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慧物流的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法治視域;物流管理專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素養
自黨的十以來,黨和政府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踐行予以高度的重視。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來看,無論是精神價值層面還是政治理想層面,都充分體現出了社會主義的法治精神,并成為時代思想的主流先驅,這就對新時期的高校專業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法治視域下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得尤為必要。
一、法治視域下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作為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陣地,應該從立德樹人的角度進行考量,高等教育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育人的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和道德素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更為深刻的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內容,養成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一)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素
在當前法治社會背景下,法治、自由、平等成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成的關鍵性要素,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價值目標息息相關。從經濟發展及社會長遠進步角度來看,我國正處于一個重要的轉型階段,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要素之一,充分展現了現代法治社會的功能所在。
(二)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保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建設和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代表了人民群眾對祖國未來發展的一種殷切希望和精神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幾個層面中,法治和其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素之間關系密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和踐行的基礎保障,如果缺少這一堅實的精神保障,那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他要素自然無從談起。
(三)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載體
從我國提出依法治國方針,到十的“三個倡導,”法治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將依法治國理念充分地踐行在實際工作中。為了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根本上的法律法規保障,如果缺少了法規的維護和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無法在人民群眾內心深處開花結果。
二、法治視域下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育人思想,“天行網,匹夫有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中具有十分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即便是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其中蘊含的價值觀同樣不容忽視。
(一)內化為精神追求和動力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和踐行中,黨和政府強調通過法律為其提供保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發展。從中不難看出,在社會生活中各個層面、各個領域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踐行均需要通過法律的強制性手段來提供有利條件,促使社會文明和社會進步同步,獲得長遠的發展。將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根本目的是在社會改革進程中為進一步優化制度設計、決策部署,提供更為堅實的價值依據。
(二)外化為自覺行為和活動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和踐行中,應該樹立正確的認知和態度,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還需要從社會各個角度上深入落實和完善。在整個過程中,法治的推進和保障十分關鍵,通過法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在立法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地位,形成更具建設性的制度設計,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法律內涵和特性,切實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和落實。
三、法治視域下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對策
在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和踐行已經成為普遍共識,通過對不同階層上的引導和規范,提升凝聚力,共同朝著目標前進。總的說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和踐行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當前物流產業發展現狀,明確物流市場發展中對于優秀人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在法治視域下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思想上的認同,提升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認知,加強宣傳教育和示范引領,同時配合政策上的保障、制度建設和法律約束,有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方方面面,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思想保障。
(二)提高法律知識儲備
在法治視域下,由于法治本身就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基本內容,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主要途徑,這就需要在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能夠充分結合專業發展現狀,明確專業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學生掌握法律知識。
(三)強化現代法治意識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和踐行中,法治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實際工作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應該追求更高層面上的實踐行動,只有這樣才能營造更為濃厚的法治氛圍,提升學生的現代法律意識,能夠自覺去踐行法律要求,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扶正祛邪,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為后續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在法治視域下,物流管理專業應該明確當前專業發展前景和發展目標,有針對地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法治作用,促使廣大學生欣然接受,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推動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曉晨,李衛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大學生法治教育研究[J].普洱學院學報,2016,32(2):121-122.
[2]王忠寶,楊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大學生價值取向引領[J].現代教育管理,2015,14(11):124-128.
[3]姜仕華,湯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J].理論觀察,2016,31(4):144-145.
【關鍵詞】 肺癌; 淋巴結轉移; 癌胚抗原; 鱗狀細胞癌抗原; 鐵蛋白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 CEA, SCC and SF as analyzed with Logistic vegression and ROC curve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lymph nodes metastasis. Method: Serum CEA, SCC, and SF were detected in 10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nd in those cases, 65 cases were identified as lymph nodes metastasis group and 35 as non-metsatasis group. Result: The positive rate of CEA and SCC of metastais group was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metastasis (P
【Key words】 Lung cancer; Lymph nodes metastasis; CEA; SCC; SF
First-author’s address: Guangxi Cancer Institute, Nanning 53002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01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而肺癌轉移是患者預后欠佳的基本原因[2-3]。因此,及早對肺癌的診斷具有積極意義,血清癌胚抗原(CEA)、鱗狀細胞癌抗原(SCC)、鐵蛋白(SF)作為腫瘤標志物診斷腫瘤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在肺癌的診斷中的價值也日益受到關注[4-5]。但其在肺癌轉移的監測中的作用國內報道較少。為探討上述3種腫瘤標志物檢測在肺癌淋巴結轉移中的價值,本文將對肺癌患者血清CEA、SCC、SF水平檢測,運用Logistic回歸和ROC曲線綜合評價其在預測肺癌淋巴結轉移中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肺癌病例為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48歲,所有病例均經臨床病理確診,其中淋巴結轉移組65例,未轉移組35例。
1.2 檢測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采用Roche E170電化學發光儀測定CEA,酶免法測定SCC,免疫比濁法測定SF,所用試劑均為相應配套試劑,嚴格按說明書操作,各指標正常參考范圍CEA:0~5.2 μg/L。SCC:0~1.5 μg/L。SF:女 10~120 μg/L;男:20~300 μg/L。大于參考范圍上限判定為陽性。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3種腫瘤標志物的陽性率比較 轉移組CEA和SCC陽性率比未轉移組高,而SF在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淋巴結轉移一般被認為是腫瘤全身性轉移的階段性標志。肺癌轉移首先浸潤的是淋巴結,因此,判斷是否發生淋巴結轉移,是肺癌患者選擇治療方案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是受試者預后的主要判斷指標[6]。腫瘤標志物作為辨認和追蹤腫瘤存在和發展的標志,在腫瘤的普查、診斷、判斷預后及轉歸、評價療效和隨訪等方面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其臨床價值也越來越受重視[7],但任何一種腫瘤標志物檢測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目前臨床使用腫瘤標志物的關鍵在于合理應用及正確評價。
CEA是細胞表面糖蛋白,1965年由Gold等發現并命名,其介導上皮細胞間粘附是不依賴鈣離子的同嗜粘附。有研究對非小細胞肺癌的外周血進行CEA mRNA檢測,在存在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為陽性結果,而未轉移者未檢測到CEA mRNA,提示其檢出率與肺癌分期、淋巴結轉移存在一定關系,可以作為肺癌轉移的一個指標[8]。本文結果顯示,CEA在肺癌淋巴結轉移組中的陽性率為60.0%,明顯高于未轉移組的陽性率22.9%(P
SCC是腫瘤相關抗原TA-4的亞單位,是1977年由Katu等從子宮頸鱗狀細胞癌組織中分離出來的,存在于子宮、肺、頭頸等鱗狀上皮細胞的胞漿內。本文資料顯示,SCC在肺癌淋巴結轉移組中的陽性率為55.4%,與未轉移組的陽性率31.4%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SF是一種急性期蛋白,國內外許多研究指出各種惡性腫瘤病患者的SF濃度明顯高于良性腫瘤患者,所以SF也是惡性腫瘤的標志物之一[12-14]。本文資料顯示,SF在肺癌淋巴結轉移組和未轉移組中的陽性率均較高,分別為72.3%和65.7%,但兩組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SF作為肺癌淋巴結轉移的判別指標意義不大。
ROC曲線分析已成為廣泛應用于臨床診療和人群篩檢研究的一種統計方法,是一種全面的科學的評價檢測項目的方法[15-18]。ROC曲線超初僅用于雷達信號接受能力的評價,1995年被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批準用作實驗室試驗的臨床準確性評價的準則。ROC曲線下面積越大,其識別能力也就是臨床準確性越優秀。Logistic回歸分析可以篩選出和因變量有密切關系的自變量。本研究運用Logistic回歸,擬合最佳回歸曲線,從而分析了CEA和SCC的聯合診斷作用。本研究經Logistic回歸和ROC曲線綜合分析顯示、擬合的新變量Y的ROC曲線下的面積比任何單一指標的面積要大,其預測概率ROC曲線的AUC為0.812,為肺癌的診療,判斷預后等提供可靠的實驗室依據。
參考文獻
[1]尹同利.益氣化瘀法配合化療治療晚期肺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107-109.
