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陸上自然資源日趨枯竭,而海洋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的情況下,加大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力度,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解決當前中國所面臨的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等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對廣東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以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為參照,為國家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從中尋求一條適合中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1研究的背景、目的
1.1研究背景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幅員遼闊,資源眾多,但是人均資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以前粗狂式的發展方式,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對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影響。資源短缺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這就使得對海洋資源的開發迫在眉睫。海洋資源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作為世界上的海洋大國,中國的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在過去“十一五”規劃期間,中國的海洋經濟發展實現了的連年增長,實現了海洋經濟平均每年增長13.5%的速度,遠超同期的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創造了國家經濟增長的奇跡。到2010年,中國的海洋生產總值達到近4萬億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與海洋相關的產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實現了快速的增長,海洋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1.2研究的目的
對廣東省的海洋經濟發展進行研究,意在通過SWOT分析方法發現在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劣勢及發展可持續經濟存在的潛在機遇及威脅,通過對國外先進經驗進行借鑒,總結規避失敗教訓,為中國海洋資源開發及地區海洋經濟建設提供政策導向和對策建議,實現海洋經濟的合理發展,實現國家發展海洋經濟的目標,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2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廣東省作為中國大陸最南端的省份,不僅是中國的經濟大省,同時還是中國的海洋經濟大省。到2012年,廣東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0506.6億元,海洋生產總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8.4%,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的生產值分別為180.1億元、5134.9億元、5191.7億元。2014年,廣東省的海洋經濟總量達到13500億元,實現了海洋經濟跨越式發展,帶動了全省經濟發展,與2013年相比海洋經濟增長13.8%,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漲;廣東省鄰近南海,海洋地理位置優越,擁有眾多的海洋資源,海洋漁業資源豐富,2014年,廣東省海洋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2350億元,同比增長10.6%;漁民年均純收入13300元,同比增長8.6%。漁業作為廣東省傳統的海洋經濟產業,在海洋經濟中占著較大比重。為了更好的促進海洋漁業發展,廣東省在20014年加快了漁船的更新改造,實現了227艘大型鋼制漁船的更新改造。積極推動漁船信息化管理,共采集錄入基礎信息漁船3萬多艘,占擬錄入漁船總數的78.2%。廣東加快現代漁業發展,推進網箱養殖向深海拓展,新建深水網箱420個。新建20個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3個國家級水產良種場、7個省級良種場。到2012年廣東的海水養殖面積達到201834公頃。廣東省擁有19個漁港,占全國漁港總數的13.8%,其中中心漁港有11個,一級漁港有8個。
3廣東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SWOT分析
3.1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優勢(Strengths)
(1)發展海洋經濟的區位優勢。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沿海地區分別確立了以廣東、上海、廣西、天津、遼寧為龍頭的“五個流域”。廣東能夠成為珠三角的龍頭,這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廣東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與廣大東南亞國家隔海相望或陸地相鄰,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為廣東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廣東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南大門,地處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航運的交通樞紐上,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和對外開放的主要通商口岸之一。隨著國家對外開放政策的進一步的實施,廣東的南大門的區位優勢就更加的明顯。廣東是中國著名沿海開放省份,陸地海洋兼具,海洋資源較陸地相比更加占據優勢。廣東海域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的近2.6倍。漫長的海岸線,對于廣東發展海洋事業和海洋經濟非常有利。
