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影像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人才培養目標
在內科學課程設計時要明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基層醫療衛生系統培養緊缺人才。經過3年時間,使學生成為適應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改革,掌握醫學影像技術基本理論及技能,能從事放射診斷、超聲診斷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2應具備的能力
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等;熟練掌握常見病的放射診斷、超聲診斷基本知識、理論,具備從事醫學影像診斷臨床工作的能力;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綜合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做出正確影像診斷的能力。
1.3主干學科、主要課程
該專業主干學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主要課程包括內科學等。
2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理論教學課程設計
2.1突出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特色及就業崗位需要的知識
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文化基礎較薄弱,對學習公共課、專業基礎課、綜合素質類課程興趣不高。因此,內科學課程設計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課程,也不能把中專的課程簡單地組合起來。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相應改革,才能適應社會,尤其是基層醫療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通過適當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打破原有課程設計界限,優化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崗位技能訓練,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臨床教學、加強技能實踐、適應基層需要為原則,設置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內科學課程體系。近年來我們按照這個思路,以“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為原則,在制訂內科學教學計劃時重點選擇必須具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以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以增強動手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核心,體現崗位需要的知識。
2.2明確內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2.1明確內科學的地位
開始授課前向學生介紹內科學與專業課程、臨床工作的關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內科學在臨床醫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臨床各科的基礎學科,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是學習和掌握其他臨床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其涉及呼吸、循環、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統的常見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與外科學并稱為臨床醫學的兩大支柱學科。
2.2.2明確內科學學習的意義
內科學的教學任務和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和防治措施,為日后學習其他臨床學科和從事臨床實踐或基礎研究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內科學是其他臨床學科的基礎,亦有醫學之母之稱。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核心學科,臨床醫學的共性診斷與治療思想集中表達在內科學中;且在臨床實踐中,內科疾病也最為常見,其涉及面廣,整體性強,既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又與基礎醫學密切相關,其診療原則與方法亦適用于其他臨床各科。
2.2.3明確內科學的學習方法
內科學的學習方法是通過病史詢問或面談后,進行體格檢查,根據病史與檢查所見做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以期在眾多鑒別診斷中排除可能性較低者,獲得最有可能的診斷,給出合理治療方案。
2.3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3.1重視“三基”教學,強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關系
“三基”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內科學學習以疾病為中心進行講解,包括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解剖、生理變化、臨床表現、影像學診斷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學習“慢性支氣管炎”時,先讓學生復習支氣管的解剖和生理特點,炎癥的病理特點,咳嗽、咳痰的臨床特點及影像學特點,再進行討論并提出診斷依據,給予合理治療,從而達到基本理念與臨床知識的有機結合,為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奠定基礎。
2.3.2重視疾病間影像診斷的鑒別
影像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圖像,通過對圖像的觀察、分析、歸納和總結作出診斷。內科學課堂教學注重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如肺炎鏈球菌肺炎、肺結核病早期,病變部位病理改變為滲出性炎癥,影像學檢查表現為相似的X線征象,但這兩種疾病的典型臨床表現不一樣,如發熱癥狀,肺炎鏈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熱,肺結核病人多表現為長期低熱,于午后或傍晚開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過對這兩種疾病的介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內科學的重要性和意義,使學生明確影像學檢查只是輔助檢查,必須結合臨床表現進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診斷,從而為臨床醫生明確診斷提供依據。
2.3.3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
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加深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為了增加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彌補臨床見習中的不足,通過多媒體展示臨床病例后再進行教學。如講授“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時,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中。教學中還可通過對解剖、病理生理知識的復習來闡述疾病的演變和表現、兩種病之間的聯系、影像診斷的變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診治方案,不僅使學生產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問題能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3.4強調教學總結和復習
教學中對一堂課的內容加以歸納、總結和復習,使學生明確重點,從而達到鞏固知識、加深理解的目的。課堂導入和結束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能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師對“肺結核”一病講授完理論知識后,就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明確“肺結核”臨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綜合能力
重視課間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意識,從而提升學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如通過病例分析引導學生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明確崗位需求、就業要求,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3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
教師的能力評價對教師的業務發展具有導向作用。高職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師有深入生產第一線實踐的經歷,大部分教師缺乏動手能力,不能將醫院最新技術引入教學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職“雙師型”教師已成為主要的師資力量。教師應定期深入臨床,熟練掌握臨床技能,了解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了解社區醫療、農村衛生室崗位需求;認真備好、寫好教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貢獻力量。
4選好教材
【關鍵詞】整體醫學;基因組;中醫心理學;中醫基因組學
1整體醫學
整體醫學是現代社會正在興起的一種醫學體系,將醫學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整體上來認識醫學的性質、對象和目的。整體醫學與傳統中醫藥學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質有所不同。整體醫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系統論。整體醫學就是用整體觀認識醫學的各個要素。而整體醫學的整體觀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所認識的所有聯系的基礎上,從科學的長遠發展上來說,這是一種弱整體觀,一種綜合論,理論基礎是還原科學觀。
醫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代,即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代和當前的整體醫學時代。經驗醫學時代為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實驗醫學時代為生物醫學模式,而整體醫學時代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當今醫學的特點是處在實驗醫學時代向整體醫學時代的過渡時期,整體醫學的理論體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雛形?,F代的整體醫學是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生命科學發展的結果,但是生命科學——基因組學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組聯系,將來的發展必然在基因組的普遍聯系上證明中醫的基本理論,所以隨著基因組學的整體化發展,以及中醫學的跨越式發展,現代整體醫學必然走向更完備的、以中醫學為核心的整體醫學。
2中醫學現代化
整體醫學的崛起給中醫藥學國際化帶來了機遇,整體醫學與中醫藥學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從理論體系看,整體醫學的理論與中醫藥學的學說實際上是相通的。如《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人與天地相參”的觀點。
中醫藥學其實就是一門完整的整體醫學。中醫學有著對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統一的認識。但是中醫學又是一門模糊的整體科學?!饵S帝內經》建立于二千多年前,是古人觀察人體與自然所建立的整體醫學,其本質就是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整體觀,但是由于社會發展水平和極端落后的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這個時候形成的整體只能是粗略與模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封建禮教的限制,加之受中國哲學觀重用輕體、重道輕器價值取向的影響,人們開始疏于人體具體的形態和結構,歧視人體解剖,對人體的細節和局部方面未做較深入的剖析研究,隨之《內經》的結構功能統一的整體觀逐漸演變為單純的功能性的整體觀。由于缺乏了結構和形態的支持,不能得到有效的可見的物質證據來說明自己的科學性,本身也缺乏創新發展,所以隨著以結構為主的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學屢次受到打擊和排斥。