[2]王磊,何潔,姚勇,等.血清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對肺癌的診斷價值[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3,20(3):140-142.
[3]萬程彬.研究血清多種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肺癌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6):60-62.
[4]李佩章,朱波,王英,等.Logistic回歸和ROC曲線評價癌胚抗原、鱗狀細胞癌抗原和鐵蛋白對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6):16-19.
[5]周盛杰,劉啟波.多項腫瘤標志物與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對肺癌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6):116-118.
[6]張青汶.肺癌中SO 字2表達的臨床意義及與預后的相關性[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1):3-5.
[7]紀波,王啟飛,穆玉恕,等.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的肺癌輔助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7):32-35.
[8] Sugai S, Satoh Y, Komatsu M, et al. Recurrence Pattern and rapid intraoperative detection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mRNA in pleural lavage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J]. Rinsho Byori,2008,56(10):851-857.
[9]吳志德.腫瘤標志物在肺癌聯合診斷的臨床應用分析[J].安徽醫藥,2013,17(5):793-795.
[10]吳曉燕,朱自力,張金業,等.腫瘤標志物檢測在肺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探討[J].檢驗醫學,2014,29(5):578-580.
[11]歐雙余,葉輝.腫瘤標志物SCC、NSE、CYFRA21-1及CEA聯合檢測在肺癌診斷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2):200-202.
[12]宋福珍.血清鐵蛋白及其他四種腫瘤標志物檢測對肺癌的診斷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8):105-106.
[13]劉鐵林,孟凡超,齊春華.血清腫瘤標志物組合模式在肺癌診斷中的評價[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4,24(14):2022-2023.
[14]張梅.腫瘤標志物檢驗在肺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8):67-68.
[15]敖素華,楊峰.血清多項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肺癌診斷中的價值[J].重慶醫學,2013,42(31):3764-3765.
[16]江濤.比較5種血清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對肺癌診斷和治療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62-64.
[17]周盛杰,劉啟波.多項腫瘤標志物與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對肺癌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6):116-118.
關鍵詞:智慧物流;供應鏈;制造業;大數據;物流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新興技術的出現,智慧物流也應運而生。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動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實現物流系統信息交流、企業及時獲取貨物的多方位信息,掌握貨品的物流狀態,監控貨品的品質和物流活動。智慧物流需要對信息進行收集、傳輸、反饋、分析處理,因此,智慧物流可以分為基礎層、感應層、傳遞層、分析層、決策層。基礎層包括物流倉庫、運輸車輛等,這是物流最傳統的基礎設施;感應層是安裝在車輛、貨物外包裝和倉庫中的各種類型感應器,比如,光感器、遠紅外線、監控攝像頭、濕度感應器等,能夠將感應轉換成數據;傳遞層是將感應到的數據通過網絡傳輸設備傳送到企業供應鏈物流控制中心;分析層是利用各種云計算軟件和測評系統來分析所獲得的數據,從而得出相關的結論;決策層是根據分析層的報告對企業戰略做出具體的部署決策。其中基礎層、感應層和傳遞層可以應用物聯網技術,而分析層和決策層可以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從而實現了制造業物流的智能化。
1智慧物流在企業供應鏈中的發展現狀
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智慧物流供應鏈規模的擴大。智慧物流能夠最大化地將企業的生產數據進行整合和分析,從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物流方案,提高物流供應鏈作業效率,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智慧物流中的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大數據匯總分析數據后,能夠利用機器人手、光感應技術、計算機技術、物聯網技術智能化地實現對物流供應鏈的管理與控制,具體而言就是將客戶信息、訂單信息、貨物信息、運輸車輛定位信息、承運車輛的運能、物流網絡等匯總到企業物流供應鏈數據技術中心進行數據處理,經過云計算數據分析,得出決策依據,進而調整供應鏈的物流方案、調控物流運力、物流路線規劃和物流承載力預測等活動。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智慧物流的智能水平持續上升,從而實現了供應鏈從頭到尾的管理,確保了供應鏈整個流程的數據可以查詢,可以追溯。
2智慧物流在企業供應鏈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2.1物流要素資源共享協同程度低
當前,大多數企業都意識到將物流新興技術應用到生產領域所帶來的競爭性優勢,因此都建立起了物流智能化項目。制造企業在供應鏈建設中需要進行多方產業協調,需要多個行業、多個領域的企業共同參與,物流各個環節中的企業合作協同才能共贏。如果盲目草率啟動,缺乏相配套的物流優化環境,發展單一會導致效率低下。比如,一些企業引入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但是企業的文化理念跟不上,戰略先導不能帶動企業文化氛圍,使得企業不能夠順利推進和貫徹智慧化物流。企業之間B2B領域的物流環節,配送活動涉及眾多因素,運力、車輛調度、路線優化、運輸成本、路況等因素之間聯系緊密,但是企業間缺乏協同,聯系不足導致發展效用差別很大。在智能化倉儲領域同樣也存在入庫、存儲、分揀和保管、配貨要素之間相互割裂,物流協作優勢受到制約的情況。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化和協同化水平低,使得企業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市場競爭力弱。
2.2智慧物流標準化不到位,監管不足
企業制造對商品信息化標準建設不足,這樣商品信息的輸入就會受限,供應鏈體系中信息互相割裂,產生信息孤島,導致智慧物流的數據共享沒有統一的標準。智慧物流中有很多新興設施設備,但是設備的型號、規格缺乏統一標準,這樣設備和設施之間的兼容性不足,影響了物流供應鏈作業的效率。企業出于自身經濟實力情況和節約成本的考慮,在選擇標準時也會有一定的傾向性,導致標準差異給物流活動帶來了制約性影響,難以發揮優勢。智慧物流下,大數據和物聯網、云計算等IT技術的普及,使這個行業內涌入大量的物流行業參與者和利益參與者,所以急需繼續健全企業的征信體系。當前物流行業市場秩序缺乏規范,存在真空地帶,政策法規缺乏有效的針對性,現行的監管制度在智能貨柜、無人機等無人化設備方面的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對智慧物流的發展產生了制度性障礙。