(2)海洋資源豐富,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海洋資源是發展海洋產業的基礎。作為全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廣東省海洋資源豐富,具有其他省市不可比擬的先天優勢。南海北部大陸架總面積約44.59萬平方千米,其中一半左右屬于廣東海域。廣東擁有海洋油氣共597個,占全國海洋油田生產井總數額10.6%,其中采油井485個,采氣井88個,注水井24個。海岸1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灘涂面積約為127萬公頃,可用于海水養殖的面積達53萬公頃;全省有大、小海灣510多個,其中適合建港的有200多個;有浮游植物406種、浮游動物416種、底棲生物828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魚類資源200多種,蝦類有135種,頭足類有73種;可預見性石油資源儲量約為97億噸,天然氣儲量約2.2萬億立方米;可供濱海旅游的沙灘有174處,長約572公里,度假景區33處。另外,還有著巨大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潮)流能等可再生自然能源。
3.2發展可持續經濟的劣勢(Weaknesses)
(1)民眾的海洋保護意識淡薄。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國家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而對于海洋的認知較少,對海洋的開發利用及對海洋資源保護的意識淡薄,未能向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形成系統的海洋產業鏈條及海洋保護體系,致使海洋經濟發展緩慢。沿海地區的民眾由于文化素質不高,缺乏對海洋開發的長遠目光,不顧海洋生態平衡,大肆進行海洋捕撈,造成了海洋漁業資源的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技術的限制及民眾環保意識的缺失,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受到威脅。2012年中廣東省所產生的工業廢水總量為1861263200噸,其中有63327700噸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海洋中,傾倒入海洋中的工業固體廢棄物的重量為31170噸,造成了海洋環境的污染,威脅到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從整體方面來說,政府缺乏對海洋進行整體開發的意識,制定有關如何實現海洋資源開發的措施就更無從說起,未能形成合理統一的海洋管理體系,造成海洋產業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矛盾突出,傳統海洋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對于海洋資源的開發并沒有多大的進展,仍然停留在原始的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的狀態,尚未形成以海洋資源為依托的高附加值的產業鏈條。
(2)海洋開發技術落后。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海洋開發來說,中國的海洋開發要晚很多,海洋開發技術之間也存在很大差距。早在20世紀初期西方發達國家就開始高度重視海洋開發,注重保護海洋資源,加大對海洋開發的資金投入,鼓勵技術創新,注重將科研成果的轉換實際生產力能力,在海洋開發的同時注重海洋環境的保護。中國的海洋開發在近幾十年才開始起步,但是國家對海洋開發的投入相對較少,無論是在財力、物力還是人力上都無法與中國的海洋開采量形成正比,造成海洋開發的技術較落后,無法對深海中及技術要求較高的資源進行開發,由于技術落后,也造成了資源再開采過程中的浪費。
(3)海洋災害頻發。據國家海洋局統計中國是世界上受海洋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發生的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占中國當年各類自然災害總損失的10%左右,由于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多發的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也嚴重威脅著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廣東省遭受到的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災害為主,赤潮、海岸侵蝕、土壤鹽漬化等災害有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2012年中,僅風暴潮造成的受災人口達到204.02萬人,造成9人死亡;風暴潮造成的受災面積達到114680公頃,其中農田受災面積為108800公頃,水產養殖受災面積為588公頃;房屋受損1391間,船只受損數達到506艘,風暴潮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7.47億元。
3.3實施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遇(Opportunity)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綜合實力逐漸增強,開始逐漸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將海洋經濟建設提上了國家建設的日程。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東部沿海地區各省市把海洋經濟開發放到一個重要位置,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在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把發展海洋經濟寫入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的公報,近一年通過的《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等一系列的國家戰略規劃都明確地提出要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并將其作為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2010年4月國務院批復廣東國家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為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區。這些都為廣東省海洋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發展戰略”。
