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媒介融合勢頭強勁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伊契爾•索勒•普爾教授1983年提出,2000年左右在發(fā)達國家逐漸呈現出來的各種媒介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包括“技術網絡化、產品多媒體化、業(yè)務融合化、市場一體化、組織整合化,最終體現出來的是媒介產業(yè)融合”并且這種融合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交叉作用”。從媒介的不同傳播形式上來看,電視臺幫襯著報紙,報紙聯動著網站,網站又響應廣播電視,這樣不同媒介的傳播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媒介融合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清晰。這使得新聞信息傳播從傳播效果上利用了不同媒介的傳播優(yōu)勢,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來看,不同媒介之間也形成了紐帶,控制并實現資源的重整。新聞傳播也通過媒介融合,不斷擴大和開發(fā)市場,并且在各個媒介之間形成合作。在國外,英國報紙《每日電訊報》在2006年嘗試全媒體改革,《今日美國》也在2008年推進全媒體產業(yè)鏈重構。“全媒體”指的是數字介質上,構建全新的融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傳播內容平臺。這種媒介技術與信息多元化的雙重合力,為媒體融合創(chuàng)造了前提。在國內,隨著3G、4G網絡的發(fā)展,以及未來5G、6G的發(fā)展趨勢,媒介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廣播、電視、報紙等等都紛紛與互聯網建立聯系,新型的媒體不斷涌現。移動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紙、電子報等都不斷豐富著新媒體的傳播渠道。而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的三網合一,已經開始正式進入到實質性的操作階段。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達到6.3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5.27億。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興媒體不斷涌現。
(二)媒介融合所帶來的角色轉變凸顯
相比于新媒體,傳統(tǒng)媒體一直是處于信息的主動地位,在一定時期內主導著新聞輿論的方向,相比之下,受眾一直是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只能單方面地接收來自報紙、網站、電視臺等媒體的信息。21世紀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傳媒與網絡的聯合,使得媒介之間的資源得到共享和再造。媒介的傳播已經成為多媒體多平臺、全媒體采制和全媒體產品再造的融合,因而,對傳媒人才的角色轉變提出了新要求。融合媒體內容帶來的記者角色轉變——全能記者。記者的一個內容生產由多個出口,最終實現一次采集多渠道。比如同一內容可以生產不同媒介產品,統(tǒng)一到報紙、電視臺、雜志和網絡等平臺渠道。隨著新興的社交軟件不斷推陳出新,科技創(chuàng)新的力量使得媒介融合總是蘊藏著無限的可能,隨時都可能會產生出一種新的媒介傳播渠道。融合媒體采制流程帶來的記者角色轉變。記者圍繞一個新聞事件,采集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相關產品素材,錄入全媒體數據庫,并將這些素材進行編輯和加工,各媒體擇需而用,生產出各種形態(tài)的終端新聞產品,即“一次采集、動態(tài)整合、多次”的數字化傳播流程。超級記者的全能型經營角色的轉變。手機的即時閱讀、網站的互動體驗、傳統(tǒng)媒體的深度解讀,要求記者懂得全媒體化運作和經營,實現媒體資源的多媒體、多符號有效鏈接。傳統(tǒng)媒體向融媒體轉型,使得媒體業(yè)態(tài)和媒介角色轉變還將進一步強化。比如,未來的媒介記者和編輯將會以媒介管理者的角色關注故事;以故事構造者角色關注受眾故事體驗;以新聞資源提供者角色提供故事背景;以多媒體報道者角色提供故事內容。
二、媒介融合下的新聞教育模式轉型之內涵
隨著媒介融合的轉型和發(fā)展,新聞教育無疑要面臨著轉型和改革,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模式應該適應時展的需要。人的發(fā)展總是遵循著時展的步伐,一切改革與創(chuàng)新都是本著發(fā)展人、發(fā)展社會的初衷,大數據時代下媒介融合的趨勢,要求高校在新聞傳播專業(yè)的教育現狀下進行改革,這對中國的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從教學理念上看,須更新教學觀念
