地公園。特別是哄憊家濕地公園;自2013年4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公園以“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為主題,設置野趣、精致、時尚、河道等四大主題板塊,集濕地保護、觀光旅游、科普科研、戶外運動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型生態旅游目的地。[6]哄憊家濕地公園的建成,也為生態區已有的旅游模式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據此,生態區還可以開發以下具有哄鄙態區人文生態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
(1)將“灞柳風雪”的著名場景設置其中,設立灞河送別主題公園或哄焙禾品繚現魈夤園,借以展現古時漢渝焙恿槳杜ㄓ艫暮禾品縝榧暗筆鋇拿穹緱袼住
(2)漢恿槳兜乃錛夜蕩濉⒅械畬濉⒘杭掖宓扔滌芯墑憊羋し縝櫚拿窬釉郝涿袼捉ㄖ的村落,可借鑒禮泉袁家村、韓城黨家村的民俗旅游發展模式;將生態資源與民俗文化相結合,形成集生態旅游、民俗體驗、農家生活于一體的生態民俗村,借以展現老關中古村落的民俗風情。
(3)灞河流域附近新發現的新街口遺址、上林苑狄寨熊貓頭骨化石等都可以進一步開發成為新的遺址公園、自然博物館;上林苑遺址則可開發成新的遺址公園等新的旅游景點,以吸引旅游開發投資。
總之,依托哄鄙態區的生態旅游資源與人文歷史遺跡的結合,打造哄比宋納態旅游的民俗新品牌。
四、結語
作為西安市首個生態園區,哄鄙態區內具有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歷史悠久的人文歷史旅游資源,其旅游開發出路應著重將自然生態資源與人文生態資源將結合,積極發展人文生態旅游,通過藝術表演和情景再現的形式將哄繃饔虺戀淼睦史和民俗文化發揚出來;依托歷史文化,大力打造生態人文旅游品牌。而這一切的前提則需要具體的保護措施來促使這些資源能夠更好地保存并不斷完善;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保護,而保護則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哄鄙態區已有的旅游設施如西安世園會的“一塔三館”和廣運潭也可為后開發的旅游資源提供良好的展示平臺,融合了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的發展模式將有助于哄鄙態區發展新的旅游產品,也為未來的西安東部生態旅游區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為西安市人文旅游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模式。
【注 釋】
[1] 生態哄哄備趴.哄鄙態區門戶網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2] 楊尚勤,石英,王長壽等.陜西文化發展報告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
[3] 徐學書.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38.
[4] 哄蔽幕的魅力.哄鄙態區門戶網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5] 許峰.城市產品理論與旅游市場營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0)91.
[6] 馬耀峰,宋保平,趙振斌等.陜西旅游資源評價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