2.3新興技術人才不足
智慧物流在制造業中涉及眾多知識領域,比如,計算機、電子技術、自動化控制、大數據、圖形圖像、財務金融等,所以建設智慧化物流供應鏈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當前復合人才培養速度較慢,不能很好地滿足物流人才隊伍的需求。對于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發展趨勢,人才培養是一項急需的重要任務,影響著智慧物流供應鏈的建設。
3智慧物流在制造企業供應鏈中的建設策略
現今企業對物流的要求越來越高,客戶對時效性、安全性、快速反應和環保都提出了高要求,因此現在的企業需要將眾多IT技術,比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運用到企業采購、倉儲、運輸、配送、生產等重要的物流環節中去。結合智慧物流中的機器設備,比如,機器人手、自動導引運輸車、AGV、RGV、無人駕駛配送機、自動配送車等智能化設備,實現企業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自動化。形成智能化的物流體系,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方向。智慧物流不是單個企業的事,需要物流行業不同環節的企業共同參與,形成一個完整的智慧物流產業鏈,物流企業、行業相互補充從而實現協同發展。
3.1建立智慧化的倉儲中心
建設自動化立體倉庫,采用機器人手進行揀貨和堆碼作業,AGV、自動揀選機等設備,配合傳感器、光感器等電子技術,對貨物的入庫、在庫、堆碼、揀選作業進行自動化的高效無人作業。通過空氣傳感器和光感器對空氣中氣體進行檢測,當空氣指標超標時發出警報,對不正常貨物出入進行提示,提高了倉庫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將產品的入庫、出庫數量進行記錄,匯入企業大數據庫中,進行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匯總,與企業的供應鏈系統、企業的資源計劃ERP系統進行對接匹配,這樣企業能夠及時掌握真實的庫存情況,了解存放時間、存放數量、批次等,合理地調節倉庫的庫存量,達到經濟庫存量水平。倉儲過程實現智慧化倉儲,能夠對物流作業信息和庫存貨品信息全面掌握,協調管理。
3.2大數據下產品的物流監控
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過程,都有可能在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故障,為了能夠追根溯源,我們需要對生產從原材料采購,半成品生產,產成品入庫,到最終商品銷售環節,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可追溯體系。同樣追溯產品需要企業從采購、物流、生產、銷售等多個環節同時進行,從產成品入庫、包裝、裝車運輸,到送貨完成這些物流環節都需要保證信息是可以追溯的。產品的追蹤可以雙向進行,一方面產成品完工后,擁有自身對應的唯一編碼,登記入大數據庫中,對其后續的物流倉儲、運輸、銷售和送貨等環節進行記錄登記,收集相關數據到數據庫中;另一方面追溯該產成品的生產過程、原材料、供應商等信息,包括入庫記錄、庫存保管記錄、驗收報告等。這樣就保證了原材料與產成品的信息能夠一一對應,一旦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問題所在,實現對每一環節異常情況能夠提前預警、及時解決,從而降低了企業風險。
3.3物流供應鏈流程可視化
將攝像頭、數據傳輸、視頻監控等技術與企業物流技術相融合,比如,物流的GPS衛星定位系統、RF技術等,能夠實現物流供應鏈全流程可視化。從采購原材料、倉儲儲備、配送車輛運輸調度、物流在線調配等物流供應鏈全流程可以通過視頻、音頻進行實時傳輸和監控。比如,在貨物運輸過程中,GPS全球定位系統能夠將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實時位置監控顯示在企業控制調度中心,可以實現產品運行軌跡的及時調配和監控,當某地區對產品有緊急需求時,可以通過監控系統對產品的目的地進行及時調換和更改。如果在倉儲中心或者物流中轉站建立這樣的可視化系統,能夠配合視頻檢測系統,更好地對產品的質量、狀態和異常情況進行及時監控。比如,在產品的外包裝上、運輸車輛上、集箱上安裝監控設備、光感器、紅外線感應器、溫濕度傳感器、壓力器等,它們將接收到的信息轉換成圖形、字符信號傳回企業,這樣企業就能監控產品。
3.4供應鏈上下游控制智慧化
智慧化的供應鏈涉及上游供應商和下游銷售商。在信息的傳輸上,上下游企業和制造企業需要在信息的傳輸、共享上達到及時、準確。因為當今的供應鏈數據信息數量大,更新的速度也很快,傳統的供應鏈信息傳遞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快速反應的需要。所以,需要利用新興物流技術,比如,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將上下游企業的信息進行匯總、分析、整合,實現整條線的信息共享。共享的信息從物流需求、原材料采購、產成品運輸、貨品倉儲、市場銷售、財務分析、戰略決策等全方位地進行整合。一方面,企業可以利用下游銷售商的共享信息、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通過云計算分析出市場的銷售情況、客戶的需求情況,從而改善產品,調整產能,改進工藝,制定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生產計劃;另一方面,企業將生產計劃分享給上游供應商,原材料商能夠據此精確地預測原材料供貨量,從而明確交貨期、制定合理的工業計劃,盡量做到JIT生產和零庫存,確保了整條供應鏈上生產的穩定性。
3.5智慧物流采購活動智慧化
原材料采購品質是企業面臨的問題,采購品質難以控制,企業不可能對全部原材料進行檢驗,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太高。大宗貨物的價格變動頻繁,一旦價格變動過大,企業會面臨被違約、以次充好的困境,采購環節信息也不對稱,企業面臨著信用風險和價格風險。采用了智慧物流后,我們可以利用智慧物流的監控功能,在原材料倉儲和運輸過程中,運用感應器智慧物流實時監控采購的原材料貨物的狀態、溫度、濕度和出入庫情況,防止庫存原材料的數量差異和在庫原材料因為保管不當導致的變質和毀壞。在采購價格方面,運用大數據系統,將采購原材料的價格和市場上同品質、同地區的價格相比較,能夠控制采購的價格,防止采購中舞弊的風險。
凱倫
在這個全面信息化的時代,迎接變化、不斷接受挑戰是每個行業、企業乃至個人都要積極面對的事情,只有不斷地向自身提出挑戰,確定更高的發展目標,才能在不斷的競爭中,化解危機,創造新的價值。北京國商物流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志群便是這樣一位能在充滿挑戰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創造了智慧物流的新時代領導者,她以卓越的領導力引領著國商團隊不斷向前發展,在互聯網、電商的推動下實現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是什么原因使得國商獲得如此輝煌成績?筆者專訪了北京國商物流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志群,她提出的電商物流的新觀點,引起了我們的特別關注,同時也讓筆者真切感受到國商的先進理念。
成事在于勇于探索
“物流最講究因地因時因事因量,持續不斷地自我革新。尤其在服裝物流方面,企業必須通過差異化競爭和個性化服務,以及獨有的運輸管理信息技術的支撐,才可在產業市場領域內獨霸一方。我認為國內物流產業與國外相比,差的不是運輸速度,而是相對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運輸管理技術與服務,為此當我擔任國商物流的領導者時,我想到的是探索與創新,只有完善的物流倉儲管理和順暢的管理系統才能伴隨企業業務同步發展。”陳志群的遠見卓識,讓運輸管理信息系統TMS實現了國商標準化的倉儲及配送管理,高效協作正是電商技術的終極體現。“正是基于物流運輸過程中的需求與弊端的存在才有運輸管理信息系統TMS的誕生,是它讓我和國商人看到了希望,開始期待智慧物流的新興,相信通過我們的勇于探索,物流的新時代已然開啟。”
當眾多物流企業將重點放在降低成本、優化業務流程時,國商早已在精細化競爭、深度挖掘資源使用潛力等方面下足功夫,成為電商物流的領軍者。國商人設計了更為智能先進的運輸管理系統,形成一個電商平臺直接對接的社會化共同配送體系。
強大的運輸監管平臺
