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技術下的電影聲音空間塑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技術推動視聽藝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下,人們越來越推崇讓人全身心投入、極具身臨其境之感的“沉浸式”觀影方式。全景聲技術給電影工作者帶來更加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也為觀影者營造出順應自然之道的逼真體驗,沉浸式觀影體驗使觀眾產生更多與電影創(chuàng)作者相通的情感共鳴,從而更深入地體會電影表達的意境。
關鍵詞:空間感;全景聲;全息美學;意境
一、空間感是電影聲音的基本屬性
人們普遍認為聲音是線性的時間藝術,沒有凝固的視覺形象,稍縱即逝,隨生隨滅。其實聲音并非純時間的藝術,雖然不可觸摸,卻是時間流動過程中的物化現象,雖然沒有物理空間,卻擁有強大的空間屬性。每個聲音都有獨特的空間色彩,同一聲音在不同地點也會帶有不同的空間特質,這就是賦予聲音再現環(huán)境,塑造聽覺空間的功能。在影視作品中,聲音的空間屬性可以給觀眾造成三類聽感藝術效果——方位感、環(huán)境感和透視感。人耳就像一套精密的聲像定位系統,人的聽覺具有全方位的立體定位功能,并能準確判斷聲源的運動方向,而人的眼睛卻有一定的方位限制性,只能看到正前方120°范圍內的東西,所以聲音的空間定位設計可以彌補視覺上的局限。另外,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通過聲音分辨出各類空間環(huán)境的聲音特點,影視作品可以通過聲音塑造出作品所要表現的畫內畫外空間。眾所周知影視鏡頭有“景別”之說,聲音也可以營造一定的景別特征。聲音通過強弱、遠近、深度和方向等空間特征,以及清晰度、層次感、透視感、色彩感和明暗感等具體感覺,勾勒出類似于畫面的“近景”“中景”和“遠景”的電影聲音景別。這種聲音的透視感可以用來營造真實的空間感覺,讓觀眾更充分地感受環(huán)境的存在感和真實距離感,從而更容易進入角色的內心,更深入地體會作品營造的藝術氛圍。綜上所述,聲音的空間感設計給電影帶來了強大而獨特的表現手段,它與畫面的相互融合,讓人們通過多重感知來加強對影片的理解,由此獲得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
二、新技術語境下的“聲”臨其境
電影是一種技術性與藝術性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新技術的出現必然會對電影作品的表達方式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近幾年來,在好萊塢電影的引領下,沉浸式聲音(Immersivesound)技術向全球電影業(yè)快速傳播發(fā)展。在中國,DolbyAtmos(杜比全景聲)也已逐漸走入觀眾的視野范圍,目前各大影城不約而同地建立或升級為杜比全景聲影院,眾多采用此技術制作的影片也已陸續(xù)上映,影院的觀影聲場被來自各個方向的聲音填滿,給人們帶來無與倫比的聲音體驗,讓觀眾們充分感受到電影聲音巨大的魅力。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單聲道到立體聲,再從傳統意義上5.1和7.1環(huán)繞聲道三維全方位環(huán)繞聲格式,每次技術上的變革都意味著電影聲音創(chuàng)作空間與電影體驗方式上的飛躍式前進。現在的觀影群體對電影音響效果的期待逐漸提高,這給電影聲音工作者帶來更多要求與挑戰(zhàn),而令人身臨其境的沉浸式聲音則面臨著藝術和技術的雙重突破。技術與藝術是當下比較熱門的話題,技術工具的迅速發(fā)展與介入并不意味著創(chuàng)作主體會淪為技術的奴隸,相反,是創(chuàng)作主體對工具有著十分寬廣的支配空間。杜比全景聲技術誕生以后,電影的音頻語匯系統發(fā)生了變化,在觀影審美體驗上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一是聽覺的空間感增強;二是聲音的細節(jié)表現力更突出,物體的定位感更為精準,物體的運動軌跡在聽感上也就更為明晰;三是多次反射和共振能夠創(chuàng)造更為宏大聽感的音響和音樂。另外音頻語匯的變化還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電影語言表達的可能性,并有可能因此改變影片的拍攝手法。總而言之,全景聲技術的出現對電影的藝術表現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為電影的發(fā)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
三、沉浸性體驗與“天人合一”的全息美學