中醫藥學的發展必須從《黃帝內經》的整體思想開始做起,真正認識整體的本質,結合現達的科學技術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新時代的完整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整體觀。所謂中醫現代化就是用現代語言和科學技術重新描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平衡條件下的人整體的運動規律。
當代分子生物學在迅猛發展,借助電子計算機技術處理大量數據,基因組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足夠的時間內,基因組學很可能走向整體,最后可能在基因的相互聯系中發現了中醫的陰陽五行所存在的基因證據,這時候中醫就會被分子生物學所吸收,現代的整體醫學就可能吸收了中醫藥學的優勢發展成為完善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整體醫學,中醫不再是中國的中醫了。這是好事,但是對于國家和民族,對于中醫學的發源地,我們將失去一次崛起的機會。
3整體的含義
中醫學是整體科學,西醫學是還原科學。中醫現代化首先必須是基礎理論的現代化,而基礎理論的現代化又以整體為前提,整體觀的現代化為首要。以前中醫現代化的失敗在于從傳統的功能整體觀方法論上而不是從整體的根本意義上看待現代化。而西醫也是從自身的方法論上看待中醫,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根本的中西醫結合是不可能的。
整體是物質的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兩者互相依存、不能分離,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功能是結構的展現。整體是局部的整體,局部是整體的局部。整體是物質形、氣、能的統一,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是一種客觀實在。
任何個體都是由兩種以上的物質要素混化而成的。這一混化物可以呈質地均勻無別的氣態,也可以呈實體存在的實體態。前者固然是一體,后者,盡管它的實體組成部分可以形形,各部分的功能也可千差萬別,但該實體物的氣卻遍布全體、貫穿內外,使組元形成有機聯系的和諧整體。這里所說的整體,指形成氣的時空結構而言,它是維系氣獨立性、特殊性的根本,也可把整體理解為氣的結構模式。譬如,設某模式為特殊的比附,這種特定的形狀結構的性質是不受其所占位置的大小影響的。因而時空結構模式一旦形成,不僅可以使全部事物的各個部分都處在同一結構上,而且這一整體特以滲透到所屬各個局部中去,使在這一整體中的局部組元可以體現整體,這是與組元作為獨立存在物的根本區別:①整體的實在性。②整體的聯系性:任何整體都在和其他整體處在密切的聯系當中,聯系是這個整體存在的必然條件,沒有聯系便沒有這個整體存在的必然性了。③整體的層次性:任何整體都是大的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這個整體有包含了小的層次的整體,小的局部組成。④整體規律的類似性:一物生來有一身,一物自有一乾坤。每個整體都是從類似規律演化而來,從無極演化,有太極,從這太極演化陰陽,以至這一整體全部。⑤整體的進化性:宇宙從無極逐漸演化太極,以至現在的萬物,在發展至人這個宇宙最高級的生命個體,便是整體演化的最好的證明。
氣是中醫學的核心?,F代醫學是從有形的結構上研究,形是氣所聚,形散為氣,氣是形的場,形氣是統一的。氣是整體的體現。那么從形氣理論的兩種醫學也是可以統一的。
整體性是貫穿人體宏觀和微觀的根本。從宏觀逐漸微觀,每一層次都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每一層次都服從統一的整體性,而整體性是每一層次運動聯系的根本。這個的整體規律就是中醫基礎理論,這個規律指導著每一層次的運動和相互作用。
4建立中醫基因組學
基因組是現代生物學還原到分子的體現,由此生命科學開始轉向整體科學?,F在的功能基因組學就是這一轉向的體現?;蚪M是整體科學與還原科學的交匯點。
基因組是人體的微觀信息調控中心,更體現了人體的整體性。它是人的精氣的凝聚態,含有生命的全部信息。宏觀人體整體和微觀的人體基因組整體性是統一的和同源的,基因組整體是由五臟功能模塊組成,這五臟又有亞細的模塊組成,這亞細的模塊又有更微小的基因模塊組成,各個大模塊亞細模塊之間存在協調的相互關系,這個關系就是微觀經絡系統?;蚬δ苣K由相應的基因組成,基因組整體是結構和功能統一的整體。建立中醫特色的基因組學是為了完善中醫藥學理論,發展整體醫學。建立微觀基因組整體辨證論治,并沒有否定傳統意義上的辨證論治觀,而是將其發展一步,深入到基因組整體內部,將整體觀深入到基因組整體中,將宏觀整體辨證和微觀基因組整體辨證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從外至里、從里至外的整體的辨證論治觀,建立宏觀和微觀統一的整體的辨證體系。這才是科學的完整的辨證論治觀。
建立中醫基因組學是為了在基因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證候研究,證明中醫證候理論的正確性;進而在分子基礎上證明中醫臟腑經絡理論的正確性,最后深入基因組研究,深入了解基因組所蘊含的生命本質以及生命的發展。
中醫基因組學的建立是中醫現代化走向未來的一個關鍵點,整體科學與還原科學都在這一尖端領域進行著研究,而中醫學進入這一領域,一可以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解譯基因組所包含的全部生命信息,促進人類的健康事業;二則可以引導還原科學的整體化演變。
5中醫心理學的發展
這是中醫心理學與現代心理學結合的關鍵點。也是中醫現代化的另一個關鍵點。
中醫心理學原來是中醫學的一個分支,以心理的整體功能為本體論述人的心理的,講的是人的先天功能。傳統中醫學建立在遠古極端落后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看不出人的社會本質和社會發展,而現代社會條件下,人的心理與健康都受到了社會的極大影響,發生了很大改變,中醫心理學也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現代心理學是以人的大腦的具體結構為生理基礎,論述人在社會中的各種行為性格等,這是人的后天功能,對人們的各種行為意識均有科學的描述。但是現代心理學沒有與人的整體功能結合在一起,沒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會本質,所以其發展也是有局限的?,F代心理學是建立在還原論基礎上的,而人的心理是整體的,所以它本身具有很大的缺陷。
人的各種語言、行為以及意識思維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進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進行是在社會背景條件下的,一切心理行為都有社會背景的,社會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模塊、人格模式,人格模式下的元神系統構成了人的社會自我,心理的行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過心理模塊進行的,以此結合這兩個心理學,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心理問題。佛學對人的心性理論有深刻認識,但是借鑒之前必須徹底拋棄佛學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論中性與元神相關,而心與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模式有關。
元神可以接受信息,加工、儲存、提取信息,發放信息三個方面。人出生時意識是白凈的,但是在人從出生開始,人就在不斷接受信息,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不斷學習,不斷加深信息,積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斷強化與激活而得到強化,最終形成了比較固定的人格參照模式。這個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進入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種意識、行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模式。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對人的元神人的生理發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與人的后天社會文化環境有很大關系,它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中醫心理學和現代心理學是功能與應用的結合。元神是人的整體功能,人的五臟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個方面,但是這些情志的發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響,性格模式又決定了情志的發生模式。中醫心理學和現代心理學都是不完整的,各講述了人心理的一個方面,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體過程。
人的心理在當今社會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佛學、現代心理學、中醫心理學都有各自的認識,但是它們又不是完全的,正確的認識是將它們結合起來,建立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的整體的心理學體系?,F代中醫心理學的建立不但解決了人的意識的根本問題,促進人類的心理健康發展,而是還對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潛在的作用。
6結論
關鍵詞:商務英語教學文化差異影響
商務英語是一門特殊用途語體(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雖然本質上來講它是一門語言性學科,但它更是“社會技能學科”,側重于商務環境中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務交際的能力。然而,在商務英語教學中仍然廣泛存在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重語言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講解,基本的教學模式仍然是“英語+商務知識”。這種模式下所進行的教學往往讓學生誤以為學好語言和商務知識就可以成功的進行商務交流了。然而,無論是何種層次的跨國商務活動,實質上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跨文化合作與交流。人們常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因此要在商務交往和談判中運籌帷幄,掌握主動權,取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須充分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culture)一詞是一個含義極度廣泛的詞語。它狹義指文學、音樂、美術等,而廣義講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每種語言背后都與其風土人情、生活及思維方式等緊密相聯,并對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文化的語言是空洞的,沒有生命力的。學習語言實際上與學習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商務英語教學中常見的文化差異
商務活動中的文化差異最容易從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如日常生活的問候語、隱私習慣、肢體語言、宴請禮儀、對動物和顏色的態度等。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1.接待與宴請
作為商務活動的首要環節,商務接待是商務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在此環節,如何互致問候、寒暄是接待人員必修的科目之一,其行為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對雙方的成功合作有著很大影響。
在我國,首次見面握手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而歐美人更習慣擁抱。講話時眼睛看著對方,在英美被認為誠懇、誠實;而眼睛到處亂看,會被認為是狡猾、不誠實。因此英語里有一成語: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而黑人則略有不同,他們說話時眼睛盯著對方,聽話時卻東張西望。攙扶老人在中國被視為傳統美德,然而英美國家的老人則會毫不領情甚至生氣厭惡。因為在崇尚“獨立”精神(independence)的西方社會,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因此,即便我們要施以援手也要事先征得對方的同意。而宴會接待中,不要試圖勸說對方多吃,更不能給對方夾菜,而是以賓客自主為益(Helpyourself…).
