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服飾圖案融入工藝美術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服飾是文化演變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歷史文化的外在表現。我國傳統服飾圖案具有較高的藝術借鑒價值,從圖案紋飾的層面來講,對服飾主題具有烘托作用,而且也是裝飾的符號化語言,這對工藝美術來講既有應用價值,又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工藝美術教學主要包含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兩部分,將傳統服飾圖案融入實際教學,以實際案例豐富理論,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讓工藝美術教學具有文化傳承意義。文章主要對傳統服飾圖案融入工藝美術教學進行研究,探尋其在工藝美術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推動工藝美術教學的創新改革。
關鍵詞:傳統服飾;服飾圖案;工藝美術教學
傳統服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服飾圖案更精準地反映了時代審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在當下高校工藝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審美培養大多以西方審美為標準,傳統文化融入不足。隨著社會發展,國家與人民實現了文化自信,審美觀念也發生變化。近幾年,各行業都出現了傳統文化回歸的趨勢,傳統圖案、紋飾的應用越發廣泛。因此,在工藝美術教學中應融入我國傳統服飾圖案,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審美。
1傳統服飾圖案的藝術特色
1.1可展現的題材十分廣泛
傳統服飾圖案是伴隨著傳統服飾而發展的,由于我國傳統服飾圖案擁有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圖案紋樣能展現的題材十分豐富,包括各種動植物、自然風物、幾何紋樣等,無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改良和進步。自我國原始社會晚期開始,天子冕服上的十二章紋便象征著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和飛禽走獸。到了奴隸社會晚期,紋樣流行夸張與變形,風格相對猙獰。漢代紡織品紋樣以云紋為主,輔以神獸、吉祥漢字等,風格莊重而古樸[1]。南北朝時期,外來文化帶來了幾何紋和宗教題材的紋樣,風格更加多元化。到了隋唐五代,圖案紋樣更加寫實,主要是實際生活與花鳥圖案。宋代主要是文人雅士欣賞的山水亭臺、人文風物。明清是在之前的基礎上發展,大多是吉祥圖案和時令節氣變化的圖案等[2]。
1.2裝飾手法豐富多樣
傳統服飾圖案裝飾手法十分豐富,圖案中的造型和結構以及色彩的搭配能很好地展現傳統東方韻味。以戰國末年龍鳳虎的圖案為例,主要由龍、鳳、虎3種動物構成,顏色艷麗,在構圖上使用鏡像對稱的曲線形紋樣,將植物與動物的圖案交織在一起,頗具匠心。龍鳳造型相連,虎的造型簡潔有力,龍虎之間形成爭斗之勢,而龍鳳之間則呈現嬉戲的狀態,圖案充滿浪漫和力量感。除此而外,還有漢代的變體云紋、唐代的花鳥蟲草、明朝的吉祥圖案以及清代的艷麗繁復圖案。無論哪個朝代,豐富多樣的裝飾手法讓傳統服飾圖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3]。
1.3工藝水平較高
我國傳統服飾,大多采用印、染、織、繡等工藝制作。很多服飾圖案采用了多種刺繡方法,即便是同一個描繪對象,不同部位所采用的繡法也有很大區別。這些精湛的技藝在流傳之際不斷發展融合,形成了以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四大名繡為主,多種工藝為輔的局面。正因如此,2008年奧運會的絲綢頒獎禮服才能吸引全世界矚目與贊譽,6款頒獎服飾經過125道工序制作,將中國傳統服飾的設計思維融入其中,精妙之處讓世界驚嘆,而這只是中國傳統服飾圖案工藝技法中的一部分。
2傳統服飾圖案的研究價值
2.1藝術價值較高
正如上述所言,中國的傳統服飾工藝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沉淀,歷史悠久,在具備中華民族自身特點的同時,也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理念以及特征,同時還融合了各民族的特點。傳統服飾圖案所呈現的風格與審美的樣式都是歷史變遷的表現,蘊含著非常濃厚的文化氣息和藝術感,造型藝術同樣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民族藝術是歷史文化發展的沉淀和結晶,無論是古代陶瓷、青銅器上印有的花紋,還是至今仍然流傳的民間繪畫、紙雕等手工藝,都保持著古樸的藝術感與美感[4]。傳統服飾藝術也是其中之一,是匠人智慧與技術的結晶,具有較高的審美和研究價值,其圖案和形象至今依然能獲得認可,說明其具有充沛的生命力。