改變過去培養(yǎng)面對單一媒體,具備一般采、寫、編、評、攝等單一專業(yè)技能的教學理念,加快新聞傳播專業(yè)“多面向”傳播技能,立足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融合發(fā)展,重視全能型記者核心能力的建設。改變過去界定的“報紙”記者、“廣播電視”記者或“網絡與新媒體”記者概念,轉變?yōu)閺娬{學科交叉,媒體融合,順應媒體技術的本質與演進,擴展和更新自己知識系統(tǒng)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基礎知識結構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在教學目標上培養(yǎng)具備內容生產、高新技術應用、發(fā)展戰(zhàn)略策劃等,能以宏觀的思維統(tǒng)籌多媒體產品生產和營銷,并對所用資源進行再造共享與交叉互動的新聞傳播人才。學習更多新技能,使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在印刷、在線視頻、音頻的融合新聞工作平臺上應用自如,提高其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信息挖掘、分析和可視化傳播等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二)從教學模式來看,重構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需要改革,改變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課程設置,因為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學由過去單純的新聞傳播學教育知識傳遞,轉變?yōu)橐环N平等、雙向的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模式,正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所說“沒有哪一個領域像新聞傳播學一樣如此認真地對待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我們的課程必須緊跟最新技術的發(fā)展。”在國內,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實踐以媒介融合、學科融合、產學融合為核心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模式”。更多的院校依托本校教學資源整合,培養(yǎng)復合型、學科交叉型人才,比如財經政法大學培養(yǎng)財經類新聞和法制新聞類傳播人才,體育院校培養(yǎng)體育類新聞與信息傳播人才,教育師范類大學培養(yǎng)新聞與文化傳播等學科交叉課程體系的傳播人才。調整課程結構的同時,增加與新媒體相關的課程,包括關于網絡與多媒體報道、社交與移動互聯網、數據新聞、視覺新聞、融合新聞編輯等課程。同時,媒體的細分化、受眾需求的多元化,精確細分新聞市場、實施行業(yè)間的分眾傳播已成為新傳媒時代新聞傳播的新模式。如在2013年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小型利基網絡媒體“氣候內幕新聞”,僅僅創(chuàng)辦5年,只有7名工作人員。“氣候內幕新聞”這個典型的新聞網站,只關注有關能源和氣候變遷方面的問題,它在能源和氣候變遷方面的專業(yè)化深度報道,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自己獨特的服務對象和新聞消費群體,填補了傳統(tǒng)大眾媒體新聞報道中的缺口,給新聞傳播教育有益的啟示。
(三)從實訓手段與設備上看,須實行伴隨式或團隊式訓練
目前很多高等學校實訓手段單一,僅僅停留在以碎片化的課程實訓、實驗階段,學生只能做簡單的、單一的課程實踐,缺乏融合思維。再者,新聞傳播綜合實驗設施投入不足,設備更新慢,使用率低下,媒體與高校新聞專業(yè)的合作也缺乏可操作性,沒有制度化保障設計,主要靠人脈關系維系,隨意變化組合,沒有形成良性發(fā)展機制,媒體與高校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上的交叉性實質性合作尚需探索。新聞傳播教育在融合教改初期可以成立融合媒體團隊協(xié)調教學模式,緩解融合教學知識需求更新的矛盾。成立媒體創(chuàng)意工作團隊、融合傳播團隊、融合媒體編輯團隊等探索模塊化教學,作坊式實訓。每個模塊或作坊由不同的教師負責,在模塊教學中間通過項目建立聯系。在實訓中,還可以采用聯合學習方式,由團隊小組派出主講者通過整合、篩選等展示相關知識,還可以采用流程分散式由不同教師和學生結對子,學生通過團隊項目進行專業(yè)互補,或者組建社交網絡群,讓學生和老師一起進行開放的、交互式的工作。
(四)從師資隊伍上看,培育實踐性教學師資
新聞學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必須放在首要位置。但在實踐教學運行時,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實踐教學資源緊缺,實踐教學師資力量短缺已經是高等學校的普遍現象。新聞傳播學更需要媒體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媒體人才進入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師資隊伍。而資深媒體人到高等學校掛職和新聞院系教師到媒體掛職的“雙掛”值得稱道,但缺乏系統(tǒng)考核體系和制度化約束,效果欠佳。還有從媒體聘請的教授或兼職實踐教學導師等也因缺乏政策支持,不能常態(tài)化運作。媒介融合的新形勢,要求新聞從業(yè)者能夠不斷地適應新聞市場的多樣性需求,而在這樣的新聞市場中更需要能夠應對市場變化、以及受眾變化的新聞復合型人才。但是,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很難培育出這樣的新聞傳媒人才,現行的教育體制的缺陷、以及教育師資緊缺、資金和設備的匱乏都極大地阻礙了新聞專業(yè)教育模式的轉變和發(fā)展。
三、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路徑
(一)教學理念更新是前提
將新媒體元素融入教學過程和內容中,對課程規(guī)劃進行更新、增補和拓展。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分層設計、分類培養(yǎng),課程規(guī)劃用系統(tǒng)方法,科學合理調集教學資源和媒體資源,安排教學程序。運用融合媒體手段,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教師講課方式改變單一的講聽式教學,變?yōu)樵诰€教學、互動教學、遠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式。
