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應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地域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各地的地域特色。將地域文化元素應用于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是時展的趨勢,也是創新設計與繼承傳統的內在需要。該文以沈陽地區為例,研究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創新應用地域文化元素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地域文化;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應用研究
關于地域文化的研究由來已久。盡管學者對地域文化的定義各執一詞,但大多傾向于“地域文化專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研究者主要探討如何應用地域文化元素,對于地域文化元素的概念缺乏深入的探討,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普遍認同的概念。文章所界定的地域文化元素,特指地區的歷史文化、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地理和氣候等要素。在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浪潮中,沈陽作為遼寧的省會城市,也是東北重鎮,地位、作用非常突出。將沈陽地域文化元素進行整合、創新,并應用于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不僅能滿足現代人對公共環境的需求,而且能彰顯地方精神、發展地方特色,對于推動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
一、準確定位,擇優而用
沈陽地域文化具有濃厚的關東文化精神淵源,屬于中華文化中的亞文化類型,既有優秀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沈陽所處的地理環境特點;既有關東文化的樸實特征,又有多民族融合、混居的復合形態。追溯歷史,遼寧地區處在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黑土地上,古時候游牧射獵民族較多,居民大多具有熱情豪爽、淳樸敦厚的性格特征。明末,女真人也崛起于這一地區,沈陽更是清朝的發祥地,諸多文化交融于此。“土坯房、萬字炕、棉袍子、雪爬犁、靰鞡鞋等,與東北的自然氣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二人轉和大秧歌是東北淳樸的民俗娛樂活動,薩滿教的跳神、祭天神竿、坐帳新娘等是這里土著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經過歷史洗禮,國外傳來的鋦碗匠、大鼓書、洋片等也成為東北文化融合到民族當中。”①設計師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融入沈陽特有的地域文化元素,應當結合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對遼寧地域文化元素進行甄別,選擇其中的積極因素,在揚棄中借鑒、使用,如,萬字炕、雪爬犁、大秧歌可作為符號元素融入公共環境空間設計。
二、顯于外形,直觀明了
地域文化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最直觀的應用即直接引用外形,其特點是直觀地展現某一地域的文化特點。融入關東地域文化元素,最具特色的是對舞秧歌形象的直接使用。沈陽市大東區的一組群雕《秧歌神韻》(圖1),即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紅”作為主色調,以群體姿態將舞秧歌的形象展現出來,最大限度地烘托出了喜慶氛圍,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這種直接應用能給設計師很多啟示。又如,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的重點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工業特色已經融入遼寧地域文化。設計師將這些工業元素融入公共環境空間設計,對于記錄老工業基地的輝煌,激發人們重振老工業基地的熱情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鐵西老工業基地景觀就充分運用了工業元素,很好地展現了工業文化,圖2是體現工業特色的鋼鐵雕塑。在直接利用遼寧地域文化元素的過程中,設計師應注重保護傳統文化,在賦予公共環境空間文化基因的同時,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
三、融入內涵,意蘊深遠與大氣、直觀的外形顯現不同,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融入體現地域文化元素的內涵更加意蘊深遠
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清昭陵、福陵也在沈陽。沈陽具有古韻古味的城市氣質,與北京的皇城古韻一脈相承。設計師在一些公共環境空間中設計一些復古的建筑,運用一些復古的符號,不但不顯突兀,反而與城市性格相得益彰。2004年,沈陽“一宮兩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申遺成功后,沈陽在故宮周邊也建設了一些復古建筑和復古設施,但還不夠完善,還應加大開發力度,使周邊古韻與現代審美有機結合,甚至可以突破“大”與“小”的限制,將地域文化元素應用于景觀設計的各部分,以展現地域文化的豐厚底蘊;也可以融入其他標志性、符號性景觀主體,這樣既能增加美感,又能體現出沈陽地域文化風格。
四、適于環境,選材得當
遼寧地區全年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近60攝氏度,這對使用的材料有較高的要求,若選材不當,極易造成景觀建造完成后變形甚至損壞。因此,限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設計師需要用心選材,要立足于本地資源選擇材質,這樣既能體現出地域特色,又符合景觀設計中的成本控制原則。如,在沈陽棋盤山風景區,許多景觀設計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體現了就地取材、節約成本的設計理念。這種設計充分體現了本土意識,基本采用景區自產的樹木、石材等,這種自然氣息通過這些材質的藝術組合得到了充分的彰顯,給游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合于人文,時代互動
設計師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應用,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揚。沈陽有許多值得后人紀念和回味的歷史,它們代表著沈陽的城市性格。沈陽的許多城市雕塑,如“九•一八”殘歷碑、中山廣場的雕像、和平廣場的東北解放紀念碑、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中山公園的孫中山銅像等,都是紀念性雕塑。但是,公共環境空間的美化還不夠,還有許多公共環境空間有待完善,既要體現人文關懷,又不能忽視城市記憶。現在人們對開放式室外休閑空間的需求逐漸增大,需要更多符合時代需求、帶有沈陽獨特記憶的公共文化空間。沈陽市對沿渾河流域的綠化帶的整改、開發是一項利民舉措,以長白島一帶的沈水灣公園景觀設計為代表,開放綠地公園,增加主題互動的公共設施。2017年初,朗朗鋼琴廣場完工,該建筑以現代審美和人們對高雅文化的追求為依據,充分利用綠地資源,成為人文關懷與互動的典型公共環境空間。朗朗鋼琴廣場建成后,沈陽市民紛紛慕名而來,享受人文互動環境帶來的樂趣,這足以說明它是一個成功的公共環境空間設計典范。
結語
在提高公共環境空間建設品位、完善公共空間社會功能的過程中,設計師應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與展現,自覺避免地域文化危機,在大量運用現代設計理念的同時,要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汲取地域文化精髓,從而使設計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地域文化特征。設計師既要追求個性化的設計理念,又要彰顯獨特的地域設計風格,切實將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完美結合,從而提升公共環境空間設計的品位。
作者:房芳 單位: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