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兒童教案范文

        兒童教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教案

        第1篇:兒童教案范文

        活動目標:

        1、能用自然的聲音唱歌,吐字清楚,表達歡快、愉悅的心情。

        2、樂意自編動作,結伴表演,與同伴共享節(jié)日的快樂。

        重難點:

        能用自然的聲音唱歌,并能自編動作,結伴表演。

        活動準備:

        1、師幼共同布置教室,張燈結彩,營造節(jié)日氣氛。

        2、木偶娃娃一個;動物頭飾,數量與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一、和木偶娃娃游戲,學習新歌

        1、出示木偶娃娃,向幼兒問好,讓幼兒感受節(jié)日的氣氛。

        老師以木偶娃娃的口吻說:小朋友,你們的教室裝扮的這么漂亮呀?我想和你們一起來慶祝六一兒童節(jié),好嗎?

        2、演示木偶娃娃,示范唱歌。

        3、幼兒在木偶娃娃的帶領下,隨琴聲學唱歌曲。

        二、自由創(chuàng)編動作,感受歌曲表達的情緒。

        師:木偶娃娃想請小朋友為這首歌編動作。

        老師帶領幼兒跟著音樂邊唱邊跳,把自己高興的心情表現出來。

        第2篇:兒童教案范文

        雷電災害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我國雷電災害頻發(fā),對國民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尤其是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學校高層建筑物不斷增多,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日益普及,但由于部分學校,尤其是農村和偏遠山區(qū)的學校防雷意識淡薄,許多建筑物和電子電器設備未及時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規(guī)定采取適當防雷措施,一些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建筑物未按要求進行防雷裝置的設計審核、竣工驗收,已有防雷裝置未進行定期檢測,對存在的防雷隱患不能及時整改,致使雷擊造成師生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事故時有發(fā)生。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明電〔2006〕28號)的精神,組織做好學校防雷安全工作,切實保障廣大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現就進一步加強學校防雷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提高對做好防雷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教育部門要站在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廣大師生生命財產安全極端負責的高度,充分認識防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當前雷電災害多發(fā)的嚴峻形勢,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防雷安全工作作為學校安全責任管理的重要內容,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加強協調、密切配合,采取切實有力措施,共同做好防雷安全工作,保障各級各類學校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氣象局與教育部將組織編寫防雷安全宣傳材料,向社會做好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廣大中小學校還要認真落實好教材中有關防雷的安全教育內容。

        二、切實落實學校防雷安全工作職責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依法履行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責,加強對學校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防雷裝置的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工作,進一步檢查和落實防雷裝置定期檢測制度,切實從源頭把好學校防雷安全質量關。各級氣象臺站要加快雷電監(jiān)測預警業(yè)務體系建設,并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傳輸手段及時將雷電災害預警信息提供給有關教育部門和單位,為學校和廣大師生采取避險措施提供支持和幫助。各級教育部門要督促學校將防雷安全工作納入學校安全工作范圍,履行好對學校的安全監(jiān)管職責,并配合氣象主管機構檢查、落實各項防雷安全措施。

        三、依法做好學校防雷安全工作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教育部門要聯合組織對本行政區(qū)域內學校的防雷安全工作進行全面檢查,對未按規(guī)定安裝防雷裝置或安裝的防雷裝置不符合標準規(guī)范要求的,必須按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和相關防雷標準及時整改,切實排除雷擊隱患。學校的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必須在依法取得防雷裝置設計審核核準書后方可開工建設,在取得防雷裝置竣工驗收合格證書后方可投入使用。防雷裝置必須由持有相應防雷工程專業(yè)資質的單位設計、施工。對于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裝置,必須由具有相應資質的防雷專業(yè)技術服務機構依法進行年度定期檢測,確保防雷裝置發(fā)揮作用。

        四、加強防雷安全宣傳和雷電災害應急處置與調查工作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會同教育部門加大對學校師生的防雷法規(guī)、科普知識方面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師生避險、自救、互救的能力和依法防雷、科學防雷、主動防雷的意識。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教育部門要督促各級各類學校建立和完善相關應急處置預案,雷電災害發(fā)生后,各學校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在最短時間內做到組織領導到位、技術指導到位、物資資金到位、救援人員到位,確保高效妥善處置災情。各學校要建立健全雷電災害報告制度,在遭受雷電災害后應及時向教育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報告災情,并協助氣象主管機構組織做好雷電災害的調查、鑒定工作,分析雷電災害事故原因,提出解決方案和措施。

        五、嚴格執(zhí)行學校防雷安全責任追究制度

        第3篇:兒童教案范文

        圍繞文明月這個主題,在鞠老師和潘老師的幫助下,在本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團結協作下,我們設計了一堂非常精彩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動《我會過馬路》。設計這個活動時,我們首先根據中班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與認知水平,將目標定位為:增強安全意識,懂得識別過馬路的標志,安全地過馬路。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游戲的快樂,并通過操作活動鞏固對交通規(guī)則的認識,知道過馬路要走斑馬線、聽從紅綠燈的指揮,形成初步的交通安全知識。教案幾經修改和試教后,上周四由我執(zhí)教正是應用付諸施教,教案展示了我們組的教研成果,整體看來效果還不錯,下面我就來說說我的一點反思:

        二、活動導入要恰當

        一開始我們在設計的時候,本來是通過兩段聲音“唔唔…..嘀嘀嘀…..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聲”“吱兒….緊急的剎車聲”來讓幼兒猜猜發(fā)生了什么事,再通過動畫“皮皮過馬路”了解事件發(fā)生的經過,試教后發(fā)現設計的并不是很合理,這個環(huán)節(jié)花費的時間太長,于是大家討論決定:以談話的形式直接導入,再播放動畫“皮皮過馬路”,讓幼兒來發(fā)現皮皮的錯誤,并設計有效地提問:“應該怎樣安全過馬路”調動了幼兒對已有經驗的回憶,激發(fā)了幼兒幫助皮皮改正錯誤的愿望。根據幼兒的回答我又將一些交通規(guī)則的圖片呈現出來,并用兒歌的形式來總結,讓幼兒對安全過馬路的方法有了更直觀地了解。通過第二個動畫教育幼兒把安全過馬路的方法內化到自己的行動中,真正做一個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人。

        三、活動內容要豐富

        在幼兒掌握了過馬路的方法后,須運用幻燈片呈現沒有斑馬線和紅路燈時馬路上擁擠的場面,組織討論:假設在這種情況下行人應怎樣安全的過馬路,引導幼兒說出要看懂警察叔叔的指揮,并讓每一位幼兒都來做一名小小警察,學習指揮交通,孩子們表現出了極大地熱情。同時利用幻燈片告訴幼兒大城市里的人是還可以從天橋、地道來過馬路,使幼兒的知識面得到拓展。

        第4篇:兒童教案范文

        【關鍵詞】幼兒;同伴交往;同伴選擇;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0

        兒童同伴交往中同伴選擇是社會交往的一個側面,它受認知、情感和自我的制約,是社會關系中最初級的關系。一方面,兒童在與其他玩伴接觸中,擇伴的傾向性形成了個體未來人際交往的雛形。另一方面,擇伴包含著擇人與被擇情況中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其心理發(fā)展影響著個體社會化的進程。

