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細胞化學元素范文

        細胞化學元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細胞化學元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細胞化學元素

        第1篇:細胞化學元素范文

        一本章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本章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兩節教材。第一節教材需用1課時教學,第二節教材需用2課時教學。此外,有1個學生實驗。

        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接著,講述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三方面內容。

        關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內容,一開始就指出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主要有20多種,緊接著以玉米和人體為例,將含量較多的化學元素以及這些元素的含量列成表。通過對表中內容的分析,概括出兩點:一是組成玉米和人體的基本元素是C、O、H、N;二是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含量相差很大,由此進一步提出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和種類。

        關于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的內容,首先強調指出,在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這6種元素是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接著,說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進一步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是生物體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關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的內容,主要是從組成生物體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的相同和不同,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點是從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的事實,來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另一點是從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含量與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比,兩者相差很大的事實,來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第二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首先,明確提出構成細胞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無機化合物的水和無機鹽,有機化合物的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然后,依次講述構成細胞的這6種化合物。,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關于無機化合物的水,著重說明它在細胞中含量最多;水在不同的生物體中和不同的組織、器官中含量不同;水在細胞中以結合水和自由水兩種形式存在;水在細胞內的重要作用。最后強調指出,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關于無機鹽,強調指出它在細胞中雖然含量很少,且大多數無機鹽以離子狀態存在于細胞中,但是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無機鹽既是細胞內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又對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關于糖類,主要說明它由C、H、O3種化學元素組成,它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也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糖類大致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幾類(其中的葡萄糖、核糖、脫氧核糖、淀粉、糖元等是重要種類),以及它們在生物體內的分布和重要作用。

        關于脂質,主要說明它由C、H、O3種元素組成,一般包括脂肪、類,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脂和固醇等;這幾類物質在生物體內的分布和重要作用,并強調指出,磷脂是構成細胞膜和多種細胞器的膜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關于蛋白質,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教材中比較詳細地講述了有關內容。首先,強調蛋白質在細胞中只比水的含量少,大致占細胞干重的50%以上,它是細胞中各種結構的重要化學成分。接著,說明蛋白質主要由C、H、O、N4種化學元素組成;它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很大;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是由許多氨基酸分子互相連接而成;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決定了蛋白質在生物體內有多種重要的功能。

        關于核酸,首先明確指出核酸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它對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的作用。然后,說明核酸由C、H、O、N、P等化學元素組成,也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核酸可以分為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兩大類。

        本節教材的最后一段指出,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這里也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在本章中,為了配合學習有機化合物的內容,安排了學生實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主要是根據某些化學試劑,能夠分別使生物組織中上述三種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來鑒定生物組織中有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存在。

        二本章與其他章的聯系

        1.本章是緒論后的開篇章,所講內容是最基礎的知識,因此與后面的各章都有密切關系,是學習好其他各章的基礎,教學中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

        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識,是講述第二章《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的重要基礎。例如,講述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會用到磷脂、蛋白質等知識。

        3.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與本章聯系十分緊密。例如,講述植物的物質代謝時,要用到酶、水、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等知識;在講到人和動物的物質代謝時,要用到糖類、脂質和蛋白質的知識。

        4.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在講到激素的調節作用時,要用到蛋白質等知識。

        5.第六章《遺傳和變異》在講到生物體的遺傳性和變異性時,有關蛋白質和核酸的知識,是重要的基礎知識。

        第2篇:細胞化學元素范文

        【摘要】

        目的探討川芎嗪對血管緊張素Ⅱ(AngⅡ)誘導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中血小板源生長因子(PDGF)表達的影響。方法培養大鼠主動脈VSMC,以 10-7mol/L AngⅡ刺激作為AngⅡ組 ,AngⅡ刺激前分別應用不同濃度川芎嗪預處理做為高、中、低劑量組,以正常的VSMC為對照組,測定VSMC增殖活度,免疫細胞化學法檢測培養24h時VSMC PDGF-B的表達。結果AngⅡ組VSMC增殖活度與 PDGF-B表達顯著高于對照組(P

        【關鍵詞】 川芎嗪 血管緊張素Ⅱ 血管平滑肌細胞 血小板源生長因子

        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再狹窄一直是冠心病治療領域的一大難題,血管平滑肌細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異常增殖是PTCA術后再狹窄的一個重要病理改變[1]。有文獻報道,血管緊張素II(angiotensin II,AngⅡ)、血小板源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在VSMC增殖中作用明顯[2,3]。本研究以體外原代培養的大鼠主動脈平滑肌細胞為模型,觀察AngⅡ與PDGF-B表達的關系以及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對其影響,探討TMP對VSMC增殖的作用機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及試劑

        體重120~15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 (河南省實驗動物中心)。鹽酸川芎嗪注射液(無錫市第七制藥公司),DMEM培養基干粉(Sigma)、細胞培養器材、胎牛血清、胰蛋白酶購自華美生物工程公司;AngⅡ(Merck公司),PDGF-B抗體(博士德),sm-actin免疫試劑盒(Santa Cruz),其它試劑為分析純產品。

        1.2 細胞培養與鑒定

        將大鼠斷頭處死,無菌條件下迅速打開胸腔,取出胸主動脈,按組織貼塊法在細胞培養箱內以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光鏡下以及倒置相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呈梭形,生長至融合狀態時呈現特有的峰與谷特點,同時經sm-actin免疫細胞化學染色鑒定,細胞純度達95%以上。選擇4-6代VSMC進行實驗。

        1.3 實驗分組

        ①對照組(control):不加特殊試劑,僅給予無血清DMEM培養;②AngII組:AngII 10-7mol/L培養;③TMP低劑量組:20 mg/L TMP預孵育30 min后,加AngⅡ培養;④TMP中劑量組:200 mg/LTMP預孵育30 min,加AngⅡ培養;⑤TMP高劑量組:2 000 mg/L TMP預孵育30 min,加AngⅡ培養。

        1.4 檢測細胞增殖活度

        采用MTT法。按上述方法接種于96孔培養板中培養48 h后終止,換無血清DMEM培養24 h,分組(同前)繼續培養24 h,每孔加入MTT溶液20 μl,吸去培養上清液,每孔加入150 μl二甲基亞砜振蕩;選擇490 nm波長,在酶標儀上測定各孔吸光度值(A值)。