對于服裝制造業而言,所有生產過程都可以集中在廠房里。但對于服裝物流行業,互聯網正是其發展的命脈。國商人敢于不走尋常路,在互聯網以及電商的發展促動下,憑借多年的物流運營管理經驗,陳志群帶領團隊經過多方調研與摸索,引進精益運輸管理理念,整合和完善既有物流運輸管理信息系統,最終建立了先進的運輸管理信息系統TMS,通過倉庫管理系統WMS的全面調度和管理,大大提升了物流中心的運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目前的北京國商物流有限公司處于國內電商、服裝行業領先水平。“在國商,TMS運輸管理信息系統可分級管理,可智能化指派熱銷產品上架庫位,優化了庫存布局,提高了揀選效率,使得各部門間信息系統的互通互聯和數據更加暢通無阻地交換。
關鍵詞:智慧城市;物聯網;供應鏈創新;智慧/物聯網—BPR;Petri網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全球一體化經濟導致科技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商業模式的創新與科學技術的集成和深度應用密切結合在一起,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現代化的經營“智慧”的重要性。
美國IBM公司2008年11月對外公布了“智慧地球”;2009年2月,奧巴馬批準推進“智慧地球”項目的發展,“智慧地球”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也相繼推出了打造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的政策。《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把武漢建設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重在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光網絡、移動通信等技術手段,對城市社會管理、產業發展、市民服務等領域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特征是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傳感器是智慧城市的神經末梢,物聯網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在物聯網發展方面,武漢有技術和產業優勢,很多單位都具備物聯網產業的關鍵技術。2010年4月25日,武漢東湖開發區提出創建“智慧光谷”,發起成立了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合作,以獲得物聯網關鍵技術突破,擴大物聯網在湖北的推廣應用,打造新的千億元產業。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下,武漢對物聯網建設的重視,給實力薄弱的中小企業供應鏈的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它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將會大大提高企業供應鏈的效率與管理水平,真正實現物流管理的高度自動化。
1 武漢智慧城市建設及物聯網
武漢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必將推進物聯網建設與發展,在智慧城市建設和物聯網發展的推動下,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也將發生巨大變革。
物流是企業決勝市場的生命線,而高效的物流供應鏈,才能促進物流的信息化與智能化。中小企業是武漢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是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生力軍,擴大就業的主渠道以及技術創新的助推器和武漢市結構調整的催化劑。但因為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個體“小”,他們在獲得政策扶持和資源配置,技術和管理水平,贏得更大空間和社會關注上,較之于大企業,依然處在弱勢。
我國成功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企業主要是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業在供應鏈中處于被動地位,因此,要其取得穩定地位并發展壯大,必須實現供應鏈創新。供應鏈信息化的實施實際是企業業務流程再造。武漢大力建設“智慧城市”,給力量薄弱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發展平臺和發展契機,極大地降低了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信息技術成本,為中小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創造了比較優越的條件。
智慧城市的發展將會帶動物聯網的發展,而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將改變供應鏈流程,出現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有關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相關方面的研究還屬于空白,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因此本文用前瞻遠矚性的眼光研究供應鏈流程再造,有很強的研究價值。隨著整個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資源,在量的方面要求信息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在質的方面要求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物聯網的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功能,以及對信息化高度集中,將對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產生巨大影響。本研究基于物聯網的感知—反應型供應鏈業務流程模式,以訂單為中心,憑借物聯網強大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預測和預見物流需求,并依靠一系列靈活適應、自動協調的物流及功能流程,形成靈活的全維保障網絡,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流程,力求達到“業務流程精悍、組織結構扁平、訂單執行加快、物流與信息流統一”的BPR標準,為“智慧城市”發展中的中小企業創造一套獨立的、具有高度互動性的、靈活的可持續發展供應鏈業務流程。
本文對中小企業供應鏈實現創新,應用物聯網等技術,構建“智慧/物聯網—BPR”供應鏈業務優化模型,探討出智能供應鏈業務流程模式,幫助武漢市小企業在供應鏈中準確地進行定位,確定自身的核心業務及發展方向,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降低庫存、加快資金回收、提升交付能力、加快進行資源整合,進而動態地適應未來市場的各種變化,滿足供應鏈上下游環節企業的需求,提高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智慧產業聚合升級,為努力建設武漢智慧城市作出貢獻,真正實現利用“智慧技術”,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最終把武漢建設成“兩型社會”、和諧宜居城市以及創新型城市。
2 物聯網供應鏈創新性研究內容
物聯網是物與物(人)通過網絡而智能相連,從而提升整個地球的智慧水平。它不僅是兩化融合的核心戰略,而且是構建智能社會的新網絡工具。完善和創新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必須提高其信息化與智能化。在供應鏈中,數據和信息是核心。由于供應鏈管理中各個環節都是處于運動或松散的狀態,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隨實際活動在空間和時間上轉移,影響了信息的實時性及精確性。智慧型供應鏈是供應鏈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對于企業來說,只有通過智能的業務分析,供應鏈數據才能轉化為有用的供應鏈信息,通過整合的方式提供給企業。智慧型供應鏈的核心是實現供應鏈企業在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的無縫對接,從根本上解決供應鏈效率問題。通過智慧型供應鏈,既可實現將營運的關注點從過去的“產品為中心”轉變到“以客戶為中心”上來,同時又能借助對來自客戶端的種種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進而對行業上游采取有針對性、目的性的產品進行規劃、采購指導,也有利于終端領域的市場推廣、消費行為研究、科學陳列、增值銷售等一系列舉措的有效跟進。