        一、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我園3-6歲學齡前幼兒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其中男幼兒29名,女幼兒35名。

        (二)研究方法

        1、確定訓練對象

        通過觀察,我們小三班幼兒陸某有此方面的問題,就確定他為訓練對象。

        2、制定訓練方案

        建立幼兒個人成長檔案:向陸某的家長了解有關情況并觀察記錄其在幼兒園中的表現。

        3、分析幼兒現有情況。

        ①問題行為的表現:

        孩子行為與一般孩子有異樣,喜歡多動,不遵守規(guī)則,也喜歡和別人玩,但與人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妥。

        ②可能原因:

        家庭因素:父母工作原因,孩子從小沒有人照顧,由老人在老家代為教養(yǎng),所以孩子缺乏規(guī)則意識,孩子的行為習慣模仿老人的為多,所以行為與同齡的孩子有異樣。

        環(huán)境因素:經常與爺爺奶奶呆在一起,父母很少帶他出門,不習慣與不認識的人一起,更不知道怎么去與人交流。

        氣質性因素: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任性,對自已喜歡的東西會采取各種手段奪得。

        二、結果

        社交差的幼兒個體差異大,因此他們參與活動的程度和進度,要視其實際行為反映而定。老師不可操之過急,要適情況而定。情緒反應良好時可進入下一個階段。切忌強迫指令、發(fā)火訓斥,以防幼兒焦慮不安,影響模仿效果。教師一定要按照“積極誘導、順其自然“的原則,掌握參與活動的速率。而且,不論在哪個階段,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只要被輔導的幼兒做出教師所預期的行為時,都要及時給予有效強化物,并明確告訴他強化的原因,即為何獎賞他那個行為。積極鼓勵他與同伴交往,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思想傳遞的紐帶;今天交往的學習,正是明天走向成功的基礎。學會交往使孩子在未來的挑戰(zhàn)中乘風破浪;學會交往使孩子信心百倍地迎接明天!

        三、討論

        個人社會交往能力在整個人生發(fā)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中,每個幼兒都有著不同的交往地位。有些幼兒表現在:害羞、攻擊性少、對他人的攻擊表現退縮、不敢自我表現、多為獨自活動,既不被老師和同伴所喜歡,也不被老師和同伴所討厭,在老師和同伴中往往不被注意。這種不利的交往地位容易使幼兒形成順從、沉默的性格,更會影響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身體的健康與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關的,要高度重視良好人際環(huán)境對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痹诮逃齼热菖c要求中也提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體驗到幼兒園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關注交往能力弱的幼兒,此觀察記錄試圖以幼兒園活動為視角,對幼兒交往能力進行個案研究。

        四、建議

        (一)更新教育觀念

        同伴交往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能力,或者主要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能力,是建立在兒童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營造和諧環(huán)境

        幼兒正是社會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期,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經歷了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遷。在家庭中,幼兒與同伴相處對于幼兒來說并不十分迫切,而更多的是一種對成人的依戀感,而在幼兒園中,幼兒遠離了父母,組建了由教師、保育員、幼兒互為一體的大家庭,從家庭中有限的人際交往活動轉向更廣泛的與外界事物和人的社會性接觸。幼兒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huán)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能否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能否樂觀的對待人生,幼兒期的生活經驗和受教育狀況顯得至關重要。

        (三)尊重個性發(fā)展

        合理整合幼兒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各要素是干預有效的必要條件。本研究遵循生態(tài)學的研究思想,在幼兒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幼兒園和家庭中設計、實施了一系列改善幼兒同伴關系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使被研究幼兒習得了發(fā)展同伴關系的技能和策略,提高了其同伴交往的自信心和愉悅體驗,同時也使家長和教師改變了以往教育中的一些偏頗,獲得了幫助、支持被忽視幼兒發(fā)展同伴關系,提高交往能力的一些理念與方法,從而全面改善了幼兒同伴關系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有效干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第5篇:兒童教案范文

        【關鍵詞】 膳食調查;營養(yǎng)狀況;體格檢查;對比研究;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4-0310-03

        Comparison of Dietary and Nutrition Status in Pre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 and Xi'an/ZHANG Hua-ming, LIU Ai-ping, LIU Bao-hua, et al. Department of Social Medicine and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 and Xi'a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hildren's adequate nutrition. Methods Children's food and nutrition were collected and surveyed by two-meal method in 24 hours, compared with the criter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food in China, and Z scores were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reschool children.Results The study showed that all the nutrients intake in 24 hours were more than 100% of the RNI except energy,calcium and zinc, and vitamin A intake of the children in Xi'an were less than 90% of the RNI.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lower weight, retardate development, emaciatio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between ages, regions and genders,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was 0, 4.2%, 0, 3.3% and 10.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school children investigated in Beijing and Xi'an. Although there is fewer of malnutrition, overnutrition of the children are still serious. The nutritional dietary intake should be directed rationally for the children.

        【Key words】 Diet surveys;Nutritional status;Physical examination;Comparative study;Child

        【基金項目】 日本宮城教育大學合作項目。

        【作者簡介】 張華明(1974- ),男,湖南邵陽人,在讀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醫(yī)學與健康教育。

        【作者單位】 1 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社會醫(yī)學與健康教育系,北京 100191;2 陜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 日本宮城教育大學。

        【責任作者】 王培玉,男,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社會醫(yī)學與健康教育系,北京 100191。

        學齡前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膳食營養(yǎng)充足與否不僅會影響其生長發(fā)育的速度,還會對其今后的健康狀況產生影響。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是其今后誘發(fā)某些疾病的重要的危險因素[1]。平衡膳食、合理營養(yǎng)是學齡前兒童預防疾病和促進其生長發(fā)育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為了解北京和西安2地幼兒園兒童的膳食營養(yǎng)現狀及存在的差異,為今后指導幼兒合理膳食提供依據,筆者分別于2004年和2005年底對北京和西安2地部分幼兒園兒童進行了膳食調查,并對其進行了營養(yǎng)狀況的評價。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法,在北京城區(qū)和西安城區(qū)分別抽取3所和2所一級幼兒園,在每所幼兒園隨機抽取20名兒童,共抽取120名兒童,男、女各占50%,年齡為(5.71±0.46)歲。

        1.2 方法

        1.2.1膳食調查方法 采用雙份飯菜法收集幼兒24 h內所有膳食(早中晚三餐、加餐、零食)和飲用水,再采用稱重法稱其質量,依照食物成分表累計算出各種營養(yǎng)素的總攝入量,與中國營養(yǎng)學會2007版《營養(yǎng)素參考攝入量標準》[2]進行比較。

