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微課建設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參賽作品分析
1.作品選題內容分析。參賽的微課作品選題內容涵蓋公共衛生專業各分支學科,涉及課程最多的前五位依次為: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學、衛生毒理學。公共衛生專業包括20多個分支學科,課程涉及知識面廣,信息量大,一直以來我國預防醫學的課程培養體系以傳統五大衛生(流行病、環境衛生、勞動衛生、食品衛生、學校衛生)為主。通過對四屆微課比賽的作品選題分析可見,作品主題涵蓋較多的為實際教學課時數多的課程,這也體現了參賽教師的微課主題出發點選擇是建立在日常教學實踐基礎上的,他們選擇了價值性較強的課題進行微課程開發。這也證實了教學競賽是一條培養和激發教師加強學科知識提煉、提高授課能力的有效途徑。2.教師職稱及獲獎情況分析。參賽教師的職稱信息中,剔除數據空白項1條,其中高級職稱38人次,占參賽總數的26.57%;中級職稱89人次,占參賽總數的62.24%;初級職稱15人次,占參賽總數的10.49%。獲獎教師中,高級職稱共18人次,占獲獎總人數的32.73%;中級職稱35人次,占獲獎總人數的64.82%;初級職稱2人次,占獲獎總人數的3.70%。由上可見,中級職稱教師是參加微課教學比賽及獲獎人數最多的人群。現階段高校師資隊伍在不斷壯大,其中青年教師的比例占較大比重,因此以中級職稱為主的青年教師成為參加微課比賽的主力軍,他們正處于事業的起步期,教學熱情高,在比賽中也表現突出[3]。教學比賽促使青年教師主動投入更多精力,運用微視頻制作模式進行教學,同時也不斷提升了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二、優秀微課作品的設計與開發分析
進一步選取一、二、三等獎作品36件,進行深度分析。作品時長分析顯示有22件(61.11%)微課的時間分布在5—10分鐘,另外14件作品時長在10—15分鐘。醫學類的微課視頻普遍時間較長,這與醫學課程的復雜性有關,微課選題圍繞學科的教學知識重難點、熱點展開,講授內容相對完整,因而需要較長的教學活動時間進行內容解析以及拓展延伸。所研究的優秀作品都為講授型微課,即以教材為中心對某個主題或者概念進行擴展介紹;在這些作品中未見習題講解型、實驗/技能操作型等類型[4]。內容的組織方式以“教師+PPT+圖片+FLASH動畫+短視頻”多個元素為主,大多數微課都選取了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如圖片、動畫、短視頻等來增加微課的趣味性及視聽效果。這些作品大都采用了基于問題的教學策略,通過自問自答形式進行內容的提出、分析和解答,引導出教學知識主體。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在微課“打火機也會引起肺癌”(2016年三等獎)中采用情景化演繹模式進行相關案例故事情節的表演[5],以“吸煙、打火機與肺癌三者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通過情景模擬來闡述“混雜偏倚的現象”,巧妙地把故事發展貫穿于教學過程中,這種創意性的微課設計可有效地吸引學生自主學習。制作技術方面,以混合型編輯為主,即教師在講解的同時,伴有文字、動畫或視頻片段。研究對象中僅存在1件微課為教師和PPT的簡單組合,形式過于單調,學習者不能獲得優良的視覺效果;還有1件微課全程采用軟件合成的方式,缺乏教師的身影,也并不推崇,微課的制作需適當展現教師個人風范,以保證學生體驗一對一教學的親切感。有3件微課的授課背景采用教室場景,具有真實感,但在錄制上存在聲音效果不佳、教師舉止和眼神不集中的現象。在早期的作品中,還有2件微課是基于課堂實錄的教學活動過程,學習者的體驗依然是傳統上課的旁觀者,我們認為微課并不是視頻公開課,需要加強設計感,提高視頻質量。對作品設計的完整性進行分析,其中21件作品(58.33%)在課程開始或結尾進行了內容總結,有15件作品(41.67%)在課程結束前給學生留下思考題,有助于學生強化和內化微課內容,更有益于實現微課和課堂教學的銜接。優秀獲獎作品中,具有交互性的微課很少,僅有兩件作品“營養與糖尿病”(2018年二等獎)、“OverviewofDietaryGuideline--FoodPyramidandMyplate”(2017年二等獎)中有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問答、參與表演等授課過程,這樣的模式趣味性更大,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單純是教師的個人演講或知識灌輸,值得借鑒。
三、微課建設的啟示