物聯網能全面感知、實時準確傳遞物品信息、利用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實現智能化控制,其核心是數據。因此,借助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有利于供應鏈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及時追溯原材料源頭,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減少庫存管理重復作業,并可對運輸工具和貨物自動定位,可用于損耗控制,并能促進“智能商場”、“智能貨架”、“智能倉庫”的建立,打造智慧供應鏈。由于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BPR)技術在研究供應鏈成員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集成優化方面起著助推器的作用,因此本項目在供應鏈創新研究中提出技術工具——“智慧/物聯網—BPR”。所謂“智慧/物聯網—BPR”是指物聯網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企業業務流程重組。本文研究的內容如下:
(1)武漢市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以及供應鏈管理水平。
(2)研究“物聯網—BPR”的建模方法。在對供應鏈各環節的共性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比現有業務流程建模方法,建立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Petri網模型。以此為基礎,建立“智慧/物聯網—BPR”的參考模型和過程模型,分析其經營模型、活動模型、供需協作模型,并建立它們同過程模型之間的映射關系。
(3)信息共享與協同工作是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得以真正實現的重要支撐手段,在綜合分析物聯網技術要素、業務流程再造、供應鏈管理等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智慧/物聯網—BPR”的運營運作模型以及方案實施模型。從外因和內因兩個角度分析“智慧/物聯網—BPR”的動因,研究“智慧/物聯網—BPR”信息集成和共享問題,給出“智慧/物聯網—BPR”工作流、數據流,以及信息系統與“智慧/物聯網—BPR”之間的關系。
(4)信息共享的實現離不開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項目將以復雜的三級供應鏈系統為研究對象,對供應商、制造商以及分銷商的庫存成本和持有水平在實施“智慧/物聯網—BPR”前后進行分析和比較,建立績效評估模型。以此為基礎,在供應鏈協同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合作博弈理論對供應鏈信息共享價值分配關系進行分析,確定“智慧/物聯網—BPR”環境下“風險分擔與利益共享”協作關系和信息共享價值的利益分配模型,并通過模型求解,研究如何將供應鏈信息共享后獲取的額外利益合理地分配給各個成員企業,提高他們參與物聯網建設的積極性。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運作方式如圖1所示。在研究總結基礎上,最終形成“智慧/物聯網—BPR”協同化、集成化模式和業務流程重組理論和方法。
3 研究意義
十七大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印證了“中國智慧”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流。武漢與深圳一起,被科技部列為國家“863智慧城市主題項目”試點城市,目前武漢已經擁有物聯網、光電子等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和豐碩成果,“智慧城市”正在發展中。“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建設“智慧城市”,促進信息技術在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資源配置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有利于推動城市管理和服務向智能化、精細化和便捷化方向發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武漢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必將推進物聯網建設與發展。在此背景下,創新中小企業供應鏈,是企業決勝市場的關鍵點,也是武漢市發展“智慧城市”的大舉措。
目前,中小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由于實力不足,比較落后,其供應鏈存在一些問題,如無法對整個供應鏈的變化做出實時反應,導致供應鏈控制方面存在著一定難度。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運用物聯網等智慧技術,可以使物流、信息流具有可同步、可協調性,真正使物品具有可標識性、可追溯性和可繼承性。本文為武漢市中小企業成功實施供應鏈創新提供一個可行性方案和建議,以達到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意義。
(1)通過在供應鏈業務流程中應用物聯網等智慧技術,構建中小企業的大規模、高效率的供應鏈體系,實現供應鏈業務流程再造,有利于完善現有研究領域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豐富相關理論成果,為學術界做出貢獻。
(2)符合武漢市“十二五”發展政策。2011年年初,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武漢市未來5年工業“倍增計劃”,此次會議意見將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的壯大作為武漢市工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十二五”期間將推進全民創業,搭建創業平臺,建設創業基地,優化創業服務,支持中小企業應用新技術。
(3)提升廣大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中小企業是武漢市經濟發展的中間力量,通過完善和優化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業務流程,探討出智能供應鏈業務流程模式,實現企業供應鏈業務流程的標準化,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靈活性,最終實現物流與信息流的統一,有利于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增強武漢整體經濟實力,促進武漢“智慧城市”的建設。
(4)有利于促使中小企業提高戰略意識,完善企業經營模式。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站在戰略的高度來管理企業,同時要加強供應鏈中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通過各節點之間的親密合作來達到“雙贏”或“多贏”。本項目有利于中小企業以全新的眼光審視未來發展動向,以戰略眼光來為企業做長期規劃。
參考文獻:
[1] Zhang Yunchuan. Research of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l on the basis of Petri—net[C] //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Management in Japan, ISTP, 2008.
[2] Zhang Yunchuan.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strategies of china''s logistics enterprises[C] //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ICPOM’08), ISTP, 2009.
[3] 張予川. 電網物資供應商的評價與選擇及其軟件設計[J]. 物流科技,2008(9):119—121.
[4] 張予川. 產業集群供應鏈形成機理研究與應用[J]. 物流科技,2010(5):103—105.
