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對工作者核心價值觀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質量是報紙的生命線,查錯是校對工作最基本的職責。作為一名校對工作者,天天要面對報紙上的文字差錯,面對記者編輯遺留下的問題,而決定其能否做出正確判斷的是核心價值觀。所以,地市級黨報校對工作者在從事文字校對工作時,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價值觀;責任;奉獻;學習;合作
筆者認為,地市級黨報校對工作者的核心價值觀是責任、奉獻、學習、合作。責任是精髓,奉獻是品質,學習是追求,合作是關鍵,這四者互為聯系,互為補充,有機結合,構成了新時代校對工作者核心價值體系。這八字也集中體現了校對工作“做報紙的忠誠衛士,當編輯的助手”的宗旨,反映校對工作者的價值追求。
責任擔當是核心價值觀的精髓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校對工作者要以梁啟超先生的這句話警醒自己,勇敢承擔起責任和義務。校對工作者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是責任,責任是校對工作者在工作中應當承擔的職責,也是校對工作者的本職所在。校對與編輯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專業,但所肩負的責任是相同的,工作的目標是一致的。校對作為報紙文字質量保障的最后防線,其職責就是將一切差錯消滅在報紙出版之前,這就要求校對人員既要忠實于原稿,又不能迷信原稿,要善于發現原稿中的隱性差錯,敢于提出質疑。校對人員要始終樹立“全域質量”的責任理念,不斷強化個人的責任擔當,當好報紙的“守門員”,把自身承擔的職責不折不扣履行到位。責任意味著明確定責、強化問責。校對工作每天和文字打交道,找差錯就是使命,防差錯就是責任。校樣是找差錯的戰場,職業精神是防止出錯的利器。責任是防差錯的保障,也是維護報紙聲譽的堅實地基。
奉獻精神是核心價值觀的品質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陶行知先生這句話說的就是奉獻。奉獻是一種品質,是對事業作出貢獻、不求回報和全身心的付出,是對作者、編輯、報紙負責的集中體現。校對工作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每天要從大量的文字信息中辨析出各種各樣的疏誤,這就需要校對人員必須具有敬業精神和嚴謹細致、心無旁騖的工作態度,必須具有耐得寂寞、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思想境界。校對工作是一項枯燥乏味的工作,其主要職責是查漏補缺、核對事實。上班就像在射擊場上打靶,必須聚精會神、全神貫注,才能“百發百中”。如果稍有一點分心、思想不集中,差錯就會從眼皮下掠過。作為幕后工作者,校對人員要有甘于淡泊、樂于寂寞、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如果沒有這份堅持,就不可能安心校對工作,更談不上從工作中獲得查漏補缺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學習能力是核心價值觀的追求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編校大家劉向就注意到學習的重要性。校對工作人員不僅要學習各方面的知識,還要掌握學習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當今時代是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新知識、新觀念、新事物層出不窮,“啃老本”是做不好校對工作的。現在還有不少人對校對工作重視不夠,認為不就是進行文字的比對嗎,無須進一步深造和學習。其實并非如此,如今對于校對工作者的職業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有廣泛的知識儲備和創新精神,要把自己融入到校樣中去,眼睛跟著文字走,思路隨著內容轉。校對工作者學習的目的,意在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用學識指導校對工作,要結合報紙校對的工作特點,善于把平時的學習積累轉化到工作中,做到厚積薄發,有所創新。尤其是在當前文稿電子化的情況下,校對完全“憑借自身儲備的知識或其他權威資料來判斷校樣中的是非,訂正差錯,提出質疑”。報紙校對是時效性極強、準確率要求極高的工作,由于時間緊、隱性錯誤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出校樣中的差錯,確保百分之百命中目標,就要依靠校對人員自身對語言文字環境的敏銳度及深厚的文字功底,以敏銳的速度察覺到校樣中隱藏的錯誤。優秀的校對員對疑點和錯誤有著敏銳的“直覺”,這種“直覺”來源于校對人員平日里點滴積累的知識儲備,來源于深厚文化底蘊,來源于知識結構生發的創新性思維。校對人員要在工作中做到應付自如、精準命中目標,就要精通出版專業知識,具備廣博的學識。校對在專業崗位上成才的最佳途徑是“邊校邊學”“校學相長”,豐富知識儲備,樹立質量意識,提高系統思維能力,彰顯“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