        1.5 免疫細胞化學法檢測

        PDGF-B的表達0.25%胰蛋白酶消化制備細胞懸液,調整細胞密度為5×104/L,接種于內置有蓋玻片的6孔培養板中培養48 h,無血清DMEM培養24 h,分組(同前)繼續培養24 h。培養細胞爬片用PBS沖洗3次,4%多聚甲醛固定15 min,0.3%過氧化氫中孵育10 min;滴加復合消化液后滴加封閉血清,37℃,30 min,滴加PDGF-B一抗(1∶200),4℃過夜,滴加二抗工作液,37℃孵育30 min;滴加SABC,37℃孵育30 min。DAB 顯色,中性樹膠封片。

        1.6 計算機圖像分析

        每一張涂片400倍顯微鏡下隨機選擇5個視野,計算其平均灰度值,數值越大表示抗原表達量越小。

        1.7 統計學處理數據用±s表示

        計算機統計軟件分析SPSS11.0,采用One-way ANOVA分析,兩兩比較LSD檢驗。

        轉貼于

        2 結 果

        2.1 TMP對AngⅡ刺激的VSMC增殖活度的影響

        AngⅡ組細胞增殖活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2.2 TMP對AngⅡ誘導的VSMC PDGF-B表達的影響

        顯微鏡下觀察,PDGF-B陽性表達為VSMC胞漿與胞核呈棕黃色反應,主要為胞漿表達。與對照組相比,AngⅡ刺激24h后,VSMC表達PDGF-B顯著增強(P

        3 討論

        TMP是從中藥川芎中分離提純的有效成分,其化學結構為四甲基吡嗪。廣泛用于高血壓病、冠心病等的防治。研究表明TMP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降低血壓、降低肺動脈高壓以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等多種心血管藥理作用[4]。TMP可能通過抑制VSMC增殖發揮抗血管再狹窄作用,但其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我們先前的研究表明[5],血管損傷后再狹窄時血漿AngⅡ水平顯著升高,血管壁PDGF-B表達顯著增強。PDGF是由血小板、平滑肌細胞等分泌的一種糖蛋白,其家族目前至少有4個亞基,即PDGF-A,PDGF-B,PDGF-C,PDGF-D。其中由PDGF-A,PDGF-B形成的同源二聚體具有強烈的促進有絲分裂及細胞趨化作用,在體外可刺激心肌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多種類型細胞的肥大或增殖。PDGF與其膜表面受體結合,激活受體的內源性酪氨酸激酶活性,通過磷酸化胞漿中的信號分子,最終將信息傳遞到核內,導致VSMC增殖[6]。

        本實驗結果顯示,AngⅡ誘導的VSMC PDGF-B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VSMC增殖活度增強。提示AngⅡ可以通過上調PDGF-B表達、增強PDGF-B介導的細胞信號通路進一步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不同劑量的TMP作用后,AngⅡ誘導的VSMC PDGF-B表達水平顯著下調,VSMC增殖活度顯著減弱。說明TMP能抑制AngⅡ誘導的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該效應與抑制PDGF-B表達有關;在相同培養時間內,隨著TMP濃度增加,細胞增殖活度及PDGF-B表達水平逐漸降低,說明TMP的抑制作用具有量效關系。

        綜上所述,川芎嗪對AngⅡ誘導的VSMC增殖有顯著抑制作用,其作用機制與抑制PDGF介導的信號轉導有關。

        參考文獻

        [1]Yang W, Ge J, Liu H,et al. Arsenic trioxide eluting stent reduces neointima formation in a rabbit iliac artery injury model[J].Cardiovasc Res, 2006 ,72(3):483.

        [2]羅德生,鄭紅花,李映紅,等.川芎嗪抗血管緊張素Ⅱ誘導的離體培養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3):321.

        [3]Kim TJ, Yun YP.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NQ304, a synthetic 1,4-naphthoquinone, is mediated via the pressions of the PI3K/Akt and ERK1/2 signaling pathways in PDGF-BB-stimulat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 Vascul pharmacol, 2007,46(1):43.

        [4]梁愛群.川芎嗪的藥理及機理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6):532.

        第3篇:細胞化學元素范文

        [關鍵詞] 降鈣素原;急性白血?。恢行粤<毎狈?;細菌感染

        [中圖分類號] R44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4(c)-0111-03

        急性白血病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感染患病率高達50%~80%[1],嚴重的感染已成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反映感染的敏感標志物很少[2],血培養陽性率僅有10%~20%,且病原菌分離、培養時間長,如血沉、C-反應蛋白等傳統反映炎癥的指標,對感染的診斷沒有明顯的特異性[3]。降鈣素原(procalcitionin,PCT)是降鈣素的前驅蛋白,也是粒細胞缺乏早期合并嚴重細菌感染的一個敏感且特異的指標。目前血清PCT在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粒細胞缺乏患者合并細菌感染的診療及預后判斷的相關報道較少。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47例于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的急性白血病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缺乏合并細菌感染的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齡18~72歲,中位年齡44歲。急性髓系白血病34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1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粒變2例。美國感染性疾病協會(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感染性發熱標準的定義[4]:(1)中性粒細胞缺乏:中性粒細胞

        1.2 分組

        根據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粒細胞缺乏并發感染患者的癥狀、體征、病原微生物、影像學檢查及抗生素治療效果療效,將研究對象分為血培養陽性組(微生物確診組)18例和血培養陰性組(臨床診斷組)29例。血培養陽性組是指血培養至少 1次陽性,凝固酶陰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棒狀桿菌屬要求2次陽性;根據血培養結果,血培養陽性組患者又分為G-菌感染組13例和G+菌感染組5例。血培養陰性組(臨床診斷組)是指具備細菌感染的臨床表現且有細菌感染的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發現感染灶,抗生素治療有效,但血培養陰性。

        1.3 方法

        1.3.1 PCT濃度的檢測:患者均抽取靜脈血2 mL,采血清為標本,應用膠體金技術,試劑采用LIAISON全自動熒光免疫分析儀,其結果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

        1.3.2 其他檢查方法:所有患者當體溫高于38.5℃時,均作3次血培養。血培養方法:抽取肘正中靜脈血5 mL,采用法國BACT/ALER培養基、BACT/ALERT-3D型血培養儀。有呼吸系統癥狀或體征的患者并行胸部 64排CT 檢查。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組間PCT值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序多分類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 = 0.05。