[5] 張予川. 隨機需求環境下VMI模型研究與應用[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版),2009,33(3):608—610.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
一、大數據概況
大數據是指種類復雜、量多龐大的數據綜合體系,使用傳統數據方法,無法對此類數據進行抓取、管理及有效處理。大數據自身具備數據處理速度快、種類多、體量大等優勢,且數據分析結果的觀察力、決策力都十分強。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使用大數據的主要目的是,在成本數據進行加工之后,以獲取更多的增值性信息,也就是說,借助分析當前的數據,預測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與走向,建成科學的數據分析模型,輸入數據得出結論,為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發展提供數據參考[1]。
二、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平臺不完善
傳統模式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平臺功能構建有所缺失,難以滿足多元化發展需求。相關數據信息采集也存在一定難度,在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運行管理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且農產品物流自身還具備周期短、流通環節多等特征,所以,應該按時、定期對數據進行收集處理,由于數據信息種類多樣,且流程較為繁雜,數據類型具有差異性,所以信息采集技術也存在區別。目前,準確使用大數據技術對農產品物流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是當下企業需要重點解決的首要問題。在信息平臺技術、功能不完善的情況下,會導致信息采集數據不完整,從而影響信息平臺實際應用價值[2]。
(二)數據分析能力薄弱
在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中,所收錄的數據信息需要在分析檢索基礎上,才能夠使其價值充分發揮,從而為企業發展奠定基礎。現階段,國內企業在農產品冷鏈物流過程信息分析方面有所缺失,如果企業為緩解工作壓力將信息分析處理工作外包,將會提升企業運行成本,還會影響數據信息真實性、準確性,提高監管難度。
(三)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目前,我國正處于農產品冷鏈物流初步發展研究階段,不僅基礎設施建設老化,相關硬件設備設施不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所必備的冷鏈倉庫建設也有所缺失,冷鏈運輸車輛難以滿足物流運行需求,相關物流運行鏈建設環節相互之間也沒有緊密連接,也沒能對配送中心布置進行科學規劃,路網配送速度有待提升,從根本上制約了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行效率,也對農產品質量產生影響。此外,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數量有限,規模建設也較小,相關設備設施建設難以滿足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行的實際需求,自身具備的應用價值也沒能充分發揮。在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發展中,如果網絡基礎設施滯后,會從根本上影響物流信息水平,在物流運轉狀態中也難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信息資源的不對稱會影響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供需需求,降低企業運行的經濟效益[4]。
三、基于大數據技術的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構建
基于大數據技術所構建的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架構,包含流程層、基礎支持層、應用層、用戶層等方面,為農產品物流運行提供保障。對所收集到信息進行及時、安全傳輸,并對所傳輸的數據信息進行遠程分析檢索,應用互聯網科學信息技術,保障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的智能化運作,從而實現對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全過程監管,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免受損耗。
四、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信息平臺主要應用功能系統
(一)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運輸信息系統
在對農產品裝載方案選擇時,需要根據物流車輛的車組排列形式與車組模式進行安排。在對農產品擺放位置進行決定時,需要充分考慮到農產品貨物的超限等級與物流運輸車輛重心高度,盡可能避免集重裝載現象的發生。如果在運輸過程中需要使用支架,則應該明確支架的安放位置,確定貨物轉向架的具體高度,以此對貨物的超限等級與車輛重心高度進行合理安排。通常情況下,農作物裝載方案有多種形式,可通過對相關方案的科學技術性能進行對比,最終選擇能夠承載車輛載重能力的方案措施。對農產品冷鏈運輸進行全程監管與可視化管理。農產品在物流流通運轉中對溫度也有需求,所以,需要在車輛中安裝溫度控制裝置,并對車內溫度狀況與農產品質量進行實時檢測處理,盡可能減少農產品損耗。
(二)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配送信息系統
在農作物運輸過程中,應該融入信息技術,并將其優勢充分發揮。對相關信息數據平臺的管理進行合理調配,保證所獲取的物流運行信息真實有效,還需要對運行方案進行優化創新,對物流調度進行合理安排,從根本上實現物流運行的資源共享,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配送小批量、多品種、配送分散,且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統,物流配送信息也沒能實現共享,影響農產品配送效率,增加配送成本。應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對農產品進行智慧物流配送,結合實際交通狀況,對配送方案進行合理安排與規劃,從根本上提高消費者的滿意程度。
(三)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倉儲信息系統
對農產品倉儲進行合理管控,能夠提高物流運輸實際應用價值,農產品對物流倉儲規模、存儲環境等有較高要求,因此,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農產品冷鏈物流管理環節中,通過對倉庫內部建設進行優化布置,對倉儲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對倉儲環境及溫度進行科學檢測,從而實現農產品倉儲管理的智能化建設,采用自動化分揀技術,還能夠提高倉儲管理效率,以此為農產品質量提供保障。
五、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建設的對策
(一)完善農產品信息庫建設
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中的數據信息真實可靠,需要建立健全農產品信息管理平臺。農產品信息管理平臺需要借助追溯系統的力量,從中掌握與獲取準確的農產品信息記錄。將追溯系統應用到鄉村建設中時,由于農民接受新型技術設備的能力較差,所以需要當地相關工作人員向農民普及與講解使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優勢與操作方法,從而完善農產品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同時為種植農產品的農民提供了產品銷售渠道,有利于增長農民的經濟收入。此外,還需要相關政府增加成本資金投入,以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持,優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系統,提高農產品數據信息的準確度,從而提升信息平臺的可信度。
(二)擴大追溯系統宣傳覆蓋面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使用與宣傳力度,既要對農產品的生產者進行宣傳,也需要對購買農產品的消費者進行宣傳。在現代化互聯網科技時代,科學使用信息技術能夠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宣傳力度。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借助新媒體科技力量,能夠拓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的傳播范圍,使農產品消費者正確認識與了解完善追溯系統的重要作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宣傳,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強化人民群眾對追溯系統與數據信息平臺的認知度與信任感,城市居民也可以監督者的身份參與到農產品的質檢工作中,從而促進農業發展,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三)健全追溯系統系統結構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自身所具備綜合性較強的特征,其中不僅包含了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物流,最后到營銷部分,各環節間緊密相連,從而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穩定性。相關決策者可以設定相應的優惠制度,從而保障各環節之間的友好互通,但都應該在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上進行。也正是因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自身具備復雜性,才需要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上,對其進行優化建設,增強各部門之間溝通協作能力,從而保證農產品數據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實現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完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能夠促進農業發展,使更多的農業生產者與城市居民消費者了解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優勢,從而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新時期,雖然國內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針對平臺建設物流配送技術中存在的不足,要進一步改良與完善,科學應用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以與大數據技術,構建完善的農產品聯合物流配送平臺。實現物流運轉無縫對接,從而提高農產品物流配送效率,盡可能降低與規避農產品配送風險可能性的發生,給消費者提供滿意的服務需求,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匡思莉,戴小紅.新時期浙江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物流技術,2021,40(03):29-33.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信息;控制;智能物流
