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探索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高校積極推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成為大趨勢。其中,創新創業教育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此為切入點,首先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目標與模式等問題做一簡要闡述。在此基礎上,以本校開設的《創業基礎》課程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典型案例的剖析。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及協同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加快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創新
創業教育在發達國家已有七十余年歷史,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且極具特色的教育與教學體系。在我國,伴隨著2010年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國內呈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態勢。基于這一社會背景,教育部2012年8月3日頒發了《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試行)》,全國各高校陸續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以多種形式開展與推進。
1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目標與模式
國內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一類是廣義概念,認為“這是關于創造一種新的偉大事業的教育實踐活動”[1];另一類是狹義概念,認為“這是創造一種新的職業工作崗位的教學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走向自主就業之路”[2]。應該說,我國高校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不再單純依靠投資的增量,而是轉變為以創新作為驅動力。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將承擔著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創新型人才的重任。應該說,創新創業教育是對在校大學生開展一種能力教育,促導學生形成具有挑戰自我與環境的實踐能力或行動能力[3]。即創新創業類課程定位于專業性教育,中心是專業能力培養。關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首先應該是一種能力教育且是基于專業學習基礎上的專業能力拓展與訓練。大學本身就是對于不同行業特定人才培養的教育基地,因此,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要與專業教育融合。即一方面通過實施“創新”教育,開展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等一系列教育活動,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當遇到各種發展機遇時,自身所具備的開放性、開創性思維與理念能夠使其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讓個人的理想與社會發展的趨勢無縫對接,從而使得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達到更高境界。另一方面“創業”教育主要是針對那些有志于創業的學生,應該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語言體系。所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是以專業教育為依托,但不是以專業知識傳授為目標。而是在既有專業知識體系基礎上,根據現實環境變化進行創造性實踐,并豐富已有的專業知識體系[4]。換言之,以不同專業學生既有的知識體系為切入點,根據現實環境的變化要求進行創造性實踐,對學生專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關于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教學模式而言,整體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不同高校依據自身人才培養的定位探索各具特色的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一些非專業性較強的創業類課程,以創新創業類通識課程教學完成基礎性認知學習與訓練,課外大學生各類科技立項實施拓展訓練,省市以及國家級創新創業類競賽展示的完整體系。再如,借助校企聯合培養,以特定行業人才需求為導向開設實訓類課程。另外還有一些高校采取大學—政府—企業融合模式,政府提供優惠政策與資金,企業搭建平臺,學校提供師資力量。無論哪一種模式,其宗旨都是期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業意識與創新精神,并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2事例分析:基于《創業基礎》課程典型案例
目前本校《創業基礎》課程的前身是《創新創業》。自2018年2月開始,面向全校各專業學院開設的“公共必修課”,課程內容主要闡述當今社會非常需要創新與創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誰在創業、誰適合創業。同時,討論了如何創業,即識別機會、模式設計和資源整合,以及如何管理運營初創企業,包括對于度過初創期進入成長階段的企業的管理等問題的研究。其教學目標與要求是通過閱讀與學習能夠了解與創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和概念,認識創業過程,啟迪創業精神。
2.1《創業基礎》課程建設總體思路
以不同專業學生既有知識體系為依托,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方式(翻轉課堂)為手段,以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為主體,通過一系列外化的行為、實踐,開展學生專業知識轉化為科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具有一種創新創業的精神,以此適應環境發展變化,尤其是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挑戰,這是課程建設目的所在。
2.2《創業基礎》課程教學內容與安排
從優化線上教育資源出發,課程線上資源經過多方篩選,最后確定選取復旦大學張玉臣教授團隊錄制的課程資源。整體教學安排如表1所示。
2.3《創業基礎》課程實施方案
以撰寫和演講“商業計劃書”為核心,開展專業知識向科學思維能力轉化的訓練。主要步驟與教學環節如下:一是線上學習環節,學生在每一章知識點的引導下,自主完成每一章教學資源涉及的案例導入、知識講解、章節自測題等環節學習。特別是課程依托數字化技術服務平臺進行了后臺設置,學生必須完成每一章節自帶的自測題后,方可進入下一章的線上教學資源的學習。因此,學生能夠時時觀測到自我學習的整體情況,調整學習進度與學習方法等,真正貫徹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二是線下學習環節,通過采取撰寫“商業計劃書”并發表,將線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通過模擬商業計劃書的形式進行具體的應用,開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三是“線上與線下”的翻轉互動環節,在課堂上師生間的提問、問答或討論加深對事物的認識與理解;在課下主要依靠課程聊天群、超星移動客戶端、微信群和郵件等方式時時聯系,進行個別有針對性的答疑解惑,實現了教與學之間的空間虛擬化、時間的彈性化。四是課程考核成績實施動態管理與評定,課程成績仍采用百分制,其中線上成績占60%,線下成績占40%。從課后做的問卷調查來看,學生對于網上教學資源滿意與比較滿意率在90%以上,“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在你參加創新創業項目或相關活動中是否發揮作用”,認為“很好發揮作用”與“比較好發揮作用”的比例高達85%。當然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或實訓方式的調查中,學生更希望采取對抗性強的模擬實訓方式,這也為我們后續的改革與創新提出了新課題。
3加快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基本設想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起步比較晚,無論是課程體系、教育教學模式及管理機制等方面都還很不成熟,未來需要基于頂層設計做一規劃。
3.1構建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
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絕不是在專業教育中簡單地加入“創新創業”元素,也不是簡單的疊加。這需要從人才培養方案入手,構建課內外相互結合的課程體系。首先,基于課內教學層面,在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中設立一些專業性不強,主要開展創新創業素質培養的一系列課程或者專題。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專業特別是人才能力培養的特點,在專業基礎課中開設相關的實訓與實踐工作坊等。其次,基于課外層面,利用大學生課外科技立項及省市乃至國家層面的創新創業大賽進行拓展訓練與展示。應該說,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是我國高等教育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當然這種融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高校上上下下各個層面及教育管理部門、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齊抓共進。
3.2創新教育與教學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要以學生個體化學習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潛能開發為教育目的。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必須有所創新。基于本校典型案例的分析,作者認為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與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意的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模式也稱為“翻轉課堂”,其中,線上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在于,一是實現教學技術服務手段的數字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構筑適宜學生多種學習終端的教育技術服務平臺。二是學習方式多樣化。實現線上與線下、實際與虛擬環境、分散與集中等多種簡便易行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三是實現教育資源配置方式的多渠道化。可以通過超星數字集團、國家精品課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等多種渠道獲取,保證了教育資源的不斷優化。線下的教學可以通過采取課堂討論、演講發表、機房實訓等方式將線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與線下實踐有機貫通和應用。
3.3各級教育與教學管理部門的協調共建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從教學管理部門來講,需要基于頂層設計進行總體規劃,包括課程設置、學時安排及考核方式等。學工部或者團委等從大學生科技立項及創新創業大賽入手延伸課堂的教學內容并進行拓展。同時,各專業學院要充分利用好校企聯合共建的機制,搭建好學生開展創新訓練的平臺。另外,積極開展對在校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并注意引進“雙師”型教師作為領軍人物,從而多管齊下開展相關工作的推進。
參考文獻
[1]高曉杰,曹勝利.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新時代事業的開拓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研討會綜述[J].中國高教研究,2007(07).
[2]余小波,劉瀟華,黃好.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脈絡[J].江蘇高教,2019(03).
[3]謝芳,伍麗.大學創業教育的再思考[J].江蘇高教,2020(04).
[4]王洪才.論創新創業教育的多重意蘊[J].江蘇高教,2018(03).
作者:葉軍 單位: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