合作意識是核心價值觀的關鍵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漢代思想家王符說,大鵬沖天飛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輕盈;駿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腳的力量。在報紙質量保障體系中,編輯和校對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既分工又合作。編輯把守著第一道防線,校對守衛著最后一道防線,承擔著補充和完善編輯工作的重任。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保證報紙出版質量。編校合作互補則相得益彰,相互推諉則兩敗俱傷。如2020年2月某報一篇文章中出現了時間表述混亂、前后矛盾、用字不規范、標點符號錯用等多處低級錯誤。①“下午15時08分”。對于時間的表述,分為12時制和24時制,“15時”用的是24時制表述法,說的就是下午,前面再加上“下午”就顯得多余。如果想用“下午”,后面的15時就應改為“3時”。②“2月8日晚上,錢明月在隔離病房上第二個夜班,……就在當天凌晨,錢明月接到消息,早上8點集合出征武漢。”時間表述前后矛盾,2月8日晚上還不知道去武漢,后面怎么說當天凌晨就知道呢?從文中表述來看,應是2月9日凌晨,那么“當天凌晨”應改為“次日凌晨”或“9日凌晨”。③“請愿書中有共產黨員、有普通職工。”“書中”怎么有黨員和職工呢?在這里“請愿書”應為“請愿者”才正確。④“戮力同心”應為“勠力同心”,“勠”原來作為“戮”的異體字是可以用的,但現在把這兩個字區分開了,就不能通用了。⑤“擁有一整套嚴格的疫情防疫制度。”此句中“防疫”應為“防控”,“防疫”指防止控制疫情的傳播,“防控”指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前面有了“疫情”二字,后面再加“防疫”,重復了。⑥“聽聞近期在中國發生了新型肺炎疫情。”“新型肺炎”表述不正確,2月8日國家衛健委將“病毒肺炎簡稱為肺炎”,再用“新型肺炎”不妥。⑦“值守人員始終堅守崗位為過往人員量體溫、勸導、登記,消毒。”此句中“體溫”“勸導”“登記”“消毒”四者是并列關系,“登記”后面應是頓號。⑧“卡點志愿者說:‘天氣這么冷,但是我們守在這里,阻止了疫情傳播,是值得的。我堅信,我們會很快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這句中的錯誤是后引號放的位置不對,一句話說完,后引號應放在句號外面。以上所舉,皆因校對人員沒有盡到匡補編輯工作失誤和不足造成的。可以說,校對工作關乎報紙的質量和報社的聲譽,如果校對工作者沒有責任擔當,又缺乏學習能力和奉獻意識,合作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在工作中校對人員不應只對原稿負責,而是要盡量發現校樣中的問題并提出質疑,查找編輯工作中的“漏網之魚”。校對人員在校對過程中,要和編輯搞好合作,真心實意地協助編輯補疏堵漏。遇有疑問時不要自作主張,要及時與編輯溝通,在最短時間內達成一致。編輯和校對相互配合、相互學習,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即編校相長。校對和編輯只有取長補短、通力合作、共同把關,才能保證報紙的質量,這也正是“兩道防線”的意義所在。古人說:“論先后,知為先。”正確的價值觀只有被普遍接受并轉化為自我意識,方能成為校對工作者自覺遵守和奉行的準則。這既是校對者對自身的要求,也是廣大讀者對校對工作者的期望。總之,防差錯事關重大,引導校對工作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爭做“四有”好校對,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廣大校對工作者要珍視自己的職責,在差錯防控中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在校對崗位上做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黨報的“守門員”。
參考文獻
[1]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校對研究委員會.校對的學問(四編)[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
[2]孫培鏡.編校留蹤[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尤建忠.現代校對實訓教程[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6.
[4]楊晉華.做好新時期黨報的檢查工作[J],新聞采編,2006(02).
[5]陳海斌.校對人員職業化素養的提升[J].中國地市報人,2014(08).
[6]陳海斌.校對工作者的“五學一有”[J].傳播與版權,2019(07).
作者:陳海斌 單位: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