        1.2.2 體格檢查及評價標準 調查員經統(tǒng)一培訓合格后,使用經過校正的標準的體重和身高計測量兒童午睡后(脫去鞋、帽子和外衣)垂直站立的身高和體重。身高的讀數精確到0.1 cm,體重的讀數精確到0.1 kg(考慮到冬天及已經吃過午餐等因素,將體重減去1 kg后的修正值作為最終計算體重值)。根據《2002年中國居民體質與營養(yǎng)狀況調查報告》[3]以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0~18歲兒童身高、體重參考標準[4]作為評價標準,分別計算每個兒童年齡別體重Z評分(WAZ)、年齡別身高Z評分(HAZ)以及身高別體重Z評分(WHZ)。Z評分=(測量值-參考標準的中位數)/參考標準的標準差。根據Z評分值將兒童生長發(fā)育分為5個不同的水平:Z評分<-2為下等;-2≤Z評分<-1為中下;-1≤Z評分≤1為中等;1<Z評分≤2為中上;Z>2評分為上等。營養(yǎng)不良及營養(yǎng)過剩的判定標準為:低體重,WAZ<-2;生長遲緩,HAZ<-2;消瘦,WHZ<-2;超重,WAZ>2;肥胖,WHZ>2。

        1.2.3 數據處理與分析 對收集到的膳食調查、身高、體重等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核查其有效性后進行編碼。采用EpiData 3.0進行數據的錄入及邏輯檢錯等,用SPSS 13.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t檢驗和方差分析等,比較北京和西安2地幼兒各種營養(yǎng)素之間充足率及早中晚加餐中能量和三大產能營養(yǎng)素攝入水平的差異。同時,分別比較男、女童的年齡別體重、年齡別身高以及身高別體重的Z評分在生長發(fā)育水平分布上的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兒童的身高和體重情況 平均身高為(115.38±4.90)cm,平均體重為(21.51±3.63)kg,2地兒童身高和體重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男童平均身高為(116.50±5.30)cm,女童平均身高為(114.27±4.23)cm;男童平均體重為(22.35±3.67)kg,女童平均體重為(20.68±3.42)kg,男、女童在身高和體重方面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男童高于女童。

        2.2 北京和西安幼兒園兒童每天膳食營養(yǎng)素攝入量比較 北京和西安幼兒園兒童攝入蛋白質和維生素B1基本上能滿足每日參考攝入量標準,能量、鈣和鋅的攝入略顯不足,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C、維生素E、磷、鉀、鈉、鎂、鐵、硒、銅等攝入量均超出每日參考攝入量標準的110%。北京幼兒園兒童攝入維生素A的量超出參考攝入量標準的110%,而西安幼兒園兒童攝入維生素A的量則沒有達到參考攝入量標準的90%;此外,北京和西安幼兒園兒童在脂肪(P<0.05)、膽固醇(P<0.01)、維生素A(P<0.01)、維生素B2(P<0.01)、維生素E(P<0.05)、鈉(P<0.01)、鐵(P<0.05)、硒(P<0.05)等營養(yǎng)素攝入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北京幼兒園兒童攝入了較多的脂肪、膽固醇、維生素A、維生素B2和微量元素硒,而西安幼兒園兒童則攝入了較多的維生素E、鈉和鐵。見表1。

        2.3 三大供能營養(yǎng)素供能比2地間比較 由表2可見,北京和西安幼兒園兒童在蛋白質提供能量比例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4 不同餐次能量及供能營養(yǎng)素攝入情況2地間比較 由表3可見,北京幼兒園與西安幼兒園兒童的能量在早中晚三餐及零食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三大供能營養(yǎng)素的早中晚三餐及零食的攝入量上存在差異,其中北京幼兒園兒童在早餐和中餐攝入了較多的蛋白質(P<0.01),且在早餐和晚餐上攝入了較多的脂肪(P<0.01);西安幼兒園兒童則在晚餐中攝入較多的碳水化合物(P<0.01),且在零食中攝入了較多的蛋白質(P<0.01)。

        2.5 幼兒營養(yǎng)狀況評價2地間比較 男、女兒童中等以上發(fā)育水平WAZ分別為81.7%和86.7%,HAZ分別為71.7%和80.0%,WHZ分別為100%和93.3%,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由表4,5可見,5歲男童與6歲男童在年齡別體重和年齡別身高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10.904和10.706,P值均<0.05),而在身高別體重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575,P>0.05)。5歲組女童和6歲組女童在WAZ、HAZ以及WHZ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5.566,1.516和1.634,P值均>0.05)。表5還顯示,兒童低體重、生長遲緩、消瘦、超重和肥胖在年齡、地區(qū)和性別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

        3 討論

        兒童的飲食會影響其生長發(fā)育及健康狀況,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平衡的膳食是影響其今后健康狀況的危險因素[1,5]。本次膳食調查結果表明,北京和西安學齡前兒童在能量、鈣和鋅的攝入方面未能或者勉強達到參考攝入量標準的90%,其余各營養(yǎng)素均超過參考攝入量標準的110%,說明所調查的學齡前兒童膳食結構依然存在問題,攝入過多與攝入不足并存。能量、鈣和鋅的缺乏與陳靜等[6-7]研究的結果一致,但北京幼兒園兒童維生素A攝入超出參考攝入量標準,這點與其他研究結果不一致,考慮可能與北京學齡前兒童攝入較多的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有關。由于學齡前兒童活動量大,能量攝入不足也是影響其生長發(fā)育的因素之一,因此學齡前兒童還應該適當補充能量。鈣和鋅依然是學齡前兒童容易缺乏的礦物質,提示應該正確引導家長對學齡前兒童補充鈣和鋅。三大產能營養(yǎng)素所占供能的比例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供能的比例與朱明元等[8-9]的調查結果及2002年全國營養(yǎng)調查的結果接近,而蛋白質所占比例高于朱明元等[8-9]的調查結果及2002年全國營養(yǎng)調查結果。說明近年來家長對學齡前兒童補充了更多的蛋白質,這對于處生長發(fā)育高峰期的學齡前兒童來說非常重要。比較24 h北京和西安學齡前兒童早中晚及加餐能量及產能營養(yǎng)素攝入情況,北京幼兒園兒童在早餐和中餐攝入了較多的蛋白質,且在早餐和晚餐上攝入了較多的脂肪;而西安幼兒園兒童則在晚餐中攝入了較多的碳水化合物,且在零食中攝入了較多的蛋白質。可能與2地學齡前兒童家庭環(huán)境以及當地飲食習慣存在較大差異有關。

        Z評分法是近年來綜合評價兒童體格發(fā)育的常用的一種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樣本之間的比較[10]。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和西安學齡前兒童的低體重、發(fā)育遲緩、消瘦、超重和肥胖在年齡、地區(qū)和性別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其中低體重、消瘦、生長遲緩和超重的檢出率低于王暉等[11-12]對北京市及全國學齡前兒童的調查結果,而肥胖的檢出率則明顯高于王暉等[11]對北京市及全國學齡前兒童的調查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所調查的北京和西安2地學齡前兒童在飲食結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雖然2地學齡前兒童營養(yǎng)不良狀況有所好轉,但營養(yǎng)過剩狀況卻有上升的趨勢。提示應加強2地學齡前兒童合理營養(yǎng)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平衡膳食指導。同時,由于樣本量偏小,故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4 參考文獻

        [1] 侯婷秀,楊洪霞,孫鳳芹.淺談兒童飲食與健康.中外健康文摘,2007,4(8):88-89.