在新技術推動視聽藝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下,人們越來越推崇讓人全身心投入、極具身臨其境之感的“沉浸式”觀影方式。這種沉浸性體驗使得影片的感官效果更具沖擊性,增強了觀眾的帶入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使體驗者沉溺其中。這樣一來電影觀眾就不僅僅是一名觀看者,而更像是一位參與者。我們知道電影是由戲劇藝術中脫胎而來的一門綜合藝術,而戲劇早已提出了浸沒式戲劇(ImmersiveTheatre)的概念,率先運用沉浸性的觀劇體驗進行了嘗試和創(chuàng)新。“浸沒戲劇”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國,英國劇團Punchdrunk是浸沒戲劇的先驅,從2000年成立開始,就嘗試著這種新的演劇形式。這種觀演方式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形式——演員在臺上表演,觀眾坐臺下觀劇。觀眾在觀看沉浸式戲劇演出的過程中會與演員互動,成為表演的一部分,在所處的演劇空間里主動地探索劇情,更投入地進入劇場情境。在劇團成立的13年間共推出了16部此類作品,其中最成功的無疑是《SleepNoMore》。這種新穎的觀演形式一經推出便收到積極熱烈的反饋,現已在國際上流行,甚至成為主流舞臺藝術的一個發(fā)展趨勢。同樣,VR技術和全景聲技術為電影帶來的這種全新的沉浸式的享受,也將完全打破現有的電影規(guī)則。這種嶄新的電影表現形式,給電影工作者帶來更加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也為觀影體驗者帶來融入情境和參與劇情的機會。近年來現代數字電影技術飛速發(fā)展,電影創(chuàng)作者在電影聲音的制作中大量使用了沉浸式音頻技術。電影聲音的震撼效果和細節(jié)表現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電影聲音設計的創(chuàng)意空間得到極大的擴展,電影的藝術張力也隨之增強。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數字時代的全景音頻系統可以使觀影者獲得沉浸在真實世界的幻覺,仿佛我們在夢境中進入另一種生活情景。我們在具備沉浸式體驗條件的電影院全身心投入地觀看電影時,仿佛脫離了電影外的世界,讓影片直接同我們的內心進行交流,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完整地體會電影表現的意境。沉浸式的觀影方式是基于一種生理幻覺的體驗,很多人會質疑這種“沉浸感”是否適合于中國觀眾的傳統思維。中國人講究的是中庸之道,即不能“過”也不能“不及”,而沉浸式的觀影感受太真實太直接,是不是有些“過”呢?其實這在《中庸》中也能夠找到答案。子思在第一章中就提出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一觀點。這其中“中”是無所偏,在看電影的過程中無論是不是沉浸式都一定會產生各種情緒,那么“中”的狀態(tài)就被打破了,若要契合中庸之道,就必將向“和”的方向發(fā)展。
現在傳統的觀影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觀眾最基本的要求,聲音的失真也瞞不過大眾的耳朵,觀眾失去立體的視聽效果就很難達到“和”的狀態(tài)。在先進的數字視音頻技術營造的沉浸式的觀影環(huán)境中,觀眾能夠產生細膩豐富且連續(xù)的不被打斷的觀影感受,然后“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沉浸式的觀影體驗是與電影藝術的零距離接觸,順應自然之道的逼真體驗,可以讓觀影者產生更強烈的情緒起伏和對電影表達意境的更深入的思考。全方位聲音元素使觀影者對電影藝術聲音的審美欣賞不再是過去的被動接受,而是沉浸在影院的聲場中吸收著電影中的所有聲音效果,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著電影呈現的藝術氛圍,由此把電影聲音的藝術表現與觀影者所體驗到的效果相互融合。可見沉浸式觀影體驗能使觀眾產生更多與電影創(chuàng)作者相通的情感共鳴,從而才給人帶來更廣闊深邃的意境體驗。有研究電影聲音的學者提出VR實際上是一種卷入式的審美方式。觀眾不僅可以旁觀欣賞,更多的是參與到對電影作品表現的情境中,深入體驗劇中人物的處境。這種審美方式所引領的美學方向被稱作全息影視美學。全息美學的理論根基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傳統美學的獨特性就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全息觀基礎上的。而意境又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范疇,所以意境與全息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全景聲技術即是通過更接近真實的聲音還原電影中具象的情境,從而實現物我兩忘的沉浸式體驗,以及卷入式的審美方式。這種身臨其境的沉浸感讓觀眾更充分地進入電影所營造的藝術空間。
作者:魏陸 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