2.商務談判
談判是貿易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國際商務談判中由于談判人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語言、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標準乃至談判的心理都有著極大的差別,而這些方面都是影響談判進行的重要因素。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如果不正確認識這些差別,就可能在談判中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許多談判成功的契機。因此,如欲在商務談判中掌握主動把握契機就應對目的國的文化進行了解。
西方社會主要受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學影響,相信世界是直線的(a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而東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學說的影響,認為世界是個圓(acircle)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constantlychanging)。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了商務談判中。“根據美國《多國商業評論》所公布的一項在中國香港和臺灣對中國商業主管的面試調查顯示,中國的談判者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集體傾向、團體利益、回避不確定性、重視和睦等等。而對于中國人來說,美國談判者則非常外向,表達思想的方式簡單明了,但有時過于咄咄逼人,喜歡在談判桌上爭論。再如美國人不拘禮節、歐洲人重視稱謂、德國人喜歡直截了當等都是各國文化的不同表現。談判代表應盡可能多的多了解對方的文化以期“知彼知己”。
3.產品的包裝、設計與商標語言
對于產品包裝、設計與商標語言的不同喜好也是各國文化的淺層次表現。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語言信息的準確傳達,更要考慮到對方文化的獨特性。比如,“雙羊”被譯為“goats,“金雞獎”被譯為GoldenCockPrize,“白象”被譯為WhiteElephant等,其語意信息雖對,但從文化信息對等的角度來看這些卻是相當糟糕的翻譯。除此之外,象日本人不喜歡荷花,意大利人討厭以及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忌諱豬的圖案等等,都應受到商務從業人員的重視以免出現“雙輸”局面。
4.時間、效率意識和糾紛處理
“西方人的時間觀是和金錢觀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把時間看成是分散的,可以隨意支配,所以他們常常在同一時間內與幾個人談話或辦理幾件不同的事情,在時間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當然,并非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具有一樣的時間觀念,比如意大利人的時間觀念與瑞士人就相去甚遠。阿拉伯國家和日本、韓國的時間觀念也各不相同。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人,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就是這個理。中國社會一直推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追求個人的發展被視為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受到社會的譴責。而西方社會非常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人們推崇對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因此,在遇到緊急情況或有不同意見時,中國談判代表往往會就此問題進行集體討論,或者向上級領導請示,直到達成一致意見之后才作決定,大大降低了辦事效率,影響事件的及時處理。糾紛或危機發生時,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周圍的輿論支持,很多應該用法律來解決的問題我們卻習慣于通過“組織、關系”等方式。而西方人則不同,遇到糾紛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法律來解決問題。
三、商務英語教學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純語言能力”的培養方面,忽視了文化背景的介紹及講解。而實踐證明,成功的商務英語教學,不僅要求基本的語言知識,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作為商務英語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熟悉商務英語教學所涉及到的兩種文化–母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有意識的增加文化差異方面的介紹和講解。
2.創設情景,增加學生“實際應用”的機會
目前,大多數的商務英語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練習。在學習過程中,應充分利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以及seminar等方法,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訓機會。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將學到英語知識運用到商務活動中的能力,加速學生將語言訓練和商務知識融為一體,從理論向實際技能轉化,從而加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增強。
3.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及信息技術
當今通訊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商務英語課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ヂ摼W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在線新聞,在線視頻等網絡資源,從西方社會的日常行為中去學習、體會他們的文化與我們的不同。
四、小結
學習一門語言,其本質其實是在學習一種文化。作為當今世界跨國交流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語言,英語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浩如煙海。作為一名商務英語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學生在學習純語言的同時去接受這種理念,拓展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真正成為實用型的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C].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蔣麗萍:淺議不同國家商務人員的談判風格[J].遼寧財政高等??茖W校,2003年第5卷第2期,28~29
[3]孟勝昆:淺談商務英語文化語境[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64~66
[4]李金峰:從文化視角看商務英語文化差異[J].時代人物,2007.12:82
[5]劉莉芳: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年第16卷,第9期.153~154
[6]譚維:廣州暨南大學外語學院/yingmei/040114/2004114112400.htm.
