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等工程教育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科技發展中存在的科技異化現象,提出了高等學校工程教育中也要重視人文素質培養的問題,闡述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現狀并對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原因分析,給出了需要加強人文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科技異化;工程教育;人文素質培養
一、前言
科技進步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促進了人類物質文明的繁榮。但是,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也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的嚴重問題,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這些科技進步與人文價值相悖的現象,即所謂“科技異化”。科技異化實質上反映了人自身的一種異化,這種異化是人的文化的異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實踐方式的異化。[1]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中,如何避免科技異化,使科技朝著人類可持續方向發展,就成為我國從上到下普遍關心的問題。故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做到專業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2]只有如此,才能減少違背人類道德的“科學技術異化”現象,才能使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沿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想道路前行。
二、我國高等學校工程教育的現狀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割裂現象嚴重。20世紀50年代,我國對高等教育的學校、系科、專業等進行了大范圍的調整。當時基本是以蘇聯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為樣板,按專業和學科分類,對綜合性大學進行院系調整。這雖然在當時對我國的工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但也出現了對綜合性大學調整幅度過大、單科院校過多的局面,影響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和諧發展,導致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的聯系減少。學生被限定在某一個專業范圍內,接受的教育過早專業化和專門化。[3]這種過于單一的專業化教育,從當時來看,有利于畢業生盡快地投入生產實踐中,但也影響了大多數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和發展。此后盡管經過多輪教學改革和高校的合并,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仍然過分注重知識的灌輸,而疏于學生科學精神和方法的培養,這容易造成學生人文性的缺乏和道德水準的低下,并有可能不恰當地利用專業技術成果,對人類產生不良的或有較大危害的后果。
1.傳統高等教育政策的影響。上世紀50年代的全國高等院校院系大調整,嚴重地削弱了文科教育;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國家要大力發展經濟、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各高校把高等教育資源大多投向了理工科,設立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有促進的專業,而忽視或限制了人文學科的發展。這種狀況導致了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大綱的制定,以高等工程教育為代表的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未能有機融合。2.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近些年來,人們對成功的理解發生了變化,評判成功的依據異化成了擁有金錢的多少。學生常依據社會職業人群的收入高低來選報專業、學習知識和技能;高校也根據市場職業熱點設置專業和課程,以至于部分工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上注重了與行業需求的緊密結合,但未能體現出人才自身成長的要求。3.高校教師知識結構的影響。我國高校工程專業技術課程的教師,大部分是在過去專業和課程設置的專業化的情況下培養出來的,知識結構也存在文理分離的現象,其教學過程也難以體現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內容。另外,目前教師考評、評聘制度過于指標化、功利化,人文理念的缺乏,也阻礙了教師人文修養的全面提升,其知識與思想觀念也很難適應人文教育與高等工程教育相融合的要求。
四、高等學校工程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實踐
人文教育與高等工程教育的結合,是防止科學技術異化的要求。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其人文精神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科技的進步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培養。科學的異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異化,因此,要加強人文學科與專業技術學科融合,在專業技術課程中加大人文學科的含量,注重對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熏陶,培養出具有更高情商的科學技術人才,避免科技異化,促進科技始終沿著健康的、文明的道路發展。高質量的人才既需要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也需要有較高的人文精神修養。所以普通高等學校工程學科的教育不能只重視工程學科方面的專業性教育,而忽視科學的人文性教育。人文教育與高等工程教育的結合,正是滿足個體發展過程中物質與精神需要的客觀要求。為了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順應教育教學發展的趨勢,要加強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科學人文主義哲學的首倡者薩頓說:“科學和學術的每一門類都是既同自然有關,又同人文有關。”[4]在大學教育的價值和使命上,大學首先要擔當培養完人、探索真理、服務社會的職責,[5]大學生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其個體發展過程中的物質與精神需要應得到發展和滿足,所以現代大學教育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既要有科學性,更要有人文性,要重視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統一與和諧。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開始注重發展綜合性的通識教育。揚州大學在全國率先實行合并辦學,在教育體制、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方面開始制度性變革和創新,加強了學科之間的交流以及專業與人文的融合。以通識教育課程為基礎構建了與專業培養目標要求相適應的人文和高等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注重高等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通識教育的實施,具體表現在課程結構體系設置和課程內容安排上,公共基礎課和文化素質課有較大的增加。強調通識教育,并在課程結構體系改革上有所突破和體現。如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公共選修課每位學生至少選修6個學分,其中至少選修2個藝術類課程學分,理工科專業學生必須從人文社科類課程中選學4個學分。人文教育作為我國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人文教育課程,但在人文教育課程的設置理念、設置內容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因此,如何選擇合適的課程,是值得我們重點考慮的。
五、建議
基于上述討論,要加強高校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素質培養,我們應從加強學科建設、改革課程設置和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等方面進行改善。1.明確專業建設目標,優化專業結構。專業建設目標要由“就業適應性”向人的“社會適應性”轉變;不僅要有專業技術培養的目標,也要有人文素質培養的目標。專業結構設置要實現人文素質培養與自然科學的互相延伸和融合,達到寬口徑、厚基礎,理論功底扎實,人生態度積極,科學和人文精神兼具。這不僅是我國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專業發展的方向,也是高等學校培養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2.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大力開展課程設置改革。適當調整學時、學分,促進高等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要合理確定各類課程模塊的學分比值,保證各專業課程設置文理兼顧;要合理確定選修學分和必修學分的比例,引導學生合理選修人文藝術類課程,通過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和確當的課程設置構建起人文素質培養和科學技術教育的融合氛圍,使大學生在這樣一個融合氛圍中得到熏陶。3.加強教育教學研究,注重專業教師授課中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要將教育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課堂教學不僅是“授業”,還應該注重“傳道”,將人文精神滲透于專業技術教學之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不僅僅靠增加人文課程的設置,專業課教師在大量的專業課程教學中也能穿插教育。專業課教師要利用專業課程教學及專業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為社會培養出既有精湛專業技能,又有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效避免“科技異化”現象。
參考文獻:
[1]科技哲思———科技異化問題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1.
[2]陳德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2,(12),9-11.
[3]廖其發等.當代中國重大教育改革事件專題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57-61.
[4]喬治•薩頓.科學史與新人文主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24-125.
[5]楊桂華.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化與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10,(9):7-10.-224-
作者:朱興龍 單位:揚州大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