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化產業與勞動就業融合發展戰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基于發展文化產業與解決勞動就業的良性互動關系,闡述了發展文化產業與解決就業難題的戰略融合,提出以保障勞動就業來考量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的預期效益。因此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形成日益擴大的就業“蓄水池”,這樣可為解決城鄉居民就業問題、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題提供一條長期有效的擴容渠道,對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長效機制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文化產業;勞動就業;融合發展戰略
一、發展文化產業與解決勞動就業的良性互動關系
(一)大學生待就業群體,創造文化產業發展良機
文化產業需要大量知識分子群體支撐其發展,因而大學生待就業群體可創造文化產業發展的良機。發展文化產業的創新點和突破口在于文化創新,這首先有助于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在文化產業領域中進一步被應用,并通過實際應用發揮更大的衍生效應;其次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可不斷挖掘潛在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實體經濟和文化產業之間互相融合、互相促進。一方面文化產業需要大學生群體來支撐其發展,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也更青睞文化產業領域的就業機會。一直以來,文化都被視為實體經濟的附屬部分,是實體經濟的一種輔助性行為,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將文化產業與解決就業相結合的過程中,不僅要改善文化產品的獲取途徑,更要注重文化產品生產技術本身。因此,發展文化產業與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業已形成融合發展的良性互動關系。
(二)拓寬就業渠道,文化產業大有作為
有研究者認為:文化產業的本質是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是吸納就業者的“蓄水池”,是拓展就業渠道、特別是吸納高學歷人才的有效途徑。放眼國際,文化產業之所以被公認為最具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而持續不斷地升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崗位,簡言之就業面廣、吸納人數多。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發展文化產業,我國也將其作為重點扶持的戰略性產業。文化產業發展蘊涵著廣闊的就業前景。僅就文化產業中的文化旅游發展而言,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和消費者一樣是多元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本身也都是多元的。例如以文化旅游的發展為例,旅游景區附近的居民無疑能夠分享“發家致富”的機會,包括出賣當地小吃、土特產乃至旅游紀念品之類。可見,文化產業其實是經濟領域的一個概念,在帶動旅游等產業大發展的同時,非常有助于促進就業增收。世界文化產業總體市場規模在不斷拓展,而且文化產業將逐漸成為推動實體經濟增長和吸納人員就業的重要領域。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事實也已表明,文化產業已經卓有成效地擴大了就業面。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無疑是重大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而發展文化產業可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廣闊的天地。
二、發展文化產業與保障勞動就業的戰略融合
(一)可資借鑒的國際經驗
無論是美國大眾文化的市場占有能力、日韓影視文化的蓬勃發展能力還是歐洲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支持以及與就業的關系處理等,都值得我們研究借鑒,進而找到適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勞動就業保障,以發展文化產業與保障勞動就業的戰略融合為契機,帶動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學者們談到美國文化產業和歐洲文化產業的異同,通常要涉及兩種文化產業之間的共同之處,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解決就業問題。解決就業的問題不僅存在于發展中國家,在西方國家也是普遍存在的。比較而言,美國學者提及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就業之間的促進關系時,其研究的重點側重于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方面。而歐洲國家的政府更為關注就業問題,注重理順文化產業和就業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曾經是歐洲各國會議的重要議題。受此影響,歐洲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明確規定了文化產業必須有利于推動就業、減少失業。
(二)以勞動就業保障考量文化產業發展的預期效益
就業率的高低與民眾的整體消費水平之間,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而文化消費是總消費的一部分,所以人們越來越關注文化產業在創造和增加就業機會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學者認為,就業政策應該包括在文化政策當中,就業政策其實就是文化政策。然而事實上,世界上很多國家已將文化產業納入國家全面就業戰略之中。可見,發展文化產業與保障勞動就業的結合絕對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講求戰略意義上的深度融合。以西安市近十年來的發展來看,憑借西部大開發和建設“新絲路”的東風,順勢發展文化產業不僅給居民帶來了更加便捷而日益豐富的美好生活,同時也因為現代文化產業鏈的形成而使更多的人得到就業機會。如今“大西安建設”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措施,都與民生有著很大的關系,簡言之就是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居民就業增收。“大西安建設”由西安市行政區域、咸陽市城區以及西咸新區構成,并且跟之前的政策與提法不同的是,“大西安”盡可能拓寬了覆蓋范圍,這意味著在“大西安建設”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們將因此受惠,而大學生們尤其會享受到更多的發展成果。譬如有關“大西安建設”的規劃提出,要支持包括商貿、金融、物流等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這必將促進多元文化產業鏈的形成,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得到就業機會。基于以上關于文化產業與勞動就業融合發展的戰略分析,筆者認為,考量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預期效益,前提必須是構建直接社會效益評價指標、間接社會效益評價指標,具體就包括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就業狀況的增長程度。簡言之,今后應以保障勞動就業來考量文化產業發展的預期效益。
參考文獻:
[1]郭宏.論文化產業對就業的促進作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4(2).
[2]吳璇.中外文化產業發展比較研究[J].知識經濟,2014(2).[3]段莉.我國文化產業就業與人才問題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
作者:董華 單位: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