        2 結果

        2.1 急性白血病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缺乏合并細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測定結果

        47例中培養陽性組血清PCT水平明顯高于血培養陰性組,61.1%為陽性、強陽性。而血培養陰性組血清PCT 34.4%為弱陽性、陽性。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血清PCT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缺乏合并不同細菌感染測定結果

        G-菌感染組13例,G+菌感染組5例;G-菌感染組較G+菌感染組 PCT明顯升高(P < 0.05)。見表 2。

        2.3 3例重癥患者血清PCT濃度動態觀察

        3例重癥患者血清PCT濃度動態觀察如圖1。

        3 討論

        細菌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療后粒細胞缺乏期發生臨床急危重者的高危因素之一。嚴重的細菌感染,如敗血癥、膿毒血癥可導致死亡率明顯升高,進而影響白血病患者的長期無病生存。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其預后至關重要。目前傳統炎癥指標如體溫、ESR、CRP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對感染缺乏特異性,部分嚴重感染者,甚至可以觀察到低體溫的現象[4]。PCT自1993年發現以來,已證實能提示在多種疾病合并感染時升高。但目前血清PCT在急性白血病化療后粒細胞缺乏患者合并細菌感染的診療及預后判斷的相關報道較少。

        PCT是降鈣素的縮氨酸前體蛋白,生理情況下,是由甲狀腺C細胞產生。健康人的血清PCT水平極低(0.1~0.5 ng/mL)。細菌感染時,PCT持續升高,嚴重的細菌感染時可升高達10~100 ng/mL[5]。目前認為血清PCT細菌感染時,在炎癥反應誘導的趨化功能、轉變一氧化氮合酶、細胞因子的趨化等多種因素作用下持續升高[5]。血清PCT非常穩定,在循環中被特異性的蛋白酶降解的半衰期是25~30 h,感染時容易被檢測,且不易受惡性腫瘤本身的影響[6],是早期預測感染的可靠指標。

        本實驗提示,培養陽性組PCT水平明顯增高,較血培養陰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G-菌感染組較G+菌感染組的PCT值增高(P < 0.05);細菌感染患者,PCT水平隨著感染加重逐漸增高,經有效抗感染治療后,逐漸下降。說明PCT陽性對感染程度有提示作用,在敗血癥時PCT明顯增高,且G-菌感染所致敗血癥可能性更大,這與Charles PE等[7]研究結果一致。對癥狀不典型、病情變化快的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感染早期采用快速半定量方法監測血清 PCT水平,不但對感染的嚴重程度及抗感染治療的療效做出判斷,還能有效區分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感染[8],從而指導臨床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對于急性白血病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血清PCT是反映細菌感染的一個簡便可靠、敏感特異的檢測指標。

        [參考文獻]

        [1] 吳玉紅,邵宗鴻. 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并發感染的研究進展[J]. 國外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2004,2(2):150-154.

        [2] Gac AC,Parienti JJ,Chantepie S,et al. Dynamics of procalcitonin and bacteremia in neutropenic adul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J]. Leuk Res,2011,35(10):1294-1296.

        [3] Zakynthinos SG,Papanikolaou S,Theodoridis T,et al. Sepsis severity i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circulating thrombopoietin levels in septic patients[J]. Crit Care Med,2004,32(4):1004-1010.

        [4] Simon L,Gauvin F,Amre DK,et al. Serum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s markers of bacterial inf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 InfectDis,2004,39(2):206-217.

        [5] Azevedo JR,Torres OJ,Czeczko NG,et al. Procalcitonin as a prognostic biomarker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 Rev Col Bras Cir,2012,39(6):456-461.

        [6] Schuttrumpf S,Binder L,Hagemann T,et al. Utility of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diseases and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plasma concentrations[J]. Clin Infect Dis,2006,43(4):468-473.

        [7] Charles PE,Ladoire S,Aho S,et al. Serum procalcitonin elev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t the onset of bacteremia caused by either gram negative or gram positive bateria BMC[J]. BMC Infect Dis,2008,8:38.

        第4篇:細胞化學元素范文

        一、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苷酸四者之間的關系

        某些從屬性概念時,引進數學集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其內在的聯系。例如講述染色體、DNA、基因以及脫氧核苷酸四者之間關系時,不妨按圖1所示,將四者定為A、B、C、D四個集合。

        ①因為DNA和蛋白質是組成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所以DNA是染色體的子集,DNA的補集為蛋白質。

        ②因為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所以基因是DNA的子集,基因的補集為無意義的DN段,即空白段。

        ③因為基因是由成百上千個脫氧核苷酸按特定順序排列而成,所以脫氧核苷酸是基因的子集(如圖1)。

        A.表示染色體。B.表示DNA。C.表示基因。D.表示脫氧核苷酸。

        二、生存斗爭、種間斗爭、種內斗爭、競爭之間的關系

        將四者分別定為A、B、C、D四個集合。

        ①因為生存斗爭是指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而發生的斗爭。生物與生物之間的斗爭包括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的斗爭即種內斗爭和不同種生物之間的斗爭即種間斗爭。所以,B是A的子集,C也是A的子集。B與C并集的補集為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

        ②因為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這種現象叫作競爭,所以D是B的子集,D的補集為寄生、捕食(如圖2)。

        三、蛋白質、激素、酶之間關系

        ①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類化合物,還有少數RNA。所以,1集合多數在2集合里面。

        ②激素種類很多,有的是固醇類,有的是多肽或蛋白質,有的是氨基酸或脂肪酸類的衍生物。所以,3集合少數在2集合里面。因此,蛋白質、激素、酶之間關系可以用集合圖形表示(如圖3,1、2、3分別表示酶、蛋白質、激素)。

        四、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常見的主要有二十多種,根據在生物體內含量不同分為兩大類:

        ①大量元素(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C、H、O、N、P、S、K、Ca、Mg ,其中C、H、O、N、P、S是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

        ②微量元素(是生物生活所必需的,但需要量很少):Fe、Mn、B、Zn、Cu、Mo。

        第5篇:細胞化學元素范文

        磷在足量的氯氣中燃燒,生成五氯化磷白色固體,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有大量的白煙。磷在少量的氯氣中的燃燒,生成三氯化磷的液體,在氣體中是小液滴的形式,能夠觀察到的現象也是有大量的白霧。煙霧是大量細小固體顆粒與大量細小液滴同時分散在氣體中形成的混合物,觀察到的現象是產生白色煙霧。