        [2] 中國營養(yǎng)學會,編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拉薩:人民出版社,2008:201-205.

        [3] 翟鳳英,楊曉光,主編. 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三:2002居民體質與營養(yǎng)狀況.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7-74.

        [4] 王如文,編著. 兒童體格發(fā)育指標的應用和營養(yǎng)狀況評定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0~18歲兒童身高、體重參考值、評價標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32-94.

        [5] 何櫻.談平衡膳食與健康.實用全科醫(yī)學,2006,4(6):695.

        [6] 陳靜,楊乃平.兩所鐵路幼兒園兒童體格發(fā)育及膳食營養(yǎng)狀況調查分析.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07,8(3):251-253.

        [7] 姚濟浩,趙利軍,王向標.呼和浩特市區(qū)日托學齡前兒童膳食營養(yǎng)狀況調查分析.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05,37(3):265-266.

        [8] 朱明元,林茜,周光宇,等.學齡前兒童377名膳食調查及營養(yǎng)狀況評價.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2,23(2):128-129.

        [9] 翟鳳英,楊曉光,主編.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二:2002膳食與營養(yǎng)素攝入狀況.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55-64.

        [10]鄭舉鵬,劉筱嫻.學齡前兒童生長發(fā)育與營養(yǎng)不良的評價方法.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2003,20(2):65-69.

        [11]王暉,蔭士安,趙顯峰,等.北京市郊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fā)育與營養(yǎng)狀況.衛(wèi)生研究,2004,33(1):101-102.

        第6篇:兒童教案范文

        [關鍵詞]農村幼教;安全;教育人類學;城鄉(xiāng)比較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8)07/08-0006-06

        一、問題的提出:如何解讀農村幼兒獨自上幼兒園現象

        對于城里人來說,幼兒上幼兒園要接送,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接送,而是怎樣接送才不會與上下班時間沖突,誰來接送等問題。但我們在中國某農村地區(qū)一所幼兒園開展教育人類學研究時無意中發(fā)現,一些農村學前兒童在沒有成人陪伴的情況下,常常獨自或與其他兒童結伴往返于家庭與幼兒園之間。跟大多數不熟悉農村生活、不了解農村幼兒教育的“局外人”一樣,作為研究者,我們觀察到這種現象后,最初的反應是覺得不可思議:怎么可以讓這么年幼的孩子(3~5歲)獨自上幼兒園和回家呢?

        雖說農村的自然環(huán)境不像城市那么復雜,可再自然的環(huán)境,對年幼兒童來說也充滿了危險。比如,爬坡上坎摔跟頭,玩水掉到水里,過馬路避讓車輛等。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農村家長難道真的不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嗎?城鄉(xiāng)幼教工作者怎樣看待這一現象?在不同的看法背后反映出怎樣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問題?對這一現象的解讀,能否為幼教工作帶來些許有價值的啟示?

        二、研究方法:多重話語人類學

        現代人類學重視對多個地點、多層話語的研究。任何一種文化內部,并不是自成一體、井然有序,而是充滿了隨機性、變化、矛盾沖突與不和諧的。對同一種社會現象,不同的當事者有不同的解釋。而這些解釋本身又受到地域、政治、權力、階級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選擇多重話語的人類學研究方法(Multi-vocal Ethnographv),力圖展示中國幼教工作者對家長(是否)接送幼兒上幼兒園這一現象存在的多種看法,并探討這些看法背后的問題。同時,我們借鑒1989年美國教育人類學者托賓(Tobin)等人比較中、日、美三國幼兒園教育的研究方法,也采用了以錄像為媒介的視覺人類學研究方法(Visual Ethnographv)。在組織小組討論前,我們制作了一個約20分鐘的錄像。在錄像中,我們盡量記錄中國西南山區(qū)某農村幼兒園(化名“長江幼兒園”)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各個方面,如幼兒來園和回家、集體教學和自由游戲、點心和用餐、午休和人廁等。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并不是錄像本身,而是不同觀眾(個人或群體)對錄像的反應,即人們在觀看錄像后的所思所想和言論。這有些類似于心理學研究中的“投射技術”,研究者研究的問題是被試對刺激物作出的聯想,而非刺激物本身。

        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以下步驟收集訪談數據:首先,我們把錄像播放給“局內人”(即被拍攝的長江幼兒園的教師和園長)觀看,并針對錄像中涉及的教育問題征求她們的看法。然后,我們把錄像播放給其他群體觀看。這些群體包括其他幼兒園的教師、幼教行政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師范大學幼兒教育專業(yè)的教師以及有學前子女的家長。從地域分布上看,本文收集的訪談數據主要來自重慶(郊區(qū))、成都(郊區(qū)和市區(qū))、貴州(農村)、上海(市區(qū))??赐赇浵窈螅芯空邔τ^眾進行訪談。大部分觀眾在觀看錄像的同時就會評論或指出錄像中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個別觀眾還會要求暫停錄像播放,以便進行點評。

        幼兒獨自上幼兒園這一現象所引發(fā)的討論主要涉及幼兒教育機構中兒童的安全問題。我們期望來自“局內人”和作為“局外人”的其他群體對這一現象的不同解釋和看法不僅能加深人們對農村幼兒教育的理解,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城市幼兒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習以為常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進行反思。

        三、研究發(fā)現:大家最擔心的是安全問題

        (一)第一反應:安全上要改進

        當我們把在長江幼兒園拍攝的錄像放給城市幼教工作者看時,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認為該幼兒園的日?;顒哟嬖凇鞍踩[患”“不太安全”。幼兒園教師在看到幼兒早上獨自來園、下午獨自離園以及園外活動等情景時,常會發(fā)出“哇”的驚呼聲,或不斷搖頭、做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或與周圍的人竊竊私語。觀看錄像后,老師們首先提及的內容通常也與安全問題有關。

        我們必須再次強調,觀眾的興趣點、擔心和討論與其說反映了錄像中所拍攝幼兒的生存狀態(tài)本身,不如說反映了觀眾自己對錄像中情景的理解。換句話說,當城市幼教工作者在觀看錄像過程中流露出對長江幼兒園幼兒獨自上幼兒園和獨自回家這一現象的驚訝時,我們并不能由此得出該現象本身有多么不同尋常這樣的結論。作為研究者,我們希望探討的是:觀眾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他們的言談揭示了哪些與他們自身的兒童觀、教育觀有關的東西?對于長江幼兒園是否確實存在“安全隱患”這一問題,本研究無法作出實證性的回答。我們更關心的是,在長江幼兒園的教師和家長眼里習以為常的教育現象,為什么在不少局外人的眼中卻那么不可思議呢?