[7]肖薇何非: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2007年第五期,2007.45–47
[8]周健: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及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2006年第27卷第三期,2006.83~84
[關鍵詞]文學;影視藝術;影響
法國的艾·菲茲利埃說過:“文學和影視的關系可以歸結為兩大問題:‘電影能夠為文學帶來什么?文學能夠為電影帶來什么?’”①近幾年來電視劇迅猛發展,它和電影已經成為并駕齊驅的兩種藝術形式,并且有超過電影的發展勢頭,所以“影視藝術”取代“電影藝術”成為人們討論當代銀屏藝術的經典詞匯,所以文學和電視的關系也可以歸結為上述兩大問題。不論是電影或電視,文學在它們的發展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影視藝術綜合程度較高,文學又有嚴謹而規范的形式,反過來說文學發展的歷史比影視要久遠得多,影視之于文學的作用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了。所以本文主要探討文學能夠為影視帶來什么的問題。
從20世紀初開始,電影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形式,電影電視雖然算是一個“年輕人”,但與文學這一“長輩”的影響不無關系,從最初,文學就是電影電視的一根拐杖,對其影響巨大。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電影藝術對文學作品的借鑒,電影創作以文學作品為藍本。通常電影藝術從兩個方面對文學作品進行借鑒:一是,電影藝術不是直接取材于生活,而是通過改編文學作品而來,電影不需要對生活進行提煉,文學已經完成了這一使命,它本身就站在了生活的肩膀上。我們看到的很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大多都有文學原著,有些甚至就是文學原著的同名之作,把文學作品的故事通過另一種藝術的樣式表現出來,這些被搬上銀屏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故事性較強的戲劇作品或小說作品;二是電影藝術從文學中引入思潮、觀念、風格乃至技巧,不管中外文學,進行文學創作總有著一定理論與方法的指導,各成一家以后又相互融通,這些理論和方法像敘述視角、象征手法的運用等都影響著電影藝術的表現方式??偟恼f來,中國的電影藝術可以說是在文學的撫育下慢慢成長起來的或者說是喝著文學的奶水長大成人的。
在世界電影史上,大量的影片是根據名著改編而來的。在中國,有兩個時期是電影藝術家們大量利用和借鑒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時期,一個時期是在20世紀的20年代,就如現代話劇的草創期沒有劇本、沒有成熟的舞臺體系一樣,電影藝術的起步階段缺少專業的編劇,拿不出像樣的、讓觀眾喜聞樂見題材,只能利用已成熟的文學資源,像一些小說、戲曲都曾經被電影藝術家看中,用新的藝術樣式搬上了銀幕,甚至,連當時標新立異的剛誕生不久的文明戲也在借鑒、參考的范圍之內;還有一個時期,就是在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這一時期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時期,由于思想解放,好多被冰凍多年的作家、作品都有機會浮出歷史的地表,不再只有魯迅在“艷陽天”里走在“金光大道”上,好多被錯誤評判的作品也得到了到肯定,由于觀念得到了解放,在文學創作上,題材也多樣化起來,本應是文學的表現、但被禁忌表現的主題和內容回歸到文學中來,外來文學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不斷滲透進來,所有這些變化都使得電影藝術有了豐厚的改編源泉,可選擇的范圍大大拓寬。當時有很多電影都是因為原著在社會上的影響較大,所以成為電影的選材,如莫言的成名作《紅高粱》,1986年發表于《人民文學》第3期,不但在文壇引起轟動,后又被讀者推選為年度“我最喜愛的作品”第一名,之后被改編成電影《紅高粱》。在國外,一些知名作家的經典作品也大多被電影藝術家所改編,《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等經典影片為觀眾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心靈震撼。
為什么電影必須借助文學這根拐杖才能不斷向前邁進?文學到底能給電影什么?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文學原著為影視作品提供了文化資源。曾有世界知名導演談到過,文學給了導演很多東西,文學表現生活有了幾千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作為個體生命,導演的所見所感終歸是有限的,所以要想深刻了解生活、生命這些復雜多變的命題的真實,文學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影視藝術作為時間和空間的綜合藝術,本身就包含著文學藝術的因素,中國第五代導演是較為叛逆的一代導演人,他們追求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但他們的電影依然和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的很多電影作品也是來源于文學作品。張藝謀曾說:“我一向認為中國電影離不開中國文學。你仔細看中國電影這些年的發展,會發現所有好電影幾乎都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我們談到第五代電影的取材和走向,實際上應是文學作品給了我們第一步。我們可以就著文學的母體看它們的走向、它們的發展、它們將來的變化。我們研究中國當代電影,首先要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因為中國電影永遠沒有離開文學這根拐杖,看中國電影繁榮與否,首先要看中國文學繁榮與否。中國有好電影,首先要感謝作家們的好小說為電影提供了再創造的可能性。”②張藝謀是中國的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從“五虎將”時代到“三個火”時代再到“單飛”時代,他都在第五代導演席中穩坐,他的電影藝術的成功與對文學作品的深入開掘是分不開的,尤其是他對小說中地域民俗的大量表現、神秘文化想象的開掘,都是他的電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2.文學原著是影視藝術家靈感的源泉。影視藝術與文學藝術是有區別的,但也是相通的,從審美上來說都是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及對美好人性的呼喚,從形式上來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文學因素也都存在。
文學是電影的拐杖,不單是向電影藝術家提供故事框架,更重要的是向其提供藝術創作的靈感。這就需要電影藝術家能用靈魂與作品對話,就像曾經有詩人說的那樣,詩人需要聽懂花的聲音,電影藝術家要把文學看做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一種藝術化了的認知方式。對于詩人而言,要認識世界,要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情,無疑靈感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但詩情不能憑空產生,需要客觀對應物。同理,對于電影藝術家而言,文學作品就是詩人的“詩情之源”。張藝謀曾經嘗試著自己編寫自己的劇本,但卻不夠成功。對此他也坦言,如果讓導演們自己去寫作,他認為他們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因為他們的生活積淀不夠,所以不能寫出比較深刻的東西。我們幾乎可以為張藝謀的每一部電影找到來源。他自己也曾經解釋說他喜歡在空余時間看雜志、看小說,其實是想找點什么。他要找的不僅僅是值得一拍的故事內容,也是在找讓他眼前一亮、無法克制創作的啟迪、靈感。從文學原著中尋求靈感不僅是張藝謀一個導演的經驗之談,很多優秀的導演能創作出經典作品來都是文學原著的力量和作用。
文學歷史悠久,它是人類對世界探索的另外一種方式,是生活之外的生存空間。在這源于生活又異于生活的空間中,影視藝術家們可以體會到一種別樣的審美視角、審美眼光。另外,作家尤其是思想深刻的作家長期的創作經驗的積累,使得他們在揭示人性的深度、描寫時代社會的復雜性、判斷國家民族命運等諸多方面,比一般的影視藝術家都要更成熟一些。因此,諸多導演都會把文學作品作為自己電影作品的首選,最優秀的導演選取最優秀的文學作品,這種強強聯合的趨勢使中國的電影藝術得到了不少贊譽。
3.文學的思潮、觀念、風格乃至技巧的引入,文學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達生活的方法的運用,都為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可供借鑒的營養。
在我國新時期后,不僅大量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文學的敘事方式、結構方式甚至文學的思潮、技巧等都被電影藝術所借鑒,推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艾·菲茲利埃指出:“我們應該看到,文學除了能夠為電影化的移植提供作品之外,它能夠為真正的銀屏創作提供豐富多樣的風格和形式:神話和傳奇、主題、情境、體裁風格、美學觀念,尤其是語言風格、人物心理和讀者心理等方面的寶貴經驗。因此,歸根結底應把兩種語言之間有益的關系這一方面放到共同的美學和文化背景中考察?!雹?/p>
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學姻緣關系的基礎就是二者有著共同的美學和共同的文化背景,這樣,中國的電影藝術就會把中國文學的創作、發展自覺地作為自己的參照物,緊跟在文學的身后以追趕社會與文學的潮流,同時也發展壯大自身,