        磷第15號化學元素,處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磷存在于人體所有細胞中,是維持骨骼和牙齒的必要物質,幾乎參與所有生理上的化學反應。磷還是使心臟有規律地跳動、維持腎臟正常機能和傳達神經刺激的重要物質。沒有磷時,煙酸(又稱為維生素B3)不能被吸收;磷的正常機能需要維生素D(維生素食品)和鈣(鈣食品)來維持。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細胞化學元素范文

        鐳是一種具有很強的放射性的元素,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7周期,第IIA族,原子序數88。純的金屬鐳是幾乎無色的,但是暴露在空氣中會與氮氣反應產生黑色的氮化鐳。鐳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強烈的放射性,當鐳衰變時,會產生電離輻射,使得熒光物質發光。

        用途:鐳能放射出α和γ兩種射線,并生成放射性氣體氡。鐳放出的射線能破壞、殺死細胞和細菌。因此,常用來治療癌癥等。此外,鐳鹽與鈹粉的混合制劑,可作中子放射源,用來探測石油資源、巖石組成等。鐳是原子彈的材料之一。老式的熒光涂料也含有少量的鐳。中子轟擊鐳225可以獲取錒。用鐳同位素尋找古河道中的鈾。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細胞化學元素范文

        二、教學目的

        1.組成生物體的水、無機鹽、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這幾種化合物的化學元素組成、在細胞內的存在形式和重要的功能(C:理解)。

        2.組成生物體的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基礎(C:理解)。

        3.各種化合物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A:知道)。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組成生物體的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的化學元素組成,各種化合物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重要功能。

        2.教學難點

        (1)蛋白質的化學元素組成、相對分子質量、基本組成單位、分子結構和主要功能。

        (2)核酸的化學元素組成、相對分子質量、基本組成單位和重要功能。

        四、教學建議

        本節的教學內容較多而時間又較緊,教師要注意合理分配時間,突出重點和難點。建議教師對水、無機鹽、糖類和脂質的內容安排1課時,蛋白質和核酸的內容安排1課時,學生實驗用1課時。

        在本節教學的開始,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講到的細胞內各種化合物的含量表,從整體上概括出構成細胞的化合物;指出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以蛋白質和核酸為主體的多分子體系。,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在講授無機化合物水時,可以從水在細胞、組織中兩種存在形式的分析入手,引出水的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水的含量與生命活動的狀態密切相關。在講述水時,要注意滲透出兩種形式的水存在著動態轉化,不能截然分開。如果能恰當地運用生活常識,說明水的存在狀態和作用,將會更吸引學生,使學生加深對水的認識。

        關于無機鹽的教學,可以從學生已知的知識中提出問題,通過簡明的分析,使學生懂得無機鹽的存在形式和作用。例如,為什么在觀察動物和人的細胞時,要用一定濃度的生理鹽水?為什么長期缺乏鐵會出現缺鐵性貧血?從這些問題的分析過程中,歸納出無機鹽對維持細胞形態、參與重要的物質組成等作用。

        關于糖類的教學,應該盡量聯系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糖類物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感性認識。在本節教學中,要注意適當突出后邊將要應用的糖類知識,這樣可以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通過講述糖類的水解作用,使學生理解單糖、二糖、多糖三者的區別和聯系。關于糖類的作用,既要突出它是生命系統賴以維持的主要能源物質,又要點出它是細胞許多結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關于脂質的教學,似乎可以滲透儲存脂質(脂肪)、結構脂質(磷脂等類脂)、功能脂質(固醇)的提法,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不同脂質的作用特點的理解。在學生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分析一下磷脂分子的特點,為學習細胞膜的結構打下基礎。

        蛋白質的內容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講述蛋白質的組成和結構時,可以按照以下教學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①通過列舉水、葡萄糖、幾種蛋白質的相對分子量,使學生認識到蛋白質屬于生物大分子;②指出對生物大分子結構的研究,常采取分層次認識的方法;③對蛋白質的組成和結構的教學,可從有關元素、基本單位──氨基酸、肽、肽鏈間的結合和卷曲、折疊而成的空間結構等幾個層次逐步深入。

        在講述氨基酸時,可以從甲烷、乙酸、甘氨酸漸漸引入。隨著羧基(-COOH)、氨基(-NH2)的出現,指出它們的化學特性。在認識了甘氨酸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變換R基,認識幾種其他氨基酸。最后,歸納總結出氨基酸的共同點和區別。

        在講述肽時,要注意講清縮合、肽鍵、二肽、多肽和肽鏈的概念。要指出每種多肽都具有特定的氨基酸種類、數目和排列順序,這種特點決定著肽鏈的空間結構,從而為學生理解多肽間的區別和蛋白質的多樣性打下基礎。

        對于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教師不必詳細講述,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教材中某種胰島素空間結構示意圖的觀察,了解蛋白質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就可以了。但是應該對學生指出,蛋白質的生理作用依賴于自身特定的空間結構。

        在講述蛋白質的功能時,應該注意從列舉典型的、易于理解的例子中,概括出蛋白質是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結構的重要成分和在生命活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另外,關于蛋白質結構內容的教學,要充分利用剪貼圖、投影片和教材中的示意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動態的、抽象的知識內容。

        關于核酸的教學,要注意處理好與《遺傳與變異》一章有關內容的聯系。本節對核酸化學元素的組成和基本組成單位的認識,可以從介紹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方法入手,使學生初步了解核酸分子的元素組成、基本單位──核苷酸和多核苷酸鏈。應指出DNA和RNA兩類核酸在組成上的區別和DNA的主要作用。

        在本章的最后,教師要強調說明,任何一種化合物或幾種化合物的混合都不能完成生命活動。細胞內的各種化合物必須按照一定的方式組成特定的結構,才能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

        五、參考答案

        復習題一、③,①,④,②。

        二、1.(A);2.(A);3.(D)。

        三、1.因為這兩種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不同(即氨基酸的種類不同,排列次序不同,空間結構不同),所以它們的功能也不相同。

        2.細胞內的各種化合物必須按照一定方式組成特定的結構,才能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

        旁欄思考題老年人容易發生骨折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代謝發生變化而導致骨質疏松造成的。骨質疏松主要是缺少了骨的重要成分碳酸鈣。