[中圖分類號]F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44-0019-02
1 信息化控制
在現代科技力量的引領與支持下,以互聯網、物聯網、計算機、數據庫、云計算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術已經為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和管控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物聯網技術對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信息時代下獲取處理信息資源將成為技術和商業領域的核心事務,推進信息化借助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更好的量化控制,以信息的流轉和分析來代替對物質和能量的依賴,即以虛擬的信息化方式來替換實體物質的運動和發展,具有幾方面重要特征。
1.1 可以提高效率和精度
具體依靠物聯網傳感技術,如無線射頻(RFID)、電子產品標簽(EPC)、二維碼(QR Code)等技術進行獲取、監測傳感信息,經過數據“存儲-分析”處理模式的加工,如云存儲、數據庫、普適計算等技術和系統來處理那些反映具體事物狀態并相匹配的信息資源,這種方式之所以高效和精準,是因為信息存儲的容量大(依托數據庫)、計算速度快(云處理),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物聯網技術的介入“使物流配送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其建設的目標就是以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實現‘智能物流’為核心,大大加快貨物在物流過程中的流通速度,減少人工操作失誤,降低管理成本,達到全局資源利用最大化”。而實體物質的存儲或倉儲則需要占據大量的物理空間,而且在轉運和移動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物料的損耗或丟失。信息化的存儲、傳輸方式將會有效地避免空間浪費和資源流失損耗等問題,通過集中建立的計算機網絡和硬件系統,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即可處理海量的信息資源,更加節能環保,對物品的管理控制也會更加準確有效,虛擬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可以對現實物理世界實現高效、精確、低碳式的控制。
1.2 便于實現智能分析與量化控制
基于海量的傳感及檢測數據,通過設定相應的技術參量與控制指標,對數據進行分類、比對并進一步到反饋控制,通過數值分析的優化與完善實際的事物狀況,把握并控制其發展動態進一步調整到預期,從而實現信息化的控制目標,即從客觀實在中獲取信息并通過虛擬信息化分析處理,最后再進行反饋調節。同時信息化控制的價值和意義并不局限在對過去及目前狀態的把握,更可以根據大量的記錄信息資源進一步推斷未來可能的發展態勢,如在物聯網技術中強大的“存儲-計算”處理技術的支撐下,在設定特定的行為或操作動作(如點擊、評論)中,根據相應的數據統計分析來評估各參量的概率及發展趨勢,而可以對事物發展有敏感和預見性的分析,提前做好準備,如電子商務平臺根據客戶的行為習慣推薦的商品或服務。而在物聯網技術體系下,傳感器對于數據的收集和監測會是最基礎的處理環節,是量化控制的前提,這些是在“基于物聯網的智能物流系統能準確地采集物流信息,包括運輸車輛信息、運輸商品信息、庫存信息等。”尤其在交通系統中,信息控制平臺依托路況數據可以提供更為便捷的出行體驗,滿足人們日常的出行需求,有效合理地控制車流,而在智慧城市的交通網絡控制中“智能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可以將整個城市內的車輛和道路信息實時收集起來,并通過信息中心動態地計算出最優的交通指揮方案和車行路線。”這些都是對信息的獲取與分析之后實現的,如目前的智能公交、“滴滴打車”等終端應用,使得公共交通系統的運營服務更加優質、便利和精確。
2 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是物聯網技術在物流領域中的重要應用。以信息化角度來探討物流行業及相關技術將具有全新的啟發。
首先從含義上來講,“智能物流就是物流的智能化,它是在現代物流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物聯網、計算機、自動控制和智能決策等技術,由自動化設備和信息化系統獨立完成物流作業環節,實現可靠、經濟、高效、環境友好的發展目標。”現代物流要求精確、高效、快速,而在供應鏈中信息化的物流體系的建構將會依托計算機、傳感器、數據庫、云處理等核心技術來實現,恰恰在此需求中,物聯網技術為智能物流的實現搭建了良好的技術平臺,并在商業應用中提供重要的實踐基礎。
物聯網技術下的智能物流具有對應的控制要點,如李忠成認為“‘基于物聯網的智能物流’包含三個基本要點:一是如何部署更加廣泛、及時、準確的信息采集技術;二是如何把這些信息實現互聯互通,既滿足專用的要求,也能實現方便的開放和共享;三是信息如何管理、加工、應用,解決各種現實問題,把虛擬世界的信息轉化到實體世界的應用中來,也就是進入到 IBM 稱之為‘智慧地球’的時代。”因此信息的收集、開放和處理是將信息流與物流兩者緊密集合在一起的關鍵。物流與電子商務,兩者是最典型的平臺應用的代表,將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緊密結合的應用領域,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如線上交易與線下操作,更是未來商業模式依托技術支持的最好應用領域和范式,通過物聯網技術將虛擬平臺和實體平臺結合起來,并進一步依托信息和數據的形式連接在一起實現信息流下的物流,發揮著重要作用。虛擬的信息或數據的價值將通過實體的流動而得到充分的體現。然而“在物流領域看來,物聯網只是技術手段,目標是物流的智能化。”相較于傳統的物流方式智能物流可以實現更加精確高效的預判、評估與分析,在自主控制上體現了信息系統的重要作用,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精度,結合信息化技術對物流領域進行智能化改造,為升級傳統物流行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與商業配套。簡單而言“智慧物流是基于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基礎上,利用先進的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技術,完成包括運輸、倉儲、配送、包裝、裝卸等多項基本活動”。
在具體的控制過程中,從物品采集收錄、訂單制定、編碼信息、運輸流轉、派發簽收等幾個重要的業務環節中實現了信息化管控的目的,大大優于傳統物流方式。“物聯網技術的優勢就是擴容了傳統條形碼的信息存儲量,加快了信息存儲速度,能夠讓物流商品的信息傳遞更加迅速,能夠通過網絡自動跟蹤每一件貨物的去向,方便了物流倉儲和配送的監督和管理,這項新的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所關注。”實際運行的全過程將伴隨著信息流和物質流,信息與物流在傳輸環節上實現了融合與統一,而“物流的業務流程很復雜且同時運行著多種數據流,包括信息流、 商流、 資金流和物流等。”具有很強的融合性,更在信息化控制下實現了精確地量化分析與預測,時效性更好可以即時性地進行監測數據和指標來間接地把握物品的位置、數量等屬性信息的狀況,通過反饋機制進行及時必要的干預與控制。另外,智能化物流將會更加明顯地體現在物聯網技術支持下的智能化信息預判和數據分析,基于大數據分析及智能化的信息“存儲―計算”技術的支持來監測物品流動的狀況并有效地預判可能的狀況,相應地啟動應急處理機制或系統,實現智能化自主式的信息分析、控制、預測,控制和操作的核心則在于程序、算法、函數的編寫和權限設定,經過嚴格、高效地執行。總之,物聯網技術為物流業的改造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應用平臺及技術支持。
3 結 論
物聯網技術為實現智能化信息服務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通過傳感設備收集獲取信息和數據資源,經過傳輸到后臺的存儲―計算系統中進行加工處理,得到相應的運算結果,反饋到應用領域中進行高效、精確的量化控制。整個處理過程及核心要素都是對信息的掌控,信息化過程將對虛擬實在進行反映和控制,在具體應用中依靠海量的監測數據和特定的參量設定可以對事物狀態進行良好的把握和分析,進一步而言可以在這些信息資源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如發展模式和規律,進而可以推斷事物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在實現智能物流的具體運行過程中不難發現未來將會以信息流帶動物流的發展,信息化控制與預測皆是以信息化為構建核心,物聯網技術下智能物流將在設計理念、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上對傳統物流行業帶來重大沖擊,并為全新一代物流管控系統帶來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1]陳豐照,姜代紅.基于物聯網的智能物流配送系統設計與實現[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11,28(8):19-21.