(二)人才培養(yǎng)定位是關鍵
2014年國家教育部發(fā)文指出國家鼓勵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技術型高校轉型。各高等學校依托學校自身特點,定位人才培養(yǎng)目標。比如,像985、211這樣的高校,實施精英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可以定位為“高級人才”“國際化視野的傳播人才”等;一般普通高等學校可以依托自身的地方性、服務性優(yōu)勢,整合學校優(yōu)勢資源,分類培養(yǎng),如體育學院細分為體育新聞,財經政法學院細分為財經新聞、法制新聞;農業(yè)院校細分為農業(yè)信息傳播,教育學院可以細分為教育與文化新聞等,最終達到學生有興趣,專業(yè)有特色的教育教學目標,真正體現人才培養(yǎng)的應用性、區(qū)域性、服務性。
(三)學生能力提高是根本
學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于融合媒體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例如廣告專業(yè)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選擇目標品牌,完成從公關調研、策劃、公關實施到評估的全流程品牌公關實戰(zhàn)。再如,新聞專業(yè)學生從大一開始,老師在授課中引導鼓勵學生關注主流媒體,組建媒體觀察團,去讀新聞、評新聞和做新聞。要求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新聞線索,并且通過融合媒體(社交網絡、智能手機)精心制作、編輯和傳播新聞。打造好自媒體平臺,將學生平日收集的稿件通過新媒體收集、發(fā)現、制作、傳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在融合媒體環(huán)境下的動手能力。不僅如此,還要廣泛發(fā)動學生參加國家各級各類專業(yè)競賽,比如,高等學校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北京大學生微電影節(jié)、高等學校大學生計算機創(chuàng)意設計大賽、高等學校好新聞獎等,以活動促進教學改革,以競賽促進學生能力水平提高,以團隊凝聚師生合力,共同探討教學改革之路。
(四)“融合型”教師隊伍是支撐
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專業(yè)的教師基本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但是新聞專業(yè)面向社會培育的是復合型的傳媒人才,需要大量的實踐,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不斷學習新的傳播方式和熟練使用新介質適應大數據、融合型傳播模式,師資隊伍也應朝著多樣性、兼容性的“大傳播”理念方向發(fā)展。本身新聞涉及到的行業(yè)眾多,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新聞傳播跨學科、跨行業(yè)性,本身已經給教師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新要求,延伸到課堂,就是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改革,在實訓手段上就是成立融合傳媒課題組,指導并參與學生各個社團、專業(yè)團隊,伴隨式、作坊式、任務型、項目型開展專業(yè)活動。在專業(yè)融入社會方面,主動進入媒體掛職,活躍在媒體前沿,研究媒體動態(tài)發(fā)展等。總之,融合型媒介傳播的新形勢需要高等學校專業(yè)教師既有理論視野又懂實踐運行,這也成為了新聞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的參照標準。結語新媒介技術正快速改變著媒介地圖,它將在本質上改變所有的社會機構,也必將重構新的傳播形態(tài)和方式,作為21世紀的新聞學人才,必須了解媒介融合知識,因為它可能影響你未來的職業(yè)方向和道路。新媒體技術發(fā)展,使信息壟斷與傳播渠道壟斷不復存在,造就了信息的開放,形成了一人一媒體,所有人向所有人傳播的新局面。人們的表達權獲得充分的自由。在未來的媒體環(huán)境中,新聞傳播教育將應對更多的多媒體傳播集團,培養(yǎng)更多的在媒介集團中進行整合傳播策劃并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當然,全媒體的全,不是要求對所有知識技能的掌握,而是強化某一專項技能的核心技術和個人主體學習能力,適當拓寬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專而不全很難適應全媒體的媒介環(huán)境,全而不精很難從事專業(yè)媒體內容生產工作,只有一專多能,以深度學習為前提,全知媒體為補充,才能適應全媒體行業(yè)的需求。所有這些已然發(fā)生的關于新聞制播的“融合”動態(tài)讓人們有理由預見,未來的媒體公民是一個伴隨公民社會成長的龐大而重要的社群,新聞傳播教育的全民化、通識教育轉型勢在必然。面對未來信息社會復雜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新聞傳播教育在融合傳媒環(huán)境下的轉型勢在必行。培養(yǎng)適合未來社會的媒介公民,培養(yǎng)未來媒介市場的多功能、復合化、新聞傳播人才也是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
作者:陳瑛 方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