        臨床上醫生給病人點滴輸入葡萄糖液,可以起到給病人提供水、營養和增加能量的作用。因為葡萄糖氧化分解時釋放大量的能量,可以供給病人生命活動的需要,有利于早日康復。此外,細胞中水的含量最多。病人維持各項生命活動,絕對不能缺少水。

        實驗討論題實驗一1.某些化學試劑與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發生一定的化學作用后,能夠生成新的化學物質,而這種化學物質是有固定的顏色的。根據實驗中所產生的特定的顏色反應,如磚紅色、橘黃(或紅)色、紫色,可以分別鑒定生物組織中有糖、脂肪、蛋白質的存在。

        六、參考資料

        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中各種化合物的平均值如下表(表1-1):

        表1-1細胞中各種化合物的平均值

        化合物

        質量分數%

        平均相對

        分子質量

        種類

        85.0

        1.8×10

        游離形式的水和結合形式的水

        蛋白質

        10.0

        3.6×104

        清蛋白、球蛋白、組蛋白、白等

        DNA

        0.4

        1.0×106

        RNA

        0.7

        4.0×105

        脂質

        2.0

        7.0×102

        脂肪、磷脂等

        糖類及其

        他有機物

        0.4

        2.5×102

        單糖、二糖、多糖等

        其他

        無機物

        1.5

        5.5×10

        Na+、K+、Ca2+、Mg2+、

        Cl-、SO42-、PO43-等

        在組成細胞的各種化合物中,水是含量最多的物質,是生命活動的最重要的介質。地球表面出現了液態水時,才具備了生命發生的條件。但是,只有當原始地球的物質經過漫長的演變,出現了原始的核酸和蛋白質并且組合在一起,表現出原始的新陳代謝時,才開始出現原始的生命現象,產生了原始的生命。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提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F代生物科學認為,承擔生命的“蛋白體”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質的整合體系。因此說,細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核酸。

        水在生物體和細胞內的存在狀態

        1.結合水吸附和結合在有機固體物質上的水,主要依靠氫鍵與蛋白質的極性基(羧基和氨基)相結合形成親水膠體。多糖、磷脂也以親水膠體形式存在。這部分水不能蒸發、不能析離,失去了流動性和溶解性,是生物體的構成物。

        2.自由水填充在有機固體顆粒之間的水分,可流動、易蒸發,加壓力后可析離,是可以參與物質代謝過程的水。

        水在生物體內的作用水是生命存在的環境條件,同時也是生活物質本身化學反應所必需的成分。水對于維持生物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水是生物體內不能缺少的物質。

        1.水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生物體內的大部分無機物及一些有機物,都能溶解于水。水是物質擴散的介質,也是酶活動的介質。細胞內的各種代謝過程,如營養物質的吸收,代謝廢物的排出,以及一切生物化學反應等,都必須在水溶液中進行。

        2.水的其他作用①由于水分子的極性強,能使溶解于其中的許多種物質解離成離子,這樣也就有利于體內化學反應的進行。②由于水溶液的流動性大,水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物質的作用,將吸收來的營養物質運輸到各個組織中去,并將組織中產生的廢物運輸到排泄器官,排出體外。③水的熱容大,1g水從15℃上升到16℃時需要4.18J熱量,比同量其他液體所需要的熱量多,因而水能吸收較多的熱而本身溫度的升高并不多。水的蒸發熱較大,1g水在37℃時完全蒸發需要吸熱2.40kJ,所以人蒸發少量的汗就能散發大量的熱。再加上水的流動性大,能隨血液循環迅速分布全身,因此水對于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④水還有作用。⑤對植物來說,水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由于植物的液泡里含有大量的水分,因而可以維持植物細胞的形態而使枝立,便于接受陽光和交換氣體,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⑥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起重要的調控作用。生物體內水含量的多少以及水的存在狀態的改變,都影響著新陳代謝的進行。一般情況下,生物體內的含水量在70%以上時代謝活躍;含水量降低,則代謝不活躍或進入休眠狀態。當自由水比例增加時,生物體的代謝活躍,生長迅速;而當自由水向結合水轉化較多時,代謝強度就會下降,抗寒、抗熱、抗旱的性能提高。

        無機鹽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含量雖然不多,卻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如果將一塊組織放在蒸餾水中,從細胞中去掉鹽類,該組織就會死亡。許多無機鹽在細胞中呈離子狀態存在。無機鹽在生物體和細胞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是構成細胞或構成生物體某些結構的重要成分。

        2.參與并調節生物體的代謝活動。有些無機離子是酶、激素或維生素的重要成分。例如,含鋅的酶最多,已知有70多種酶的活性與鋅有關;鈷(Co)是維生素B12的必要成分,參與核酸的合成過程;鐵(Fe)參與組成血紅蛋白、細胞色素等,參與氧的運輸和呼吸作用中的電子傳遞過程等。

        3.維持生物體內的平衡。體內平衡是使細胞具有穩定的結構和功能,使生物能維持正常的代謝和生理活動的必要條件。有關體內平衡的內容很復雜,情況多變。其中的3個主要方面與無機鹽含量的穩定密切相關。

        (1)滲透壓平衡:細胞內外的無機鹽的含量是維持細胞滲透壓的重要因素。

        (2)酸度平衡(即pH平衡):pH調節著細胞的一切生命活動,它的改變影響著細胞組成物的所有特性以及在細胞內發生的一切反應。例如,各種蛋白質對于pH的改變非常敏感,人體血漿pH降低0.5時,人就立即發生酸中毒。無機離子如HPO42-/H2PO4-和H2CO3/HCO3-等,組成重要的緩沖體系來調節并維持pH平衡。

        (3)離子平衡:動物細胞內外的Na+/K+/Ca2+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細胞膜外Na+高、K+低,細胞膜內K+高、Na+低。K+、Na+這兩種離子在細胞膜內外分布的濃度差,是使細胞保持反應性能的重要條件。此外,在細胞膜外Na+多、Ca2+少時,神經細胞就會失去穩定性,對于外來刺激就會過于敏感。