2.2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服飾的種類豐富多樣。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傳統服飾也發生了一定的創新與改變,但仍然符合當代的藝術審美。以苗族為例,苗族服飾在選材與制作、加工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變化,結合了時代新技術與藝術審美。但是在創新過程中,服飾的本質與特色卻始終不變,既保留了傳統服飾特色,又符合時代審美需求,同時還能傳承苗族文化。因此,工藝美術教育應重視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引導學生更好地保護這些原生態文化基因,并將其融入實際教學中。傳統服飾圖案對工藝美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5],其所反映的對象源于實際生活,經過民間藝人的概括、濃縮與升華才形成了圖像化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歷史和文明。在傳統服飾圖案中汲取精神養分,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更加了解藝術文化特征,并追溯其來源和所蘊含的意義??梢哉f將傳統服飾圖案融入工藝美術教學,能夠極大地豐富高校工藝美術教學內容,同時讓學生在接觸傳統服飾圖案的過程中,感受實際生活賦予的創作靈感,幫助學生豐富藝術技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智慧,進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3傳統服飾圖案融入工藝美術教學的策略
3.1利用豐富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寫生實踐
由上文可知,傳統服飾圖案是當地自然環境與人文風物的凝練和反映,所以具有明顯特征,將其融入工藝美術教學能夠極大地拓展教學內容。傳統服飾從原始社會末期發展至今,其圖案擁有多樣化特點,無論是圖案形式還是藝術紋理都有很多品類。以苗族服飾圖案為例,《舊唐書·南蠻傳》對苗族服飾以及穿衣風格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記載。就當下而言,苗族位于我國云貴地區,由眾多村寨構成,其穿衣風格與服飾樣式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而這樣的民族在我國非常多。將傳統服飾圖案融入工藝美術教學,可以在課程體系方面進行調整,讓學生到民間原生態手工藝保存較好的地區進行寫生和實踐,搜集與整理相關素材,為工藝美術教學增添更多資源。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服飾的裝飾以及圖案的了解也更進一步,其編制、刺繡等相關技術也給高校工藝美術教學提供了更為生動的教材。傳統服飾承載的不僅是人民的智慧,還有一個民族最質樸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服飾圖案的內容題材十分廣泛,不僅有人物動物、山川日月,還有吉祥文字及代表圖騰信仰等圖案,同時還可以通過服飾紋樣和顏色搭配區分著裝者的年齡和婚配與否[6]。比如苗族服飾中的蝴蝶紋樣,代表了苗族人祈盼平安和幸福的美好愿望。苗繡中蝴蝶紋和云紋的結合就是寓意如意吉祥。
3.2教師做好鑒賞引導,提高學生審美
對于所有的藝術形式而言,鑒賞是核心;對于藝術學科的教學而言,鑒賞課更是一門核心課程,通過鑒賞課程,學生能夠形成基本的藝術審美觀。在以往的工藝美術教學中,鑒賞對象多為西方作品,由于歷史文化和民族習慣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存在一定的距離感,而且在西方作品熏陶下,學生審美逐漸西化。我國擁有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傳統服飾圖案就是中國歷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審美的結晶。因此,要想在高校工藝美術教學中更好地融入傳統服飾圖案,做好傳統服飾圖案的鑒賞,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讓學生在觀賞過程中思考和探尋。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深厚的文化積淀,能夠結合傳統服飾圖案對當地民俗進行賞析,引導學生沉浸在教學情境中。例如客家的碎花圖案,在客家人的服飾中十分常見。這種獨特的顏色和圖案構成主要受客家人居住在山區的影響。山區多生長藍靛,所以以此為主要燃料,配上簡單的圖形和花樣就構成了碎花圖案。后期經過客家扎染、蠟染,使服裝圖案更加美觀,同時還沒有現代染色污染。學生通過對圖案紋飾的鑒賞了解民俗文化,再通過服飾圖案加深理解,這一系列流程能幫助學生逐步實現從賞析到創新的轉換。在賞析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解讀一些難以理解的民俗術語以及與民族文化相關且具有特殊語義的詞匯,幫助學生理解并從中汲取靈感,積累藝術理論,形成獨立的鑒賞能力,同時樹立學生獨特的審美觀念,這對學習工藝美術的學生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3教師做好引導和講解,提升學生體驗感