        (二)城鄉(xiāng)比較:農村這樣是可以的,城里肯定不行

        盡管覺得幼兒獨自上幼兒園、回家存在安全隱患,但很多觀看了該錄像的城鄉(xiāng)幼兒園教師和園長對錄像所呈現的相關場景還是表示可以理解。其主要理由是:農村幼兒園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允許幼兒獨自上幼兒園。比如,農村的自然環(huán)境單一,不像城市那樣復雜;在農村步行比在城市安全,車輛不多,車速也不快,很多鄉(xiāng)間小路根本就不通車:農村的社會風氣比較淳樸,鮮有惡意拐騙、綁架幼兒等事件發(fā)生;農村鄰里之間交往多,不同家庭不同年齡的孩子常在一起玩耍,孩子們可以結伴上幼兒園和回家,等等。

        雖然我們見到有的農村幼兒園園長和教師也會出于對幼兒安全的擔心,強制家長每天按時接送,遇到實在不愿接送孩子的家長,還要求他們跟幼兒園簽訂安全責任書,但發(fā)生在我們拍攝的長江幼兒園中的現象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qū)絕非個別。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農村家長對孩子是否需要接送有自己的判斷。家長作出這種判斷通常是綜合了當地的各種因素(如覺得孩子不會出現太大的安全問題),但也可能僅僅是依據某一個因素(路太遠,無人、無時間接送等),或者根本就沒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在被問及為什么這里的孩子大多自己上幼

        兒園和回家時,長江幼兒園的園長和教師回答說:“沒有必要要求家長來接送?!痹偌毤氉穯?,教師們告訴我們,一直以來當地的風俗就是這樣,上幼兒園的孩子跟上中小學的孩子一起上學、放學,走的也是同一條路(因為幼兒園就在中小學旁邊),至今未出過安全事故。孩子們成群結隊,每天都這樣走,對路況越來越熟悉,家長就覺得沒有必要天天接送。那些住家離幼兒園近些的,孩子就在家長眼皮底下,一般不存在走丟的問題;那些住家遠的,家長對孩子從幼兒園步行回家要花多少時間心中有數,如果超過了時間,他們會派人出去找。農村這種穩(wěn)定的、鮮有變化的生活,也間接地保障了孩子獨自上幼兒園、回家時的安全。

        農村居民彼此之間比較熟悉,即使有什么異常問題發(fā)生,也能得到及時處理。在我們調查期間,就曾發(fā)生過住家遠的幼兒未按時回家的事件。孩子的奶奶出來找(因父母親均在外地打工),一路上沒找到,最后在鎮(zhèn)上找到了園長(教師和園長都住在幼兒園里,家長們都認識她們),園長幫忙打了幾個電話,最后證實孩子是跑到同學家去玩了。

        我們在四川甘孜州丹巴縣某村做田野研究(另一研究)時與當地學前兒童家長的交流也證實了前面被訪者提出的部分假設。一長者在被問及如果孫女上學前班是不是要接送時表示,第一次報名時要送去,但那以后就不會接送了。孩子自己走到學校沒有問題,而且即使有問題,這種走路(走各種各樣的路,復雜的路)的能力也是需要鍛煉的,所以沒有必要接送。

        一些觀眾指出,這種現象出現在農村是可以理解的,但城里肯定不行,因為城市“情況復雜”“安全問題多得多”。學前兒童獨自上幼兒園的現象難道真的僅僅出現在中國農村地區(qū)嗎?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整理,我們發(fā)現好幾位教師不約而同地提到,即使在城市里,學前兒童自己上幼兒園和回家,也曾經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三)時代變遷:我們小時候,哪個來接送嘛

        這個錄像似乎總能勾起人們對過去的回憶。人們總是傾向于說,“我們小時候……”“我想起……”似乎眼前的錄像,講的就是多年前年幼的自己。

        我看了這個,其實沒有想到現在的幼兒園,而是想到我小的時候上過的幼兒園,當時的情況跟這個差不多。[s老師,成都市區(qū),青年]

        我們那個年代,小時候,哪個來接送嘛!點點兒大的娃娃,放心地在那里?!l(xiāng)壩頭,啥子都做過了……但是我覺得我小的時候,真的是無所謂。[z園長,成都市區(qū),中年]

        錄像讓受訪者聯想起的不光是他們的童年時光,還有他們對以前工作的回憶。特別是對教齡長一些的教師來說,錄像里所呈現的,讓他們聯想起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前剛參加工作時幼兒園接送孩子的一些情景。

        (談到上世紀60年代的接送)早上都是家長把娃娃統(tǒng)一送幼兒園來,放學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集體送……我們分兩路,出了幼兒園,一路往左邊走,一路往右邊走,送過大口子,然后兒童就自己走了。[c老師,成都市區(qū)]

        受訪者的回憶逐漸向我們展現出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遷,接送幼兒這一幼兒園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如何發(fā)生變化,如何越來越受到大眾(包括家長、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等)的重視。

        以前都是這樣的(指下午離園時教師集體送過大口子,家長不來接),期間好像也是這樣的,后來就發(fā)生變化了。[C老師]

        我們小時候上幼兒園也一樣,路很遠,可能要走二十多分鐘,只有一條路,還要過一條大河。老師就是跟我們一起走過去走過來,從來沒有出過安全問題,覺得很正常。那個時候可能相對現在(安全事故)還是要出得少一些。這個地方(指錄像拍攝地)也是這種情況。[S老師]

        (現在)肯定是越來越嚴,越來越重視。我們從開始隨隨便便接送,到后來委托,到用指紋打卡機……原來都沒有這么嚴……最近這兩三年,不一樣了,我們就要核對(指來接送的人),要簽委托書,要給父母打電話,必須核對了,才能讓其他人接走幼兒,越來越嚴了。[z園長]

        三位教師的回憶涉及不同的年代。c老師提及的應該是上世紀60年代的事情,S老師提及的是上世紀80年代前期的事情,而z園長提及的則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的事情。

        1989年頒布的《幼兒園管理條例》第十九條指出,“幼兒園應當建立安全防護制度,嚴禁在幼兒園內設置威脅幼兒安全的危險建筑物和設施,嚴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質制作教具、玩具”,未提到“接送”問題。2006年由教育部、公安部等多部門聯合頒布的《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指出,“小學、幼兒園應當建立低年級學生、幼兒上下學時接送的交接制度,不得將晚離學校的低年級學生、幼兒交與無關人員”,對“接送”作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

        (四)追本溯源:安全是緊箍咒

        許多接受訪談的教師常常從談論“接送”問題開始,最終會不可避免地談到安全問題。園長說,老師也說,大家都說安全重要,安全壓力大,很緊張,安全是緊箍咒。

        現在安全的緊箍咒每時每刻都在制約著教師,一天下來沒有出什么安全問題教師都要長舒一口氣。這學期結束了,娃娃走了,沒有出問題教師又要長舒一口氣。[Y園長]

        領導都在說,現在90%的責任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把那個安全緊箍咒念那么緊,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責任事故的發(fā)生,但是有些事故是避免不了的。[z老師,成都]