        糖類的分布和功能糖類是生物體的主要能源物質和重要的組成成分,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幾乎所有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的體內都有它,尤以存在于植物體內的為最多,約占植物體干重的80%。在植物體內,構成根、莖、葉骨架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多糖。在植物種子或果實里的主要儲存物質,如淀粉、蔗糖、葡萄糖、果糖等都屬于糖類。在動物血液中的血細胞內,也有葡萄糖或由葡萄糖等單糖縮合成的多糖存在,在肝臟、肌肉里的多糖是糖元。人和動物的組織器官中所含的糖類,不超過身體干重的2%。微生物體內的含糖量約占身體干重的10%~13%,其中有的呈游離狀態,有的與蛋白質、脂肪結合成復雜的物質,這些物質一般存在于細胞壁、黏液或莢膜中,也有的形成糖元或類似淀粉的多糖存在于細胞質中。

        糖類的功能有以下幾點。(1)糖類是生物體的主要能源和碳源物質:糖類物質可以通過分解而放出能量,這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糖類還可以在生物體內轉化成其他化合物(如某些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等),并提供碳原子和碳鏈骨架,是構成組織和細胞的成分。(2)糖類與生物體的結構有關:纖維素和殼多糖都不溶于水,有平坦伸展的帶狀構象,并且堆砌得很緊密,所以它們彼此之間的作用力很強,適于作強韌的結構材料。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殼多糖是昆蟲等生物體外殼的主要成分。細菌的細胞壁由剛性的肽聚糖組成,它們保護著細胞膜免受機械力和滲透作用的損傷。細菌的細胞壁還使細菌具有特定的形狀。(3)糖類是儲藏的養料:糖類以顆粒狀態儲存于細胞質中,如植物的淀粉、動物肝臟和肌肉中的糖元。(4)糖類是細胞通訊識別作用的基礎:細胞表面可以識別其他細胞或分子,并接受它們攜帶的信息,同時細胞也通過表面上的一些大分子來表現其本身的活性。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一些細胞表面復合糖類中的糖和與其互補的大分子來完成的。(5)糖類具有保護作用:黏膜分泌的黏液中有黏稠的黏多糖,可以保護的表面。關節腔的滑液就是透明質酸經過大量水化而形成的黏液。

        磷脂和糖脂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它廣泛分布在動植物組織中。磷脂在動物體內多存在于腦和神經組織中,在心臟和肝臟中的含量也不少;植物的種子中含磷脂也比較多,如大豆種子的磷脂達2%。磷脂大多不溶于丙酮,不溶于水,但像親水膠體一樣,能在水中膨脹并形成乳狀液或膠體溶液。磷脂的種類很多,有卵磷脂、腦磷脂、神經磷脂等。

        卵磷脂又稱蛋黃素,大量存在于各種動物的組織和器官中,尤其在蛋黃、腦、腎上腺、紅細胞中的含量較多。蛋黃中卵磷脂的含量可達8%~10%。許多種種子,如大豆、向日葵的種子也含有卵磷脂。

        糖脂是一類具有一般脂質溶解性質的含糖脂質,包括腦糖脂、神經節糖脂、甘油醇糖脂等。

        磷脂和糖脂都是構成生物膜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的基本物質,也是某些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如脂蛋白和脂多糖)的組成成分。

        類固醇和固醇類固醇又稱“甾族化合物”,是環戊烷多氫菲類化合物的總稱,一般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在自然界廣泛分布,也有人工合成的。類固醇的主要種類和分布情況如下。

        1.自然界存在的

        (1)固醇類。固醇又稱“甾醇”,是含羥基的環戊烷駢全氫菲類化合物的總稱,以游離狀態或同脂肪酸結合成酯的狀態存在于生物體內,最重要的有膽固醇、豆固醇和麥角固醇(表1-2)。

        表1-2固醇的主要種類和分布情況

        類別

        固醇名稱

        分布

        動物固醇

        膽固醇

        脊椎動物體內

        7-脫氫膽固醇

        皮膚和毛發內

        糞固醇

        動物糞便中

        植物固醇

        麥固醇

        麥芽中

        豆固醇

        大豆中

        谷固醇

        高等植物中分布很廣

        酵母固醇

        麥角固醇

        麥角、酵母菌和毒菌內

        (2)固醇衍生物。常見的有:強心苷,如洋地黃毒素,存在于洋地黃植物的葉中,是一種強心藥;蟾毒素,是蟾蜍分泌的毒素,可作藥用;膽酸、膽汁酸組成的膽汁;腎上腺皮質激素、昆蟲的蛻皮激素、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能調節動物和人體的新陳代謝及生殖、發育等生理活動。此外,維生素D有利于機體對鈣、磷的吸收。腎上腺皮質激素、膽酸、性激素、維生素D等物質,在人體內都可以由膽固醇轉化而來。

        2.人工合成的類固醇藥物如抗炎劑、促蛋白合成類固醇、口服避孕藥等。

        氨基酸的R基團每個氨基酸都有一個R基,R基也叫側鏈基團,不同氨基酸的R基是不同的。例如,甘氨酸的R基只是一個氫原子;有些氨基酸的R基屬于烴基;有些則含有某種官能團,如羥基(—OH)、巰基(—SH)、氨基(—NH2)、羧基(—COOH)等。

        根據氨基酸所連接的R基化學結構的不同,可以將氨基酸分成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雜環氨基酸、雜環亞氨基酸四大類。

        甘氨酸惟一不含有不對稱碳原子的最簡單的非必需氨基酸。廣泛存在于蛋白質中。

        丙氨酸即L-α-氨基丙酸。一種屬于丙酮酸代謝體系的非必需氨基酸。

        蛋白質分子的結構通常將蛋白質的結構分為一級結構、二級結構、三級結構和四級結構(圖1-1)。

        圖1-1蛋白質分子的一、二、三、四級結構示意圖

        1.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又稱為初級結構或化學結構,是指蛋白質分子中,由肽鍵連接起來的各種氨基酸的排列順序。目前可以運用氨基酸自動分析儀和氨基酸順序自動分析儀,對蛋白質的一級結構進行測定。

        2.蛋白質的二級結構:蛋白質的二級結構是指蛋白質分子中多肽鏈本身的折疊方式。近些年來,通過研究知道,蛋白質分子的多肽鏈本身一般不是全部以松散的線形分子狀態存在于生物體內的,而是部分卷曲、盤旋成螺旋狀(一般呈所謂α螺旋),或折疊成片層狀(又稱β折疊),或呈β回折(發夾回折、U形轉折),或呈無規則卷曲。蛋白質的二級結構主要依靠氫鍵來維持結構的穩定性。

