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種植業影響農業經濟增長因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的農業從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距今已經有了八九千年的歷史,因此,我國自古以來,社會的發展就離不開農業,農業一直在國內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主要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對種植業影響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幾大因素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一些關于如何有效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增長的幾點建議,目的是讓農業經濟增長的速度穩步提高,同時也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種植業;農業經濟;因素分析
1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分析
1.1政策因素
我國各大政策措施深深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合理和健康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綜合應用有利于促進資源均衡地分布在農村地區來,確保廣大農村農業經濟穩定發展。目前,政府不斷提出強農惠農政策,目的是持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和種植熱情。而各級財政的金融投資也是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此外,國家還調整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斥巨資購買農業機械,直接補貼農業資源,還利用更大高新技術來保護農田的肥力。
1.2資金因素
農業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因此,要想實現一年后能得到收入增長,就必須在生產初期精確計算各大要素的開支,并提前購置好種子、農藥和化肥,盡可能節約生產成本。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都十分薄弱,每戶農民每年的經濟收入也十分有限,因此,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投入存在著較大的缺口。然而,各級政府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相對有限,農民也沒辦法從銀行獲得貸款支持,因此,農村地區仍缺乏必要的融資渠道,尤其是部分農村地區僅僅由于缺乏資金,無法實現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這樣一來,農業生產與發展就受到了很大的制約,農業經濟的增長速度也逐漸變得緩慢。
1.3土地因素
目前,中國已經有了14億多的人口,但是,1.2億多hm2的耕地仍是無法滿足14億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由于中國的人口眾多,導致人均耕地的面積狹小,尤其是近些年來,良好的耕地數量嚴重下降,這就導致農民不斷地投入農藥、化肥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資金流失,同時,又因為土地產出率不斷下降,致使農業經濟發展十分緩慢。再加上目前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農田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持續的干旱和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也大大降低了土地的產出率。目前,大部分耕地低質化,尤其是具有水利保護的優質耕地資源十分稀缺,使有限土地資源的整體產出水平不斷降低,嚴重抑制了農業經濟增長。
1.4價格因素
近年來,社會經濟以迅猛之勢不斷發展,連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明顯提高了。然而,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收入增長并無多大成效,每戶農民每年的收入都是有限的。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山區,大多數農村人仍然保持相對落后和傳統的消費觀念。而在一些落后的農村地區,傳統種植業帶來的收入更加有限,這就導致了農民消費能力不高。在這種大環境下,傳統農產品價格低,且運輸距離遠,信息不對稱導致了高價格仍是買不到高質量的產品。
1.5環境因素和技術因素
中國部分農村地區由于崎嶇的地形和貧瘠的土壤,再加上干旱的氣候,使得傳統的農業生產利潤普遍下降。其實,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給農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此外,農村中青年勞動者外出就業較多,科技在農村不容易普及開來。目前,很多老人、婦女和殘疾人由于身體等客觀因素只能待在農村地區,這一類人群對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接受水平普遍比較低。此外,農村地區的機械化程度很低,有部分地區仍采取傳統作物品種,導致農產品質量差且產量低,農村經濟增長也十分緩慢。
2農業經濟增長的優化策略實施
2.1加強農業技術進步
在農業生產的研究過程中,一定要準確把握研究的重點,有側重地提高農業科技的含量。同時,要注重深化農業技術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體制,讓科技的力量逐漸滲透到農業經濟中去。此外,還要促進農村地區教育產業的發展,不斷提高當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可以用多種形式和方式去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這對促進農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例如,洪澇災害管理是農業發展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那么,當地政府可以加強干堤建設,實現“還田還湖”和“還湖筑堤”,不斷擴大湖泊蓄水量,提高防洪能力,同時加強農田儲水排水工程建設,提高抗澇排水能力。此外,還要重視農作物病害的防治,建立監測預防的網絡,全面開展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最后,要正確預測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借助科學去提高企業和軟科學的地位,制定農業管理政策規劃,促進農村經濟的穩步增長。
2.2加強政策引導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體系,從可持續的角度認識農業發展問題。同時,國家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律,鼓勵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還可以建立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探索適合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同時,政府還可以推進農業的現代化、信息技術現代化和農業管理現代化。例如,可以實施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農業貸款政策,將農業擔保、銀行等組織引入農村地區,拓寬農民的融資渠道,為農民發展特色種植、種養結合、公司+農戶+基地等多種生產模式建立資金基礎,拓寬了農民收入增加的渠道,不斷推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2.3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些年來,農業自然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如何緩解人口總量與農業資產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此外,我國處在農業可持續發展階段,為了避免出現破壞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因素,可以選擇合適的區域,重點突破、并循序漸進地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最后,還可以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使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可持續性得到保證。例如,作物的生長和肥料是分不開的,作物的哪個階段該施肥,該施多少肥都是具有科學依據的。為了提高施肥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一定要大力推廣土壤試驗配方施肥技術,保持“高效、經濟、環保、增產”的理念。此外,還可以推廣使用綠色種植技術,在種植過程中,探索有效的模式和工作機制有機結合的“零增長”行動,按照計劃使用殺蟲劑和肥料,全面提高綠色植物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以此來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并有效促進農業產業的升級。
2.4加強人才培養,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人才是農業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黨中央提出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勞動力隊伍,切實促進農業經濟健康地發展。因此,各級政府應積極引進人才參加農村經濟建設項目,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政府應當針對當前農村中青年人才,實施振興農業發展的戰略,建設美麗的鄉村風景,這樣可以吸引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回國創業。因此,只有農村留住人才,才能有效地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2.5大力普及機械化,幫助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經濟發展的出路在于機械化,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加大現代機械設備的運用,創新傳統種植方式,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機械化程度,很大程度上減少農業生產勞動投入,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這樣一來,農民收入得到增加,農業經濟也得到有效增長。例如,大窯縣自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農業機械的自留率和農業生產機械化率就有了顯著提高。近年來,大窯縣大力推廣水稻插秧機、分蘗機等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此外,該縣還推廣使用無人機來進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節省了人工和醫藥的成本,得到大窯縣農民的認可。因此,全國許多省市將向大窯縣看齊,購買無人機,提高植保無人機在農業生產中的利用率。以此來促進農業的節約型和效率化,從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
3總結
總之,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政策、資本、土地、消費和技術水平。黨中央在領導人民實施農村振興戰略,而有關部門也在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的這一特點,積極尋求有效的應對措施,盡量減少或消除不利因素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保證農業經濟健康穩定增長。
參考文獻
[1]劉新生.種植業經濟效益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
[2]申作蘭,李文杰.種植業技術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現代農業研究,2019,(9):47-48.
作者:司志愛 單位:青州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