另外,中國的文學中所蘊涵的民族傳統也極具吸引力,它會對電影藝術的文學特征的表現產生強大的影響。因為自身歷史久遠,中國文學包孕的民族傳統較之中國電影要豐富和厚重得多,在文學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歷代的文學創作者不斷進行傳遞和積累,使之不斷發揚光大,因此,中國電影不可能脫離開中國文學來顯示自己的文學特征。文學的傳統已沉淀為民族文化的表現,即便藝術形式發生變化,但核心的民族傳統必定會表現出來,這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個組成要素。諸如意境營造等多種文學的表現技巧都已被影視藝術家運用到了影視作品中來。
電影雖然是舶來品,但是它成長在中國的土地上,就必然會結出中國化的“果實”。“意境”是中國特色的審美范疇,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國藝術的至高追求,中國影視藝術家對意境美的追求不僅強化了電影的民族、本土特色,也提升了中國電影的藝術水準。在張藝謀的《紅高粱》中,那一片片旺盛生長隨風擺動的紅高粱的出現,引起觀眾無限的遐想與思考,那是對生命力的禮贊之歌;電影《林則徐》有一個場景是江畔送別,導演為了營造詩的意境,讓主人公遠眺江流,只見江水與帆影,用“孤帆遠影碧空盡”展現了林則徐與鄧廷禎的惜別之情。
中國電影向中國文學學習了對意境的營造,展現了中國美學的思想境界,這只是文學表現技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先聲奪人的運用在電影中的運用也相當廣泛。在《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出場方式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后來張愛玲在《金鎖記》中也沿用這一方法寫出了主人公曹七巧的出場。中國電影也從文學中引入了這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技巧,在《老兵新傳》中,大家正在討論誰到北大荒工作時,鏡頭中沒有人物出現,而先是一聲“我去”的聲音,然后屏幕上才出現了老戰士的形象,觀眾對老戰士的認識是由聲及形。在《幸福時光》中,影片開篇是一男一女關于結婚事情的討論,直到男聲說喜歡胖的、不喜歡瘦的女人時,鏡頭前才開始出現了一男與一胖女。中國電影能夠形成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它對文學的審美傳統及表現技巧的借鑒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有了文學這塊土壤,中國電影這個年輕的舶來品,才能在中國開花結果,成為國際影壇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由上可見,文學在電影電視的發展中真的是功不可沒,正如導演C·格拉西莫夫所說的:“文學是一切藝術中間具有最大容量和最高智慧的藝術。正是這些主要方面使得文學在一切精神財富中間按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而言,具有不可動搖的位置。”④
注釋:
① [法]艾·菲茲利埃:《文學和電影的關系》。
② 陳墨:《新時期中國電影與文學》,《當代電影》,1995年第2期。
③ 《世界電影》,1984年第2期。
關鍵詞:中醫精神醫學中國哲學
1對中醫精神醫學的基本認識
中醫理論體系中原本沒有建立起獨立的精神醫學理論,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精神醫學。但從現存各類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國古代不僅存在許多關于精神疾病的記載,而且對精神疾病也有著較為系統的認識,只是這種認識不同于西方和現代醫學。中醫精神醫學的基本觀點確立于《內經》時期,“五臟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論的核心內容?!秲冉洝窂娬{整體觀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體觀,認為精神活動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將神志活動歸屬于五臟,將“心”確立為精神活動的主體。《內經》還確立了以氣血為生理基礎的唯物論,《靈樞·平人絕谷》篇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贝撕?,中醫對精神疾病的治療無不以陰陽五行等理論、學說來辨證論治,判斷氣血、臟腑的病理變化對形與神的影響。
2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心理的影響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與社會雙重特性,精神疾病不僅是生物學上的異常表現,而且是其所處時代與環境的社會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為、幻覺、妄想與民族文化、社會風俗、等社會因素關系密切[1]。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決定性條件,在相同的環境中受相同文化影響的社會成員有著某種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心理。哲學是文化傳統之源泉和靈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現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釋思想滲透進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領域之中,成為中國人自覺或不自覺中理解世界、處理社會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不僅給出了對人內心生活的理論說明,而且給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養方式[2]。在這種哲學思想指引下,中國人對挫折、逆境有著天然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但文化本身也可以成為應激源,導致各種心理障礙,譬如儒學中一些壓抑、束縛人性及苛求完美的東西又是導致精神疾病的病因。本文僅討論儒道佛對心理世界的積極影響。
3中國古代哲學對精神醫學體系的兩點影響
3.1中國古代哲學語境下的“心主神明”論中國哲學中的心有多重意義,或以心為思維器官,或指思想、性情、本性。而西方人所謂之心,與靈魂離為兩物,只指肉體心之一種機能而言。西方人認為超肉體者只有靈魂,中國人所謂之心,則已包容西方人靈魂觀念之一部分。中國人舍棄人的靈魂而直言心,便舍棄了人生之前世與來生,而就此現實世界,從人類心理之本原與終極的大同處來建立一切人生觀與宇宙觀[3]。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模擬社會政治禮制秩序建構了“心主神明”的特殊理論,《荀子》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這一觀點被中醫學吸納并發展,如《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類經·藏象類》中說:“心為一身之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而應萬機,臟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
3.2中國哲學一元人生觀對心身觀的影響東方人認為心身不對立,對世界并無精神界與物質界之分。中國的人生觀是“人心”本位的一元人生觀。心雖為人身肉體之一機能,而其境界則可以超乎肉體。中醫理論認為心與身是相互影響的,是統一的,從未對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進行嚴格區分,自《黃帝內經》以降的中國古代醫學,其生理上的五臟五志說、病理上的內傷七情說等都表現了心身一元觀。這種相沿至今的中醫學的心身理論,并沒有經過二元的分裂,而是由對早期心身樸素同一的認識直接深化而來,因而也就不可能完成對心身混沌同一的徹底分化[4]。中國古代哲學及醫學傳統中始終貫穿著形神合一、形質神用的心身一元論思想,沒有以二元論的思想把生理同心理的東西區別開來。而西方人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總體說是二元的,即認為在肉體生命之外另有一個靈魂生命,因此有所謂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分別。盡管古典二元論帶有貶低肉體、抬高心靈的錯誤傾向,但卻因為有了二元分立的思想基礎,才有了對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明確的區別對待,于是西方漸漸產生了現代心理學和精神醫學,而中醫對心理及精神疾病始終沒有產生區別于臟腑病證的系統認識。
4儒道釋—安撫心靈的良藥
傳統文化的主干儒、道、釋學說中蘊藏著豐富的調節心身的方法。馮友蘭認為中國哲學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為根本任務,在《三松堂自序》中將其稱之為“意義”哲學。儒家通過發揮個人主體性來正面應對心理沖突或困惑,用“命”來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讓、棄智守樸來處理遇到的困境;佛教則把生存困惑化解為其他方面,以超脫輪回來解決人的困境和問題[5]。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銘》中有句詩說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道治其心。”