3.4實施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挑戰(Threat)
(1)海洋開發的同構現象嚴重。所謂“同構化”是指在各地區海洋產業結構變動過程中不斷出現和增強的區域間結構高度相似趨勢。目前由于缺乏統一的經濟發展管理體系,各沿海地區各自為政,在沿海地區掀起一場互相競爭的浪潮,各地區為了增加本地的財政收入,鼓勵相關企業發展,但是由于缺乏資金及技術上的支持,企業的生產規模較小,達不到規模生產的要求。大批小企業的出現,不僅難以適應現代化海洋企業的發展趨勢,也使得資金及技術得不到很好的集中使用,造成資源的相對浪費。廣東省海水養殖業內部趨同性與單調性明顯,濱海旅游業旅游產品項目重復,雷同現象嚴重,沿海石化建設等臨海工業項目遍地開花。
(2)海洋生態環境總體形勢嚴峻。對于各個國家來說,海洋資源的開發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也有弊,這表現在:發展海洋經濟在為提高本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及經濟總量乃至全國經濟的增長帶來強勁推動力的同時,由于海洋開發技術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增加了海洋生態環境的壓力。海洋生態環境雖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但是面臨著人類無休止的破壞及不斷的海洋污染,這已經超出了其自我修復的能力,造成海洋生態平衡系統遭到破壞,使得海洋生態環境總體形勢嚴峻。隨著海洋捕魚技術的提高,廣東省的海洋捕魚業的產量雖然有了提高,但是由于在近海區域的無節制的捕撈,使得海洋漁業資源趨于枯竭,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企業或城市由于缺乏污水處理系統,或為了節省成本,企業污水或城市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海洋,造成海水水質變差,水體富營養化,赤潮現象頻繁發生,危及到海洋生物的存在,給人們的海水養殖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4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對策
4.1提高民眾的海洋資源保護意識,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海洋已經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地,這不僅表現在海洋能夠為中國提供豐富的海洋資源及便利的交通條件,也深深的體現在海洋是中國國家領域的一部分,聯合國于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通過的《21世紀議程》將海洋作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財富,突出了海洋對于人類的重要性,而中國頒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也將海洋開發列入可持續開發與保護的名單之中,更加彰顯了中國對于海洋的重視程度。因此要牢固樹立起海洋對于人類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意識,增強自覺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維護海洋生態平衡,保障海洋經濟的可持續開發。加強教育宣傳,提高民眾對于海洋的認識,從而能夠自覺的參加到保護海洋的行列之中。
4.2加強相關資金投入,保障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力度
建立海洋開發保護專項基金,成立專門部門負責管理此項資金的應用,將基金應用于海洋資源的保護及與國家的及各省市的海洋建設項目的開發上,切實維護好海洋資源,加大對其的保護力度。加大對海洋開發的資金投入,將資金用于海洋的研究及對海洋的宣傳保護上,污染、過度的捕撈和政府的管理不善,使得海洋環境堪憂,一些海洋生物由于喪失棲息地及海洋環境的變化,難以適應行的環境導致正在銳減,有的海洋生物則直接消亡。由于人們的過度開發,導致了海洋環境的惡化和海洋生物的消亡,為此,人們應該行動起來,加入到保護海洋的行列中去,積極宣傳保護海洋環境的重要性,開展海洋環境教育,增加政府對海洋的研究項目,進一步加強海洋的保護。
4.3加強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立法,強化政策引導
海洋經濟的崛起,帶動了許多產業的發展,地方政府及企業為了實現經濟總額的增長,不顧海洋環境的破壞,大肆進行海洋開發,過度捕撈,導致海洋資源減少,及海洋環境遭到破壞。對海洋破壞的現象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現行的法律法規對違法者處置太輕,未能傷及其根本利益,導致其更加肆虐的開發。保護海洋資源需要落實到實處,相關部門需要根據實際制定出與保護海洋資源有關的法律,加大對破壞海洋壞境及海洋資源的處罰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制定有關海洋保護的政策,并進行宣傳教育,通過政策的引導,改變人們對于海洋保護的意識,自覺加入到保護的行動中。
4.4重視海洋開發,加大對海洋科技的資金投入及研發
海洋的開發離不開科技的支持,海洋科技是海洋資源開發的核心因素,是海洋資源開發的動力,海洋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帶動海洋其他領域的價值的日益凸顯,因此海洋科技研究應作為海洋資源開發的基礎。因此,國家必須從戰略的層面,重視對海洋科技的研究,加大對海洋科技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提高海洋資源勘探、開發、加工、儲運技術。在增加投入的同時,不能單純的依靠政府,而是要通過政府的資金引導,帶動更大規模的社會資金投入其中,以市場力量來促進海洋科技的進步。
5結語
國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支持,在中國陸地資源缺乏的環境下,海洋資源已經成為彌補這一缺口的重要來源,海洋經濟已成為推動國家經濟向前發展的強勁推動力。雖然海洋資源在總體上是豐富的,但是相對于人類無節制的需求來說就顯得稀少,中國已經不能再繼續走以前的工業發展的老路子,必須尋求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國家的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原動力。
作者:李偉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