        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受訪者談起對安全問題的感受時竟然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同一個比喻:緊箍咒。應該說在當今中國幼教領域,用“緊箍咒”來形容安全問題對教師日常行為的制約是再傳神不過了。無疑,直接受緊箍咒制約的人是工作在一線的教師。間接地,緊箍咒也制約著幼兒園園長和其他相關行政管理人員、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間接受制于緊箍咒的人,也扮演了念咒的唐僧的角色,對教師施加著無形而又無處不在的壓力。但經念得最兇的,恐怕得算部分家長。家長對發(fā)生在校園內外的兒童意外事故不分青紅皂白的追究成為最令教師們頭痛的事情。一旦家長開始“念咒”,教師和園長都會同時受到懲罰。安全的緊箍咒對教師和園長日常行為的影響之大是外人無法體會的。它讓教師時刻警惕自己是否會因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而受到懲罰。為了避免因為忽視安全問題帶來的懲罰,教師們自然會小心翼翼地組織活動,盡量避免需要一點冒險精神或孩子有受傷可能性的活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五)對安全問題的反思:我覺得他們是幸福的

        這種安全壓力對教師的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結果直接表現在孩子身上。不少教師都提到,現在的孩子并不幸福,因為他們有很多東西都不能玩,有太多的限制。而錄像里的幼兒園教師的安全壓力并不大,孩子也更加開心。不少觀眾在言談中流露出他們對這種寬松氛圍的贊賞。

        我覺得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沒有安全上的壓力。像我在幼兒園就有這種感覺,非常擔心娃娃的安全問題,可以說擔心得不得了。但在錄像中就看不到這點,我感覺他們在玩游戲、上課時很有活力,很大方……我們幼兒園的孩子出去都是手牽手。但我看他們出去那種狀態(tài),全部是自己走自己的,而且教師的感覺比較放松。[s老師]

        接受訪談的教師普遍認為,在長江幼兒園的這種氛圍下,農村幼兒在身體、動作、獨立性、自理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顯得比許多城市幼兒要好。教師們似乎也非常向往這種安全壓力更小的、更寬松的環(huán)境。反之,如果幼兒園迫于安全壓力而一味地“消極保育”,將會使孩子失去很多鍛煉的機會。

        這個(錄像中的)幼兒園的娃娃可能比我們幼兒園的娃娃在動作發(fā)展上要更好一些……這不是我們每天讓娃娃鍛煉走步、跑步就能練出來的,真的是潛移默化的。[s老師]

        看上去這個幼兒園的孩子性格方面發(fā)展得很好。[G園長,上海市區(qū)]

        像我們這里的娃娃就應該再放手一點,不要太過分地保護了,還是要放手,要不然他們什么都不會。[Y老師]

        你說奇怪不奇怪,孩子手牽手地出去有時還是會發(fā)生意外。我覺得安全問題不是說你小心翼翼,手拉著手就可以避免的……現在的娃娃就是成人包辦太多。[s老師] 五、討論與分析 當前,在中國的幼兒園教育領域,甚至整個基礎教育領域,安全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任何教育方案如果存在安全問題,通常是要一票否決的。這就意味著,如果出現一次安全問題,幼兒園所有其他工作都會連帶著被否定;如果某班級中有一個孩子出了安全問題,且家長又“鬧”到幼兒園的話,該班的帶班教師的所有出色業(yè)績將會被全部否定。這也許有其合理的一面。畢竟,兒童的人身安全應是教育機構中教育者必須首先加以重視的問題,如果連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證,還從何談兒童的發(fā)展?但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探討怎樣接送是安全的,什么樣的活動安排是安全的,城市幼兒園應該如何接送,農村幼兒園又應該如何接送等問題,而是想要給讀者展現一個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教育現象所揭示出的,中國城鄉(xiāng)幼兒教育工作者對兒童人身安全問題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我們發(fā)現,幼兒園教師所面臨的安全壓力似乎與幼兒是否開心、愉快、幸福有著很大的關系。很多幼兒園教師指出,今天這些孩子(大多指城里孩子)其實并不幸福,因為他們受到太多的限制,有太多的地方不能去,有太多的東西不能玩。而類似我們錄像里所呈現的幼兒園,盡管幼兒在物質上較為貧乏,沒有城里幼兒那么多的玩具、圖書,但他們開心、愉快,對周圍環(huán)境表現出熱情與專注,這種狀態(tài)令城市幼兒園教師、園長羨慕不已。

        與各種很“先進”的教育理念相比,安全問題處在更為核心的位置,是不可觸犯的底線,也是無形且時時刻刻制約著教師教育行為的緊箍咒。教師聽了很多有關課程改革的講座,看了很多優(yōu)秀的課改案例,觀察了不少的現場教學活動……然而,這些課改的“精神”遭遇安全事故時,就變得行不通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們會調整他們的教育策略。比如,不開展某些活動,盡管這類活動對兒童的發(fā)展有意義(比如,園外參觀,有身體碰撞的體育活動等);盡量減少某些活動(如戶外活動,運動量較大的集體活動等);降低活動的挑戰(zhàn)性。

        教師們總是怕孩子出事(安全問題)。雖然教育改革提倡教師們要“尊重兒童”“信任兒童”,把兒童看作能自我建構知識的人,但在安全緊箍咒的作用下,漸漸地,教師們心目中真實的、無形中內化了(甚至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兒童形象卻是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容易受傷、缺乏社會經驗、沒有應變能力的。在安全壓力之下,教師們總是覺得這樣也危險,那樣也危險,孩子做事情時總是有些膽戰(zhàn)心驚。于是,教師們開始不相信孩子,明顯地低估孩子的能力。而這種低估和消極保護,又反過來導致孩子缺乏鍛煉的機會,無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防范意識也得不到相應的發(fā)展。

        第7篇:兒童教案范文

        論文關鍵詞: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教育 兒童 價值取向

        論文摘要:隨著民眾安全感的普遍逐年下降,對兒童進行心理安全教育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心理安全教育的價值取向則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兒童心理安全教育應以讓兒童體驗到充分的心理安全感為價值取向。

        安全問題與人類同在。尤其是近年來,一起起嚴重的自然災害層出不窮,一次次性質惡劣的人為災難接連不斷,人們的安全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有調查表明不僅我國民眾安全感在逐年下降,全世界民眾都是這樣。成人尚且如此,那些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兒童,那些自我保護能力、應對外界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都不及成年人的青少年兒童肯定更甚!每一次災難過后,他們所受到的沖擊肯定比成人還要強,他們的安全感經受著現實更大的挑戰(zhàn)。因此,兒童心理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但,兒童心理安全教育作何價值取向?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將就這一問題略表拙見。

        1 安全概念

        1.1安全的基本含義

        1.1.1語詞學意義:中文解釋只是從客觀事實、結果來論述“安全”,而英文解釋既有客觀上的,也有主觀上的“安全感”。

        1.1.2邏輯學的理解:日常生活中,經??梢月牭揭恍┡c“安全”詞義相近的詞語,如安心,安寧,心安理得等,與之詞義相對的有:危險,恐懼,害怕,不安全等,不僅習慣用法是如此,幾乎每一本漢語字典也都將“安”與“?!毕鄬α?,由此,或許我們能更深切地領悟到安全的真正含義。