對于學習工藝美術的學生而言,傳統文化的融入是順理成章且必然的。通過傳統服飾圖案的鑒賞和歷史溯源,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提升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豐富多樣的傳統服飾圖案和繁復的工藝手法,能夠幫助學生認識中國文化遺產和造型傳統,擴大學生的認知范圍。學生通過對傳統服飾圖案的學習,不但能夠了解制作方式與工藝手法,經過實踐和走訪,還能將藝術和生活有效聯系起來,讓自身的美術知識更具實用性,同時美術基礎更扎實,對藝術的理解更加透徹。除此而外,對于學習工藝美術的學生而言,要想提高自身能力,必須從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感受到工藝美術的魅力。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巧,在鑒賞和學習完傳統服飾圖案之后,嘗試利用同一種材料制作不同風格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感受不同的工藝美感。在創作過程中,學生要學會投入自己的情感,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學會各種工藝技巧與創作形式,通過這些方式表達學生的情感與理念。另外在學習工藝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傳統服飾圖案,比如仙鶴、麒麟、牡丹等圖案。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傳統圖案的含義和形象進行講解,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記憶。比如在中國封建社會,明清官員章服上的補子就可以通過不同的刺繡和織造圖案進行品級區分:文官主要是仙鶴、錦雞、孔雀等飛禽,取溫文爾雅之意;武將主要是獅、虎、豹等猛獸紋飾,取勇猛彪悍之意;而普通官員的方形補子和皇室宗親的圓形補子分別寓意“天圓地方”和“天人合一”,是承載了我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吉祥紋飾。中華民族傳統工藝文化不但代表了歷史變遷和文化進步,還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工匠精神與民族智慧,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傳統服飾圖案的形象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多樣化的表現手法給學生帶來了不同的視覺感受,拓展了學生眼界。
3.4增加學生文化積淀,培養學生創作力
工藝美術教學要求學生具備實踐創作能力,尤其是對圖案設計與造型方面的教學,需要學生發揮創造力、想象力,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相對較高。我國的傳統服飾圖案一般蘊含人們的美好寄語,所以傳統圖案更加注重含義的傳達,通過自然的形象或者抽象的符號來傳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比如我國傳統服飾圖案中的“五福擇壽”與“松鶴同春”等圖案,一般都應用于老年人服裝,而象征著多子多福、子孫滿堂的百子圖則多與牡丹紋、如意紋搭配,常出現在女子嫁衣上,寓意多子平安;麒麟圖案則多見于古代婦女服裝,寓意仁愛吉祥。在工藝美術教學中融入傳統服飾圖案,能夠有效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并在實際教學中做好教學設計,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充分了解圖案背后的文化信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圖案進行拆分、提煉與重組,創作出新的樣式,讓學生完成二次創作。這樣不但能夠實現文化傳承,還能實現傳統工藝美術價值的轉化,讓學生吸收內化,形成屬于自己的創作模式。
4結語
傳統服飾圖案對工藝美術教學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大量的實例不僅能豐富工藝美術教學的內容,為工藝美術增添藝術美感,還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浸潤中華文化,提高自身審美。需要強調的是,傳統服飾圖案代表了當時的風尚和地域風俗,風格鮮明突出,對啟發學生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有著很大幫助。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欣賞和感受中華傳統藝術魅力,在實踐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進而實現提升工藝美術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饒艷紅.我國傳統服飾民俗色彩文化在高校美術中的運用[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9):150-151.
[2]楊枝.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背景下服裝圖案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20(10):121-124.
[3]孫麗.基于企業“走出去”的服裝專業來華留學生高職教育研究與實踐—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例[J].中國藝術,2022(1):98-105.
[4]靳森媛,龔彬彬.民族高校美術教育中壯族服飾文化融入析探—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1(6):126-127.
[5]劉娟.對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與探索—以青海農民畫及土族服飾為例[J].青海教育,2019(3):37-39.
[6]汪意.我國傳統服飾民俗色彩文化在職專美術中的運用[J].紡織報告,2021(10):127-128.
作者:黃斐斐 單位:上饒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