1.加強微課結構設計。結構設計是微課開發的精髓,要想設計引人入勝的微課,精彩的開場是關鍵環節。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我們看到目前常用的切題形式包括:直接進入教學主題、以問題為靶向、從主題相關實例引入等。在微課設計中,教師要選擇新穎、創新的形式,用別開生面的開場白引出教學內容,這將吸引學習者的興趣和注意力。但注意不能用長篇大論進行背景介紹,開場要做到精辟、濃縮、緊湊,避免頭重腳輕。微課雖小,但仍是完整的教學單元。這些優秀的參賽作品在教學設計上都比較完整,做到了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內容翔實、時間合理。在課程總結和反思兩個環節上,仍有上升空間。目前的課程總結形式較為傳統,大多為概括性的文字陳述,缺乏趣味性,建議教師在設計微課時多采用結構圖、動畫、打油詩或其他新鮮有趣的方式,做到“言雖盡而意無窮”。只有不到一半的獲獎微課包含課后思考環節,鑒于微課的實際用途是輔助和補充傳統教學,我們建議在課程結尾時為學習者留下思考的空間,進一步加深學習者對內容的理解,促進知識體系的遷移應用,也便于教師檢驗微課用于課前預習或課中重難點知識自主學習的效果。2.提升教師授課技能。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現階段的微課制作水平已經實現能綜合運用文字、Flash、視頻等多媒體形式來演示教學內容,每個作品各具特色。因此突出的個人授課風范更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樂趣,這要求教師在微課教學中不斷提升教學語言藝術的美感。語言表達直接傳達知識的感染力是多媒體技術無法取代的。教師需做到精心組織語言,采用飽滿的情緒授課,表述流暢準確、生動形象、層次突出,語音語速富有韻律,學習者才可感受其中的張弛有度、妙趣橫生。優秀的微課語言傳達的是教師思維的邏輯性和嚴謹性,也間接反映教師的文化底蘊。具有親和力和表現力的教師,可讓學習者體驗愉悅、積極的學習過程,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互動,如教師提問,或設計師生的情景交互、學生的實踐操作等。在微課教學環節后,以學生為中心,利用網絡平臺附加在線測試、提問、課后反饋等互動環節,提高微課教學效率。3.公共衛生微課建設的建議。針對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課程內容龐雜的特點,我們建議要系列化開發微課,建設各學科有體系的微課網絡平臺。例如筆者所在的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毒理學課程的微課建設初見成效,在微課教學比賽的促進下,多名骨干教師先后圍繞《毒理學基礎》教材中七個核心章節進行微課制作,包括:劑量反應關系、ADME過程、急性毒性、外源化學物致突變作用、外源化學物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外源化學物的生殖危害。這些作品在全國微課比賽中榮獲佳績,包括一等獎2次、二等獎1次、三等獎1次、鼓勵獎2次。我們以教材和教學大綱為基礎,提出了毒理學微課體系的基本框架,基于學科課程特點構建詳細目錄,內容涵蓋毒理學基礎教學中的重難點,以每章節的重要知識點為出發點,在實例的基礎上引入基本概念,通過動畫、圖片、結構圖等方式化難為簡,幫助學生理解要點,課程結束前進行總結和思考,進行知識提煉、融合、延伸。并將微課與其他形式教學相結合,實行微課-翻轉課堂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6]。在進行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各學科的微課建設中,要尤其注意微課選題應緊扣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但不單純是課堂教學的重復,要立足基礎、突出重點、注重延伸,實現微小中見層次。各個教學主題之間要有邏輯關系,內容上要承前啟后,循序漸進,實現微課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提升微課使用率,將其應用于課前預習和興趣激發、課中理解和知識強化、課后鞏固和擴展學習;結合其他教學模式,如傳統課堂、PBL、翻轉課堂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變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提升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在公共衛生微課建設中,要把握學科前沿,關注學科發展,把專業思想的新理念、學術新進展融入微課教學中,做到基于課本卻高于課本,與時俱進。加強思政教育,充分發揮公共衛生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還要注重公共衛生專業的實踐性,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訓練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增強應用能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全國高校醫學類微課教學比賽的優秀作品進行分析,提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微課建設的發展對策。希望通過該專業微課教學平臺的積極構建,實現線上自主學習,線下課堂討論,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最終滿足高校的創新性教學需求,促進培養具備完整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公共衛生專業的人才。
作者:杜桂珍 劉璐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