4.1儒家的修身正心之道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社會人保持心態平和、避免心理沖突的必要條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關鍵原則。儒家提倡的中庸是一種在嚴酷現實中的安身立命之道,要求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世界,使心理平衡、適中,做人不狂不狷,處事無過亦無不及,態度溫而不厲,情緒樂而不,哀而不傷。儒家還賦予“心”以倫理和道德的色彩,孔子把心看作主體的道德修養,說:“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氨M心知性”是儒家的重要修養方法。孟子的“存心、養性”、《大學》的“正心”、《中庸》的“慎獨”以及宋明時期理學家們的“懲忿窒欲”等,無不強調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對情感的調節[6]。理學思想被宋以后醫家用以討論養生學,朱丹溪主張養生要正心、收心、養心。張介賓認為養生必寡欲保精,才能氣盛神全。李認為“心靜則萬病息,心動則萬病生,延年不老,心靜而已”。這些養生法則往往與養德并論,可見中國古代醫學中之倫理色調,正如《醫源》所說:“如能清心寡欲,則情不妄發,致中致和,不但可卻病延年,而圣賢正心,誠意,修身俟命亦在于此?!?/p>
4.2道家的修心養性之術道家崇尚幽居的田園生活,以求拋棄一切俗念和爭執,超曠出世、知足保和等思想提供了在命運多舛的現實中自我調節的方法。林語堂說過:“道家學說給中國人心靈一條安全的退路”“,是用來慰藉中國人受傷心靈的止痛藥膏”。“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克剛;清靜無為,順其自然”是道家的養生處世之道[7]。不爭就要知足,莊子反對心為物役,《金丹大要》也提出寡欲的養心之術:“夫圣人之養心,莫善于寡欲?!钡兰易非笮撵`的安靜、祥和,《莊子·天道》說過:“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钡兰艺軐W提倡的“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力圖把情感從現實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人超脫世俗之糾纏?!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姓f:“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道教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三十七·道林養性》中指出:“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志錯昏亂”,均是對道家追求心靈寧靜的踐行。極私多欲會給人造成精神壓力與軀體勞累,使人的精神高度緊張,甚者導致精神崩潰,而儒道思想倡導的清心寡欲就是保持平穩的心態,使內心不受外界干擾的精神疾病防范術。
4.3禪宗對塵世困惑的超越禪學是一門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人生藝術,它始終不渝追求完整的個性化人格,可以說是一門近乎心理分析和治療的學問[8]。禪學是生命哲學、心靈超越法。精神病學者貝諾瓦說:“禪非宗教,而是一種為實踐而成立的睿智,一種當代文明可用作范例,以擺脫焦慮而達到和諧平靜生活的體系?!狈鸾趟枷爰靶蕹址椒ǖ男睦碇委熥饔弥饕衅莆覉?,除妄念,破法執,空世界。我執即對我的執著,佛教認為我執是萬惡之本,痛苦之源。只有破除我執,人才能消除煩惱,達到解脫。佛教宣揚“三界唯心”,“一切皆空”。佛教認為,只有認識空性,達成空觀,才不會產生種種貪愛執著情感,才能超越生死輪回,得到解脫[9]。禪宗亦重視心的修持,提出“平常心是道”和“明心見性”的心性修養命題。佛家教人們面對大千世界,做到心凈、心空、目空一切,從而得到心靈的平靜。解脫與超越是禪學的最高境界和終極果報。佛教認為苦是人生的本質,人的生命過程就是苦,生存就是苦。因此,佛教的人生理想就在于斷除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痛苦,以求得解脫,即所謂成佛。盡管它是虛妄的,但填補了人們的精神空虛,構筑了對來世的企盼?!独鋸]醫話·卷一·慎疾》記載了一個以佛家“靜”、“空”治愈心病的例子:“真空寺僧能治鄺子元心疾,令獨處一室,掃空萬緣,靜坐月余,諸病如失?!^此知保身卻病之方,莫要于怡養性真,慎調飲食,不得僅乞靈于藥餌也。”
5小結
中醫學將神志活動歸屬于五臟,將“心”確立為精神活動的主體。受心身一元哲學觀的影響,“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論成為中醫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打著中國傳統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醫心理學和精神醫學中幾乎無處不在,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存觀和疾病觀。中醫養生學即強調養心、養性、修身,在臨床治療上也體現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對國民的心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以其特有的內省方式來引導人的內心生活,促進人的心靈成長,提升人的心靈境界。心理治療的目的是改變患者的認知和生活態度,而傳統文化強調的內省即指出了個體內求超越的心靈發展道路及個體與世界相和諧的心理生活道路[10]。楊德森等創立的精神超脫心理治療即以道家處世養生原則為指導思想,日本森田正馬受中國禪宗文化理論影響,開創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治療方法??梢哉f,中國傳統文化模塑下的本土心理學在現代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中醫精神醫學雖然先天薄弱,但其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有著鮮明的特殊性,其與文化的相關性也值得人們去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慰豐1開展醫學文化史的研究[J]1中華醫史雜志,1997,27(4):193~194
[2]葛魯嘉,周寧1從文化與人格到文化與自我[J]1求是學刊,1996,1:27~31
[3]錢穆1靈魂與心[M]1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8~19
[4]張福利,車離1古典二元論與心身分立[J]1醫學與哲學,1992,2:34~35
[5]景懷斌1傳統中國文化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三種思路[J]1心理學報,2002,34(3):327~332
[6]周天慶1論儒家倫理中的情感因素[J]1求索,2007,5:142~144
[7]楊德森1中國人的傳統心理與中國特色的心理治療[J]1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2~8
[8]徐光興1心理禪—東方人的心理療法[M]1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1
前言:在當代多元化社會的大背景下,影響英美文學評論的因素有很多,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是文化差異的因素。因為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廣泛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文學作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重要寄托,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響。因而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也存在著極其突出的影響。
一、英美文學與英美文學評論
文學是民族文化展示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各族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而英美文學是讓世界人民認識英美文化的一個窗口。
英國文學的發展主要經歷了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多個階段,其在每一個階段上都綻放著獨特的光彩。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英國文學逐漸趨于多元化。美國文學起源于英國文學,很大程度上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美國文學剛開始只是一味的模仿其他民族的文學,直到19世紀末才脫離其他民族的影響,走向了獨立。到20世紀初,美國文學達到繁榮狀態。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新舊文學的激烈斗爭,引導美國文學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英美文學評論是以對作品分析為基礎的,在此基礎之上,對文學作品進行更加深刻的分析和評論,也因為英美文學評論比一般的文學分析更加的深刻,因此其并不等同于作品分析。英美的文學評論所注重的是對作品的文學藝術表現和外在表現進行思考和評論,而文學分析則關注的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屬性。
二、英美文化差異對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美文化差異主要在文化發展載體差異,文化內涵差異和文化歷史差異這三個方面對英美文學評論存在著影響。