        3.蛋白質的三級結構:具有二級結構的肽鏈,按照一定方式進一步卷曲、盤繞、折疊成一種看來很不規則,而實際上有一定規律性的三維空間結構,叫做三級結構。這些肽鏈所以會卷曲、盤繞、折疊,主要是因為肽鏈的側鏈之間的相互作用。

        4.蛋白質的四級結構:具有三級結構的蛋白質分子,通過一些非共價鍵結合起來,而成為具有生物功能的蛋白質大分子,就是蛋白質的四級結構。構成蛋白質功能單位的每條肽鏈,稱為亞基。亞基雖然只具有二、三級結構,但是在單獨存在時并沒有生物活力,只有完整的四級結構才具有生物活力。例如,磷酸化酶是由2個亞基構成的,馬血紅蛋白是由4個不同的亞基(2個α肽鏈,2個β肽鏈)構成的,谷氨酸脫氫酶是由6個相同的亞基構成的。

        有些蛋白質分子只有一、二、三級結構,并無四級結構,如肌紅蛋白、細胞色素c、核糖核酸酶、溶菌酶等。另一些蛋白質則一、二、三、四級結構同時存在,如血紅蛋白、谷氨酸脫氫酶等。

        調節生理活動的許多激素是蛋白質從化學本質上看,人和動物的激素可以分為4類:①氨基酸衍生物激素(如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血清血管收縮素);②肽和蛋白質類激素(如腦垂體激素、胰島素、甲狀旁腺素、生長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③類固醇激素(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④脂肪酸衍生物激素(如前列腺素)。

        肽和蛋白質類激素,包括許多種激素。下面重點介紹胰島素、生長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1.胰島素:胰島素是胰腺內的胰島β細胞,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所產生的一種激素。胰島素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蛋白質,在有鋅和其他金屬離子存在時,胰島素分子可以圍繞這些離子形成聚合體。在調節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8篇:細胞化學元素范文

        【關鍵詞】 乙型肝炎; 慢性; 腸源性內毒素血癥; 細胞因子

        Change of Immunological Cytokines Express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Endotoxemia/WANG Jian-hong,LI Hong,ZHAO Long-fe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12):020-02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the Treg/Th17-related cytokine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endotoxemia.Method:The serum levels of Treg/Th17-related cytokines and endotoxin(ET)in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CHB) and 20 healthy controls(NC) were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According to serum ET levels,all CHB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T positive and ET negative.Result:Compared to NC,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IL-10,TGF-β,IL-6,IL-17,IL-23 were 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HB patient groups(Z=5.265,6.859,6.894,5.028,6.877,all P

        【Key words】 Hepatitis B; Chronic; Intestinal endotoxemia; Cytokines

        First-author’s address: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2.007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種在世界范圍廣泛流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1]。HBV感染后致肝臟損害主要由機體對HBV免疫應答介導[2]。目前,HBV感染后慢性化進程中免疫應答的確切機制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細胞免疫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Th17細胞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兩類免疫調節細胞,兩者密切相關,來源與同一初始CD4+ T淋巴細胞群,在分化和功能上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3]。Treg/Th17細胞失衡可導致多種慢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及腫瘤等的發生、發展。已有研究報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體內亦存在Treg/Th17失衡,參與HBV感染慢性化的進程[4-5]。筆者前期研究發現,CHB患者體內長期持續患有腸源性內毒素血癥(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時可以導致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造成HBV難以清除[6]。那IETM與Treg/Th17平衡關系如何呢?本研究通過檢測內毒素水平,將CHB患者分為內毒素陽性組和內毒素陰性組,通過比較兩組患者外周血Treg、Th17細胞相關細胞因子的的水平,間接探討IETM中CHB患者外周血Treg/Th17平衡的改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3年11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CHB患者,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齡18~69歲,平均(30±6)歲。CHB患者診斷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7],近半年均未服用過抗病毒及免疫調節劑藥物,排除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損害。同時選取20例健康對照者,男14例,女6例,年齡20~55歲,平均(25±9)歲,肝功能正常,HBV血清學標志物陰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抽取受試對象晨間空腹靜脈血1 mL,離心分離血清,-20 ℃保存。待所有樣本收集完全后,取凍存血清,ELISA雙抗體夾心法檢測血漿IL-10、TGF-β、IL-6、IL-17、IL-23及內毒素水平。根據檢測的內毒素水平,將CHB患者分為內毒素陽性組和陰性組,內毒素陽性的標準為健康者內毒素水平95%可信區間的上限值36.68 pg/mL,>36.68 pg/mL為內毒素陽性組,≤36.68 pg/mL為內毒素陰性組。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兩個樣本比較的Mann-Whitney U檢驗或多個獨立樣本比較的Kruskal-Wallis H檢驗;以P

        2 結果

        2.1 健康者與CHB患者內毒素、IL-10、TGF-β水平的比較 80例CHB患者中,45例發生IETM,占56.25%。內毒素陽性組與陰性組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健康者比較,CHB患者內毒素水平明顯升高(P

        2.2 健康者與CHB患者IL-6、IL-17、IL-23水平的比較 與健康者比較,CHB患者IL-6、IL-17、IL-23水平均明顯升高(Z值分別為6.894、5.028、6.877)。內毒素陽性組IL-6、IL-17、 IL-23水平均較陰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TGF-β不僅是Treg分泌的發揮抑制作用的主要細胞因子,體外研究還表明相對較低濃度的TGF-β主要促進Th17細胞的分化,而高濃度的TGF-β則主要促進Treg的分化而抑制Th17細胞的分化[8]。IL-10是Treg分泌的另一主要細胞因子,它可調控IL-12的產生,進而抑制Th1型細胞免疫反應[3]。有研究表明,CHB患者血漿TGF-β、IL-10水平明顯升高,且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3]。本研究發現與健康對照組比較,CHB患者TGF-β、IL-10水平亦均明顯升高,按內毒素水平分組后,內毒素陽性組二者均明顯高于內毒素陰性組,初步提示內毒素可影響CHB患者TGF-β、IL-10的表達水平,二者可能參與了IETM的病變過程。