[2]李建穎.物聯網技術在智能物流中的應用[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34(12):31-32.
[3]王永康.物聯網在物流業中的應用分析[J].技術與市場,2011,18(7):428-429.
[4]楊志華.物聯網技術及其在智能物流中的應用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2,19(2):18-20.
[5][6]李忠成.智能倉儲物聯網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系統應用,2011,20(7):11-15.
[6]曾新勇.基于物聯網實現智慧物流[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1,24(5):46-48.
中間產品與半成品運輸
在物流運輸上,星巴克選擇和冷鏈要求極高、被譽為“冷鏈之星”的某物流公司合作,展開從原材料供應地向各門店運輸的工作。星巴克采取經濟訂貨批量模型的定期訂貨與定量訂貨結合的方法,為小食選擇每日定期,而其他產品則是定量訂貨,即庫存水平降低到安全庫存以下時訂購固定批量。最終產品制作銷售普通門店咖啡及相關衍生品(比如文化杯)是星巴克傳統供應鏈的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環。進入中國以來,星巴克一直保持著店內點單,即時制作即時喝的銷售模式,并盡量避免人工操作帶來的失誤,保證其價值的成倍增長。智慧供應鏈時代智慧供應鏈時代已然到來,各個行業因其各自的特點,重塑供應鏈,搭建更加便捷的銷售渠道成為趨勢。聚焦咖啡領域,星巴克要想保持一如既往的強勢勁頭,必須在供應鏈信息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如圖2所示。
在途產品信息化運輸
信息化運輸其實依靠的是數字化連接,商品出入庫依靠RFID射頻識別技術,通過EPC編碼系統,構成遠端的信息即時傳遞,能夠有效抑制牛鞭效應的產生,對整個供應鏈管理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這里的在途產品包括了采購的原材料(生咖啡豆、生鮮牛乳等)、半成品(烘焙后的咖啡豆等)、其他原料(糖漿、調味粉等)、中間產品(濃縮固體飲料等)、其他產品(周邊杯子等)。雖然在途產品種類繁多,但是并未涉及太多咖啡行業獨有的物流運輸要求,因此與其他餐飲業的物流運輸系統升級并無太大差別;每天根據各門店的報送需求,由計劃部門通過供應鏈管理系統對實時庫存進行數據分析,決定進貨量和生產量,在采購需求信息之間做到高效協同,再通過專業化的物流中心,把餐飲及時配送到各個門店,以便形成高效的供應鏈模式。最終產品多元化銷售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撐下,星巴克先后在最終零售環節增設了兩個服務,專星送和啡快。2018年,星巴克官方線上訂餐平臺——專星送正式推出。在專星送服務范圍內,門店派送單系統會智能分析周邊門店運能后派單,并根據實時數據為每個訂單優化配送路線,確保飲品盡快配送。2019年,星巴克又增設啡快服務,致力為顧客帶來便捷高效、又兼具高品質的星巴克體驗。這兩個服務均是基于強大的物聯網支撐和云計算的數據支持,進行第三方物流的全程監控,使得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可追溯;星巴克的員工操作也是通過第三方QA進行抽查監控,保證了飲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智慧物流與大數據
智慧物流利用包括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硬件等技術以提高物流系統的分析決策和智能執行能力,對其正確應用可以造就連鎖咖啡業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更靈活的擴張模式。事實上,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咖啡消費也日益發展起來。基于大數據支撐,ERP倉儲管理系統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不但能分析出具體的飲品杯數、糖漿瓶數的訂購量,更能通過店鋪盈利情況的數據傳遞,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深度的數據挖掘,自我評估出市場的飽和情況,對企業決策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比如,星巴克“臻選”店的酒吧設置等,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客戶細分的拓展,開拓適應新客戶群體的產品和服務,以探尋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與此同時,星巴克打造的咖啡公園、烘焙工坊、概念店、旗艦店等,也是依靠信息系統的“智慧決策”分析出傳統店鋪已經足夠飽和了,使得其標榜的靈活的擴張模式真正實現“靈活化”。
參考文獻
[1]吳曉兵,李眩.智慧物流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2(02):44-46+54.
[2]張一鳴.智慧物流或成中國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N].中國經濟時報,2021-06-25(002).
關鍵詞:物聯網;信息平臺;物流業;消費市場
0 引言
物聯網是目前最受關注的“熱詞”之一,國家已將物聯網列入中國五大必爭產業制高點之一,希望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物聯網在物流業的應用落地,這對亟待振興的物流業來說,是一次絕好的機會。據中國物流權威機構推算,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可以在貨物運輸、倉儲方面節能降耗1 000億元以上,可以增加1 300億元左右的社會效益。因此,加強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應用,加強物流管理的合理化,實現低碳物流,降低物流消耗,從而降低物流成本,減少流通費用,增加利潤意義重大,也由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1 運用物聯網提升物流業信息化水平
打造高價值的物流業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二是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的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就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通過物聯網可以提高信息傳遞效率,提升物流業效益。可通過電信提供的物聯網平臺讓實時跟蹤貨物信息變為可能,隨時了解貨物安全,降低管理成本。實際上,物聯網就是通過代碼跟蹤讓人與物的通話成為可能。物聯網與現代物流有著天然緊密的聯系,其關鍵技術在于諸如物體標識及標識追蹤、無線定位等應用。現代物流企業運用物聯網之后,將有效地實現物流的智能調度和管理。
利用物聯網可以提升物流業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就是出差在外,也能隨時查看物流倉庫,實現遠程監控管理。只要通過CDMA手機或者便攜電腦,通過寬帶或移動網絡,就能實現實時的視頻監控。這種全球眼遠程視頻監控業務,能滿足政企客戶遠程實時查看各類監控應用現場情況、應急指揮調度、控制監控視頻、掌握最新監控信息、各類現場情況監督管理等需求,向各行業客戶提供隨時隨地的實時、移動視頻監控服務,幫助客戶提升遠程視頻監控管理能力。
通過內置監控客戶端軟件的CDMA手機終端,可以進行瀏覽頁面的動態調整和適配。甚至還能根據不同要求進行前端設備、中心平臺、客戶端三地錄像與存儲,并對所存儲的圖像按照不同的要求進行回放查看。目前,在物聯網先發的部分省份已經在開始探索構建居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平臺。在全新的物流體系之下,當我們把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智能配送的可視化管理網絡、全自動化的物流配送中心連為一體時,就可以產生一個智慧的物流信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