        1.2安全的科學含義

        1.2.1生命科學中的“安全”:學會自我保護,珍惜、愛護自己的生命,不僅要懂安全知識,還要具備安全意識,更要培養(yǎng)安全應對能力。

        1.2.2社會學中的“安全”: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使之穩(wěn)步快速發(fā)展。

        1.2.3心理學中的“安全”:有研究者認為,心理安全是指心理的穩(wěn)定感和基于現在對未來的穩(wěn)定預期;也有研究者認為,所謂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備心,不擔心別人會隨時指責和批評自己,有一種安全感。

        由上可見,安全一詞不僅在字典里的釋義有些出入,在不同學者的眼里,其詞義也有不同。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時期的人們對“安全”一詞意義的理解也有差別,雖然不是基本涵義的不同,但是各有側重。在傳統(tǒng)文化中,“安全”多指的是人身、物質上的安全,而現代的“安全”內涵明顯擴大,不僅包括人身、物質安全和社會安全,也包括精神安全。精神安全中,最重要也是正日漸成為關注焦點的是心理安全,包括認知安全、情感安全和意志安全。

        1.3“心理安全”概念的由來

        關于“心理安全”的概念,早在上個世紀中期,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就提出來了,羅杰斯根據他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獲得的一些經驗,提出創(chuàng)造性產生的首要條件就是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但在那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心理安全都未受到重視。直到美國9.11事件以后,心理安全才開始受到世界人們的高度關注。

        2 兒童心理安全教育的價值取向

        人作為自然、社會、精神三位一體的存在物,同時具有自然、社會、精神三種不同的需要。兒童也同樣具有自然、社會、精神三種不同的需要。按照馬斯洛的觀點,任何的精神需要都是建立在自然需要與社會需要基本得到滿足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要讓兒童體驗到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其自然需要與社會需要同樣不容忽視。

        2.1自然需要

        從安全教育角度來說,兒童的自然需要主要體現在生理安全需要,即人身財產安全。可以說人身財產安全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誕生的。原始社會的人們?yōu)榱藵M足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頑強地與當時極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現代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雖然沒了擔憂,但威脅生命安全的隱患卻并不亞于原始人類。要保障青少年的人身財產安全,不僅要在交通、消防、活動場地、設施安全等方面下功夫,也要在保障校園安全,如校舍安全、飲食安全等方面花大力氣;不僅要加強民眾安全保護意識教育,而且也要增強法律政策的保障。

        2.2社會需要

        從安全教育角度來說,兒童的社會需要更集中地體現在群體安全和環(huán)境安全上。群體安全中最受關注的是校園安全。據統(tǒng)計,2000年至2006年,全國中小學因設施不當,出現學生因樓道擁堵擠壓、被踩死踏傷的事故就達十多起,死、傷中小學生數百人。還有因危房倒塌造成學生傷亡的事故也多次發(fā)生,加上生活設施亂、臟、差而危害中小學生身體健康的事件更是不勝枚舉。另據團中央、教育部等組織的關于中小學生安全問題的調查表明學校已經成為家長們最擔心孩子受到傷害的地方。校園安全應引起有關部門的格外重視。此外,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安全也都面臨著很大的威脅和挑戰(zhàn)。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安全也逐漸成為一個潛在的巨大社會問題。要滿足兒童的社會需要,就要在保證校園安全、生態(tài)安全、文化安全和網絡安全等方面下功夫,給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和諧、友愛的成長環(huán)境。

        2.3精神需要

        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精神的需要。人的精神(意識、心理)由理性、情感、意志三個部分所組成?!叭说倪@三種心理因素、活動和內驅力便相應產生三種心理需要,即認知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下面,筆者將分別從這三個方面來闡述心理安全。

        2.3.1認知安全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人首先是一種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人的精神的最高層次,“求知”是理性的根本屬性。認識的目的是要為人的活動提供依據、尺度、準則和界限。要求得心理安全,必先滿足人的認知需要。只有當我們對一個事物的形成過程或事件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的時候,才能拿出更好的解決辦法或應對策略,也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求得心理安全。

        2.3.2情緒/情感安全

        情感是人的心理因素的核心部分。不同的情感對人的身心健康及人的活動具有不同的影響。積極、樂觀的情緒不但有益于人的身體健康,消極憂郁的情緒則不但有損于人的身體健康。

        諸多觀察和研究都表明,幼兒情緒情感最突出的表現為依戀。鮑爾比曾指出:依戀是一種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情感紐帶關系的傾向,在個體的一生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依戀這種情感的心理背景是安全感, 依戀形成以后便成為幼兒與他人交往的安全基地。兒童一旦與他的依戀對象分離, 便產生一種分離焦慮, 即由于安全基地的消失而帶來緊張和不安。

        情感安全不僅要在追求個體的情感安全上下功夫,也要注意在群體或團體中創(chuàng)設集體的情感安全氛圍。此外,和諧的人際關系也能給交往雙方一種安全感,被信任感,使雙方可以從容地開放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相互的交往活動。

        2.3.3意志安全

        人還是一種有意志的動物,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所謂意志,就是人們追求某種目的和理想時所表現出來的果敢、勇毅、自制和不屈不撓等精神。無論是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艱難、困苦和險阻,這就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質來支配和調節(jié)自己的行動。

        在兒童的教育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要注意培養(yǎng)、鍛煉兒童良好的意志品質。在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意志品質方面,有研究者認為應該對兒童進行挫折教育,提出“挫折教育 勢在必行”的觀點。

        3 論證兒童心理安全教育的價值取向

        關于兒童教育的價值取向,古往今來,許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有認為教育應該發(fā)展健全的人,有認為兒童教育要兼顧前瞻性和后顧性兩方面,前者立足于現在、后者注重未來。還有研究者認為:“教育就是使個體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生活,促進人的認識能力、意志和個性的發(fā)展,其最終目的是賦予個體生存的本領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p>

        借用熊華生教授對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觀點,筆者以為,兒童教育在兼顧上述四個方面即兒童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兒童當前生活與其未來成人生活的同時,應當有所側重,即側重于兒童的個人發(fā)展及其當前生活。兒童的教育應以為兒童提供幸??鞓返耐晟?,促進兒童個體全面健康發(fā)展為目標。而心理安全教育更應以為他們創(chuàng)造幸福快樂的童年,維護其心理安全為價值取向。因為,畢竟兒童還小,他們無法肩負社會發(fā)展的重任;再者,兒童還只是處于對當前的世界充滿未知、充滿好奇的時候,在對當前的世界都無法控制、無法預測的前提下,談何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

        總之,安全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兒童的健康快樂成長,是為了給他們一個安全舒適自由快樂的成長環(huán)境。要保證兒童的心理安全,絕不能忽視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安全感。這里所謂的安全感,不僅包括對生理安全的體驗,也包括心理安全的體驗。安全感是整個兒童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對學前期兒童尤為重要。因此,兒童心理安全教育應著力于幫助兒童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只要有利于提高安全感水平的辦法或策略都可以而且應該要實施。

        參考文獻

        [1]王雙橋.論人的需要[J].邵陽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1.