1、文化發展載體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現之一。所以從語言這一載體之上就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文學作品當中的語言大都是作者經過提煉而產生的,所以作品當中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更為突出。該種文化差異對英美的文學評論也存在著巨大的影響。從語言這一載體去理解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就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英語是英國歷史發展的語言正宗,正因為這個原因,英國文學有著獨特的優勢,在對語言的運用上更加精煉。也正因為考慮到這點,文學評論家在對英國的文學作品進行評論之時,其語言的運用會異常的小心翼翼。在筆者看來,這應該是文學評論者在潛意識中就將英國文學所使用的語言作為英語的正宗,自己作為外來者語言很容易使用不當,從而褻瀆英式英語的正統地位。因此他們在評論英國文學之時會缺少了評論英國擁有的個性張揚。
美式英語是從英式英語發展而來的,與英國的英語相比,在本質上并沒有差別。然而,美國在爭取成為獨立自主國家的同時,也對語言進行了必要的改變與發展。美式英語作為一種新式語言的存在,在通過文學作品展示之時,就受到了文學評論家的反感。具體的表現就是針對美國的文學作品進行評論之時,就具有較強的張揚個性,沒有了在英國文學作品評論中的小心翼翼。
2、文化內涵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的文學評論總是在傳承文化與掙脫傳統文化束縛之間猶豫不決。尤其是在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文學評論所采用的手法都體現了繼承與打破傳統文化之間的抗爭。進入20世紀之后,英國文學評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英國的文學評論家通過對文學評論的歷史經驗進行整理與審視,繼而所出現的文學評論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文學評論家對文學評論歷史經驗進行總結,重新構建了適合當今社會的文學理論。
美國文學是一個獨立的文學體系。即便美國文學受到了多種外來文學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文學有著獨特的魅力。正因為美國文學收到了多種文學的影響,它的獨立性才更加引人注意。美國文學起源于英國文學,卻與英國文學有著巨大的差別。這份獨立也彰顯著美國這一個國家的獨立。而相對應的美國文學評論也有著明顯的獨立特色。
3、文化歷史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英國的文化歷史有著人本主義的傳統特色,但是該人本主義是相對于神權主義和金魚主義而言的。由于英國在文化歷史方面的革命具有妥協性和不徹底性,因此英國文學評論對人本主義趨于保守。隨著社會的發展,英國的文學評論家逐漸認識到,創新才是社會文學發展的條件之一,保守的人本主義并不能引導文學和文學評論的發展。
與英國的態度不同,美國文學評論對于人本主義持有較為激進的態度。不僅如此,美國也擁有其一貫存在的獨立特性。因為美國的發展并沒有太多的歷史遺留問題,而且因為美國所特有的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圍,令美國文學評論家發展中能夠更加的輕松。
結語:文化差異是影響英美文學評論的重要因素,通過對英美文化差異的分析,我們能夠認識到的,英美文化的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有著支配性的影響。在讀者接觸英美文學評論之時,應當充分考慮到英美文化差異對它們所帶來的影響,以便對文學作品內容有著更加準確的把握。
參考文獻:
[1] 李玉梅.淺談影響中國大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因素[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8(02).
[2] 劉艷艷;周玉忠.英漢差異與翻譯的局限性[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3] 江萬靈.英漢跨文化交際中的“不合作”[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06).
1.1一般資料
選取石家莊地區3家醫院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5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完整保留了肝功能檢查資料和肝膽B超檢查資料,對其肝功能檢測結果和肝膽B超影像學檢測結果進行分析。500例患者中,男378例,女122例,平均年齡(47.3±11.2)歲,其中,268例患者為體檢檢查出乙肝病毒感染,188例患者感覺不適,到醫院就診,醫生初診為肝膽疾病,行乙肝病毒感染檢查為陽性,44例患者為其他疾病治療過程中,需要輸血,行乙肝病毒檢查陽性。所有患者乙肝病毒檢測判定為乙肝病毒感染后,均進一步行肝功能檢測和B超肝膽檢查,所有患者的上述檢查資料均保存完整。
1.2方法
1.2.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檢測方法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使用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試劑盒進行檢測。所有檢測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上的說明進行,陽性判斷也根據說明書進行。
1.2.2肝功能檢查
受檢者禁食過夜,晨起抽取4mL空腹肘靜脈血,離心,取下層血漿采用OlympusAU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測定常規生化指標,主要觀察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1.2.3B超檢查
受檢者檢查前空腹8~12h,采用飛利浦公司生產的iU22型超聲診斷儀,設置探頭頻率為3.5MHz,安排受檢者處仰臥位,分別掃查肋下肋間的縱、橫、斜向,掃查肝臟及肝內外膽道系統,觀察肝實質、肝內管壁的回聲情況。
1.3統計學處理
對文中所得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處理,對肝功檢查結果和B超檢查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50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B超肝膽檢查結果
50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ALT升高患者占22.4%;腹部B超診斷出肝囊腫患者占5.4%,肝膿腫2.2%,脂肪肝患者占8.4%,原發性肝癌患者占1.4%,繼發性肝癌患者占1.2%,肝硬化患者占1%。兩種檢測方法的陽性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B超肝膽檢查出不同肝膽疾病典型病例的圖像
正常肝輪廓清晰,結構規則,壁光滑、清晰,包膜呈線狀,均勻、細小回聲,肝、門靜脈清晰自然。當肝病發生時,肝結構、輪廓、包膜、回聲等出現異常。下面將本次收集的典型肝病圖像進行列舉。肝囊腫:橢圓、圓形無回聲暗區,壁薄而光滑,側方、后方回聲有增強。肝膿腫:局部回聲異常、多無液性暗區、邊界常不規則、血流明顯增多。原發性肝癌:肝內見異?;芈晥F;內部回聲多不均勻;邊緣不清可伴聲暈;周圍可有衛星結節;內有不規則無回聲。繼發性肝癌:卵巢、結腸、胃及泌尿系統惡性腫瘤肝轉移灶多為強回聲結節。肝硬化:可局部腫大或縮小,肝表面呈波浪狀、鋸齒狀,肝實質呈點線狀等,粗糙不均。脂肪肝:肝臟飽滿、腫大,回聲細密、模糊。
3討論
在乙肝兩對半檢測中,只要HBsAg陽性,即可診斷為乙肝病毒感染,因此,HBsAg陽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標志性指標。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殼,它的作用是保護乙肝病毒DNA。人類通過HBsAg檢測陽性判斷其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并不清楚乙肝病毒外殼里面是否出現乙肝病毒DNA復制。目前臨床可以通過乙肝PCR檢查來確定外殼里面是否感染有乙肝病毒DNA。臨床實踐證明,很多患者一旦被確診為乙肝病毒感染,情緒波動較大。因為乙型肝炎目前仍然不可治愈,常導致患者產生緊張、恐懼心理,隨著情緒的改變,病情也受到嚴重影響。感染乙肝病毒患者的肝膽情況如何,乙肝病毒感染和肝膽疾病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是很多患者非常關心的問題。肝臟的器質性病變可通過影像學檢查得到證實。B超作為臨床廣泛使用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技術,其本質是借助超聲波的物理特性,采用一定強度的超聲波對人體的軟組織進行掃描,人體組織對超聲波產生反作用而形成組織真實結構的回聲,人體絕大部分內臟器官和組織均可通過超聲波掃描而得到各種清晰的切面圖形,而對疾病做出診斷,B超已成為現代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診斷方法。肝臟作為人體重要的內臟器官,常發生的病變主要包括:肝壞死、肝組織變性,這些局灶性病理改變,在超聲掃描時,均可表現為肝內密度和聲阻抗的較大變化,明顯區別于正常肝臟的超聲顯示規律。肝內出血、肝壞死等較為常見表現為局限性不規則回聲增強、變粗、減弱、變細、密度增加、變稀以及回聲分布不均勻等變化。肝內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常見的異常圖像為現正常肝臟比較,肝臟形態發生變化,表面凹凸不平,肝實質內回聲較正常肝明顯增高,可觀察到呈直線狀、鱗片樣大小不一、形態不同的網絡狀以及粗大條索狀等增高回聲。