        IL-6聯合TGF-β可促進轉錄因子RORt的表達和STA-T3通路的活化,從而可誘導Th17細胞的分化與增殖[9]。在關于糖尿病的研究中發現,IL-6不僅可誘導Th17細胞的分化與增值,且可以抑制Treg的分化,使Treg/Th17平衡向Th17方向偏移[10]。IL-23屬于IL-12家族,主要由mDC細胞分泌,是維持Th17細胞分化及功能發揮的細胞因子,IL-23缺乏使其存活及增殖受限[11]。IL-17是Th7細胞分泌的主要致炎性細胞因子,可誘導內皮細胞、上皮細胞等分泌IL-6、IL-8、前列腺素E2,增強TNF-α的功能及細胞間黏附分子的表達,在炎癥性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12]。IL-23/IL-17信號通路參與多種炎性疾病,有研究發現慢性乙型肝炎的病變中亦有IL-23/IL-17信號通路的參與[13]。本發現與健康對照組比較,CHB患者血漿IL-6、IL-23、IL-17水平均明顯升高,按內毒素水平分組后,內毒素陽性組三者均明顯高于內毒素陰性組,初步提示CHB患者IETM時IL-6、IL-23、IL-17的表達水平亦發生了變化,它們亦可能參與了IETM的病理生理過程。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CHB患者IETM時與Treg、Th17細胞密切相關的細胞因子表達均升高,初步提示Treg、Th17細胞可能都參與了IETM的病變過程,下一步筆者將直接研究CHB患者IETM時外周血Treg、Th17細胞表達的變化,為通過降低內毒素水平來改善CHB患者病情提供免疫治療方面的新視角。

        參考文獻

        [1]林格.核苷類抗乙肝病毒藥物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6):186-188.

        [2]鐘大妮,李國堅,吳繼周,等.廣西地區乙肝病毒基因分型與臨床表現及機體免疫功能關系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1-3.

        [3] Weaver C T,Hatton R D.Interplay between the Th17 and Treg cell lineages:a (co-)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Nat Rev Immunol,2009,9(12):883-889.

        [4] Xue-Song L,Cheng-Zhong L,Ying Z,et al.Changes of Treg and Th17 cells bal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BMC Gastroenterol,2012,12(1):43.

        [5] Su Z J,Yu X P,Guo R Y,et al.Changes in the balance between Treg and Th17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3,76(4):437-444.

        [6]趙龍鳳,李紅,王勤英,等.慢性肝炎患者內毒素血癥與免疫功能的關系[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4,22(1):45-47.

        [7]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1,4(1):1-13.

        [8] Zhou L,Lopes J E,Chong M M,et al.TGF-β-induced Foxp3 inhibits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antagonizing RORγ function[J].Nature,2008,453(7192):236-240.

        [9] Mangan P R,Harrington L E,O’Quinn D B,et al.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induces development of the TH17 lineage[J].Nature,2006,441(7090):231-234.

        [10] Monika R S,Skrzypkowska M,Mymliwska J,et al.The serum IL-6 profile and Treg/Th17 peripheral cell popu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Mediators Inflamm,2013,20(13):20 524.

        [11] Volpe E,Servant N,Zollinger R,et al.A critical function f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interleukin 23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driving and modulating human TH-17 responses[J].Nature Immunol,2008,9(6):650-657.

        [12] Qu N,Xu M,Mizoguchi I,et al.Pivotal roles of T-Helper 17-Related cytokines,IL-17,IL-22,and IL-23,in inflammatory diseases[J].Clin Dev Immuno,2013,25(13):968 549.

        第9篇:細胞化學元素范文

        一、利用高中生物教材創設問題情境

        利用高中生物教材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夠讓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而且能夠讓學生抱著期待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根本上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授生物體的組成元素時,教者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獨立分析得出結論。教育者應利用此堂課程的教材內容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生物體是由哪幾種化學元素組成的?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含量是否是相同的?生物體中哪些化學元素含量較高、哪些較低?通過這些包含了不同知識要點的問題探討,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并且讓整個課堂的氣氛變得更加靈活多變,全面提高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如今,伴隨我國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生物科學技術開始進入迅猛發展階段,從而給人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習慣帶來一定影響。基于此種情況,高中生物課程需要做到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著手全面調動他們對生物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學會將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用于對生活難題的解決。大量教學實踐證明,教育者如果能夠在課堂中引入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情境,那么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學習生物課程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能夠幫助他們掌握更多實用的生物技能,從而解決出現在生活中的各種現實問題。例如在教授細胞的吸水與失水的相關內容時,教育者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請同學們利用自己的學習經驗解釋植物是怎樣吸收水分的?在對樹木進行移栽的過程中為什么要將部分枝葉進行摘除?在日常生活中會應用到哪些滲透原理呢?通過這一系列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不僅能夠讓學生對生物問題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還能夠讓他們更加深入地融入生物課堂中。

        三、利用教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生物課程的學習需要有大量生物實驗作為支持,學生不僅能夠在生物實驗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新奇有趣的現象,還能夠根據生物問題找到最優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性。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生擁有著較強的好奇心,他們十分渴望接觸一些新鮮的事物和問題,生物實驗可以讓問題情境變得更加直觀易懂,從而讓高中生的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實驗活動當中。例如在教授有關甲狀腺激素等的研究課程時,學生就可以針對教育者所提出的幾點探究問題展開后續實驗活動,其中包括實驗活動的原理分析、實驗材料的收集、試驗方法的制定和實驗步驟的完成,等等,而后再將最終的實驗結果展開深入分析與推理。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思維一直處于高度集中且活躍狀態,不僅能夠主動獲取實驗過程包含的物理知識,還能夠將課堂中的一些分散的知識緊密關聯,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十分完整的知識網絡系統。

        四、應用社會熱點問題創設情境

        二十一世紀,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環境開始與生命科學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讓社會中層出不窮的一些熱點問題得到更妥善的解決,例如生態環境、農業種植、能源節約和疾病治療等。此外,高中生的生物學習如果僅僅依靠教材中的知識信息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在當下的社會活動與時事熱點中獲得更多生物知識與學習經驗?;诖耍逃咴谌蘸蟮纳镎n堂中應當恰當引入一些當下關注度較高的熱點事件,讓學生可以逐漸掌握處理問題與自主學習的方法與習慣。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色福利久久免费 | 一级国产片在线观看 | 美妇喷潮在线视频 | 日本老肥熟视频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久久国产亚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