        [2]葉志平,李衛(wèi)兵.心理安全同樣重要[J].中小學管理,2004.4.

        [3]王福顯.保障小學生心理安全[J].教學與管理,2005.6.

        [4]劉翔平.青少年為什么安全感匱乏[J].北京日報,2003.3.26.

        [5]江琳.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童年[J].家庭教育(嬰幼兒家長),2003.1.

        [6]劉宣.國外幼兒園安全教育述評[J].幼教園地,2004.9.

        [7]劉世民.教育的價值取向與兒童中心論[J].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7[3].

        [8]陳寶祥.試論基礎教育的價值取向[J].遼寧教育研究,2001[3].

        [9]羅虹苑.安全教育勿忘保護幼兒的心理健康[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1998.02.

        [10]李建梅.教師應維護學生的心理安全[J].教學與管理,2002.6.15.

        第8篇:兒童教案范文

           2、走過春夏秋,冬安全永駐心中。

           3、生命只有一次,平安伴君一生。

           4、逞一時之勇,得一世之悔。

           5、寧繞百步遠,不搶一步險。

           6、嚴是愛松是害,出了事故坑后代。

           7、一絲不茍保安全,半分疏忽生禍端。

           8、心頭常亮紅綠燈,安全行駛伴人生。

           9、小小黃帽每天戴,出行安全總常在。

           10、紅燈短暫,生命無限。

           11、交通法規(guī)須記牢,珍愛生命最重要。

           12、孩童路邊走,成人要牽手。

           13、一人安危系全家,全家幸福系一人。

           14、上學放學過馬路,交通法規(guī)要記?。幌却靼踩↑S帽,再把大拇指兒翹。

           15、路無規(guī)不暢,國無法不寧。

           16、守交通規(guī)則,樹文明新風。

           17、心無交規(guī),路有坎坷。

           18、實線虛線斑馬線,都是生命安全線。

           19、腳下留神,心中留意,慎行每步,安全一生。

           20、安全乘車安全騎車安全走路。

           21、繃緊安全琴弦,奏響生命旋律。

           22、多看一眼,安全保險;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23、生命只有一次,安全伴君一生。

           24、安全來自長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間麻痹。

           25、學校門前莫開快,司機獻出一點愛。

           26、跨入校園,好好學習;走出校門,好好走路。

           27、禍起瞬間,防患未然。

           28、紅燈停綠燈行,交通法規(guī)記在心。

           29、道路因文明行駛而通暢,生活因出入平安而幸福。

           30、千里之行,慎于足下。

           31、人生美好,步步小心。

           32、安全在你腳下,生命在你手中。

           33、安全與守法同在,事故與違法相隨。

           34、增強交通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35、橫穿馬路:一看二等三通過。

           36、一停二看三通過,麻痹大意是災禍。

           37、遵守交規(guī)路路順暢,文明出行天天平安。

        第9篇:兒童教案范文

        目前農村“留守少兒”存在的交通安全問題

        據了解,包括這兩個肇事少兒在內的農村絕大多數家庭,農閑時父母大都到外地打工多,留在家的往往是年老體弱的爺爺奶奶帶小孫子孫女過生活,這些小孩自然成為了新時代農村的“留守少兒”特殊群體,由于少了父母的關心愛護與教育,給這些本來就幼稚無知、嗷嗷待哺的少年兒童自律意識更加差勁,導致上學、放學及節(jié)假日的交通安全問題相當突出,主要表現在:

        第一、駕駛車輛未能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有關“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駕駛電動自行車和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必須年滿16周歲”等年齡規(guī)定來行事,駕車年齡趨于小化,導致控制力不足。

        第二、在道路上駕駛自行車、三輪車、電動自行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時,經常隨意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曲折競駛、突然猛拐和橫穿;甚至把牽引、攀扶車輛或者用其他車輛牽引、雙手離把、手中持物等當作“英雄”的行為。

        第三、有的在道路上學習駕駛非機動車;有的騎自行車技術本來就差勁,還要帶人,導致車輛搖搖晃晃。

        第四、有些無論是騎車,還是步行,都沒有自覺遵守交通法的意識,任意逆行或亂跑、亂穿。

        第五、搭坐自行車時喜歡站立在車后架上。

        第六、隨意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

        第七、乘坐機動車時,喜歡將身體的某部位伸出車外,或者未等車輛停穩(wěn)就跳下車。

        第八、乘坐兩輪摩托車時喜歡背向騎坐,并且未自覺戴好安全頭盔。

        等等以上這些交通違法行為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安全隱患問題,導致事故頻頻發(fā)生。

        解決“留守少兒”交通安全問題的辦法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因此農村“留守少兒”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與足夠的重視,需要學校、家庭、交警、鄉(xiāng)村及廣大交通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加強對“留守少兒”交通行為的監(jiān)督和教育引導,才有可能保證他們的交通安全:

        一、學校要加強對少年兒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的經常性教育。農村學校要拿出一定的資金開設這方面的課程,并在校園里設立交通安全宣傳欄和懸掛、張貼宣傳標語,以他們身邊活生生的交通事故案例教育他們自己,使“留守少兒”印象更加深刻,從而做到時時刻刻繃緊交通安全這根弦。特別是在上學、放學高峰期,學校最好能成立諸如“學生交通安全自衛(wèi)隊”等方式,利用錐筒、小黃旗護送學生過馬路等等,這樣起碼首先可以避免群死群傷重特大事故的發(fā)生。

        二、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要來主動關心“留守少兒”的交通安全問題,因為認識、了解他們最深的就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親人了,平時除了爺爺奶奶外,其他親戚朋友或鄰居都應該經常性地負責提醒、教育他們行路要注意交通安全;父母每逢回家探親時也要將這一方面問題當作重要的任務來完成,畢竟“血濃于水”的親情力量是最為有效的。

        三、交通管理部門尤其是交警要結合開展“五進”交通安全宣傳活動,將“留守少兒”作為重點對象進行教育,不僅要進學校,進農村,還要進家庭;不僅要派民警擔任學校的法制輔導員,定期采取上交通安全知識課、放交通事故案例電視光盤、展示圖文并茂的板報等教育方式進行加強教育,還要盡可能地與“留守少兒”面對面地進行啟發(fā)教育。同時,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公路的道路交通安全標志、標線,按規(guī)定在距離學校門前的150米左右的路段處,要樹立醒目的提示牌,以提醒司機減速慢行,同時在學校門前施劃斑馬線,以保證學生橫過馬路的安全等等,只有采取多種形式、多措并舉,才會奏效。

        四、鄉(xiāng)村兩級政府組織要對“留守少兒”的交通安全問題予以高度重視,要利用下鄉(xiāng)的機會進村進戶摸清哪些家庭有“留守少兒”,然后多與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其他監(jiān)護人交談交流這方面的問題,叮囑孩子們務必在上學、放學期間多注意交通安全,以充分體現鄉(xiāng)村干部對“留守少兒”的關心與愛護,并給這些家長及“留守少兒”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 |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未删减 | 亚洲欧美日韩66 | 中文亚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精选在线播放网站 | 五月天亚洲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