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家國情懷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方面,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初中歷史學科對學生開展愛國情懷教育活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我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明成就,還是近現代探索救國救民的道理,以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探索等,這些都蘊含家國情懷的思想情感,都是踐行家國情懷教育的寶貴土壤,教師深入挖掘,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能夠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奮發情懷,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一、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
1.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成就輝煌,源遠流長,得到國內外諸多文化學者的認同,如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等多種文學藝術,當今還成為文化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大量的家國情懷的思想情感,不僅成為教育后來人的重要素材,也成為中國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歸屬感的重要源泉。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好這些傳統優秀文化資源,讓優秀文化在初中生的心中落地生根,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2.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凝聚奮進力量
盡管中國古代文明燦爛輝煌,傳統優秀文化得到推崇,但中國的近代化道路卻艱難曲折,荊棘叢生、飽受凌辱。世界列強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人民受苦,文化受到踐踏,而無數志士仁人、愛國豪杰為了拯救國民于水火,他們無私奉獻,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讓同學們學習歷史,不僅僅了解歷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以史為鑒,奮發圖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中國的每一寸領土,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感,凝聚青少年奮進的力量。
3.增強學生世界的意識,拓展大愛情懷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整個世界都是“一家人”,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國必須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世界每一個國家也必然了解中國,與中國融為一體。開展家國情懷教育,一方面讓學生領略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多元特色,感受到文化的差異性,對世界各國文化的認同,理解并尊重各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順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將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一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引導學生用大愛情懷感受世界的美好,用國際視野與世界意識分析國際形勢。
4.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
在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五大歷史核心素養為目標,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主干的史實外,還應研究歷史事件背后深層次的問題,由此歸納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體現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理念。可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教育,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真正地培養“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有用之“人”,拋棄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下只會汲取知識和成為考試的機器人。所以,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務。
二、歷史教學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路徑
1.從細微處入手,傳遞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教育要起到好的效果,不需要傳統教育活動的轟轟烈烈,而需要結合教材并在特定的情景氛圍中,讓學生心靈潛移默化地受到洗禮,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要改變傳統濃厚的場景渲染,教師聲情并茂的言語講授,而在細微處通過對歷史細節的巧妙引領,教師的精心處理,向學生傳遞家國情懷的思想情感,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這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在備課環節,抓住教材中的相關素材,整合課內外滲透家國情懷的內容,潛心思索,巧妙構思、深入挖掘,抓住最有利于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歷史細節,讓學生親自體驗與感悟,家國情感會油然而生,逐步燃起,發自肺腑之言,由衷感受到家國之偉大。如在講部編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3課《五四運動》時,深層次挖掘以下兩個細節:(1)為什么有“罷課、罷工、罷市”發生?(2)游行學生火燒曹宅、痛打章宗祥的史實,體現學生怎樣的情感?同學們感受到五四青年表現出來的斗爭精神是極其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2.聯系生活實際,內化家國情懷
初中歷史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事件盡管距離現實生活遙遠,但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通過這些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鏈接歷史事件發生“點”,同學們能夠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家國情懷的思緒油然而生。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社會生活,選取好切入點,能夠讓他們在生活中思考歷史、檢驗歷史,學會運用歷史分析問題;同時,要利用好生活中的歷史學習資源,如歷史事件發生的紀念館,地方的歷史博物館、紀念館以及遺址、珍貴的歷史照片、歷史影視資料等等,這些歷史素材能夠直觀反映事件發生的過程,幫助他們更形象直觀地內化家國情懷,激發愛國的熱情。如部編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內容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課堂探索的落腳點是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生活變化,對比近代中國滿目瘡痍的悲慘,同學們體會更加深刻,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教學時,教師可以讓他們收集生活中多樣化的素材,從改革開放之前人們衣、食、住、行與今天人們生活的對比,他們直觀感受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心底便產生了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信念。
3.開展實踐活動,升華家國情懷
將家國情懷滲透于豐富的實踐活動過程中,避免課堂教學生硬灌輸,死記硬背的教學弊端,結合初中生的心智特點,將歷史知識,情感教育寓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必備知識,形成家國情懷。如我校每學期開展的“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的百家講壇,國慶前夕舉行的“抗日救亡歌曲大聯唱”,國旗下演講“我最崇拜的抗日英雄的故事”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既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能夠將歷史事件貫穿于其中,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同學們在準備這些活動時,動手實踐、用腦思考、用口表達、與小組成員溝通協作,提升綜合素養,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自豪感,對抗日志士的精神由衷的欽佩,水到渠成地形成家國情懷。
4.確立教學立意,指向家國情懷
很多歷史事件發生年代久遠,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時將家國情懷教育硬生生地滲透其中,效果不夠理想。此時,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確定教學立意,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興趣,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直接的深遠的影響。例如:在引導學生探索中國近代發展歷史,教學立意為了解近代中華民族經歷的苦難過程,這樣便失去了家國情懷教育,而教學目標指向于課堂“訴苦大會”。筆者曾這樣確定教學立意,讓我們站在歷史的長河中,引導他們分析近代中國經歷多災多難的哪些具體事件,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同學們一邊回憶,投影儀呈現出一幅幅中國經受的悲慘畫面,其被欺凌的原因當然不僅僅是同學們分析的政治上,還包括經濟,軍事等多方面,而改變國家命運的是近代中國志士仁人,他們為民族獨立與解放而付出的艱辛努力,此時,聯系我們今天幸福生活,教育方式由原來欲哭無淚的悲慘畫面轉換為悲壯又帶有生機的畫面,家國情懷的教育效果也在不知不覺中體現出來。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同學們必要的家國情懷教育既是課程教育的目標,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現實需要,教師根據目標要求適時適度將家國情懷教育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不要人為給學生加大課堂學習負擔,而是緊密聯系教材,精準分析學情,明確家國情懷培育目標,找準切入“點”,從學生成長角度入手,提高育人的效果。
作者:梁文月 單位:江蘇省射陽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