4結語
一、目前市場營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十余年來,我國的市場營銷教學在摸索中不斷的前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還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教學目標模糊
市場營銷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動態概念,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需要從當下的工商企業的營銷現狀出發,針對社會較為急需和緊缺的崗位來設定教學目標。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廣大中職院校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普遍存在著兩種問題:一是定位過寬,即將各種市場營銷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學而不精,無法學以致用;二是定位過窄,將市場營銷限制在“銷”上,過分的強調推銷和促銷。對于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把握好“寬”與“窄”的問題,一方面要保證學生的知識面廣,另一方面也要學生能夠深入的學習。
(二)教學方案不夠科學
教學目標的不夠清晰導致了學校教學方案不夠科學,比如在教學課程的設置上,中職院校的市場營銷教學“學”味太濃,與職業教育不符合,同時在課程的編制上沒有考慮到中職院校的實際師資力量導致編制的課程無法實施。此外,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市場營銷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實用技術,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經驗性等特點,我們必須重視實踐和理論的有效結合。遺憾的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學校的實踐課教學仍舊不多,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豐富卻缺少實際操作能力。
(三)教師缺乏營銷實戰經驗
市場營銷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的特殊性,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市場營銷理論,并運用這些理論來解決企業經營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知識和經歷上本就不足,如果教師也缺乏營銷實戰經驗的話,那么就無法對錯綜復雜、千變外化的市場現象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進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對市場營銷活動進行簡單化的講解,學生也無法對動態的市場有著足夠的認識。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市場營銷教學改革途徑
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教育格局的逐步完善,一方面為我國市場營銷教學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當前市場營銷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其中集中體現在中職院校的大規模擴招和人力資源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使得學生的就業矛盾日益突出。這就要求學校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學生就業與崗位需求相適應作為辦學方向,把“以就業為導向”貫穿于整個市場營銷教學過程中。
(一)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我們在課程的設置上應當緊緊圍繞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來進行設計,既要考慮到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也要兼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基本課程如思想政治課程,體育課程等;二是專業知識課程,如公關關系學、廣告學、營銷策劃、商務談判、消費心理學等;三是實踐課程,如案例教學、模擬教學、情景演練教學、實習等。此外,學校還要重視選修課程的設置,一方面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形成差異化的知識結構點。
(二)改革教學方法
市場營銷教學應當采取知識與能力教學模塊動態優化配置的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常見的教學方法有案例教學法,即通過案例分析來加強學生對市場營銷理論的認識;模擬情景教學法,即再現生活中的營銷活動,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營銷競賽教學法如基本能力競賽、營銷知識競賽、營銷方案設計競賽、營銷技能競賽等。
(三)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一、引言
索緒爾的語言學基本觀點對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都通過借鑒索緒爾的語言學觀點,發展自己獨特的文學批評方法來研究文學。
結構主義文論借鑒和發展了索緒爾的以下語言學觀點來發展結構主義的文學研究方法:(1)語言系統概念;(2)語言和言語;(3)本文由收集整理能指、所指和符號的任意性。本文從這三個方面探討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對結構主義文論的影響,旨在更好地理解結構主義文論,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的理論來源。
二、索緒爾的語言學對結構主義文論的影響
(一)語言系統與結構主義文論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個系統,“在詞里,重要的不是聲音本身,而是使這個詞區別于其他一切詞的聲音上的差別,因為帶有意義的正是這些差別”。意義主要取決于語言各要素在言語鏈和語法體系中形成的相互關系。通過借鑒和發展這一觀點,結構主義文論認為文學的意義來自于某個文學作品或者作為一個系統的文學整體中各文學要素之間的差別和聯系。
羅蘭·巴爾特認為,“結構主義活動包含兩個典型動作:分割和明確表達。分割原客體,那個承受模擬活動的客體,就是要在其中發現某些機動的部分,它們的不同處境會產生某種意義;那個部分本身并無意義,但它卻是這樣的部分,在它構造中造成的最細微的不同會引起整體的變化”。
(二)語言和言語與結構主義文論
索緒爾將大家普遍所講的語言分為兩個方面:“語言”和“言語”。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個符號體系,而言語是人們所說的話的總和。正如索緒爾所說:“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一個分類的原則。”而言語受制于語言,并使語言具體化。
通過對索緒爾語言、言語劃分的類比應用,結構主義文論認為可以將文學看做是“語言”。正如在《散文中的詩學》中,托多洛夫所贊成的法國象征派詩人瓦萊里的名言:“文學是而且也只是某些語言屬性的擴展和應用。” 既然語言是由一定的語法規則制約的一個體系,那么文學可以被類比為由一定的規則制約的文學體系,而單個的文學作品就如同索緒爾所說的“言語”。
列維·施特勞斯在他的理論中應用了索緒爾的方法論的區分和概念,其中當然包括“語言”和“言語”。從這對概念中,他得到啟發,并將其應用于對人類的基本心理結構的研究,揭示人的思維是怎樣運作的。他發現形成社會“深層語法”的那些結構在人腦中產生并在潛意識中發揮作用。他還將索緒爾的“語言”和“言語”應用到自己的神話研究中。他認為神話故事和語言有著相同的結構,所以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語言。
(三)能指、所指和符號的任意性與結構主義文論
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由概念和音響形象兩部分組成。他將前者稱為“能指”,將后者稱為“所指”。他認為,“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或者,因為我們所說的符號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聯結所產生的整體,我們可以簡單地說:語言符號是任意的”。但是,這一任意性并不代表我們任何個人可以任意選擇能指,因為某個語言符號在整個語言系統中確定以后,是不能被個人所改變的。
根據符號任意性原則,結構主義文論認為,文本不再是讀者和作者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地方,因為我們以前所認為的文學這一“能指”和意義這一“所指”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確定的。如羅蘭·巴爾特所說作者“死了”。因此,結構主義更注重研究意義是如何產生的,而非意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