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從招生規模看,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進入內涵發展階段
近年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報考及錄取人數大致穩定增長,與試點期間快速擴張不同,常規階段的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將轉變發展方式,探索如何穩定規模、提高教育質量,內涵建設成為必然發展趨勢。隨著新增公共管理培養高校的審批放緩,建立在行業自律基礎上的質量保障機制,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市場和質量成為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驅動力量[1]。
1.2從教育資源看,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區域分布不平衡
根據高校所在地區和服務區域不同,我國公共管理培養高校可以劃分七大地區(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西南、東北)。其中,華東和華北地區綜合性大學多,具有培養公共管理資格的高校也較多,教育資源非常豐富。相比而言,華南地區的公共管理培養高校較少,教育資源相對貧乏。教育資源的區域性分布不平衡,必然導致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發展不平衡,這也將成為公共管理專業學位面臨的一大困境。
1.3從教學評估看,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內涵建設迫在眉睫
由于公共管理培養高校的區域分布不平衡,造成有些高校在招生宣傳中惡性競爭、異地辦學不規范行為屢禁不止,嚴重損害了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的形象、秩序和質量[2]。開大班、滿堂灌等疏于管理、教學松散的培訓模式也屢見不鮮。質量是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建設的生命線,我們必須樹立質量意識,以質量求發展,全面推進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內涵建設,推動教學改革,促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立良性競爭機制,形成辦學特色,是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國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分析
2.1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師資背景的多元性
公共管理培養高校實行開放辦學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針,整合校內外、海內外的優秀師資力量,一方面,注重任課教師的專業背景,跨學科聯合培養人才的目的和教師多學科背景的特點比較明顯。另一方面,在師資隊伍組建中,我國公共管理培養高校注重與政府部門的聯系,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入、持久的合作方式,聘請政府官員或專家承擔教學工作,組建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2.2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課程設置的實踐性
公共管理培養高校都設立了與實踐緊密結合、富有針對性的以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①核心課程更多考慮的是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初步構建,結合我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經濟現實,關注公共管理改革發展,密切聯系實際,以加強公共管理研究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②廣設專業方向,以滿足不同職業導向和部門導向的人群的需要[3]。③豐富多彩的選修課,內容覆蓋多個學科分類,以突出應用型、實踐型的培養目標,體現跨學科、復合型特點。
2.3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公共性和管理性
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建設既包括公共性也包括管理性特征。①管理目標的公共性,公共管理專業學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追求的是公共利益,這有別于一般管理,講求公平、公開、法治、正義。②管理方式的公共性,在教學方面,要突出實踐性教學、場景教學、案例教學等,這有別于傳統的學術性教學。在畢業論文撰寫方面,公共管理專業學位論文不提倡做抽象的理論研究,應該注重于針對解決具體問題的應用型、實踐型研究。比如,問卷調查報告、對策研究、案例分析等。
三、以特色創新促進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
王樂夫教授在第三批公共管理新增培養單位培訓暨研討會開幕式上指出:“我們應吸取培養院校的經驗和教訓,結合優勢學科特色,打造學校自有品牌。公共管理培養應該‘求新不求全’,學校的價值在于某方面的特色,而學校特色又是學校有為的前提[4]。”因此,在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內涵式發展階段,我國公共管理培養高校應更加注重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特色,打造公共管理精英教育模式。
3.1突出訂單培養特色,形成學界政界業界聯動機制
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立足于對本校優勢資源的有效整合,聯合學界、政界、業界資源,形成聯動機制。①在招生宣傳中,通過加強與各級政府部門的戰略合作,以地方重大人才需求為導向,積極依靠各級組織人事部門的政策支撐,采用“組織委托、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面向政府部門和相關行業招收公共管理學生。我國公共管理培養高校應根據自身學科優勢,讓政界業界對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增加優質生源[5]。②在培養過程中,根據不同教育對象量身定做課程體系,特別是專業方向課和選修課,整合國內外優質培訓資源,開發一系列重點突出、特色鮮明、信息量大的較為實用的培訓專題,圍繞公共管理學員最需要更新的知識、最想了解的情況、最困惑的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開發課程,以應用型研究為主展開教學。③在實踐課程方面,讓有工作經驗的非全日制公共管理學生,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展開調研,撰寫論文;讓全日制的公共管理學生有機會深入到地方政府機關實習,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
3.2突出優勢學科特色“,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大做強
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功與否,一定要看其是否能立足該校的優勢學科,發揮專業優勢。①借鑒國際一流大學的經驗。如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強調以經濟學定量方法來分析公共政策;錫拉丘茲大學的馬克斯維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包含了經濟、歷史、社會、政治學、人類學等多個社會科學系;印第安納大學的辦學特色是環境政策方面的卓越聲望;佐治亞大學以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為傳統學科;普林斯頓大學的伍德·威爾遜公共和國際事務學院的辦學特色是公共事務與國際事務的交叉融合;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公共政策學院的辦學特色是定量分析培訓[6]。②發揮學校優勢學科,提供本土化的專業研究方向。就我國而言,公共管理培養高校在合理配置原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模式,打造公共管理專業學位自有品牌和核心競爭力,形成各大高校既“百花齊放”又“自成一體”的教育格局。
3.3突出開放辦學特色,拓展教師和學生的國際視野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中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之父夏書章教授所言“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提高我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內涵建設,首先必須建設一流的師資力量。①加大校內人才資源整合力度。由于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具有多學科融合的特點,僅靠某一個系或學院的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力量單薄,因此要統籌考慮,加大各院、系、所的密切合作,充分發揮人才潛力。②為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配套支持措施,組織教師出國研修考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結合實際應用于公共管理教學實踐。③對有一定發展潛力但目前缺乏高水平帶頭人的學科方向,積極從國內外招聘、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或者從國外聘任客座教授,既豐富教學內容,又開闊眼界,能夠使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和學科建設接近國際領先水平。
四、小結
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方面,要著重培養學生公共精神、戰略意識和國際視野。①探索與國外公共管理培養高校建立聯合培養的模式,為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提供交換生,在人才供求、學術交流中形成互動的、定向的合作共贏,推進國際交流常態化、制度化。②精心舉辦與所學課程相銜接的國際公共管理專題講座,組織學生與國外專家、公務員座談,就共同關心的公共管理改革問題深入探討,廣泛交流。③著力給學生提供全方位學術視野和語言環境,系統介紹國內外各種學術觀點,有條件的學校可考慮運用中英文兩種語言撰寫相關教材進行教學。
作者:李慧敏 單位:廣東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